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1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文化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初中生发展;核心素养
随着科技信息世界的到来和社会的变革,我们不断深思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不断探索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思索在我国的教育下需要培育出怎样的学生和学生要有怎样的核心素养能够稳扎稳打地在这个瞬息变化的世界更好地生存。相对于城市优越的教育环境,农村的教育体制更偏向于传统的唯考试形教育,因此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是需要更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2001年,我国出台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正式点明发展我国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不仅仅面对城市学生,对农村中学生的基础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
一、明确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2001年开始,我国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立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国家的必修课,用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今是十多年之后我们的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课程改革仍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动和普及。从相对完善的状态来说,农村综合实践活动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纲要中所标明的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及技术教育四大模块,作为农村教育应根据以上内容认真研究找到适合初中生用到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模仿国家规定的实践课程机械的开展活动,以为只要有相关的活动就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
二、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困境
1.农村素质评价的困境和缺陷
从我国农村初中教育范围来讲,当前对初中生的评价的关注点都在于学生记忆书本上硬知识以及考试得分的能力,没有充分地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准确评价。长此以往得到的结果就是农村学生在学生通过学习枯燥的书本知识而获得的解题能力与越来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科技时代的工作要求越来越背离。虽然在农村的初中课程中也有标准的测试数据和衡量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的教育,跟不上时展的脚步,更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方式做出改良和学校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贡献出的教育。
由于我国从古至今一贯的考试风格,使得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在我国一直不受重视,例如过于看重学生笔试的分数,死记硬背记下的知识和用片面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整体好坏等不合理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由于难度大、时间少,尤其是在农村更是难以实施等情况,让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从研究者对农村各个初中学校的调查和观察中来看,大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而开设过实践课程活动寥寥无几的学校也是抱着开设过课程就等于完成任务,至于怎么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重要。所以,大部分农村学校对于这种实践活动课程怎么评价、为什么评价、用什么方式评价等问题并不在意。
2.农村教师对实践课程没有正确的认知
在农村的初中学校里几乎没有实践课专业的老师,由于长时间传统的教育思想,接受此项课程任务的教师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别的老师更是觉得与己无关。实践活动需要充足的课程资料,而课程资料的来源则需要教师能够多途径的获得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并把实践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上。而由于大部分农村教师认识的片面性,使农村学生接触不到相对的实践课程的资料。
三、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建议
1.多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n想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的第一句话,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也要引起学生对后面所学知识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做好适用于各类型不同学生的教案,每节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来进行启迪。
2.运用歌曲、相声等活化教材,引人入胜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现阶段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条件与城市的距离有着云泥之别。虽然没有优越的条件,但是应用我们能用到的东西开展实践课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一堂课的中间或者结尾的时候,利用一断有意思的相声或着一段歌曲,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放松的时刻吸收学到的知识既活化了话题又让学生了解到了课堂内容,坚持着下去会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化被动为主动。
3.创设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如何保持学生的实践精力,使学生有趣主动地进行实践呢?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用心设计的情境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例如在学生进行时间劳累的实践设计一个有趣的话题,让每个学生加入进去,既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小组赛的形式,增加学生集体荣誉感
学校开通实践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是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学到做人的品质,采用小组擂台赛,击鼓传花等游戏形式,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集体合作的意义又能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有趣。
5.采用混合分组的形式,提高整体学生学习水平
有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跟不上老师教学的脚步,那么重点就在于怎么样在实践课堂上采用小组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可以让优生先解决相对较难的问题,然后让差生进行第二次计算;在课堂外,可以让优生与差生合作完成一项测试或者社会活动,培养差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可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采用一个老师带领三两个学习较差的学生做实验的方式,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传递给学生,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农村学校虽然基础设施并不全面,但是更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通过农村学校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努力,农村学校综合实践的活动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高志文,张润林,周宗友,文传福,罗晓章. 课题化开发 探究性实施 表现性评价――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2015,(19):31-34.
[2]彬彬. 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3
2012年10月,我接任一贯制学校校长。当时,中学部仅有63名学生,27名教师,学校内部矛盾问题重重。中小学管理即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这就决定了管理体系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基于中小学教学的差异性,经过反复考量,最终确定由原中心校教学副校长何湘敏全权负责小学部教学管理、原中学教学副校长于海民全权负责中学部教学管理,并分别给小学部、中学部配备了教务主任。基于中小学德育、安全、后勤等工作的相融性,确定由原小学部德育副校长刘宝香分管中小学德育,由原小学部主管安全工作的潘树成分管中小学安全,由原中学部后勤主任黄勇明分管中小学后勤。
我校中小学部共有13名领导,如何让各位领导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直困惑着我。2013年,我阅读了《蔡林森:学校管理变革》一书,对他的领导条块管理做法非常感兴趣。经过摸索,我校的做法是从条的管理上分为中小学部,从块的方面分为教学、德育、安全、后勤四块。以教学为例,分管中小学部教学校长确定各自日、周、月、学期常规教学工作安排,对于教导主任常规工作,分管校长要把关,该是教导主任的工作,教学校长就不要插手,如此做法,工作分工明确,具体工作时不推诿。我校月初各位领导要制定月工作安排,周工作备忘录,每日还有工作纪事。此种做法促使各分管领导学期初、月初要动脑谋事,平时要扎扎实实做事,每日、每周、每月结束要总结反思,做到日清、周明、月结,较好地解决了推着干的现象。我校每周都召开领导班子例会,总结和安排一周工作。月末,领导要召开月领导工作总结例会,对于没有完成的工作说明原因,完成时限。这样工作就会按部就班进行,许多考核才能一一落实。
其次是合理调配教师资源,做到人尽其才不浪费,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从体音美学科来看,我校小学部音乐教师要承担初中部七年级音乐课;体育教学中,如小学部高年级进行排球训练时,还要请中学部体育教师指导,如此资源互补、优化,我校还建立了自己的排球队。2013年,中学部语文教师不足,我校又把小学部中文专业且教英语的宋维刚教师调整到中学部,如今,该教师在Z文学科教学中卓有成效,连续担任两届九年级语文教师,2016年荣获县教学质量奖。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系统有效的评价机制,让所有教师都干事
近几年,我校每学期都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对上课制度、教师请假制度、教师年度考核制度进行了修订。此外,我校还制定了县、镇级优秀教师、县教学质量评比制度,尤其是针对评选先进投票选举的弊端,我校实施了先进候选人制度,对教学成绩做了严格的规定。小学部只有年级组A等的教师才有资格参与县优秀教师评选;中学部所任教学科达到学期末检测最低要求(不低于B等)才能参评县优秀教师。我校中学部还在年度考核中增加了大小科工作量一项,如,大科周工作量每节加0.5分,小科(中考学科)每节加0.3分;对于教学质量奖评比,我校采取了大小科年份,如2016年大科参加县教学质量奖评比,小科要增加一个校级教学质量奖,年度考核按1分计算。此种做法调动了广大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立足岗位,开展校本培训,让干部教师能成事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几年来,我校依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做法,中小学部进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成果已初见成效。我校还以《初中生成长快车道》为载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课题实验研究,成效显著,实验教师已基本掌握课题核心理念,学生道德和学习习惯大有改观,教学成绩也在提高。小学部安排教导主任去长青小学上门学习教学常规管理,回校后进行二次培训,使课堂教学学有榜样,行有方向。每学期,为全面检验课堂教学情况,中小学部开展了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收效较好。此外,中小学部还邀请进修小教部指导新教师活动,开展基地校与联谊校活动,去长春等地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业务水平显著提高。
四、以“三个常规”为依托,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小学部教学工作以抓有效备、讲、批、辅,考,实施精细管理为突破口,从教学校长到各分管主任经常深入班级听课,对年轻教师重点培养,发挥骨干教师作用,让他们成为学校教学的排头兵,成为引领学校正能量的领头雁。别外,小学部实施了领导包保年级组制度,六个年级组均有六名领导负责,促进了年级组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常规考核等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初中部的教学质量关乎学校声誉和生存。四年来,初中部有如下四个关键词:
生源保卫战。2014年,县教育局对择校生政策以文件形式做了周密安排部署,对于我校来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宣读文件,召开小学毕业班班主任会议等形式,靠政策留住学生、靠质量吸引学生。初一新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今年七年级招生76人。
学生违规违纪处罚制度。为严肃校风校纪,政教处征求班主任、家长和学生意见,完善了《罗通山镇学校学生违规违纪处罚条例》,对学生违规、违纪处罚做了明确规定,同时,严格执行处罚程序,结果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作业通知单:为保证学生双休日完成作业,学校实施了学科“作业通知单”做法,每周五放学前,年级组领导负责收集打印汇总各学科作业布置情况,学生按照作业通知单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并要求家长监督签字。
寒暑假家访制。前两年,我校中学部因生源少,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我们中学部领导与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全镇21个村屯,逐一家访学生,所有任课教师现场辅导学生,个别学生还要进行二次家访。当生源增多时,我们还坚持寒暑假家访,我们以村为单位,以年级为小组集中两至三个学生家进行面对面检查、辅导。
五、挖掘课程资源,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学做事
原中学开展的省办学模式改革一直是我校关注的焦点。经过四年时间,投资近五万元,我校建成了“综合实践示范园”,内设蔬菜生产、苗木繁育两个大棚。种植了大葱、辣椒、茄子、南瓜、黄瓜、白菜、萝卜、胡萝卜等蔬菜品种,解决了食堂部分用菜,同时,在示范园内培植了绣线菊、九月菊等花卉品种,美化了校园。示范园的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基地。春天,劳动技术教师为学生讲解各种蔬菜的播种方法;夏天,教给学生施肥方法,传授锄草技巧。教师一边讲解示范,一边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为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生存、生活之道。
自2014年起,学校对初中部校本课程六、七年级《生活常识》、八年级《实用种养加工技术》上下、九年级《就业思维指南》进行了电子排版打印,教材字数达70万字。目前,从六年级至九年级学生全部循环使用该校本课程,做到有教师、有教案、有基地、有效果,受到社会好评。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4
1995年__于__教育学院毕业后,就主动要求回她的家乡__镇初级中学教语文。她所在的农村初中是__的大东北,距城遥远,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新教师得到培训提升的机会少得可怜。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她报考了教育硕士。她利用寒暑假时间,克服对家与对孩子的思念,发奋苦读。尽管读教育硕士的路是艰辛的,但聆听专家的讲座,体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在农村学校,想要与名师交流,还有一条路,就是多读书。于是她更喜欢上了语文教学类的报刊杂志,拜读了于漪,走进了钱梦龙,结识了魏书生等语文届的泰斗,被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机智的教学手段所吸引。拜读名师,从他们身上汲取教育教学的“营养”,从而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积极参与各项教研,让她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得到飞快发展。她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种公开课都积极参与,尤其是校外的专家来听课,她更是主动积极申请上课。在局教研员来检查听课时,她都愿意被抽中上课,这并非她好出风头,而是她把这看作是锻炼自己的机会,更看成是积累经验的过程。由于她积极参加教研,善于倾听、反思和总结,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境界快速提升,她的课堂成了学生的最爱。在教学过程中,她10多篇,几十篇论文获奖,2010年被评为__市中青年教学骨干,2013年她被评为__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作为班主任,她始终以慈母的情怀,真挚的爱心滋润学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很多,她每学年至少全身心地帮扶一名留守儿童,从生活到学习。。
__是她曾经帮扶的一名留守儿童。__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他母亲便回了贵州老家,从此以后,__与7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知道孩子家庭情况后,__老师常常主动找孩子谈心,帮他克服消极心态,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认识。
她任命__做她的语文科代表,这样她就可以更多地关注他的生活与学习细节。她发现__中午在外面代伙,而早饭与晚饭却常常没有地方吃,她便时常买些面包、苹果、饼干、鸡蛋给他,又给他买了几十张晚饭卷。孩子脸皮薄不肯要,她就说,你也姓__,算起来跟老师家还有亲呢,再说你是语文科代表,也是老师的好帮手,老师请你吃点东西不可以吗?这样他很乐意地接受了。天渐渐冷了,她又给孩子买了带厚绒的黑色夹袄、保暖内衣和羽绒服,孩子吃饱了,穿暖和了,她的心也就踏实了,这一帮就是三年。
其他学生对我的“偏爱”有所不满,我便告诉他们,__每天帮你们拿作业本,这是他的劳动所得!孩子们嚷嚷道:“早知道这样,我也做语文课代表了。”我告诉孩子们让__做语文科代表,帮老师做点事情,是要维护他的自尊,让他树立自信。其他学生终于理解了我的用心,全班同学也掀起了一股互帮互学的热潮。在农村学校,像__这样的留守儿童有很多,我总在不同的场合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希望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他们,让我有了坚守乡村田园的理由。
正因为她以慈母般的情怀对待每一个学生,她所带的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她多年被评为镇优秀班主任,2009年被评为__市第二届“十佳百优”班主任,2012年被评为__市“十佳师德”标兵、,2012年获得首届感动__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提名奖,2013年被评为“__市最美乡村教师”,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009年__教育硕士毕业后,她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初中的留守儿童占66%,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她参加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学习、考试和答辩,顺利地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并在学校建立了“阳光小屋”心理访谈室,定时开放,为学生做个体访谈、团体心理辅导,定期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曾有一个女生小华(真实姓名不便透露)因与同学关系紧张导致自卑感强,心理脆弱,__老师便找她谈心。小华向她诉说在学校常受到同学的欺负,在家又受到奶奶的责备,我想认真读书,可成绩却总是不理想。__老师便开导她如何与别的学生和睦相处,如何正确认识努力与成绩的关系。同时__老师将小华提到的五个同学请来做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小华的优点与不足。__老师将问卷调查的结果给小华看,小华才知道,她还是一个很受大家欢迎的学生,终于让小华从自己的心理阴影里走了出来,成为一名阳光女孩。在她的学校,有很多像小华这样的孩子,在__老师的个体辅导中,走出心理阴影,成为阳光少年。
__老师还编写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预想在七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今“阳光小屋”在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内设个体访谈室、团体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和音乐躺椅,成为__市农村初中唯一的一所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周六、周日全面对留守学生开放,义务为学生做个体心理访谈和心理健康讲座。
如今
__老师已经成为镇妇联的“爱心家园”的成员,__市计生委的“呵护青苹果”和__市文明办“萤火虫行动”的心理志愿者,正发挥她的专长——心理咨询,利用周末、节假日给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在学校,她成了这一帮农村娃的知心人。2013年她被评为 “__市优秀志愿者“,2014年她被评为甘于奉献的“__好人”。__老师不但努力提升自己,而且还帮助学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学校骨干教师,与她青蓝结对的青年教师有多名,尽管她自己工作任务重,但是从青年教师教案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她都不放过,她还坚持每周至少给青年教师上一节示范课,每周听每位青年教师一节课,在她的帮助下,学校的__、__、__和__等青年教师都快速成长起来,在市教育局的高效课堂验收活动中都获得优秀等级,其中__和__老师还获得市级优秀课二等奖。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改变了学校由于语文组年龄结构偏大而出现的人力断层的局面。
2012年在__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她认真研读__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潜心研究__省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内容,提出了构建”生态式语文课程建设“的设想,从申报答辩到课程建设,从学校文化环境的布置到各功能室的创建,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都留下了她的智慧和忙碌的身影,在她不懈的努力下,学校在__省课程建设验收中获得”优秀“等级。创设新型的学习环境,优化学科实施的方式,她愿意为农村的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像城区的孩子一样享受阅读的快乐、感悟世界的精彩。乡村的田园里留下了她奋斗的足迹,更留下了她快乐前行的脚印。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5
关键词:农村;初中;辍学;控辍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自2002年立项后,在原有对部分县调查的基础上,又对中西部地区的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涉及13个县区、130余所学校。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采用问卷、座谈、个案访谈等方法,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县教育局的领导及有关科室的工作人员、乡(镇)政府的领导、中学校长、教师、在校学生、辍学学生以及辍学生家长,尽其所能地掌握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真实情况和相关数据,通过分析,解读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真实原因,探讨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对策。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掌握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提高人们对控辍迫切性的认识及控辍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数字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个别县或学校辍学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堪忧。吉林省A县1999级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88%,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高达71.93%;B县2000级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为48.5%。黑龙江省某县1999年入学的四年制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67.86%,其中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34.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80.85%。抽样调查河北省某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2.9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0.87%。随机抽取河南省某县三个乡镇1999年入学的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为34.62%,最高的为64.31%,平均为42.68%。随机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县三所学校,辍学率最低的为7.6%,最高的为50%。某旗1999级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22.921%。(本文数据均参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此外,农村初中还有为数不少的隐性辍学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由于家长反对其离开学校等原因,而留在学校,但不追求完成学业,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而是只等着拿个毕业证。
这里显示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状况,虽然只是我国部分县的部分学校的情况,但是其他许多农村学校,同这些学校处在同一环境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背景,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应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们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显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经济、教育、家庭、文化等各个方面,导致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厌学
调查显示,厌学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多数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由厌学走向辍学。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极大压力,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构成一种威胁。
“应试教育”对农村影响比较突出,在调查中,73%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仍以升学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指标也是升学率,多数县把各乡镇的中考升学率放在首位。追求升学率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压力加重。调查的辍学生中,多数认为自己学习负担很重或比较重。学习压力经常压得学生没有自由的喘息时间,除了晚作业外,很多学校都增加了午作业。对辍学生调查显示,由于考试压力而辍学的占89%,对在校生调查“学生辍学原因”时,认为考试压力大和学习太累失去了信心的,分别为89%和82%。
学困生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三重“歧视”,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行为异常敏感,不仅易受伤害,而且极度自卑,在家中还会经常受到恨铁不成钢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家长的伤害。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有什么比离开学校更好的逃避方法呢?考试经常排名次,班主任评语措辞又很严厉,家长看到成绩后表现出失望和不满,致使学生压力过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没办法干脆放弃学业。
初中学生厌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增加到至少7科,学生无法快速的接受如此之多的学习任务。学生说,一科还没有学明白,其他学科的内容就又上来了,好像有学不完的内容在等着自己,时间长了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越来越觉得学习是—种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科目是英语、代数、几何。调查发现,新的课程改革没有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例如,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英语是在小学学两年英语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很多地区几乎所有的村级小学和部分中心校的学生没有英语基础,升入初中后不能适应,学习很吃力。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代数和几何分开进行的,许多学生不适应,认为代数和几何很难学。另外,农村师资质量不高,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学生的兴趣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
农村学校课程与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据在内蒙某旗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反映,有74%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不好,唯书本、满堂灌、题海战术,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厌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观念落后、错位
在农村,农民的观念并没有也不会随着农村的发展而同步改变。落后、错位的观念依然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长期落后、贫困的农村环境以及不平等的城乡待遇,作为父辈的农民,受尽了一辈子的煎熬,他们认为下一代改变这种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脱离农村,这是多数农民教子读书的价值观,也是多数农村孩子的价值追求。但应试教育给农村孩子带来的伤害比希望大得多。农村教育质量差,升学的机会远远不能和城市相比,每年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农民普遍认为,中学学的东西农村用不上,如果“考不上学,还上这个学有什么用”,“能看个报、写个信就行了”,“什么时候种地都是种地,早种比晚种强”。
高等学校扩招之初,农民对改变子女命运、跳出“农门”又有了一线希望,但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希望又一次破灭。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大量增加,现有的就业市场,容纳不了这么大的就业人群,加之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或找不到理想工作,散落在社会无所事事,特别是家在农村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家长无权无钱,找不到“后门”,只好赋闲在家。以前初中毕业后,如能考上中师、中专,也能分配,找到工作,现在连大专毕业生找工作都困难,何况中师、中专呢!因此,许多家长产生了供子女读书不划算的想法。农民认为,“既然上学学习已经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何必再去读书”,还不如早点干活挣钱贴补家用。可以说,农民的这种观念,对初中学生辍学影响非常大,但也有不少农民,由于子女学习好,跳出农门的希望很大,就是举债供子女读书也是愿意的。
农民重男轻女思想仍比较严重,并有广泛的影响力。在男女孩间,男孩优先,女孩次之,认为女孩早晚都要嫁出去,是人家的人,供其读书无用,导致辍学学生中女童多于男童。
在这种环境下,有的农村地区“读书无用”、“文盲无害”的错误思想比较流行,致使某些家长不积极或拒送子女上学读书。对在校生问卷调查中显示,赞同“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占75%;对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68%的辍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对它的影响很大和比较大;教师问卷中有62%的人认为现在“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很盛行。
从调查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观念的弊障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外,长期以来,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很少,农村文化处于贫困化状态。文化的贫困,强化了农村的落后观念,催化着与农村建设相错位观念的滋生,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同时反过来,这种情况又会造成农村更加贫困的文化,进而又“催化”着新的初中辍学学生。这种循环还在恶性地进行着。
(三)农村教育缺失
农村学校教育还远没有离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一句空话。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惟一尺度,作为奖惩学校和教师的基本依据。访谈时学生告诉我们,为了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很多学校让教师动员学习不好的学生退学,有一些学生就是因为老师认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校为了保证合格率和升学率而被劝退的。
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时有伤害学生的行为发生。近些年农村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是,教师的实际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与其学历并不完全相称,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有不少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并不高,内蒙某旗有40%的初中教师取得大专学历,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只有8—9%,从专业技术职称看,初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只占本旗教职工总数的32%,而城镇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教职工总数的70%,农村初中初级职称占55%,城镇初级职称占28%。长期以来,农村送出去的本科生回不来,专科生分配回来的少,许多专任教师只能通过成人或自学考试取得合格学历。几乎有一半的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尤其是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异常薄弱,大都是“半路出家”,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氛围差、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态度不好,学生普遍希望教师对待学生要平等、关心,不要讽刺、说难听的话,并且“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惩罚学生”。在教师问卷中,有72%的教师认为“学校中存在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调查发现,非人性化管理导致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创造力。被调查的教师说:“管理太苛刻了,我们的工资有30%预先扣着……迟到、请假都要扣工资,而早来、晚归、加班却不加工资”;“我们的周末、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考试、继续教育挤满,不管有没有用,不管有没有效,反正就要考你”;“学校要求教案必须按统一的格式写满四页,写得不满不合格,格式稍与规定有出入就不合格”。机械的评价方式,很难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创造好的环境,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负责,但其付出与效果却不成比例。非人性化的管理和评价,使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心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对“若有可能,你是否愿意调离教师工作岗位?”一题的回答,某地区被调查教师中竟有82%回答很愿意和愿意,只有6%的人愿意坚持留在自己岗位上。有一位教师说,“我们天天盼,盼快点到五十,到五十岁就能退休了”。管理上的弄虚作假也让教师无可奈何,调查时老师告诉我们:“上边一检查我们就变,现在我们讲课都是‘两张皮’,有人来听课一套讲法,实际上对学生又是一套讲法”;“学生练习册说是不让买,实际照买,做题时发给学生,做完就收上来……”。教师既要不停地变换“两张皮”,又要面对过于严格、规范的管理,同时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和培训,他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精力和真心去面对学生?
(四)经济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无论从相对的角度,还是从绝对的角度说都是落后的。虽然有的地方比较富裕,但就农村的整体来说,多数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农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得到的收入,由于土地有限,而且多数靠传统方法耕作,收入更有限。据在内蒙、吉林调查,2002年很多农民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而同年供一个初中生读一年初中的费用是400多元。在内蒙,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约占辍学人数的71%。困难的家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常年患病,家中没有劳动力;另一类是家庭耕地少导致收入少,供孩子上学有困难。尽管学校对贫困的学生有一定的补助和减免措施,但是学校的资助能力有限,而家庭困难的学生比例较大,有的学校需要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多,学校对学生的补助很多是轮流的,今年给这一部分学生补助,明年给另一部分学生补助,没有能力把所有应该补助的学生一补到底,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过补助的学生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有的学生家里年年靠借钱交书费、杂费,今年借,明年还,一些初中学生不想让家庭再负债而走上辍学之路。
广大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不在少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少家庭子女都比较多,在相同经济收入的情况下,生活相对比较困难,负担多子女上学读书几乎不可能。据调查,在内蒙、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生多是多子女家庭中的成员。辍学生中,家庭兄弟姐妹在三人以上的占80%左右。在内蒙,我们走访的一个辍学生,家中有6口人,除父母外有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家里一贫如洗,仅有6床破旧的棉被,一个破饭桌,一个14英寸的黑白电视,母女衣衫褴褛。在农村,靠种地维持生活并供一个孩子读书就已不轻松,多生、超生,导致家庭贫困加重,也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经不住突发事件的冲击。正常年景可以维持生计,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家庭温饱问题难以维持,更没钱供孩子读书。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家庭出现变故而被迫辍学。
三、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对策探讨
(一)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力度
“三农”政策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国策,只有认真落实这一政策,才能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小康。同时,落实“三农”政策,也是解决农村教育和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的最根本措施。从教育这个角度说,落实“三农”政策,就是要强化教育扶贫力度,要像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既要有声势,又要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高等师范院校要招收农村定向生,学校可以减免部分或全部学费,或者地方政府补助部分或全部学费,毕业后回到农村中学从教;也可以像组织西部支援者那样,组织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数年,数年后给与某些的优惠政策;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有条件的农村中学教师带薪到高等师范院校脱产进修;建立城市中学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数年的制度,并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城市中学,要从图书、微机、实验仪器等方面支援农村中学建设,使其物尽其用。各级政府要积极吸收社会教育捐助,建立困难学生资助基金,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等等。
(二)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
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教育法》规定,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要对近几年来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按照法条衡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把“三个增长”落到实处。要研究制定教育经费定期报告制度和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等有关制度,监督和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要依照《教育法》规定,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努力争取做到事权与财权统一,教育经费单独列项。
要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的行为,非法印制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
要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要依照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制定和建立正常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教师工资水平监控制度,完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制度。对于拖欠教师工资的违法典型,认真追究责任。
依法规范义务教育收费行为。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收费审批制度、收费公开制度、收费使用管理制度、收费监督检查和违纪处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收费程序和办法,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收费项目,尤其对实行“一费制”的地区,严禁提高收费标准,并努力做到向社会公开,使收费行为走上规范化轨道。
依法防止初中学生辍学,实行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将控辍任务落实到乡、村一级,依法健全和完善辍学生报告制度。县、乡镇和学校建立详细的学籍档案,各中学定期向乡镇和县报告辍学情况。一经发现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立即查明原因,查明后由当地政府和学校针对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动员学生复学。
对实施义务教育漠不关心、不作为的政府及其官员,进行教育和依法查处。
(三)加快农村中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弘扬素质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农村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首先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不仅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学校负责人要知道,教师要知道,而且所有的学生,包括辍学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知道,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各种教育改革举措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革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侵袭和干扰;第三,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自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快速提高现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一文中,提出实施“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计划,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的思路。按照教师教育改革总体思路和“教育部关于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以及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学校,下连中小学校的新型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三,培养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革农村课程设置。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对农村初中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一,增加选修课。当前农村初中课程,选修课所占比例太低,需要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步增加,而且实用性的技术课程,职业性选修课程应占相当的分量;第二,增强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普教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实践的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第四,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地把“绿色证书”课程内容纳入到农村初中课程之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第五,农村学校增加劳动课,增加职业技术课,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善农村学校管理。首先,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农村教育需要有现代素质的管理人才,能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放而有效的管理为老师注入活力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智慧;同时也会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辍学。其次,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还有什么比排名次更能打击、伤害大多数学生?还有什么比以考试分数为评定标准更能误导教师的教育方向?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不仅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也同时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并勇于参与到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来。第三,提倡严肃诚实的管理风尚。管理态度、方法、风气都会直接影响教育部门的风尚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素养。诚实的精神面貌是现代的楼房和设备所换不到的。不诚实、不务实,再大的财力投入也改变不了教育力量的苍白。在教育管理上,要实事求是,坚决摒弃弄虚作假等腐败的行为,这是养成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本条件。
(四)建立大区域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大区域的管理优势
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推进,但这一推进的重点是以“三个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为主要内容。从体制改革的立意来看,“三个确保”仅仅是从稳定角度出发的考虑,然而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完全实现农村的义务教育。从农村教育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建立以地(市)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并逐步过渡到建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能对教育提供较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提供较大的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空间,有利于在全地区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教育资源,有利于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有利于加强对薄弱校的支持力度,也有利于各类学校教育的整合和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教育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易筹集社会资金支援教育,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制度等。
教育大区域管理,要建立相应的区域性教育评价制度。区域性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其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理念,通过评价引导社会和人们转变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矫正农村教育培养目标错位,使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区域教育评价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和驱动器。评价要制度化,增强实效性,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敷衍了事,走过场,而是真正成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素质教育,管理和指导农村学校办学,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升华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