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1

关键词:大学数学 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1 引言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对于数学专业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抽象代数等课程,对于非数学类的理工、经管类专业是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更是是各个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以精英教育为主,那时的在校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都十分勤奋刻苦,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虽然数学理论高度抽象,传统的强调数学知识传播的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推理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可以凭着超强的毅力和恒心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彻底理解,了然于胸。因此当时教学模式也培养出了许多的尖端的优秀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专业基础,培养目标和就业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单调枯燥的理论授课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出服务社会的各种创新人才,已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在数学基础课上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思想,分析了在数学基础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案例教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大约在1870年到1910年所有的居于领衔地位的西方法学院都使用案例方法教学。在哈佛工商学院院长多汉姆( B. Donham) 的推动下,1921 年科普兰( D.Cop- eland)博士发表了第一本成文的案例教学书籍。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案例教学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国内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对数学基础课程)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郑金洲教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方法[1]。许多的一线教师对数学基础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如东北财经大学的郑永冰老师探讨了经管类数学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法,指出数学基础知识与体现数学应用特点的案例的有机结合,是对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促进[2]; 丽水学院的陈巧云指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在数学基础课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的思想[4]。但是这些理论还很不成熟。且在具体实施过程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能力培养目标,没有很好的处理案例教学与基础课理论体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之间关系,使得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 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3.1 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正如前言中所叙述的,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现代的大众化、平民化教育。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从培养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演变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创新人才[5]。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的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教学、教育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滑坡,学风不正、道德失衡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对学习的迷惘。虽然进行了许多的改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没有多大改观。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是,笔者认为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培养目标不适应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培养目标必然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式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将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融入到大学数学学基础课的相关课程中,此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基本理念用生动的生活案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带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能引起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该教学模式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符合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2 “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持续创新”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要求。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上的发展,高校教师便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而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只有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完成。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教学案例、教育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研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4 “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4.1 数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生动形象的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而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的真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也有助于案例教学活动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方法都来自现实生活,且在实际中都具有广泛应用。如函数各种性态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解决生产活动中诸如求最优值、平面图形面积、立体的体积,杆件的质量等相关的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是对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抽象概括,在信息、医疗、军事以及管理决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2 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案例教学”的精神条件

大学生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世界观开始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增强。同时,现代社会通讯媒体高度发达,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及媒体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多方面信息,使得他们自身具备时代眼光,不墨守成规,具有平等、自由、竞争等现代意识,对世界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关注新思想,善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方式活跃,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喜欢挑战。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与学生充分互动,围绕案例,收集资料、课堂讨论、辩论、与同学交流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综合素质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在对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积极查找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围绕教学案例所提供的探究目标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起学生创新的勇气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使抽象数学的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舶来品, 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经验与理论可供借鉴, 本文只是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点初浅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2] 郑永冰.[J].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初探[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93-96.

[3] 郭德红,纪向荣.案例教学的要素和方法[J].衡水学院学报,2007,9(2):107-110.

[4] 陈巧云.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J].丽水学院学报,2004,26(5):83-85.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2

【关键词】区域性 英文版校本课程 教学实践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基。”区域性英文版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课程立意、内容选材、教法学法、课堂活动设计、学法渗透、评价方式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和生成知识和方法,在合作、探究和创新中提升能力,在体验和拓展中升华感情。境、情、法的融合,优化课堂学习效果。

一、课程取材立意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乡土文化,就是建立在乡土区域时空中的历史积淀,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魂,也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将家乡的景作为课程的内容,以英语为呈现形式,是将学生的生活点、兴趣点和学科点的结合。突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性和特色性原则,学生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英语版系列校本课程的开设重点强调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校本课程的学习服务于学科学习,拓展学科学习的资源。

二、教学方法是校本课程教学的提升支撑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最终要培养完整的人、和谐发展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只有当校本课程超越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将“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要素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创设趣味性互动采访,设计一日游方案,小组模仿旅行社团表演对话,为家乡景观做宣传广告的循序渐进的任务型活动。各项教学活动在情境中进行,强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基于现有词汇和句型知识的建构,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将自身知识体系重组与改造。

三、课堂活动设计是校本课程教学的立脚点

课程标准强调,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符合学科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建构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的课程新体系,要留给学生自我发展的较大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学生能动性、创造性的参与课堂活动。区域性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坚持 “情境性、体验性、合作性、竞争性”的原则。从亲身体验到直观图片的动态赏记,从互动采访到方案设计,从创意对话到小组情境展示,从景区视频欣赏到创意广告设计,环环相扣,让学习效果由知识上升到方法,由运用提升到能力,由拓展升华到情感。

四、学法渗透是校本课程教学的突破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指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课程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资源搜集关于区域性情境的学习资源,并以词、句、篇、图的形式进行分类后制作主题英文版手抄报、搜集图片、词汇等学习资源并给予分类和整理。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的发展。

五、学习评价是校本课程教学的促进点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明确评价的目的,从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转向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评价维度要从单一维度评价走向三维综合评价,即根据课表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评价体系。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建立动态评价体系,英文版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针对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的评价,也包括师生的实践情况的信息反馈、经验教训等,同时包括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性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转向教师评价及师评、生评和自评三者相结合的评价,逐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引导。

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回归点

学生通过对家乡区域性优秀文化的学习和探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常识和学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以英文为载体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语言资源,学生通过自主性活动创造性的学习,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动性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课程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客观的了解区域文化,正确理解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r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区域性英文版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和终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12.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一、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1有利于课程结构的优化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课时、资源、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只能依靠文字、语言、符号和公式等进行传授,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对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忽视发现、探究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多,亲身经历少,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所学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课程结构更加优化。

1.2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差异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例如:当地文化经济的差异,学校发展资源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教师能力的差异等。以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一把尺子去要求各级教育体系,势必会造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是注重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差异,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求学需求,又兼顾了教师的特长发展,达到学生与教师的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同时,生物学科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可以贡献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挖掘自身的优势,通过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课程内容,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从而提高课程针对性和适用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二.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梳理本校可利用的资源。

为了实现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针对本校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分析和整理。校本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部分。

1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

2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的确定应结合当地实际,选取代表性资源。如:我校所在地是当地最大的蔬菜基地,结合蔬菜基地这个代表性资源开展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在教材中学习理论,以蔬菜基地进行实践,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活动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

三.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实现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实现国家课程二度开发的主要抓手是深化对课改的认识,变写教案为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

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简介

(1)“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把教师备课的隐性思维过程转化为显性思维过程。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怎么才能更好的把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思维?教学一体化方案解决的办法是:教师要把对教材学习、分析的过程转化为一个问题系统(问题链)。在一个大问题下面分解出来一系列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链条。为使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一体化方案还要求以相辅相成的训练系统。用一句话来概括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把教师的思维过程首先转化为问题系统和训练系统,然后,以教学一体化方案的方式展现出来。

(2)、“教学一体化方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区别一: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一样。

教案侧重于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考虑。从编写教案的情况来看,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准备采用哪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用直观教具还是用多媒体来演示学习结果呢?好的教案也能做到三备,其中教学进程部分也会安排学生活动,但更多的教案做的是“搬运工”的工作,把教材、教参上的东西搬到教案本上,以备检查。

教学一体化方案则侧重于从学生学的方面设计,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学生能够把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吗?会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吗?会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吗?

区别之二:教学一体化方案与教案展示的方式不同。

教学常规上规定有“规范教案”的展示办法: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用具;4、教学方法;5教学时数;6、教学进程;7、作业布置;8、教学后记或反思等。

而教学一体化方案没有这些东西。在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学目标(包括智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难点,甚至教学进程,均不是以显性状态出现的,而是隐含在一系列的问题和训练中,呈一种隐性状态。

区别之三:教学一体化方案是师生共用的,人手一份。不像教案,只有教师有,学生能看到的不多。

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体会。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我们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只有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来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发展从而取得的经验、体会才能保持长久,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的科学知识信息及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热情。学生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真正受益者。学生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教师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学校也是受益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格,形成了学校的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李向珍. 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北京教育,2006(3).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 研究开发 成果探讨 建议

一、导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陈述

2010年秋季,甘肃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两部分组成,选修分为选修I和选修II。其中必修和选修I为国家课程,选修II为学校课程,至少6学分。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利用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由学校或学校与外部教育科研等单位合作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英语校本课程是以英语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并形成良好英语素质的一门课程。英语校本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五彩滨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各省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研发和开设都做了统一规定,但只是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无法照顾到各类学校、各个学科的特殊性。因此,本校本课程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化,发挥学校办学特色。

(1)本课题实验的理论意义: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实施,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在全国各普通高中已经广泛开展了起来,但研究的大部分成果来自中东部发达省市,本课题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本地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空白,进一步拓宽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领域,从而为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形成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内容开放的三级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2)本课题实验的方法论启示:目前我省各普通高中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都处在论证、探索、开发阶段,本校本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表演等教学方法,通过该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不断增强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我省高中英语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领域和教学模式,进而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多的方法论支持。

(三)相关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综述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针对普通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研究也随之成为新课程研究的亮点之一。来自华东师大一附中的黄光炜以本校实践经验为基础,从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文化视域下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影响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及要把握好的几点原则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学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很多学校还编辑出版发行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例如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刘少文老师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感受英国》,依据其本人在英国学习期间所走访的20多个城镇和拍摄的图片,引导学生多方位、全面而具体地了解英语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浙江湖州二中英语组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走遍美国》、《走马观花看英伦》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美国和英国的人文、地理名胜古迹,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研究过程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课题主要围绕课题“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一游遍英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组根据主持人王振强老师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参观的英伦三岛各个名城及周边名胜古迹为线索,选编介绍这些城市概况及名胜古迹的文章,结合其本人在英国所撰写的留学札记和所拍摄的5000多张精美图片,向学生全面展示英国的人文地貌、名胜古迹,帮助他们更加直观的了解英国,强化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进而为深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文化背景基础。

校本课程《游遍英伦》(Travels around the UK)课时规划:本课程设计为1个学分,用时18课时,每周2课时,9周时间完成,1周时间复习考查。本课程总共由18个章节组成,分别为:联合王国简介、英格兰、伦敦及其名胜古迹、温莎宫和伊顿公学、古城巴斯和布里斯托尔、索斯伯里平原上的古巨石阵、布莱顿和朴茨茅斯、莎士比亚的故乡――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特福、牛津、剑桥、坎特伯雷和多佛尔、伯明翰和诺丁汉、曼彻斯特和利物浦、英格兰北方明珠――约克、苏格兰、爱丁堡和格拉斯哥、威尔士及其首都卡迪夫、北爱尔兰及其首都贝尔法斯特。每一章由读前、阅读中、读后三部分组成,“读前”主要设计2道思考题,鼓励学生开动思维机器,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收集相关背景知识;“阅读中”主要精选介绍相关城市的文章两篇,配备精美图片若干张,向学生全面展示相关城市和景点的信息;“读后”部分每篇文章设计练习题5道,用于检测、巩固、加深学生对于所读文章的理解。

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多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讨论结束后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合理评价。课程评价主要通过检查、课后作业等手段重点评价其学习的过程。具体包括:①出勤情况(10%)。②课堂表现(如发言、讨论和主题演讲等)(20%)。③平时测试成绩(20%)。④终结性考试(50%)。

(二)课题的研究步骤和经过

第一阶段(2010.6―2011.6)课题论证和申报阶段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牵头,全体成员集体行动,通过图书馆查阅、网络查询、购买相关资料等途径搜集校本课程相关资料,初步设计并提出校本课程纲要。与此同时,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据此制定出校本课程研发实施方案,选编、印制校本课程初稿,并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对初稿进行审定。其次,按照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2010-2013年资助金项目的相关要求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申报课题审批立项,2011年5月课题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并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公布。第三,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划,课题组编制问卷调查,发放、收集、积累问卷分析结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1.8―2013.6)实施阶段

本阶段课题组首先组织撰写开题报告,并召开了隆重的课题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实施方案,并提出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随后校本课程《游遍英伦》被统一纳入3所实验学校课程体系,进入学校整体课程表,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始开设,每周2课时,每学段共计18课时,1个学分。通过1年的开设,课题组广泛征求参研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归纳总结相关建议,并依据相关建议修改完善校本教材,颁布、出台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案、学分考核办法以及教学指导建议。同时课题组开始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各学校之间交流研究材料,撰写完成了课题实验中期成果报告,2012年7月课题组顺利通过了中期验收。

2013年8月开始,课题研究进入第二轮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在第一轮校本课程试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范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对过程性评价、终结考试、学分认定等环节提出更加详细的规则,确保本校本课程符合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同时,课题组多次召开各个参研学校教师联席会议,收集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并进行了精品课程展示,使每一位参演教师都对于本课题研究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收获。

第三阶段(2013.6―2013.8)归纳总结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之后,课题组再次编制研究效果调查问卷,检验两年来校本研究的效果,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同时采用跟踪调查、访谈记录、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等方法,收集、筛选和审核各项研究资料,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统计数据,撰写课题实验总报告,编辑出版校本课程《游遍英伦》。2013年8月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小组对课题结题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评定,一致同意课题结题。

三、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本课题研究从开题到结题,已经3年有余,我们认为:“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一游遍英伦”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研究的目的,成效显著。

1.参研教师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作为国家新课程三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前很多教师对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各参研学校通过专家引领,细化教师培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随着教师英语教学理论的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变。如今,各参研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扮演的是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对话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成为反思型教师,成为英语个性教学风格的铸造者,各校英语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全新的姿态出现。

2.通过课题实验,各校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从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到课堂教学的贯彻实施、问卷调查材料的统计分析、结题材料的撰写等,使得各参研学校的英语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每位教师在讲授校本教材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校本教学,边教边研,走教学与科研相结之路,不但取得了优异的英语教学业绩,而且在校本教学研究上成果颇丰。参研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自己的研究探索撰写出多篇教学论文,并有8篇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其中《英语课堂教学巧用音视频资料》一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7)。课题组所开发编辑的校本教材《游遍英伦》在2012年白银市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3.构建了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本课程严格贯彻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每节课先由各个小组讨论学习,集体研究解决各节的重难点,借助提前做好的幻灯片由一位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的模式进行,选修校本课程《游遍英伦》的学生们学会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上课时不再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动脑,积极思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大家争先恐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对英国的了解得到进一步深入,家长对实验的效果非常满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着对英国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知识的增加,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的也得到了正迁移,这一点在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通过前、中、后测等得到的数据对比分析,课题组发现各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平均分比对比班有显著的提高,差距最大的达到10分之多,3所实验学校的英语高考成绩也都有了新的突破。

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反思以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由于受教学理念、授课时间、课时设置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课题实验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待高效使用

通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反映要求增加视频资料和更多的音乐、图片等,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趣味性,而受课时量约束,再加上下载相关视频介绍资料并不容易,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准备阶段付出更多的努力。

2.缺少人文方面的内容

受课程开设时间和体系约束,本校本课程内容多涉及英国的历史、地理、建筑等,缺少人文方面的内容,例如英国历史上的名人传记,普通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习俗、美食等,需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国风情。

3.学分认定需要进一步规范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5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加强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高,更加规范,更具特色。我校以“崇德尚学、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围绕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多元化;课程;实践;反思

为实践平和一中“崇德尚学、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加强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高、更加规范、更具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竞争力。

一、秉行理念,积极实践

课程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应尊重多元文化。课程还应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元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突出办学特色,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作为原中央苏区县的高中——平和一中,我们在新一轮课改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生源、师资以及升学率等诸多问题和困惑,特别是优质生源的相对不足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秉行“崇德尚学、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践行个性化教育,实现多元化成才战略思想开发实施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道路,也为学校和教师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海纳百川,多元互补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坚持以“三个面向”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特点和传统优势,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1.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的健康人、知书达礼的文明人、开拓进取的现代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汲取学校已有的宝贵经验,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能,充分体现本校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

3.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

三、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1.贯彻办学理念,创设适应多元发展的课程环境

(1)“崇德尚学、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确立。近几年来,学校在教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出既符合我校办学历史和现实,又符合素质教育精神,也得到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认同的办学理念——“崇德尚学、持续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内涵。

(2)组织学习新课程理论,营造多元课程氛围。课改之初,学校及时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并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积极组织学习新课程理论,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多元化课程建设规划创设浓厚的氛围。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水平。新课程实施关键在教师。我校在课程改革前后开展了系列培训学习活动。学校除了成立新课程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外,还特别成立了专家引领项目组,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各备课组开展对话、交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完善方案,推进多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先行。为了使课改能在较高的标准下扎实有序地运行,我们及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试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试行)》《学生选课指导实施方案(试行)》《校本研修规划(试行)》《课堂教学实施建议(试行)》等系列课改方案,为多元校本课程计划的落实提供了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2)开发多样校本课程,促进多元发展。

我校除了动员全校教师积极开发实施“学科拓展类”、“科学实践类”等校本课程外,还重点开发和实施了以下几类特殊校本课程:

德育类:开发了《制度与养成教育》《牵手校友感悟成长》《心理健康》《每天五分钟安全公共讲义》《安全工作与应急预案》等系列内容的德育校本课程,通过三年的实施,目前已形成校本教材,在区域内产生广泛的 影响。

特长发展类:开发了诸如器乐、声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剪纸、武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文学创作、演讲与口才等特长发展类校本课程。特长类校本课程教学实施行政班与走班结合,常规教学与个别辅导、学术讲座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年段音乐、美术、体育教研组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自2006年起就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有《高中语文晨读文选》《英语话剧优秀作品选读》《物理与生活》《化学与饮食》《平和古迹》《蜜柚种植》《平和旅游地理》《趣味哲学》《民族音乐欣赏》《白芽奇兰种植与加工》等。

3.严格课程评价制度,促进师生的主动发展

(1)课程与教学评价。为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制订了《平和一中课堂教学考核量规及课堂教学评价表》《平和一中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定期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从而不断调整实施新课程计划的方略与步骤。

(2)学生评价与发展。制订了《平和一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措施。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与家长共评等多元主体评价生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激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帮助学生将其发展优势领域方面的特征向其发展不足的领域迁移,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3)教师评价与发展。在教师评价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学校通过教师自评、同行评价、职能部门评价和学生与家长评价,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程开发实施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实现课程、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四、成效显著,永葆活力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1.德育系列课程初步形成。德育系列课程的成功开发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体育特色课程异彩绽放。体育特长类校本,是我校多元发展的传统课程项目。近年来,学校体育考生在高考中连创佳绩。艺术特色课程成效显著,近四年艺术专业考试达线率都在95%左右,共有200多名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3.学生社团活动风生水起。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锻炼了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取得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总结反思,不断提升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葆多元化课程的活力是我们永远的课题。

1.多元化课程建设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理论上的突破。我们在教学理论的研究上还显滞后,教育科研的选题也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课程构建实践的探索,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论。

2.多元化课程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区的教学资源。更加紧密地把课堂教学与本地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应该更加重视本地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成功人士,并让宝贵的资源进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6

学校拓展训练校本课程设计开发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联邦教育局的支持下,马萨诸塞州一所中学的校长将拓展训练的理念引入教学并制定出了“探索教育计划”。拓展训练课程在美国教育界获得了成功,并且逐渐被其他国家所采用。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施以来,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与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优势

1.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在传统国家集权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只能作教育课程的执行者,没有探索与创造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空间,不可能有,也不敢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也就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差异。

2.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其不仅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拓展训练能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

(1)挑战心理的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通过努力变为现实,主要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和心理极限挑战,力争跨越极限,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实现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通过实际的综合,实现学生全身心的体验。

(3)个性与集体体验。现今社会知识高度融合,个人无法去完成社会任务,必须形成一个团队、一个智囊团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协作,要求每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通过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个人魅力,并形成集体荣誉感,有大我的境界。

(4)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克服困难,团队合作完成训练项日要求,个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有集体作为强大的后盾,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教师只负责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但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会通过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讲述体验和体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体现教师个性教学

教育是一种事业,教师却是一种职业。“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更多的视为一种职业,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独特个性品质,恰恰是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师的这种个性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事业和职业两者意义区别巨大。校本课程能凸显教师教学个性,使教师成为教育事业的奉献者,而不是追求社会生活、简单谋生的社会个体。

二、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

1.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目标统领全局,也是课程理念的直接体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体育课程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课程资源。学校作为拓展训练课程决策的中心,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本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得到家长和社区的认可。确定拓展训练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体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教师专项特长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健康第一、个性化发展、建立终身体育观念是学校改革的指导思想。拓展训练课程正好以培养人们“超越自我,磨练意志,适应社会,熔炼团队”等品质为目标,把具有趣味性的人文体育资源融入到现代体育课堂,使学生在挑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认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身体健康层面具体为体能储备、锻炼方法与应对危机,其次是社会适应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个人行为、高效的人际行为以及规范的团队行为,最后是心理健康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精诚的团队精神。

2.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1)因地、因校制宜的校本原则。首先,从开设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自然条件看,拓展训练公共要素中包含“行动性”与“新奇的环境”。因此每一项拓展训练活动都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日常生活“有些不一样”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促使其行动起来。因地制宜选择相应地形的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节省经费,而且有益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提高学生野外生存、应对危机等生活实践能力。其次,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资源也可以转化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完全可以视周边机构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另外,学校也可与社会有偿共享以降低自己的成本。最后,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尊重和发挥所有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能力和潜力也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学校在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以便能真正实现课程本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力以赴锻炼身体,挖掘自己的潜能。

(2)因生而异的人本原则。纵览课程及课程理论的发展史,不管是课程内容从远离生活到贴近日常生活,还是课程哲学主智主义到经验主义,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发展总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重视以人为本,更强调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完全可以以学生的生理、个性、受教育、发展预期差异等等为依据,实施兴趣教学,贯彻人本原则,以某种形式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作为校本课程。

3.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传统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在拓展训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注重的是思想、心理及心得等方面的交流。因此更需要教师具有互动的理念,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具备心理学、现代管理学、运动医学、体能训练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教师具有丰富的拓展训练教学经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且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等能力与经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至关重要。教师还要有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合理进行组织,消除不安全隐患,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及时鼓励、积极暗示,消除学生畏惧、胆怯的思想顾虑,成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引导者。

4.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应建立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身体健康)、态度与情意表现(心理健康)、参与与合作(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另外,也有人认为“拓展训练强调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心理变化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无法通过其体成绩去判断培训效果的优劣,对于拓展训练培训效果的评判,可采用证书的形式”。

三、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

1.课程开发步骤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境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分析参与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学生心智及身体素质的基本认识,对参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发现,制定培训目标,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确定目标。确定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训练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项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项目进行审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管理。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2.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课程观念亟须更新。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

(2)教师知识亟须加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线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与理论知识有着必然的局限性,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可能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之,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在我国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必将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1] 张剑锋.拓展训练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