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1
从国际环境教育发展来看,目前有很多国家非常重视环境教育,并把它列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环境教育得到极大的推动和发展。特别是在1987年国际环境教育与培训会议之后,环境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教育框架,以多种形式把环境教育的内容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鼓励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技能,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环境教育主要通过学科课程渗透、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而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这就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环境素质,结合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认真组织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在地理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确立中学地理课的主体地位,实施中学环境教育
1.地理课程的环境化日益明显
中学地理课程近几年的变化反映了地理教育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的。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编者认为这样的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当。
同时,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
2.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丰富
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环境教育的内容类似,虽然教学目的有所不同,但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而且多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可以借鉴环境教育的某些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科学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自己做出判断,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地理问题,理解可持续发展。例如,在讲到城市化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在当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如居住条件恶化、交通紊乱、噪声污染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等,使学生对当地城市化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在讲到“全球变暖”时,可向学生补充“全球科学家基本公认,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容易频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也是导致我国2008年南方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真正体现“让学生学会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运用讲授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目标进行环境教育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或借助于教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它能够比较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在学生的配合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建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教学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地理教学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强调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环境教育应结合地理教学目标而进行。
中学环境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并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观点从多方面说明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唤起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并付诸行动保护环境。
2、运用讨论法结合中学地理教材进行环境教育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全班或小组中针对某个环境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如对环境现象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的判断等问题可通过这种方法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方法传授有关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传统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据调查,学生通过课堂从教师和教材中接受了大量的环境知识,却无助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的养成。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点应利用实例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地关系,让环境意识植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这种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就环境问题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心理学研究表明,责任心是个体产生良性态度和行为倾向的重要条件。当教师与学生经过充分交流达成对环境问题的共识后,学生就会树立起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的环境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化静为动,将时空跨度较大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知识展现给学生。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化隐形为显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感知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通过播放沙尘暴、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实况,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达到环境教育的良好效果。
4、提高中学地理教师自身的环境教育素质
对于担任环境教育核心工作的中学地理教师来说,应不断提高环境教育教学意识,增加环境科学的系统知识,促进知识更新,以适应环境教育的新需要,把环境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地理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10倍至20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并自觉地加入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训练教学基本功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工作,钻研教材,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蕴藏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在地理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才能真正设计好教学过程,把环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向书本、实际、知者学习,做有心人,多积累报刊、杂志、新书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或多渠道,多形式争取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
第二、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环境教育,才能实现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所提出的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内容的目标。
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09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三处于毕业升学的阶段,对于新的一门化学学科,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很好奇、好玩、有趣,开始时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都很好奇于每一个实验,这些实验就像“魔术”一样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上课时,学生给我的感觉是“我想学”、“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这样的状态保持的时间不长,学生在了解、接触化学、走进化学后,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空气和水,随之而来的是化学理论知识的教与学,理论知识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且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个时候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这个时期,优等生已经由兴趣转变成爱好,蜕变成“我要学好这门功课”,可是对于中等生、后进生来说,慢慢地失去了新鲜感,感到知识的零乱、琐碎。怎样使学生们安全地度过理论知识,让他们能依然保持原有的劲头继续学习。笔者从以下两点谈谈初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与学。
二、初中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二)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的原因,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三)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涵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化学理论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是学习的难点,是学生的分水岭。同时化学理论知识也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学好初中化学理论知识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为初高中的化学学习架好桥梁。
三、理论知识的教学
1.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化学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理解逻辑思维为主,以文科记忆为辅的科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同时化学知识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课上容易听得懂,课后容易忘记,考试容易错,针对这些现象,如果不把化学知识进行有序地排列和系统地分层,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增添困难。因此,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学习的普遍规律是在课上可以边理解边记忆,也可以先理解后记忆,但是有的知识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先记忆,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忆的等于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知识就出现断层,如初中化学人教版中电解水实验结论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中都提到元素这两个词,然而元素、原子的学习还在后面一章,所以对于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就得先记忆后理解,等学完了元素的概念后可以将这些概念拿出来重温,学生会觉得茅塞顿开。
2.利用模型增强学生对微观结构的空间想象力
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减少理解的难度,使得知识更具体、更形象,在教学中可利用模型,如原子结构教学中我利用flash带学生走进原子的内部世界;分子的构成中,我把水分子模型展示给大家,要求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做两个水分子模型,有的学生利用大小不一的乒乓球,有的利用废纸或橡皮泥捏成的,再用牙签把三个球连接在一起。“听过的很快会忘记,看过的有些印象,做过的才能理解、掌握。”这句话说明,学生只有亲自操作,经历了探索知识过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刻,记忆才能牢固。在这样的模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分子结构,而且也从微观角度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为后续的“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做好了知识准备,同时学生也从微观层面上更清晰地认识“化学方程式”符号的涵义。
3.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方法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义务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流程:
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果把书本的四个实验先做完再让学生分析,两个封闭体系,两个敞开体系,学生一会儿观察到天平平衡,一会儿又看到天平不平衡,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有一种“理不清”、“摸不顺”的感觉。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通过两个封闭体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天平平衡,顺理成章地推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接着让学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两个敞开体系,为什么它们的天平不平衡?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怎样设计实验才能使天平平衡?指导学生将刚刚学习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问题中,使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不再孤立,同时学生从自己的思考角度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以及守恒的原因,并且在这过程中以具体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4.呈现丰富的知识单元框架,建构化学理论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间的整体结构、知识要素的纵横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同时帮助学生辨清知识间的内在关系,理顺知识脉络。
例如初中化学中宏观方面元素的组成与微观方面微粒的构成之间的关系如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经验的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借助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区别,深层次地理解其中的本质,并将它们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使得零散、孤立的知识变成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这知识网络形成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5.当好“总教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互动平台
以往在讲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溶液有关的计算题时,一般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一讲一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又增加了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练好后我及时批改,及时发下去,希望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纠正自己错误的方法和解题思路,然而,有时候事与愿违,等下一次再练习、再批改时,依然会发现有些学生的错误还在那儿,没有及时订正,同样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怎样能达到练习的效果?使练习练好呢?我在多次尝试后发现学生“互评与自评”的效果较好,在讲计算时,我有计划地选几道题作为课后练习,第二天课上我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交换各自的作业本,互批、互纠、互改,在这过程中学生们讨论、互相学习,他们参与其中,享受其中,这样比起老师的批改甚至讲解来的有意义。当然,当“总教练”时,要不断地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对某些组中有争议的题目或解题方法,可以当面解决或以这个为例拿出来让大家当评委。通过多次尝试之后发现,这样的互动平台给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主动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成功和喜悦,在喜悦中收获知识和能力,使“学远大于教”。
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以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为前提,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进发展的。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的基本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本质,引领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积极反思,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怡纳. 基于MAS问题编码的化学三重知识表征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8
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德育;职业学校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做中学”的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深入人心。在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中,我也尝试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进行了一些探索,颇有一些心得。
一、教学相长,建立民主和谐的平等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提倡的是教学相长的教学形态,要求“教”和“学”与“做”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也正是对教师提出了建立一种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要求。
于是,在教学中,我不要求学生服从,而是通过商议的方式进行交流。当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我首先赞扬他的独创性和
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再一起讨论其想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对于很多问题,我不给出预设性答案,也不做对错的绝对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进行更有价值的思考。我常常请学生帮助我一起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检索,向他们学习他们的好
方法。
课堂上,我常常通过“真高兴,你能有这么棒的想法”“你说得比老师好”“你的见解很独到,可见,你真正花时间去思考了”等即时性评价,或竖大拇指、鼓掌等动作,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充满自信并乐于
学习。
二、创境引情,围绕生活实践需要展开教学
“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实际生活。每一节课前,我都会依据本节课所需要教授的内容去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备课,将课堂与生活、文本与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深化认识。
教学过程中,我还喜欢采用故事激趣、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等形式,把学生已有的不同生活感受引入到课本教学中,创设生活氛围,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我还经常采用请同学上台说自己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请大家帮助解决困扰自己的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走进德育生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德育知识,学会运用已学到的德育知识解决问题,提升理论联系实践并进一步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多元化作业,提升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4
模块理论是心理学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模块”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的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他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后来,美国认知心理学家J.福多的《心理的模块性》一书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把心脑划分成“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两个部分。输入系统的功能是将感官所受刺激的信息转换为对外部对象的表征,使之成为适合于中心系统加以处理的信息;而中心系统则是专司演绎推理、思维等的高级处理系统。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模块性的研究长盛不衰,后来,它被发展成为“模拟论”、“理论论”、“模块论”三大理论。模块教学理论基于美国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的观点,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作为整体优化理论。至此,模块理论正式成为一种心理学认知理论,并很快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影响。
二、针对不同教学任务时模块理论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英语教学按教学任务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四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又互有联系,这就要求用模块教学方法把复杂的英语语法,单词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优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有重点的特别训练,优化后的教学模块使英语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模块化、系统化,这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英语中的模块教学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推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通常把英语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1.听力训练模块
该模块是训练通过听觉接收信息,分析信息,进而作出反应并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模块既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也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途径,大部分学生听力差,主要原因就是词汇量太少和理解能力差,针对两个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听一些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训练,让学生熟悉英语句式的语音,语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辨和分析理解能力。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先让学生听一些简单的英语材料,不安排听力作业,只要学生能理解文章大意就算合格,慢慢过渡到通过听材料做一些选择题,这样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模块的训练
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交流,同学们都希望自己能进行一些英语对话,但是由于怕说错,所以不敢轻易开口说英语。这样,他们由于缺乏锻炼机会使他们与目标越来越远。对于这个问题,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情景练习,围绕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教研社的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work in pairs这种训练主要就是为了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在课上还应该多创造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要主动的和学生多用英语交流,给学生自信,帮助他提高。
3.读的模块的训练
英语教学历来都很重视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语言的最初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中,学生能熟悉和了解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词汇和常用表达,这些信息也构成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基础。作为文化知识载体的阅读材料展示了原汁原味的语言,通过熟读和背诵优秀篇章,不但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认识,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加文化底蕴。
4.写的模块训练
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体现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可以考查学生的词汇量、语法、逻辑表达、人文社会知识等诸多方面。写作训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有一些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语法薄弱,加之词汇量又偏小,造成了他们写作上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写作教学应该有针对性的联系生活,比如让学生用英语写日记,把自己一天的生活用英语记录下来,让学生逐步熟悉写作的步骤,增加词汇量,提高写作技能。
三、英语模块化教学建议
1.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模块教学法
大部分中学生英语差都是因为词汇量不足,面对教材中大量孤立的英语词汇,教师可以采取“模块记忆法”帮助学生通过词汇难关。具体做法是:将每个单元中的十几个活着几十个单词根据要求掌握的程度划分为会读的词汇、会认的词汇和会用的词汇三个模块。划分好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意义联想法、搭配联想法、构词联想法、读音联想法、易混淆联想法等“模块教法”进行词汇教学。经验表明:使用模块教法记忆词汇,可以把孤立的单词通过联想组织成记忆模块,达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2.在语法教学中运用模块教法
针对初中生语法知识薄弱的情况,教师可以把语法分为语态与时态、非谓语动词与省略、情态动词与虚拟语气、强调与倒装、句子成分与简单句、主从复合句与并列复合句等六个模块,然后再把这六个大的模块一一划分为若干个小的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每个小模块在知识也意义上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小模块与大模块之间的衔接,使所有语法的训练与讲解始终处在“语法”这个大的系统之中。这种语法模块的教学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在语言综合能力训练中运用模块教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头交际能力都提出来具体要求并对各种能力的培养给出了一些建议,我们因该认识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分步骤落实这些目标和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再三思考的问题,归根到底,我们要把对学生听力、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细化为很多个小的教学模块,运用“模块教法”来培养学生得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晞.课堂教学技能必修模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任国权.高中新课程模块教学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4月
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班级管理;成功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93-01
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都涉及到孩子将来能不能成功。成功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成功意识和成功的素质。就是要把成功学理论运用于中小学教育领域,把教育学和成功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结合本人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实践,我整理了几个成功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实例,也是我在班上经常使用的,并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很有借鉴意义。
一、进行全方位的自我分析
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分析,先在纸上画上一黑点,然后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各科成绩、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健康几方面给自己打分,0到10分,10分是满分,再把每一部分连起来,看看是什么图型?如果越接近圆型表示越圆满,人生运转才会顺利,学业也会进步。像车子的轮胎,如果变型,车子跑起来就危险,而且跑不快。我们就应该追求全方位平衡式的成功人生,那就是:学业要成功,生活要快乐,身体健康、对社会有贡献、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自由运用自己的时间。现在就要为自己的人生打基础,不是吗?
二、要有周详的计划
计划比目标还重要,帮他们设立完目标后,问他们有没有达成目标的20套方法,哪怕是只有一种方法有效,他们的成功机率也比别人高20倍,不是吗?所以一定要有计划,而且越详细越好。这可能是他们能不能达成目标的关键。所谓计划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想办法去达成每一个小目标。
所有的目标都必须要有详细的计划,并且一定要把目标分割成小的片段,这听起来很复杂,可是一旦学生自己能够把目标分成更小,一段接一段,他就很容易追踪,也很容易知道哪里有错误。这样他就很容易检查,很容易管理。
三、优秀是一种习惯
习惯决定结果,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学生会有哪些习惯呢? 而我们的学生的习惯是什么呢? 表现优秀的学生习惯全力以赴、全力冲刺。研究表现优秀的学生的习惯,复制表现优秀的学生的习惯,他们就会得到跟表现优秀的学生类似的结果。因为相同的行动带来相同的结果!
总之,班级管理中大有学问。以上所列,仅是成功学可用于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很少一部分,当然,任何一种通往成功的途径都要通过努力。我经常告诉学生今年一定要比去年努力三倍以上。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现在要比以前努力两倍。而要比大多数人要表现的好,就只有比别人更努力。学生在学习中,许多时候态度决定成败,并非能力,而是心态决定成就的大小。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潜能才可尽显。
现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最终将回落到提高人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点上,成功学在教育领域中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当今传媒的便利,现在的学生视野广泛,我们教师只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给自己随时充电,才能顺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在教学中处于领航人的角色。
四、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是教育界经常引用的一个理论。我们可以把成绩比喻作木桶,每个学科就像长条木片一样,组合起来就变成一个木桶。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每一片长条木片的长度都是一样长,但是只有其中一片木片只有长条木片的一半长。你觉得这个木桶可以装多少水?只有一半,是吧!为什么呢?因为短的木片让原本可以装满水的木桶,流出来只剩下一半的水。是不是很可惜?
而在考试中如果有一门学科也变成短木片,请问他们高考的成绩会好吗?短木片就像一个人的缺点,不改变缺点,别人就会进攻你的弱点?考场如战场?谁掌握最多的知识,最好的学习方法,谁就能胜出。你也许会发现,在我的文章里经常会把学习成绩好说成是成功,举的例子大都是学校以外的或曰是社会当中的。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学生还在学生时代就能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收获一种习惯,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五、设立挑战性目标
什么叫挑战性目标? 就是比自己的能力还要高一点的目标;如果瞄准月亮,目标没达成,可能射到一颗树,如果瞄准一棵树,没射到,那可能就射到地面,如果瞄准地面,就可能射到自己的脚丫喽!永远不要担心目标过高。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
六、积极的心态
有一次,我曾经问一个名叫成绩中等的学生买买提:“你认为自己明年能考上中学吗?”他摇了摇头。我问他:“你怎么知道自己考不上?”他说:“我没有这个实力,我从来没有考进班上前五名。”
这种情况在学生中相当普遍。如果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一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在行动上自然就不会去做,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事被认为是不可能时,他们就会为不可能找到许多理由,从而使这个不可能显得理所当然。其实,一件事能不能做好,并不取决于你的能力,而取决于你的信念。所以说,自信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中小学生是一个心态比较脆弱的群体。生活中、学习中的每一次微小失败,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心态,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消极心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学不好,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如果我们能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重新找回自信,发现自己的优势,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考验,他们一样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七、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能够使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上的问题。一个学生如果想要提高成绩,他首先要找出导致成绩差的原因,并下定决心改正缺点。就像医生检查病人的身体一样,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对症下药”。只要肯检讨你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上、思想上都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成功智力理论;体育课;教学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19
一、前言
成功智力反对以IQ为表征的传统智力理论,提出智力多元化理念和智力可变性的观点。它不包含非智力因素,也排斥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它始终与智力相对应。成功智力内因是成功的“根据”,它还有赖于外因,即非智力因素这个“条件”的作用,人的成功是由外部条件、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三位一体共同决定的。
二、传统教学理论与成功智力理论的比较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观(“刺激――强化――反映”)――传统的教学理论,它的特点是:1. 教学过程的机械性;2. 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完全以教学大纲为指挥棒;3. 学习角色的被动性。它强调重在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缺乏充分的引导。要让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比如,如何发现问题、寻找需要的信息?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整理笔记?如何总结知识?如何读书?等等没有做要求。
斯腾伯格(R・J・Sternberg)成功智力理论的教学观(“情景――体验――领悟――理解”),其特色是:(1)教学过程的生成性;(2)已知知识对行为的控制;(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4)学习角色的主动性。它所提倡的是知识由建构获得,强调已知知识对学习的影响。
两者的区别在于教学的过程中究竟是教师放在第一位还是学生放在第一位;行为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师是重点,忽视学生的本体感受,是“灌输式”;而成功智力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推崇学生的自由创造,它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切实地照顾到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是“互动式”。
三、成功智力理论体系在体育课中的启示
1. 成功智力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以人为本”
(1)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也就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努力学习、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完整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学生与成人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条件和经历不同而使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体能、技能和特长方面各不相同、各有所长。(2)探索新的教法和措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 以“成功教学法”为指导思想
(1)让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比如,在跳高教学中,如果在同一高度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练习,就有可能使一部分体质弱的学生遭到失败、失去信心。利用分层教学法教学,如设置不同的高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每当前一个练习成功完成,学生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促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2)教师给每个学生创造平等的机会。在体育课堂中,学生有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获得存在不均衡性,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内容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将任何学生都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获得失败的体验。
3. “创新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有效的合作”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气候”和“土壤”。这种合作一方面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问难的“师生场”。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
四、运用“成功智力理论”构建体育课中的评价体系
“成功智力理论”评价体系的特点:1. 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2. 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3.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针对体育课的特色,评价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1)体育教师是否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智力的潜能
素质教育追求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根本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开发学生的成功智力。成功智力的传授应当是体育课堂的重要任务,因为这种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将一直影响到学生学校生活结束之后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体育教师应当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智力的潜能,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开发学生的成功智力。
(2)体育教师能否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由于学生个性、心理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所处的校内校外环境不一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相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在学习之初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一些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甚至成为了传统意义下的“差生”。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当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不单以技术学习的能力来衡量,不简单地以学生分析性智力的高低以片盖全地下结论,而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同时对一些分析性智力较低的学生应给以特殊的关怀,多一些正面期待,以期取得“豪森斯塔尔”效应。
(3)体育教师是否充分理解和保护学生的个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来完成教学任务,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分析性智力的培养代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追求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弘扬学生个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尽管分析性智力较低,但是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保护这些学生的特殊个性,帮助这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2. 对体育课堂的评价
(1)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分析性智力的培养
有教育家指出:不论人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如何,促进智力的一般发展总是教学的基本目的。这里的智力就是斯腾伯格所说的分析性智力。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对分析性智力的培养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按照成功智力理论,只有重视和发展认知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分析性智力。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我们应当依托体育课堂教学,从优化学生的监控机制入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多元认知水平。
(2)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创造性智力的培养
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人才的培养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知道,中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是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但是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还不具备发明创造的条件,因此体育课堂教学的任务应当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智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打基础。体育课堂教学应当充分结合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加强体育思维训练,鼓励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体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智力。
(3)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实践性智力的培养
实践性智力的应用则是将分析、思考的结果用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操作方法去加以实施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无形思想的一个物化过程,要有效地完成这一物化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其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体育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体育、“享受”体育。
五、结语
体育教学与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可以说是一个系统、长远的过程,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纵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之花,才能在体育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 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大春.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