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修习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范文1
我校从1996年就开设以科技、体育、艺术、心理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2007年新课改实施以来,对校本课程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断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机制,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校本课程管理体制。
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
1.创新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我校为了形成“自主”“创新”的课程管理体制,设立了北京五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北京五中课程开发委员会,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将学校各职能部门、教研组、备课组、全体教师和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围绕校本课程规划、组织、实施、监管和评价,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北京市第五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方案》《北京五中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北京五中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评价方案》《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2.创新校本课程开发与申报
近年来,我们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加强了校本课程建设。教师可以通过改编、新编和重组的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开发,或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积极倡导、鼓励教师合作开发校本课程,这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体现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突破教师个人经验的狭隘。学期末由教师根据本人特长申报开设课程类别和内容,并撰写课程方案。在课程方案中,要明确写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此外还要注明“课程优势和创新点”和“适合的学生类别”。目前,我校校本课程遵循学生自主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共设置六大类,包括语言与文学、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数学与应用,包含近百门课程。
本着节约资源、高效管理、尊重学生自主选课的原则,我校引入校本课程管理系统,经过几轮磨合与完善,在申报环节,教师在规定期限内登陆系统,根据系统提供的选项,将课程的相关信息填入系统。然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审核了。现代技术的运用,使校本课程的管理越来越高效、实用。
3.校本课程遴选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对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审查,通过学校初步审查课程方案,然后再在学生自主选课基础上,确定其中20-30门课程作为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菜单。
这个校本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在教室上课的课程,如果人数少于15人,该课程就被砍掉;如果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比较低,该门课程也被砍掉。同时,我校还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补充一些新的课程,如最近两年新开设的国际课程。
校本课程组织与实施
1.对学生选课进行全面指导
我校开发了学生网上选课系统,在强调网络化管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一方面,教务处在学期末(新生在入学教育时)向学生发放《北京五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公布本学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名称、内容简介、教材及其参考教材、考核办法、学习对象、授课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今后专业取向自主选择报名修习科目;另一方面,新学期开始,我校召开校本课程推介会。大会由三部分组成:观看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记录宣传片、教师课程推介、教务处选课指导。15分钟的宣传片浓缩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我校创新人才校本课程带来的可喜变化。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积极“推销”自己的课程,真诚地邀请学生加入自己选修课的行列,颇有“文化市场”的味道。同时,学校在选课系统中说明各门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推介会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校园里的课程推介会,学生对校本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选课后,以年级为单位汇总,由教务处审核、调整、编班,公布选修班名单、选修课教室地点。正式开课后的第一周为试听,试听之后,最后确定自己选修的校本课程。这种菜单式选课方式与课程推介会、试听课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选择到更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
2.校本课程有序实施的保障
集体备课。我校不断加强校本课程备课管理,每学期第一周由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导处。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等。要求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实施模式。校本选修课面向全校全体高一、高二学生开设,选修课时间固定在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时间为60分钟。有一小部分课程因为师资及场地的原因,上课时间会根据情况有所调整。目前,我校校本课程主要采取打破年级界线的走班制教学形式,即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高一、高二学生可以在一个班级上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突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发展和自我选择。
课程管理。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校出台了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由校教导处负责校本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常规上,由教务处严格遵守巡课制度并做记录,教研方面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交流讨论校本课程经验等。在整个学期中,通过选课系统,教师在课后会及时将考勤情况及上课情况进行上传反馈,教导处会根据老师的反馈信息实现对学生的管理。
3.校本课程资源管理
校本课程资源管理包括开发前的资源分析挖掘与实施中形成的各项课程研究成果的管理。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会,表彰先进并收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加以论证、推广,达到一定数量后形成校本课程集。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的校本课程进行绩效评估,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并根据学校当年经济状况给予一定现金奖励,以表彰开课教师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最终成为正式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为了对校本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学校制定了《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评价方案》,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的目的、原则以及内容和方法。评价原则包括发展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拓展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学校每年都进行校本课程菜单的重新修订,新的、成熟的、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不断加入并形成特色稳定下来,其余的校本课程将淡出。
1.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的内容包括:校本课程规划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对教师课堂评价主要是学生反馈表,评价维度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吸引力、授课方式与课堂氛围、课堂组织管理、教学水平、教学特色,同时,每门课结束后,要求教师写出课程教学反思,以便于本门课程的完善。
教导处综合整理上述信息,报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评估。教师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在评优、职称评聘中,开设优秀校本课程作为评选的重要考核依据。相关成果、市区奖项可以申报北京五中校长奖励基金。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课程结业成绩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范文2
Abstract:The Kangting county Tibetan middle school is a Ganzizhou only key boarding Tibetan middle school, is also in Ganzizhou first carries on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Key Middle school, this article through carries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this school high middle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work, and attempts for this curriculum reform to seek for the good way and the way.
关键词: 藏汉双语 藏文中学 新课程改革
key word: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Tibetan Middle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甘孜藏区汉语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A06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理念是构建一个“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体系。新课程实验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0年秋季起,该校将在高中起始年级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为推进此次普通高中的课改,该校师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以及多年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是这次新课改同其它普通高中明显不同的地方。笔者就该校为贯彻落实好此次新课改的实施方案作了以下调查:
一、 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基本情况
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执行一类模式为主,一、二类模式并行的教学计划,整个高中部现有三个年级7个班,学生人数为316人,其中一类模式班级5个,二类模式班级2个,一类模式理科班1个。2010年秋季,学校计划高中招生数为210人左右,计划设立4个教学班。学校高中部现有专职教师17人,都是大学本科毕业,职称结构中有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0人,未评定职称4人,从教师学科上看,学校高中部无专业地理、生物、化学、政治教师,尤其是在一类模式班级,更加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师。在实施高中课改后,学校需要专门的实践课教师及部分学科教师。
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相当新颖,同以往的课程相比较,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该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促进藏汉双语教育的提高。
1、实事求是和思想先行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校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掌握思想先行的原则。
2、转变观念与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由于该校实行的是以一类模式为主,一、二类模式并行的双语教学,学校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师思想,使课程改革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
三、 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
2、立足我校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3、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全面加强学校所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7、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体系,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四、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该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了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一)形式结构的变化
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
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适于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4、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二)基本内容的变化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推行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推行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藏汉双语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分管理办法,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
4、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给该校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
(一)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新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二)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校为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切实做好学生指导工作,转变传统学习观念
(一)一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学校一类模式按照学生自愿及学生成绩情况,在高一时开展必修课程。高二后,根据学生特长及学生自愿划分文、理科班级,选用选修教材。教学中由班主任老师管理学生,其他科任教师协助。
(二)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三)管理设想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范文3
一、主要做法
1.建立新的多元课程结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多元化和选择性的课程,学分制管理就是要适应并保证这一课程制度和核心理念在学校的全面落实。为此,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根据国家与甘肃省高中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天水市一中新课程设置与管理方案》《天水市一中新课程实验学分配置方案》《天水市一中学生选课指导意见》,形成了由8个学习领域、17个科目、53个必修模块、20个必选模块和若干个任选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学校及天水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按照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和学习与生活技能4大门类,开设了数理化生竞赛辅导、科技创新、国学经典诵读、文学欣赏、心理、日语、学法指导、学会生活、天水历史文化、天水地理、地方传统体育等25门校本课程,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体系。
对活动类课程的设计是:高中三年学生至少完成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共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学习能力和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学分制管理对学生修习过程高度关注,这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基于“只要抓住过程,好结果自然而来”的理念,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虽然密切相关,但从本质上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教”与“学”的主体、活动、形态及时空范围都不同,许多学习是在没有教学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前高中学生普遍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课堂听讲与课后练习,方法单一,缺乏策略,学习能力差。优秀学生和成年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特点给了我们启示: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应强化自学、养成善于整理、乐于交流、反思总结的习惯和方法。学校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五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整理、作业练习、交流反思,特别对教师弱控制之下的课外学习加以梳理,着力指导学生善于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学、合作学,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3.形成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系列制度
要保证学分制管理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天水市一中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学分认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学分认定的条件、程序,监督、检查及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学分认定中最难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校就学生“修习过程”深入探索,制定了《天水市一中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和《天水市一中学科学分管理细则》,明确按学习“五环节”要求进行模块学习过程评价;形成了《天水市一中选课指导意见》、《天水市一中学生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天水市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方案(暂行)》,对学校选课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方法和具体程序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
4.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质性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观察、实验、调查、研究、讨论、物品制作与生产活动等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性学习。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组织的过程、设计方法、学生的态度与表现等进行质性评价,以肯定和激励为主,不进行量化评价。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将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作为学生创造、反思和体验感悟的过程,同时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时间与内容统筹安排,确保活动质量。
研究性学习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别,使学生初步了解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社会实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高一集中组织军训,高二分班组织学生考察市博物馆、气象局、农林科技园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点,高三以学习小组形式分散到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参观、体验和调查,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同时,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
二、几点思考
1.构建多元化课程结构是前提
学分制管理与选课制相伴而生,以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和前提条件。课程的多样化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课程门类,而是要求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及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它是事关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每一所学校都必须优先解决。
2.落实学生选课制度是核心
从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看,在新课程实施之初,部分学校把学分制管理的重点放在学分认定及其管理上,忽视了学生选课制度建设及其相关工作。在新课程实验的推进中,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选课制度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加强对学生选课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及时制定学生选课办法,认真组织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课程修习计划。加快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在校内机构设置及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方面大胆探索创新。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
实施新课程,教师面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宏观调整,必须更新课程理念,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密切关注本学科新进展,并要结合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及自己的专长建设和开设选修课和校本课。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即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培养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则显得更为重要。从天水市一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选修课。学校目前开设的校本课程有学法指导、日语、心理、地方传统体育等。但大多数教师显然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4.管理手段现代化是必要条件
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和教学管理的工作量成倍增加,难度提高,在学校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将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但是从天水等地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情况来看,单靠一所学校来建立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太实际,至少在一个地区内应建立统一的学分管理系统。学分制管理不是一项单独的管理措施,它与学校课程管理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这一项工作的滞后势必影响到学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范文4
一、主要做法
1.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学分制管理对学生修习过程高度关注,这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基于“只要抓住过程,好结果自然而来”的理念,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虽然密切相关,但从本质上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教”与“学”的主体、活动、形态及时空范围都不同,许多学习是在没有教学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前高中学生普遍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课堂听讲与课后练习,方法单一,缺乏策略,学习能力差。优秀学生和成年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特点给了我们启示: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应强化自学、养成善于整理、乐于交流、反思总结的习惯和方法。学校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五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整理、作业练习、交流反思,特别对教师弱控制之下的课外学习加以梳理,着力指导学生善于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学、合作学,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2.形成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系列制度
要保证学分制管理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天水市一中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学分认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学分认定的条件、程序,监督、检查及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学分认定中最难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校就学生“修习过程”深入探索,制定了《天水市一中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和《天水市一中学科学分管理细则》,明确按学习“五环节”要求进行模块学习过程评价;形成了《天水市一中选课指导意见》、《天水市一中学生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天水市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方案(暂行)》,对学校选课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方法和具体程序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
3.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质性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观察、实验、调查、研究、讨论、物品制作与生产活动等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性学习。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组织的过程、设计方法、学生的态度与表现等进行质性评价,以肯定和激励为主,不进行量化评价。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将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作为学生创造、反思和体验感悟的过程,同时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时间与内容统筹安排,确保活动质量。研究性学习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别,使学生初步了解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社会实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高一集中组织军训,高二分班组织学生考察市博物馆、气象局、农林科技园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点,高三以学习小组形式分散到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参观、体验和调查,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同时,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
二、几点思考
1.构建多元化课程结构是前提
学分制管理与选课制相伴而生,以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和前提条件。课程的多样化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课程门类,而是要求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及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它是事关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每一所学校都必须优先解决。
2.落实学生选课制度是核心
从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看,在新课程实施之初,部分学校把学分制管理的重点放在学分认定及其管理上,忽视了学生选课制度建设及其相关工作。在新课程实验的推进中,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选课制度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加强对学生选课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及时制定学生选课办法,认真组织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课程修习计划。加快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在校内机构设置及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方面大胆探索创新。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
实施新课程,教师面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宏观调整,必须更新课程理念,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密切关注本学科新进展,并要结合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及自己的专长建设和开设选修课和校本课。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即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培养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则显得更为重要。从天水市一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选修课。学校目前开设的校本课程有学法指导、日语、心理、地方传统体育等。但大多数教师显然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4.管理手段现代化是必要条件
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和教学管理的工作量成倍增加,难度提高,在学校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将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但是从天水等地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情况来看,单靠一所学校来建立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太实际,至少在一个地区内应建立统一的学分管理系统。学分制管理不是一项单独的管理措施,它与学校课程管理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这一项工作的滞后势必影响到学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5.优化外部环境是重要保证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范文5
中考生物知识点结构图分类整理汇总2019中考英语热门话题作文题目
天津北方网讯:上周五,市教委《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本市“中考”改革正式启动。本市将从2019年秋季学期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2年左右初步建立起科学、公平、具有天津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制度。
根据《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和《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本市将继续实行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招生“两考合一”考试。同时,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体育与健康、物理(含实验)、化学(含实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含实验)、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13 门课程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考试成绩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
考试的组织方式和结果呈现形式
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化学、物理5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闭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历史、道德与法治2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开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地理、生物2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闭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体育与健康包括平时和统一测试两个部分,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根据全市统一要求,以书面笔试和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区统一组织,各中学具体实施,考试结果以“合格”“不合格”的形式呈现。
三点新变化
一是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二是除原有的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化学、物理外,以原始分呈现的历史、道德与法治成绩,和以等级形式呈现的地理、生物成绩,也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升学录取依据。三是体育与健康成绩总分值由30分提升为40分。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细化和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突出表现。
从初中入学起,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学校成立评审小组,每学期末对学生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公示。规范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电子档案,健全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保障机制。
包含日常行为表现、专题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表彰和奖励等评价要点。
思想品德
包含国家课程修习、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修习、研究性学习成果、个人优势学科学习和社团活动情况等评价要点。
学业水平
包含体育课程修习、日常体育类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心理素质、体育特长发展等评价要点。
身心健康
包含艺术类课程修习、艺术类活动、艺术特长发展等评价要点。
艺术素养
包含学军、学工、学农、研学实践教育等集体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课堂活动,素质拓展课外活动,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评价要点。
社会实践
按照要求,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导初中学校开展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科开考”
不增加学生负担
实施“全科开考”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并结合我市教学实际,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视对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不出偏题怪题;在成绩呈现方式上,部分科目采用等级方式呈现,避免分分计较;在录取计分科目构成和数量上,只增加历史、道德与法治科目,做到文理兼顾、适度负担。
六年级学生家长
提高体育分值 促进身体发展
这次“中考”改革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新初一”年级开始实施,现在这个阶段,这批学生还正处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本市“中考”改革的消息传来,最关注的就是这批学生的家长。很多家长对此表示还没来得及细想,也有家长表示以后紧盯语数外的策略要换一换了。
校本课程修习情况范文6
【关键词】美术课程;提升探索;成效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多年,伴随新课程的改革,美术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台阶。按照新课改课程设置方案,我省普通高中课程开设了包括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学习领域,美术课程作为高中艺术课程之一,其独特地位不能替代。课改后的美术课程学科内容丰富多样,只有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将学科优势发挥出来,实现新课程理念。
一、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1.美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科,长期处于“豆芽课”的位置,在现行考试制度下,美术课程往往扮演着边缘课程角色。因诸多因素,各群体对美术学科缺乏足够的理性的认识,往往认为学美术的都是些文化课不好,素质低下的。实际上,学生在书山题海中是极其渴望艺术学科的涉入,以帮助学生调节学习节奏,舒缓学习压力。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开展有趣的学科教学,把美术课程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价值发挥出来。美术课程就像是吃腻了大鱼大肉后的一盘青翠野菜,往往受人欢迎;美术课犹如一碗小面上的葱花,给人芬芳清爽。
2.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
现行美术教学普遍存在堂堂多媒体,处处PPT,虽然内容丰富,学生关注度也高,一堂课甚是热闹,但是还是难摆脱“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开嘴说一天”的传统教育方式。美育的目的在于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创造力以及提高审美趣味。美术课也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新课程亦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如果变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让学生都去积极查阅网络、翻阅图书等准备,很多枯燥的理论课程也会变得有趣生动,技能课程成效更高。
3.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美术新课程涉及的模块很多,专业知识面广,技能要求高;如果学科老师不与时俱进,提升专业知识,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美术老师加强学习,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多渠道多方面交流提升。师范毕业的美术老师要么是涉足面广但不专业,要么是技能专业但面又不广,都很难在教学中发挥出较能适应新课程要求的素养;而现行教学实际又很难实现校际之间师资互通、优势互补。作为新时代的美术老师也必该有适应新课改的专业素养,锤炼专业本领,尽量做到知识面广技能又专。
4.教师缺乏学科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教师的本质要求,因长期学科地位比较边缘,高中美术课程不能很好的保证实施,且美术老师在学校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配角等因素,导致相当部分美术教师工作积极性差,爱岗敬业不够,直接影响到美术学科教学。老师的不思进取,心理价值缺失,甚至自暴自弃,使得工作消极,甚至将教学当成第二职业,自我否定了美术学科价值。
二、提升美育成效对策
1.摒弃学科差异,正视学科价值
具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美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必然构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的学习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落实美育,就不能淡化素质教育,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正视美育的地位,如果只要求考试课程,美育的目标终究是不能实现。
2.开足课时,提供足够的课堂学习时间
只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才能够尽可能多的系统的学习和了解美术学科知识。按照目前的学校课程开设方案,高一上期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每周一节美术课,下学期则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开设了其他的一个模块课程;高二不重复高一课程另开设其他模块的选修课程,即“1+2”的选课模式,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机会修满必修的3学分。学生只有修习满足够的课时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学生就可以有54个学时学习美术知识,为学生较系统和全面的掌握学科知识提供了学习时间的保证。
3.通过开设校本选修课,丰富课堂学习
校本选修是丰富学校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根据学校师资和学生兴趣实际,开展美术选修课,有利于学生继续深化和提高学科学习,体现自主学习乐趣。美术模块较多,仅靠课堂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全面的了解美术学科内容,而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模块,根据学习人数和师资情况可以尽可能多的从绘画、雕塑等模块中开设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地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独特性,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利用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如博物馆、美术馆等为学生提供活动课程和艺术欣赏的机会。只有课程多样化,学习内容才够丰富,只有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空间,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4.建立美术社团,开展多种美术活动,注重学生体验和实践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教学活动应该将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创建的组织,能够最有效的开展各种美术活动。学生往往根据兴趣爱好筹建如动漫、书画、摄影等组织,这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着巨大作用,老师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和建立美术社团,并指导其开展各种美术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添校园文化氛围,对丰富学校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措施。
5.教师塑造学科魅力,提升学科价值
作为美术学科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美育理论知识以外,还得要有相当扎实的专长技能。一名专业教师,要能拿得出优秀作品来,才能让学生心理感受美术学科的魅力。美术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不断锤炼绘画技能,潜心研究画理画论,多出优秀作品,才能信服于众。要自我提升学科价值,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
总之,新课改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美术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美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润泽、濡染、陶冶,只有全体同仁锐意进取,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改进美育教学,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升高中美术教育成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才能发挥出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S];(川教[2010]28号)
[2]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美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S];2010
[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