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区别范文1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要根据课题(基本内容),以选择、改编、新编等形式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我开展充分的对话,激发想象和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校本课程以其独特性、适应性、注重学情等特性,如今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在中小学美术学科领域,校本课程更有着因材施教的独特优势,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必将成为未来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
一、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优势
1.传统美术资源。甘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甘肃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美术资源。这里有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艺术,天水麦积山艺术、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壁画艺术、马家窑彩陶艺术等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美术资源。从原始的画、彩陶艺术、商周青铜、汉唐遗风到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这些都无不展现着甘肃雄厚博大的独特艺术遗韵。
2.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使甘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承。就民族民间美术而言,品种繁多,风格独特。比如拉卜楞寺唐卡艺术,就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其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再如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服饰、刺绣等艺术方面都有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如今都应该受到高度的传承与保护。庆阳剪纸、皮影、刺绣、临夏砖雕、陇东麦秆画、武威水陆画、山丹烙画、酒泉夜光杯雕等。
二、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思路、策略
甘肃省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甘肃省悠久的传统美术资源、独特的民族民间美术为基础,根据各地方、各校实际情况,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特色及学生培养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虽然目前为止,部分学校在这方面可能也有过一些尝试,但无论从实践效果还是推广力度来看均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由此,我们必须从理论角度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以便于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积极应用。
1.甘肃省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立足本土,强化地方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思路。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小学低年级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以欣赏与简单制作为主,比如可以开发剪纸等校本课程。中高年级则可适当加入传统美术知识传授的内容,使学生从小就对传统美术能建立一个广泛的了解基础,并且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制作类校本课程,如剪纸、泥塑、麦秆画等。中学阶段则对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热爱并简单掌握一定民间美术技艺。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路,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有利于实现语文校本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就是指语文校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的总和。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况
(一)百花齐放的自然资源开发
对校外自然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地方山川景色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千差万别,是极其丰富、便捷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状物的同时,培养其爱家乡、爱祖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且这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便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地方自然资源为对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开发
被用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外文化资源主要有民俗文化资源、社区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使得语文校本课程散发出强大的人文魅力,也让学生能够享受文化的盛宴。民族文化资源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社区文化资源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统的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感染力强。这些资源都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校本课程。
(三)颇受青睐的图书馆资源开发
校内图书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为学生课堂以外的阅读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丰富的阅读资源。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颇受开发者的青睐。对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针对的是馆藏图书,外国名著、古代诗词歌赋、古典名著等成为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此外,像《读者》这样的杂志也有所开发利用。
(四)初见成效的校园文化资源开发
校园的报刊、板报、标语、建筑和绿化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被开发。学校的历史也可以被运用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开发校园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学校文化的传承,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也能使学生热爱学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选择建议
当然,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看似百花齐放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隐性的问题,例如对语文教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足,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有所偏颇,对学校特色的认识存在错位,对语文教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足等等。
基于以上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及其开况的认识,为了解决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一)遵循教学规律,构建内容体系
大语文观点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是生活中的资源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组织是不能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就必须符合课程的基本原理和要求。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选择,也必须经过科学的理论原则的过滤与筛选。
(二)着眼实际应用,彰显课程本质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与生活的联系尤为紧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生活。同时,生活实践本身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语文校本课程,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是指日常生活,还包括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生活、甚至是将来的职业生活。也就是说,语文的学以致用是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习得的技能、形成的能力能够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学习的意义所在,也是课程的本质体现。
(三)立足学生需要,把握校本实质
校本,即以校为本。如何才能做到以校为本?国家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是希望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校本课程应以学生的需要为本,而语文校本课程就要以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为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要,也有着不同的语文学习的需要,这才是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植根的土壤。由于学生的需要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而,满足了本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本校的特色。语文校本课程的特色,应该是学校为解决本校学生语文学习需要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四)重视学生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区别范文3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Www.133229.CoM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教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体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可供学生选择的、有特色的课程。那么实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是什么?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根据江苏省某高级中学的调查,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第二需要是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第三需要才是学会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一个动态过程。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时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对教师而言, 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加深自己对本体性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性知识,累积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再从教学角度而言,校本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相应地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课堂管理艺术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能自然地得到提高。久而久之,教师就能养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借助相关的理论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不明确
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宏观上来说,对于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仅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并且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与和谐发展具有影响。而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中,许多中小学校、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例行公事”的课改或一般教研活动,摆不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关系,造成校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容易早策划能够学校科研的恶性循环。
2.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与程序缺乏认识与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可以分为分析环境、设置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与评价课程五个环节。具体来说,分析环境就是对社区等外部环境与学校内教师要求与课程开发条件的分析;制定目标是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提纲;组织课程和实施课程是指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内容和呈现方式,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实验、推广和教与学过程等等;课程的评价是指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学生参与课程、教师实施课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涉及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结构处理、改进等等。
由此可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许多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喜欢”头脑发热”,课程确立没有制度,实施混乱,评价缺乏科学性等。
3.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形式与比例的错误认识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能归结为一种简单的课程类型。国家根据课程选择权的大小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把所设课程的学术性、知识性还是非学术性、活动性,而把课程课程划分为学术性(或知识性课)课程和非学术性(或活动课)。校本课程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样式,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更加可以是必修课;其次,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活动棵的设置理念有很大的区别。选修课、活动课只是简单地根据课程要素与结构的需要而划分、开设,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新名词,更是一种新思想,它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一种课程研制和改革模式,和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师角色转换。
三、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解决对策
(1)针对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学校应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能力,多方筹集资金,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适当地调拨经费给教师用来开发校本课程,保证无论是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还是设计方案的实施都有充足的资金或是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争取得到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加强临近社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2)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设置与决策意识方面,学校应该采用“校本管理”的体制。学校要努力形成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给予教师、家长、学生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同时,要改革不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院校的课程设置。目前我国各类院校都存在普通课程结构单一、科学研究落后、学校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要求,因此,各专业院校应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建立以实践为主的评价体系。学校要确定因时因地制定评价标准,以实践为主的评价体系是解决目前校本课程评价滞后的一个有效方法。评价时应该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否充分发挥了本地本校的特色为出发点,是否密切联系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实际以及校本课程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成果等作为基本准则。并要注意是否体现出对学校特色形成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区别范文5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然后又进一步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课程开发工作中应注意的两点问题,即: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两点,希望能够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初中 课程开发 开发原则 注意事项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的原则
虽然说,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及地方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之间均有所区别,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对初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的分割,而仅仅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所做出的一种划分方式。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局限于某个框架或者是某个领域的问题,要从整体出发来看待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树立整体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而确保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但能够与学校课程保持整体和连贯,还能够兼顾校本课程灵活性和特色性的要求,让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所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和地方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二)突出特色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是指的两个方面:一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当地的特色。如: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或者是当地的教育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特色等等,将这些特色性的资源融入到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之中,以使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符合当地的实际且能凸显当地的特点;二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本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学校实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并且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更具特色性。
(三)合理性原则
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能够与国家以及地方的初中体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且能够在有效衔接和融合的同时,能够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科学的、合理的。除此之外,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理性原则,还涉及所开发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所开发的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不但要符合本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能够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的能够将健身性、健心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集于一体的课程内容才是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最为合理的内容。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已经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而且也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但是通过了解却发现,很多学校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均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成效。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纠正这些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知。
具体来说,常见的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由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只要符合初中体育教学需求、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且具备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均可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例如: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者是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等等。在将这些具有特殊的新的体育活动内容纳入初中体育课程体系时,就避免不了要编写新的体育教材。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在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有课程选择、课程整合、补充或是拓展等多种方式,不能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简单的当作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
二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提出来的。在校本体育课程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其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言,更具有开放性、特色性以及适应性,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因此,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而将加以局限的方式是错误的;
三是,将体育校本课程与以往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等同起来。对体育校本课程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错误认识就是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按照传统的兴趣课的方式开设的,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出发,以致于让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注意防止并纠正以上常见的错误认识,学校应注意正确的宣传、指导以及监督。例如:可通过讲座、会议、论坛等多种方式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以提高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
体育任课教师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作用,尽可能的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就要注意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要提高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否顺利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中缺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应从传统教学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施教者转变为研究者,只有这样真正从自身观念上发生相应的转变,建立起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才能确保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最为困难的一环,而两者能否进行有效结合又与体育任课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再将其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综合进行考虑,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
最后,要重视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事研究的过程。体育任课教师作为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所开发的课程的质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体育任课教师就要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两个途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提升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01).
[2] 甄志平,张芃.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代化与人文性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区别范文6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有课程改编和课程新编两种。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参差不齐、校本课程是否要编教材以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等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反思,以期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关键词:高中政治 校本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阮畅畅,男,浙江省春晖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2012年秋季开始,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二轮新课改”)全面实施,而二轮新课改重点之一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美等国,源于教育民主运动。在中国,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兴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是区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的一项特殊工作,是二轮课改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人们充分认识到现行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注重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这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开发校本课程,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政治教师,也必须以主动的姿态,积极开发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笔者所在学校的政治组教师以学校、学科、师生的特点为基础,以促进差异化发展为目标,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谈谈对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再认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根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程度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不外乎两种:课程改编和课程新编。
1.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对象对已有课程(本校的或外校的、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和加工(通过增减和重组等),以形成一门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①。如我校政治组教师开发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掠影》、《分析的智慧——西方哲学思潮选讲》等,都是教师通过对相应大学课程的改编而成的。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课程改编”也包括教师以拓宽政治学科国家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为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主要侧重于对国家必修课程的补充与拓展,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提升情意态度和掌握技能的机会。如《经济学的理、趣、意》、《投资理财入门》、《富国裕民之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与展望》等校本课程都属这一类,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投资理财入门》是我校政治组马老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对《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而成的一门校本课程,旨在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投资理财产品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投资理财的渠道与途径,形成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思维。此外,教师进行课程改编时要综合考虑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学习资料等因素,通过增减和重构,对已有课程进行改编,使之适应变化了的教育情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课程新编。课程新编是指“教师在科学评估学生需求和分析可得资源的基础上,在教育哲学的关照下,自主开发的一门全新课程。当然,课程新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个性化越明显,课程就越有新意”①。突出学校特色、教师特点的校本课程,如我们组教师开发的《读典故、悟哲理、品人生》、《话剧表演基本理论与实践》、《钢笔书法速成》、《春晖校园导游务实》等课程就可归为这一类。政治学科校本课程是我校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政治组教师就充分利用了校本课程资源。我校早期因倡导全新教育理念和实行教学革新而赢得“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博学睿智的“白马湖文学流派”即孕育于此,先生的四幕话剧《雷雨》在这里首演,大批名师硕彦留下了珍贵的书画作品……以上四门完全由本组教师新编的课程很好地承载了学校文化,传承了学校文脉。校本课程《读典故、悟哲理、品人生》,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哲学素养,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很好地彰显了我校“人文春晖”的办学特色。该课程是由王老师创编的,课程共分为“省己、待人、明理、处事、为学”五大主题,每个主题结合当代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实际,选编哲学典故20篇,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阐述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每单元后面都设有探究题。可以说,这门课程的开发完全得益于王老师的多年实践积累与感悟。《话剧表演基本理论与实践》、《钢笔书法速成》等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则借助了我校多年来开设的社团活动课,负责开发、开设的两位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天赋和特长。又如《春晖校园导游务实》这门课程立足我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学生加强校史、校情教育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做一名小导游的乐趣,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反思
1.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问题。长期以来,在许多一线教师的眼里,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无关。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的推进,通过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培训、交流等,一线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逐步提升。但是,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所言:“不要以为懂教育就懂课程,课程是教育专业化、科学化的产物。教育的历史基本上是与人类历史同步的,而课程只有100年的历史。课程是科学,课程的问题需要专业共同体来解决。”②从目前实际看,很多一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课程开发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开发技能,教师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也不能独立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专家、学者的参与成为必要。
2.校本课程是否要编教材的问题。就目前情形看,似乎有种误解,一提到校本课程开发,就想到编校本教材。事实上,现在好多校本教材就是个课外读物,根本不具有教材的意义。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和编校本课程教材,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的内涵很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一般包括前期情况分析、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方案、实施与评价等流程。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教材开发,都需要经过严格而科学的审议、论证。一个纸质校本课程的诞生更需经历许多周折,光是编写过程中的修改、誊写就需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再则,校本课程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适,如果要编印成教材,就需要不断修订。以上这些必然会牵制教师的很多精力,如果在短时间内急功近利的话,必然会出现“低水平、形式化”的现象。另外,教材印刷成本高,如果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很多,收费也成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编,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编教材,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校本课程一旦编了教材,课程就基本上死亡了。
3.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问题。首先,在当前高考这样的具有高利害性考试的驱动下,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在朝着高考努力,我们不能奢望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学习校本课程。其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能听到不少质疑声,担心校本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造成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指减少了必修课的教学时间,而且还表现为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不良学风现象对学生学习必修课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有个问题值得深思,就是我们现在的校本课程,究竟有没有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因如此,有很多专家指出,“课改”必须“改课”,课改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条件和方式,而并非在于内容。如果条件和方式不变,校本课程只能是加重学生负担,这是最大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