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旅游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旅游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垄断;利益集团;银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49—03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或者说是成本,而资本的天性是逐利的,因此,利率的自发波动能高效地引导资本流动和转移,使市场经济资源能够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市场经济国家的大量经验表明,正确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显著地提升经济增长的绩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最早于1993年就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但将近20年过去了,利率的形成机制仍然难以突破一些关键的非市场化制度屏障,因此,有必要从体制机制、利益集团博弈等方面寻找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深层次原因。
一、管制利率使得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缺乏效率
现代经济学一般理论认为,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应更加注重效率,而在二次分配时应更加注重公平。按照经济学理论,假定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保持不变,在不考虑政府税收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应该恰好等于各生产要素的回报之和,即国民收入系工资、地租、资金利息与利润之和,而利润主要包括了资本的风险收入和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而只有当各生产要素的价格恰好等于其边际生产力时,国民生产的效率才能达到最高,即通常所说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价格(利率)的形成服从市场规律。如果资金的价格不放开,不实现市场化,那么整个经济体制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在我国,长期的管制利率使得整个社会资金的配置缺乏足够的效率。国有商业银行不仅是资金的垄断供给者,也是资金的垄断吸储方,是典型的双头垄断。作为资金的吸储方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业已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使得普通居民的储蓄只能按照中央银行规定好的利率获取微薄的收益,这种利息收益率甚至抵御不了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作为资金的供给者,国有商业银行也基本按照中央银行设定的基准利率办理贷款业务,一般都是以低于市场影子利率的价格重点向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倾斜。近些年以来,无论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如何,银行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差一直保持在3%左右(见表-1所示),确保了银行基本不承担市场风险从而获取稳定的利润率。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整个市场的利润率会出现下滑,但由于银行垄断经营的制度安排,使得银行获取的利润率相对稳定。因此,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使得社会总体利润率缩水的同时,银行的利润率却相对提高。由此可见,管制利率使得资金的配置不仅缺乏效率,而且也使得国民收入在银行业和非银行业之间造成了初次分配的不平等。
二、金融垄断使得货币市场严重畸形
在当前中国管制的低利率政策下,必然造成货币需求在总体上长期大于货币供给。但中国货币市场并不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市场,而是被人为地分割成了两个畸形的市场。一个市场是商业银行与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的借贷者之间所构成的官方金融市场,另一个市场是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与以中小民营草根企业为主体的借贷者之间所构成的民间金融市场。
在银行信贷这个官方金融市场中,贷款利率实行的是管制低利率,由于资金成本低于市场影子利率,因此对利率的管制使得贷款本质上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对贷款的需求饥渴实质上使贷款市场处于一种卖方主导的垄断市场。这样会产生以下弊端:首先,资金价格长期背离资金价值,小或僵化的资金价格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排他性的银行准入门槛造成银行业经营性垄断,这种制度性安排不利于金融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提高;第三,卖方主导的垄断市场,抑制了交易公平和自由竞争,为交易腐败的产生提供了适合其野蛮生长的土壤。
而在非银行信贷的民间金融市场中,由于主要面向的是中小民营草根企业,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小、银行交易成本高,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草根背景,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承担相对高的交易成本,尤其不愿承担由此造成呆坏账的政治风险,因此,由于收入风险性价比较低,导致国有银行将资金以管制利率贷给中小民营企业的意愿不强。因此,民营企业一旦资金需求严重短缺、或资金链绷紧,民营企业便被迫选择通过地下金融机构或者向公众集资等方式来筹资。从这一层面上讲,国内信贷市场上类似吴英案件的高利贷现象屡禁不止,有其制度安排不合理的内在原因。
造成中国货币市场严重畸形的直接原因是金融垄断。国有银行对储蓄信贷市场的几乎完全垄断造成了市场上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质量低而且服务品种少,远远满足不了储户手中货币日益增多的需求。有的专家甚至戏称中国的银行只有两个功能:存款和贷款。而地下钱庄却截然不同,贷款速度快,当日即可取钱使用,不需要漫长的排队等候,能够享受一对一的优质服务等等。
地下钱庄是民间对从事非官方许可金融业务的一类组织的俗称,是地下经济的一种表现形态。据一份由中央财经大学完成的调查报告说,每年地下钱庄的借贷数额有8000亿元之多,约占全国总贷款额的1/3,其中一部分进入了合法的商业经营领域。地下钱庄为1/3的中小企业和55%的农民提供贷款。这些企业和农民通常得不到国有银行的服务从而成为了民间非官方许可的金融机构的客户。
三、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及其存在的认识误区
当前,我国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似乎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许多人却并未能真正理解利率市场化的确切涵义,还有许多人对利率市场化的理解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不走出这些误区,就不能正确认识到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处的困境。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自身根据资金需求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价格的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虽然很明确,但当前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还存在如下一些误区。
一是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放任利率大幅波动,中央银行将很难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其实,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基准利率,从而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进而改变市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变动状况,最终实现货币供求总量的平衡、以完成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
二是认为利率市场化后会产生商业银行大批倒闭的现象,从而危及储户的利益,造成社会信用危机。确实,利率市场化后,将出现银行利润在银行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合理转移,从而加大商业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这使得那些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增加。然而,针对银行倒闭,市场经济国家对储户储蓄保险有着十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在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倒闭或新设立是常态。市场经济本质就是优胜劣汰,不经历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就会由于缺乏竞争而逐渐缺少动力和活力,这样累积下来的金融风险反而更容易造成更大的金融危机和更深重的社会代价。
三是认为利率市场化会使社会整体投资规模缩小,减缓经济增长。确实,利率市场化后,可能会导致利率波动使得筹资成本上升。但利率和筹资成本的提高并不一定会使投资规模缩小。这是因为投资主要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政府投资主要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对利率的弹性较小;而民间投资在利率市场化后如果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其利率将低于地下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与投资规模的减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
当前,很多人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但在笔者看来,这无非是那些通过管制利率获得既得利益者们冠冕堂皇的美丽托辞,以借此阻碍改革的进程。当然也不乏一些学者未深入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利益博弈本质受其误导人云亦云。
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条件成熟不成熟的问题,而是如何超越现有利益集团和突破当前制度屏障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的改革。现有的利率非市场化制度已经发展为一种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财富转移机制,而与这种机制相伴随而产生的既得利益集团已成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障碍。
回顾将近20年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市场化改革这条主线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规避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资金严重短缺的瓶颈问题。具体从银行业来说,当前的利率管制政策,确实已经从过去的完全固定的存贷款利率管制向着更加浮动更加灵活的基准利率管制转变,利率市场化进程确实在向前推进,而国内银行不仅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良贷款率高企的困局中走出来,而且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的局面下居然还成了世界上赢利状况最好的银行。然而,对此政府不仅没有减弱对银行直接及间接注入资源的政策,反之还在强化(比如强调扩张大商业银行利差的重要性),在其它行业“哀鸿遍野”的形势下,这就使得银行能够轻易无风险地谋取“暴利”。由于改革本身是一个利益格局的动态调整过程,改革过程中会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集团,目前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如果将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固化,利益集团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要求维持现状、甚至会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帜或绑架国家利益反过来阻止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这才是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校园旅游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旅游市场;SWOT分析;策略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SWOT分析
(一)strengths(优势)
1.市场前景广阔。根据教育部2009年底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2000万,位居世界第一。仅笔者所在广东省就有普通高校112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33.41万人。巨大的消费群体数量为较大客源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细分市场极具发展潜力,属于新兴旅游市场,市场前景广阔。
2.闲暇时间充裕。大学生旅游市场较之于其他市场而言有更加充裕的闲暇时间。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包括周末、法定假日(含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元旦)、寒暑假,大约有180天假期,约占全年的49%。其实大学生的时间不仅于此,曾有人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大学四年时间可以读完3.3个本科,足见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之多。充裕的闲暇时间为大学生出游提供了时间保证,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十一、暑假和寒假等较长的闲暇时间段出游,周末出游比例不大,且出游时大多选择的为短途一日游线路。
3.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目前大学生家长的观念逐渐更新,大部分家长鼓励子女出游以增长见识,扩大视野,且在寒暑假期间,家长往往会陪同子女一同出外旅游。家庭的经济支持增加、各种奖学金支持、勤工俭学等,为大学生出游的经济条件打下了基础,大学生出游的客观条件基本具备。
4.出游愿望强烈。大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冒险精神,对旅游怀有极大的兴致,出游愿望强烈。一方面由于学习空间的限制,大部分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三点一线,狭窄的活动空间和学生竞争的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单调、枯燥,旅游在帮助大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可以帮助消除其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紧张和压力;另一方面在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外界社会的同时,大学生对异地的社会和文化抱有更加强烈的好奇心,他们迫切希望亲身去经历和体验外面精彩的世界。
(二)weaknesses(劣势)
1.旅游消费水平偏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到目前为止仍属于消费一族,虽拥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可供假期外出旅游,但从该群体的外出消费水平来看,仍相对偏低。据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旅游日平均消费额在100~200元之间的占到总人数的41.2%,在100元以下的占到38.1%,即意味着80%的大学生的旅游日花费水平低于200元,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旅游消费水平仍相对较低。此外,大学生在出游时,对价格也非常的敏感,这一点也印证了大学生旅游消费能力相对不足。
2.市场受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大学生旅游市场本身的特殊性――对价格更为敏感、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特殊,面对这一庞大市场,旅游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未来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大部分旅行社所持观点是:“大学生旅游,既要省钱,又要玩得痛快。旅行社难以找到良好的额经营模式和赢利点,这块市场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基于这个原因,很多旅行社对该市场的重视不够,也未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开发、规划专项旅游产品。
(三)opportunities(机遇)
1.政策支持。为打造旅游强国,我国政府一直大力扶持旅游和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大力完善了住宿、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态度为旅游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物质配套和政策保障,有利于带动旅游市场的持续发展。
2.经济形势良好。旅游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经济形势。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为我国旅游市场的扩张提供了内在的活力。
3.旅游市场前景广阔。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其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有: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我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广阔的旅游大市场带动下,大学生市场作为我国整体旅游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threats(挑战)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对政治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为此,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的突发性事件影响,尤其是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H1N1流感等。事实表明,突发性事件会使得居民旅游需求暂时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
二、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既拥有自身的优劣势,又面临外部机遇和挑战(如表1),对如何有效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结合SWOT分析表可采取以下策略:
表1大学生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表
(一)量体裁衣,开发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
大学生拥有强烈的出游愿望和动机,追求此刺激、体验,渴望参与,但消费能力有限。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产品时,应创新旅游产品设计思路,可根据大学生出游动机、闲暇时间、出游形式等不同推出不同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1.根据出游动机设计不同旅游产品。大学生出外旅游动机主要包括观光游览、开拓视野、体验参与、增进感情,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针对性的开发集观光性、参与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大学生旅游产品,设计适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竞技精神、增进友谊、益智健身的互动产品,如修学教育旅游、登山健身游、漂流、游泳、户外交友、野营等。
2.结合出游时间设计专项旅游线路。针对学生假期集中、时间固定、相对充裕的特点,可推出假期游、国庆游、五一游、周末一日游等专项线路。如笔者所在院校校园内的怡众旅行社在周末推出的增城自行车一日游,专为在校学生量身打造,该线路推出后在学生中取得了相当好的反响效果。此外,在出游方式上,一方面可推出以班级或社团形式为主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散客的出游,可将各旅游项目分别列出,供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组合,如住宿、交通、游览的选择组合等。
(二)注重产品价格比,根据大学生消费能力定价
因经济条件限制,大学生对价格比较敏感,大学生出游人数随价格变动弹性较大,只有合理的定价,才能激发多数大学生的出游动机,形成最终的规模客源市场。在制定旅游线路的价格时,一方面应该走低成本路线,餐饮、住宿等产品不讲究豪华,舒适即可,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另一方面可根据出游的不同时间和地点制定不同价格。这样既可利用淡季和温、冷景区的优惠价格吸引大学生,又可充分合理利用旅游资源,调节旅游企业的经济收益结构。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产品推广和促销方式
1.与校内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合作。目前,我国高校内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十分活跃,许多高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协会、导游协会等,该类组织主要由校内学生组成和领导,在大学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与这些社团、组织合作,通过活动赞助、冠名等方式,深入校园内部,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将品牌逐步融入大学生群体当中。如以笔者所了解的某旅行社为例,其通过赞助校园导游大赛、开办培训讲座等形式,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又节省了人力、财力,达到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2.积极培养校园学生。大学校园充满了学术氛围,强商业性的广告宣传或人员推销很难走进学生的生活。为了消除大学生对企业的不信任感,旅游企业可聘用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固定旅游直销人员,利用其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交际范围广、朋友多的优势,长期宣传、销售旅游产品,达到深入扎根高校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3.利用校内自有网络、平面、广播等宣传媒体。目前,校内网站与论坛、校园广播及平面宣传栏等媒体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有着较为强大的影响,而且比一般的校外媒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因此,旅游产品的供应商,通过给其提供赞助进行合作的方式,发挥这些平台的宣传作用,会起到较为良好的营销效果。
三、结语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学生旅游市场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细分市场极具发展潜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学生旅游市场至今仍没有进入成熟、稳定、繁荣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旅游企业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旅游市场内部自身的优势,规避其劣势,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政策和经济机遇,有针对性的开发、制定符合该市场需求的产品和线路,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形式,就必定能抢得先机,并在该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胡迎春,张东伟.《大学生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8(12)第4期
[2]徐静,张晓霞.《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及开发对策》[J].新西部.2008(22)
[3]余琳.《如何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J].经济师.2004(10)
[4]陈洛.《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探讨》[J].技术与市场.2009(4)
[5]尤乐嫣.《浅谈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09(3 3)
[6]刘知勇.《高校旅游市场营销研究分析》[J].时代经贸.2006(12)
校园旅游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供求视角;陕西;花卉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59-03
近年来,花卉旅游已经成为广受国民青睐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作为11个王朝的建都之地,陕西省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且形成了特色的花卉文化。据考证,早在秦朝的首都咸阳,就曾出现过展销的盛大市场。随后,兰花、梅花、紫薇、牡丹、月季等花卉开始在皇家宫苑广泛栽植并逐渐向民间扩散。唐代诗人刘禹锡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名句,说明到了唐代牡丹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花卉,赏花游览也成为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此外,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全省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为花卉的生长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其花卉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传统 “十大名花”的梅花、牡丹、、兰花、杜鹃、山茶、荷花、桂花等均有分布和种植。人们爱花、种花、赏花、育花,以花传情,以花会友,以花为媒,以及以花为主要内容的名人轶事,在大量文人墨客的吟咏传颂下凝练成了独具特色的花卉文化。
另一方面,花卉旅游虽然极具观赏价值,但其本身具有的季节、周期性特点致使花卉旅游吸引难以持续,为其开发规划带来了一些难题。从总体上看,陕西花卉旅游的规模和质量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着花卉产业起步晚、花卉供给量不能满足消费增长量需求,对需求市场缺乏细分、花卉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旅游综合配套设施不足、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区位布局不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对花卉文化挖掘深度不够等特点。下面本文将从花卉旅游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出发,分析陕西花卉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视角的花卉旅游开发分析
(一)以观赏怡情为目的
观赏怡情是花卉旅游文化最主要的构成。周武忠教授认为:中国花文化(Chinese Flower Civilization),是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想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具有闲情文化、多功能性、泛人文观三个基本特点[1]。当前,观赏游览市场仍然是陕西花卉旅游的主体市场,根据季节的差异性选择自己偏好的花型进行观赏是人们进行花卉旅游的主要途径,并在此过程中享受花卉带来的美感和闲情逸趣[2]。春季赏桃花、油菜花,春夏之交赏牡丹、槐花,夏季赏荷花、石榴花等是陕西花卉旅游的常见项目。同时,旅游者也会因为寻求野趣等原因自行寻找一些未开发的花卉旅游地。
(二)以渲染氛围为目的
花卉具有强烈的色彩和丰富的感情内涵,能带来巨大的气氛烘托效果。将花卉旅游地作为特定活动的举办地,已逐渐成为消费时尚。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婚庆、会议、聚会等对外部环境氛围要求较高的类型。例如位于秦岭的薰衣草庄园、西咸新区西部芳香园等,已成为年轻人拍摄婚纱照、寻求浪漫的热点区域。以花卉作为礼品、以花语代表心声,也是花卉的又一大用途,代表爱情的玫瑰、代表温馨的康乃馨等,在很多时候有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以个人栽种为目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它们以高洁、清逸、质朴和淡泊等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以花寓人、比德修身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并以此为目的进行个人栽种[3]。除此之外,消费者还会因为个人爱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原因进行花卉栽种,这类消费者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大型的花卉市场,兼具销售功能的花卉旅游地也对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四)以食用、药用为目的
我国对于花卉的药用和食用功能在很早之前就有所认知。例如《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菜之美者:昆仑之蓣,寿木之华。”唐代《神农本草经》中对可入药花卉的名称、性味、功效主治等作了详尽的描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中医的地位正逐步回升,按照中医养生的观点,花卉不仅可以陶冶性情,并可实际作为食物和药物,起到食疗的效果。赏花、食花正逐步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时尚,代表着健康的生活方式[4]。
二、供给视角的花卉旅游市场分析
(一)主题花卉旅游
主题花卉旅游是当前陕西花卉旅游最主要的构成。一般以地方农业或者果业资源为基础,以某种花卉为主题进行开发。其开发主体一般有当地政府介入,具有规模大,市场吸引力强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主题花卉节。当前,陕西影响力较大的有三月的汉中油菜花节、西乡县的樱桃花节、四月户县的紫荆花节、礼泉县的桃花节、五月永寿县的槐花节,临潼区的石榴花节等。主题花卉旅游本身的经济性并不强,主要是通过其带动周边地区的餐饮、住宿等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同时起到宣传地方形象、吸引项目投资的效果。
(二)景区花卉旅游
景区花卉旅游的主办方一般为各类公园、寺庙、高校等,这些景区拥有一定的花卉旅游资源基础,稍加开发就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花卉旅游资源,其花卉种类较为固定,观赏时间和市场都较为稳定。产品类型主要以观赏性资源为主,产品开发层次性较弱,经济性不强,门票收入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例如兴庆公园的郁金香展、西安植物园的牡丹展、太平峪森林公园的紫荆花节、青龙寺、交大校园的赏樱活动等。
(三)花卉交易市场
花卉交易市场主要以个人种植和庆典用花卉及节日摆花为主要目标市场,当前在陕西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较大的有朱雀花卉市场、大明宫花卉市场等。由于气候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陕西花卉市场中相当一部分的花卉无法在当地培育,主要依靠从南方地区空运,成本较高,在规模和种类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类交易市场通常以个体形式进行经营,规模小,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另外,市场上零散分布的鲜花店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花卉市场的消费需求。
(四)节庆花卉旅游
节庆花卉旅游的主办方一般为地方政府,在重大节日或者庆典活动过程中举办花卉展。这类花卉旅游通常带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起到宣传形象、渲染气氛等作用,在规模和时间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其目标市场主要为当地游客。这类活动在各城市都有所出现,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咸阳湖景区的菊展、郁金香展,泾阳县的鲜花节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陕西花卉旅游的需求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了多样化、层次化的特点,旅游者对花卉旅游的需求已经开始由简单的观赏性需求向多层次需求发展,对花卉的药用价值、礼品价值等方面需要不断提升[5]。而从供给侧面来看,对花卉旅游的开发主要以满足观赏性需求为主,对消费市场并未进行细分,产品设计缺乏层次性,部分市场尚未开发,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市场的需要,具体(如表1所示)。
从花卉旅游开发主体来看,政府行为多,经济性较差,盈利能力不强。产品开发缺乏层次性,同质化现象明显。同时,由于花卉具有观赏周期固定的特点,花卉旅游者数量一般呈现出井喷式的特点,围绕花卉旅游产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纪念品开发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对于部分较为偏远的地区,如汉中市,其交通条件也限制了花卉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如表2所示)。
三、陕西花卉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打造品牌花卉旅游产品
虽然陕西省的花卉旅游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游客构成来看,仍然以陕西当地游客为主,对异地旅游者吸引力不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明确的品牌花卉旅游产品。当前,陕西的花卉旅游产品的主要建设者以地方政府为主,优势不突出,重复建设现象明显。为更好地吸引异地市场,可以从全省的角度开发独具特色的花卉旅游,既可带动花卉旅游市场的发展,又可作为陕西旅游的形象代表[6]。例如2011年,西安世园会期间,以石榴花为背景的长安花形象深入人心,具有巨大的潜在花卉旅游开发价值,而以石榴花为核心的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世园会后却后继乏力,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二)实现主体多元化发展
不同的主体在进行花卉旅游开发时,其目的性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花卉旅游与当地资源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地方政府在开发主体上占据主要地位,政府行为多,市场行为有待加强,不利于花卉旅游的良性发展[7]。因此,在花卉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强调市场的引导性,协调投资商、政府、个体经营者、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市场引导、专业开发、政府支持、个体介入的多元开发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花卉旅游的良性发展[8]。
(三)加强花卉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花卉旅游由于花卉种植本身的特点,其区位往往远离城市,同时游客数量波动幅度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已成为花卉旅游的瓶颈,包括交通条件、停车区域、餐住宿、无线网络甚至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由于花期的短暂性,进行花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短期来看是不经济的,难以吸引市场投资。因此,必须要有当地政府介入,进行行政投入或者与大型旅游企业进行长期合作[9]。
(四)提高产品开发的系统性
根据陕西花卉旅游的供求关系分析,当前花卉旅游在花卉礼品、食用、药用市场上不能较好地满足市场需要,而这一部分不仅是花卉旅游文化的深度表现,更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下一步建设的首要内容。就观光型市场本身而言,加大对花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普及介绍,也对提升消费者旅游体验有着重要意义。
(五)注意产品开发的区位布局
囿于陕西省的地理和气候特点,陕西花卉旅游的花卉种类相对较为集中。需要对花卉旅游进行合理的布局,明确每个花卉旅游景点的目标市场,避免出现一拥而上、低位竞争的情况[10]。同时,可以结合陕西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的特点,将花卉旅游对象拓展至花、果、叶等多个方面,开发春季观花、夏季品果、秋季赏叶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媛媛,周之澄,周忠武.中国花卉旅游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园林,2016,(3):43-46.
[2] 刘宇.基于旅游体验的花卉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旅游经济,2016,(6):139-140.
[3] 陈伟霞.菊文化视角下的花卉旅游开发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2):15-17.
[4] 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4):136-140.
[5] 黄安定.论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J].中国商贸,2010,(23):141-142.
[6] 胡雪,谷颐,韩冰.吉林省花卉旅游资源开发[J].河南农业,2016,(1):7.
[7] 刘晓静,张君玲.我国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5,(17):37-38.
[8] 杨明艳,普惠娟,张宝琼,吴春燕.云南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6,(1):13-18.
[9] 王冠孝,孙超,黄解宇,苏建军.河东盐池文化旅游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5,(1):1-5.
[10] 高洪涛.许昌花卉旅游产业集聚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23-126.
Study on Shaanxi Flowe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
CHAI Ji-hong
(Sh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校园旅游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途径;模式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198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在新的《专业目录》实施以前,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把专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形成了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单一培养模式和专业越分越细、越办越多的局面,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厚扎实,知识面容,创新能力弱、适应能力差。
新《专业目录》的实施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以改变过去本科教学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符合新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成为新时代赋予中国本科院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因此,建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地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这类院校办学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为了应对现下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市场的需求,众多大专院校都开设旅游院系,一般下设的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会展管理等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多以相关方向的专业课程,过多注重了专业知识的理论掌握,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实操技能没有得到及时的训练和拓展。这就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快餐式的人才培养。比如,旅行社方向的学生知道什么是旅行社管理,却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如何能进入一家旅行社,除了通过考试取得导游证以外,他们不知道如何进入旅游业;酒店方向的学生了解酒店各个部门的设置,然而对于自己的定位就只是一线的工作人员,对于酒店的管理流程没有实战经验;高尔夫方向的学生的求职方向是球童;会展方向的学生更多的是倾向于会场的服务人员。
诚然,上述培养方向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材培养目标,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材培养目标的特点,但这只是一个面,应用不仅仅是技能应用,还应该有知识的运用与创新。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边缘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要面向21世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具体分解如下:(一)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旅游企业、事业及其行业管理和机构培养输送的管理创新人才;(二)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要的涉外旅游业务操作应用的能力;(三)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初步胜任旅游行业管理及其科学研究工作, 具有较强学科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
由此可见,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只实现了第二点,即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要的涉外旅游业务操作应用的能力,但是没有突出“涉外”二字。 至于第一和第三点培养目标则没有实现。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针对现在市场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于技能的操作太过忽视,所以学生实习或是毕业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就容易有“”不知所措,或反之“眼高手低”的心理状态。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本着为行业所需培养人才的宗旨,调整其目标教学计划,改革其目标培养途径,才能实现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已有的技能型培养的基础之上,加强在管理创新、旅游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以及具有较强学科理论基础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培养。本科人才教育与培养与中专和大专不同,中专和大专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导游、酒店餐饮、客房等部门的服务人员,会展现场的工作人员以及高尔夫球场的球童等,对于知识理论水平要求不高,同时这些工作的创新性和科研性不强,中专和大专教育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本科人才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技能理论的升华、旅游行业相关工作和模式的创新以及旅游领域的科学研究,从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旅游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旅游行业的细分是越来越细,随着旅游者日趋成熟的消费心态和市场渐趋饱和,旅游业需要既能操作旅游行业流程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能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和创新旅游产品的专业人才,而这些可以通过以下模式和途径实现。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要求,是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是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的需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如目标模式、制度模式、结构模式以及过程模式等诸多方面改革的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班以及建立“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中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创建应用型本科示范院校的落脚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调整培养方向以适应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在基本的课堂教学+常规的实践环节下功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是要充分发挥院系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
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第一项就是人才培养,所以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获得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我们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要树立办强势本科的战略思想,要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加强经济社会急需专业的建设,调整优化培养方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具有社会竞争力,企业和单位才欢迎他们,我们才能有效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在应用型、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使“三能”人才培养落实到培养过程中。
(二)旅游专业融入旅游产业、旅游教学融入相关企业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施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重视产学研及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必须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使“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
(三)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抓得较好。在假期到校外了解情况后,根据社会、企业意见和校友建议,对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并作相应修改。
(四)探索模式创新,把思考变成现实
“三课堂”(正常课堂教学、校园第二课堂、校外第三课堂)、“两途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教育过程的思考。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应作进一步思考,应更强调一般性,应有一盘棋的概念;应基于学校的定位,确定培养目标,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已较完善;教学过程应多样化,应结合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师资储备,更加强调个性化;培养形式上的政策导向应更清晰,对于双专业、双学位模式的探索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应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产生亮点,办出特色。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符合行业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符合行业的要求,应具有特色。应把应用型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绩,才能在高校中立足,学生在就业时才有竞争力。
四、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对于应用型人本科旅游专业才的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一)、依据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些院校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专门人才”并针对这种定位,经过多年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2+”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为例,学院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去澳门、海口和三亚等地的星级酒店实习,满足了人才目标培养的第一点;(二)、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有些院校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模式;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与众多旅行社和酒店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双师”型,拥有导游证、会展师、营养师和茶艺师等职业资格证,每学期都有老师去旅行社和酒店等单位挂职锻炼,这就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实践经验的指导;(三)、以就业为导向,一些院校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 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不仅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参考价值,也为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四)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肩负着研究,开发和拓展旅游市场的任务,这是众多本科院校忽视的培养目标。而这一点也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做较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能只体现在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并最终体现在白纸黑字的试卷上。为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集成式教学应该可能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把相关课程整合起来,比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学》、《旅游美学》和《旅游规划》四合一,结合实地调研和市场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分析相关方向的旅游市场,并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或是做出适合当地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旅游规划,理论变成现实,这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总之,学以致用,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因些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应该遵循上述目标和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并能在将来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洁等.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3): 124-126.
校园旅游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课堂情境项目;“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
课程知识的获取途径可以分为“教”与“学”两个双向过程,其中的“教”带有更多的被动含义,而“学”则更强调主观能动性。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互动互促的两个环节,两者不可偏废。旅游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特别是在导游、规划、酒店、礼仪等各个课程教学中更应强调师生的互动,而要达到互动融通则可以通过课堂情境项目训练和课外实践锻炼等具体方式实现这一目的。目前有相当多的学习特别注重课外实践锻炼,但对于课堂教学则关注较少,故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情境学习的“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中的课堂模拟项目训练的设计与组织问题。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情境理论(SituativityTheory)和情境学习(Situatedlearning)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1,2]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情境学习强调两条学习原理: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情境学习理论的兴起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三种教学模式。[3]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创设了与其专业课目相应的教育方式,如在学校里设置作坊、厨房、温室、花园,把他们作为教室;在真实世界中进行角色扮演,如进行军事训练;开展实地考察旅行,如考古挖掘、在外国文化中进行参与性观察等;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工作培训;在体育、音乐、艺术表演的实际情境中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等等。
二、情境项目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情境学习理论实际上已经在许多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军事领域内的模拟仿真,就是在军事方面进行建模,然后利用仿真的技术进行模拟战局、战略、战术的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相关专业中广泛应用的沙盘模拟训练系统,更是将情境理论应用到了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目前在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中,情境学习理论仅在导游课程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部分研究者还特别总结了该种方法的具体应用成果。[4,5]对于旅游规划课程而言,切实贯彻实施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情境项目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迫切需求,实现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
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十年的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全国各层次旅游院校共招生28.9万人,其中本科层次招生达到53386人。然而,超大规模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却并没有被社会所认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各部门的头等大事。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本科层次)则几乎是为社会所抛弃,行业就业率仅为20%左右。我们不排除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许多企业或单位的管理者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不认可,从学生到职员要有一个很长的过渡阶段,而这需要企业或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培训教育。有鉴于此,高校必须重要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将企业或单位的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为实现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而努力工作。
(二)学生群体的锻炼需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新途径
在大学期间,学生基本上是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成为数年大学生活的最全面的印象。目前,有相当多的学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学校各社团或社会兼职工作,但大部分的事务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不仅不能有效地推进专业学习,反而是将专业学习作为一种负累。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群体的专业锻炼需求。本人曾在课堂上询问全班学生,到过滕王阁景区的不到20%,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因持有导游证而免费游玩的。许多学生都明确说如果老师或学校如能组织景区、宾馆、旅行社等实训活动,他们非常愿意参与。有据于此,许多学校也组织了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训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院系、所有课程都能有时间进行课外集中式的实习实训活动,如江西财经大学的学分制和二专制对课外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度。为此,如能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有效地利用短短的课堂时间,将课程知识点与情境项目训练结合起来,相信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师能力的充分展现,推动教师全面统筹的新方向
在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下,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不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也就不能去创新知识,更不能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目前专职教师的能力总体上可以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三个方面,由于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某些学科专业方面的不同,教师能力往往有所倚重。但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我们现在则越来越强调双师型甚至是三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只能在课堂上站上45分钟,更重要的是在40分钟内能将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科研成果转移传导到课堂上,并将在课堂上的新思考再次融入社会实践和科研探索。课堂情境的设置需要我们主动学习,特别是能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某些案例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完整地展示出来,而这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更是对课堂组织和课外阅历的考验。
(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新发展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该从单一型走向多样化,要能在大学课堂上就初步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技巧。目前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多,许多高校也都纷纷提出了多种改革举措,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辽宁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双体系”模式,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三环四段五联动”模式,等等。有些高校还据此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如天津商业大学的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湖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从目前各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来看,实践教学都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课堂作为进入真正社会实践的起步环节,模拟项目教学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新发展的起始一环。
三、“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情境项目训练的设计与组织
“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知识体系。但胡海胜: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情境项目设计从目前来看,本门课程由于存在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等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的热情不高,有一定的大学情绪。针对此类问题,本人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了课堂模拟项目训练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情境项目设计
根据课程的内容安排,我们编排设计了一个综合测试项目、八个重点课堂情境项目,综合测试项目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校园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课堂情境项目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八个方面的情境式模拟项目,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营销策划、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旅游项目策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可行性研究和景区门票管理。总体来看,在课程所有内容中,除概念体系、理论方法、研究回顾三部分不好直接设计与其相对应的项目外,在营销策划、主题定位、功能分区、项目创意、景区管理等主体内容方面可以更好地设计相关的模拟项目,而这也正是本门课程最为核心的内容。除以上八个项目外,在课堂上我们还穿插了一些小的情境项目训练,如南昌市的主题口号、景区名称命名、旅游厕所智慧化设计等。
(二)情境项目组织
情境项目的组织过程遵循了提出问题—初步分析问题—重点分析问题—回顾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程序,具体组织过程见图1。作为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时长是48课时,每周3节连续上课,主要是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考虑到叙述的方便及针对性,我们以下午课程为讨论对象。由于是下午2点开始上课,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刚睡醒或者是会打瞌睡的同学。针对这种具体情况,我一般是在开课时就将模拟项目的要求告知同学,大约用时5分钟,以使同学们能进入模拟项目的环境中,而通过他们要具体去参与的方式,也可以激起他们的能动性而不致听课时毫无目标。在接下来的20分钟,我会快速地将本周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梳理一遍,其别是要强调与情境项目高度关联的某些知识要点。在第一节课下课后,可以通过走入学生之间与他们聊天的方式,获取他们对该情境项目的初步认知想法,也同时可以为接下来的具体安排予以重新考虑。在第二节课,我将根据情境项目的具体内容,安排个人思考和团体研讨两个环节,个人思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然后再随机组成由3-5个人组成的小团队中继续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经过个人思考和团体研讨两个环节后,再用5分钟在纸上写下他们的具体构思。在剩下的15分钟,我会邀请若干团体上台汇报他们的构思,由师生共同点评,特别是要让其他团队成员来点评,激发相互间的创意思潮。如果15分钟还不够的话,一般会顺延到课间休息时间和第三节课的前30分钟左右。在第三节课的剩余10分钟内,我会再重新将第一节课所提的课程内容再度重点“回炉”,详细阐述其中的原理和方法,让有问题的同学提问并回答。在最后的5分钟内,我将总结该项目和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三)情境项目考核
为提高学生参与情境项目学习的积极性,本门课程的考核体系也做了重大改革,由原来课程考试更改为课程综合测试,即原来的总成绩=最终考试成绩占比80%+平时成绩占比20%,更改为总成绩=课堂情境项目占比50%+综合测试项目占比30%+出勤效率占比10%+课外互动占比10%,重点突出课堂情境项目参与、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在每次课堂讨论过程中,均由教师和课程助手详细记录参与过程,实现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课堂情境项目训练是“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一次尝试,从目前进行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对旅游规划和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过,受制于教师水平以及课堂时间、教学设备等限制,该教学方法仍然要与课外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如果能通过建立旅游景区实训实践基地,将课堂放在实景地教学,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胡海胜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三———关于“情境理论”与“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3(9):24-29.
[2]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义,高芳.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J].教育探索,2010(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