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特色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特色化范文1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文化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与创新并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中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个性化使用者、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学校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也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包括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这为特色学校的建设拓宽了更广的视野,提供了更多的实施渠道和途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调动广大教师开发实施学校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本校实际出发,组建一支乐于钻研、踏实勤勉的课程建设的骨干队伍,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有用的资源,努力把蕴含在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与特色学校建设方向相一致的课程资源,从校本课程的种类确定、编写、模式、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让学生在各类参与性、体验性活动中成长;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丰富学校课程资源,为特色学校的建设积蓄内涵。为此,校本课程的研发成为学校课程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必将促进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的实践和应用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特色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生成。课程建设是一种群体行为,一个系统工程,是行政领导与专业教师、学校与社区群策群力、合作共建的思考和实践过程。学校要努力让全体教师在共同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成为学校特色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实践者。“特色”又是群体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是绝大多数学生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所外化出的健康向上的言行。校本课程也是特色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特色的文化大餐,使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选择有了可能。当然,在实践中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或仅仅是单一的课程学习,仅仅培养少数“特长”学生,这样的校本课程就不可能成为其学校的课程。也就是说,学校特色不是因为少数学生“特”而“特”,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当一所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各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转化成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发展时,校本课程才能承载其学校的文化。
校本课程特色化范文2
一、新课程引领,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一)发挥师资特长,从“有什么,上什么”开始
综合实践活动是校本开发的课程,以前并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说法,但我们认为,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课本知识,还需要丰富多样的课外知识和技能,这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凭着朴素的教育理念,我们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了解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志趣爱好和教育风格来开发课程资源,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什么,上什么”。这是一种校本课程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时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做法,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比如:笔者曾在诸暨店口小学时开发的“走好每一步”围棋课程,便是源于该校教科室主任、围棋教师何铁勇老师。1999年9月,我们将围棋教学引进课堂,着力打造围棋文化课程;2000年5月,编写《走进围棋》校本教材,探究围棋文化;2001年7月,获得了“国际围棋文化围棋知识竞赛”团体特等奖,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2002年6月,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学校支持他以“棋”育人的理念,成立了“围棋工作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现在何老师又在原有的围棋课程中添加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元素,指导学生自制围棋棋盘,了解围棋礼仪,学习围棋技艺,讲述围棋故事,探访围棋名人。另外,笔者在浣纱小学时,《闪亮的乒乓》课程也是源于该校王永伟老师对乒乓球的“痴爱”。
(二)挖掘地情校情,新课程引领开发校本课程
每一所学校,都处在不同的地域之中,深受当地自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蕴含着不同的丰富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的文化积淀、校园环境和设备设施。比如,学校以《西施传说》为主题,不仅对人物、地名、物产、风俗等内容进行学习探究,还对《西施传说》的传承形式进行了深度开发,创设了传说、曲艺、喜剧、书画、诗赋等社团活动。行知小学利用道路、墙面等元素,开发了《24节气与我们的生活》《十二生肖》《十二星座》等与“七彩路”相关的课程,设计了《童心看世界》《童心爱祖国》《童心爱家乡》《童心学榜样》等与“童心感恩墙”相关的探究课题。
(三)关注社会需求,为孩子学会生存开设课程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比如:2012年12月,笔者受省教育厅派遣赴美国印第安纳进行了为期14天的访问,考察美国小学的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笔者发现,由于美国青少年吸毒现象比较严重,因此,美国许多中小学校开发禁毒教育课程资源,有的学校还编写了“远离”的专门教材。 比如:我们学校开展的《人口与生活》《参军真光荣》《“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等综合实践主题研究,都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凸显学生主体,寻找课程开发的准确着陆点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这也启发了我们,学校教育应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开发相关课程。比如:浣江小学在《我跟溜溜学口才》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于提炼吉祥物――“溜溜”形象,我们充分凸显儿童立场,开展全校性的《溜溜形象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自主策划参与,从样稿海选、色调确定到定稿设计,最后诞生了“小百灵”溜溜的形象,无不凸显了学生的审美构思与情趣倾向。另外,我们还开展了《自主春游》《开心农场》《小鬼当家》等主题活动,都是学生自主选择、喜闻乐见的。
二、依托共同体,为教师成长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常态实施,协同教学,团体指导”,需要校长的带头和学校全体教师的参与,需要全体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必备的课程指导能力。
(一)共同体建设
2006年3月,我们在市教研室俞老师的牵头组织下,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探索者团队”;2012年,在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王越明院长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联合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底子较好的学校成立了“绍兴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共同体”,并提出“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作为共同体建设的愿景。共同体建设加大了校际合作的力度。我们浣江小学教育集团全体教师依托共同体主题式研修、教育网在线交流、诸暨名师工作室专栏、课程专家现场诊断等方式,交流课程建设经验,展示课程建设成果,共享优质课程建设资源,提升学校教师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力。
(二)多样化培训
学校设计了一些专业引领项目。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为集团两校一园提供“菜单式”培训,并形成各校的培训档案。(1)提供定期的培训:个案研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理念培训;主体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训;与课程实施相关的方法论系列培训。(2)提供基于专用网站的互动式即时培训:针对每位教师的问题,通过网络QQ、微博、微信提供具体的指导;就教师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提供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动态、信息、成果;提供主题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策略、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指导和建议。
校本课程特色化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特色教学;校本资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80-02
如何才能编写好英语校本资料呢?下面是“《大学英语》课程1+(1)特色化教学模式”课题组具体实施该课题校本资料的主要方法:
一、实事求是,冷静分析,认清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编写校本资料,毋庸置疑要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如今,专科学校不再是过去的本科学校的压缩版,学生中多数也不再是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秀学生了。现在的专科生来源种类不一,有中等职业学校升上来的,有通过高考上来的,有其它一些方式进入来的。很多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好或很不好才来的专科学校。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更是不好,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英语成绩在五六十分左右。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学生不仅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而且还对英语学习有着相当严重的不自信和抵触情绪,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英语肯定是学不会了,甚至就直接等待学期补考或毕业大补考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座谈。我们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进行调查,设计了诸如如下的问题:
1.你的学习习惯好吗?
A.好 B.一般 C.差
2.你喜欢大学英语课程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3.你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重要吗?
A.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4.你觉得大学英语课程中能真正学到东西吗?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5.你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压力大吗?
A.大 B.一般 C.不大
6.你学习英语的频率是?
A.经常 B.一般 C.偶尔
7.你认为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会用到英语吗?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8.你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状态的评价是?
A.充实,积极向上 B.不紧不松,得过且过 C.无所事事,混日子
9.你是否有信心并愿意提升自己,使大学生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A.有 B.无所谓 C.没有
10.你愿意尝试新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方式的试验吗?
A.愿意 B.不愿意 C.无所谓
我们随机抽取班级,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收回80份,其中有效问卷75份。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前八项的回答时选择了B项和C项,占调查问卷的近80%。而对第九项和第十项这两项关于未来努力的选项中,63名同学选择了A项作为选择项,这一比例同样很高,达到了约85%。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习惯不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对英语学习和自己专业具有相关性这一事实认识不足甚至认识不到。这是很严峻的现实,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主观上还有很高的愿望想去努力,想去提高自己英语水平,这是我们下定决心编好校本资料的强大动力。得出这些结论后,我们又随机抽取了三十名学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印证了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是准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抓住专业特点,力争“一招鲜”,来吸引学生
我们编写的校本资料目的不是编写适用于全校的统一的某一套教材,而是编写多个分别适用于某一个具体专业的校本资料。也就是,我们的校本资料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次要教材,是为主要教材辅助的,是通过这套辅助训练达到大教材的良好解决,从而为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打开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促进学生努力有效的学习英语,真正实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校本资料的编写上,不力求大而全,而是力求小而灵活。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抓住专业的特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热情。比如,在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编写教材时,我们不仅大量查询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还积极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最新发展,同时,我们虚心而又认真地请教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多名专业课骨干老师,向这些优秀的专业课老师去了解哪些知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点,哪些是有效的、能即可运用立竿见影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吸引学生对这校本教材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我们将基本的生活用品和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些词汇教授给学生们,大量的像icecandy(冰棒),mineral water(矿泉水)这样身边的事物的英文知识使得学生们可以学了既可以运用,已经有相当一些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巧妙的运用在专业课中的教法训练中了。我们不仅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中现代教学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的英文名称教给学生,告诉学生他的英文名字是Com-enius,Johann Amos此外,我们还将他的一些专业理论和思想翻译成了英语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中英文对照,去理解和领会英文版的Comenius,Johann Amos的精髓。现在,有很多学前教育的学生张嘴就是Comenius的英文,而不再是汉语中的夸美纽斯了,而且,说的洋洋自得,满脸自信。真正的感受到了英语的魅力,从而迈向愿意学习英语的道路上。
三、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循序渐进原则的依据是:
(一)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
(二)动作形成的规律
动作形成的阶段性变化,受人体生理机能的制约,受条件反射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规律的支配。掌握动作技术,就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依据这一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在第一点中调查出的结果,我们将校本资料的主要部分从零障碍的最基础的英文字母的书写开始,然后依次是基础语音知识概要、基础语法知识概要、到难度较深的英语应用文写作知识,这样即使学生基础薄弱,只要肯努力也会跟上,不会感觉到天书般的难。
四、反复磨练,达到质变
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界限内,不致引起事物质的变化。但是,量的变化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会出现飞跃,使旧质消失,新质产生。而在新质基础上,又产生新的量变过程,从而构成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因此,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和质变一样,也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性质的区别,即有前进性和倒退性量变的区别,这是两种方向相反的量变过程;量变中还渗透着部分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都不是以纯粹形态出现的,二者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从一无所知到学识过人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依据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将校本资料的同一内容多次安排在不同的相关章节中,例如:我们将Where therevs a will,there'sa way.(有志者事竟成);Time andtide waits forno man(岁月不待人)。这样的句子或词汇不仅安排在语音部分而且还安排在词汇章节中,安排在句子结构分析的章节中,安排在习语章节中,安排在实用写作中。这样,一个句子就在整本资料中多次出现,达到了五次之多。这样,学生就有了多次机会去接触同一个内容,但是,可以凭借这一个内容拓展出五个知识点,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五、教会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校本资料的编写中,努力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比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
1.激发学习兴趣的部分。在校本教材中我们加入了朗朗上口的简短的英文短句和短诗。
2.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部分。
将校本教材的进度和安排与学生的学时和学期时间结合起来,一定时间内学完哪些内容,这在校本资料的开始部分就明确的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将之与自己的其它学习任务和时间良好的融合在一起。
3.及时复习部分。每一堂英语课后,我们都会安排了适当的课后练习,从而使学生在课后可以自己努力,巩固所学知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相互探讨部分,学会提问。每一章节后面,我们都会留一张空白页,鼓励学生将这一章节的困惑处或不解处写在上面,同时,鼓励学生先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换自己的问题,力争通过相互的讨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未能解决问题,再向老师求教,解决自己的困惑。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提高教师责任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尽责
再好的计划,再好的规章制度,最终都要由人来落实。我们编写校本资料也是如此,只有将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编写出高质量的校本资料。
校本课程特色化范文4
【关键词】地域特色 校本课程 实践活动 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部分成果,课题批准号FHB12049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53-01
引言:
在1970年,就已经提出了校本课程这个理论,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一理论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有很多教育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属于特色教学的一部分,如果学校想要有特色,就应该在地域特色校本课程上下大力气。研究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如何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域特色校本课程概述
学校通过地域性的特色以及经济文化等资源开设课程,从课程开发来体现地域特色资源。并且将其与实践性活动适当的结合到一起,并且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设计,最终实现学校特色。这里的地域文化资源一般是指缩小所在地域的文化和自然生态角度的各种资源,包含地域发展历史、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能够发现自然及社会的本质;处于环境中,更容易感悟和认识;根据地域资料更能促使学生去体会并掌握知识;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只是存在于理论上,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在实际中才能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建立起学生对地域的关注。
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通过了亲身的体会,不但在实践中学习了知识,在调查活动中培养了素质水平,而且在所处环境接触过程中,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建立起了对居住环境、对家乡的情感依赖。
在开展地域特色校本课程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地域的教育性作为重心,科学设计课程,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应该体现出地域特色。开设的课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政治走向、文化背景等特色。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等方面开展校本课程,再进行实践活动和体验,就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居住区的认识,加深对居住区的情感依赖。
应该具有综合性。地区和社会环境、居住区和学校特色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不同的需求等都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及综合化。以某小学的一个课程为例,内容是《我与荔湾》,这一课程包含了荔湾的文化历史、名人风貌、著名的菜系以及荔湾的歌曲等,这些课程内容都充分地体现了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及综合性。
应该具有探索性。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的思维开阔空间。一个成功的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的求知欲有帮助,能够鼓励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走出课堂,进入求知的地方,感悟区域特色文化。
应该能够显示出主体性。可以促使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学校、老师、学生都是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人及开发者。校本教程不但应该符合学生的需要、学校的需求、地域特色的发展,还应该把学校、老师、学生看作真正的主体。
2.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2.1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实践活动的目标
把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就应该了解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确定学生到底是需要什么课程素材,主要工作是进行学生需求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得到切身参与实践的积极尝试及丰富体验,增加学生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自身之间的相互关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水平、社会责任感以及优良的品德素质。
2.2科学制定课程目标,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准确方向
把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就逐步建立适合学生性格发展的新平台。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好奇心的正确引导,及其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批判精神,善于寻找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敏的感觉判别力;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抗打击能力,提高自身情绪调节水平;培养学生的乐于分享与团队协作能力、建立他们尊重别人、尊崇科学、探索真理、挑战困难、解决困难的素质;培养学生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责任感及认同感。
逐步形成适合老师成长的校园文化。鼓励全校老师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本质;排除优秀的老师参与到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去,建立起一个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实践活动的积极团队,提高这个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特别要关注老师的观念的改变,同时转变立场,要求老师不但应该担负着高品质课程的实践者,同时还是高品质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老师应该适当改变教学形式,把传统的“填鸭式”、“传承式”教学形式转变成为互动性、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重视引导老师坚持不懈地反思并改进教学,分析、研究、发展、创新、丰富教学模式,逐渐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教学的创新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的发展。
3.结论
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突破了原来的教育模式,必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碧珍.开发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初探 [J].教育导刊,2007,(1)
校本课程特色化范文5
一、夯实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我校采用学科专任教师为主、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双轨制”指导策略,抓住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重新学习、自我锻炼的难得机遇,开展了四大系列培训活动:一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举办骨干教师讲座、开展教师课程故事演讲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了解,树立崭新的角色意识。二是定期进行常规性和主题式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做、说、评、思”于一体的活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三是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师研训工程,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展板设计评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二、立足实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之路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一轴(校本课程开发为轴心)三线(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以资源条件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1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风情、气象探秘、创意版画、魅力太极、巧手纸艺等。
内容形成序列。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序列,避免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体现个性差异。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我校气象探究室、科技活动室、红领巾气象站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并以“气象七小活动”(小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小课题、小报告)为载体,分阶段分年级自主实施,实现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
体现地域特色。我校根据本地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如“千年传说梁祝故事的变迁情况调查”“宁波市十大名桥的历史调查”“黄泥墙传说与康王下江南真实性研究”等。
三、狠抓落实:构筑一道校本课程风景线
加强组织领导。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由教科室分管,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工作。学校将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学校选定骨干教师担任各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科学管理,以典型带动群体,带动其他任课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倡导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进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工作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全面深入地铺开。
合理开设课程。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孩子最重要的产品。我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构建形成“开发潜能,弘扬个性”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运行体系,逐步建立起由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类课程组成的“蝶变”校本课程,旨在培养有个性、有特长、有学力的学生。目前,我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优良的品德底色、强大的学习能力、出色的个性特长、自主的实践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培养目标,开设四大类课程(基础知识拓展类、体艺个性特长类、科技兴趣实践类、地方传统文化类)共计51门。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连续又有梯度,旨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便于学生针对各自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课程。
确保课程实施。一是活动开展有序。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对全新校本课程系列活动进行总体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二是研讨坚持常态化。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校本课程观摩研讨活动或班级公开汇报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强化检查督察。通过随机推门巡课、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等方式,了解课时的落实情况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对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确保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真正落实。
建设精品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探索已有七八年历史。多年来,我们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梁祝文化探究》《气象探秘》《创意版画》等一批精品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如《梁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梁祝文化独特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优势和情、意、境的可感受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让梁祝文化走进校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成功打造了梁祝文化的特色品牌。
四、大胆创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改革是校本课程改革的难点,针对以往只有活动、没有评价的情况,我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做了创新尝试。
课程评价实现制度化。本着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激励性的原则,学校制定了《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学生每学年校本课程学分由考勤态度分(10学分)、过程评价分(60学分)与终结评价分(30分)三部分组成;平时加强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好适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业的结果进行评价,形成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内容侧重于实践展示性内容。
活动评价实现多元化。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 做到公正、公平、真实。多元化活动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是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评价内容多元,学校组建了包括电子文本、展板、手抄报、黑板报、调查报告、故事演讲、汇报演出、小论文以及原创作品等多个项目的评价库。评价方式多元,学校开发了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既有活动参与、活动记载、微信表彰等过程性评价,又有各级活动成果展示、课程评优等终结性评价。
校本课程特色化范文6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