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的作用

民俗文化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自贡彩灯;民俗文化;推动

民俗文化是一种不断积淀、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根本办法,就是使其在人、群体、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保护文化空间就是保护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载体,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扶持、指导,使其继续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传承,发扬光大。包含于民俗文化之中的中国彩灯文化,几千年来,以其不断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至今依然保持着活力。彩灯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昭示了华夏子孙的生生不息和追求美、创造美的天性。不同的山川地貌和不同的民俗风物,使彩灯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花万树的景观。中国灯文化也呈现出气象万千的局面。其中,南国灯城自贡的彩灯艺术一枝独秀,在彩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元宵节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历经数百年、上千年,一个民族不断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的,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在中国古代社会,一年一度的元宵灯节被视为自由、欢愉的狂欢节。在万人空巷,举国同欢的节日里,平时不能逾越的障碍被排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关系淡化了,贫富悬殊的社会地位消隐了。人人都可尽情游乐观赏,宣泄情感表达心愿,共享欢乐时光。古时元宵节的活动内容大致可以概况为:一、观灯游赏,官民同乐。二、歌舞、杂技、戏曲演出。三、乞(祈)福求子,祛病攘灾。四、问丰歉,占算运命。五、开设灯市,经营商贸。六、猜射灯谜,吟诗作画。七、施放烟花,鸣放鞭炮。八、合家团聚,拜祭祖坟。九、品赏元宵,节日饮食。

二、传统节日的现状

进入现代社会,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那些文化需求已经很少存在,于是许多节日仪式、民俗活动难以传递下去。如果不用其他节庆方式来弥补仪式的缺乏,节日往往变得冷冷清清。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审美价值将民间艺术排挤到审美趣味的边缘,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也疏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意识和情感。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纪念物的使用对于节日传统的维系就变得很重要了。因为这些节日纪念物凝结着民族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民众节日情感的寄托,也是节日特色的重要载体。围绕节日纪念物来布置环境和进行民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

三、自贡彩灯是中华节庆文化的渲染者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元宵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但以彩灯作为元宵节最重要的节日纪念物却是共同的。彩灯里蕴含着太平安定,繁荣兴旺、团圆美满的节日精神。今天,彩灯成了隆重喜庆的节日氛围的营造手段,成了安定红火的生活理想的表达方式。所以,从旧年岁末到新年正月,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张灯结彩。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繁荣,不仅是元宵节,只要是喜庆欢乐的重大场合,如其他的传统节日或者盛大的集会庆典,都会有彩灯的登场助兴。自贡彩灯的倩影也一次次地出现在每一个映照幸福的时刻。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宜春月·中华情》,晚会的舞台以宜春袁山公园的山水实景为基础搭建,采用了借景和移景的手法,将彩灯艺术与景观制作巧妙结合,并配合烟幕、焰火、LED等各种现代手段,再现了波光粼粼,如梦如幻的瑶池仙境,为世界华人和中外观众带来了浓郁的乡情、亲情和柔情。又如“2010澳门国际彩灯文化展”,以、圣诞节、元旦、熊猫馆落户澳门作为主题背景,通过彩灯设计将欢乐的节日气氛、震撼的视觉效果及全新的感官体验带给市民。一方面宣扬了中华民族的灯会传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更借着传统灯会所象征的太平喜庆的景象,表达了对澳门更加繁荣昌盛的祈愿。

四、自贡彩灯是中华民俗文化的推广者

传统节日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强烈影响其他民族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窗口。彩灯文化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象征符号和载体之一。早在80年代,自贡彩灯就走出国门,先后在新加坡、泰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展出,将中国灯文化的异彩传播到海外各地。2006年4月,自贡灯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大放异彩,展览两个月观灯人数达到70万人次,成为马来西亚有史以来最为成功、最大规模的文化活动。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自贡彩灯更远赴重洋,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等多个国家举办了中国彩灯文化节,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立体地呈现给各国人民。自2006年起开始举办的多伦多“中国彩灯节”,在安大略省乃至加拿大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已成为北美最大规模的文化盛会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长城、中华门、北京天坛、九龙壁、十二生肖、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熊猫乐园、孔雀开屏、千手观音等,以及多伦多市的地标建筑均被中国彩灯一一展现出来。彩灯里运用了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多种艺术手段,缤纷璀璨,为多伦多的夜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中国色。彩灯节还仿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集市街,荟萃各地的风味美食,丝绸、景泰蓝等特色商品,古典民乐和舞狮等传统文化节目于一体,充分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迄今为止,自贡彩灯已在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澳洲等世界各地展出过,作为文化输出的项目,一方面促进了对外经贸合作,另一方面则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交流。

总之,自贡彩灯是中华节庆文化的渲染者和中华民俗文化的推广者。自贡灯会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将盛世中国的夜空渲染得温馨、和谐、美丽。如今,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自贡灯会为各国人民带去欢乐和吉祥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俗艺术的多姿多彩、巧夺天工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相信在当代彩灯人的不懈努力下,自贡彩灯会传的更远,播的更广。(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民俗文化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动画;角色;民族;传统元素

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往往具有一个鲜明的动画角色,动画角色造型的关键在于,赋予每一个形象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生动的卡通形象,表现夸张变形的视觉审美张力、强烈的视觉感:这些虚拟的形象。满足了人们的欢愉。优秀的动画角色为后人留下了创作动画的经验,能够带动起观众的观看热情,传达出整部动画片的思想感情和角色的性格特征。

一、动画角色设计的概念

“动画角色设计是指:综合运用变形、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角色设计为可视形象,其目的是对每一个动画角色赋予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一部动画片中,动画角色设计是首要工作。是动画片创作前基础设定的首要环节,每个动作都要在造型上进行设定。动画角色设计要求的规范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剧本或者导演的要求,将动画角色进行设定、选择、修改、概括、提炼。最后综合塑造成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从而达成审美要求并与观众的某种意念想法达成一致。创作出符合剧本的艺术形象。但是,这种借助幻想和想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已达成审美和某种意念的想法。是一般影片都难以达到的。今天动画产业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给娱乐经济带来飞速的发展,动画角色的商业价值也成了关注的焦点。动画角色不仅仅是个二维的形象,通过对动厕角色形象的外延产业开发,使其具有巨大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动画角色造型的艺术风格

动画角色造型存在着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受不同国家或地域的各自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且每个动画家都有自己个人的创作风格,是动画角色造型风格从写实到幻想的跨度与多样的变化。无论有着多么多变的艺术风格,但始终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集中表达。动画角色造型的艺术风格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 可爱风格:这类造型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对角色造型进行较大程度的艺术改造,既看到自然形态的影子又明显区别于自然形态,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的造型风格,这种圆形造型风格。线条柔曲,富有弹性,极具动感,充满幻想浪漫和滑稽幽默的趣味。每个矮人骨架大体相似但形象又各具特点,性格鲜明。格外诙谐幽默。

2 拟人风格:拟人风格是以动物、植物或者其他无生命体的事物(桌子、书等)为主角的动画片,虽然此类动画片的主角并不是具体的人,但却表达了人所具有的思想及其丰富的情感,将人的动作、语言、表情、情感以及心理活动赋予在此类角色上,使人们从此类动画片中感受到人类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3 漫画风格:漫画风格具有夸张、变形、幽默风趣的艺术特点,讲求神似。漫画风格一直是动画造型的主要风格,这对动画从业者的要求极高,要求设计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自己独到的见解。

4 写实风格:写实风格是指按照自然现象的比例、结构的基准设计动画形象的造型方式。对于人物或动物的比例、动态、结构及面部特征和表情变化的掌握尤为重要。由梦工厂制作的小马王,角色造型比例、动态、结构掌握的尤其到位,动画贴近生活。

三、影响动画角色设计的因素

1 剧本对角色造型的影响。在设计角色造型前,要先对剧本有详细的了解,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意图及中心思想,了解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来赋予角色特定的性格。

2 造型元素对角色造型的影响。现代动画形式层出不穷,有偶动画、剪纸动画以及合成动画(真人与平面动画相结合、真人与立体动画相结合、真人与电脑三维动画相结合)等多种表现形式,动画创作者在创作动画角色时一定要考虑其特殊性。

3 美术风格对动画角色造型的影响。传统美术风格多采用平涂的风格,也有剪纸、水墨画等多种形式,而现在多为偶动画以及流行的三维动画效果。不同的美术风格将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四、中国民族传统艺术造型

1 中国从传统艺术造型的意义。中国传统艺术造型是本土文化的结晶,中国五千年辉煌历史,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艺术造型是我们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国家原始艺术的延续,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传统艺术造型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2 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角色造型中的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动画值得挖掘的富矿。目前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动漫人才,而我国动画从业人数不足。尤其是中高级的创作人才更是缺乏,作品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对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度的开掘。在崇洋和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动漫制作者一味致力于对国外动画的模仿,失去了民族特色与历史传统。

民俗文化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群众文化;民俗文化;关系

民俗文化一直都是群众文化重要的组成,其创造了民族性格,提高了民族精神,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当创建谐和群众文化的时候,民族文化也是很有重要意义的。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融通的,如果在纵向看,现在的民俗文化就似从前的文化;如果在横向看,那么现在的群众文化也就包括着民俗文化。

一、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关系

人们的情感、生活、信仰、习惯所产生的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大众性、历史性的,比如说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腊八节、中秋节、春季等。而人们在职业以外,所自我开发、娱乐、参与所产生的就是群众文化,是有集体性的。在我国历史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就是群众文化所长时间沉淀出来的一种的文化,也是就是群众文化包括着民俗文化,二者之间是有天然联系的,也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样的关系。人民大众是群众文化、民俗文化的需求者、创造者,都是属于非物质文化的,同时也是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其次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都是有同样社会功能的,都是利用文化活动来提高群体凝聚的,同时形成相同的民族感情、价值观。在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都起着相同作用,人们通过这两者不但可以改造、认识世界,还能不断的改造、认识自己。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都是有社会整合作用的,都是利用文化活动来提高群体内聚力的。在群众文化、民俗文化自我满足、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发挥着充分的启迪心智、道德教化、调节人际关系这些功能,因此二者的社会性、群体性特点都是很突出的。根据表现形式来说,群众文化重要的组成就是民俗文化,在开展群众文化的过程里,是离不开利用当地民俗资源、文化资源的,所有群众文化的发展一定要和民俗文化资源密切相连的,在继承民族文化的时候创新群众文化。

发展群众文化就要利用到文化资源,这是和其他的资源有所不同的,其要求文化资源要有精神、物质双重属性。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文化面貌发展前途除了要有经济要素,同时也要有高质量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要有较高的开发利用水平、能力。比如说,这是一个汉学文化和草原文化想交融的地区,在这里人们创造出了繁多的民族文化,从而让内蒙古地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民俗文化遗产,而这样特有文化资源在世界上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这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的珍贵财富。这几年很多地区都利用了民俗文化资源来开展出了很多群众文化,将群众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结合在了一起,而这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捷径。

二、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功能

1.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体现的功能

(1)社会认知功能:群众文化也很有社会性、大众性的,民俗文化则是长时间所形成的文化,其本是就是群众创造出来的,因此也就被群众所利用,是有社会认知功能的,比如说春节年画都是将蛟龙、鲤鱼、彩凤、莲花来作为素材的,这也是符合人们祈求富裕昌盛、吉祥如意心理的。(2)道德规范功能:群众文化的产生是因为其符合人们的需要,是有道德规范功能的,像是我国民俗文化极力追求真善美,而反对假丑恶,如邻里和睦、诚实守信、父慈子孝、知恩图报、富且爱这都是群众文化精髓。

2.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体现的作用

民俗文化自身的属性决定着其功能如何,作用在在群众文化中所体现的,而发展群众重要的途径就是传承民俗文化。不管什么样的文化都不是自然天成的,群众文化的产生是来源过去、现在的,是有时代烙印的,民俗文化则是源于本民族的祖先,是有明显民族色彩的。现在如果我们想创新、发展群众文化,那么就一定要展现民俗文化,比如说民间传唱、生活习俗、古典诗文、民族服饰等。像是丹东地区没年前的正月十五就会举行“灯谜擂台赛”;在农历二月二的时候,壮族人民会开展对个活动的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群众文化,究其根本也就是展示了民俗文化。

总结:

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是密切相连的,也是人们需求的体现,比如说团体文化、广场文化、馆类文化这些都属于群众文化,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群众文化也就渐渐形成民俗文化。因此就要充分的将民俗文化、群众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李艳锋 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探析[期刊论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1)

民俗文化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文化空间;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井陉

引言

民俗文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地理、人文以及历史等等,同时更深入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针对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呼声增高,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这虽然体现出现相关部门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感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说明外来文化对民俗文化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加强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当前的实际保护传承问题。本文以井陉为例展开研究,提出的保护和传承路径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1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种类丰富,特点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我国河北省井陉拉花,是十分传统的民族舞蹈,起源于早年民间庙会、祭拜神灵的活动,井陉拉花在20世纪初迎来发展黄金时期,是当地人民十分热衷的舞蹈形式。我国对井陉拉花的保护重视度较高,不仅在1996年已经将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同时又在之后的2006年,将井陉拉花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里仅是举例说明,井陉县还包括多种多样民俗文化种类,均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民俗文化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类型,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特点,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侵袭,对当代青年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思想造成了一定冲击和影响,导致民俗文化已经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地位。除此之外,还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消退,部分古老的民俗文化已经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由此可见,加强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已经凸显,这些均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艺术精髓和文化瑰宝,如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然是民族发展的损失。所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是促进其源远流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2当前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保护和传承意义深远。然而在当前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以井陉县为例,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当今已经逐渐消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中。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主要原因与人才缺失和匮乏有密切关联,导致民俗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如井陉县庙会重头的独特的民间技艺“皇纲”表演,在当今时代的实用性不足,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去主动保护和学习,导致经典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濒危的状态,不禁让人感到十分惋惜。其次,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河北省城市进程速度较快,许多地区均建起高楼大厦,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气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逻辑均受到影响,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被破坏,失去了传承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最后,政府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和发挥,导致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贯彻落实。一方面,河北省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为了提高整体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井陉的民俗文化采取商业性用途的开发,这种手段很容易导致民俗文化变质,影响了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政府在民俗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于濒危的民俗文化,缺少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动,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缺少长效的民俗文化保护机制。

3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具体路径

3.1树立正确保护传承观念

群众文化与群众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保护传承观念,有利于促使井陉县人民深入认知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使其从思想高度上提高认知,积极参与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其一,可以从教育方面进行思想观念的层层渗透,对井陉县的人民群众展开民俗文化保护教育,使其均具备良好的保护观念。可以在井陉县当地的学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为学生系统化讲解民俗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联,可以将民俗文化贯彻于地理、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其二,河北省政府应高度重视,对井陉县民俗文化的宣传加强力度,在地区内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氛围,真正实现民俗文化人人保护、人人传承。

3.2营造良好保护传承空间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阳光,同理文化的艺术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良好的发展条件,只有打造优质的保护传承空间,才能促进井陉民俗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背景下,许多县级农村地区均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许多地区的古建筑均被拆毁,对于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外在空间环境受到了损坏。针对此情况,需要协同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良好的保护传承空间,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并且针对井陉县的整体建设规划中,同样需要融入文化内涵,无论是建筑物等均需要保留传统的文化底蕴,减少表面气派。同时避免将传统古建筑的违规拆除,打造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井陉县。

3.3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事实上,文化空间与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这也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大量衰退,这种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井陉为例,政府部门可以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使旅游景区充满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井陉县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空间与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针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资金投入,并付出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针对井陉县来说,可以建设井陉民俗文化博物馆,构建民俗文化科研机构,促使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

民俗文化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民俗文化、推广设计、羌族、视觉元素

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相关学者围绕羌族文化展开各种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羌族的历史发展、羌族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分类整理、如何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开发羌族特色旅游产业等方面。比较少有站在文化推广、文化合理发展的角度的研究,及比较系统的利用设计对四川地区羌族民俗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的研究,也很少有针对尝试结合新媒体技术、平台进行推广设计的研究。羌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在设计领域有着深远的应用潜力[1],哪些民俗文化适合用设计进行推广?如何利用设计来促进民俗文化的推广?本项目以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地缘及教学优势,通过带领多个学生团队实地考察研究,发挥各种设计学科优势,利用各种设计手段,对羌族民俗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设计的探索,形成相应的设计方案,以期对该区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四川羌族地区考察

羌族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此外在陕西、甘肃、贵州和云南的部分区域散居。在四川省内,羌族主要分布于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县、平武县等区域,其余散居在黑水县、丹巴县、庐山县等地。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四川省汶川县萝卜寨、桃坪羌寨、羌人谷,以及北川县石椅羌寨、吉娜羌寨等地为代表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影像资料收集、访谈、活动体验等,了解羌族民俗文化现状。

二、四川羌族民俗文化现状

(一)关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关于民间风俗习惯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称,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种类繁多,涉及语言文字、、行为习俗、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如:民族语言、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音乐、民族舞蹈、婚丧祭祀、民族节庆、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间美术、民间饮食等等,都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是长期缓慢形成的,特定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稳定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2]

(二)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概况

四川羌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语言文字方面:羌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羌语,分为南支和北支。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羌区一般通用汉字。羌族的历史、传说多是通过口传、民歌、民间戏曲等形式流传下来的。方面:羌族是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教,比较典型的有羊图腾崇拜、白石崇拜、祭山、祭水、祭火等。“释比”在羌族族群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羌族的祭祀、节庆、婚丧、修建等活动都由释比主持。行为礼仪方面:羌族敬老、好客、尚武,羌族人结婚、丧葬、节庆、建房、饮食等都有相应的礼仪传统。日常生活方面:羌族服饰和刺绣非常具有代表性,服饰的材质、颜色、样式,刺绣的图案、针法等都具有明显的特征。羌族饮食文化中,“咂酒”、药膳、野菜、腊肉等也颇具代表性。羌族的传统建筑以碉楼最具特色,碉楼兼具防御和储藏作用,材料为石片和黄泥,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

(三)震后保护和开发对羌族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

汶川地震使得四川大部分的羌族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包括羌族建筑、物品等物质文化的破坏,以及由于羌族文化传承人及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遇难而导致的非物质文化的破坏和断代。我国各类文化保护政策的出台,以及震后各方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对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有些地区也存在过度开发等问题。从研究过程中走访的多个羌族村寨情况来看,距离城市越近的村寨,汉化越明显;而距离城市较远的,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中的村寨,羌族传统文化的保留较好。震后,很多原本已被汉化的村寨也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专门派人到民族文化保留较好的村寨区学习交流,回到本村寨后再进行推广。这些对于羌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及推广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推广设计

(一)关于文化推广设计

民俗文化的作用范文6

1.1民俗文化概念及文化生态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人与环境互动的风俗传统。从文化资源的整体来看,民俗文化是展现地域风采、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从民俗学视角来探讨民俗文化,主要从其构成要素来分析,一方面民俗文化是对传统物质文化生活的传承,比如某一民族区域的生产、生活习俗、衣食住行特点等;另一方面是对民族社会生活的传承,主要包括民族区域内的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习俗、家族文化、语言艺术及游艺竞技习俗等内容。民俗文化旅游是对文化旅游的深化和发展,对其定义和阐述尚未获得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上,提出民俗文化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载体的旅游活动;民俗文化旅游是借助于民俗来开展旅游项目,并将某区域的民俗事象和风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一步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并将其鲜明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呈现给游客,以增强其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民俗文化旅游就是以某特定区域民俗事象为资源来吸引异地游客从事体验和观赏活动的总和;民俗文化旅游是建立在特定区域民族文化传统风俗资源基础上,以保护和开发旅游产品为主要方式,并以展现地方民族性风俗为主要标志的旅游产业。从广义来看,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民俗与文化的统一体,既要强调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又要开发民俗文化资源。随着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的日益突显,民俗文化旅游的生态性特征更是受到普遍的关注。藉于民俗旅游、生态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民俗、文化、环境、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将民俗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融合,从而构成以文化为核心,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生态和谐,从而实现对地域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

1.2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文化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并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得以传承。民俗文化在逐渐被抛离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下,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并在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下,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一种产品,在越发需要给予保护的生存空间里,尊重和延续原生民族的有形、无形文化,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生态化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借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将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双重目标的新型旅游模式,既能够满足游客对地域性民俗文化的精神需求,又能够实现对民族区域自然和生态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民俗文化旅游将民俗文化的整合与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增强了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生态旅游的文化品质,从而为民俗文化的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构建成双赢局面。

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势头也是显著的。特别是基于民族区域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山西民俗文化旅游、江西民俗文化旅游、内蒙民俗文化旅游、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等资源的开发,更是将民俗文化旅游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在展现民族文化风采、弘扬民族文化上,其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既能够满足游客对文化空间“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又能够从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到来,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模式上逐渐形成了民俗观赏、民俗活动、民俗商品、民俗服务四大类型,并从民俗文化资源基地建设到产品服务包装、设计,以及民俗文化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2.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国际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对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开发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不仅使得原本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失去吸引力,还造成对民俗文化的污染,降低了民俗文化独特的个性。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民俗文化资源整体开发上缺乏有效规划,特别是依据常规开发模式,无法从历史学、文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挖掘,仅仅在民俗文化基础上重视“旅游牌”,难以从旅游资源的规划上体现科学性、文化性、时代性。浅层次的文化宣传、一味地追求民俗文化项目,同质化、模式化、公式化现象不仅降低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品质,还带来资源的浪费。二是在民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显得落后,特别是对于偏远民族区域旅游业来说,由于交通不便导致的游客数量不足,不仅无法实现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也制约了区域旅游业的有效发展。三是在民俗文化旅游投入上力度不足。我国民俗文化资源是丰富的,而缺少有力的资金投入又是现实问题,因资金投入不够而使得民俗文化资源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四是在民俗文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上显得不匹配,特别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如导游人才的缺乏,旅游资源开发专门人才的不足,不仅难以支撑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也给民俗文化旅游带来发展瓶颈。五是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上轻保护现象普遍。开发旅游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在处理开发与保护问题上,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盲目开发,不仅对环境资源造成损耗,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灾难。为此,积极分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足,协调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民俗文化旅游作为高层次的生态文化旅游,在推进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上,既要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律,又要协调好旅游产业的有序化发展思路,以实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可持续性。

3.1文化生态视角下规划好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设目标

科学规划是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前提,其设计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在规划上首先要平衡好生态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及自然环境的关系,注重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多样性、完整性,以及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在维护民俗文化生态资源不枯竭的前提下来促进民俗文化、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二是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社区居民、游客等多方利益平衡。作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者,要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做好开发者、当地居民、游客多方的利益分享与公平,既要组织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旅游利益的合理分配,并在积极地改造自然、合理控制利用的基础上,维护好民俗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与稳定。三要从生态民俗文化开发中体现生态教育的目的,作为以民俗旅游为导向的文化资源开发,要平衡好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通过对生态民俗文化的合理开发来传播和促进各方面人群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自觉意识。

3.2文化生态视角下设计好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生态化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从其区域自身特点来进行分析,结合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从生态民俗文化实体的开发、参与性民俗活动的开发、民俗精神文化的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对于以景观实体为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设计,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原生态民俗村寨的挖掘与保护并重,在展示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原生态景观的保护。二是对于人造民俗文化景观的开发上,要在文化移植的同时,注重对民俗文化趣味性和观赏性的挖掘,并能够从鲜明的民俗文化氛围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来增进游客对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三是对于生态博物馆的开发上,要从自然资源的整体性,民俗文化的思想性,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上来进行全面开发。对于参与性民俗活动的旅游设计来说,重在引导游客的参与,强调游客从亲身体验中来获得对民俗文化的精神感受。如对于一些民间节庆活动,从活动内容的组织上要积极健康,并能够在展现民俗文化的同时,让游客从参与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鲜明性和差异性;对于民族餐饮文化,在体现“食”的同时,也要赋予其新的审美价值,如引入礼仪、禁忌、艺术等文化内涵,既展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又对地方民俗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宣传;对于民间文艺如戏曲、绘画、雕塑、歌舞等资源的开发,则从民族文化的历史意义,以及传统文艺的鲜明特征上来进行丰富和宣传。

3.3文化生态视角下保障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