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技术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技术管理范文1
一、数字化技术在社保档案管理中的优势
(一)征管信息预测
社保档案涉及的信息量非常多,内容甚是广泛,不仅包含每位公民的基本信息,还包含着许多文书方面的信息,管理信息预测征管系统可以更好的完善每一项信息工作。当社保档案管理系统健全之后,每位公民的姓名、年龄、参保时间、家庭住址以及工作状况等基本信息都能够在信息后台被检索,并且我们还可以很快的查询到社保到期日期,及时的提醒我们按时投保,使我们的社保档案管理更加方便,使每位公民的实际信息能够更加妥善的保存。
(二)机构内控管理
实现数字化社保档案管理系统体系,可以将经办机构的信息有效的保存到档案中,并且可以有效的记录公民在机构中社保的选择情况,真实有效的记录每笔业务的来源与去向,在对机构账务进行审计时,我们可以更快的查询每笔业务的实际信息,数字化技术为实现健全的管理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可以有效的提供技术性的保障,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内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经办业务事后监督
无论我们提出何种的社保档案管理技术,都需要对其进行事后监督,并且有必要为其设立经办业务事后监督部门,数字化技术的研发没有正式的运行到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中,所以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切实的发现。通过设立经办业务事后监督部门,可以有效的预防数字化技术在社保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前发现问题,进而由经办业务事后监督部门完善问题,有效的保障社保管理工作的展开。
二、数字化技术在社保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
我国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是根据各省级以及各市级规范而制定的,各省市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差别性,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之间的交流。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社保实际状况出发,由我国社保部门建立健全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让全国的制度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能够依照一个标准予以执行,使仁和地区的工作机构在查阅公民社保状况时的速度更加快速。
(二)引用信息技术管理方式
信息技术工作是当今社会的潮流,其可以更好、更快的帮助我们完成工作。我国的社保档案管理数量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大,只有引用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进行工作,未来才可以实现全国社保档案管理的统一化。其能够改变传统手工操作记录模式浪费时间、人力、物力成本的缺点,有效提升社保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运用信息技术管理模式,能够让社保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计算机技术为每位人民服务,促使社保档案管理现代化。
(三)实现社保文档的资源共享
将社保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的为其设置一个电子文件,并且在该网站上提供非限制性电子文件查询,可以有效的实现社保文档的资源共享,规范社保档案信息系统中每个数据接口的管理制度,实现现有文件与档案信息之间的切换,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社保档案信息的重复率,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物力,并且为社保档案管理机构带来更多的便利。
(四)加强专职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的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我们需要对该队伍进行整顿,加强专职队伍建设,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社保人员的文化素质,建设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团队,从而让社保档案管理人员满足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需求,让社保管理成为社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数字化技术管理范文2
【关键词】国际工程 数字化施工管理 应用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灵活展开,国与国之间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建筑企业在拓展国际建筑市场中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实现了巨大跨越,而且在市场区域、产业结构、业务范围等领域也进一步优化,抒写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战果。
根据商务部合作司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新签合同金额1046亿美元,同比增长34.8%。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63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341亿美元。2008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0.6亿美元;新签合同额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全年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2.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5万人;2008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4万人。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59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99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2万人。同期,我国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4.48亿美元,新签合同8.88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26.7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6.6亿美元。如今,在激烈的国际建筑市场竞争中,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建筑服务出口国,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众多国际工程的成功履约,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建筑工程管理的根本是施工管理,是工程从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等管理工作,它考验着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调度、协调平衡等能力,施工管理的好坏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数字化施工管理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借助于系统仿真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的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施工管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工程施工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将数字化施工管理用于国际工程,通过信息从国外到国内或从国内到国外的纵向流动,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将为建设行业加快工程进度、节约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等起到巨大作用。
一、数字化施工管理的实质
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看看NBA、欧洲顶级足球联赛的数字统计我们就可以明白数字化管理运用的广泛性了。随着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与ERP系统的日渐普及,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一些行业领军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焦点。传统质量管理办法存在着质量信息采集与管理不规范、质量问题追溯不易;质量过程控制有法不依,效率低下;质量决策与分析信息不全,决策拍脑袋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研发、生产、采购和销售过程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质量管理部门越来越迫切地希望采用质量信息系统来辅助质量管理并和其他部门实现信息化沟通。在施工领域,要实现优质工程的基础是有效地实行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
“数字化施工管理”就是将施工管理过程数字化,它包括工程管理全过程和全部施工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数字化施工管理”的实质就是在数字化施工的基础上,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工程施工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化施工管理是以信息化网络为基础,运用空间的概念整合信息及资料库体系,是一种强调知识共享与更新的机制及过程,注重将原始资料经过整理、统计与分析后变成信息,而信息经过充分运用及共享,则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本文作者认为数字化施工管理在国际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系统仿真模拟;可视化施工现场;资料信息数字化;智能化施工。
二、数字化施工管理在国际工程中如何应用
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与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差异性非常大,因此国际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需要建立适合该项目的运作体系,将数字化施工管理应用于国际工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项目的全方位仿真模拟系统
通常情况下,国际工程大多为大型项目,设计的工作面特别广,项目资金投入大,因此国际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的一个首要工作就是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进行仿真模拟。其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强有力的计算功能与高效的图形处理能力,来直观、智能的辅助工程设计人员进行过程设计与分析的一种技术。它同时实现整个施工过程的可视化与智能化。它包括工程设计条件可视化(地质、水文、地形、建筑物布置及施工条件等可视化),设计建模可视化,计算分析过程可视化与成果设计可视化(三维真实感图形显示及空间数据的图表,文档输出)等。力求把整个工程的设计、管理以及主要涉及到的水文泥沙、地质、地表(含规划、环保)、水工、施工、机电等专业的设计工作的过程、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结果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平台及辅助设备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虚拟设计的目的。虚拟设计技术的应用和实时仿真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动画渲染,它是满足设计详细要求的具体施工计划的真实三维显示,这就是数字化施工管理的系统仿真模拟。
2、建立可视化施工现场
可视化施工现场就是在项目实施前,构建整个项目的可视化识别系统。并通过对施工现场设施和设备的分类和分析,提取出能够反映其空间几何特征的关键属性,可在图形平台上构造3D实体模型,并可以从任意位置和角度对3D模型进行动态显示变换,以实现施工现场和3D可视化。每个实体不仅有其位置、形状、大小等几何特征,还包含该实体特定的场地属性,如施工设备的名称、型号以及相关技术指标等。
3D场地模型与进度计划实行双向链接,通过分析场地布置与施工进度之间、各种施工设施之间、材料供给与需求之间等诸多复杂的依存关系,研究施工资源的“时间―空间―数量”关系以及定义这些关系的规则、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施工效率的影响因素,实现3D场地模型与进度计划之间的双向据交流和反馈,从而保证了场地布置与施工进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一致。可视化施工现场真实地反映了任意时间和场地的施工状态,当施工进度发生变化时,自动计算出任意时间段、任意施工状态的工程量和人力、材料、机械等资源需求以及场地空间状况,为场地布置提供准确、直观的依据。同时,可视化施工现场还为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很多便利之处,并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3、资料信息数字化
众多的工程资料是国际工程的一个特点,无论是技术资料还是商务资料都使得施工现场的资料室变成了一个档案室。工程建设资料是多样性的,有文字、表格、图形、图片、视频等,由于信息量的巨大,如果平时不注意整理或是中途换人,都会在工程竣工时花费大量的人力去整理。在国际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利用发达的数字化技术使所有工程资料实现数字化变为可能,所谓资料信息数字化简单的讲就是将资料档案转化为电脑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它解决了传统资料难以保存、流通和查阅的问题。
资料信息数字化一旦建立,项目的所有资料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接近真实的再现。信息的丰富程度、传播的便捷程度等方面都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这一切使得传统的资料管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在一般国际项目中,资料信息数字化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具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全面收集、整理工程数字化资料,按照工程档案整理的规范要求对其进行编辑,并通过现场播映、信息查询、宽带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监理、业主服务。实现了国际工程资料信息数字化,就能在公司及所属基层单位和项目部任何一台电脑上,只要输入正确的代码和密码,就可以进入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掌握工程项目施工进展、安全质量等各方面信息,并且实现了远程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可谓是“重洋几渡隔不住,尽收眼底在瞬间”。
4、智能化施工
智能化施工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施工机械降低人工劳力的使用量,并实现智能机械的独立运行,并与其它智能设备一起,实现施工作业的质的飞跃。
智能化施工具有自主性、分布性、协调性,并具有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采用多智能化施工系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并具有较高的问题解决效率。因此,智能化施工系统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国际工程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益复杂,工程建设过程涉及的单位和个人也越来越多,因而对建设工程管理的统筹性、协调性、时效性提出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应用智能化施工系统来保证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合适的。
三、数字化施工管理前景展望
目前数字化施工管理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相关理论和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在国际工程应用才刚刚起步。但数字化施工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的趋势,将数字化施工管理应用于国际工程管理,并不断总结提高,是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建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数字化技术管理范文3
1.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存在不合理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电力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技术相对来说还处于较落后的水平。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在我国完成了几次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之后,目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设计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无法解决不同设备间接口的对接问题,这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且容易导致电网工作运行中安全事故的出现。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电网覆盖的范围广大,各地在电网建设方面各有差异,发展程度也不统一,这就使得不同地区所使用的电力设备产品以及型号各异。这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上的不合理不科学给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1.2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很多电力企业中,员工的年龄趋向于老龄化,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且专业技能素质较差。素质的不过关容易使得他们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缺乏专业且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在一些电力企业中,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工作人员的行为较为不规范,随意性很强。这都不利于电力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随着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新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应用到电力自动化的过程中,在供电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专业性越来越强,如果不积极正确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工作人员仍旧凭着之前的经验进行随意操作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给之前一些业务素质较差的员工增加了许多工作的难度以及安全操作的难度,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电工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缺乏相关自动化技术知识储备的人员越来越难以完成现在的工作任务,这给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增加了安全的隐患。此外,一些工作人员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涉及到具体的操作步骤,有时不按照正规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对工作的细节处理不够重视,经常出现习惯性的违章操作,这些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形势严峻。
1.3电力设备的质量问题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电力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设备的质量问题很容易使得其在工作中导致安全事故。比如,在选择电力设备的时候,过分强调降低设备的经济成本,忽视了对电力设备性能以及实用性的考虑,如果再遇到工作人员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操作过程中不规范,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尤其是当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经验不足,在工作运行中出现漏洞和问题时很容易对国家电网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措施
2.1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水平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该将信息化发展、数字化电网以及数字化变电站进行合力开发,这样能够有力地保障我国电网工作的运行效率以及安全。为了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水平,建立一批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面有着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是十分有必要的,且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对其加强培训以及教育,全面整体地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防止出现推卸责任以及三不管现象的发生。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电网中的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并高效采集和处理,从而实现规范和统一电网的有效管理目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使我国的国家电网运行更加稳定和有安全保障。这对于我国城乡电网改造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加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工作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工作要随着时代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正确地判断当下的形势,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刻地认识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电力方面的功能以及巨大的优势,为优化我国国家电网工作运行能力、保障电网安全尽到职责。为了更好地做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工作,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要建设一个稳定的电网系统,装设稳定的控制装置,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使其更加适应当下人们对电量的需求。第二是要组织专业的队伍研究输电线路重合闸投入方式,加快装置整定计算的进程,尽早地完成装置的校验并不断完善设备。第三是要加强继电保护,重视安全自动装置的安全管理以及运行管理,保证安全自动装置的质量以及正确动作率,防止由其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第四是要对输电线路加强整治的力度,各项技术措施要切实落实到实处,严格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防雷害等事故措施的研究,提高线路的安全运行能力。
2.3树立追求长期利益的理念
安全投入包括事先预防、控制事故发展的主动投资以及处理已发生的事故的被动投资。与其他的经济活动不同的是,在短期内,安全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是简单对应的,甚至前期大量的安全投资并不会看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安全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作用是表现在实际事故少发生,这样容易给人一种安全投入在短期内往往只有投入并无功绩的错觉。但安全活动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可以减少事故的损失,还会给电力企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消耗,同时对于企业的凝聚力以及声誉也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全活动的投入所产出的效益并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其在社会效益方面收获也是很大。因此,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投资方面,要摒弃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重视安全投入的想法以及行为,树立追求长期利益的理念,重视安全生产的投入以及安全管理工作。
3结束语
数字化技术管理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 古籍 数字化管理
古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精神和智力财富。为了更好保护和利用这些财富,很多大型图书馆,都利用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将古籍中的语言文字及图形转化成能为计算机所识别的数字符号,以此来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以及古籍全文数据库,即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这也将是今后图书馆古籍管理的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古籍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古籍的保护,解决“藏”与“用”的矛盾
古籍经过几千年的辗转流传至今,往往具有唯一性并且不可再生,因此在保护古籍方面除了提高古籍的保存技术使其免受损坏外,也应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的保存。另正是由于古籍的唯一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因此它们不仅具有罕见的文化价值,而且还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因此图书馆为了避免古籍遭受破坏,往往“重藏轻用”,造成“藏”与“用”的矛盾,不利于古籍文化的传播。
2、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使古籍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古籍的目录的分类、编排与检索方法与现代的都不同,如果用传统的手工检索方法来检索古籍,不仅速度慢,而且查全、查准率也较低,很可能会花费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来查找一个人或事,或者一段引文。如果引进数字化管理,便可改进古籍的检索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对古籍中所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提高了阅读古籍的广度和深度,使古籍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古籍数字化管理方法
1、古籍书目数据化及古籍全文的数据化
(1)古籍书目及古籍全文数据化方法及注意事项
古籍数量大,语言繁琐,而且在分类排架和管理上都不同于一般的图书,检索方法也很复杂,很多古籍犹如“天书”,极大的影响了读者阅读利用古籍文献的积极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便简化了古籍书的检索方法,而且新增了许多检索途经让读者对图书馆内古籍藏书一目了然。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建立,便可方便读者更简单的阅读古籍资料,并可快速准确全面的找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古籍书目数据化及古籍全文数据化是实现古籍数字化的必要条件。
古籍书目数据化是指以书目内容:书名、责任人、版本、卷数、刻印年代、藏地等为数字化对象,对古籍的存储做源数据描述。古籍全文数据化是指以揭示古籍内容为目的,对古籍全文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方便读者全文阅读、检索或进行智能分析。
古籍全文数字化有三种形式:一是图像版全文数字化即将古籍书页原文扫描成图像后进行存储,为读者提供相关阅读、检索服务;二是文字版数字化即将古籍书页转换成文本文字形式后进行存储,为读者提供相关阅读、检索服务;在文字版数字化中遇到生僻字可通过photoshop 等造字程序进行造字,然后再利用windows系统自身带的输入法编辑器进行生僻字的输入;三是图文版数字化,即图像版和文字版的结合,它是最理想的古籍数字化模式。
古籍数字化后的数据格式繁多,除了常见的xt、doc、html以外,还有pdf、exe、wdl、pdg、ebk、edb等,而这些格式的文件大多要自己单独的阅读器才能阅读,这样极不利用户对古籍的使用,以及古籍数字化后的资源共享,阻碍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在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时,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如文本格式可采觅pdf格式,图片格式的资料可采用tiff,jpeg格式,以方便读者使用。
(2)古籍数字化存储相关技术支持
为了保证古籍的“原汁原味”,在对古籍数据化存储时,就要以图片格式进行存储,这些图片又不可进行压缩,从而导致古籍数据库异常庞大,常用的磁盘储存器很难实现。这时可根据图书馆古籍数据库的大小采用机器手光盘库或机器手磁带库这样的第三级存储器,如果第三级存储器也不能满足,便可采用san(存储区域网络)战略。存储区域网络即位于服务器后面的存储网络,它是一个主要负责存储传输的“后端”网络,所有服务器均可通过此网络对存储介质任意读取及写入,并可将多个系统连接到存储设备以及子系统。此方案可采用千兆以太网,其网速与光纤路径技术相当,且价格相对较低,建设周期相对较短。
2、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中的分类法
古籍分类法是一种检索语言。任何单一的检索语言只能从某个侧面片面地、近似的反映某一网络体系,只能对多维、复杂、动态发展的人类知识文化进行线性、简化、静态滞后的反映及描述,难免存在缺陷以及不足,其准确性是近似的、相对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完全允许多种检索语言并存并且互补,如果各种检索语言自身便具有最低限度的适用性及互补性,就有助于全面揭示古籍文化的精髓,反映人类知识文化的多维体系。因此,要想构建高效灵活的古籍检索系统,就应把握各种检索语言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作用,以此为出发点,研发各种不同的检索语言互补互用的最佳方式,为实现最终目标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3、图书馆古籍工作者应加强知识更新,尽快掌握新技术
图书馆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古籍工作者要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数字化的管理需要。其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首当其冲的,只有这样才能更主动、更快捷、更有针对性的为读者提供服务,使服务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也能为古籍数字化管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三、结语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虽然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管理也将逐渐走向成熟,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古籍这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得到更好的保护以及更充分的利用。
参考资料:
数字化技术管理范文5
[关键词] ERP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平台实施方法论
一、引言
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无论是流程式还是离散式的制造业,无论是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少品种重复生产还是标准产品大量生产的制造;制造业内部管理都可能遇到以下一些问题:如企业可能拥有卓越的销售人员推销产品,但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却没有办法如期交货,车间管理人员则抱怨说采购部门没有及时供应他们所需要的原料;实际上,采购部门的效率过高,仓库里囤积的某些材料10年都用不完,仓库库位饱和,资金周转很慢;许多公司要用6个~13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计算出所需要的物料量,所以订货周期只能为6个~13个星期;订货单和采购单上的日期和缺料单上的日期都不相同,没有一个是肯定的;财务部门不信赖仓库部门的数据,不以它来计算制造成本......。
不能否认,以上这些情况正是我们大多数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然而,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又能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它呢?事实是,在中国的企业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国外的ERP的软件厂商早已悄然地走进了中国市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ERP开始逐渐被中国的企业界、理论界所认识。
二、ERP追溯
ERP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公司提出的,ERP的科学定义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不仅仅是一个软件,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思想,它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相关的外部资源的整合。通过软件把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管理流等紧密地集成起来,实现资源优化和共享。ERP 系统采集各种信息,及时进行加工、统计、分析,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及准确性,使企业的决策者能实时了解运行状况,做出准确的决策。以下图1展示了ERP信息流之间的关系。
这一套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能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什么?据统计,使用一个ERP系统,平均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1.库存下降30%~50%。这是人们说得最多的效益。因为它可使一般用户的库存投资减少1.4~1.5倍,库存周转率提高50%。
2.延期交货减少80%。当库存减少并稳定的时侯,用户服务的水平提高了,使用ERP企业的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这就使销售部门的信誉大大提高。
3.采购提前期缩短50%。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的生产计划信息,就能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了解生产问题,缩短了采购时间和节省了采购费用。
4.停工待料减少60%。由于零件需求的透明度提高,计划也作了改进,能够做到及时与准确,零件也能以更合理的速度准时到达,因此,生产线上的停工待料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5.制造成本降低12%。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降低。
6.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这些经济效益可用图2表示。
三、我国企业中的ERP现状研究
近年来ERP市场的飞速成长也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发展潜力。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的ERP行业自1995至1997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7%,而1998年以来增长速度更是高达35%左右(不包括财务软件),预计未来两年我国的ERP软件产品市场将达一百多亿元。我国大型企业纷纷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改革,实施ERP,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等。我国有1000多万中小企业已有几千家企业实施ERP,但据不完全统计,所有的ERP系统应用中,按预算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分集成的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50%。并且在实施成功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外资企业。这足以表明国内企业在实施应用ERP系统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急待我们克服和改进。在ERP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有太多不确定的约束条件影响ERP成功实施,所以实施过程具有很高的风险性。而企业作为实施的主体,如果对可能存在的约束和可能发生的风险缺乏应有的预见必定影响ERP实施的成功率。
1.ERP实施中的问题
2.在我国企业中ERP的实施与方法论
因为ERP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所以ERP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从ERP的实践来讲,并没有绝对的法则,因为ERP项目实施是一种科学与艺术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运用。从ERP软件的发展与企业使用ERP的情况来看,大的软件供应商为客户提供自己的实施原则和步骤,同时还开发了相应的实施工具,如甲骨文、金蝶和用友等公司均有自己的实施方案与策略。除此之外,大的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管理顾问咨询公司和学术机构等均拥有一套相应的ERP实施方法和途径。
那么对我国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实施方法?对此我将诸家软件商及咨询顾问公司的提议,以及企业实施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首先选择实施一般的管理系统模块系统,如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和工资管理系统等。因为每家企业都必须使用这些模块,所以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第二阶段:实施物流集成子系统,包括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生产计划、生产管理和销售计划模块等子模块。第三阶段:实施其他子系统,如系统管理、决策管理和成本管理。第四阶段:整合所有系统。
按照以上的原则,笔者在此提出一套ERP项目实施的方法,如图3所示,其内容如下。
(1)第1阶段:项目启动准备
主要工作如下:
①准备工作到位各部门及相关方面成立项目小组。
②成立一个执行委员会,任命合格的技术管理人员。
③正式宣布项目启动,进行全体总动员。
④创造一个上下皆知的技术革新的新局面。
(2)第2阶段:项目实施调研分析
主要工作如下:
①重新审查企业现有流程。
②重新定义以ERP为基础的工作流程。
③将要新定义的以ERP为主导的重组流程与原有的流程相衔接。
(3)第3阶段:项目分析应用
已进入到实质的运作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①项目小组进行GAP分析。
②需要时重新定义和设计新添加的业务功能。
③规划与勾画企业重组后的新的流程和蓝图。
④测试流程的实操性。
(4)第4阶段:项目实施阶段
已进入中期项目实施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①建立和起草详细的ERP实施方案,包括进入实操过程的运行方案。
②起草最后的调试及设置等技术方案。
③启动企业内部培训计划。
(5)第5阶段:项目结束后的总结阶段
①总结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效果。
②分析和审查ERP的新的报表与数据,审查其是否准确。
③正式宣布项目结束。
四、ERP应用成功的标志
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1.系统运行集成化
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技术解决方案方面最基本的表现。ERP系统是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软件的应用将跨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企业。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应用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2.业务流程合理化
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改善管理效率方面的体现。ERP应用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因此,ERP应用成功也即意味着企业业务处理流程趋于合理化,并实现了ERP应用的以下几个最终目标:企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面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用户满意度显著改善。
3.绩效监控动态化
ERP的应用,将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如何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是衡量ERP应用成功的另一个标志。在ERP系统完全投入实际运行后,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的报表体系,以期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一般是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由企业设计完成。企业如未能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绩效监控系统,将意味着ERP系统应用没有完全成功。
4.管理改善持续化
随着ERP系统的应用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企业管理水平将会明显提高。为了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程度,可以依据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企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为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才是真正目的。这也是ERP应用成功的一个经常不被人们重视的标志。
数字化技术管理范文6
【关键词】学籍管理;数字化技术;学籍管理信息化
一、引言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中的应用,是促进高校各项管理手段的划时代变革重要因素。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籍管理工作大大提速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高职院校扩大规模后的运转需求。因此,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现代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水平势在必行,校园网的广泛运用是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2001年起照教育部开始对毕业证书实行电子注册,2002年起又将高校学生毕业照与毕业证书基本信息一起同步上网, 2008年起要求在校生必须进行学年电子注册。教育部这样一系列举措都要求高职院校迅速实现学籍管理电子信息化。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
二、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条件
功能强大、兼容性强、标准而系统的学籍管理软件是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物质条件。好的学籍管理软件应具有操作简单、分类全面、系统稳定、具有强大的自我保护和保密功能以及统计分析功能等特点。标准软件的应用将会规范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软件的掌握与熟练应用程度是决定学籍管理软件能否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籍管理人员及时调整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才能够充分利用学籍管理软件的强大记录、查询和分析功能,从而使得学籍管理达到最优化的水平。
三、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可行性模式
1、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成
本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格式参照教育部平台上的数据格式,采用c/s以及b/s互相配合的模式来构成系统,开发相关网络学籍学历系统的信息化程序,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网络上交互操作,这样既完美体现了c/s这一种运作模式的相关数据运算能力强而保障的学籍信息系统速度高、安全可靠的特性,又体现了b/s这一种运作模式使得相关用户想浏览相关数据信息只要点击网络浏览器就可以很简单便捷的实现操作,这种模式及其便于用户们操作使用。对于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投入使用,可以从根本上对现在诸如学籍数据库基本数据分散、不系统、精度不高、而且很难实现共享这样一些缺点进行彻底解决,这样将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
2、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规范
首先把上海教育部的学籍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作为数据基本格式下载当年的新生录取数据,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临时数据库导入新生数据,新生经过报到注册的手续后,对新生编排班级学号,构建组成新生基本数据库导入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学生课程计划、学年安排、学分制选课、学籍异动、成绩录入打印、学生各类奖惩数据等操作进行相关数据录入。同时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其他信息通过学籍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来完成补充录入,其次对教务部学籍管理人员、系部主任、任课教师、学生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范围来向他们开放学籍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教务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可查询学生各类信息和系统使用反馈信息,并在使用过程中联合信息中心管理人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可直接通过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库来针对教育部要求学校提供的学生数据进行上报。
3、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流程图及平台构成展示,操作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图
① 收集数据平台:有两部分包含上海教育部学籍信息管理网络平台新生录取数据以及新生注册后经过校对后的学生基本数据库。操作流程如下:在每学年新生报到注册后,通过教育部的网络平台导出新生录取数据,开学后由学生本人进一步校对个人基本数据,从而构建成功一个符合实际情况且学生数据精确的学生数据库。
② 录入数据平台:有五个部分组成包含课程计划、学分制选课、成绩登入、学籍异动、各类奖惩信息,这五个部分首先在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获得学生名单学号后分步导入和学生相关的内容,逐步添加学籍信息化管理信息中学生数据库的内容。
③ 分析数据平台:梳理并且分析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情况,理解掌握使用功能,进一步分析使用的效果,对学籍信息化系统中的功能进行逐步的完善提高。
④ 共享利用数据平台:有六个部分构成,包含查找学生的基本信息及成绩、学生成绩分析及评奖学金条件、从学生成绩情况审查该生的培养计划完成进度、学生班级成绩情况及教学质量监测、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核、毕业生推荐表及毕业生成绩表打印。这以上六个部分都可以通过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非常快速便捷的共享利用。
四、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
1、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使用权限划分为不同用户的使用等级。
通过网络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在高职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网络平台上可以让学校领导、教务部、系部、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本人根据实际需要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及时方便地查找教学资讯和学籍信息,并使教务部门教学管理者通过系统来全面掌握学校教学质量、教学进度的情况、并充分掌握各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同时通过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精确查找与分析学生成绩、学生降留级、学生奖学金评定、学生考证信息、学校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情况。
2、系统使用的效率和数据平台的可靠性。
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依托互联网运行,采用c/s以及b/s互相配合的模式来构成系统的体系结构,因为对数据的安全要求相对较高,录入数据平台采用c/s的模式结构,使得其对数据可靠性的控制掌控进一步变高,经过高职学校专设的服务器在学校的局域网中间进行数据连接和交换。共享利用数据平台选择b/s结构,并在Internet/Intranet 模式的支持下进行相关数据库的应用,这样既方便掌控,又易于控制运行成本。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在可许的范围内尽量做到一步到位,从而使得不一样的学校操作人员通过不一样的网络接入模式在不一样的地点登录及查找资源共享的学生学籍数据库,并且通过各种模式的交互保护好数据库,使得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便捷可靠。系统拥有完整的流程并组建添加多种入口的登录形式,控制好各级访问权限,从而使查找利用安全有效,控制好各类人员的访问权限,设置系统访问权限的严格审查制度和系统登录制度,使得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具备高效的安全性能。
3、充分利用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
经过观察监测多样化用户在不一样权限范围内对系统的利用,系统管理人员可对此进行反复的总结,通过实际现状对本系统根据需求不间断的完善和改进。当初始信息输入完成后,不用去整理查找翻阅,只要基于校园网通过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即可实现,信息化系统不但可精确查找每个学生的学籍档案,而且能够实现各类学籍统计需求。比如说,要寻找我校某专业某班级达到及超过4门不及格的学生,以前的工作模式中要查找整个班级学生的成绩,但借助学籍管理系统只需坐在计算机前按一下鼠标,就能显示并且打印出所想要的学生名单,如果信息中心对学籍管理系统进行更加高级的设定时,甚至可以通过系统直接对以上学生发出电子邮件通知。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逐步下放至系部,学籍管理信息化可将学生的学籍信息在学校数据库上统一存放,学校服务器对系统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设定,使系工作人员只能对本系的学籍信息进行操作。同时系统的数据源让学校数据与向教育部上报的数据格式完全一致化,这在实际意义上完全体现了学生学籍数据的资源共享。
五、结束语
在全球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学籍管理工作者要运用创新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重要的保证。学籍管理是一项持久、深入而又具体细致的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探索改进的方法,加强学籍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时代要求.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丽萍,黄巨恩.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若干问题思考 高教论坛,2005,(8):158—159.
[2]张志祥,李志芬,陶敏.学籍管理工作的体会 西北医学教育,2005,(8):399-401.
[3]顾京宇,唐桂英.学籍管理工作浅议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23-124.
[4]卢继萍.试论高校学籍管理现代化的理念、内容与标准[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0).
[5]林秀兰,朱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4).
[6]张民主.学籍管理的电子信息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5):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