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教育基础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教育基础重点范文1
1.对初中生英语听力心理的调整
初中生在面对英语听力学习时,摆在面前最大的困难是紧张和疑惑,害怕自己的答案有误,担心听不懂表达的内容,给成绩造成较大的影响。正是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们难以在英语听力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学习的最终目的灌输给学生,要求初中生鼓起勇气,积极地迎接眼前因各种心理因素产生的障碍,教学时注重轻松、平静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减轻初中生因焦虑因素产生的心理障碍。另外,授课时还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资源有效的归并,来进一步促使初中生产生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
2.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氛围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尽可能地通过英语对话的方式同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英语口语环境内,对要学习的听力材料尽快地吸收。教师在课堂内使用简单词句给学生授课的同时,要注重对陌生词汇、词汇的用法、语法和句型等做大概的讲解,还可以对课本内出现的词汇和句子穿教学当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此外,还可以在教学时组织一些互动形式的小活动,如本周各科目学习情况的总结,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口语学习氛围。还可要求初中生在一周内的几个时间段用口语对话,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口语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英语听说相辅相成,口语的练习自然会对听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集体进步。
3.注重学生实际语言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发音和拼写是否准确无误。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对一种语言进行实际学习时要比其表达能力高出一截,当接受的词汇量积累到一定数量,会固定化的存储在大脑当中,当出现类似的信息时,就会激活起大脑内被记忆的信息,不假思索产生回应,使思维速度得以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新课标内规定的口语功能类项目一一掌握,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有所了解,比如在对方具体年龄,有无婚姻和薪水等方面,都是切忌去谈论的。在持续不断的训练后,学生面对听力时就能越来越熟悉。
4.听力练习中听力方式的灵活掌握
学生在进行英语听力练习时,要在听力方式上根据需要有所选择,主要有精听和泛听两种方式。对包含具体细节在内做所有信息的听取叫精听,它的优势在于将文中信息尽可能多的获取,有利于对全文的理解,但不足之处在于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听的主要目的在于听力基本能力的强化,并能对西方人讲话的语调和发音方式作出大致区分。对听力内容作短时间内大量获取的方式叫泛听,泛听虽然不能够对细节上的信息进行获取,但通过这种训练能够加快听觉反应,并在语言现象上有更为广泛的了解。
5.增强学生间学习的互动
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关键在于学生间良好的互动性,具体可以分为合作和竞争两种形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对话听力训练时,要求学生对基本的语句进行掌握,各自使用主人公角色的第一人称,使其在英语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理解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篇章听力通常是以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和文化生活等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并使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作出讨论,讨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辩论形式,也可以是组成小组讨论的形式。另外,教师在这教学过程中穿趣味性浓厚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们得以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愉悦。
6.英语听力的技能训练
英语听力的技巧训练是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具体包括有语音技巧和理解技巧两种形式。持续不断、划分意群、弱读和句子重音等是语音技巧强调的几个重点,在听力内容上的预测、自主取舍和着重点检查等是理解技巧的主要内容。例如,与数字相关的听力试题会经常出现在英语听力的试题当中,对此类题来说,在“十几”与“几十”上的判断是其考查的重点,只要能在此技巧上熟练运用,就能按听力的大致内容作出果断的取舍和判定。
总之,为尽快同新课标的听力要求相接轨,就必须打破以往听力过程中单一地放录音的方式,要求教师全方位展开学生听力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同体能技能的融合,使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 军,王凤英.自主学习中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2).
中学教育基础重点范文2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
牛津英语教学策略《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积累、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开发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初、高中是中学教育中两个有着不同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初中学生跨入了高中门槛,面对全新的高中学习环境时,在心理上客观地存在着一个“过渡期”。表现为:听课感到吃力,学习信心减少,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厌学乃至不学……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就极易出现初高中英语教学脱节现象。笔者就自己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体会,从教师角度就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观念要转变
初高中英语教材有一定的跨度。高中英语教材容量大、要求高,教学节奏快。单词越来越多,课文越来越长、越来越深,在初中的基础上注入了大量的语法点、知识点,句子结构复杂,同时又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且加大词汇量和阅读材料的份量,更贴近现代生活,时代信息浓,内容涉及面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尤其是高一英语教师要合理处理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改变过去“以人为本”的做法。教师不能机械地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对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甚至增减,让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年级和物理学科的具体特点,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合理整合,使其既能够满足我们教学对象的共性,又能够适应他们的特殊性,创造出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只有一个,但新教材的几种不同版本,确实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也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参照其它版本的教材,可以尽可能地将教材中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各种版本的教材编写内容的侧重点不太一样,这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把握教材的一个巨大考验。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和创新,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后,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精致的教学设计,将教材的知识激活起来,形成溶有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材。
二、教法要切实
初高中英语教法不尽相同。初中学生习惯了教师的讲解,习惯了教师简单重复的操练,习惯了读背,学习进程大多表现为被动的吸收。高中英语教学注重提高理解能力,阅读第一,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面对高中教师的全英课堂教学,初中时成绩一般的甚至是成绩良好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畏难情绪,听说读写跟不上,学习积极性顿减,成绩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实,英语教学过程就像打排球时一样,一传不到位(初中英语教学基础不牢固),二传调整就很艰难(弥补学生的缺漏,夯实基础,具有自学能力,摆脱被动局面),进攻也就极其勉强。
所以,高一英语教师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并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同时,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精神,在课堂中担任主导,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学会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将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提供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讲授新知识时,要选准为新知识提供最佳关系的旧知识为切入点,对旧知识进行提取、加工、重组,降低难度和阻力,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的内部条件,诱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愉悦的学习情感,授之以“渔”而非“鱼”。
三、情感要真挚
“亲其道,信其师”。好的教师仅有知识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爱心、耐心、幽默、开朗等良好的个性和情感态度。英语教师授课时应充分发挥语言传情、表情传情的功能,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爱憎,展示个性特征,传递教材中的情感,影响并教育学生。事实证明:幽默风趣、充满师爱的课堂总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产生众多联想,由好之者转变为乐之者,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素质需提升
在分析学生状况的同时,高一英语教师也需要进行自我调整,平时工作中不仅要做到刻苦研究教材,研习教法学法和考纲、大纲,相互听课,共同提高,还要经常走出去,了解教育政策和形势的变化,了解最新的考试动态,尤其了解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现状,经常听听初中英语教师的课,汲取能适应高中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高中教学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上并加以提升来进行的,这样做学生易于接受,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新课程中提出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级别目标,为了尽可能地完成教学目标,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时代,教师要从权威性的教导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甚至是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具体包括渊博的英语专业知识、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同时应具备丰富的辅导和支持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宽宏的心胸、耐心的性情也不可缺少的。新时期英语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新课程的英语课本中包罗万象,十分具有时代感、思想性和真实性。新时期英语教师要积极地为自己创造后继教育的条件,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学校可以实施双语教师培训,推广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外籍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教师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总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充电”,通过自学、互学、进修等多种学习渠道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及英语教学水平,才能把学生带上良好的英语学习轨道。
五、评价方式要科学
在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阶段,教师应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应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学习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之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高一的英语学习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转折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予以足够地重视,通过积极探索,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以期能帮助学生圆满地完成高中英语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基础重点范文3
关键词:现状分析;字词学习;普通话;基础知识;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51-01
说起语文教学的历史,人们不会忘记大圣人——孔子,自从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打破以后,私塾教育在中国经历了千年的漫长时期,四书五经几乎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死记硬背成了古代教学的基本方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们可以想象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死读书,读死书。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白话文逐渐代替了文言文,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迈开历史的步伐,走进中国教育的舞台。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据语文课堂评价转载,语文教师很多,但上好语文的教师却很少。初次见到这句话,我有点怀疑,可是,几年来的教学现状,使我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师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我努力寻找原因,也采取了不少改变方法,但效果不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误,除了联系日常生活太少,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当,信息化技术运用太少,还应该思考:“老师努力了吗?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这就使我不得不想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细小环节。
字词学习仍然是重点。通过小学的识字教学,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因而,初中课堂除了平常的情感教育以外,字词学习仍然是重点。但初中生书写潦草,错别字太多,成了语文学习的大问题。许多语文知识就是从书写开始,逐步演变为学习的障碍。在这一方面,田格本书写,教师要求,学生态度非常重要。
认真去写规范字,杜绝错别字。错别字,指写的不成字,在规范字典词典上找不到的字。归根到底,因为汉字本来很复杂,难认﹑难记﹑难写;另外,学生平时不重视,认字不细心,不会也不查字典。我觉得原因是,学生写的太少,没有认清字形结构。我上小学的时代,没有现成的草稿纸,操场成了天然的写字场,一人一块,用小石头在上面写字,记忆效果很好。我想,是不是要让学生多写多练,或许认字效果会好一点。
在语文课上,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声音太小,夹杂了不少方言俗语,成为农村语文课堂的语言习惯。而我们看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学会说普通话。大多数学生没有在意这一点,想语文就是跟文字语言有关的学科。在课堂上,除了听课做笔记,很少有人说普通话。我们可否想一下,教师在普通话授课的同时,是不是提倡让学生运用普通话,或许对学生口语表达有一定的帮助,进而促进语文成绩的进步。
古代的传统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不用说四书五经的繁杂,固定的写作格式就让人们头疼。而现在的语文课本节选了不少古代诗词,在讲解诵读以后,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个别学生的自觉性很差,古诗词没有背诵,或者字词注释句子的含义不理解,这样,有些默写填空就没办法做,造成了有些不该出现的失分现象。可否设想,教师加大抽查力度,让学生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有帮助。
新课改实施以后,逐渐淡忘了对文化常识的讲述,加上学生平时课业负担重,很少有学生刻意去了解什么是文化。以至于不少学生不了解中外历史,更不用说平常的语文学习了。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讲述一些人文地理自然知识,让学生知道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改变以往以字词句篇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习注重理解与运用,而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就是这个知识点。从平时的答卷来看,学生对现代文阅读做的不够好。原因在于,课外阅读太少,不用说让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能仔细阅读的又有几个?教师在授课时,经常设计问题练习,可是,学生的效果呢?只注重了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作品的思想倾向,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现代文阅读就不可怕了。
写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提到作文,学生想到的就是提笔去写,结果可想而知。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让学生见到题目,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学习修改作文中明显错误的字句,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教师适当加以点评,让学生形成喜爱写作的学习氛围,养成自己作文自己写的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成绩。
中学教育基础重点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农村特点 农民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放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上,而对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后备力量不够重视。
能升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仍然要留在农村。然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适应农村经济建设的能力,更有少数学生没有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打算。
这种教育背离农村实际,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如果升不上学,则所学知识在农村无甚大用,而有用的又学得少或没有学。最近对本校初三3个毕业班和邻校初三5个毕业班共43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应用文”写作测试调查,取样统计数据表明了如下几点:
1、学生因缺少练习,未能掌握已学过的某些应用文的写法,如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等。
2、能写介绍信、合同书、说明书、电报、广播稿等8种应用文的学生均不超过被调查人数的17%,其中会写合同书的只有11%。
3、会写演讲稿、广播稿的人数占8%,能作对联的不足2%,会写调查报告的只占3%。
4、能识、会写“农村实用杂字”的,能写毛笔字的只有5%。
通过以上调查说明,农村语文教学脱离农村实际需要。不少农村初中对应用文的教学很不重视。
二、结合农村实际改进语文教学。
如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高速发展,使“语文”更有了用武之地。如何使语文教学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认为,根本出路就在于接通农村生活这个源头,在改革第一课堂的同时,注意丰富第二课堂,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应农村需要,加强应用文教学。应用文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农村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对他们来说,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一种实用本领。
1、从发展农村经济现实来说,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发票、契约等。
2、从民俗礼仪来说,应让学生掌握请柬、祝辞、题词、讣告、悼词、碑文、对联等七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3、从参与行政管理来说,学生要能写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
4、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要能写通讯报道、演唱材料、广播稿等。
5、从普法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增强了,知法、执法、护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能写写、答辩状等。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农村的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用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专业户和重点户,让学生了解某些产品的制作过程,然后再要求他们进行练习试写有关应用文。在指导学生写应用文时,最好能借助实例,着重使学生领会每种应用文的性质、作用,学会每种应用文的格式,掌握习惯用语、术语或专名词,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真正掌握,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止。
(二)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加快教材改革步伐。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三)结合农村社会调查,进行写作训练指导。调查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的基本要求。
1、说,是调查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应让学生着重把握以下环节:(1)提问(向对方提出要了解的问题);(2)引问(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可能偏离主题,怎样引导他回到正题来);(3)层递(怎样使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围绕主题发展下去);(4)趣味(采访时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双方都进入角色)。
2、听,着重于“听记”方法的指导。应让学生把握以下几个环节:(1)抓住契机。有的内容很重要,而说话者常作简述,这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时机,让对方进行深入的表达。
(2)以点带面。即由一点想到与此相关的“面”,从而纵观全局。
(3)提纲挈领。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过滤,分析、归纳、综合,再作记录。
3、读,着重于写作鉴赏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参照物”。
4、写,这是写调查报告重要环节。先讲写作方法,进而“导写”勾划写作系列线,确立专题,划分小组--观察与采访笔记--调查报告--通讯或特写--议论杂感--“采珠”,搜集生动形象、丰富简明的群众口语,借鉴运用--谈整个写作过程。
这种写作训练在课堂内是无法进行直接有效训练的,应借下乡调查之机(每当农村学校放农忙假时,我总借此之际部置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要他们在与农民同劳动、同交谈中,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提高等状况。如习作(《家乡巨变》、《秋假见闻》),让学生在调查中写,在写中调查;在调查中改,在改中调查。
(四)结合生活进行适应农村特点的语言交际训练。当前,农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经建立,需要大批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人才;村广播室也需要采编人员和播音人员。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辅导也是必要的。
可确定专题,进行有效的训练。联系农村的实际设立专题:(1)当前农民的心理;(2)当前农民对知识的探索;(3)当前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4)当前农民的思想动向、农村难点和热点问题等。
可采用下列形式进行训练:(1)复述;(2)讲述故事、事件;(3)发表议论;(4)交谈;(5)即席讲话;(6)演讲;(7)讨论;(8)辩论;(9)说明事物;(10)口头报告。
(五)扭转忽视写字教学的倾向,开设书法课;加强书法训练与小学衔接,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书写能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六)组织“采风”及民间文学的搜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听和记的能力。
中学教育基础重点范文5
【关键词】外籍教师 本籍教师 教学特点 教学对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99-02
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快,国际高等教育活动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2004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Hochschule Merseburg)合作举办四个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德国际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成为了该办学项目的管理机构。
学生能否顺利地走出国门,在国外完成学业,扎实的德语知识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我院除了承担学生基础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之外,力求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语学习环境。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德方合作院校每年也都会在德国当地聘请德籍教师来我院任教,和中方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德语教学工作。2004~2012年,来我院任教的德籍老师已将近二十人,他们分别来自德国各个地区,讲授语音、口语、德国文化及国情等课程。外教的参与将鲜活的语言与文化带给了学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地道的德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语言的距离。外教的加入同时也给作为本籍教师的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了解的机会。但在与外教合作过程中发现,外教与中国师生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分歧,给德语教学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对比中德教师课堂教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更加合理地利用外教资源,从而提高德语教学质量。
一、德籍教师的教学优势
1.语言和文化方面
外籍教师的德语地道自然,原汁原味。在授课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还介绍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大多数学生对外教都带有一种好奇感,因而对其课程通常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寻找机会与之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获取了国外的背景知识。相比之下,本籍教师虽在语法讲解方面比较清晰易懂,但是在语言的灵活运用上以及在语言和文化传统结合方面不具备优势。
2.师生关系方面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师生关系通常比较严肃,有明显的等级观念。与中国的教育传统不同,外教在课堂上通常是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首先,对外教学生是按照西方的习惯“直呼其名”的,其次,在口语课上外教,一般会要求学生围坐成一个圈,上课形式灵活,而且,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西方人大都性格外向开放,因此他们在课堂上非常善于表演,经常会用一些夸张的行为举止来解释复杂的语言现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到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作用,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3.教学方法方面
德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尽可能给予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通常扮演启发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外语知识和技能。德籍教师不会使用汉语,功能交际法是他们的主要教学法。在教学中,除了一些影响交际活动的理解性错误需要纠正外,他们一般不会因为语法错误而打断学生思路,更多的是注重语言交际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德语。他们还擅长简笔画,实物教学,大量使用图片、模型等有关教具进行讲解,这些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4.考核方式方面
德籍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他们会认真地制定符合自己所任课程特点的计分表,将学生的出勤、回答问题、作业情况等方面记录在册,待到期末总结时,这些情况又都会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总成绩,这就杜绝了学生只靠期末考试蒙混过关的情况。他们考核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采取笔试以外,还采取对话、讨论、作报告、写文章或制作画报等形式,对学生的德语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德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外教教学特点和风格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个人教学水平不足
由于所受教育背景不同,一些外籍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对外德语教师资格培训,这就造成了他们某些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比如,一位外籍教师虽然在德国拥有文科硕士学历,但从未有过任何教学经验,当她面对中国的大学生时,往往缺乏作为教师应该有的耐心,经常会不留情面地批评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虽然为人处世相对比较直接是德国人的典型性格,但是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此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影响教学效果。
2.授课缺乏系统性
外教大多不按照中国制定的教学大纲安排内容,他们强调学生要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讲课时往往不会像国内教师一样,以教材为重心,以大纲为依据,而是采用自己收集的资料等,而且他们上课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这对习惯于使用固定教材的中国学生来讲很难适应,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不知道重点何在。
3.对中国学生的学习情况认识不足
德籍教师往往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情况也知之甚少,他们将德国的教学方式,在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运用到对中国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尤其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常常忽略了中国学生的感受,提问有时过于直接,不太注意学生的反应。这种要求往往会导致学生一到回答问题时就感到害怕或害羞。还有些外教在课堂上常以游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一开始很受学生欢迎, 可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尤其在语言教学的高级阶段,学生往往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慢慢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感。
4.对学生的成绩考核缺乏统一标准
外教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对学生的成绩考核缺乏统一标准。有的外教对学生要求过高,对学生的考核比较全面和严格,造成考试下来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而另一些外教考试很随意,评分标准过低,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感觉自己水平不错。但在最终的德方入学考试中却名落孙山,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
三、中外教师教学对比
1.在师生互动方面,中外教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在国内仍然以语言考试作为唯一衡量学生语言水平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应试式”教育是国内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过多的交流。虽然很多中教老师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断在进行改进,但是要面对的阻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考试通过率是衡量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尺,这就造成了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然学生也就学什么。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适应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上增加了过多的互动环节,学生开始觉得新鲜,但时间长了,他们会有种不安定感,主动要求老师增加书面作业的练习量。这也就说明,中国学生对于西方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外教有很多值得国内教师学习的地方
如我在上文提到的,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简笔画的运用等,外教教学的宗旨更多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重心,运用交际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是反之,中教的教学方式也有它的优势所在。如在讲解语法点时,中教老师运用母语解释,并且从外国人学习外语的角度去阐释难点,运用改进过的语法翻译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法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不像外教的教法那样灵活多样,但对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某些问题深入了解很有帮助。
3.教学内容系统性方面,中教更具优势
国内教师都接受过教师资格培训,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针对课程配备了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因此整个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使学生容易掌握该课程的重点、难点。而外教的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
四、合理改进,取长补短
如何合理地改进外教与国内教师的教学
从而全面提高德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国内教师,我们应当借鉴德籍教师在教学中的长处,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营造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将西方的教学方法同中国的教育传统有机结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局面。而对于外教的日常教学管理,也应当规范化。在课程开始之前,应与外教共同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方面还应当注意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外教资源,充分发挥中外教师各自的优势,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外籍教师的引进为中国课堂的德语教学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本土风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和中国教师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协作团队。我们要尽力去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外籍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使他们更好地为中国的德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丽萍,等.高校外籍教师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
[2]高宝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101 - 102.
[3]刘继芳.国内外教师课堂沟通方式研究述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4]彭雁萍.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问题及应对策略(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61-65.
中学教育基础重点范文6
一、明确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初中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初中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运动教学,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学生而言,是通过体育达到以下四个目标:①身体的发展。②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提高工作劳动的效率,进而提高生活质量;③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提高智力素质;④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能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概括地说就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
二、认清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
1、基本知识教学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术语了解不够;对自己的身体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将影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关注和参与程度,以及对体育文化传承的曲解。二是学生对在体育活动中如何避免危险了解不够,可以看出教师宣传少、安全意识不强或者说手段、方法简单、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出现安全问题将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和热情。当然也必须正确处理竞争性、冒险性和危险性关系,不能因为某一内容有一定的危险性就不教不学,要不学生的竞争性、冒险性、勇敢精神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2、基本技能教学中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运动技能的动作重点、难点学生掌握欠够,例如前滚翻中低头抱膝团身动作中低头抱膝不及时等等。二是对学生某个运动技能目标的教学没有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三是新课程标准对水平四运动技能目标是“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具体的某个项目基本达到了课标的要求,但从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平时学习基本技能时,内容比较单一,或很少涉及“基本技能”要求的内容,而用“自主活动”或“较为安全”的活动代替。四是现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热衷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并没有错,但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练习应该是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否则让学生去创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3、体能教学中方面的问题。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重表面、轻实效、忽略整体性的现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迷失方向,过分强调情景、快乐、成功教学,淡化甚至放弃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练习,学生没有生理和心理负荷,体育课基本上成了活动性、组织性的、管理性的课,学生体能的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学生仅仅获得浅层次的趣味和不需努力的所谓“成功”。所以教学中必须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性,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让学生充分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感悟和提高,伴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体能慢慢增强。
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现状的分析和反思,其价值远远超过现状本身,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主体,使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参与,让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三、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
1、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要把体育态度和兴趣的培养做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于形成了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受益终身,对学生的将来可能具有更加持续性的深远影响;在教学中不能仅注重社会价值,而忽视学生的个体价值,从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目标中要把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紧密结合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方面,合理选配教材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注意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并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多种潜在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在目标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