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自由贸易实验区;服务贸易;离岸金融;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开放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国家重大开放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以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其它各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世界人民谋求福利。

目前关于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理论研究颇多。克鲁格曼(Krugman,1991)在贸易集团数目与世界福利关系的研究指出,世界福利和贸易集团数目之间的关系显示出一种U形状。而对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实证检验研究显示,用一般均衡模型(CGE)进行事前预测,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事后说明,Chirathivat (2002)运用CGE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福利收益。Krueger (1999)的引力模型结果表明,NAFTA对墨西哥来说,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研究自由贸易区在我国实践的问题。丁国杰(2011)指出,未来上海应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免税购物功能以及离岸贸易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孙玉敏(2012)指出,上海综合保税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带有“自由贸易园区”基因的“试验田”;雷仲敏(2010)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出把浦东建成我国最大的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国外研究已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但国内研究尚未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实验国家各类开放政策相联系。

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快了自贸区谈判的步伐,以期“抱团过冬”,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雾霾。笔者认为,建设并实践各类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潮流,中国政府十年来一直积极稳步地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11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 在确保国家和企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南北类型”自由贸易区,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内经济转型,提升国家竞争力,我们根本没有可借鉴的范本。一招不慎,就可能付出长期的代价,特别是对于服务贸易的谈判,必须谨慎对待,全面考量。因此,在全国现有的保税港区中,选择一地搞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提供依据的扩大开放的措施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及基础

考虑到对全国的带动示范作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首选地点是上海。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意义就是要立足于全国发展大局,充当新时期国家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不断增强服务全国、履行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功能试验,力争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示范经验,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以开放带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做贡献,促进区域经济转型。

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与基础较优越。首先,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突出: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区域处在北连日本、韩国及北美;南下东盟、经苏伊士运河直通西欧的交通枢纽位置,发展国际贸易区位优势明显。其次,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可通达全球各主要地区,发展国际运输、国际转运优势明显。再次,上海航空、公路和铁路运输业发达,作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以海铁、海陆、海河和海空联运为纽带,把海港与内陆喂给点、集散点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国际物流链,把内地经济腹地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连接起来,发展多式联运,外引内联优势突出。最后,上海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开放和保税业务经验丰富,它拥有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上海综合保税区,拥有浦东开放开发,外高桥、洋山、浦东机场等不同类型保税港区建设的成功运作的经验。因此,上海作为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基础条件最好。

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功能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应该是国家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效结合的产物。笔者认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一项措施,从国家开放政策上考量,上海自贸区不是一般教科书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港),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验基地。即把国家各项扩大开放政策先放到上海自贸区试运行,取得经验后再复制推广,让全国享受制度“红利”,以增加国家开放经济的弹性,促进转型时期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是发展服务贸易,把上海自贸区建设与国家各种开放政策试行挂钩,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各种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现实依据,促进我国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在此前提下,结合考虑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全国创新提供经验,带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转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难点是国家进一步扩大的开放政策如何与地方区域经济转型有效地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说来,上海自贸区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3点:

1.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的试验基地开展建设。《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近年来,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极力推动下,TPP范围有扩大之势,其发展必将对现有的北美自贸区、东盟、东盟 + 中国自贸区的亚太多边自贸关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外向型意味着要求自身加入更多的多边自贸协定,以破解美日借TPP制约中国的企图。目前的问题在于TPP的准入门槛有多高以及对我国适用与否。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开展TPP对我国适应性的试验探索,将上海自由贸易区视为一个小型TPP,进行功能模拟试验,为我国参加TPP谈判提供依据。

2.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开展中美BIT谈判的试验基地建设。BIT(双边投资协定)的核心是围绕对外国投资的待遇、外汇收益的汇出、争端的解决以及征收和国有化的补偿等服务贸易开放进行探讨。目前,中国已经与12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31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成为仅次于德国签署此类协定最多的国家,其中生效的协定已达到100个。此外,我国还正在与加拿大等国进行投资协定的谈判工作。目前,中美谈判的主要分歧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投资定义、劳工、业绩要求等。因此,将中美BIT谈判分歧要点纳入上海自由贸易区功能运行模拟解决,为今后中美BIT谈判提供服务贸易开放实践的支持。

3.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使用“共同开发”手段解决的试验基地。首先,研究借鉴泽西金融岛运作模式,开展“隔离式”的离岸金融建设的可行性。离岸金融在学术上一般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离岸金融有着“金融特区”的属性。设想中的上海离岸金融模式——内外隔离型离岸金融模式,业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离岸银行业务、期货保税交割和离岸再保险。其次,利用上海的技术力量和南中国海有利区位条件相结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虚拟经营的现代经营理念,研究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与三沙市联手建设离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可行性方案,联手打造一个亚洲石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为国家实现持久支持宣示的维权行动,促进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带动沿岸国家金融物流服务贸易合作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做贡献。

笔者认为,通过开展以上三项自由贸易区主要功能的建设,可以实现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机结合的目的。

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作方式

按照“二线管住,一线逐步彻底放开”思路运行的上海自贸区运作方式应该把握以下两点:

1.上海自贸区的运作要有按有别于保税港区的方向进行合理构建。笔者认为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监管理念,要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理念;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三是政策的开放度,最主要的是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自由贸易区要求外汇政策率先开放,税收政策要有国际竞争力。为此,以“敢于突破”为基点,研究借鉴开曼金融岛运作模式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包括:试行“中国美元”在洋山岛免税交割的可行性,试行开曼金融岛公司注册“豁免条款”的可行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试验基地,增强税收政策的国际竞争力。

2. 上海自贸区应采取不同执行主体的运作方式。基本思路是依托现有的3个保税(港)区,即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及洋山保税港区,开展分工合作,分别执行上海自贸区的各项功能。笔者认为,外高桥保税区,其保税业务监管经验丰富,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相关条例试行运作的功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毗邻内陆,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中美BIT(双边投资协议)相关内容试行运作的功能。洋山保税港区,具有特殊的海岛地理优势,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的离岸金融建设相关功能,开展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试点和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平解决的实验。

参考文献

[1]Chirathivat S.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background,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2 (13): 671|686.

[2]Krugman, P. IS Bilateralism Bad[M], in Helpman and Razin.(ed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Trade Policy,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1.

[3]雷仲敏.上海浦东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的探讨[J].科学发展,2010(3).

[4]孙玉敏.上海综合保税区:挺进自由贸易区[J].上海国资,2012.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自贸区;设立背景;国际经验;传统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96-03

一、上海自贸区设立背景和目标

自由贸易区是在关境以外划出的,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且允许港内或区内进行商品的自由储存、展览、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以促进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区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其范围覆盖了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达28.78平方公里,是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更是中国积极应对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促使中国设立自贸区。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已经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美国为了捍卫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企图通过建立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和PSA(多边服务业协议)重新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从而建立国际贸易新秩序,继续控制世界经济格局。如果这三个协议谈判成功,中国将会处于被边缘化的不利局面:如果中国不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则必将在未来的国际贸易规则中处于被动地位,贸易发展将举步维艰。鉴于此,中国需要认真应对三大谈判的经济冲击,而自贸区的设立则表明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对外开放的决心,为“二次入市”破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的障碍,为开展国际贸易新格局的相关谈判积累经验,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铺平道路。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促使中国设立自贸区。国际需求疲弱及人民币对外升值致使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回落,过去严重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目前,内需增长缓慢,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国内面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压力,需要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以促进新一轮改革。此外,由于国内服务业、金融业没有蓬勃发展的制度土壤,一直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上海自贸区不仅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希望吸纳更多投资,以扩大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不仅顺应了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增强了我国国际竞争力,同时对我国积极主动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起到积极作用。上海自贸区旨在通过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建立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达到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设立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其他区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上海自贸区国际经验比较

世界上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建立于1958年的欧洲共同市场,在自由贸易区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建设了各具特色的自贸区。虽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传统自贸区的宗旨存在差异,但仍然可以借鉴国外传统自贸区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与特色,取长补短,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香港自由港

1841年6月7日,英国政府代表查理・义律宣布香港成为自由贸易港。1872年以来,香港自由贸易港的内涵和功能逐步扩展,成为全世界最自由、最开放、最多功能的自由港,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之一。上海自贸区金融与香港自由港金融所依托的经济体系的基础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但在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市场化的深度与广度。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所依托的内地经济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表现为中国大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渐进性和内部不均衡状态,而香港自由港金融则是根植于历经百余年建设的市场经济体系。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由港在政府管理职能去干预化的程度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经过百余年的积淀与提炼,香港当局已经形成了“积极不干预”的管治风格,上海自贸区还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减轻政府干预程度,加快市场经济转变。香港的主要产业为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以及贸易业,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由于实体经济的不足,香港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尽管香港高度开放,但未能通过自贸区实现技术外溢,带来核心金融利益。因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注重贸易、服务、金融领域的同时,也要注重科技,将科技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力争通过自贸区的建立带动内地企业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干中学”吸收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二)荷兰阿姆斯特丹港

这座港口建于13世纪,在17世纪时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属于保税仓储型贸易区,因此商品进入该贸易区可免交进口税,免除外国货物进出口手续,并且可以较长时间处于保税状态。作为欧洲大陆“百年老店”,荷兰阿姆斯特丹港是大型商户对欧洲、亚洲、非洲出口的分销中心。可见,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的定位是转口贸易和加工,而这样的定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作支撑。但是荷兰阿姆斯特丹港的保税仓库面积很小,只有0.65平方公里,因此经济发展会受土地面积限制。上海自贸区的面积只有28.78平方公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荷兰解决这个问题是通过在自贸区外设若干海关监管库,从而进一步延伸自贸区的功能,上海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此外,荷兰阿姆斯特丹港与机场空港自由贸易区业务联系紧密,推动了海空两港物流的联动发展。航空和海运紧密联系,自贸区带动了航空货运业务,这对于上海浦东机场自贸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机场自贸区可以考虑和港口合作,实现海航联合,进一步发展自贸区。同时航空运输还与金融密切相关,这可以作为我国上海自贸区航运和金融合作发展模式的借鉴对象。上海自贸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资源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相似,拥有领先的航空港,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因此,上海自贸区可以充分学习荷兰的发展成功经验,加快发展和打造上海的经济、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的国际战略地位。

(三)阿联酋迪拜港

迪拜港自由港区建于1985年,由港口和自由贸易区组成,面积135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在世界所有自由贸易区的类型划分中,迪拜被认为是贸工结合、以贸为主的典型。迪拜港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功能为港口装卸、仓储物流、贸易及加工制造。迪拜对于自贸区的建设是想通过自贸区来推动国内经济转向投资驱动型,迪拜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兼具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在当地进行投资,较充分地利用了当地的市场机遇,大力推动了迪拜经济的发展。迪拜自贸区具有非常独立的监管机构,这一点也是迪拜取得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上海自贸区可借鉴其成功经验。迪拜自由贸易区总产值在全国GDP则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主要以物流贸易和制造加工业为主。因此我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实际运行中,应当以迪拜自贸区的发展规模为目标,真正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于全国贸易的拉动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发展金融业和服务业,突破传统的自由贸易区运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更高的起点。

(四)美国纽约港

美国的自贸区有两种,一种是以保税来发展转口贸易,另一种则是以优惠税率来发展出口加工业。前者是物流型单一自贸区;后者是主要以从事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的综合自贸区。纽约港自由贸易区始建于1979年,为美国最大的自贸区,属于综合性自由贸易区。其采取的主要政策就是减税,因此纽约港自由贸易区提出了22条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这可作为我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于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借鉴。此外,尽管美国有267个自贸区,但其产值在美国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0%,根本不能体现出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方面应当起到的促进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同世界其他自由贸易区一样,仍然局限于“制造加工+转口贸易”的旧模式,在相关产业带动,特别是在服务业、金融业方面的突破并不明显,着重于货物贸易,而忽视了服务业和金融业在区内的发展。

在与典型的国际自贸区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贸区的焦点是制造业的改革,尤其是出口加工工业的改革,而上海自贸区的焦点却是金融和服务业的改革。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性质上截然不同,因此,不能将国外的成功经验简单移植到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特色之一是其在金融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创新是以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为核心,从而实现金融自由化,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上海自贸区建设思考

(一)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贸易模式

上海自贸区是大陆首个自由贸易区,其定位是综合经济特区,这也就决定了它与传统自贸区有着根本区别。在全球各国及地区,自贸区的发展模式都是“制造加工+转口贸易”,上海自贸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其业务超越了这种传统的模式,将金融业和服务业也同时纳入,并作为其核心发展内容。因此,不应简单模仿国外自贸区的经验,还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上海作为大陆地区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突破传统的贸易模式,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贸易模式,即在传统的加工、转口的贸易模式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教育科技,以实现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与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二)加大推进市场利率自由化进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点,其建立不仅会对上海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增强世界影响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尽管中国自1978年起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但与迪拜、阿姆斯特丹等相比开放程度并不高。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也就意味着全方位、深层次、更大程度的开放。此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也推动了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现今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市场尚未完全与政府调控脱离,因此,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必须加大推进市场利率自由化的进程,使得市场能够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率市场化作为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创新改革的标志,是改革难点之一。虽然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存款利率并未完全放开。而且放开也只是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保证放开之后利率能平稳变化不出现剧烈波动,因此,关键在于政府和金融货币管理当局如何在利率完全市场化背景下有效监管市场。自2014年3月1日起,上海自贸区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这意味着上海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外币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可为未来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和市场化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政府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经验。

(三)适度发挥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可复制、可推广性

由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目标是超越局部的、地方化的点状突破,必须要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和被模仿的能力,因此不能一味追求建立过于个性化的区域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全局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效果。上海自贸区作为新一轮改革的“试验田”,担负着为其他保税区示范引导的功能,在转变政府职能、人民币自由兑换、创新金融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基础性探索,为接轨国际规则积累操作性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阶段性制度创新成果,并服务于全国。按照部署,上海争取3 年后建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3年后TPP 的谈判将展开,届时有了成功的案例,并具备全国复制的可行性,为加入TPP 和启动BIT 谈判提供实践的基础。目前,上海自贸区已形成50多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措施,其中21项已在全国或部分地区推广,30多项具备复制推广的基础。工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上海自贸区首个向全国推广的成功经验,这项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业热情,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体现出政府简政放权、宽进严管的思路转变。此外,“智能化卡口验放”、“批次进出、集中申报”、“融资租赁”、“保税展示交易”、“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先进区、后报关”等共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也陆续在厦门、深圳等海关监管区域内复制推广。就金融领域而言,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用、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4项改革创新措施都已经在全国推广实施。不过,要想将上海自贸区的全部政策向全国推广是不可行的,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的城市应该因地制宜,明确各自的定位,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

参考文献:

[1] 姜艳艳.上海自贸区建立的经济背景分析[J].中国商贸,2014,(16).

[2] 晏玲菊.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J].时代金融,2014,(2).

[3] 张伟,杨文硕.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定位与路径分析――兼与香港自由港金融演进路径比较[J].商业研究,2014,(1).

[4] 王孝松,张国旺,周爱农.上海自贸区的运行基础、比较分析与发展前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Shanghai Free Trade Area

JING Bo

(College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一线放开 二线管住

自贸区是什么意思?自贸区与保税区有何不同?所谓的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有两个类型:一类是不同国家与经济体之间通过协定,建立高于WTO自由度的贸易区域,在成员之间通过减税、取消限额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形成更加自由的贸易区域。目前,中国与新加坡、智利、新西兰、巴基斯坦、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等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均属于此类。

另一类是在一个国家的境内,划出一块特殊的区域,给予境内关外的待遇,享受商品甚至服务自由进出口的待遇,一般是免征关税及其他税收,如增值税、消费税等,现在称为自由贸易园区(FreeTradeZone)。如果该区域是设在港口城市,则被称为自由贸易港,简称自由港。在这个意义上讲,香港便属于此类中的自由贸易港。除此之外,便是近来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从理论角度而言,自由贸易区具有以下特点:允许在国家或地区境内,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享受完全的境内关外待遇;同时,该区域也配套实施投资自由化,即企业的设立和投资不需要通常的严格审批;范围比较大,区内有居民等。

据了解,我国境内目前有50多家保税区。从功能上看,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尚可自由出口,入关境则需交关税。现有的保税区或者出口加工区要建成自由贸易区,最主要的是要在区内经济活动与区域对外的经济活动实现自由连接,海关退出对区内货物和经济交易的监管,只在区域边界上对货物的进出实施监管。

因此,针对自贸区的特点,上海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所谓“一线”,就是指国境线;“二线”就是指国内市场分界线,亦即自由贸易区的空间分界线。“一线放开”是将“一线”的监管集中到对人的监管。海关、边防、检疫检验等多家口岸单位将摒弃以往批次监管的传统模式,而采用集中、分类、电子化的监管方式,只做必要的检查。“二线管住”是指对于进出自贸区内外的货物进行监管。简而言之,就是在上海自贸区简化监管手续、降低成本,实现“境内关外”。

据海关总署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司司长张皖生介绍,针对“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创新监管模式,海关总署将允许利用舱单备案信息“先入区,再报关”,对关内货物采用分批送货、集中报关和自行运输的模式,以适应自贸区内高速物流的需求。此外,上海海关还将在自贸区创建统一的海关信息化系统和中央监控平台,协调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物流监管,升级卡口的智能化,对自贸区进行围网管理。

关键词

负面清单

对于上海自贸区,每个人的期待都有所不同。很多人在期待关税、税收的减免,有的人在期待政府给出的各种补贴、土地价格的优惠……但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制度红利。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曾指出,上海自贸区核心是制度创新,而不是优惠政策。

尽管上海自贸区所占土地只有2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但由上海浦东洋山港临港新城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经机场保税区直至外高桥地区的这片土地,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体现的是国家战略,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改革创新。”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他列举说,在公布的上海自贸区试点政策中,涉及制度创新的内容很多。比如,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所谓“负面清单”,即除了清单上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审批。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只有70个国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一般在自由贸易协定(FTA)中,各国会利用负面清单在服务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做出不同程度的安排。在服务贸易领域,负面清单往往会引入对本地市场份额的要求。在投资领域,则会对业绩有要求,并对高管和董事会成员的国籍做出限制,这事实上来源于双边投资协定。

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依据法律法规作了大量梳理,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列出18个门类,89个大类,419个中类,1069个小类,190条管理措施,约占试验区内1069个小经济行业分类的17.8%。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未列入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一般项目,最快4天即可拿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和经营登记。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与相应制度改革的衔接,将大大方便投资者。

关键词

可复制 可推广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仅属于上海,它是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宏图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35年来,中国从首批开放以毗邻香港的“小渔村”深圳为首的五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城市的建设,到1990年开发改革上海浦东地区,再到2001年,中国的复关和入世,一路走来,中国经济的崛起足以彰显国家开放促进改革的决心和努力。

如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让中国这艘迎风破浪的大船驶达了改革的深水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路径、新模式、新尝试,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上海自贸区就是我国扩大改革开放的新尝试。”针对上海自贸区实施方案的设定,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如是分析。

尽管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自由贸易区,但没有一个自贸区可以在上海完全地照搬照抄,上海自贸区要以一往无前的精神,进行先试先行。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4

【摘要】自由贸易,是走向和谐贸易,建立与发展和谐经济大成一体化发展体系的一个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沿海地区陆续设立了15个保税区。但由于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保税区正面临着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迫切问题。从对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模式的研究,得出了我国保税区转型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保税区;转变

世界经济和谐贸易一体化发展的大成管理体系建立,关键在于从自由贸易走向和谐贸易。从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模式特点来看,自由贸易区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排尼基亚全盛时期,13~14世纪,法国、德意志的一些城市相继开辟自由贸易区。真正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是1547年意大利的热那亚湾。此后的400多年中,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和规模都是有限,主要的活动仍然停留在转口贸易,即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所属的殖民地。据资料统计,这期间全世界共有26个国家设置了75个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特区,于1936年建立了美国境内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很大的突破。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除大洋洲以外,自由贸易区分布在各大洲,亚洲25个国家和地区有161个,非洲14个国家有126个,欧洲17个国家有125个,美洲30个国家有217个。到了90年代,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达900多个,其中2/3分布在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自由贸易区呈现国际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管理上都有很好的前景。

几个世纪的发展,世界上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地方经济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笔者通过美国对外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等为例,来分析介绍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的考察比较,进一步为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提供借鉴。

1美国对外贸易区

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美国经济一直处在贸易持续顺差的位置,对外贸易区的发展相当缓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出现贸易逆差,国内经济出现低迷,就业压力紧张。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到1980年,全美自由贸易区增加到77个,到1994年底,自由贸易区达285个,总数为484个。同时,管理和功能也日趋完善。

美国《对外贸易区法》(1934年),规定美国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功能是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仓储。1950年后,美国经济日益繁荣,市场需求剧增,为国外商品进入带来了便捷,同时允许提供商品展销和加工制造。1980年后,各个贸易区先后允许用美国零部件与外国装备为成品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对外贸易区一个很鲜明的特色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配置和完善自己的功能。纽约对外贸易区由于背靠美国国内辽阔的市场腹地,附近没有合适的转口国等原因,主要从事进口贸易和进口加工业务;迈阿密对外贸易区由于位于佛罗里达半岛的最南端,因最佳贸易服务成本半径内有多达30个国家的原因,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和为转口贸易配套的其他业务,货物转口量达65%以上。

2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

科隆拥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地位,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咽喉,靠近巴拿马最大的港口克里斯托帕尔港。一方面,可以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另一方面又是北美与中南美洲的连接点,属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东西南北货物集散地之一,也成为东方产品通往拉美各国市场的桥梁。

科隆自由贸易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利地运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世界航运中转枢纽。大量的货物在此地流转,转口贸易定位为主要业务。资金的大量流动也使科隆的金融业发达,外资银行及分支机构密集。商品的展示,避免了客商远涉重洋采购,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3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

汉堡港是欧洲经济自由区的典型,被称为“通往世界的门户”汉堡自由港高效的管理手段值得研究,汉堡自由港对进出的船只和货物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提供自由和便捷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从货物卸船、运输、再装运的整个过程中。这种自由和便捷程度,在世界上所有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中都是少见的。汉堡自由港转口贸易带动了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汉堡成为德国的金融中心之一,这说明自由港与城市的功能是互相促进的。

荷兰鹿特丹港是世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鹿特丹港的最大特点是储、运、销一体化,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配送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将货物运往荷兰等欧洲国家。鹿特丹港拥有完善的海关设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保税仓库区域内企业在海关允许下可进行任何层次加工。对集装箱货物的仓储和配送来说,坐落在港区和各个工业区内的物流配送基地,可以为其提供最完善的各种增值服务。

安特卫普港是世界海运网络的重要支点。按纯国际运输量计算,它是世界第四大港。安特卫普港具有领先于欧洲其他港口的货物装卸作业效率,拥有现代化的EDI信息控制与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港务局使用“安特卫普港信息控制系统(APICS)”,计划、安排船舶抵离港和掌握国际海运危险品的申报。安特卫普港还实行一种叫做临时存储(Temporarystorage)的管理方式。这种海关临时存储区,也可以不设在港区内,只需要提前作简易申报即可进行临时存储,而不必得到海关批准。经过海运到达的货物,可以在海关指定位置暂时保存45天,而以其他方式进入的货物,保存期为20天。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还存在问题。我国保税区,是我国海关管理的特殊区域,是我国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经济开放区域,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最早设立的保税区,是深圳市沙头角保税区,成立于1987年12月。到1994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13家保税区。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建立了15家保税区。

我国保税区和国外的自由贸易区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与世界优秀自由贸易区的存在差距。世界自由贸易区伴随着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而产生。我国的保税区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直到深化阶段才形成。前者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国内市场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全球自由贸易给国家经济带来好处。我国保税区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建设的软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带动效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性质上,我国保税区没有明确的定性,行文规定不明,致使各部门认识不同一。没有真正开放一线,监管手续繁琐。在区域功能上,政策上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续的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出口功能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难以发挥作用;加工功能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货物在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也制约了加工功能的发展;区内贸易公司不具备进出口权,制约保税区的贸易功能;外贸经营权,进口货物不可以零售也不利于保税区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区通常由国家政府直接管理。机构的设立代表的是国家政府的权利,管理相当的权威,负责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管理与协调,是一种相对弱化的管理体制。我国保税区不仅有国家的宏观管理,有存在地方政府的微观调控。两者条条框框的行政摩擦,使管理上很大的混乱和不经济现象。

我国保税区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物流、信息流、人员流动的速度加快,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国相互联系,合作与竞争的局面共存。随着国际贸易深度的加强,一方面贸易不仅存在传统模式,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合作更加重要。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其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各国通过控制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借助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将非核心业务外置,使得整个国际分工体系更加专业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欧盟—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呼声渐高,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大成管理模式。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各国经济开始转形,客观推动我国保税区寻找新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是外界客观环境和自身发展矛盾内因共同决定的。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自由贸易区优秀经验的借鉴,是我们避免走弯路或错路的一个重要途径:简单,高效。

4因地制宜,合理功能拓展与定位,提升发展空间

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选择与功能定位与所在国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经济地位、政治状况等因素密切联系。美国自由贸易区的因地制宜就是相当好的典范。我国可以自己斟酌自身特点进行定位。从保税区进出口额完成的情况来看,上海外高桥、天津港、大连、

深圳福田保税区已成为全国保税区开展国际贸易的主力。保税仓储功能在保税仓库内允许商品进行再包装、分级、挑选、抽样、混合、处理等商业性加工,实现商品仓储自动化,配送高效化。张家港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汕头保税区等适合都以保税仓储为主,我国政府机构可以通过进一步突出他们的优势,提供更加先进的物流系统。

5明确方向,整合资源,阶段性提升深化改革

国际自由贸易区有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自由转运区、自由贸易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形态。各种形态的规模不同,政策和开放程度也有差异。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在继续经营贸易的前提下,日益注重加工制造业,传统业务也开始注入新活力,加入更多的科技因素,朝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鉴于我国工业化和各项基本实际情况,可以突出加工,努力朝自由贸易区转型迈出坚定的步伐。保税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法制体制的完善日益提上日程。通过整合各个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政策,监管和法制,作到平衡互补,实现从外延扩展到内涵深化的转变。功能上确保基本的功能项目前提下,统一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统一海关的监管模式、作业流程、操作规范和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监管风险,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保税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开放程度,使投资贸易便利。改革的途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转型过程中注意操作的层次性,避免资源浪费。

6简化手续,积聚优势,加大执法力度

简化海关管理手续,提高作业效率,规范作业流程。充分利用、吸纳国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积极因素,增强保税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通过扩散把保税区经济中的优势渗透到周边地区及更大区域,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最后,加强立法,对转型后的运行规则给予明确的界定和限制,严格打击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营造信誉高,有效的中国自由贸易区。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我国发展保税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特别是利用海关关税的独特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对国外先进贸易区和自由港的考察和研究,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通过层次性的改革使我国逐渐在沿海、沿边地区构件有所偏重,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贸易区域,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成为真正的大成管理体系的中国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黄淑宾.保税区应向自由贸易区转型[J].发展研究,2004,(08)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5

港口作为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对一个国家或区域资源配置和物资流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城市已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与载体。近半个世纪以来,沿海地区临港经济迅速崛起并持续高速发展,依托海港建设、大型船舶运输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和海运物流,在跨国公司的运作下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大生产,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经济带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大生产的强烈辐射带。

临港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指依托港口及港口城市发展相关产业(如石化产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粮油加工业、海洋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形成的沿海区域经济增长极。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依托沿海优势,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临港产业带动战略、贸易促进战略,利用港口及港口城市的集聚辐射等功能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业、临港商贸业的协调发展,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临港经济是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省海岸线漫长,港口(湾)资源丰富。在新一轮产业带建设中,我省应着力开发利用沿海港口(湾)资源、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重点建设全球化大生产的大进大出的基地,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目前我省临港经济发展的不足

我省临港经济体现了港口的“集聚――扩散”、“支撑――带动”作用及与周边地区动态关系,同经济社会关联度密切。目前,临港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了地区产业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有:规划导向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布局有机联系少;临港工业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产业链不长;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加大,水、土地的自然要素资源供给总量不够充裕;人才数量和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现代化港口人才紧缺;政府服务有待改善,等等。

二、发展临港经济的国际经验

1.临港经济发展是寻求自由贸易的演化过程。沿海的港口毗连海洋,邻接陆地,具有充足的水源、广阔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有力的协作和能源供应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条件,加工冷却和排水可以利用海洋,直接利用海洋资源作为原材料。从发达国家及地区看,临港经济最初模式源于自由港贸易,以经营商业和贸易为主。1547年意大利西北部热那亚湾的里南那港,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港。17世纪以后,一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和航海业发达的欧洲国家,为了扩大对外贸易,陆续把一些著名港口城市辟为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如德国的汉堡和不莱梅、法国的敦刻尔克、丹麦的哥本哈根、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到20世纪50年代,临港经济在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形式,主要发展“出口替代”工业,有些出口加工区还发展了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发展旅游业,搞综合经营。到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相互依赖,港口不仅是运输枢纽而且成为全球化大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2.临港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港兴城兴、港衰城衰”,这是世界各大港口城市几百年来的普遍现象。近半个世纪来,在沿海出现了造船、修船、水产品加工和原料加工这些直接与海洋有关的工业部门。发展中国家开采的石油60%以上都经海上运输,有通往沿海港口密集的管道网输送石油;随着油轮的容量越来越大,使超级油轮出现,沿海炼油工业迅速发展;港口城市的钢铁工业也迅速发展,形成临海巨型钢铁城,钢材成品直接供给造船工业以及出口;沿海建立核电站,海水用于核反应堆冷却水非常便利等,从而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密集的港口经济带和沿海地域的工业群。这些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又促进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学、电子、电力等工业向沿海转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沿海的经济功能,提高了沿海工业的重要性,使得依托港口发展的城区日益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

3.新兴国家得益于临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韩崛起是当代世界的两个经济奇迹,其关键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海运物流业,形成了全球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基本特点是:最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最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各自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强有力的基地。全球化时代的港口已不仅仅是运输枢纽而且成为全球化大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临港经济造就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全球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分析日本的生产流程图式,共同的是把工厂内部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同全球航运物流流水线,在深水港湾的码头前沿直接地并联在一起,从而造就了一种贯通全球的自动化流水线;现代远洋航运物流业形成一种有巨大能量的、规范化严密保障体系的、可准确无误的系统作业链,如同现代化大工厂里的系统化、自动化流水线一样,可按企业经营的需要实际运作。其次,现代港口信息网络的发展,已使现代枢纽港成为综合运输系统的“神经中枢”,确保同临港工厂的对接准确无误。加上海运和陆运卫星定位技术的广泛采用,以及国际间海关和大型生产商销售商的信息系统连接,最大限度地实现世界大物流格局,造成全球物流一体化。第三,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法规等因素完善了全球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两国经济奇迹对于陆域资源也相对贫乏的我国发展临港经济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4.实现物流业与临港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经济全球化使临港工业和海陆运物流业在海港前沿对结,三种流水线的结合统一,引发国际航运和物流的新发展;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开展即时运输和就地生产,引发了对集海、陆、空等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多式联运的需求。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各国普遍重视物流在港口及临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各国企业为了充分运用大批量运输的规模经济效应,纷纷在港口建立了仓库或物资配送中心,安特卫普港有美国福特公司、孟山都化学公司的配送中心,鹿特丹港有韩国韩进海运公司、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物流中心。为了适应企业对在港口设立仓库和配送中心的需求,世界主要港口都专门开辟特定区域、配备所需设施为企业提供仓储和物流配送所需的全部服务,如鹿特丹港的埃姆海浪、波特莱克和马斯维莱克特物资配送区、新加坡港的开平分拨区和日本横滨的“综合物流码头”。汉堡港因地制宜地发展物流业,兴建物流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投入产出比为1∶6。物流业和临港经济的发展需要广大经济腹地的支撑,鹿特丹、新加坡、香港和休斯顿等港口都是有广阔的腹地支持而得以发展的。

5.拉长临港产业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许多国家发展本国港口的指导思想从单一追求港口吞吐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向以实现港口长期价值最大化,即利用港口发展国家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比从投资港口基础上获取直接经济效益更加重要,港口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以及就业机会已成为发达国家衡量港口对国民经济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如洛杉矶港是美国西海岸重要的贸易港口,临港产业创造出产值268亿美元,洛杉矶市约70%的收益和港口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临港产业还创造了几十万的就业机会(每11个职位中有1个与港口业务有关)和数以亿计的工资、奖金、州和联邦政府的税收。临港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洛杉矶城市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也较早关注产业集群问题,并制定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兴建了大批临港产业园。主要做法是,将临港工业划分港口,由港口出租、组织招商引进项目,依靠港口运进原材料,在港口加工,再向外出口。如比利时的根特港,利用土地出租给VOLVO汽车制造厂,由瑞典引进设备及原材料和零部件,到根特港分厂组装成成品,利用港口出口。这个厂又带起来一批三产产业,像这样的工厂举不胜举。滚雪球式的发展,越办越大引进了不少外资项目,互相受益,使城市围绕着港口的建设而发展。

6.港口日益作为独立的主体、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的需求与挑战,要求更新港口经营理念,改革港口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策略,确保港口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经营和现代技术进步的迅猛发展、集装箱运输船舶的大型化以及国际班轮公司向全球承运人和全球性联盟的转化,港口在国际经贸和综合物流中的战略意义和枢纽地位日益增强,迫切要求港口拓展其综合物流和信息中心之功能,实施港口多元化经营战略。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可行措施实行港口从行政机构到商业实体的转变,如民营化和公司化。目前发达国家还积极探索按港口“地主型”管理模式来运作,港口管理局拥有港口码头设施、临港工业以及其他设施的用地管理,拥有很大的经营管理自和土地使用权,其已成为当今港口发展的既定方向,如美国纽约港、巴尔的摩港、荷兰鹿特丹港、德国汉堡港和法国马赛港。港口的商业化趋势使众多港口能够拓宽自主经营范围、改善港口设施以吸引船舶到港,增加货物流量,成为国际物流中最具战略意义的集结点。

三、对我们的启示

1.加速港城区一体化进程,推进自由港建设。港城区联动,是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模式。就是通过设立连接保税区和港区的国际物流园区,优化保税区与港口的物流监管,促进保税区和港口在地域、功能和运作等方面的有机结构,实现保税区与港口的功能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或者在港口与城市之间通过建临港产业园区,进一步密切城市与港口的关系,以港口优势整合现有的生产要素,以大项目为龙头,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港城共荣。实现港城区联动,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的必要条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大都实行自由港政策,自由贸易区有助于国内外航运企业集聚,进而加速临港经济发展。宁波――舟山港正在申报设立保税港区。保税港区必将增强和完善港口的中转、配送、采购、分拨、加工、定舱、结算、报关、报验等服务功能,集物流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与通讯服务和人员服务为一体,促进宁波――舟山港向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方向发展,推进宁波――舟山港功能从工业港向商业港迈进。宁波目前要以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大都市区、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和区港联动试点为契机,加速开放先导区(保税区及保税港区)向自由港区(贸易区)转型。可分为四步走:由区港联动开始逐步达到港城区一体化――由港城区一体化走向自由贸易区――由自由贸易区扩展为自由加工贸易区――由自由贸易加工区走向自由港。

2.兴建临港产业园,培育临港产业集群。临港产业是与港口发展最为密切的产业,集群化是现代临港产业的特点,临港产业园区是扩大开放的窗口、对外招商的主阵地、项目投入的集中区。目前,我省宁波要在现有的石化、电力、钢铁、造纸、修造船、机械设备6大临港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区、重化工工业园区、装备制造园区和造船园区等临港产业园建设。今后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园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投资强度,促进临港产业的集群与集聚,提高临港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同时加强与临港产业园区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前提下,实行公司制的市场化运作,广泛引进国内外中心企业,建成开放式的临港产业园。临港产业园区中的企业可以实施产业联系促进战略,采取产品链集群与创新链集群相结合的成长路线,推动产业集聚;通过相关产业链接招商,打造和延长临港产业链,有效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结合上游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今后发展规划,加快下游相关项目的引进和原有工业的整合,尽快完善下游产业配套,形成并提高临港产业园区规模,以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3.以加强港口辐射功能为着眼点,大力拓展现代物流业。把现代物流纳入港口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开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加快港口码头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和港口现代物流的载体建设,健全港口设施,完善港口功能;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设立出口加工区,拓展港口业务,为发展港口物流、选商引资和开发打下良好基础;按照市场经济机制对港口运输相关各环节进行整合,促使其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嫁接”国外知名物流集团,充当其全球物流网的支点,主动融入国际物流体系之中;吸纳国内外更广泛的港口、航运界及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参与物流业发展。根据全省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选择大型钢铁、造修船、核电、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现代会展、战略物资仓储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的大型临海产业项目和石化、医药、机电、水产、服装等具有产业优势的货种,建立专业物流中心。同时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及国外物流基地、物流企业相联结,构造一个跨区域的现代物流网络,把宁波――舟山港所在区域初步建成为全市、全省物流配送、分拨中心和长江三角洲南翼货物贸易的集散地。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临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服务,要大力发展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订货、外汇结算和电子无纸报关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内容,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支撑经济增长的是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临港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加强科技研发力量,努力跟踪国际临港工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产业层级,建设优势互补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研发基地。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港口基础设施、装卸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根据临港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临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由政府给予资助,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攻关。

5.拓展港口的经济腹地,建立节约型产业发展模式。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必须要有强大的腹地经济的支撑。同时港口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腹地的繁荣。宁波――舟山港要借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有利时机,把经济腹地向内陆省份延伸、全球范围拓展,不但包括广大的内陆地区,还要面向包括欧美亚非澳洲的全球其他广大地区。临港经济建设要走一条可持续节约型发展道路。首先,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由于临港产业一般是大运量、大吞吐量、高耗能的工业项目,港口建设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从环保的角度遴选项目。对重大工业项目认真进行环境评估,优先发展高科技、高投入、低污染的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环保工艺和技术,严格控制沿海近岸的工业污染,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型现代化国际港口。

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意义范文6

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初级发展阶段,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扩大外贸企业的市场,有利于企业进行优化配置,而且更有利于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开展自由贸易,吸引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在该自由贸易区内,有许多不同于园区外的经济政策,本文拟从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这一方面,具体阐述我国自由贸易区内实行的负面清单的相关法律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不同于传统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根据本国法律法规在本国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这种方式属一国境内关外的贸易行为,即某一国在其辖区内划出一块地盘作为市场对外做买卖,对该地盘的买卖活动不过多的插手干预、且对外运入的货物不收或优惠过路费。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园区是我国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所实施的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不同于一般的保税园区,上海自由贸易区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尤其是其中的负面清单的外商准入模式,它超越了行政机关的权利范畴,其需要的法律突破超越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区”,相应的优待也是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对负面清单有一个清楚以及全面的认识,从法律的层面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使上海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的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发挥巨大的有利影响。

负面清单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管理办法,其含义是指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在清单中公开列出一些与国民待遇不相符的管理措施,即在清单中列明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负面清单的制定主要由上海市完成,其在负面清单中罗列了190项特别措施,禁止类38项,限制类152项。然而在我国其他地区一直实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大概是157项限制、禁止类措施。由此可以看出,负面清单中的限制产业和管制措施甚至比目录中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把自由贸易区外的几乎所有的管制都移植到自由贸易区内,是否与自由贸易区战略设计的终极目标相冲突呢?

因此,本人认为要切实解决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有关负面清单规定的准入的相关问题,依法合理有效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就应借鉴国外有关自由贸易区中负面清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特定国情以及历史与现状,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考察我国关于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规定的行业准入的法律困境和问题,为改革自由贸易区开放程度进一步作以下对策研究:坚持深化贸易自由化路径,以保护国内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角度出发,改革自由贸易区行业准入的相关法律制度,从实体法与程序法上构建出更加完善、高效的自由贸易区商事主体的准入模式,以改变上海自由贸易区行业准入范围过窄的现象,确保自由贸易区内货物贸易的自由化。

二、各国及地区对于自由贸易区有关负面清单的经验与总结

(一)新加坡自由港

新加坡作为全球运输网络中的重要的节点,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对进出口以及转运业务限制较少,同时只有较少的关税限制,除四类货物之外的其他所有货物进入新加坡都免关税。自由贸易协定使新加坡与全球多数国家之间没有贸易限制。同时,新加坡也是东南亚自由贸易协定成员。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整个新加坡都近似于一个自由贸易园区,在这个园区里,贸易自由,限制很少,其贸易园区的负面清单范围相对狭窄,这也是新加坡港能成为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的因素。

(二)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区

纽约港对外贸易区于1979年由美国国会批准设立,面积8.41平方公里,是美国最大的海港,同时也是世界最大海港之一。该区的主要政策为:产品进入美国之时可以按照综合税率征税,在原材料进口方面可以不征收关税,而园区内的企业的增值税只有3%,对于进入园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对待,没有国别的限制,仅由海关和相关港务局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基本的资格背景审查。负面清单最早起源于美国式的国际投资协定,可以追溯至美国在“二战”之后签订的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而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则成为日后负面清单的范本。

(三)中国香港自由港

中国香港实行最彻底的自由贸易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无形资产和资本的流动自由。”其自由贸易政策表现在四个方面:对进出口贸易不受限制;不设关税壁垒;进出口手续极为简单;海关检查和卫生检验手续便捷。香港实行“居民待遇”的投资政策,不管投资资金来源于中国香港本地还是海外,也不管所有制形式如何,在中国香港地区设立并经营企业均享受同等的“居民待遇”。

上述自由贸易区从设立伊始,就明确在该国家的政府管辖之下,均设置于海关关境之外,接受海关治外法权的保护,在这块“境内关外”性质的区域里,各个国家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准入并没有规定过多的限制,对外贸易方式比较宽松,同时这个区域也是关税的豁免区。

自由贸易全区的设立初衷是为鼓励对外贸易和日常的国际商务的发展,是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是进行贸易上的互通有无,免除进入区域内的货物的税费,放松对于外商企业准入环节的限制,加快货物、人员、资金以及信息的流动和传递,促进对外的国际商务。 以上自贸港区的政府都进行了相应的立法,随后才建立的自贸港区,为了保障自由贸易区内的经济良性发展,严密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由贸易园区内的各种经济活动,使投资经营者和管理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是因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政府对于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也体现出高效、灵活的一面,这使得这些自贸园区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通过探讨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纽约自贸港区、中国香港自贸港的发展规律,总结出一系列先进的理论与经验,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合理、有效的发展上海自由贸易区,就应当扩大外商的进入范围,缩小负面清单的相关限制,国外自由贸易区“管住卡口,管出不管进”的相关政策,无疑值得我们在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相关行业进入问题上学习和借鉴。

以往,我国对外商投资的管理一贯为设置正面清单,即外商投资参照国家发改委、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联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开展。这份“白名单”中明确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的外商投资项目,但外商即使是投资鼓励类项目,亦需要经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负面清单指的是凡是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简言之,负面清单是为投资领域而列出的“黑名单”,其管理思路是除名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合法。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负面清单几乎是将区外的所有管制都移植到了自由贸易区内,难道自由贸易区内的市场准入比区外还要严格?

三、对上海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的探索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国务院总理指出,将上海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我国推动改革和提高经济开放程度的一块“试验田”,这将是本届政府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打造经济特区的升级版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不只是上海加快转型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关系到改革开放全局的重要国家战略。就我国国情而言,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扩大自由贸易区的市场准入、缩小负面清单的限制范围,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也有其必要性。此次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这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因此,必须深化贸易自由化路径,从立法、司法、行政等多种方面,对自由贸易区行业禁入的有关问题做出全局化的应对措施,在注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使其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

(一)缩小负面清单的限制范围

我们应当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总则下,缩小负面清单的限制范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目的不是要建成世界上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要做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其中要吸引跨国公司的总部进入上海自由贸易区,并且要构架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和社会服务等其他领域的开放程度,缩小负面清单的相关规定,加快对外开放的脚步,进一步达到自由贸易区设立的目的和宗旨。应当按照公平准入的原则,暂停或者取消投资者资质的要求、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措施,对内外资实施公平的准入标准。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家应当做出禁止或者限制性条款,禁止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但是对于其他产业,可以进一步放开,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在自由贸易区开设分支机构,最终实现国民待遇。在服务业领域,我国政府对其垄断经营的现象非常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升,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服务业在我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正因如此,在自贸园区内对于服务业更应该减少限制,给外资企业与我国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中国的流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践证明,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凡是开放比较彻底、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竞合的领域,都会有较好的发展。

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限制的程度则越低,也就是说开放程度越高。作为外资最为青睐的投资地之一的我国,在市场开放程度和对外资管理上都有提升的空间,而“负面清单”的模式不仅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变革,也是开放市场,提供公平的、非歧视性的内外资本投资环境的新的尝试。同时,作为世界贸易投资谈判的敲门砖,“负面清单”也为我国和国际市场起到了更好的衔接作用。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学习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缩小负面清单的相关限制,加大开放程度,有了开放的市场,稳定的环境,才能吸引外资进入我国市场,促进我们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保障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我们应当加快建设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上海自贸园区,使其稳定运行。要进一步开放市场,缩小负面清单对于行业准入的范围,证明会有更多的外资涌入自由贸易区,这也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作为自由贸易区健康良性运营的保障。例如欧盟创设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对其成员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进行规范;韩国自由贸易园区也制定了《制定和经营关税自由区培育国际物流基地的相关法律》、《自由贸易园区法案》等四部法律来对其国内的自由贸易区进行管理。相比较而言,我国处于自由贸易区的实验阶段,还没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立法方面显得不够完善,特别是缺乏国家层面一级的立法,这无疑会给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加快有关自由贸易区管理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从国家的高度来实施统一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在自由贸易区外,我国对外资企业一直实行的是“符合双轨制”的立法模式,对于涉及本国投资者的投资关系用一套法律进行调整,而对于涉及外商投资者的投资关系则由一系列“外资法群”进行规范,主要是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及《外资企业法》为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组织法体系。在自由贸易区内,现在是暂停实施这三部法律,但是并没有新的法律来进行规范。我国可以在自由贸易区内采取“简单双轨制”的立法模式,即制定统一的外商投资法典,以此作为调整外国投资的基本法律,并辅之以其他直接相关的外资法律制度,从而实现外资法律体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相对于区外的“复杂双轨制”而言,“简单双轨制”显然更加适合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并且与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能够更好的促进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完善。

(三)建立与负面清单相适应的相关监管体系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初衷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以此加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缩小负面清单的相关市场准入限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加开放的市场必然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来支撑其健康顺利的运行。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外国自贸区的监管体系,建立起适应我国发展模式的相关制度。

正确认识和处理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对外经济效益,建立一个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有利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开放程度,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