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校本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学科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学科校本课程

数学学科校本课程范文1

关键词:组织相关活动;重视学生的态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108-01

目前,学校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新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回顾平时的教学,觉得平常的课堂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记得多,师生没能很好地一起探讨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同时学生平常做题没进行更多的分析,就切入主题,往往做完一题是一题,碰到同一种类型的题目还是一个新题目,学习不得法。

针对这些情况,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更快地学好数学,体会数学的精髓,借助选修课这一平台,笔者大胆做了一些尝试,开发了《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门课程。

下面具体谈一谈本课程的开发、利用。

一、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评价

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世界的关系,培养当代人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即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内容上,本课程适合高年级学生,对他们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形式上,采取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集中授课、报告会、研讨会等等,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从做中学”亲身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其实并不是毫无规律;消除学生在解题上的盲目,体验解题的乐趣,也为高考做好准备。

在评价体系上,形式多样、灵活和自由,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精神,不把结果作为考核成绩优劣的主要依据。

二、教材的编写

这个课程共分十一讲:

前言

第一讲配方法

第二讲换元法

第三讲定义法

第四讲参数法

第五讲待定系数法

第六讲数学归纳法

第七讲反证法

第八讲数形结合思想

第九讲函数与方程思想

第十讲分类讨论思想

第十一讲等价转化思想

本课程教材的编写遵循了以下原则:

(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一方面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它们都是客观上大量存在的基本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数学思想方法具有发生性、起始性,学生后续学习必须以它为准备条件,或者都不过是它的发展,或者是它的扩充,或者是它的加深,或者是改造,或者是这几种情况兼而有之。

(3)教材的编写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

三、课程组织方式

以课堂为主,教师先介绍每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再现性题组、示范性题组、巩固性题组三种题组讲清讲透每种思想方法在不同知识背景下,以及在知识的交汇点的应用,一堂课讲一种方法,并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与总结,要求学生课后要找到一些相似的题目,两人一组准备一种方法或两种方法上一堂课(1--2个题目),向大家分析题目、解题思路、本题所用知识点与思想方法,发表解题感想,然后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样课程安排下来,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地增大了,他们要思考的问题也广了。

四、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积极效果与不足之处

应该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还要能够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确定课程目标、课程计划;不足之处在于:在选题方面应该及时更新,由于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门课程,教学方式教单一。

最后谈谈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中的教师地位和作用

作为教师自身来说,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广泛地接受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争取走在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利用的前列。其次,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思考、研究的问题将更加广泛,很多会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

一是要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教育教学观念。探索、研究一个新的课程,师生是一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研究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改变以往那种知识传授者居高临下和接受者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变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

二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学生利用有效的手段搜集资料,利用资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变成教学管理中的引导者。

三是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原来,由于一些教育评价制度和长期形成的习惯,教师大多是以个体完成教学为主,缺乏本科教师和多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在未来的教学改革进程中,随着学生研究领域的扩展,就需要教师加强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

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才能适应新的变革,才能确立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地位和作用。

2、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中,要改变过去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避免把学生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事实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侧重结果,就会出现如要求每个课题都要写出质量很高的论文,人人都要出成果的错误趋向。校本课程教学,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独立探究,掌握学习技能的学习态度和求知精神。

3、校本课程的确定应该依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应该盲目

数学学科校本课程范文2

【关键词】深化课改;校本课程;课程建设

本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为“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 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减少必修学分,提高选修学分,增加选修课程。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体会到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之一。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针对我校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谈几点自己粗浅的想法。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和办学特色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需要为目的,由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广泛参与的课程开发活动,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数学校本课程注重数学教学情境,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能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思考一:校本课程建设中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为此就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为教师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应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校本课程建设建言献策。

1.教师要树立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意识

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就要树立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意识。首先,教师要对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达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转变育人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养成反思与研究问题的习惯。良好的经验是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而经验的形成不是随意的、自然的,而要依靠主体对自我的思维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的反思。

第三,教师要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校规模较小,学生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学习习惯比较差,思考问题比较简单,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相对薄弱,日常教学很难实现教学相长,对教师整体素质要求更高,且我校教师队伍不够壮大,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开展选修课程的客观难度更大,所以我们更应该有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否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教师应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树立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意识是实施开发的必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改革的培训会,领会课改方案的要领,获取新信息,然后结合本校情况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同时在学科知识方面,自己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抓住培训与学习机会,多学习、多交流,促进专业发展,关注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指导高中数学教学。其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学习与相互碰撞,不断对课程内容提出新的质疑,生成新内容,并在质疑与答疑中发现问题,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发展。第三,教师要善于学习新技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为数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信息技术,视信息技术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数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四,教师要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最后,教师要做针对学生方面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长远规划和需要等,有这对性地开展选修课程。

思考二: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与切入点

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教师就要发挥潜能,根据学校特点、学生现状和学生需要,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属于温州普通高中学生一般偏下的水平,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表现在数学学科,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学生在高一学习时知识体系无法构建,基础知识掌握极为不牢固,基本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远远不够,而高中数学课程逻辑性强、抽象性强,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较多,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导致以后的学习更加听不懂,跟不上,成绩日渐下滑,学习兴趣低下,自信心消失,从而成为学困生、后进生,这对于一个高中生的学习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这种情况下,开发选修课程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反复学习深化课改方案,依照选修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科学性、时代性、多样化、特色化、层次性、梯度性的基本原则,从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出发编写校本教材,实现与国家课程产生互动与对话,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们的校本课程《数学大师》以数学史上的著名数学家为例,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主题,讲解他们在数学史上的主要成就,这些成就大部分和高中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有关,从他们的发现背景入手,对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妙用,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自发的去探究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目的。最终达到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丰富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另外,从我校学生现状和发展出发,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初高中衔接》,如: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函数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初中很少涉及或已经被删除了,比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这个内容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可高中数学问题中常常要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也要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由于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就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解,浪费很多时间,又因为计算能力差,有时也解不出来,特别是解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更是困难。“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只在初中教材的阅读内容中有涉及,而在高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以及解决有关解析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时都要用到,本身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就很吃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更加困难。高中第一学期数学必修一主要学习《函数》内容,函数是初中内容的延续,但是比初中的函数定义抽象、符号增多,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学生普遍感觉很难,又是高中学习的核心和主干内容。通过校本课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升学习高中数学的能力,树立学习高中数学的信心,为高中后续顺利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想,我们还可以以小课题或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能够进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层面,使学生通过做课题或研究过程,或者开发类似职业学校的与高中数学有关的课程,如普通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思考三:关于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我们的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笔者认为:

1.不拘泥于内容,可结合课程穿插实施

《初高中衔接》可以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可以与必修结合,辅助必修课程开设进行,如:在学习《函数》前先学习《初高中衔接》中一元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函数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的函数知识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形成函数相关知识体系,重点学习一元二次函数,它们的研究思路为研究高中“基本初等函数一”中的函数研究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后,可以在学习“基本初等函数一”时会感到思路清晰,轻松自如,也会有更多的感悟,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函数与方程》前,先学习《初高中衔接》中一元二次方程、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等内容,然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的零点等内容时,有了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将水到渠成,事倍功半。

《数学大师》已经成型,本课程挑选了一些经典、有趣的数学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些伟大的数学家,在兼顾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大众化,努力使学生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了解本书的全部内容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初中毕业生就可以了,也无须按各章顺序阅读,可以在高一进行,最好穿插在相关数学知识前后进行。如:学习必修一第三章《函数与方程》中“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后可以穿插《数学大师》中第七章“天才与贫穷”,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阿贝尔的贫穷与悲惨的一生中体会文明进步的艰辛以及其人格魅力,了解近似方程的求解方法,从而对“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有更深入的理解。学习必修五《数列》一章的“等差数列”后,可以穿插《数学大师》中第十章“数学王子”,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高斯的辉煌数学成就,了解数列求和,巩固数列概念,为继续学习等比数列以及数列的综合问题相关内容打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必修课中的相关数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成功过后的良性情感,是相信自己成功的心理倾向,是对自身能力的估价,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是成功的前提,可谓一箭双雕。

2.不拘泥于形式,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探究相结合

《数学大师》挑选了一些经典、有趣的数学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些伟大的数学家,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学习研究,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不止,精益求精的科学品质,形成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深深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每一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都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我们的学生发展特点与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深化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选修课程的建设也是要循序渐进的,只要我们积极学习、善于研究,就能够开发出适合我们的学生的选修课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数学学科校本课程范文3

美术课程所实施的是国家课程,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与现实情况脱节的现象。而相对国家课程来说,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第一线的老师最了解学生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所以他们能够开发出令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并且能够更具实际情况的变化,经常修改校本课程。同时,校本课程也能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而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对校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家课程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反应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针对这种现状,县教师进修学校艺体部组织全县美术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材料的多样性到材料的利废为宝,从利用当地丰富自然资源到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成了重点,而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艺术资源又成了重点中的重点。

2.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针对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现状,各地区、各校自行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和发展情况的校本课程,适当补充因各种情况不能进行的美术课程或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课程,国家新课程标准允许10%-15%的地方课程补充到现有教材中,校外的美术活动更是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基地,为促进小学生获得多方面、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空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已为人们关注的新概念,大家都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但在课改实践中,仍存在着对教学资源认识不到位现象。

新课标要求我们美术教师不能只是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针对国家课程所受地域的局限,我多次组织美术教师编写美术校本课程,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材无非是个引子",尤其新课程给了教师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充分和更能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时空与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能开发更加现实、更有意义、更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如《线描画》一课,传统教法用铅笔或钢笔在普通白纸上作画,在效果上难有突破,如果改用其他材料或作画方式,如用涂改笔在黑色卡纸上作画,用油画棒涂色然后用笔尖刮出所要的形象或景色也独具特色,学生尤其感兴趣。

校本课有一节叫《草原夜色美》一课,这节课的表现形式定为刮蜡画,因为刮蜡纸是黑色,刮出的线条是七彩的会有夜间灯光的感觉,为了让学生能学会刮蜡的方法和运用什么样的线条。授课教师用凡高的《星月夜》导课,让学生知道画家画的线条是无拘无束的.张扬的,个性的,热情的.狂放的。教学《蒙古帽》和《马》中采用欣赏、模仿、添加、想象、创造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想象绘画和装饰图案设计这是两个比较有针对性的内容:一方面,学生对美术书中有关这类的内容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绘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绘画教学《蒙古帽》和《马》中采用欣赏、模仿、添加、想象、创造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体会

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体验审美感。

数学学科校本课程范文4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学质量

广义的高等数学,通常指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内容的大学数学。它既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又可以综合培养各专业学生的数学思想与素养及理性思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中,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准确定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到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实质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1]。故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应用,针对他们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是专业院系必选的重要公共基础课,既要注重“学”数学,又要注重“用”数学,即使之后他们对所学数学的基本知识模糊甚至忘记了,但所获得的数学能力也会在之后的工作学习中有所帮助[2]。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的过渡衔接不够

初等数学是一种技术,高等数学才算是科学。在中学时,学生往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性学习和反复练习,而大学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和主动思考[2]。大一新生的第一堂高等数学课程,也就是绪论部分,原本应该通过介绍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有限向无限,常量向变量的过渡,但限于课时,大多数教师第一次课即单刀直入授正课内容,使得学生瞬间感觉课程太过于抽象,以致产生课程对实际解决问题无用的心理,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于“学”而非“用”

数学教师大多数为数学专业毕业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科班出身,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更侧重于强调知识的连贯性与逻辑的严密体系,而忽略了数学教育对现代科技的基础工具作用[3]。目前高等数学的教学过于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从直观和问题的背景方面的引导,使得学生由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对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了解不足[4]。比如关于“极限”一节的相关学习,对于江苏省内大多数课改教材,这一届均为中学数学的必修内容,当进入到高等数学课堂后,大多数教师因课时等原因,在课程进行中往往会直接注入“ε-N”、“ε-δ”语言叙述数列及函数极限,但是大纲对于应用这些语言不做特别要求,这就使得学生误认为极限无非就是做几道题,应付考试而已。

3.学生既有水平参差不齐且主动学习性差

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招生的本科院校,其每年入学的新生生源多样,中学时各个区域的数学教育水平不一致,造成入校后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同时,中学为了“新课改”将部分旧知识或改为选修内容,如复数、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反三角函数、正余割函数,等等,教师由于对学生之前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因而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点一带而过,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知识脱节现象。再者,良好的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与“学”是双方互动的,而现在的大学生受网络影响,学风乃至学习态度普遍较浮躁,尤其在遇到高等数学这样稍有难度的课程学习中,各种原因造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较差。

4.教学内容安排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

目前全国大范围通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多为同济大学版本[5],尽管此教材的编写相当成功,可在专业侧重不同的应用型高等工科院校里,涉及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就显得略有陈旧,对某些学科专业课程帮助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热情很容易被大量枯燥无关的理论浇灭,丧失主动积极性。

当前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上述显著的几个问题,如何尽力完善地解决,成为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最终是否可以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

二、三个角度探讨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1.教师方面的改革

在教学中,教师是授课的主体,加强教师的授课技能培训至关重要。具体来说,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教案,力求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娴熟易懂,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等数学课程的思维模式,同时每年应根据往年的授课效果对之前的教案作相应的补充修改。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讲述数学史(如相应章节中重要定理的提出人生平及研究理论的背景),以期营造更有趣轻松的听课氛围,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内容,灵活地穿插相关的数学建模思想,以及介绍相应的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等)加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数学老师平时可以尽可能地和所授课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多加沟通交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2.学生方面的要求

大学的学习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具有一定的自主创造性,传统一味地听课做题模式必然会被大学生厌烦乃至摒弃。高等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其中的逻辑、抽象、类比、发散、逆向等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才是学生的最终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应该尽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一定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提高个人的听课效率。其次可以采取做课堂笔记增强听课效果,但同时切忌完全照抄教师板书,好的授课笔记应该是与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结合的。最后一般高等数学课程都有教师留下的课后作业,这些作业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即使到最后期末复习也会是很好的复习材料,学生一定要重视作业的重要作用,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

3.客观元素的创新

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高等数学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除了上述分析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元素之外,客观上的诸多因素也或多或少地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可以考虑定期更新高等数学的教材,一般来说,学校会针对本校的专业构成选择合适的高等数学教材,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事实上,可以考虑根据专业侧重将高等数学进行分专业划分,强化专业所需的重点教学,以期达到使高等数学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良好辅助工具。如我校(南京工程学院)按照全院专业类别,将高等数学课程分为A、B、C、D、E五种类型,相应课时各不相同,真正达到了基础服务于专业、应用于专业的培养目的。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课堂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学生学习需求,日益发展的网络在大家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既可以将制作的电子教案上传到专用网站上供学生直接自主学习,又可以通过微信和QQ信息平台为学生在线定期答疑,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最后对于考核方式可以考虑适当调整,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式仍是平时成绩(作业,出勤,随堂表现占30%)与期末考试(占70%)相结合给出总评分数,但这给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如抄袭作业或考前突击复习等,这样就达不到良好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要求。针对实际情况,建议可以增加课堂测验加减平时分数,或定期开展课程小论文评比计入总评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高等数学的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每一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任重道艰的,我们要针对当下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持有一颗不断探讨不断进步的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尽力改善客观因素,实现最终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边平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2]王开荣,魏曙光,刘金魁.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

[3]李宝萍.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16).

数学学科校本课程范文5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性;情境启发;协作学习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一)校本课程开发应突出校本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条件进行开发,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校本性。

1.素材方面:被选取的素材尽量是学生在学校中或者在当地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突出校本性。如与自己学校有关的一些文字和图片素材等。

2.知识方面:应该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用到的事情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使其实用性较强。如电子板报、,明信片的制作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如果课程的风格、内容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连课本都不愿多看,也就谈不上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写给10岁左右的孩子看的,因此必须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在课程的语言文字中带有一些趣味性及通俗易懂的话语,会让孩子产生兴趣。如课程标题为:“字体魔术师”、“家居设计师”、“明信片DIY”等等拟人化的语言会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校本课程开发应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伙伴、角色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课程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1.用理论指导校本课程开发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指导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与实施,争取让校本课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2.围绕校本课程开发广纳谏言

邀请各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成绩优秀的教学精英和充满激情的青年教师,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探讨、研究;还应找来不同省市、不同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对比、学习;同时,还应经常在教学中向学生征求校本课程使用意见。然后根据这些建议,对校本课程进行修改。例如:对一些图片、文字等素材要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跟本校有关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校本课程更具有校本性。

3.用实践检验校本课程

鼓励教师根据自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感悟,举行观摩课、示范课,鼓励大家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经过无数次的教学实践,大家对校本课程开发就有有更深的理解。

4.要认真细致的进行修改再修改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下,对广大教师同行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分析,校本课程初步编成后,要对校本课程进行斟字酌句,精修细改,确认无误后再印刷成册。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学生和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体系都有重要意义。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探索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相关问题,完善教师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核心成员是由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的,可以将学校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调动起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其他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3.弥补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不足。通过梳理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中的“盲点”,将其融入开发的校本课程中,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4.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中的素材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用到的,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琪.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那明明.小学教师有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王岐富,曾小玲.湖南省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2013(4)

数学学科校本课程范文6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的确,给学生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先用投影出示各种人民币,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

生1:元最大。

生2:10分就是1角。

师:如果让你们把这些人民币分类,你打算怎么分?

生1:分两堆,纸币放一堆,硬币放一堆。

生2:分三堆,把“元”的放在一起,把“角”的放在一起,把“分”的放在一起。

……

师:我这里有多少钱呢?谁愿意帮忙数一数?(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数)

师:你手上有多少钱?请大家也各自数一数(让学生各自数自己手中的钱,同桌互相检查)。

师:(出示带有标价1元的一支铅笔)你准备怎样付钱?

生1:给你1元硬币或者纸币。

生2:给你2个5角。

生3:给你10个1角。

……

在这个教学情境中,由于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投入学习的活动中(认币、换币、购物),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付钱、找钱,并且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数学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可以借助教材,先出示填空题:1分米=( )米,10厘米=( )米,100毫米=( )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学生完成后)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1=0.10=0.100,小数的末尾多一个0或少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同意这一观点吗?(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谁能说说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学生一下子沉默起来)

师:如果我们只是猜想而说不出理由,结论是不可靠的。现在请大家分组交流,相同观点的同学可以坐在一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找理由说服与你观点不同的同学。(学生分组交流,合作验证)

小组1:我们小组同意这个观点。我们是这样想的:超市的可乐标价是5.50元,即5.5元,5.5=5.50,所以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少掉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组2:我们小组也同意这个观点,因为0.1里有1个十分之一,0.10里有10百分之一,因为1个十分之一等于10个百分之一,所以0.1=0.10,也就是小数的末尾加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挖掘潜在的游戏资源,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小学生天好游戏,所以益智游戏可以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教师若能挖掘课本知识潜在的游戏资源,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要学习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弄清楚“可能性”大小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看谁转得最准确。制作两个彩色的转盘,转盘里有红、蓝两种颜色,第一个转盘红色区域有7个,蓝色区域有3个;第二个转盘红色区域有5个,蓝色区域有5个。在教学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规则:当转盘停止时,谁的指针停在红色区域谁就赢,然后进行小组比赛。先请第一、第二组的学生比赛,结果都是第一组赢了。在活动中学生刚开始还没发觉区域设计不公平,当第二次又是第一组学生赢时,第二组的学生才知道他们输的原因。轮到第三、第四组比赛时,学生都争着用第一个转盘,因为他们掌握了获胜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在玩中探究了“可能性”大小的关系,既学得轻松,又理解得深刻,而且还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提供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

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操作又是理解的主要手段,是理解的本质和内涵。有效的操作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巩固,更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