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1
专业介绍:
主要课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水力学、测量学、水泵与泵站、水处理微生物学、无机化学、水分析化学、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制图、管道工程安装实训、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工程施工实习、CAD制图训练、物理实验、力学实验、化学实验、水质分析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就业方向:设计部门、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矿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2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理论研究不足,制约本学科的发展
建筑给水排水学科以水力学、传热学、环境污染控制(水、噪声、臭味)以及自动控制等跨学科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但目前所说的基本理论仅限于各种理论的罗列式介绍,还远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2]。而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科研资金较大,科研立项较难,从而导致科研投入与水工业体系中的水质工程学相比相差较大[3]。因此,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理论研究的已很少见,该学科的研究有逐渐萎缩之势。该学科相关理论研究的缺乏将严重制约本学科的发展。
1.2教学内容陈旧、不完整
依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4],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基础,建筑给水排水施工与管理以及建筑给水排水科研与设计等三部分内容。但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建筑给水排水基础及设计部分,而建筑水的施工与管理等安装工程的内容较少。另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建筑电气、通风空调、供热、供燃气等学科有密切关系,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并没有包含在内,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建筑业得到迅猛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涌现,但这些并没有反映在建筑给水排水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
1.3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教师也基本摆脱了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了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目前多采用的ppt课件形式,很多内容只是简单地把文字从黑板事先搬到了多媒体屏幕,减少了书写量,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声情并茂的效能,动画、图片等直观性内容较少,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学习效果不明显。另外,由于课时压缩,许多老师不重视绪论课的内容[5],没有真正把学生领进建筑水的“乐园”。
1.4实践环节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6]。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水封的破坏、气压给水、消防灭火系统、排水系统水气两相流、虹吸雨水斗、热水器、喷泉等很多内容都应有实验支持,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但目前来看,国内高校开设建筑给排水课程实验的几乎没有。对于实习环节,由于经费问题,学生要么不能进行,即使进行也只是走马观花形式进行参观,收获甚微。课程设计为实践教学的一重要环节,由于时间短(通常为1周),往往不能深入进行,导致图纸质量较低。另外,由于课程设计放在理论课学习之后,甚至有的高校放在两个学期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的监控相对理论教学而言较薄弱,质量不易保证。
1.5规范重视程度不够
规范和标准是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工科学生,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习中要建立起规范标准以及工程的概念,学会查阅和使用规范。而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重视规范,不了解规范,或者没有深入学习规范,更谈不上把规范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1.6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对于一些学校的青年教师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学校”进“学校”,没有太多的建筑给水排水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缺乏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改革设想及实践
在全国高校强化质量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广大任课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改革设想。
2.1加强理论研究,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理论
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各高校应深入分析该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理论基础,争取科研立项,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构建本课程严密的理论体系。李伟英等认为在纵向科研立项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与企业联合以横向研究支撑和促进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2.2充实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内容陈旧、不完善、规范与标准教学缺失等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首先深入学习和理解规范标准,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合理地将规范内容融入各章节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养成重视规范、学习规范的良好习惯。比如,2003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对概率法计算住宅建筑给水设计秒流量的规定,教师应讲解清楚与老规范的区别、修改原则、优缺点。再比如,住宅建筑排水系统宜采用同层排水技术的规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补充现行的做法。另外,可在课程概述或通过设置院级平台课的方式,增加建筑给水排水的施工、安装、管理、概算以及建筑环境中的电气、供热、通风空调、燃气等教学内容。杨群[7]等针对不同层次学校,制定不同培养目标,设置不同教学内容的方式也值得借鉴。
2.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上好绪论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法。绪论课是将学生带入建筑水领域的首幕,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视频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在施工现场摄录下来的典型施工过程在课堂上放映,学生反应热烈,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积极探索和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等新型方法。除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外,教师还应该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走出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李霞[8]等将课堂小见习放在教学的首要环节,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笔者课题组探讨形成的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堂实训+全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2.4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各高校应重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验课程的建设,切实缩小与其他学科的差距。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尽量多地开出实验,如水封破坏实验、生活与消防共用系统的水位保证实验、水———气两相流的流态实验、虹吸雨水斗的水力特性实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实验等。当然,在不具备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下,可以以演示实验进行。在资金投入确实有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以虚拟仪器等软件来设计建筑给排水虚拟仪器与设备代替演示实验,部分解决资金投入少的矛盾。笔者所在建筑工程学院蔡建安教授所研究的虚拟仪器在给排水与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已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应加强建筑给排水实验教材建设,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已在建筑给排水实验、教材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建筑水实验教材及实验室建设已获得教改科研立项。针对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为走马观花形式的参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弱的现象,笔者所在课题组的教改研究课题“市政与环境工程实训模式建设”已获得学校立项,目前正在建设之中。以工业企业提供的旧设备为基础,联系各种设备与材料的生产厂家,如各种管材、水龙头、组合水箱、卫生设备、消防喷头、消火栓、报警阀、热水器等,将这些设备在安徽工业大学工程实践中心组建成工程实训实验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中,真正自己动手操作、拆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将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之中。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基础资料、成果要求等在理论教学的初期布置下去,每学习完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完成所对应的设计部分。例如,讲完给水管网布置后,要求学生在所提供的平面图上布置管网,并组织讨论课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理论课学习完成后,整个设计的计算说明书也基本完成,为后续的图纸绘制节约了时间,理论与实践也得到较好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质量控制。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时,首先邀请设计院、施工单位等有经验的教授、高级工程师就工程设计、安装等注意问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在整个课程设计(实习)指导过程中,成立指导组进行过程指导。课程设计(实习)结束后,实行课程设计(实习)的答辩制度。
2.5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设
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少、能力弱等情况,可以考虑采用请进来、送出去以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工程设计部门、安装施工部门请来相关人员参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青年教师作为助课教师参与听课,提高其教学水平。也可以把青年教师派往设计部门、施工部门进行带薪培训若干时间,使其具有工程实践经历。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3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给水排水管道系统
中图分类号:TU82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22-04
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是工科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是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逐步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有关键作用。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可通过多种途径锻炼和提高,如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1-2],实行校企联合制,工程师与导师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2-3],重视毕业设计环节,要求选题与工程项目密切结合[4],采用课题型实训教学模式等[5]。
笔者以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为例,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方式,探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中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工程设计及计算理论所需求的内容,系统地论述管道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管道系统的运行管理理论和实践。该课程的教学包括两部分内容:48课时的课堂教学和3周的课程设计。在几门主要专业课程修完后,安排学生生产实习。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使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作为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的教材。该书主要是由原《给水工程》中的“给水管网”和《排水工程》上册中的“排水管网”两部分内容的有机组合,在内容上有所删减,也有完善和补充。结合该教材内容布局,以及教学大纲要求,归纳出教学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从教学内容结构图可看出,管网的规划、设计和计算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里
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围绕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程设计和完善生产实习三个方面的工作,研究和探索了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中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应避免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模式,改变少数学生“课堂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观念。适当介绍和讲解工程实际应用,在课堂上多提问,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建立起“学了就有用、学了就会用”的积极思想。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工程性内容多,在授课时与工程实践结合讲解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也能更好地了解该课程在专业领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在教学课件中穿插了许多与之相应的工程实践图片,直观地反映教材上的文字性内容。如在讲解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类型与体制时,结合近几年南京市排水管道雨污分流改造的现状,引入金川河、秦淮河水质治理、河道整治等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讲述完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后,利用学生生活的江浦校区作为练习实例,让学生在校区规划图上布置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并选出有代表性的布置方案进行比较,寻找最佳方案。江浦校区占地3 000余亩,属丘陵地形,分布有多个湖泊、池塘,教学楼、宿舍等建筑物分布相对分散,且学生对校区地形熟悉,作为污水、雨水管网初次练习的实例很合适。将新学习的理论应用于自己生活的校区,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性高。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类似的实战演练,如在给水管网规划布置、给水管网设计流量分配、给水管网设计校核等重要教学环节中,均增加了练习实例。经过数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
教学中的练习实例,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不仅对相关专业知识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而且对该课程、甚至所学专业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普遍认识到所学专业对城镇建设、社会发展承担着关键作用,对肩负的责任使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专业价值在他们心目中有了进一步提升。
(二)内容的新颖性
作为教材,《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一书重点讲述
基础理论和方法,课堂教学中应不拘泥于书本内容,除了教材中基础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将工程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学科发展现状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启发思维、开阔视野。如针对排水管网系统的体制和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中部分内容,教学中增加了排水管网系统的新发展、新观念。近年来,城市基础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城市污水收集、排放系统的建设跟不上污水厂建设,原有排水系统的弊端日趋明显。国内外针对城市排水这一重大领域的研究增多,如城市排水管网的科学管理和建设、现代城市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城市径流非点源污染的控制等内容,选取部分典型且易懂的内容向学生介绍。
(三)更易掌握的计算公式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中设计和计算部分占重要篇幅,计算公式、表格众多,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计算原理不同,但有的却相似,学生容易混淆,完全掌握有一定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对教材中某些公式进行简化,改变其表述形式,使学生更易掌握。
如污水管网管段设计流量计算中介绍到管段设计流量公式时,为
:
qi=Kzli?q1i+q2i+q3i+q4i(1)
在授课过程中,将公式(1)改写成如下形式: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4
关键词:氨氮废水;磷酸铵镁(MAP) 沉淀法;吹脱;厌氧氨氧化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41-02
1 引言
随着水质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对氮危害水环境质量认识的深入,废水处理中对氮的处理标准也日益严格。氮在溶液中以分子态氮、有机态氮、氨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及硫氰化物和氰化物等多种形式存在,而氨氮是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之一[1]。国内外氨氮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吹脱法、膜分离法、MAP 沉淀法、生物脱氨法等。
2 物化法
2.1 吹脱法
河南某氮肥企业高氨氮废水采用吹脱+ A /O工艺处理的成功实践(当进水氨氮浓度在641~868mg/L时,出水始终稳定在1mg/L左右),远远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2]。周立岱等[3]采用一种新型的空塔吹脱设备代替传统的填料吹脱塔处理高氨氮模拟废水。研究结果表明:空塔吹脱在废水pH 值约为12 左右,温度为60 ℃,鼓风量为150 L/min 的操作条件下,氨氮吹脱率达63.16%。空塔吹脱具有操作简单,脱除效率稳定且成本低的优点,适合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2 电化学法
针对传统高氨氮废水处理工艺存在二次污染、出水氨氮值偏高等问题,鲁剑等[1]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对高氨氮配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考察了电流强度、氯离子浓度和面体比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强度为9A、投加氯化钠摩尔比(NH3-N/Cl-)为1:4、极板间距为1cm、面体比为40m2/m3时,电解90min后,氨氮浓度可以从2000mg/L降至247.51mg/L。何绪文等[4]以焦粉为粒子电极,研究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高氨氮焦化废水,取得相应的适宜工作参数。结果表明:焦粉在深度处理焦化废水中氨氮时起到良好的催化电极作用,在焦粉粒径为10~20目、极板间距为1cm、面体比为135.2m2/m3、电流密度为4.44mA/cm2、pH为5、通气量为6L/min、电解时间为30min时,氨氮去除率达到90%,出水氨氮值低于15mg/L,达到钢铁工业废水排放标准(GB1456-1992)的要求。以焦粉为填料的负极性三维电极,一方面提高焦粉的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对焦化废水中的氨氮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今后以废制废,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2.3 磷酸铵镁(MAP) 沉淀法
磷酸铵镁(MAP) 沉淀法是一种比较新颖有效的处理高氨氮废水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且沉淀性能好,尤其适于处理高氨氮、低有机物浓度的废水。时永辉等[5]采用磷酸铵镁沉淀法处理高氨氮废水,考察了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镁盐和磷盐沉淀剂与氨氮的配比等因素对去除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值为10、Mg:N:P(物质的量之比)=1.1∶1.0∶1.3、温度为18~30℃的条件下,自动搅拌、反应并沉淀20min,氨氮浓度可由1000mg/L降到76mg/L,去除率高达92.4%,为后续生化处理奠定了基础。还有其他学者利用MAP沉淀法处理了垃圾渗滤液中的高浓度氨氮[6~9]。
3 生物脱氮法
3.1 膜生物法
膜生物法(Membrane Bio-reactor)是将现代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污水处理及回用工艺,近年来已逐步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及回用。张西旺和金奇庭[10]在一体式MBR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氨氮城市小区生活污水进行中试研究。研究发现:对于氨氮含量在85~115mg/L的小区生活污水,采用MBR进行处理,出水氨氮含量小于5mg/L,并且出水其它指标完全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中洗车和扫除标准。设置缺氧区和泥水回流装置可提高MBR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对于高氨氮生活污水的氨氮去除率可从60%提高到95%以上,出水的氨氮平均浓度从40mg/L降到5mg/L以下。汪传新等[11]在常规MBR的基础上增加水解区及泥水回流装置,并将其用于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结果表明:当原水氨氮浓度为75~115mg/L时,出水氨氮浓度
3.2 厌氧氨氧化法
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 是指在缺氧条件下,作为电子受体直接被氧化到氮气的过程。厌氧氨氧化是自养的微生物过程,不需外加碳源以反硝化,且污泥产率低。因此,近年来厌氧氨氧化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处理研究的热点问题[17]。朱杰等[18]以典型高浓度养殖废水经UASB-短程亚硝化工艺处理后的出水为对象,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进行脱氮处理研究。以反硝化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确定最佳进水氨氮负荷应处于0.2kg/(m3・d)左右,系统的HRT定为2d;通过对系统运行条件研究发现,最佳运行条件为:pH值为7.50左右,温度为30℃且系统不需投加有机碳源。在优化条件下,系统最终氨氮去除率能达到85%以上,亚硝态氮去除率达到95%以上,系统运行效果良好,且具有重现性。最后通过动力学理论分析得出氨氮的降解速率为0.0126d-1,亚硝态氮的降解速率为0.0131d-1。赵宗升等[19]发现通过好氧出水回流到厌氧流化床可以实现厌氧氨氧化过程。对于高浓度氨氮渗滤液,ANAMMOX反应可使ANAMMOXA2/O工艺比普通A2/O工艺的TN去除率提高15%~20%,达32%以上;好氧出水NO2-N浓度有较大幅度地降低,改善了出水水质。张文艺等[20]针对常州市某生化制药公司高浓度氨氮制药废水SBR处理工艺,改用前置回流式UBF-BAF组合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生物膜的作用下,前置式UBF反应器内不仅依次发生了有机物分解的水解酸化和产甲烷的碳化反应,而且还同步发生了含氮化合物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表现出COD、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总氮浓度同步降低。BAF承接经UBF厌氧处理后的出水,与SBR相比具有较高的同步脱碳、脱氮性能,其对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高达84.08%和68.15%。从UBF-BAF反应器中分离出了厌氧氨化细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从微生物角度进一步表明了UBF-BAF组合反应器具有较强的脱氮能力。还有关于在曝气生物流化池中投加高效菌种[21]、生物接触氧化工艺[22]处理高氨氮废水或高氨氮污染河水的报道。
4 结语
目前,关于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化法、生物脱氮法两大类,常规的物化脱氮技术处理费用较高,使其广泛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部分亚硝酸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相结合的新型生物脱氮工艺能够实现氨氮的最短途径转换,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23]。因此,可根据有关污水水质特点,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使之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鲁 剑,张 勇,吴盟盟,等.电化学氧化法处理高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2):51~53.
[2] 王献平,陶 冶,李 韧.吹脱+A/O工艺处理氮肥企业高氨氮废水的工程实践[J].河南化工,2007,24(8):37~39.
[3] 周立岱,周艳军,陈国伟,等.空塔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12):207~209.
[4] 何绪文,张 弓,王建兵,等.三维电极深度处理高氨氮焦化废水的影响因素[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0,36(5):55~58.
[5] 时永辉,张 韬,刘 峰,等.MAP 法处理高氨氮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7):80~82.
[6] 尚爱安,赵庆祥,徐美燕,等.垃圾渗滤液的磷酸铵镁沉淀法预处理技术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4,30(11):22~25.
[7] 贾玉鹤,李 晶,刘洪波,等.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1(8):74~77.
[8] 文艳芬,唐建军,周康根.MAP化学沉淀法处理氨氮废水的工艺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39(6):33~36.
[9] 翟 建.MAP沉淀法预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1):89~92.
[10] 张西旺,金奇庭.一体式MBR处理高氨氮小区生活污水中试研究[J].环境工程,2003,21(1):23~26.
[11] 汪传新,王广华,隋 军.改良MBR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及回用的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60~63.
[12] 杨昌柱,王晓英,濮文虹,等.复合式MBR处理高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J].华中 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23(4):31~34,43.
[13] 刘建广,传 伟,谢勇军,等.两级MBBR深度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3):90~93.
[14] 杨崇豪,孙 垦,高志永.生物固定化MBR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11):83~85.
[15] 刘建广,宋武昌,代莎莎,等.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氨氮废水[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2):150~153,178.
[16] 李雅婕.新型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氨氮、低C/N废水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0,36(8):84~87.
[17] 刘 浩,祁德霞,乔红杰,等.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11,3:50~52.
[18] 朱 杰,黄 涛,范兴建,等.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高氨氮养殖废水研究[J].环境科学,2009,30(5):1442~1448.
[19] 赵宗升,李炳伟,刘鸿亮,等.高氨氮渗滤液处理的ANAMMOX A2/O工艺研究[J].环境科学,2003,24(6):121~124.
[20] 张文艺,姚立荣,闫 刚,等.前置回流式反硝化-硝化组合反应器(UBF-BAF)处理高氨氮制药废水[J].环境化学,2011,30(6):1168~1174.
[21] 滕厚开,梁明初,郑书忠,等.改进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4(10):2195~2198.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5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0 引言
一般我们所说的给排水工程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古代的给排水工程只是为城市输送用水和排泄城市内的降水和污水。现代的给排水工程已成为控制水媒传染病流行和环境水污染的基本设施,是发展城市及工业的基础设施之一 ,也是市政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主要就给排水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方面浅谈几点个人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1 什么是给排水工程
1.1给排水工程的定义
给排水工程主要是用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原理解决取水和排水的有关问题;用水力学的原理解决水的输送;用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的原理进行水质的处理和检验。
1.2给排水工程的发展背景
19世纪后期,基于对城市公共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在美国形成了卫生工程学科,给排水工程是其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80年代在中国形成环境工程学科,又从水环境的高度把给排水工程原有内容的大部分包括在内,使给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水资源工程以及环境科学互相交叉,共同发展。电子计算机和系统工程应用于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使给水质量与废水处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1.3给排水工程的研究内容
地球淡水的循环可区分为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其中水的自然循环是指水从海洋蒸发,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以雨、雪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形成地表水(江、河、湖、库)和地下水,最终又流回海洋。水的自然循环及其调控是水利工程的研究内容。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社会为满足人们生活饮用和生产(工农业)的需要而从自然水体取水,经必要的处理以改善水质,然后输送到千家万户和各工业企业以及农田农场;用过的水中因含有废弃物而丧失使用功能,经适当处理再排入水体,以免水体受到污染。由上可见水的社会循环及其调控是给水排水工程的研究内容。
1.4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意义
给水排水工程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在20世纪排名第四。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工程学会联合会、《国家工程师周刊》以及27个工程学会,参与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每个学会推出5项,由工程院院士组成评选委员会匿名投票,从105项目中评选出20项最突出的工程成就,排序如下:(1)电气化(2)汽车(3)飞机(4)水的净化和输送技术(5)电子技术(6)无线电和电视(7)农业机械化(8)计算机(9)电话(10)空调和制冷(11)高速公路(12)宇航技术(13)互联网(14)成像技术(15)家电(16)医疗技术(17)石油和石化技术(18)激光和光纤技术(19)核技术(20)高性能材料。由此可见给水排水工程对人类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非常有影响的和极为重要的工程技术之一。
2 我国给排水工程现状问题
2.1水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人炸,已经出现了世界性的水危机,而我国的水危机尤甚。我国的水危机是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为标志的。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由于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华北地区(京津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我国平均值的1/6~1/8,或世界平均值的1/20~1/30,属极度缺水地区。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亚于洪涝灾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不足50%,大量未经处理的污、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等,使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我国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90%受到污染。有的污染物可使人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有的污染物能干扰内分泌,影响人类生殖功能等等,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此外,水环境污染还对农业、渔业等产生严重影响,造成的损失达GDP的1.5~3%,不亚于洪涝灾害,被称为水质灾害。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于人类社会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所以水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我们必须要到高度重视。
2.2当前我国给水排水体制系面临的问题
主要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供需水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水的供需矛盾变得愈来愈突出,其原因一是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正在以每年0.2%的速度增长,使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其次单位人口用水量增加。再次是工业用水量增加。此外,供水水质相对下降与高标准水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 促进城市给排水发展的策略
一是增强质量意识。城市给排水工程立项后,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在施工前期,首先要认真会审核对相关的设计文件以及施工图纸,判定其是否与现场以及施工的实际条件相符合,设计的深度能否满足给排水工程施工要求,防止出现管道与桥梁、电缆,管线与梁柱相冲突的现象。应该在施工图纸上对需要预留或者预埋的内容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纠正相关错误,明确施工的要求。此外,认真检查施工所需的水泥、沙石以及混凝土管,确保其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特别是水泥与混凝土管,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以及抽检。
二是重视各环节控制。城市给排水工程中发生的大多数质量事故要归因于施工环节的疏漏,措施的不落实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不健全等方面,因此,应该在施工前期,严密监控所有与工程质量相关的环节,做到将影响施工质量的消极因素消除在施工前期,这是进行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此外,在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期间,要严格审查相关的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巡视检查,而且应该邀请监理单位的监理工程师以及施工单位的质检员参与进来,一同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尽量避免在施工结束验收时对不合格的部分,再进行返工。
三是落实质量责任。由于给排水施工单位较多,往往出现各单位各自为政的现象,只接受各自的主管单位的管理,不能纳入统一的管理中。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认真监督施工单位的进度以及施工质量,按照相应的质量要求进行严格检查,督促施工单位,一旦发生延误的现象,就要求其立即进行赶工,并将相应的情况反应给相关主管单位,甚至采取相应的经济或者合同等措施督促执行。此外,还要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对于给排水工程,不论其大小,相关的职能部门一定要派遣专门的人员负责工程的质量,而且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的身上,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追究相应的责任。
四是增强监理职能。在对城市给排水工程进行管理时,监理单位的有效监控是关键所在。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给排水工程的监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业务不熟练。因此,有关监理公司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胜任本职工作,做到一人多能。此外,对于城市给排水工程进行质量检测,需要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相关监理公司应该装备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将优秀的人才与先进的器具相结合,实现检测手段的现代化。
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范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主管单位:天津市教委
主办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6853
国内刊号:12-1258/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