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范文1
但是众所周知,“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探索的动力,新课程理念正是强调还学生以课堂,还学生以学习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引导学生质疑,带动学生调查探究,并进行可能性的拓展,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苯酚常温下是固体,久置因被氧化而显粉红色,教师可出示苯酚样品,要求观察表层以及深部的颜色对比得出结论,此时可设问“苯酚能否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此问题简单易懂,有机物化学性质教学中经常考虑能否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这也为以后醛的还原性教学进行了铺垫,即易被较弱氧化剂氧化,应会被较强氧化剂氧化。
苯酚的弱酸性是个重点,可设问“如何用实验证明苯酚的酸性?”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动:(1)取苯酚浊液1毫升,逐渐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2)取苯酚浊液1毫升,加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3)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酚试液点在pH试纸中部,与比色卡对比。学生可以得出结论:苯酚具有酸性,但是酸性不强,苯酚具有酸性,含有羟基,应能与钠反应,要求学生写出方程式,考虑“如何设计钠与苯酚的反应操作?同钠与水的反应对比”。大家知道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但是常温下钠与苯酚皆是固体,难以顺利反应。故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答案五花八门,例溶于水后再与钠反应或加热熔融再与钠反应等,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苯酚易被氧化,加热后颜色变化影响实验效果,从物质的性质出发,可采用操作简单并能取得满意效果的方法,如下:在一只试管中加入3毫升乙醚,取如黄豆般大小的钠粒,用滤纸吸干煤油,投入乙醚中,并无现象,再加入少量苯酚,充分振荡,发现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原理是苯酚溶解于乙醚中,使反应得以顺利进行。
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范文2
关键词:创造性 校本课程 研究能力
当前,世界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改进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中国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扎实,而国外先进的教育考虑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是离开了老师也能够学习、思考的能力,而我们的科技教育还不能完全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要有效的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创造地学习。
一、挖掘整合本校资源,编写生命校本教材
(一)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教材的定位
1、开放的建构空间。
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建构空间,走进教材情境场中的师生不是看客,不是观众,而是生活者、参与者和建构者。教材要为学生的建构提供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探索方向、探索范例等。
2、教材洋溢科技创新的气息。
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科技创新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研究,千万不要把科技创新教育变成说教。
3、校本课程的品位
回归生活不等于使课程肤浅化,“繁难艰深”和“肤浅幼稚”都不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不能老停留在传统和常识水平,应该反映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最新成果,比如关于时间、关于集体、关于游戏、关于科学、关于礼仪、关于倾听等这些都是我们教材中应涉及到的问题。
二、强化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举办校园“科技节”。
在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中,我们把科技创新教育通过主题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等形式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式的研究实践方式。
(一)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1、生物资源考察。2.古代遗址考察。3.厂矿企业考察。
(二)举办校园“科技创新大赛”
1、活动内容
校园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部分内容:
(1)竞赛活动――有优秀科技创新项目(小发明、小制作)、优秀科技实践活动、科技小论文、科技创造小发明金点子征集等内容。
(2)展示活动――学生优秀作品成果展。
2、组织实施形式
(1)成立××中学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审查和评选。
(2)各班级要建立相应的科技小组,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及时将活动进展与指导师沟通。
(3)本届大赛评出各单项比赛一、二、三等奖若干名,给予表彰和奖励。
(4)评选一些优秀指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获奖学生的成绩是优秀指导师评优重要依据之一。
(5)对此次大赛组织良好、参赛作品优秀的班级和兴趣小组进行表彰。
三、几点体会
首先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要有保障。学校领导重视并支持研究工作;活动设计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保证切实可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要有始有终,抓好开头,做好总结。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开设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确定,制定出一套更完整、更系统的实验教材是十分必要的;开设实践活动的方法和课程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验。
学校需要培养更多科技教育专职教师,保证课程的有效开设。同时我们通过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发现我们高中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普遍负担较重,大多学生把课余时间都放在高考科目的学习上,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时间没有保证。
参考文献:
[1]崔允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范文3
【论文摘 要】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教学大纲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要求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的时,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当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我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显得很必要。
二、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在实施中地探讨
2.1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原则
当代教育注重教育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国家统编教材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教育的统一性。因而,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方面,就给我校校本教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学校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校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校本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相互补充就能较好地满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这一要求,使学校教育服务社会。
从2009年起我校积极推动特色教学,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特长, 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编写校本课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知识。选择学生能接受能理解的知识,并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之中。基于这个原则,在人教版的基础上,我们选编了一套英语校本教材。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三大方面,由王荣春、何秀娟、郭建主编的《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周勤红、蒋红梅、马馨馨主编的《写作教程概况》,靳爱新主编的《高中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内容范围为:A.关于英语国家风情习俗;B.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C.关于中西方国家节日的差异;D.关于英语国家的音乐文化;E.关于世界主要问题;F.关于英语国家的科技发展; G.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H.关于中英宗教信仰的差异。总体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的水平。
2.2我校英语课程校本的教学形式
2.2.1讲座和讨论
主要介绍英语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获得学习资源;采取先让学生讨论再讲解。在讨论中或讨论后及时做总结
2.2.2开设英语口语班、英语听力班,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接受多元文化教育,我校利用外教,着重培养他们的口语和 听力。
2.2.3观察和访谈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做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中、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等等,并且做必要的记录。
2.2.4问卷及测试
对参加英语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前培训后对研究对象都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进行对比分析。
2.3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的实用性
我们以人教社2008年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范本,依照教材的内容,力图在教材外给学生开发出一本适合我校校情英语课程。在编写中,我们考虑到学生英语能力的分层实际,以三个层次开展校本英语教学编写,尽量在内容的选择,编写体例的设计符合我校高中学生实际特点,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景。 英语校本课程确定后,学校对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都作了精心安排。国家课程英语每周安排4课时,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校本课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记入学生学分认定中。
三、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启发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充分认识到我校的优势和风格,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实施后有如下启示:
3.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们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精神与技能,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过去我们所使用的都是别人编好的参考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师的惰性,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科研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使教师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为教师提供了发挥自己教育智慧的广阔空间。
3.2更全面地利用和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的设置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我校开办特色化教育,与李阳《疯狂英语》有着经常性的往来合作,因此在师资和对外信息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学校许多教室都有多媒体随时可以利用。所以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很理想,因此,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是课程的开发的途径。校本教研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3给学校创造了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
为了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我们创设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协调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学习氛围中。
3.4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大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渴望学好英语,这就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有了学英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潜能也充分发掘。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5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英语校园网使信息技术和其它文化课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经过学习校本课程,学生对中西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知识视野,加大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这对语文,政治等学科是有帮助的。
四、提升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的思考
4.1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渴望诸如异域政治、历史、经济、教育、时事等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因此,在编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多开些介绍英语国家知识,和时事阅读的课程。
4.2协调国家英语课程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应属于第一课堂,英语校本课程为第二课堂,二者相互弥补,又有主次之分,不能投入同等精力。国家课程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教师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会带给他们压力,造成过度疲劳,因此视其为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开发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4.3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人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而一些要求相对过高的科目,如英文写作、英语听力则不尽人意。
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课程综合化的关键是教师的综合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紧密地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爱好以及学科教学,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有价值,否则将使校本课程走入一个误区。
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范文4
关键词: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德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61-02
一、引言
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在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德育课标指导下,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及当地社区的德育资源,以学校教师与学生为主体,借助相关人员力量,选择、改编或新编适合于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品质教育的教材或活动,并纳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的德育课程。国内各中学开发出来高质量的德育校本课程并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有上海行知中学“真人教育”系列;上海金山中学的“模拟家庭”系列;青岛第三十九中学开展“德美体”;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构建了学科德育,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科德育,编写了《学科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德育课程优秀教案100例》、《德育活动集》德育校本书籍,供全区内的学校使用。当前国内多数学校对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开发,开展系统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就更少了,质量也不高,本文对如何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进行探讨,为各级中学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二、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改革德育工作现状的需要。传统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反差大。德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德育目标“高、大、全”,德育主题错位等等,影响了德育目标的正常实现,德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育德”功能。
2.调动了老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由原来德育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者、执行者、评价者。调动了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信心、积极性、主动性。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参与程度高,有利学生个性发展。德育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社区、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特点,创建有特色的学校,培养有创造性的独特个体,接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德育校本课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3.是整合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教育与教学没有整合一致,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要求不协调的现象普遍存在,抓德育的只抓思想品德教育,不注重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抓教学的往往只管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
三、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组织与管理
成立德育校本教程开发管理机构。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为负责人,德育主任为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年段长为实施者,教研组长为协助者,成立德育校本培训、开发管理体系。德育处负责制定德育校本教程开发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内容、考核、评价。管理课程开发的资金、编写进度、开发课程的先后顺序、审核与评价,对课程的实施与考核等。德育校本课程编写流程。专家指点德育处撰写课程纲要评审修改分配任务编写讨论修改审查印刷实施评价。
四、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益
1.开发校园文化的德育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爱校情结。通过立足于校园文化之上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和学习,营造学校的校园文化,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传承学校的优秀传统。开发以校园物质环境为素材的德育校本课程,激发学生以校为荣的爱校情节。如《校园建筑历史变革》、《校园植物探秘》等。以校园舆论文化环境为素材的德育校本课程,如设置内容丰富的专栏橱窗、学生电视台以及广播站。如我校厦门集美中学是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学校,“诚毅”校训,是嘉庚精神的精髓体现。以“诚毅”和“嘉庚”为主线开发系列的德育校本课程。如《“诚毅”校训与集美校友》,《嘉庚建筑》、《陈嘉庚与教育》、《嘉庚与华侨办学》等。开发以校园制度为素材的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校园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制度纪律等。优秀的制度文化,可以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形成优秀的品行和价值观念,凝结成一种在代代师生中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开发德育校本教材,如《学生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等。
2.开发学科渗透德育的德育校本课程,润物细无声中沐浴德育教育。开发各学科中蕴涵的德育功能,寻找德育和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融合点,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无缝隙连接。以教务处为组织者,教研组长为执行者,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素材,开发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校本课程。既可以在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也可以编写德育教材,如《化学史与批判精神》、《哲学与延安精神》、《青少年性心理与性生理教育》、《中国历史中的民族英雄》、《感怀哲学》、《欧美文化差异分析》等。
3.开发地方德育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爱我家乡的情感。地方德育校本课程是挖掘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风俗、文化、地理等知识,开发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地方德育校本课程。如少数民族居住集中地区,可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如《藏歌》、《藏文化》,《侗歌飞进校园》、《芦笙飞歌》、《民族服饰》、《民族体育运动》等。
4.开发品德修养类的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适合学生的品德修养类的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如《礼仪手册》、《人际交际》、《职业规划》、《交通安全教育》、《形体健美》、《中西方美术欣赏》、《艺术与审美》、《插花艺术》、《剪纸艺术》等。
5.开发系列活动类的德育校本课程,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月系列活动。如感恩月、民族精神月、艺术月、科技月、体育月、读书月等等。感恩月系列活动,以“感恩”为主线的情感教育,如“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培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感谢社会关爱我”、“感恩自然赐予我”;艺术月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书画专场”、“舞蹈专场”、“十佳歌手”评比、“相声、小品”专场、“棋类专场”等等。
6.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德育校本课程,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素养。利用特定的节日或活动为契机,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如清明节,祭扫先烈;端午节,纪念文化名人等。活动如义务劳动、植物、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敬老院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接受教育,提升修养。
因此,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是提升德育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使德育教育活动生活化、真实化、校本化、趣味化、人文化,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的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修养好的建设人。
参考文献:
[1]丁蓓.中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范文5
在教育教学方面,本着“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原则,我通过自主阅读、参加研训活动、教育硕士学位进修等途径深入学习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内化理论。在教学中我能够整合课程资源,优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积极探索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研读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认识升华——交流分享,总结评价”为主要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读、思、问、议、评”的学习方法及“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生成”的互动交流中,自然达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育人目标,从而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及“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作用,也实现着师生民主和谐交往中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虽然我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但是我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实施管理,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格外关注后进生转化,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因此任现职以来,本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年10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
六年来我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主要有:【1】**年11月,《自觉磨砺意志》课例的教学设计,在**省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比中被评为二等奖;**年1月,在**区区域性课题《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研究》评比中,被评为二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作为**市**区“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被录入《自主发展教育研究》一书中。【2】**年3月,撰写的《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年4月,在**市教育学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3】**年6月,执教的《自觉维护正义》一课,在**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拉练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4】**年11月,执教的《世界文化之旅》一课,在**区第五届“三杯赛”活动中,荣获优质课二等奖。【5】**年12月,撰写的论文《谈“继承传统美德文化,弘扬现代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反思》在**市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暨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上,被评为二等论文。【6】**年12月,撰写的论文《探索勃勃生机的教育,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在第六届**市基础教育论坛会上,被评为三等优秀论文;**年3月,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论丛》中发表。【7】**年3月,撰写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2007年度三等优秀论文;**年5月,在《**教育》上发表;**年10月,在《中学课程资源》上发表。【8】2009年4月,参加**区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优秀奖。
另外,在兼职的其他工作方面,我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综合实践活动课——【1】**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市教育学会发展性学生评价研讨会上,做了学术交流并被评为一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于**年10月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9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年7月,执教的《关于中学生营养科学与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一课,在**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优质课。【3】**年8月,撰写的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与反思》在**市**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会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4】**年6月,撰写的《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科研工作——参与了国家、省、市、区级多项课题研究,有近十项研究成果获奖、发表,并亲自主持了区级个人课题研究;05年9月开始兼职科研专干,为学校“十五”课题结题和“十一五”课题开题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评为区“十五”优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宣传工作——曾做过7期《海之韵》校报副主编,8期《家校彩虹桥》家长小报责任编辑,负责学校《课改文集》、《学校规章制度汇编》、《**教育》我校专刊的统稿工作,多年来一直兼职学校新闻报道员,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尽心竭力,得到广泛赞誉,曾获区优秀报道员称号。人事工作——07年4月开始兼职人事干事,虽然事务庞杂琐碎,但我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如出勤统计、校务记录、报表上报、证明出具、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资变动、退休教师活动、教师评职考核等,真正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我深知: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在教育的田园里,我将继续辛勤而快乐地耕耘着,争做“研究型教师”,创造新的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范文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引导居民热爱乡土、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增强居民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树立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社区风尚。
2.充分展现家乡的风采,提高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程度,增强居民爱护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促进区域内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力度。
3.深层挖掘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快社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步伐,建设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
4.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区居民培训,又能为广大居民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基于此开展居民教育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居民的创业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开展区域内乡土教育资源的调查研究。
2.开发乡土教育资源,开展特色培训项目教材的研究。具体包括依托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开发茶文化教材;贴近街道中心工作,开发乡村旅游服务教材;研发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3.开展诸如以《红楼梦》艺术赏析为主的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的研究,探索将当地文化现象与特色培训相结合的有效渠道。
研究的过程与举措
1.社校联动,聚焦乡土挖资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加强与辖区内各中小学校、社区居民学校的联动,在各校中聘请“乡土教育资源开发”联络员,每月定期集中交流汇总。
我们从了解社区内教育资源现状出发,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资源分布图,标明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的具置,使研究者能清楚掌握这些资源。
为了准确了解陆人民的抗日历史,我们还走访抗日见证人,询问知情者与当地农民;到区档案馆、街道党史馆查阅资料和地方志,搜集整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
2.走进社区,开展活动炼资源
带领学员实地调查,了解“娘娘坟”的由来和花塘一带关于“红楼遗迹”的传说;以家乡名人为榜样,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
走访调查社区今昔经济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品家乡美食、尝家乡名茶、听地方名曲,体会古老民族的传统风情。
牵手相关部门建立了以“神山头古文化遗址”、“陆郎后阳烈士墓”、“江宁滨江敬老院”为核心的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和黄龙岘、朱门人家、南山湖等新型农村旅游基地。
3.立足本土,定位课程编资源
我们将搜集来的大量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风景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特产美食类、名人成长类、抗日史实类、经济发展类等类别。我们对各种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对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研究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力求使编写的教材符合历史事实。
根据居民学校教学实际,我们提炼出了“抗日文化、茶竹文化、红楼梦文化、农家乐文化”四大重点乡土主题,编撰了青少年教育读本《乡韵》(茶韵、竹韵、气韵)、《红楼梦与花塘文刊集锦》、《朱门农家》、《茶经》等系列读本。
4.点面结合,开展教学传资源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采用“选点实验与全面推广”相结合的实验方式,从街道22所居民学校中挑选了15所办学基础较好、志愿者教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校作为“试点校”参与乡土教材教学实验工作。
我们除对参加实验活动的志愿者进行了三次集中培训外,还从2013年1月开始,与街道老年协会联合举办基层学习型组织负责人(志愿者)培训辅导活动、教学示范观摩活动,并组织经验交流。
5.跟踪管理,保课程有效实施
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并给予必要的人财物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的课程实施考评机制,既保证检测过程、考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又促使参与课程的学员有活力、有动力、长见识。
邀请课程专家来校指导工作,不断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时充实课程内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本校的教育特色。
多次召开座谈会、交流会,了解实验工作进展情况,为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翔实的数据。
研究的成果与效益
1.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服务型教师队伍
经过课题研究,教师激起了教科研的热情,一批教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研究的教师有多篇研究性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
2.教育在乡土资源上生根发芽,居民在乡土教育中茁壮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学员通过课题的引领,加深了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陶冶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操。通过开发社区乡土资源,丰富了学习内涵,达到了传承乡土、熏陶情感、提升能力、塑造形象、发展经济的目的。
(1)优化乡土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教育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应该说,当前青少年甚至成人确实存在着对乡土资源的淡忘或者漠视的情况。无论是从实验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员的角度来看,挖掘、整理乡土资源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的过程。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意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开掘就必须注重优化,优化的就要加以利用,利用就是热爱,就是传承。
(2)推动乡风文明,激活真挚情感。
推动新农村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搜集整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促进乡风文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文明的节拍吻合。课题研究的过程对于社区居民进一步认识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宣传乡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3)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居民素质。
乡土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就是在丰富德育形式,就是德育形式的极大创新。居民在学习、开掘、整理、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锻造了品格,培养了交际能力、礼仪素养和心理品质,培育了乡土文化的传承精神、热爱意识、责任意识。
3.明确了开发基本原则,形成了校本教材体系
我们在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我们感觉到: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开发,为什么开发,怎样开发。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的关键问题,树立开发基础以校为本、开发目标以人为本、课程实施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能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乡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4.激活了学校办学潜能,凸显了社区教育特色
开放性、体验性、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重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让学员乐于实践;强调实践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性,让学员善于实践;尊重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让学员敢于实践。
(1)解决了居民学校“缺教材”的办学难题。
我们结合本地区传统与特色,自己动手编写乡土教材,开辟了一条解决居民学校“缺教材”难题的有效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居民学校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制订了编写乡土教材的规范制度,为今后继续编写教材打下了基础。
(2)增强了居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本地区的乡土教材讲的是家乡历史、自己“身边”的人物和故事(有些事件许多中老年人曾亲身经历过),传统特色文化艺术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内容,所以这些课程和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参加学习、坚持学习的兴趣。
(3)彰显了社区教育的特色与品位。
目前,我们开发编写的青少年教育读本《乡韵》正在街道各中小学中广泛使用;《茶经》读本正为广大茶叶种植户传经送宝;《朱门农家》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人发家致富的秘籍;而《红楼梦与花塘文刊集锦》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了“读红楼、探红楼、说红楼”的队伍中来。
研究的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