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1

(①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南京 210000;②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 210000)

(①Mingfa Binjiang Branch School of Nanjing Langya Road Primary School,Nanjing 210000,China;

②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

摘要: 近年兴起的“校本”研究源于“教育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等教育理念。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校本理论的研究聚焦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等三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了大量个案对校本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更为深入的探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is from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round human development", "innovative training", "quality education", "harmonious education"and oth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ombing the literature found that scholars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theory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school-based research, etc. and has formed relatively ri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cases of school-based education it has carried out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 校本;素质教育;文献综述

Key words: school-based;quality education;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93-03

基金支持: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的案例研究》(B-b/2013/02/238;2014年南京市50项精品课题。

作者简介:李兆文(1970-),男,江苏南京人,高级教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发展心理学;邵然(199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校本研究兴起,尤其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出台三级课程政策后,有关校本方面的研究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校本教育涉及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教研等多方面,有关校本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

1 理论基础

1.1 “教育本质”理念 国外学者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一直有所讨论,如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也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尊重人的价值、生命和人的生活的价值取向,强调冲破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束缚。而校本研究正是顺着尊重教育本质的大方向开展起来的。

1.2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将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以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型,关键要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目前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多集中在高校中,力图通过对高校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点很少放在基础教育上。但基础教育是基石,创新思维的培养需从娃娃抓起,而国外正是主要通过校本课程,实现其启发式教育为主,以思维能力培养训练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能力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目标。

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性的师资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教师不再单纯只是课标的执行者而是参与者,更有利于教师创新性的发挥、素质教育的落实。

2 校本课程

2.1 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通过在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发现2005年以前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还多是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的一些阐述,06年开始校本课程开发类的硕士论文多了起来,对校本课程的讨论也变得更加具体和系统,并且实践方面研究不够的问题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许多文章采取的都是理论加个案研究的模式。但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校本课程的内涵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上。个案研究中,研究者有对个案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但理论层面的有关校本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的大指导较少,不利于在开展实践前做好准备工作。

2.2 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二位学者在1973年7月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他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为改善学校教育品质所计划、开发的各种活动。国外学者在反思50、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中认为,课程改革亟需具有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学生情况的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以改变课程专家理论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管理体制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管理也是大一统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革新。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政策;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此后,原本由中央主导的课程管理权力不断被下放至地方和学校,学校不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者,它也可以作出课程相关的决定、参与课程决策并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何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统一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融合专家课程和教师课程实践等新问题不断得到学者的关注,校本课程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3 校本课程的内涵 国外方面:菲吕马克(1973)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的有关人员,如教师、行政人员、社区人士与学生,为提高学校的教育综合水平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斯基尔贝克(Skilbeck,1976)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

奥尔顿(Walton,1978)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原有教材的改编、选择或者是学校自己新编的教材。

国内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导师徐玉珍教授就曾在2005年发表的《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文中专门对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解释:校本的课程开发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辨析[1],明确指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即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

曹绍芳在对校本开发各种概念界定进行研究后发现,研究者们间分歧很大。他总结到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总的来说,可将校本课程定义为:学校依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自身情况,由学生参与、家长支持、社区保障所制定的课程。

2.4 校本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石淑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特别强调了其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李金乐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并能够为未开发地区提供借鉴。

另外,也有学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职能分工,如:廖哲勋详细地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的不同职责。

2.5 校本课程实践层面 校本课程的开发尚未成熟,主要集中在体育、音乐、语文阅读、地理、历史等方面。其实施效果也需要不断得到监控以不断改进。许多校本课程研究的文章都有大篇幅的个案研究。研究者们主要通过访谈、问卷、综合等方法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实践方面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出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其中,鲁海波通过对上海市某中学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推行难的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学生角色由服从者向参与者转变的建议。

杨赫也对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总结,并个案研究了内蒙古两所学校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陈薇在《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一文中,对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访谈法总结出[2]: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内涵认识不清,对校本课程开发重点的偏移,校本课程开发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能力欠缺,教学科研、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缺乏专家有效指导、校际间交流与合作,社区、家长支持;评价基础薄弱等桂林十六中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不少其他学校也可起到借鉴注意的作用。

3 校本培训

3.1 校本培训的必要性研究 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综述中可以发现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以及正确实施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自身意识和能力等,都会对课程产生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的提高,是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基于对教师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学者们开始了校本培训方面的研究。

3.2 校本培训的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查阅文献发现,04年以前,校本培训方面主要是一些概念解读以及对国外校本培训的研究,借此求得经验,如:

华东师范大学的于建川(2003)在其硕士论文《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经验及其启示》中认为,应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加快研究和实施我国的校本培训,以期实现《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3]。他对国外教师在职培训理论的三种视角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师训四模式,分析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发展历程,从产生到发展,阐述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终身教育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心理学理论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总结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在目标体系、协作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的经验,认为教师校本培训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

华中师范大学刘红(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主要对英国的校本培训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校本培训在英国能够较早兴起的原因,从校本培训的结构、运行和保障三方面对英国的校本培训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和全面剖析,并结合04年以前我国校本培训的研究状况,对之后的研究提出了加强有关校本培训实践理论研究,提出了包括统一对“校本培训”的认识;立足本校,加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调整教师在职权利,扩大学校自主权;建立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相互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内的几点建议。

3.3 校本培训研究趋势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走出对校本课程“块状”、“点状”角度单一的研究模式,多以理论加个案等对校本培训进行纵深化研究。如: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百艳(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就通过档案分析、访谈、案例观察、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所J中学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通过对其战略目标,现实资源等的分析,结合绩效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出了构建“基于对话管理”的校本培训模式。

4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同样是校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织成部分,目前它也成为了校本研究的一个新亮点。上个世纪6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兴起,表明了人们对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关注。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曾提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成为行动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

校本研究主要突出的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需要教师的参与,同时研究点为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目的在于改善学校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

校本教研对于新课改也是极为重要的,国内的校本教研存在教研意识不足、教研能力有限、流于形式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吕敏霞(2008)在其博士论文《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中通过对中美在校本教研产生背景、概念与内涵;机构设置和管理;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流程与开展模式;方法与指导策略;评价;进展情况等方面的比较中,提出了明确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职责;在传统组织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组织功能;通过政策支持,以优促薄弱;帮助教师求助网络等建议。[4]

近年来,校本教研主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关联,研究重点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的新课改。

5 结束语

校本教育在遵循国家教育目标大方向的基础上突出了学校特色,因校制宜,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区等大集合的校本课程是校本研究中最主要的一块,校本课程强调教师的参与,这就发展了校本培训以及校本教研的相关研究。可以想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今后校本研究的重点。在生本化的趋势下,已经趋于成熟的校本教育研究开始转向班本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2]曹绍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石林一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3]杨赫.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以“生态中国教肓行动”内蒙古两所项目学校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2

(一)独立办学的自主。学校为民办性质的股份制学校,自主独立办学,单独建制、独立核算,隶属于市教育局领导和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师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

(二)选择教师的自主。学校教师队伍坚持“公平、公开”原则,通过“公开招考、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实行优劳优酬、岗位流动。他们中有苏教版教材编者,参与了新课教育一体化,小学、初长培养一体化。小学部提前打造与初中贯通的课程链,初中课程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理念提前进入小学高年级,形成“小学—初中”的“直通式”发展轨道,构想并启动了“选修+必修”的校本课程改革实验。

二、创全面发展之优让最美的教育景观在这里熠熠生辉,让最优的教育服务在这里惠泽百姓,学校坚持“欲成才先成人”的育人观,积极倡导生活教育理念、人文关怀理念、智慧教育理念、情感教育理念、校本发展理念、服务经营理念,以 “礼智行善和美”的现代“绅士淑女”教育为载体,狠抓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努力实践“规范+活泼”、“优秀+特长”的发展目标,并把这种理念具体落实在三大“强化管理”之中。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3

1.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毕业率达9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以上。

2.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创优工程,进一步缩小中学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间的差距,整体提高初、高中办学水平。年内再建成1~2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3.以推广与应用“十五”局领课题研究成果为指引,进一步深入推进初、高中新课程实验,力求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新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普通高别要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学分管理及选修模块开设上加强探索与实践,努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4.以全面实施“__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评价指导意见”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改革,努力形成学生勤奋好学、教师爱岗敬业、校长品位办学的良好氛围。

5.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开展对中、高考改革的研究与指导,进一步提升初高中教育质量和水平。中考各学科合格率力争达到85以上,六科一次性合格率达到80以上;高考本二以上进线人数再创新高,万人本科进线率达到25.0以上。

6.全面启动局领“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工作,力争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在学校特色建设、管理制度改革、德育管理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科课题研究等内容上取得明显进展,为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7.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意见(试行)》,深入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围绕课程实施、教育管理、特色建设、评价改革等要素,整体设计并构建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顺畅对接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1.明确学习和研究的主体,改变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拓宽学习和研究的内容。要以教师为主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加强学校各个层面的学习、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本区的学习和培训资源,灵活地选择培训“菜单”的内容,变原来的单一讲座“菜单”为综合性的学习、研究“菜单”,形式多样地开展以校为本的学习研讨活动。

2.建好学习与研究平台,提供学习与研究资料,开通学习与研究渠道。丰富和改建__教研网站,增加新课程理论知识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和改版《__区课改实验工作通讯》,强化理论学习和教育科研内容。继续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沙龙研讨活动,促进全区教师深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并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和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3.选择学习和研究主题,明确学习和研究要求,落实学习和研究效果。继续大力开展以教学案例解读、课型教学研讨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紧密围绕教育局总课题《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设计学习和培训主题,不断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和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在现代教学特色、课程特色和办学特色方面有新的探索与突破。

(二)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出新阶段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1.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确立学科教研的主线,努力构建学科教学特色,构建多元化多形态的教学课型,大力提高学科教学研究水平。根据新课程在初中和高中各个年级均以开展实验的基本情况,通过调研,制定新的课程改革实施策略和意见,加快研制并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推进意见。

2.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态。制订有关的评价标准,提出给教师的具体建议,促进全区教师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上有明显的转变。同时,要落实科学的质量观,在每学年开好初中、高中质量分析会的基础上,加大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3.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的整体素养,努力打造骨干教师群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整体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科研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素养。针对部分教师在“教育科研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的欠缺问题,继续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和“教研与科研共进”活动,促进教师四种素养全面和谐发展。

4.不断创新教研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区教育教学业务部门要积极探索集体调研的新途径和新形态,改变传统的集体调研方式。继续丰富“和教师一起备课”、“和教师一起研讨”、“和教师一起上课”活动。在个别调研中,加强跟踪调研和重点调研的规定与要求,确保调研的质量和效益。

5.确立教学主体工作,把教学研究逐步推向新的高度。几年来,我区分别在教学课型、教学细节、教学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我们将在教学的有效资源共享方面进行整体性探讨。学校也要围绕这个主体性工作,开展工作实践与研究。本年度将开展新课程“四优”获奖作品展示活动,通过学科会议、优质课评比、教研员下水课等活动促进本项工作的开展,使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6.落实教育均衡化要求,促进教学质量高位均衡发展。针对有些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和学校之间存在的教学质量不平衡现象,加强 对薄弱学校的教学调研,指导学校开展区级教学研讨活动。同时,要加强学校结对互助活动,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

1.认真贯彻区《普通高中校本评价指导意见》、《普通中学教学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以校为本教研工作机制,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深入推进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扁平化和人本化,使教学工作能规范、有序、高效地展开。

2.按照《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探索建立电子档案式动态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学籍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的目标。同时,积极实施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关于家庭贫困学生、残疾家庭学生及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严重障碍学生等特殊学生档案,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物质和精神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3.以贯彻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局新制订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和大力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为指引,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大胆改革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实践“教育以人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和“校长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整体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能。

4.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精心组织和稳妥推进教育国际化。三星级以上高中和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要以率先开展双语教育实验、与境外学校进行学术交流、选派教师出国培训等为载体,探索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从中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拓展校长的办学思路和教师的教育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奠基。

(四)切实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

1.认真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和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要以深入推进初、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抓手,以创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省文明学校、省安全文明校园等为载体,进一步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4

本学期,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南中人共同努力下,学校以“和融共进,追求卓越”的南中精神为引领,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秉持以人为本、制度为先的管理思想,弘扬“水润教育”办学理念,逐渐形成“范水向善,润础致远”这一校本特色文化。学校的办学内涵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 学校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本学期,学校先后获“江苏省初中教学团队建设特色学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学校”“扬州市平安校园示范校”“扬州市法治优秀校园”“扬州市‘十三五’教育科研优质校”等荣誉称号。参加江苏省初中校长峰会,介绍我校教学团队建设并获教师团队建设特色奖。我校《初中“邮驿式学习”的实践探索》项目成功入围第四届全国教博会,亮相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校“邮驿社”被评为扬州市第五批精品社团。学校多批次派出经验丰富的教师支教乡镇学校,接受乡镇学校教师来校“顶岗培训”。11月9日我校作为扬州市第十四次学校精致管理现场会初中分会场,面向全扬州市、县区的教育局领导和初中校长们,全面展示了“水润教育”的办学成果,赢得了与会领导和嘉宾们的一致点赞。10月和11月份,陕西米脂县校长代表团和教育代表团先后两次来我校进行交流学习。12月份成功通过“市政府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积分位居全市初中学校第一名。学校的品牌公信力、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

--- 质量提升步伐不断加速。本学期,学校坚持立足课堂,通过抓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课后耐心辅导等实招,持续推进水润课堂建设,各年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中考,我们克服外部竞争态势加剧、招生政策调整等不利因素制约,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中考各项指标均远超预期,邮中教改班录取人数创造历史。学校被市教育局评为“2018学年度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参加全市质量检测,我校三个年级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校“自主·滋润”的水润课堂课程基地建设接受专家评估获特等奖。这提振了我们的士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证明了我们自身的能力和实力。

--- 教师整体素质不断增强。本学期,学校有多位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有近30多位老师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评比竞赛活动中获奖。钱海如老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徐松、刘菲等10位老师被评为扬州市第八批骨干教师;钱海如、葛汉洪、卞金华3位老师被评为“扬州市教科研学术带头人”。“珠湖星光大舞台”高邮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评比中,钱璇、吴志娟、刘菲、戴圆圆、范朝宏、邱景、周霞、陆志亮等8人获得一等奖。2018年“百千万工程”,教学骨干示范引领活动中,我校嵇晓林、赵鹤云、张凤祥、卞金华、陶兴赋、陆寿华等获得一等奖;在高邮市中小学教师智慧教育技术制作比赛中范朝宏老师获特等奖;在高邮市理化实验技能说课比赛中朱寿岭、吕佳丽获一等奖。2018年我校“一师一优课”共晒课202节,获奖33节,其中,钱海如老师获部优。2018全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录像课例评选中,钱海如、夏时琨分获二、三等奖;在扬州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中,陶兴赋获二等奖。在扬州市多媒体课件比赛中,陶兴赋获一等奖。扬州市物理实验教具创新暨实验教学设计评比中,朱寿岭获一等奖。在2018年扬州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陶兴赋获得二等奖。徐松、冯爱飞、冯忠梅、胡鹤、葛明存等老师受到市政府表彰;曹巨安老师被评为高邮市优秀教科室主任他们就是南中教师团队中的杰出代表。

--- 素质教育成果不断丰硕。本学期,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和活动中成绩喜人:男、女足球队在市长杯足球赛中分获初中组第一名和第二名;男、女篮球队在高邮市阳光篮球比赛中双双获得第一名;男、女排球队在高邮市排球赛中双双获得初中组第二名;男、女乒乓球队在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分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扬州市中学生“语言规范运用大赛” 高邮复赛中,我校有30人获奖,其中9人获高邮市一等奖;张路阳、林品言等同学获全市法治征文比赛一等奖;在2018年 “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及诗歌现场竞赛中,我校学生张路阳、耿瑞敏获扬州市一等奖;在高邮市第四届中小学师生书法现场比赛中,我校学生张歆雨等6位同学获特等奖;在高邮市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中,我校学生张路阳等6位同学获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人防杯”高邮市第四届中小学师生书法现场比赛,成绩喜人,八(15)张歆雨、七(1)周一鸣、九(14)张竞丹、八(10)何煦、八(14)管一鸣、七(14)王绪等6人获特等奖,另有6位同学获一等奖, 6位同学获二等奖;组织学生参加高邮市2018年“汉字书法之美”竞赛活动,我校成绩喜人,七(1)管顾杰、八(15)张歆雨获软笔一等奖;6位同学获软笔二等, 10位同学获软笔三等奖;七(1)沈宛静、王落凡、七(3)李思瀚、七(5)王佳鑫、七(14)王绪、赵宇萱、七(15)徐丫丫获硬笔一等奖,另有7位同学获二等奖, 7位同学获三等奖……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彰显我们素质教育成果的丰硕。

二、所做的工作

本学期,在“水润南中”的文化理念引领下,围绕“特色南中”建设,所做的重点工作主要有:

(一)抓水润管理,促学校内涵提升

以水润管理作为“水润教育”的出发点,强化学校特色建设和内涵提升,走出了一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之路。

1.管理理念引领凝聚力。学校全体行政成员致力于“南中是我家,不分你我他”的家校情怀,坚持高效、民主、务实、关爱的工作作风,在分管工作中既敢于独挡一面,又能立足全局,责任分工不分家,相互补台不拆台,团结协作,和融共进。一是坚持制度化管理。规章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没有特例;二是坚持透明化管理。对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奉行量化积分、公开公示的原则;三是坚持民主化管理。即时听取、采纳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师生、家长、社会监督;四是坚持走动式管理。不只是坐办公室听汇报,坚持将课堂、教室、食堂等作为工作一线。

2.管理精细增强战斗力。学校坚持重大事务校长室集体研究决定、分管领导具体执行、党支部指导监督、双代会民主参与的管理架构,保证学校决策与运行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广泛听取全体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坚持分管校长负责、年管会领导、各科室协同的分工细化、责任到人的运行模式,保证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高效、规范、有序运行。

3.行风建设扩大影响力。一是积极利用校长信箱和家长、学生问卷调查等社会监督评价渠道,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团群工作,认真开好“”,有效地将“两学一做”与日常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三是积极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组织教师读书分享会,组织教师元旦联欢会,增强了教职工的集体凝聚力,也活跃了校园文体活动氛围。

(二)抓水润德育,促学生品行端正

以水润德育作为“水润教育”的着力点,突出“渗透、无痕、激荡”的德育理念,丰富活动内涵,增强德育实效。

1.德育管理追求“水润渗透”。一是重视班主任队伍管理。开学初,学校就组织开展班主任工作沙龙活动,表彰一批先进班主任,并对新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积极搭建助力班主任成长平台,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班主任队伍进行培训,引导班主任从“事务型”向“智慧型”转变。二是发挥政教处、年管会的管理职能。行政值班每天坚持对校园进行巡查,对个别班级管理不力和少数学生举止不文明等不良现象,通过定期播放常规管理专题片,定期进行《班级管理通报》,从源头抓起,从细节抓起。同时,对班级管理有创新、有特色的,进行经验申报和评比,激励和引导班主任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三是挖掘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潜能。学校建立“红领巾文明值日岗”、“红领巾广播台”,不间断开展“流动红旗”和文明班级评比,将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融为一体。全方位、多维度的德育管理体系,增强了德育管理的科学性。

2.德育活动追求“水润激荡”。本学期,学校先后组织师生参加 “体艺节”、“读书节”、“科技节”、 “文明交通安全出行”、“安全疏散演练”等系列活动;开展主题为“开启南中新生活”的新生军训;举行“感谢师恩”开学典礼;联合市卫计委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守护学生视力系列活动;邀请相关专家进校园进行视力保护宣传专题讲座,抓实眼保健操工作,切实保障好学生的视力健康……这些德育活动如春风化雨,似春潮涌动,变无形为有形,化有声为无声。

3.德育环境追求“水润无痕”。一是开展校园安全环境整治工作。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和“德法同行,法润南中”主题教育。二是打造“书香校园”。学校更新、充实了图书室的图书,设立“班级图书角”,开辟流动书吧,鼓励学生自由交换图书阅读;结合“五个一百”工程,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各班设立班级文化角,设计班级名片,评选十佳“完美教室”;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诗词创作大赛和“诗香校园”黑板报评比,以书香熏陶学生的心灵。三是精致人文环境。学校的水润广场、水润门厅、邮文化长廊、名人励志名言、优秀毕业生寄语、书画作品展给学生传递精神力量。师生置身于其中,既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4.德育文化追求“水润流香”。一是积极开发利用校本资源。学校自主开发了《润礼》《润道》《润德》《润行》系列校本课程,《魁星》杂志、《南海潮》校报定期出版,学校广播台正常播音。定期开展“观赏之礼大家谈”等礼仪微课堂展示,强化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本学期,我校承办了高邮市“八礼四仪”微课堂中学段集体观摩展示活动,受到与会领导与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二是重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其中邮文化已成亮点,邮苑、邮协、邮校、邮局“四邮文化”影响广泛。目前校邮文化特色建设成果已通过省专家组论证并入选全国教博会参展。

(三)抓水润课堂,促教学优质高效

以水润课堂作为“水润教育”的立足点,细化过程管理,加强点面监控,持续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1.集体备课追求实效。一是规范细化集体备课流程,提升集体备课实效。将网络备课与现场交流相结合,做到“一结合”、“两发挥”、“ 三统一”、“四确定”。二是创新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务处依据新的备课组考核方案,从活动的计划、开展、实效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专人负责对集体备课进行巡查,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在过程管理中将集体备课的实效落在实处。

2.水润课堂追求高效。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年管会加强了巡课、听课、评课的力度,对学生的学习突出预学、小组争星、小组合作探究、纠错训练,推动高效课堂标准和要求的落地、生根、开花和结果;学校还对教师的案头资料进行定期检查、评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定期问卷、调查,推动了高效课堂的规范化建设。

3.学教量化追求收效。学校严格控制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对作业量过大的学科进行当面问责;同时严格控制课外辅导资料,杜绝乱征订、乱翻印现象,促进教师力争向备课要效益,向课堂要质量;精心组织每次大型考试,保证考试成绩客观公正,及时总结教与学的得和失,并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教学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切实促进教学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4.学风建设追求长效。学校以各年管会为管理单位,制定三个年级相应的学风建设和质量提升目标,形成七年级抓习惯,重基础;八年级防分化、保会考;九年级抓临界生、保优等生的年度规划。同时放权年管会,要求年管会创新管理思路,堵漏洞,防分化,调热情,增信心。今年,各年级创新期中表彰形式,分级部召开期中表彰会,多形式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实效明显。

(四)抓水润教研,促教师素养提升

以水润教研作为“水润教育”的突破点,把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作风纯正的师资队伍,作为不懈的追求,内强素养,外树形象。

1.立德铸魂树榜样。新学年伊始,举行教师严禁有偿公开承诺签名仪式,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责任状,利用网络、微信、《告家长书》等多媒体提醒教师自觉自律,定期举行教师政治学习活动,将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班子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创先争优”和“两学一做”等基层党建活动,树先进典型,评“有突出贡献教师”,用榜样带动影响身边其他人,将师德师风建设榜样化,示范化。

2.清溪引水求实效。每周教师例会,学校定期下发学习材料,组织大家集体学习、讨论、交流,通过学习先进人物事迹、高效课堂案例、创新课堂典范,教师敬业、爱岗、勤研、善教的工作作风得到激发。围绕“磨课”等相关教研课题,各教研组和备课组不定期组织教学沙龙、材料汇总和经验交流,保证了教研活动的专题性和实效性。积极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区域性中考复习研讨活动,并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教学与科研,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示范引领促成长。学校重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层次优秀教师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校内名师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名师(学科)工作室主题活动,放大名师示范效应。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采取“树典型、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的方法,让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显露身手的空间,积极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本学期学校安排20对师徒结对,给青年教师配备两名师傅,专门召开青蓝工程会议,签订师徒结对工作责任状,建立青蓝工程群,对师徒结对工作跟踪管理,动态了解结对教师听课情况等;实施青年教师汇报课制度,完善师徒结对考核细则,将教师发展与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考核相结合,严格师徒结对考评,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抓水润后勤,促后勤保障有序

以水润后勤作为“水润教育”的平衡点,努力提高后勤管理的效能,为创建平安、和谐、幸福校园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1.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大局观念。经常性组织职工学习,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学校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同时加强对后勤人员的绩效考核,后勤基本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2.提高安全保障,建设平安校园。以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台、班会课等宣传阵地,宣讲安全知识,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加强对门卫值班的督查,实现了防患未然的安保工作目标和要求。一年来,全校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3.严格校产管理,注重开源节流。一是财产管理建立起岗位分工、责任到人,分级管理的管理机制,增强物品使用者的责任意识;二是明确专人负责,对学校各项设施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提高财产的管理力度,避免学校财产人为损坏或意外流失;三是调动发挥维修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校产维修、维护,最大限度做到物尽其用,废物利用,节约开支,降低成本。

4.注重问题整改,确保师生满意。加强食堂伙食及超市食品的检查与监督力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加强食堂、超市、浴室环境管理,保持就餐就浴环境的优美和整洁,认真抓好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及时征求师生的建议与意见,不断改进食堂超市浴室服务工作。暑假期间,改造了东门厅,添置了校园文化设施;近期,针对男浴室和部分教师办公室空调效果差的现实,及时进行了更换或维修。

以上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广大教职员工辛勤耕耘、乐于奉献的成果。

三、下学期工作展望

本学期,学校依靠广大教职工的团结协作,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不足。例如:教育教学质量虽有明显提高,但还有增长空间;教育教学管理仍存在落实不力,执行不严等不良现象;教师敬业爱岗的奉献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后勤服务的质态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文明礼仪养成还需在细节与长效上下功夫等。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征程,下学期,学校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师德师能建设。学校将加强对在职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开办课外辅导班或在课外辅导班授课的违规行为。学校将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业务进修、学术研讨、知识讲座、校际交流等形式,努力营造“提升自我,自我提升”的学习风气。激励教师自觉整合工作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案例或深度见解的论文。进一步健全名教师、优秀教师的培养、使用、管理机制,加大考核和奖励力度,真正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定期对师徒结对活动进行检查,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核。继续开展优质课、示范课等竞赛活动,为教师展示才能搭建平台,为学校发展进一步增添动能。

二、精致教学过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确保“三个到位”。一是“制度到位”。继续完善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教师案头资料检查评比、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常规管理,力求教学管理有章可循。二是“检查到位”。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将继续深入班级、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备课组,抓备、教、批、辅、考各工作环节,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目标到位”。各年级要加强目标质量管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尤其是九年级,要加强中考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复习、备考进度。班主任要掌控、调动学生的学情,重视尖子生的培养与后进生的转化,确保我校明年中考再攀新高。切实加强对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育教学,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再发展;同时加强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确保德育工作实效。政教处、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厌学、早恋、上网成瘾等突出问题,加强方法研究,及早做好思想引导,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要坚持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校园体艺节、社会实践等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活动之中,让举止得体、言语文明、情操高尚、思想健康等良好品行,成为学生内在素质的一部分。学校将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一日访校活动,不定期举办小型家长交流会恳谈会,运用微信群、QQ群等搭建家校沟通对话平台。学校将继续开展踏青、祭扫、感恩等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进行法制、安全等知识宣讲,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德育实效。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5

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徐定斌也来到学校。他认真考察了学校的办学实绩后,动情地说:“二桥中学用‘阳光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用‘阳光文化’凝聚团队精神,并从学校管理、师资、课堂、德育、评价等方面构建起完整教育体系,形成了办学特色,提升了办学品位,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获得了突破性提升,演绎了一所薄弱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前来参会的汉阳区副区长杜健梅也不禁喷啧称赞:“这是一所硬件简陋但却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学校。”

就在6年前,二桥中学留给当地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印象,还是武汉市的薄弱学校。用“晦暗”来形容这所学校的发展状态,一点也不为过。不少小学生家长这样“恫吓”自己淘气、不上进的孩子:“再不好好学习,就送你到二桥中学去读书!”也难怪家长这么评价这所学校。当地人都知道,在这所初中校,“擂肥”(武汉话“敲竹杠”的意思)、打架斗殴等现象简直如同家常便饭,时有发生。然而,自2006年张金豹担任二桥中学校长并推行“阳光教育”后,这所学校竟然在短短几年内脱胎换骨,成为汉阳区甚至武汉市家长和学生心神向往的名校。如今的家长这样鼓励孩子:“好好努力,将来争取能进二桥中学读书。”不仅在当地声名鹊起,二桥中学的“阳光”也已经辐射到更远的地方。近年来,来自云南、内蒙古、甘肃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0多名教育同行陆续慕名而至,对于学校推行的“阳光教育”赞赏有加。

“阳光”,意味着“明亮、普照、热烈、温暖”。让我们走进二桥中学教育的“阳光地带”,一起领略师生健康、茁壮成长的美妙与精彩。

教育就应该像阳光一样慷慨无私

2006年元旦刚过,42岁的张金豹开始担任二桥中学校长。之前,他在汉阳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23中担任德育副校长。在那所学校,环境舒适,张金豹的工作也干得风生水起。

两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这是张金豹刚到二桥中学时的最突出感受。23中教育教学质量高,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二桥中学没有显见的办学业绩,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大多安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有时,张金豹在大会小会上说23中的长处时,还会招来大伙儿的不屑甚至反感。张金豹还发现,这所1000多师生的城区学校竟然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张金豹决定从此入手,施展拳脚。半年后,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广泛讨论,并经教代会确认,二桥中学确立了符合学校特点的“阳光教育”办学理念。

为什么是“阳光教育”呢?这不得不提及二桥中学的生源状况。当时,学生大多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或者是城市低保人员家庭。这些孩子对未来没有美好的憧憬,精神世界暗淡无光,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开始破罐子破摔。张金豹来到二桥中学后不久,就遇到一档子让他始料不及的事儿。

那天,一个学生在教室不服教育,跟老师发生肢体冲突,张金豹闻声赶了过去,拉起学生的胳膊准备带到办公室去。没想到,这个学生一转身抬起手,朝着张金豹的鼻子就是重重的一拳,顿时,校长的鼻子鲜血直流……几名赶过来的教师,赶快护送校长到了医院,医院诊断结果是“鼻腔软骨断裂”。“嘿嘿,我从教20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张金豹苦笑着说。而对于二桥中学的教师来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师生之间的肢体冲突,已见多不怪了,课堂上、校园里一些纪律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彭宏伟2003年开始担任学校政教主任,他记得,那时候学校里最忙的人就是他这个政教主任。每天早上一进校门第一个举动,就是抬头望向行政楼二楼,如果有学生在那里站着,肯定又有人惹是生非了。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几乎每天都有一群人站在那里,既有违反纪律的学生,又有哭着喊着的家长,还有被打破头的学生,个个都挤在那里。“当时,学校别的科室都是一间办公室,唯独政教处是两间,需要处理的学生太多了。”那几年,彭宏伟每天中午都要到教室巡视,检查学生的书包,往往会查出一些匕首、刀具之类的“玩意儿”。

但学生打校长这样的事,彭宏伟也是头一次遇到。对于这个学生,学校班子成员意见一致,“从重处理”,但却被张金豹制止住了,“你今天处理了这个学生,明天会又出来一个,要想长久之策”。在张金豹看来,教育应该更多一些“阳光雨露”的滋养,而不是“暴风骤雨”的冲击,因为那不是治本之策,“教育应该像阳光一样慷慨无私”。

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源又是这样一种复杂的状况,这让张金豹想到了“阳光”,想到了“阳光教育”——“以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充满温暖、生机与活力的阳光教育”。

推行“阳光教育”,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而观念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张金豹没有急于求成。他喜欢读书,喜欢把一些自己有感觉的观点、案例摘录出来,与老师们分享。一年多时间里,每次教师大会或干部会议,张金豹都会给大家印发小材料,引领大家一起学习,潜移默化地对教师观念施加影响。为了让教师形成一种团队合作关系,张金豹提到一个“天堂和地狱”的故事:有一个人想了解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不同,于是天堂、地狱各走了一遭。他发现天堂和地狱里的人吃的饭菜都一样,也都是几个人一桌,可筷子有一米长。地狱里的人拿着筷子只顾自己吃,但由于筷子太长,总也吃不进嘴里,撒得满地都是,个个骨瘦如柴;而天堂里的人充满合作、关爱和分享,他们都拿着长筷子夹菜喂给别人吃,这样每个人都能吃到饭菜,个个身强体壮。这个人看明白了,天堂和地狱的真正区别在于“能否为他人着想”。这样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故事,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到后来,老师们甚至对校长的小故事充满了期待之情。慢慢地,学校别的干部每次组织活动时,也都像张校长那样,有针对性地给大家印发一个小材料。再后来,老师们开始自己主动读书,大家一起积累、分享这样的经典故事。二桥中学的读书风气渐渐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了转变。

简而言之,学校就是一个“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场所。二桥这样的生源状况,学生应该怎么学呢?张金豹想起了自己当年的读书经历。那时,他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读书,完全靠自觉来读书,但很有成效。“我的体会是,主动学习要比老师逼着学成绩要好很多,而且自己主动学的时候不感觉到苦和累,反倒觉得很快乐。”张金豹由此想到,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张金豹有一个观点:“一个学校集众人之所优,这个学校不优也会优。”他在带着学校骨干教师天南海北地考察了一些课改名校后,二桥中学的阳光课堂“一二四”模式逐渐成形。“一”是指一个中心,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中心;“二”指两个关键,以教师为主导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以学生在“学会”中“会学”为关键,知识运用以思维的拓展提升为关键;“四”指课堂前置、小组交流、分享表达和拓展提升4个环节。“一二四”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之后,学校用了3个学期时间,要求每个教师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人人过关。如今,二桥中学的教师都在运用这个教学模式,基本达到了娴熟自如的程度。最关键的是,由于这项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调动起来了。

“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张金豹这样认为。学校从初一新生入学前的军训开始,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懂得“服从命令听指挥是一个军人的天职”,这样正式进入学校时,他会把服从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作为自己的天职和义务。学校开设《礼仪常规》校本课程,每年新生正式入校前,有一个预备周,早上做操,第三、四节课学习《礼仪常规》,到正式入学时,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礼仪素养,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候,在楼道里会给师长让路。学校还通过《国学汇编》的学习,提升师生的内涵和修养。从初一到初三,学生每周一早晨都要诵读国学。国学的滋养深入学生的心灵,孩子们的言行举止逐渐变得文雅起来。以前校内外比比皆是的抽烟、打架等不良行为,逐渐绝迹。

风雨过后,便是彩虹。短短几年内,二桥通过推行“阳光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一跃成为一所武汉市的名校。

阳光管理成就阳光教师

“公平,简单,关爱”,是二桥中学阳光管理的6字箴言。阳光管理,少了一些刚性,多了一些柔性,用张金豹的话说,“这是一种调动人、培养人、提升人的管理方式”。在他看来,公平能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公平也是一切道德的底线;没有公平,道德便是奢谈。

二桥中学的老师们都知道,平常大家一高兴,想在餐馆饭店里聚一聚,校长基本不参与。起初,还有人觉得校长不近人情,但时间久了,他们便理解、认可了校长的这种“坚持”。“其实,我何尝不想与老师们亲近些。但今天我跟这几位教师坐在一起了,明天另外几位教师邀请,我去还是不去?如果不去,就显得有远近亲疏了。”张金豹欣赏这样一句话:“假如真存在天堂,天堂中的人一定是简简单单的人;假如真存在地狱,地狱中的人一定是整天算计别人的人。”他希望与老师们尽量保持一种“简单关系”,这样可以让自己放开手脚做事。因此,从踏入二桥中学大门那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了规矩:“请客聚餐,一概谢绝;过节拜访,一概免除。”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人群聚集的地方,包括一些学校,难免会有“小团体”。于是,在学校管理中,一些人为的干扰便成为让管理者头疼的事情,想竭力绕开却又避之不及。“管理者一旦因此打破公平,教师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都会发生变化,不利于学校的快速提升。”张金豹说道。在二桥中学“公平、简单”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教师只需要考虑一件事——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于是便少了“无用的内耗”,时间和精力全部聚集在了教书育人工作中。

作为校长,张金豹着力营造一种“简单人际关系”,但在谋求教师的切身利益方面,他却细致入微,“老师们的工作非常辛苦,身为校长,如果不力所能及地为大家做点事,我会由衷地感到惭愧”。

2006年,张金豹担任校长不久,便争取支持,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当时,对于这样一所薄弱学校的老师们而言,能有一台“笔记本”,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少教师,手捧着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内心无比激动。细心的张金豹发现,每到午餐时间,师生便成群结队地走到校外,有的在地摊上用餐,有的在简陋的小餐馆用餐。尽管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但这一情景却让张金豹感到心酸和不安。

2007年下半年,在张金豹的极力争取下,汉阳区财政局拨款15万元,为二桥中学建起了教工餐厅,全校教师一日三餐免费;1400多名学生也吃上了干净、放心的营养餐。学校每年还为全体教师定期体检,2011年,武汉市刚刚推出“城市职工医疗互助保险”,学校便给每人购买一份,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关爱教师,让每位教师把学校当作家园,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心血浇灌这里的一草一木。”从张金豹迈入二桥中学大门第一天起,他便有一个愿望,要让二桥中学的每位教师都切身体会到,“在这里工作,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如今,张金豹的这个愿望成了现实。以前,不少优秀、骨干教师总想着离开二桥中学另谋高就;而如今的二桥中学,已成为了老师们心中依恋的家园,他们打心眼儿里愿意在这里耕耘、付出。

2007年7月的一天,化学教师张朝辉在武汉市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与张金豹校长不期而遇。研讨会刚一结束,出于对人才的渴慕,张金豹就拉着张朝辉的手不放,“张老师,你到二桥中学来吧!学校各项政令都通了,就缺像你这样的领头雁。”望着张校长求贤若渴的真诚眼神,张朝辉当即决定加盟二桥中学。张朝辉1991年参加工作,此前的17年一直在武汉市郊区的一所学校教书。由于刻苦勤奋、肯钻研,他已经成长为区级化学学科带头人。

其实,除了二桥中学张校长的赏识,张朝辉是带着怨气离开原来的学校的。他在原来的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工作不顺心。

刚来到二桥中学时,张朝辉带着一种防御心理。学科组内,年轻的同事热情而有活力,经常向他请教一些教学中的问题。“他们很尊重我,但我自己有‘留一手’的心态。”张朝辉坦言:“如果我毫无保留地倾囊而出,别人比我强了,那我还有什么价值?”但他没有想到,二桥中学的“阳光文化”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感召力,“不容你把自己包裹起来”。初来乍到,张朝辉在二桥中学人生地不熟。当时,教工食堂正在施工,老师们一日三餐自行解决。备课组的老师们总是很关切地说:“张老师,我给你带些饭过来吧!”工会组织教师看电影,工会主席彭桂珍碰到张朝辉,笑呵呵地说:“叫爱人和孩子一起来看电影啊!”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如同一股股暖流,竟无声无息地把张朝辉内心的壁垒化解开了。他很快在二桥中学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张朝辉不仅感受到了友好和关爱,更切身地体会到了“制度的约束力”。学校推行“群体性评价”,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之前,教师只要上好自己的课,奖金就拿到手了,但群体性评价则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各科教师互帮互助,齐头并进,班级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决定该班级科任教师的绩效工资。群体性评价,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把教师从“单打独斗”的状态带入“团队协作”的合作氛围中。张朝辉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必要保留点什么”。于是,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17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告诉年轻的同事,并体现在自己精心编写的“教学案”中,与教师们共享。

2008年年初,南方暴雪,张朝辉当时还住在远郊。那天一早,他为了赶上课,6点便走出家门。但在冰天雪地里等候了1个多小时,还是没等到公交车。就在他继续等待的时候,教研组组长彭老师打来电话:“张老师,您家离学校远,路况又不好,今天就别过来了……”“您放心,我一定赶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张朝辉心底里涌动着无言的感动,在茫茫风雪中步行整整3个小时。他赶到学校时,双脚都冻麻了。他没有片刻耽搁,精神饱满地为孩子们上了第四节课。“在二桥中学的良好氛围里,我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是我一生的荣幸。”阳光管理成就了教师的阳光心态,如今的张朝辉,被学校委以重任,担任学校教务主任,并成为汉阳区名教师。

阳光文化培育阳光心态

学校文化是教师的心灵归宿,校园文化是学生的成长沃土。对于教育经验尤其是德育经验丰富的张金豹而言,他深知文化的力量和价值。于是,着力构建以“阳光心态、责任意识、忘我境界和‘了’字智慧”为内涵的阳光文化,成为二桥中学实施阳光教育的重要路径。

在二桥中学的校门口,有两段“校长寄语”镌刻在校门左侧的墙壁上,一段是:“生活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了什么就得到什么;幸福是一种心态,你缔造阳光,幸福就会光顾你。”另一段是:“当一个人能够对自己负责时,就具备了独立的人格与行动能力;当一个人能够对他人负责时,就具备了价值,因为责任让你更加成熟。”对于校门口的这两段话,二桥中学的师生无不耳熟能详,也渐渐地理解了这两段话的深意。“在学校,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是一种责任。每天师生们紧张的工作和学习结束后,只要看到、想到这些话,心情就会放松下来,高高兴兴回家,享受生活的乐趣。”

阳光文化倡导一种“忘我境界”。在张金豹看来,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记自我”;当一个人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忘记自我”;当一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就会“忘记自我”。“教育是一个讲求奉献和合作的事业,时时处处‘我’字当头,怎能做好教育工作?”张金豹说:“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队伍自然会和谐而有凝聚力。”

汉阳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归元禅寺,与这里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禅寺中有这么一副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意思是,无论大事小事,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心态就会平和豁达;智慧来自于觉悟,觉悟了的人,思想便没有障碍。张金豹就地取材,把这副颇令人费解的对联,应用到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中。他说:“一个教师、一个班子如果没有工作的主动性,总是等候别人的吩咐、安排,学校发展就会滞后。如果人人都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这所学校的发展就有希望了。”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濡染,时间久了,自然会在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一种别样的味道。

几年前,李玲从汉阳区的一所优质学校来到了二桥中学。人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李玲却选择了“低就”。“当时我作出这样的选择,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实我只想换一口新鲜空气。”李玲说。来到二桥中学之前,李玲从教13年,工作顺风顺水。工作没几年,李玲便荣获了“武汉市优秀教师”称号,所带班级也连续获得“武汉市优秀班集体”称号。更关键的是,在那所学校,校领导重视,同事关系和谐,李玲颇有几分优越感。在旁人眼里,她没有任何理由到一所发展中的薄弱学校去。李玲自己也对那所学校很感恩、很留恋。办理完调动手续,她躲在离学校不远处的一个角落里,“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每一个人,但凡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总有其背后的原因。原来,令人羡慕的“顺风顺水”恰恰成了李玲心中排解不开的“结”。“离开那所学校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内心受着煎熬,好像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似乎只等着评职称。”那段时间,要强的李玲陷入了失眠的痛苦中,身心状态极差,对待学生缺少了从前的爱心和耐心,经常向学生发无名之火。难道是身体出问题了?她到医院检查,一切正常。一位知心朋友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李玲:“你需要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给自己一些新的挑战。”带着“试一试”的心态,李玲来到了二桥中学。

尽管李玲是自己选择来到二桥中学,但毕竟是从一所优质学校来的优秀教师,她自信满满。刚到二桥中学,张金豹听了李玲的一节常态课后,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我当时沾沾自喜,觉得校长没有理由不满意。”不久,学校安排李玲外出赛课,在作了充分的准备后,李玲郑重地邀请张校长来听一节试讲课,听完后,校长依旧没有说什么。“那次上完课后,我很自得地走进校长办公室。”因为准备充分,李玲觉得自己的课上得行云流水,无可挑剔,她甚至心想,校长肯定会表扬几句。没想到,一见到张校长就碰了钉子。“这堂课,实际上还是一堂传统课。课堂很热闹,学生调动也很充分,但实际上是你牵着学生的鼻子往你设定的套子里钻。”校长的话,似一盆凉水,浇在了李玲的心头。“我工作13年,一直这么上课,很有成效的啊!”李玲暗想,不敢发作,但也流露出了一丝不服气。“你马上就要出去赛课,在那个大舞台上,你会看到什么叫‘专家’,什么叫‘大家’。”张校长不急不躁地说。在河北邯郸为期3天的大赛中,看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的课后,李玲才真正理解了校长的话,“感到自己确实是井底之蛙,局限于已有的那点儿经验”,她认识到,“自己应该归零,因为以前所有引以为豪的经验,恰恰是一种束缚”。

回到学校,李玲静下心来,开始认真琢磨“一二四”阳光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以学生在“学会”中“会学”为关键,知识运用以思维的拓展提升为关键……只要有时间,她便会走进其他老师的课堂,领悟“一二四”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内涵。她渐渐感悟到:传统的课堂是按照教师的设计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教师只是在“关键时刻”帮学生助推一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知识的拓展和提升之中……

除了学习、掌握二桥中学的课改模式,李玲还承担了班主任工作,她从心里喜欢班主任工作。班上不少孩子属于单亲家庭子女或者留守子女,李玲付出了格外多的心血。“我发现,我真诚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向我流露真情实感,这样师生沟通才有效。”但越是忙碌,李玲越是精神焕发,之前那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一扫而光。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同事和家长的认可。来到二桥中学那年年底的年度考核中,李玲便被评为“优秀”。“要知道,我来到这里才刚刚半年时间,同事们从心里接纳了我,我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李玲说。次年,李玲又被评为武汉“百优班主任”、汉阳区数学学科带头人。自来到二桥中学这片阳光沃土,李玲觉得自己很庆幸,“让我迅速摆脱了职业倦怠的困惑,给我的职业生涯注入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阳光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负责

张金豹说:“当教育回归到‘人’的时候,趣味无穷。”在他看来,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质,体现对人的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有素养的合格公民,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与功利。如今,二桥中学的老师们越来越认可他的理念,并体现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师爱成为博爱的阳光,照耀到每一棵幼苗身上。

数学教师王艳萍是二桥中学1991届毕业生,如今已在二桥中学工作18年。从做学生到当教师,满打满算,王艳萍与二桥中学结缘已有20多年。当初实习时,王艳萍是抹着眼泪被教育局分配到二桥中学的;师范毕业从教,她又是“不情不愿”地被分配到这里。“20多年,我经历了生命的变化,也看到了二桥中学凤凰浴火重生一般的变革。”

在“阳光教育”实施之前,王艳萍只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喜爱而工作,“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干一件良心活儿”,对于学校的发展,她觉得那是校领导的事儿。自“阳光教育”实施以后,王艳萍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变得开阔了,她觉得“学校的事儿也是自己的事儿”。有时候,她看到或者想到什么,便会毫无顾忌地找张校长说出来,有时还会因为不同意见,与校长争执一番,因为她根本不担心校长给自己“穿小鞋”。“或许这就是校长所说的阳光心态吧。”王艳萍感觉心气儿顺了,更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011年9月,王艳萍开始担任初三(5)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王艳萍有办法、有智慧。2011年上半年,在中国关工委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大赛中,王艳萍获得了一等奖。接手(5)班一两周,班级管理工作便进入正轨,有序运行起来。

但班上一个叫欣雨的女生,引起了王艳萍的关注。欣雨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成绩也很优秀,还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在班上从来不多事儿。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欣雨就是一个安静“无事”的女孩。细心的王艳萍却发现了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总是固执地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课间,欣雨从不和同学们说笑,即便大热天,也从不穿短袖衣服。“难道孩子胳膊上有疤痕?”王艳萍自己嘀咕。她后来才了解到,因为欣雨的父母靠养猪维持生计,妈妈洗衣时总把一堆衣服放在一块儿洗,欣雨的校服总有一股味道。于是她总是穿一件长袖校服,想把自己包裹起来。“她是一个自尊心强、内心又很敏感自卑的孩子。”王艳萍说。

从自己的教育经验出发。王艳萍觉得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学业固然重要,但人的性格发展、秉性修养更为重要,“有一句话叫作‘性格决定命运’。”王艳萍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老师帮助的孩子”。

但改变一个孩子的“秉性”,谈何容易?学校组织广播操比赛,要求穿短袖校服,但欣雨还是固执地穿着长袖校服。眼看就要上场比赛了,欣雨也许自己意识到只有她穿着长袖,便一屁股坐在那里,她要退赛。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王艳萍也很焦急,走上去问:“欣雨,你为什么不上场?”“我做得不好,会给班级丢脸。”孩子怯怯地说。“你是(5)班的一员,如果缺了你,就不叫集体比赛,即使赢了也不光彩。”王艳萍想说服她,但无济于事,孩子还是坐在那里不动。紧急关头,王艳萍硬是拉着欣雨的胳膊,把她塞到队伍中。王艳萍在操场边看到,整个比赛过程,欣雨一直在哭,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其实王艳萍之前就了解到,在以往的广播操比赛中,欣雨从不参加。因为她的固执,老师们也只好迁就她。这一次,孩子终于算是迈出了一大步,尽管是老师强行让她参赛的。

比赛结束后,王艳萍和欣雨坐在操场边上,像姐妹一样地闲聊了两个多小时。“从学习、生活,到家庭,几乎无话不谈。”王艳萍说,“这以后,孩子紧闭的心扉慢慢开启了。”事后,班上学生都瞪着眼睛问王老师:“欣雨平常跟我们一句话都不说,她怎么竟然能跟您讲这么多话?”王艳萍笑一笑,没有说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每天午饭时间,都有几个女同学和欣雨一起就餐。这也是王艳萍刻意安排的。之前,因为欣雨性格孤僻,不理同学,同学们也都有意无意地疏远她。学校午餐是配送的营养餐,就餐时,欣雨总是最后一个去领取。有时,由于工作人员疏漏,难免会差一两份,欣雨就饿着肚子,悄悄回教室看书、写作业去了。如今,每天中午,这几个女生都会跟欣雨在一起,帮她领饭并“监督”她吃饭。王艳萍每天都会从这几个女同学那里了解到欣雨就餐情况。一段时间后,欣雨不那么被动了,她自己主动去领取午餐,就餐时和同学们有说有笑。“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知道她需要我的帮助,这是我应当做的,也必须这么做。”王艳萍说道。

2012年5月中旬,班级组织春游,其间大伙儿要走过一座吊桥。欣雨很胆怯,脸色惨白。“欣雨,跟在王老师身后。”王艳萍不停地鼓励她,并让班长李明跟在她身后,保护着她。“她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勇气去尝试新生活。我一定要让她走过去。”王艳萍把每一次活动都作为锻炼欣雨性格的契机。已经走过吊桥的同学,不停地为欣雨鼓劲、加油。走到对岸时,欣雨脸上都是汗,眼睛很亮,兴奋地和王老师拥抱在一起,大声喊道:“王老师,太开心了!”“孩子的笑容很灿烂,我也非常开心。对欣雨而言,这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王艳萍说。如今的欣雨,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发言,课间与同学们融在一起,变得阳光、开朗起来。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有一颗善良、美好的种子。作为教师,适时地给它洒点水、晒晒太阳,这颗“善的种子”就会发芽、抽条,并茁壮成长。

王欢老师从教7年,从初一到初三带了两届学生。小伙子7年中,6年时间赶上了二桥中学推行“阳光教育”。“这几年,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样一种氛围,这里所有的老师对学生都是无私付出;我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对于老师的无私付出,学生们都有积极的回应,而这种正面的回应,正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王欢说道。

王欢带班倾情付出,而自己的情感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尽管是城区学校,但二桥中学很多孩子的家境并不好。在这样的家庭,家长没有工作,靠最低生活保障费过日子,整天打麻将,有些家长干脆自己开设麻将室营生。这些孩子在学校很阳光,一回到家就被阴霾笼罩,势必影响学习。但往往是到了初三那个历史的关键“点”上,他们似乎看到了远方,便产生了奋力一搏的劲头。作为教师,都有一种本能的情感,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上进。“我知道你们想改变,老师也想帮你们改变。”王欢很认真地对孩子们说。于是,晚自习结束后,从晚上7点一直到10点,王欢每天都陪伴着他们继续学习,“学生把我当拐杖,我也愿意当他们的拐杖,这是一种结伴而行的甜蜜的感觉”。

很长一段时间,王欢天天陪伴着自己的学生,却冷落了自己的女朋友,他们因此分手了。在王欢的陪伴之下,第一届初三毕业生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中考结束后,孩子们手捧鲜花,相约来到了王欢的家中,“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收到学生的鲜花,内心确实激动。”有个学生还送给王欢一对钥匙扣,一个是感叹号形状,一个是问号形状,“王老师,这是我送给您和未来师母的”。孩子们还不知道,王老师已经和女朋友分手了。“当时,那个‘感叹号’恰恰可以表达我内心的痛苦和忧伤,‘问号’可以表达我情感上找不到出路的感觉。”王欢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