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1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多用户;三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4968-02

The Design of Multi-user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System Based on Three-tier Application

WANG Da-q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andong Wanjie Medical College, Zibo 255213, China)

Abstract: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is the network displaying and teaching platform of excellent course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constructing excellent course, the author developed a multi-user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system by using + SQLSERVER2005 and three-tier application. The system has realized functions of online filing, auto-generation and producing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The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system's design a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 website; multi-user; three-tier application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资源上网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方法。目前,各大高校都建立的自己的精品课程网,但是由于大部分精品课程教师为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困难,所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站也大多为单用户系统和静态网站,功能比较单一,资源分散,维护和更新也不方便,对学校来言也无法实现多门课程的集中管理。本文从广大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使用+SQLSERVER2005开发多用户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的方法。教师只要在该系统中进行注册,并按照系统的提示信息和导航来操作,就可以顺利的建成本门课的精品课程网站,同时学校也可以对多门课程及其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大大的提高了效率,解决了教师在网站建设上的技术困难,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去。

1 系统的需求及功能模块

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由精品课程总站和各门精品课程子站组成。管理员分为总站管理员和子站管理员。总站管理员负责所有子站的管理,子站管理员负责本门课网站的各项管理。总站和子站都由前台和后台组成,管理员登陆后台可对网站进行管理。整个网站采用三层架构的模式。

1.1 总站管理功能模块

总站管理系统主要有五大模块构成,分别是:用户管理模块、新闻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用户模板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在线注册和用户管理两大功能,用户在线注册后,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对注册的用户进行审核,并设置相关等级。对一些非法注册的用户,不予审核通过并予以删除。通过审核的教师用户可以登录系统创建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

新闻管理模块主要是和管理新闻资讯,包括新闻的、修改和删除。

资源管理模块可以对通过审核的用户上传的所有教案,课件、习题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管理。

用户模板管理模块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需求和特色,添加,修改和删除模板,使子站的前台样式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网站留言的管理、数据库备份、管理账号和密码的设置和修改,版权信息的设置等。

1.2 子站管理功能模块

子站管理系统主要有6大模块构成,分别是:课程设置模块、课程动态管理模块、课程资源模块、提问应答模块、模板设置模块、系统设置模块。

课程设置模块的功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文档,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申报表,教学大纲,教学队伍,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材料。

课程动态管理模块主要是和管理本门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新闻动态。

课程资源模块的功能是:本门课的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习题试卷的教育教学资源。

提问应答模块的功能是对学生在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学习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指导学生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探究式学习。

模板设置模块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板,使精品课程网站前台页面更加美观,更能突出课程本身特色。

系统设置模块主要包括:教师登录账号和密码的修改,网站的名称,版权信息的设置等功能。

系统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 开发技术及运行环境

本系统采用的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2005+SQLSERVER2005开发,采用三层架构。是建立在微软新一代.Net平台架构上的,利用通用语言运行时在服务器后端为用户建立Web应用服务的编程框架,其功能强大,适应性好。通用语言的基本库,消息机制,数据接口的处理都能无缝的整合到的Web应用中。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自底向上分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采用三层架构可以让每层实现自己独立的功能,互不干涉,一旦哪一层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就只需要更改相应的层中的代码而不会影响到其它层中的代码。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开发中的分工,有利于组件的重用。

3 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3.1 三层架构

1) 数据访问层DAL:使用了一个强类型的DataSet作为数据访问层,只提供单纯的使用SQL语句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询和判断存在等较通用的数据访问方法,不进行事务处理。

2) 业务逻辑层BLL:业务逻辑层是在数据访问层和表示层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桥梁,按业务需求调用数据访问层中的方法组合,集合了各种业务规则,业务逻辑层以类库的形式来实现的。

3) 表示层PL:表示层是为用户提供用于交互的应用服务图形界面,帮助用户理解和高效地定位应用服务,呈现业务逻辑层中传递的数据,用页面来实现。

3.2 册及身份认证

用户要使用本系统生成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必须先进行注册,注册后用户的个人信息将进入数据库的User表中,生成唯一的UserId。然后用户登录,登录的时候,将在User表中进行查询,如果用户存在,并且用户的登陆名和密码正确,就根据用户的UserId,生成用户的Session信息,用以区别不同用户的身份。如果不存在该用户或用户名密码错误,则返回注册登录页,提示用户进行注册或重新输入用户名密码。

3.3 台模板的选择与更换

主要通过调用不同的层叠样式表来实现。数据库中moban表保存了用户的UserId和对应的MobanId,以及每个模板对应的CSS文件。用户登录后,根据用户的Session信息得到用户的UserId,当用户选择新模板进行更新时,对模板表中的记录进行更新,改变UserId所对应的MobanId和CSS文件,从而实现模板的选择和更换功能。

3.4 库的备份

数据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资源,所有的数据都以记录的形式存储的数据库的各个表中。一旦数据损坏和丢失,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数据库的备份功能十分重要。实现数据库的备份,主要是通过Server对象读取数据库备份文件夹的物理路径,然后再将数据库文件以备份的形式存入其中。

4 统安装与维护

系统的安装前首先要配置好服务器运行环境。服务器上首先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然后装好IIS、.NET Framewok 2.0 和Sqlserver2005。安装完成后在IIS中设置多用户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所在的目录为虚拟目录,并设定的版本为2.0.50727,在SqlServer2005中附加数据库,修改Web.config文件中数据库的连接字符串,用浏览器访问系统即可。

5 结束语

多用户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解决了广大精品课程教师制作网站存在的技术上的困难,也解决了学校精品课程资源分散,难以管理的状况。该系统安装在山东万杰医学院的校园服务器上,在2010年的精品课程评审中,运行稳定,使用效果良好,得到了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推进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S].教育部,2008.

[2] 斯琴巴图,张利峰,胡其吐.SQL技术与网络数据库开发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廖君.利用ASP_NET技术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平台[J].经济师,2006(9).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2

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传播文化的重要枢纽,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个学校对图书馆的态度取决于这个学校对教育的态度。要发展一个学校的文化,中小学要做到学校的文化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首先要从图书馆的管理抓起。

1.百家争鸣需融合。中国文化在春秋时就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全球的文化就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了,多样化的文化在各自争鸣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冲突,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融合,势必会出现一枝独秀或者混战的后果,所以学校文化的发展,首先要在图书管理的方向上要有规划。(1)文化融合需要确定目标。学校文化的发展要提倡百家争鸣,在百家争鸣的同时需要融合百家的长处,而不是只扬一家之长。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小学图书馆是一个个巨大的资源库,要倡百家,多元发展,要成为展示百家文化的大舞台。(2)文化融合需要培养学生根的素养。作为中华民族要培养中国学生具有根的素养,要学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图书馆要守根固本,成为滋养根的源泉。(3)在文化融合的同时要坚持“”和“和而不同”的原则。“”的“同”就是在不同文化并存的环境中追求和谐、保留文化差异而不是强求消除差异;“和而不同”的“同”则是指同化,也就是消除不同文化的差异。“和而不同”是以个人和民族的自由选择为基础的,因此“和而不同”是要反对强制同化。中小学图书馆要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使不同的文化和谐共生。

2.文化整合促融合。文化的整合需要将古今中外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各流派的文化进行整合,把多样的文化放入大熔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何应对文化整合,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论”。他指出,“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而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小学图书馆则可以成为文化整合的加工厂,一个操作台,文化整合了,自然就促进了文化的互相融合。

3.三级管理易融合。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区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课程方面这种三级管理的模式非常成功,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文化的融合上来,为使国家、地区和学校的文化容易融合,实行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管理,以国家文化、地区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形式出现的文化,纳入到整个文化体系中,加强学生对这三级文化的密切联系,还可再细化到学校,班级和学生的三级管理,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也可以实行学校、班级和学生的三级管理,可以由上而下逐级进行文化的传播,进行立体式的文化融合,文化也就更容易融合。

4.一体化管理保融合。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态问题的出现需要国际间的密切合作去共同努力解决,客观上必须推进全球的教育一体化,“多元”与“一体”教育相辅相成。正如教授所说的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多元一体化教育是未来民族教育的必然走向。全球教育的一体化当然需要管理的一体化与之相适应。一体化的管理大到全球各国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变得更易操作,小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之间管理的一体化,各个部门尤其是以中小学的图书馆为首,可以分享资源,整合衔接,互通有无,共同商讨和交流,共同解决难题,保证文化融合的顺利开展。

二、小结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三级教学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 聂忆华 刘丽芳 钟新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2,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7.

[4]孔焱清.关于校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46.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6-0066-02

中小学远程培训是一种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为受训教师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广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种培训的时空分离与不限性,满足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历时长、地点散”的需求;网络流动的数字化信息有助于挖掘并记录教师的隐性知识,突出了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以及研修的探究性和行动性等特点。然而,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困扰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成功有赖于优质的课程资源和课程设计、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和严格的质量保证等措施的综合运用。这些手段的顺利实施,需要从受训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程计划、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为受训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优质远程培训服务,解决受训者面广、数量大和培训质量低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质量。

一、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模式的构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发展观和终身教育的学习观成为现实和必然。构建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模式应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教育的学习观和以人为本的服务观为指导思想,依据成人教育规律,在远程开放的教育条件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基于省、市、县三级管理运作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此模式适合教师自主个性化学习,有统一的培训质量标准,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能提供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并对培训全程进行质量监控(见图1)。管理主要围绕评价测试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如下。

1.网上辅导教师及其辅导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思想与内容的管理、组织管理、培训管理和网上辅导活动的管理。

2.受训者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受训者学习管理模式的改革,个别化自主学习与区域学习联合体管理等。

3.培训资源和培训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

4.培训过程管理。主要包括注册指导管理、上网学习指导管理、课程选修管理、课程辅导管理、测试评价管理等。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过程管理的内容既体现了传统面授培训管理内容的继承性,更突出了教学管理内容的拓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及其教学行为与受训教师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内容创新,实现了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行为的重新整合。教师培训方案的改革和课程培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为实现中小学远程培训提供了保证;教师远程培训过程的环节管理和质量监控,可有效解决保证远程培训质量的难题;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和信息管理,突出了远程培训管理的鲜明特色;加强市、县级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分级管理功能和开发信息技术管理软件是解决中小学远程培训面广、量大、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核心手段。本培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省、市、县三级管理系统标准和要求统一,上级对下级实施指导和监控;(2)培训资源共享;(3)对培训资源、网上学习与网上辅导及其全过程进行监控,并通过辅导教师和受训教师网上提问和作业得到及时的培训质量反馈;(4)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保证了管理的时效性。

二、实施本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学习管理内部与外部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在实施本培训模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才能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1.复杂性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涉及的过程涵盖了学习中所有与此相关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关注受训教师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又要关注他们与其学习环境和专业发展需求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

2.动态性

在整个中小学远程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学习进程,调整同学习伙伴、辅导教师等外部实体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的对象和实现方法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下应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3.个性化

面向学习者的个性化内容的有效组合和传递,是学习活动高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对受训教师特征信息的管理和学习内容的搜索、序列化、组合和递送应是远程培训管理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

4.协作

学习活动的开展是由相互联系的管理者、教师和学习者等三个参与者共同为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而进行的协同工作。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应通过协调过程中的活动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因此,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行为的本质是管理主体(培训中心和辅导教师)对管理对象(受训教师)的协调与控制。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其组织结构和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复杂性,增加了协作的难度。

5.服务与促进

人们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要求日益强烈,个性化的、互动的、终身的学习成为必然和可能。在这种前提下,教育不再是服务人才的批量生产过程,而是要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在信息社会,教育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因此,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应以受训教师的需求为驱动,设计课程计划,实施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远程教育服务,变“控制学习”为“促进学习”。

加强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是保障现代教师远程培训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必然诉求。在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时,省级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和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必须制定出明确的培训方针、质量目标和要求,并指导市、县两级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明确其职责,对培训过程进行分级管理,并做到管理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同时,应根据培训实际情况,做好培训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加强实时监控,以确保培训绩效。

参考文献

[1]任光杰.基于网络环境的过程学习管理研究[DB/OL].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2]严继昌.远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先行[J].中国远程教育,2003(6).

[3]丁光富.论远程教育的行政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3(3).

[4]王家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5]勒希斌.论教育服务及其价值[J].教育研究,2003(1).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思路

作者简介:刘棣中(1962-),男,江苏宜兴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实验师。(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78-02

高职院校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基地,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习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等)。学生在校期间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然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是在校内实验室、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依赖学校的实训设备和指导教师来完成。因此,高职院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是学院整体建设特别需要关注的一项内容。加大设备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任务。怎样构筑高起点、高水平的建设平台和管理模式,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一、现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分散型、集中型两大类别,这些管理模式在教学中各自发挥其作用,但是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分散型管理模式是较为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又分为二级管理模式和三级管理模式。

1.分散型二级管理模式

分散型二级管理模式采用的是院系二级管理。以专业建设为目的,本着为专业群教学服务的思想,由学院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的宏观管理,专业系设专业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维护以及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工作由教学系负责。该管理模式使所建设的实验室的功能能满足专业群的教学需求,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都便于专业教学,教师与实验室人员都便于沟通,方便共同开发实验项目和开展科学研究。但是因人事关系、利益关系等问题的存在,实验室设备不便于开放性管理,往往造成其他系部相近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开展,许多交叉学科的实验室不得不重复建设,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再则,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分散型三级管理模式

分散型三级管理模式是以课程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和管理模式,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提出的实验要求,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是高职院校最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因为实验室建设依附于课程,归教研室管理,一个实验室仅为1~2门课程服务,对配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验证课堂理论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实验室建制规模小,实验室功能单一,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教学和科研的整体优势,不利于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再则,实验室功能单一,一门课一个实验室,有的实验室一学年仅开几个实验,闲置程度高,使用效益低,客观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3.集中型管理模式

目前,比较新潮的实验室建制和管理模式是集中型管理模式。集中型管理模式是以专业大类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与管理模式,以为专业大类服务为目标,组合能满足专业大类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

集中型管理模式的实验教学管理由教务处安排,而设备的购置和管理由科研处负责,便于统筹规划整个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和合理使用实验室设备,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中设备分散、重复、浪费、凌乱、扯皮等问题。各实验室的设备、人员和技术开发统一由学院管理,方便各专业使用,实验室的综合实力和技术研发能力迅速提高。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壮大发展,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专业类别不断增加,部分专业的实验设备凸显其专业的特点和特殊功能,这些特定专业使用的实验室和设备技术专一,专门服务于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学和科研项目,必须由精通本专业和实验室设备的人员使用与管理,较少或不涉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这种形势下再采用集中管理,就存在实验室使用和技术开发不方便,特别是设备保养和维护方面会出现扯皮和力量不足的现象,很难体现出集中管理的优势。再加上高职教育技能训练的设备损耗、耗材等非常大,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往往使实际需求和设备采购脱节,阻碍了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传统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使投入成本较高的专业类实验室处于长期紧缺状态,难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实验室使用率不高,无法满足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等需要。因此,针对不同服务功能的实验室应该采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管理模式。

二、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为解决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综合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点,笔者建议采用“集中管理分配使用开放型”管理模式,即院级功能性实验室和专业性实验室并存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1.集中管理

所谓集中管理,是指成立院级实验实训中心,把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适用面广的实验室的管理与专业系脱离,这些实验室的总体管理统一归口学院教学主管部门,成为面向全院学生开放的综合教学平台和功能性实验室,相近的单一功能的基础实验室改造成多功能的实验室,可以为多个专业、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服务,以保证仪器设备配置不重复,功能不重叠,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分配使用

分配使用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由学院统一进行行政管理,由主要使用的专业系负责建设和设备管理、技术开发。实行院、系两级共同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模式,既保证了各专业系部实验实训中心对专业性实验室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专业系的管理优势。各系部相近专业需要使用其他系部的专业性实验室时,需要提前做计划,在统筹规划、先人后己的原则下,主管实验室的系部要先满足外系的实验要求。由于专业性实验室的管理归属专业系,所以本系部实验实训存在的困难较容易解决,比如设备紧张时,可以安排业余时间实训,设备出现故障时也便于维修等。

3.开放型管理

开放型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实验室打破原有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对内保留原有的实验室格局和实验功能,在课内时间用于课程教学与实验实训,课余时间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放,便于教师科研和提升专业能力,也为有专业爱好和希望培养特长的学生、学生专业协会、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提供方便,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认识、创新设计、赛前训练等提供设备和人力支持。学生课余活动有了设备条件和主题,围绕着专业能力的提高而展开学习,以项目活动引导教学活动,对基础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是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氛围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对外接受社会实验实训或培训项目,增加实验室的利用率,为实验室提供资金来源,使原本实验室内在紧密联系的职能由纵向分离走向横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另外,通过校园网使实验室资源信息化,把各实验室的设备信息、业务数据集中到实验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中,实现校内实验室资源共享和自主实验的网上预约,方便所有教师适时安排实验和学生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网上答疑,拍摄实验指导的微课,使实验资源的共享扩大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范围。

三、存在的问题

“集中管理分配使用开放型”管理模式适应了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了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设备安全、人员安全的保障成为了管理的瓶颈。因此,除了制订开放型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建立实验人员岗位责任制、开放实验室登记预约制度、实验室运行轮班制度、实验室运行记录制度外,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室开放工作,解答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负责仪器设备的准备、调整与维护等。在课余时间管理人员奇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助教和学生专业协会参与实验指导和实验室管理,这些提前培养、已经掌握专项技术的学生,除了能够起到助教作用外,在专业学习中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成为班级学风的正能量。这些专业技术中的佼佼者将成为优秀的毕业生,对今后的就业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在工作中的贡献也将提高学院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和地位。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结构和管理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实验室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和实践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才能使高职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江涛.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3).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6

一、校内实训室管理现状

校内实训室是培养实用型、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实现平台。

1.实训室建制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常见的建制模式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为某一门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训室,依据课程对实训的需求而设置,单独服务于该课程;另一种是以专业群为定义对象的建制模式,实训室以专业群的知识体系为建设条件,满足整个专业群的实训要求。

2.实训室管理模式

校内实训室普遍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即“学院―系部―教研室”。这种模式比较传统,是将实训室划归到教研室进行日常管理,实训室设置依附于专业课程,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对实训室进行宏观管理并指导实训教学,实训室资产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总务处)进行管理,其组织模式图如图1所示。

与三级管理模式并存的还有二级管理模式,此模式是将全院性的或几个系部共用的实训室,如多媒体设计、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实训室由教务处统一管理,而专业性比较强的实训室则由系部管理。教务处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直接对这些实训室进行统筹协调。

二、校内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实训室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高实训室的管理水平,但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不科学

实训室仅仅服务于一门专业课程,其场地、设备、管理人员隶属实训室归口的教研室,日常运行也由教研室进行管理。这种实训室往往规模较小,实训内容、形式也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全面认识,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实训室依据专业划归到不同的教研室进行分散管理,容易造成浪费,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偏低。功能类似的实训室隶属不同的系部,管理有着不同的模式,标准很难达到统一,加上各系部之间缺乏交流,实训室信息共享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2.实训教学队伍质量较低

优秀的实训教师和实训室技术人员是实训教学的核心。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和技术人员大都是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所学的专业也可能和实训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实训教学队伍的构成不利于实训室功能的有效体现,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对实训教学队伍没有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个人进修、薪酬福利等方面),实训教学队伍整体上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

3.实训室开放性不高

校内实训室普遍存在对学生的开放程度不足,实训室除了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教学的授课之外,很少对学生开放,学生仅仅在上课时间进入实训室进行实践,而在相对比较充足的课余时间却很难有机会到实训室增加对仪器设备的接触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4.训室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

实训室设备资产管理、安全使用等制度比较完善,但缺乏一套完整的实训室监督和评估机制。实训室在建成之后投入使用,没有对其实训效益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评估,从而无法判断实训室是否完全实现了建设之前的预期实训功能,影响实训教学的质量。

三、校内实训室科学化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校内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实训室管理更加科学化。

1.改革实训室管理模式

近年来,一种全新的项目部管理模式出现在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各专业实训室采用类似企业项目部的形式进行管理,项目部成员由专业教师、实训室管理员(或工作室人员)、实训教师组成,负责实训室建设、实训教学、技能大赛培训、校企合作等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下,实训室职责的内涵得到了更好的扩展,发挥了项目部各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实训教学队伍的团队凝聚力。

2.提高实训教学队伍质量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消除对实训教学工作的偏见,肯定实训教学队伍的地位,在晋升、薪酬上提高他们的待遇,从根本上保证实训室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一方面由于实训教学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供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的机会,以提高其个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从企业生产一线中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充实学校的实训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训教学队伍的积极性,发挥主人翁精神。

3.实训室实施开放式管理

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增加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实训为主动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实训教学的作用。

4.建立实训室监督和评估机制

实训室应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实训室的设备、经费、使用率、实训效益等信息进行监督,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考核,评估等级高的实训室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保证实训室实训效益的长期性、高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管理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训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实训室的实训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依托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2014-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先宇.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开放[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5).

[2]吴玉堂.创新高职实训室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文化,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