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1
关键词: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管理;评价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被提到了学校课程开设与管理的重要位置。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的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与校情是否相适应,既关系到学校新课程结构的规范运行,也关系到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如下试行评价办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校本课程研发量及工作量的管理评价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与管理评价应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的正规渠道。我校校本课程研发的管理评价制度规定:校本课程工作量统计及报酬发放办法,由学校“校本课程业务指导小组”对校本课程研发的内容多少、可行性等统一研究审议,提交“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决议后执行。如,在研发量上,一般形成单独的管理方式,分学科按校本课程教学主题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按内容多少和审议的质量等次核算,按统一标准发放奖励性补贴;在工作量上,校本课程教学实施依据课时量计入总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同时,对校本课程管理人员和教学检查人员发放适当的校本课程工作补贴,并酌情计入工作量(相当于每周1课时的工作量)。如此评价,既符合校情,又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发教学与管理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校本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评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与结果共同评价,评价的方式应多元化。对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的评价也应该遵循这种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此,我们经过讨论达成一致:采用学生自评(20%)、教师自评(30%)、教务处和教科室等领导管理层考核评(50%)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求过程的总评分值。应主要涉及:(1)学生选择的人数多少;(2)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3)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4)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5)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情况等方面。将评价的过程成绩与终端结果一并作为考核与奖励的依据。该评价方法在实施阶段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三、校本课程学生学业的管理评价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规定,校本课程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若干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至少获得6学分。我们的校本课程学习也规定为6学分,必修5分,选修1分。学生学分认定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必选修量记录40%+必选修过程作业质量记录20%+学习态度评价10%+终结性测试30%。其中,必选修过程作业质量记录和学习态度评价两项由学生自评和科任教师评共同考核,各占30%和70%;必选修量记录和终结性测试两项由教师考核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折算成应得学分,计入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档案。这种过程结果并重、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法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情感目标等方面的达成。
四、校本课程终端成果的管理评价
新课程评价改革,不仅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需要促进课程不断的科学发展。我们研发校本课程形成的所有材料,包括文字、音频、实验操作和活动过程图片等都是校本课程的研发成果,需要积累,需要提高,需要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纸质和一定的电子文库,或者与之对应的活动过程视频记录。按学科―模块―教学单元―教学主题的隶属关系,形成有序的统一成果,并由校本课程研发管理评价的“业务指导小组”初评为精品成果、合格成果和基本合格成果三个等级,提请校本课程研发管理评价的“领导小组”审核终评。终评后,将精品成果、合格成果予以奖励并编号入成果库,继续循环使用。对基本合格成果返回原研发小组或个人,督促学校校本课程“业务指导小组”,学科教研组继续指导修订完善,以备下学年选用。
收集到校本课程成果库中的所有作品为研发者个人、小组和学校共有,是一个具有多项专题而又长久保存和循环使用的文库。如此形成了由学生参与评价、全体教师共同承担、不断研修和提升的科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有利于校本课程研发教学与管理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旦智塔.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90问[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斌娟.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8(03).
[3]梁国新,何冬梅.如何让农村学校校本教研返璞归真[J].教育科学论坛,2010(01).
[4]周斐.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课程分析;教学行为改进;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52-07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程分析:基于校本资源的教学行为改进的研究”,经过历时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把课程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建立了课程分析框架,保障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精细化。我们把课程分析作为一种范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和校本研究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思维,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了教育质量。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通^课程分析研究,厘清了课程分析与校本资源开发、教学行为改进的关系
(一)课程分析与校本资源开发
校本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合所教授的学生,教材和课程安排是否贴合本校学生,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一个学校运用成功后能否迁移到别所学校,这些问题都与校本资源有关。面对丰富的校本资源,如何开发及利用就需要依靠课程分析。学校实施有效的课程分析,必须经过精心组织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校本资源的挖掘利用。校本资源的高效利用也要依托课程分析,只有让校本资源走进我们的教材,走进我们的课堂,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课程分析,为校本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课程分析,为判断校本课程资源在利用后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评价的依据,让我们看到校本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认为,课程分析是开发校本资源的必要工具。
(二)课程分析与教学行为改进
根据不同的原则,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尽管如此,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实现“教得有效”,就要不断改进各种教学行为;而要做到“教得更好”,就不能将目的仅限于此,而是必须站在整个课程的高度,基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改进。通过课程分析,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改变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而维持教学的现象,在研究中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由经验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转变。基于此,我们认为,课程分析是促进教学行为改进的必要手段。
(三)校本资源开发与课程能力
校本资源开发的过程是一种课程能力提升的过程,但是如果教师的课程分析能力不够,校本资源开发就是一种冒险的行为。我们不能等待教师课程能力提高了再进行校本资源开发,也不能只顾开发而无视后果。我们只有给教育共同体开发课程的机会,并且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从而逐步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促进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教学行为的改进,使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个体发展展开。基于此,我们认为,校本资源开发与教师的课程能力密切相关。
(四)课程分析与校本资源开发、教学行为
校本资源是一个基点,课程分析是一个支架,而教学行为是最终的呈现。在此过程中,我们从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出发,在研究中密切联系学校特色资源,深入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架构,编制适切的课程,通过课堂观察、理论分析、实践反思等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全程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包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彰显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与课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教师与课程实现了相互包容。这样,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映了学校课程分析的能力及校本资源的开况。
二、通过课程分析研究,构建了课程资源、教学行为改进、校本课程开发三大分析框架
(一)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分析框架
本课题研究,指的是针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如关于朱棣文的校本教材、提炼出的“朱棣文精神”的内涵等,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理论为参照,运用具体的分析工具,对这些资源的开发目的、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开发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适切性、是否考虑师生的自身特点、是否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主张等,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分析框架,为有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供实践依据。
学校现有很多被闲置的校本课程资源亟待教师们根据学校的现状、教育教学的需求来进行开发。怎样开发?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是否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及能力发展的需求?如何判断?基于这样的认知,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朱棣文精神”为核心价值,综合平衡各学科在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确定观察视角的八个维度,以此形成主要分析指标,并通过“分析要点”进行详细阐述,明确具体分析指标,主要实施途径和操作模式则通过“评估方式”来体现,形成了以“朱棣文精神”为价值核心的课程资源分析框架。
(二)构建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
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此框架是指导教师开展课程分析的重要工具。构建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需体现学科性、主体性、校本性的原则。
1.确定学科教学行为的分析要素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的视角进行教学行为改进,把课程分析作为教学行为改进的手段。教师如何开展教学行为研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程分析,关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要素,具体要重视理念的更新、目标的落实、过程的安排、氛围的融洽、兴趣的激发、信心的培养等方面。结合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结合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确定学科教学行为的分析要素从八个方面进行考量:课程理念、目标设计、资源开发、工具使用、活动组织、动态生成、课堂环境及学生情态。分析要素的提炼有助于教师评判课堂教学情况,为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依据。
2.构建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
教学行为改进是基于反思的一种行动研究,指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弄清它的合理性、创新性以及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参照,来设计新的教学行为方案,实现教学行为品质提升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觉得构建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需关注教学行为要体现怎样的课程观、教学目标该如何设计、哪些课程资源应予以关注等等问题。因此,我们以课堂观察为研究手段,寻找教师在课程理念、目标设计、资源开发、工具使用、活动组织、动态生成、课堂环境及学生情态这八个主要指标上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以案例呈现的形式分析教学行为改进方面的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既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又使课程分析的框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框架。
3.确定学科教学行为的分析方法
对于课程理念、目标设计等八个要素的分析,不是分块割裂开来进行的,而是一种以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做到既分别考量这些要素的达成度、又关注T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观察时间、研究人员、研究内容、研究形式四个维度对分析方法进行科学划分。
(三)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指的是运用课程分析的手段,在对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深入剖析后,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分析框架。
1.确定了校本课程分析的价值追求
我们通过研究,较为准确地梳理了校本课程分析的价值取向,即校本课程的终极价值和校本课程的工具价值。校本课程的终极价值是指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以促进学生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为主要任务。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既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和终极追求,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终极追求。校本课程的工具价值是指学校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与方法。本课题研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在理念、目的、实施、评价等方面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择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以此来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清晰了对校本课程开发分析框架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而且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也需要实践的检验,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醒开发者及时调整课程。如何能准确、客观地分析校本课程是否适合本校学生使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前瞻性等,这些分析的视角都是分析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单纯靠个人的主观印象去评价某门课程好或不好,明显是不科学的,也是片面的。因此,分析框架的构建就变得尤为重要。
校本课程开发分析框架的意义就在于运用分析框架,对校本课程进行分析评价,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障系统。换言之,就是利用分析框架的作用来确保校本课程的健康运作。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分析框架的主要作用有:
(1)诊断。通过分析和评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及其原因,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这是课程分析的基本含义。运用分析框架进行诊断,可以提供关于被分析的校本课程的优缺点,获取被分析的校本课程的各类信息,发现教育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后续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2)反馈。所谓反馈,是指教师、校长或学生等分析者,有目的、比较系统地采集被分析校本课程的信息及意义,把采集到的内容传递给相关人员,然后搜集他们的返回信息,以此来实现分析信息的循环,提高分析活动的合理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逐渐深化对于校本课程现状与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的认识,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校本课程的调节和控制。
(3)改进。改进的主要含义是及时反馈信息,调控行为,促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与优化。运用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也不是为了判断,而是为了改进。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需要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因此更需要注重“分析”的改进作用,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校本课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课程方案、教学策略、评价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选择,以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需要发挥课程分析的作用,为决策提供详细的信息依据,在实施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3.构建了校本课程分析框架
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主要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分析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建构校本课程的分析框架,再去分析一门具体的校本课程,旨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彰显。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觉得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需要关注六个问题:基于怎样的理念去开发课程?采用怎样的方式去开发?校本资源如何转化为课程资源?课程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教师如何教?如何评价?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课程理念、方案设计、资源开发、组织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课程分析框架中最重要的六个基本要素,共同存在于一个框架中。分析一门校本课程,就是通过全方位考量,厘清这六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整体认知和全面评价。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的构建首先以这六个基本要素为指标。同时,每个基本要素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主题,清晰的分析框架必须要对这六个基本要素指标进一步解析,通过对这些要素内涵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符合这一要素内涵的细化指标。
课程理念、方案设计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的分析,组织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的分析,资源开发是对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的分析。初步构建的分析框架,全方位地体现了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分析目标。我们试图从这六个维度,十六个分析要点,对校本课程的优势、缺点进行部分或全面的分析。
三、通过课程分析研究,运用课堂观察量表实现教学行为的改进
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的科学建构,将教学行为以整体而有结构的分析呈现出来,使分析者与教学者清晰地看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要素的具体分布和实施。
基于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如何来发现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行为所体现的合理与不足,制定修改方案,全面改进教学行为?这要求我们在构建的分析框架之下,制定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量表是针对教学行为开展分析的工具,所以它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观察要点是每一个分析要点的细化、量化,因为框架式的分析只能形成模棱两可的结果;其次,观察要点要具体、准确,可观察、可记录、可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师理解、内化分析要点,开展分析活动;其三,观察量表上指向的教学行为要更具体、更明确,一线老师通过认真学习课堂观察量表,能从理论上整体把握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以此为工具,学会科学的课堂观察的方法。
图1以“活动组织”为例,从“活动有创意”“组织过程有序”“人人都是活动主体”三个方面考量,具体呈现可观察的行为。
基于分析框架的课堂观察量表,指向的是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可以是他人的课堂,也可以是自己的课堂,然后通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实际的课堂观察中可以只取其中一点,让复杂的课堂简化,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或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某个侧面,并快速洞察、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通过课程分析研究,构建新型的校本研究模式
课程分析研究作为一种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模式,结合校本研究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这三个要素,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共同探索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来达到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发展平台。
(一)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的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在已经构建的课程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出发,形成一种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这种校本教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设计明确的活动主题
立足课程分析角度开展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之前有明确的活动主题,让每一个参与者均有一个前期的准备过程,如研讨之前做好资料收集、观点整理等,最后带着思考进入主题课程的研讨。以一个个明晰的话题,来实现主题的突破。有了明确的分工,研讨过程中人人均有岗位、人人均有任务,缺一不可。这样,每一个参与研讨的成员必须全力以赴,专心听讲,认真记录,主动思考,从而参与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长此以往,每一个教师均能在课程分析教研活动中得到锻炼,收获成长。
2.促进教师的深度反思
立足课程分析角度开展的教研活动,以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c,由学校自行设计和策划一系列能供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的研修活动,使教师学会从理念层面、实践层面(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不同角度去进行自我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经验反思、教训反思、教学感想与灵感、教学补缺、他人的长短处、学生的创新等,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所存在的问题会引发参与者的深度思考。特别是在亲身实践过后,在同组教师的相互探讨中,教师能展开深思――反思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改进之处,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向。
3.实现教学科研的无缝对接
立足课程分析角度开展的教研活动,把教导处和教科室的教学、研究功能相融合,将教研组和课题组相融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在课题组下设“课程研修中心”项目小组。组长由课程研修中心骨干担任,统筹安排本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具体做好课题活动方案的撰写、教研组课题研究活动的落实、主持本组的教科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新闻的上传以及课题活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工作。项目小组的骨干教师辐射全员,带动全体。还下设学科组(与教研组相结合),课程研修中心成员与本年级组同学科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保证教学科研的无缝对接。课程研修中心成员为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在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
(二)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的整体规划
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需求。为了提高校本研究活动的实效,我们基于课程文化转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校本研究进行了系统、整体的规划。其活动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主题:校本资源主题、校本课程分析研究主题和学科改进活动主题。
1.校本资源主题
校本课程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以校本资源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活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将“朱棣文精神”作为我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之核心,引领教研组建构属于学校特有的课程资源库。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使用效益,服务于师生教学。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文本、文献类的资源,还要有许多超文本类的课程资源,使资源的数量、品种、形式多样,保持库里资源的充裕丰富。二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研究。这是一种指向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资源个案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从学科的角度出发,根据师生的特点,对个案的确立、个案的形成过程、个案的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考察、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三是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研究。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使全校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转变自己的课程资源理念,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资料的学习,通过对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反思,提升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2.校本课程分析研究主题
校本课程分析,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为工具,对主题单元课程、兴趣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从课程的文本形成和起源、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实施等进行部分或全面的分析。一是主题单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从学生兴趣和教师特长出发,结合学科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开发主题。选取相关学科,确定主题课程开发内容。既注重在不同年级形成一定的内容序列,又要关注主题内容的综合性和拓展性。二是兴趣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确定兴趣性课程的开发内容。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充分利用社区及学校的本土化资源,开发以科技为特色的具有系列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科改进活动主题
学科改进活动主题,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为研究对象,以校本资源开发为改进的视角,以课程分析为改进的工具的一种主题活动,以此来达到契合学生发展,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具体包括课堂观察研究、教师个案成长研究、自主观察研究。课堂观察的对象是不同年级的教师的课,教师个案研究观察的对象是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自主观察研究观察的对象是自己,可以是录像课,也可以就某几个观察点进行课后回忆,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改进教学行为。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和育;校本课程;动静相和;课程文化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作为一种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课程文化来源于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是课程文化之母体。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课程与生活中搭建一座桥梁,让生活进入课程,进入课堂。
黑河市第五小学本着课程即文化、课程即成长、课程即分享的原则,以培养目标为指向,以五大素养(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体育素养、艺术素养)提升为核心,按照国家基础课程、拓展必修课程、研学实践课程、社团选修课程四大体系开发“和育”校本课程,构建动静相和的课程文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以生为本的“和育”课堂,不断提高国家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发挥地域优势、与高校合作的优势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以“生活?生存?生命”为主题开发建设拓展必修、社团选修、研学实践课程,将“和育”校本课程设置为校内学习研修、校外实践体验两大领域,走出了一条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之路。
一、校内“和育”校本课程建设
校内“和育”校本课程以学习研修为主,包括:学科渗透课程(随笔化表达、写字训练、俄语口语训练、快乐篮球,由五小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完成),必修拓展课程、“和悦”社团课程(由黑河学院的教师、在校大学生及社会专业人士任课)。
1.随笔化表达
以构建随笔化表达新课型为抓手,开展大阅读活动,培养师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具体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硬件建设。建立“普希金教室”,班级“读书吧”,融阅读、展示、藏书于一体,打造师生最好的阅读场所。
第二步:以随笔化写作课题为先导,以情境随笔课、读悟评改课、读书随笔课、读写萌发课为主要课型,探索绘本随笔课,并以随笔课为切入点推动语文课堂的转变,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习作、自主学习。具体要求是:一二年级读得顺,写得出;三四年级读得好,写得顺;五六年级读得精,写得好。先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讨、评讲、交流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着“活、实、情、美”的随笔化表达教学课堂。
第三步:设立经典诵读课,将国学经典融入到教学之中,开展海量阅读、海量背诵、海量写作活动。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论语、古诗词、现代诗歌,各学段确定了必读书目,各班确定自选书目、必背内容和选背内容,每学期期末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背诵竞赛活动”。
2.写字训练
学校把写字训练纳入课表,每天下午抽出15分钟为全校集中写字的时间,重点指导学生用铅笔、钢笔书写汉字的技巧,同时感受中华文字的秀美和神奇。教师探索总结出写字技能训练课教学基本模式,总结出“基本笔画训练法”“读贴三步法”“临贴三步法”,设计适合小学生理解记忆的写字技巧小口诀,学生写字水平不断提高。
3.俄语口语训练
学校与俄罗斯布市第十四学校是中俄友好学校,多年来两校致力于合作交流,设置了语言传播、文化交流两个版块的交流课程。语言传播包括两项:口语交流、文字书写。五小开设俄语口语训练课,设专职教师任课,借助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优势将疯狂俄语引入学校课堂;布市十四学校成立孔子学堂,开设汉语课程,设专职教师进行授课。两校互赠教材,师生大练口语,不断提高两国学生的俄语和汉语口语交流能力。两校教师还合作开发了中国用“俄语基础训练读本”,俄罗斯用“汉语基础训练读本”,定期开展师生互访交流活动,加强了中俄两校合作,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4.快乐篮球
五小自建校起便开展了全校性的篮球运动,全校学生人手一个篮球。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学校开设了篮球技能训练课,制定了《快乐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明确了不同年段训练项目和要点,编辑了“快乐篮球”校本读本,让小篮球走进大课堂。快乐篮球的实施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走进课堂,由体育教师负责实施,将篮球知识和篮球技能引入体育课堂;第二层面融入活动,成立篮球社团,自编大课间篮球韵律操,举行“快乐篮球比赛”,促使篮球运动在班级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第三层面走出校园,组建年级和学校篮球代表队和篮球韵律操表演代表队,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学生的体能和素质得到提高,学校被评为市级篮球基点校。
5.必修拓展课程
必修拓展课程共16门,每周2课时,全校学生全员参加,分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学校充分利用黑河学院附属小学的优势,借助高校资源,由黑河学院各学院的师生分别承担儿童想象画、色彩训练、素描训练、书香故事屋、播音主持、艺术编辑、文学社、儿童体能训练、表演训练、声乐训练、合唱训练、中俄旅行社、幼儿智能训练等课程。此外,开设了由部队、社会专业人士任课的少年军校、少年邮局、红色消防等课程。
为确保拓展课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特别设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尤其是对黑河学院到校实习和任课的大学生进行 “双轨式”培训,即大学生上岗前进行岗位集中培训,上岗后设辅导员负责跟踪指导大学生完成校本课程岗位教学任务。大学生通过在附小的培训和实践,拓展了专业技术,锻炼了专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水平,也为毕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喜结硕果。
6.“和悦”社团选修活动课程
每周2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由黑河学院的优秀大学生做社团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校开设了小荷文学社、金话筒播音主持、新空间艺术、天韵电子琴、天籁声乐合唱、墨韵国画、黑白秀素描、兰亭软笔书法、阳光英语、快乐俄语、追梦足球、筑梦篮球、寻梦击剑等社团;与社会力量合作开设了博弈棋社、炫酷街舞、音韵吉他、跆拳道社团;快乐农场、小气象局等课程也正在构建中。
二、校外“和育”校本课程建设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学校的校外“和育”校本课程以实践体验为主,由各班级组成不同的假日小队,学校在每个假日确定主题,由各班家长委员会协调家长做领队,组织学生走进农村、军营、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利院、家具制造厂、工业园区、蔬菜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书店、商场……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不同主题、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将校内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品质。
树木成长靠土壤,学生培养靠课程。课程是学校特色彰显的最佳载体。黑河市第五小学“动静相合”的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的个性化办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将着眼未来,不断完善和育课程管理、实施和评价方案,为学生的和美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4
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素有“铜井泉水冠沂蒙”之美誉,有“沂蒙泉乡”之美称,这里群泉争辉,灿若明珠,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铜井十八泉。有诗赞曰:“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秋波十八铜井水,荡漾一方赛锦绣。”除了有名的金波、玉液、大河、响鼓、竹泉、温泉六大名泉,因泉立村,村泉相依的还有龙泉、马泉、辉泉、南泉、曹家泉、两泉,等等,铜井泉出如筛,山河为之生色,人民受其惠泽。目前,积极打造魅力铜井,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山东逍遥游示范基地,铜井镇被定名为“沂蒙泉乡”来作为品牌来打造。结合泉乡文化,以沂蒙泉乡本土“泉”的特色,以“泉乡泉水”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学校建成以泉乡文化为特色的农村学校,提高教师的本土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内涵、有品位、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一、具有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设计
基于以上镇区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注重对镇域泉乡泉水文化和学校本色等两方面的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将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基于乡镇区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成书系统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泉乡与校园的结合;二是文集与课程的结合。在选材方面,从“泉乡史话”、“名人泉乡”、“泉乡泉韵”、“本色校园”、“书香杏坛”、“师生依依”等六个方面来描述泉乡和学校的历史、发展和风貌;在材料编排方面,采用了教材的特点,每篇文章后面设计“实践活动”、“成长记录”、“阅读品味”、“赏读体味”、“爱心小贴士”、“生活链接”、“品读·有感”等形式,以更好地体现其教育和宣传功能。
1.关于沂蒙泉乡品牌资源。其一,以沂蒙泉乡的历史底蕴为内容,开发出“泉乡史话”单元。沂南县志载有“铜井泉水冠沂蒙”之美誉,铜井镇亦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沂蒙泉乡”的品牌特色而闻名于世。此单元收录的文章,将用不同体裁,从不同方面来描述泉乡繁荣、历史变迁及风土人情。其二,以铜井名人、名人与铜井为题材设计“名人泉乡”单元。铜井人杰地灵,以泉著称。有不少名人雅士留恋此地,引发了对铜井由衷的赞美。本主题单元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从中让他们感受到活泼、晶莹的铜井三泉,欣赏到西汉元凤的凤凰石刻,领略到雄伟、壮丽的八角墓……其三,以“泉乡泉韵”为主线,开发泉乡“泉”的文化。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正是这山山水水,一村一石,为诸多的文人骚客提供了素材,写出了优美的诗篇。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也正是有了这甘美的泉水,才使得铜井人生活得滋润、幸福。让学生走进铜井,走近铜井的泉水,和他们的心灵相约,一起聆听她那优美的乐章,可以从中启迪他们的心灵。
2.关于学校资源。其一,将学校的本色进行充分挖掘,以学校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学校发展、变迁、风貌为内容,开发相应的“本色校园”单元。其二,根据教师的不同能力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单元——“书香杏坛”。其三,针对丰富的学校师生资源,开发体现生生、师生之情的“师生依依”单元。实践证明,教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校特色,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和师生的真正融合,从中让他们充分了解课程、了解本土特色。
二、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应用影响及创新
1.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基于镇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在目标定位问题上,结合镇域内泉乡文化的大背景,开发《泉乡杏坛》校本课程,实现了学校关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各自互补,填补了镇域校本课程的空白。其内容主要立足镇域实际,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泉乡与校园的结合;二是文集与课程的结合。在选材方面,从“泉乡史话”、“名人泉乡”、“泉乡泉韵”、“本色校园”、“书香杏坛”、“师生依依”等六个方面来描述泉乡和学校的历史、发展和风貌;在材料编排方面,根据教材的特点,每篇文章后面都设计“实践活动”、“成长记录”、“阅读品味”、“赏读体味”、“爱心小贴士”、“生活链接”“品读·有感”等形式,来更好地体现其教育和宣传功能,从而达到以校本课程辅助国家课程实现育人的目的。
2.校本课程形式体系上的创新。校本课程《泉乡杏坛》纳入学校课程表,确定开设各年级课程的名称和开设时间,编写校本教材《泉乡杏坛》,做到人手一册。在教材编写体系上,编辑出版低中高三册:低年级开设拼音版,中高年级开设普通版,每册共分四个单元,其中低段22篇,中段20篇,高段20篇,然后按四个单元共装订出一本综合样本。其内容以泉乡文化为背景,以“泉乡—校园—社区—自然”为主线,分层逐步渗透和实施主题教育,充分展示区域性、生活性、活动性、层次性、渐进性等编排特点。
3.校本课程应用评价形式上的创新。调查发现,建立比较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评价多元化,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实现协调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具体日常考核与评估由专人负责,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上课表现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评分,每学期期末由教研室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最后以评语的形式体现在《素质报告书》中。同时,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加强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态度,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而对学生研修的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则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笔者认为,要在学习活动的情境中评价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4.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体系上的创新。学校确定了一系列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题目、研究编写校本课程、探究新课程改革下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同时调整、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实验,对校本课程实施综合评价体系策略研究,并研究确立实施推广的方案及校本课程指导用书材料的编写。在编写组织实施过程中,以“课例研讨”明晰开发内容,以实践活动拓展研究主题,以“实践应用、改进补充、形成系列”的思路,逐步完善教材的开发工作,促使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总结、反思,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探索、确立并比较、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模式,使之趋于完整而又合理、具体并行之有效。
5.校本课程研究对学校核心文化的影响。借助沂蒙泉乡的品牌优势和学校整体建设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以泉乡文化为背景,以校本课程《泉乡杏坛》为依托,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泉乡文化氛围,同时充分挖掘校本资源,让生态校园成为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农村生态学校,在校园文化上力争旧貌换新颜,建立了以泉乡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楼文化长廊,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科学家画像、名人名言,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潜移默化地受到泉乡文化的熏陶,达到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目的。放眼望去:“树泉乡形象,创杏坛品牌”;近处着眼,墙壁上点缀着一些精致的“铜井三泉”的诗句,在“红花绿叶”的簇拥下格外引人注目。“秋波十八铜井水,荡漾一方赛锦绣”、“玉液奇泉何所从,暗河一现闪明眸”、“秦时幽境汉时村,有凤来仪说到今”、“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垂柳碧波映山哨,香山湖畔乐垂钓”——活泼、晶莹的铜井三泉,西汉元凤的凤凰石刻,徜徉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品味着这些真诚而富有人文思想的诗句,学生定会为铜井小学塑造泉乡校园文化的绚丽多彩而陶醉。学校在临沂市教学示范学校验收时,专家评审团对有关本课题与形成的“泉乡”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有机结合的研究与实施中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赏。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还只是外在的表象,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校园文化的精髓,让这“泉乡校园文化和经典管理文化”嵌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才是根本。如校徽(周中亮设计)、校训、校歌(李克风、张清华词,李克风、张志刚曲)、教师之歌(周中亮词,贺俊福、周中亮曲)等都依托校本课程研究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与实施。可以说,以基于镇域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为依托,开展“打造泉乡校园文化”的实践,逐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也正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内在动力。当然,在这期间,笔者也有许多困惑和迷茫,比如:教师现有的能力是否能达到课改要求的标准?自编的教材其科学性、系统性到底如何?校本课程的评价如何能突出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如何进一步研究、确立实施推广的方案及校本课程指导用书材料的编写研究,等等,这一切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5
为了进一步做好全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榆林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强区建设的意见》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遵循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的方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二、基本原则
(一)全员性、主体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面向全体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人人参与;同时还要树立起“每一所学校都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师都是校本研修的主力军”的思想。
(二)针对性、实效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要突出实效,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合作性、共享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搭建“大校本”平台,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促进教师间同伴互助、校际间合作交流、片区间联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四)理论性、实践性原则
校本研修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确保微观研修的正确方向,把宏观理论的统一性与微观研究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的总体要求与各校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三、研修目标
1.建设一支校本研修指导教师骨干队伍。 “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我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以及学校教科主任的作用,开展校本研修指导专项培训。
2.打造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基地。 推进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建设,创建3-5个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力争创建一所市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为大面积推进校本研修积累经验。
3.提升校本研修水平。在各类培训中增设校本研修指导课程,积极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探索并完善“短期集中—送培下乡—远程跟进—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我区教师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
4.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校本研修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每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研修不得少于40学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四、研修内容
1.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科学段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2.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3.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4.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五、研修方式
1.侧重课堂教学的研修: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案例分析等。
2.依靠专家指导的研修:专家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引领等。
3.凭借同伴互助的研修: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
4.通过校际合作的研修:对口支教、项目合作、校际结对等。
5.着眼专业发展的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6.利用网络平台的研修:校园网站、专题论坛、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流等。
7.确立专项课题的研修:实践积累、排查问题、聚焦重点、诊断剖析、发现规律等。
8.突出“一功五化”的研修:锤炼教学底功;转化教学理念;内化课标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教研。
六、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宣传学习
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使全区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制定方案
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制度,以保障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
2.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4年12月)
全面展开校本研修的各项工作,确保校本研修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不断总结研究校本研修中的实际问题,调整优化研修方案,确保研修工作稳步健康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3.评估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总研修成果,上报总结材料。区教育局对各校和教师研修情况的逐年考核进行汇总,评选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
1.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刘巨广
副组长:申章昌
成 员:常艳珍 高建强 高凤成 刘 杰
2.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
组 长:常艳珍
副组长:吴志清
成 员:赵英炳 谢海雄 杜治礼 罗 慧 方尚林 王仪荣
3.榆阳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办公室主任由常艳珍同志兼任。
(二)明确职责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
2.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具体方案,组织学校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工作;负责全区校本研修业务指导与管理,抓好校本研修创新试点工作,对各学校校本研修年度计划进行督导检查。对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要重点加强业务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
3. 各组长学校的校长负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计划安排联片教研活动,督促学科研修指导组有效开展研修工作。各学校校长具体负责抓好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工作。
4. 教师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选择自己的研修内容和学习方式,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对象,从自己最为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自主研修,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完成校本研修的规定学时,并做好研修笔记。
(三)落实措施
1.狠抓校本研修规划落实
各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明确校本研修具体目标和任务,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年度实施方案,每年重点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自主研修,每年的年度研修实施方案及时报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2.保证校本研修经费投入
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教师培训费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的5%安排”的政策规定,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提供经费保障。
3.完善校本研修激励机制
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将校本研修纳入教育督导、考核范畴,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小组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校本研修工作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年度表彰奖励。
4.重视校本研修基地建设
各学校要在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区校本研修业务指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抓好校本研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要通过组织开展自主学习、自修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技能训练、专题讲座、集中辅导、观摩教学、同课异构、研讨交流、师徒结对、案例分析、网络学习、校本课程开展等活动,把校本研修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考勤、考核、奖励等制度,加强对校本研修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档案和教师个人研修档案,及时填写校本研修记录。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6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分项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扎实推进课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切实负责,着力践行课改各项具体工作,特成立以下12个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1、课改全面工作领导机构
组长:
成员:
2、课程管理及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3、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4、选课指导中心
组长:
成员:
5、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织:
成员:
6、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7、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各>文秘站:
8、通用技术课程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9、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席:
成员:
班主任、学科老师,学生代表
10、教分评价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刘克和 副组长:田明 张建清
成员:魏亚明 蔡德军 龚建林
11、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及课改成果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12、课改“样板校”辐射及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县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实验中学)
二、目标规划,分期实施
按照《成都市普通高中课改工作指导意见》和成都市课改办工作要求,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新课改各项工作,结合校本实际,着力做好八项具体工作:
1、组织学习,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
2、编制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相关制度。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4、有计划地进行队伍培养。
5、稳定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抓好课堂教学。
7、做实校本研修。
8、着力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拟定三年目标规划并分期着力实施:
学校近期(20__年7月-20__年7月)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走进新课程,践行新课改”: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着力培训教师,做好新课程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培训及培训后培训工作,规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注重“五项策略”,实施“六步教学”,努力研究新课程,规范教学设计,编写新课程教学“导学案”,着力研究新课程目标“叙写”和可操作性,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1、制定“大邑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按八个学习领域15个学科的课程架构健全学科备课组,用好新教材。探究新课程下大邑中学“自主参与式课堂策略与模式。实施“三段(课前、课中、课后)、六步”课堂教学。
2、强化老师新课程各项培训及校本培训,开发新课程资源,稳定教学质量。
3、切实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着力上好必修课,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出更多选修课,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5、做好学生学科模块学习过程评价登记工作,做好学生学期、学年学分认定和登记工作。
6、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
7、着力做好市级样板校区域性引领工作(建立课改推进工作月工作研讨制度,并邀请县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参加,起好市级样板校辐射、引领作用)。
学校中期(20__年7月—20__年7月)的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我与新课程同行”:大力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着力推动“三个教学整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努力实现三大提升(开发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推进校本课改特色研究,凸显符合大邑中学特色的“自主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六步”课堂教学特色)。
2、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微格”课堂参与式教学管理。
3、有序推进校本选修课程。
4、进一步研究符合校本实际的选修课程、创新修习方式,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水平和质效。
5、大幅度提高必修课的模块教学效果。
6、着力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并逐渐
总结、提炼出符合校本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内容、方式,评价和管理模式、特色。7、开好通用技术课,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方法与途径,提高通用技术的实效性、彰显通用技术课程的校本特色。8、切实做好学科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工作,结合省会考和学籍管理,做好学年学生学分认定登记和上档工作。同时做好学生补修、补考工作。
9、切实做好教学课改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学校中远期(20__年7月—2013年7月)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收获新课改”:巩固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特色,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精品选修课程,完善多元教学评价、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新课程下教学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备考机制。本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符合校本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
2、做好市级样本校规定的新课改实验研究、总结、提炼工作。
3、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科模块教学设计库、试题库。编写符合大邑中学校本实际的“导学案”,并形成大邑中学“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特色,以期推广、运用。
4、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丰富和完善校园教学资源库,使校园网络和学科资源库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发挥显著作用。
5、建立符合校本实际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资源库,并以此形成特色。6、构建并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和机制,完善我校首轮新课程改革下的学分认定和教分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7、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运行和管理体系。
8、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学生选修课程,教师校本研修课程体系和特色,并进行推广、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