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体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的体现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1

随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温室、大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中国农业设施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单体塑料大棚(GP-825型),主要是用Φ25 mm热镀锌圆管作为拱管,拱管间距离为0.6~0.8 m,用Φ22 mm镀锌圆管作为梁(3 道),单根长度6000 mm,每根质量5.39±0.15 kg,材质为Q235;拱与拱之间的连接采用镀锌圆套筒,拱与梁的连接采用弹簧钢丝;拱管直接插入地下40 cm左右,以固定;卡槽4 道,采用热镀锌钢板冷弯成型,厚度0.6~0.7 mm,用卡槽、卡簧、压膜线等把薄膜固定,带卷膜器;棚二端分别有二根斜撑,棚头直杆12 根(圆管);棚的二端开一个或二个进出门,单开门或门;大棚的规格是棚宽8 m,高不低于3.3 m,长40 m(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长度)。

新型单体塑料大棚结构

2012年8月,中国沿海经历了一场超强台风——“苏拉”,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特别是大棚种植的蔬菜等经济作物,损失惨重。本公司也不例外,有5 个单体大棚被台风吹倒,连栋温室破坏也很大。因此,笔者萌生了设计和建设高强度单体大棚的想法,并逐步付诸实施。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设施现状,有目的地对原有塑料大棚进行改造,提高农业生产设施的强度及安全性,或者改进目前的生产工艺和结构,使之更科学、合理。与现有农用单体大棚比较,我们设计的农用单体大棚有以下改进之处:

主副拱设计

主拱用40 mm×40 mm×1.5 mm热镀锌方管,副拱用Φ25×1.5 mm热镀锌圆管,二者材质是Q215或Q235。

⑴ 拱间距:每间隔4 m安装一根主拱,主拱之间每间隔1 m加装一根副拱。

(2)弯曲:根据实际需要,将主副拱弯曲成一定的弧度。在主副拱的下端1550~2350 mm处弯曲成R=1000 mm的弧度,弯曲长度为800 mm。

主副梁设计

主梁1 道,副梁2 道。主梁用 60 mm×42 mm

×1.5 mm的C型热钢,副梁用Φ22×1.5 mm的圆管,副梁距主梁2000 mm,二者材质是Q215或Q235。

主梁连接:在主梁两端,分别打2 个Φ10的孔,以便与拱梁连接件固定。

与副拱连接:在主拱之间的主梁上,每隔1 m打一个Φ26的孔,将副拱插入其中,并在副拱上端打一小孔,用插梢将副拱与主梁连接、固定。

拱梁连接件

主拱与主拱,主拱与梁的连接采用专业的“拱梁连接件”进行连接,材质是Q215或Q235。在拱梁连接件下端有一个Φ10的孔用于固定作物固定架的顶钩。这个拱梁连接件已申请专利(专利号为:ZL 2013 2 0019696.3),如图1所示。

增设大棚整体基础

用40×30×1.5 mm的角铁连接成8×40 m框架作基础,并用800 mm左右的Φ12螺杆(地桩)加固角铁。角铁材质用Q215或Q235。

底座与压膜钩的连接:每间隔1 000 mm在底座角铁上(竖直边上)打一Φ6的孔,把Φ5×400 mm压膜钩固定在角铁上。

底座与主拱的连接:在底座角铁上打Φ10的二个孔,用抱箍把底座与主拱连接起来。

底座加固:在每根底座角铁二端(水平边上)打Φ13的孔,用Φ12×800 mm螺杆(地桩)打入地下750 mm左右,并在螺杆上端用螺帽与底座角铁固定。同时与主拱连接。

稳定支撑

棚二端分别有二根斜撑,棚中间又有四根斜撑,棚头直杆12根。斜撑也是角铁,规格为30×30×2000 mm。斜撑二端分别打一个Φ10的孔,用Φ8×50 mm螺丝与主拱及底座连接、固定。棚头直杆采用通用的Φ25圆管,与主拱和底座连接。

增设了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

在主拱上增设了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由顶钩、拉钩和铁丝等组成。

(1)顶钩固定在拱梁连接件下端。

(2)用12#铁丝或钢丝将顶钩、拉钩连接起来,组成作物固定架或称为二层覆盖支架拉钩。

薄膜采用通用的二道卡槽、卡簧进行固定,并用压膜线加固,二道卡槽的位置分别是离地950 mm处和1 850 mm处。

改进前后的大棚外观尺寸基本不变,棚宽8 m,高不低于3 m,长40 m(可以根据实际调整长度)。如图2、图3所示,具体改进之处详见表1。

新型单体塑料大棚特点

通过以上的产品改进,提高了大棚的强度、稳定性及安全性,可有效地防范台风、大雪等灾害;增加了作物固定架或称为二层覆盖支架,方便了生产者,提升了大棚的生产效率。

2013年10月,超强台风“菲特”在浙江沿海登陆,给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创。但是,本公司在舟山定海搭建的新型单体塑料大棚却一点没有受到该台风的影响,表明了该新型单体塑料大棚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实际荷载有待后续权威部门的实际测算数据。

如表2,列举了具体单体大棚改进后的优点与提升。

此外,由于基本上是用螺丝(帽)连接的,若要移动或者拆除大棚都比较方便。当然,底座的安装与拆除相对来说会比较麻烦,比原来大棚要费时费工。同时,由于新型单体塑料大棚用材较多,价格成本上比原来的GP-825型单体大棚高出3~5元/m2。

小结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2

摘 要:随着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新时期的中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人才,加强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令学生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更加有效的创新体育教学,并且以篮球为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希望可以对中学体育教师当下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

在新时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学体育教学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令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之余增强体质,为顺利的完成学业打下重要的基础。在当前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也应该S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行改革,使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了探索,希望可以将篮球教学这一实例推广到其他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去。

1 当前中学体育的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目标。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注重技巧的训练而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这样一来,对于体育精神以及基本体能的传播都是极为不利的。在篮球课堂中,基本的教学内容是要令学生掌握传接球、移动以及投篮等方面的技巧,但是课时有限,并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兼顾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联系,因此多数教师便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对运动技巧以及篮球战术的讲解方面,虽然在技巧方面学生的能力确实是有所突出,但是却缺少了学习篮球的意识以及基本知识的掌握。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存在过于单一的情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所以当前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诸如纠错法、示范法以及讲解法等,在课堂应用中都相当单一,学生对体育的热忱当然也无法有效的激发出来。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近些年虽然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例如采用情景教学或者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从整体上讲,效果并不突出,所以并没有达到令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的效果。

第三,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的一个突出性特点在于,体育教学在考试时不需要进行笔试,而是以实践能力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加之在日常课程中的表现情况,就构成了学生的整体成绩。以篮球考核为例,教师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是否可以进行传球以及运球等单一的动作,但是却并没有周全的考虑到进攻与防守等技巧,并且男生与女生在生理与心理等方面均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运用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难免有失公允。还有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因为在期末考核时发挥失常而造成成绩不理想,这样就造成他们对体育失去信心,也不利于今后的成长。

2 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新途径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运动项目开展的教学,教师在示范完动作并且进行讲解之后,学生再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所以在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下,应该从学生身心年龄以及个人特点等方面重新进行教学内容的构建。以篮球教学为例,在教学时不要单一的对基本技术进行讲解,同时还要令学生学习战术的布置,加强对能力的训练,将这些内容融合起来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将原有的只重视技术而忽视教育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学生也会在篮球教学中,同时得到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练习。

其次,要将教学形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新课标的推动下,中学体育的教学方式正在朝着“快乐体育”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将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摒弃,进而采用更加开放性并且随性的教学方式予以取代。例如在篮球课堂上,教师通过积极的开展游戏以及比赛项目激发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融合了篮球战术以及规则的讲解,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效果,学生不但可以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此外,根据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可以将他们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分别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与练习,但是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改变分组的情形,确保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进一步改善考核评价体系。新课标的要求下,对于体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有了全新的要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的成绩是与学习态度以及平时表现紧密挂钩的,并且这是整体成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中心的位置,而期末的考核成绩只是作为一个依据,也就是说将传统成绩考核的内容颠倒了过来,更加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在考核形式上,教师也不再占据主动权,而是将一部分权利交由学生自己掌握,将学生自评也作为考核中的一项指标,这样可以令考核的结果更加合理,学生对自己也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同时也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变革,这样才能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互区分开来,达到更好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突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令他们真正的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体育学习,这样才能将体育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促进新时期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03)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3

一、针对实验原理的难点、易错点,课程采用的举措:

1、研讨式教学;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专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比如采用集体互动的方式、随机点名提问、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平时上课认真的同学或不认真的同学点名提问等。

2、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难点、易错点之所以不好理解,有可能是因为教学过程中没有讲透,学生靠着死记硬背来接收知识点。因此,对难点、易错点进行‘刨根问底’式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精确深入理解,由浅入深之后,理解问题就相对容易。比如采用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现象或原理背后的逻辑,但讲解方式要结合学生的理解深入浅出。

3、充分结合板书与信息技术;

a.传统采用板书对问题进行讲解有一定的优势,特别对于难点问题,课程采用在PPT上作板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中难点问题进行理解。

b.结合实验教学的地利优势,利用屏幕广播功能,将教学内容广播到学生电脑界面,对于位置靠后排的学生也不会出现看不到PPT的情况。

c.利用投影功能,实时对学生进行现场演示;比如,实验教学中会用到许多中规模集成模块或FPGA开发板等,利用投影将实物广播至学生电脑屏幕,可以方便地看清电路引脚、连线等讲解。

4、利用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强化学生记忆;比如,讲D触发器的重点内容是用D触发器构成1位二制计数器,二个D触发器构成2位二制计数器,且对应加法、减法计数器;那么在下一次课程内容讲解74ls163计数器时,可以很自然的类比上一次课程的D触发器的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二、针对实验操作的难点、易错点,课程采用的举措: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4

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19-02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自主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未来的生力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意识已成为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如何进行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以主体性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一、主体性和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是在人作为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体现的,具体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首先,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表现。人的自主性是指主体在主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自己主宰自己的本质力量,自己选择客体以及发展方向,体现着主体对自身及客体的支配权。“主体性本质上是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呈现的能动性”。其次,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对客体发挥作用和影响,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认识和实践。如果说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要素的占有和支配,那么能动性就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能动改造。再次,主体性表现在主体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正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使人成为活动主体,且与动物分离开来,也正是有了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才显现得越来越强。

对于创新意识,在相关资料中尚无完全统一的说法。综合各种表述,创新意识有驱使个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的含义,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力。有着求真求知的主动意识、追求新异事物和真知灼见的强烈欲望,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的思想观念,不满现状、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与创新思维比较,创新性思维的本质在于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而创新意识作为内在的驱动力,更多地处于感性阶段。另外,创新意识是引起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人的主体性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在分析创新意识和主体性两者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意识和主体性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 确立主体地位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人的发展必须先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人的主体地位也是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呈现。”对于形成创新意识,确立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前提。当人们用已有的方法和手段仍无法使心理恢复平衡时,就可能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或革新旧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意识就是创新需要的意识,即“问题意识”。它是创新的最初动因和原动力。岳晓东教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中指出,当前学生创新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障碍是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动力化。特别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思维标准化的情况更加严重,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起到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等负面影响。主体地位的确立,才能保障主体权利的实施,也才能保障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确定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师生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主体性的发展,为形成创新意识提供基础。

2. 形成主体意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只有当他能够自主活动并意识到自己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时,他才最终成为主体。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不断学会按照自我的意愿,同时也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造福社会和人类,将自我变成真正的实践主体。主体意识越强,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内涵来看,没有主体意识,是不可能产生满足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也不可能产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意识、发表独特见解的意识。

3. 人的主体性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性发展好的人,就会做自己发展的主人,就会主动地发展自己。正是在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中,人对自身逐渐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且进行自我改造;也是在主体性发展的历程中,人能动地适应、改造外在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受外在世界的支配。主体性的发展过程,就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外在世界的改造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突破的过程。主体性发展得好,就会主动关心自身、社会、外在世界的发展,关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心问题的解决,发扬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质疑的精神,并产生解决困难的内在动力,这也正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4. 创新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高度体现

创新意识作为驱使个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实质就是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人的主体性具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外在表现,如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创新性等,对学生来说,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一种创新,正是他们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的结果,也是他们主体性发展的体现。主体性的这些外在表现,与创新意识的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意识是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是人对已有认识和实践的超越和突破,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也是人之所以能发挥创造效应的深层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项报告曾明确指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正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体现出创新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产物,是主体性发展的高度体现。

三、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主体性的视角推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但需要形成一种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在教学方法、校园环境、培养平台等方面加以改进,以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

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弊端,首先必须确立主体性教育理念,明确教师与学生同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双边主体。“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同为教育过程的双边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两个不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这两个过程的主体。在第一阶段中,教育者为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及知识要素属于教育者实践和认识的客体;在第二阶段中,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和知识要素属于教育者学习的客体。在双边主体的教育理念下,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发挥和发展教师的主体性,给教师更大的自,在遵循教育目的和遵守教育法规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来设计、规范教学,自主选择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

同时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实质在于建构学习主体,授人以渔。特别在大学阶段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通过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性的途径,实现教育过程成为建构学习主体过程,同时通过建构学习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2. 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

要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自主性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具体要从管理、校园氛围等方面入手,改变传统教育中束缚主体性发展的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专业转换,大力开展选修制、辅修制、导师制,不断减轻学业负担,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校园学术氛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依靠学生、服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

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差距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究其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无关系。如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也采用讲授法,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新的知识。讨论课上学生与教授一起,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授只在其中起引导协调的作用。正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碰撞、整合,极大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主动思考课程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重视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社科类课程可以通过搞调查、写论文、演讲、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研究的方法,数理类基础课宜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教给学生推理方式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4. 改革评价体系,鼓励自主创新而教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反馈等重要功能。长期以来,高校评价普遍都是期末考试定结果,教师为考试而教,不顾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育评价不但要完善评价的内容,而且要完善评价过程及方式。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能只注重学业成绩,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再次,在评价模式上,不但需要教师的评价,更需要自主评价。只有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善于分析自己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一个有主体性的、会独立自主的人。

5. 打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

通过完善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图变创新的意识。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做好对实践教学的保障工作,完善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开放式实训室,注重实践教学与自主探索相结合,重点放在研究方法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使他们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在动手动脑的科研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加强学生中学习型社团的培育,让学生在社团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发展,以此为平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比赛;还可以推广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的“教”转变为强调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陈德.主体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12).

[3]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吴定初,唐安奎.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的主体性提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意识。他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蛙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情绪,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二、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三、播放画片,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6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同时还要从主体性学习、课堂内的在文化拓展以及学生想象力等方面,来培养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吸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该下之围、乌江自列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问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四、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