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由贸易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由贸易的定义范文1
一、中智贸易规模与结构
自1970年12月15日开始,智利与中国建交,是拉美国家中同中国开展经贸交往较早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中智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以来,中智贸易加快发展。
(一)中智总体贸易规模
从2006年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以来,2007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146.91亿美元,增长率从实施前的20%提高到了目前的66.10%;其中,中国从智利进口102.806亿美元,出口44.15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9.23%和42.03%。到2010年中智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中智两国的贸易进出口额达到259.777亿美元,中国对智利的出口额达到80.246亿美元,从智利的进口额达到179.531亿美元。相比2006年中智贸易总额的88.449亿美元,增长率为193.70%,接近200%。而且在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1年后即2007年,中智贸易总额达到了146.961亿美元,同比增长66.15%。2008年、2009年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额的增长率有所降低,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受影响很小,分别为18.12%和2.76%,但是到2010年,中智贸易总额的同比增长率又迅速回升到45.62%,贸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了259.777亿美元。
(二)中智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1.中国对智利出口商品结构
2011年,中国对智利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类产品、纺织品、资源型产品占主导地位,占66.5%左右。机电类产品包括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车辆及其零附件(铁道车辆除外),占43%左右。纺织品包括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占从中国进口的19.5%左右。钢铁和钢铁制品属于资源型产品,占7.4%左右。
2.智利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智利的矿业、林业、渔业和农业资源丰富,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矿藏、森林和水产资源丰富,以盛产铜闻名,素称“铜矿之国”。探明的铜储藏量达2亿吨以上,居世界第1位,约占世界储藏量的1/3。铜的产量和出口量也均为世界第一,2011年铜及其制品和矿砂、矿渣及矿灰等对中国的出口额占智利对中国出口总额的89%,在智利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智利的林业包括木浆木材等,对中国出口的比重在2011年达到了5.2%,是对中国出口的第三大类产品。2011年,鱼粉等渔业产品以及红葡萄酒、水果等农业产品,在对中国出口的比重为2.5%,是智利对中国出口的第四大类产品。
二、贸易创造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引力模型的建立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自贸区内进口国家的消费者能获得廉价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自由贸易区内出口也能增加从而扩大缔约国的经济效果,即将贸易从低效率的本国生产者向高效率的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转移。因此,我们可以用虚拟变量来度量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为了考察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的贸易创造效应,本文在基本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代表FTA效应的虚拟变量,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如下:
InXtij =β0+β1In(GDPtiGDPtj)+β1InDistij+β3Dtij+μtij(1)
Xtij 表示中国和j国之间在t年的贸易额,GDPitGDPjt表示中国和j国在t年的GDP乘积。Distij表示中国和j国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Dijt 用来度量t年的贸易创造效应。当中国和j国同属于自由贸易区时,Dijt取值为1,否则为0。β0是常数,β1,β2,β3是Xij对GDPitGDPjt,Distij和Dijt的弹性,uijt 是误差项。GDP度量了该国家的经济规模,两个国家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度量运输成本、时间成本、交易成本以及文化的差异。被解释变量Xijt 和解释变量Dijt 能显示出贸易创造效应,当中国和j国同属于一个自由贸易区,Xijt 将会增加,其差额是贸易创造效应,预期为正。
(二)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自由贸易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中澳自贸协定;中国乳业进口
一、分析中澳自贸协定对我国乳业影响的意义
2015年我国乳业市场低迷,由于生鲜乳价格低于成本价格,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我国乳业正在经历转型期的阵痛。同时,中澳自贸协定于2015年12月20日生效。澳大利亚是个农业大国,其乳业在国际上极具竞争力。随着协定的生效,来自澳大利亚的乳品势必增加,这是否会对我国乳业的窘境雪上加霜。本文将通过我国乳业现状和澳大利亚乳业竞争力的分析,并结合中澳自贸协定的中方关税减让承诺,总结出协定生效后对我国乳业的影响。
二、中国乳业国内产销现状
这些年我国乳业发展平稳,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生鲜奶生产国。2015年我国生鲜奶产量3755万吨,增长了0.8%,创历史最高产量。奶牛品种得到很大改善,其中占我国奶牛80%的荷斯坦牛及其改良品种单产达6吨,单产提高0.5吨。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奶牛存栏数1460万头,同比增长1.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消费市场,我国乳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养殖环节以中小奶场为主,价格高于国外。
我国奶牛养殖业中,小微型的个体奶牛养殖户(规模不足100头)和中小型的个体奶牛场(规模不足1000头)占多数,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为45%。从2013年开始,小规模养殖场萎缩很大,家庭散养加快退出,规模养殖快速增长,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幅提升。2015年初倒奶杀牛的现象,使得很多小规模养殖退出,但个体养殖户的退出和规模化牧场的发展是国内乳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国内养殖场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国内乳品价格比国际价格更高。
第二,国内消费水平低,增长潜力巨大。
尽管近年来中国乳业发展较快,但和发达国家的乳品消费相比,我国乳业发展仍是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才30公斤,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约600万,加上二胎政策的放开,人口经济在发展,因新增人口导致的乳品刚性消费也将增长。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在升级。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深入理解,更多的人将逐渐认可牛奶并喜欢饮奶。预计未来5年,中国液态奶销量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10%。至2020年,乳品消费市场预计增长1倍。
三、中国乳业进口现状
2008年开始,我国液态奶和奶粉进口增速加快(图1)。2014年液态乳进口增长73.6%,达到32万吨;奶粉进口量同比增长8%,达到93.26万吨。近几年液态乳进口增长势头迅猛,除了2010年增长率在24%左右,其它年份全部超过70%。我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乳品进口国。
从液态乳来看,2014年我国共进口32万吨,进口量前5的国家占了总数量的81.1%,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德国,进口量12.57万吨,占39.2%;第二是新西兰,进口量4.52万吨,占14.1%;第三是澳大利亚,进口量4.25万吨,占13.3%;第四是法国,进口量3.85万吨,占12%;第五是韩国,进口量0.77万吨,占2.4%。
从奶粉来看,2014年共进口93.26万吨,进口量前5的国家占了总数量的91.1%,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新西兰,进口量72.85万吨,占78.1%;第二是美国,进口量4.99万吨,占5.3%;第三是澳大利亚,进口量3.33万吨,占3.6%;第四是德国,进口量1.94万吨,占2.1%;第五是法国,进口量1.85万吨,占2.0%。
从图2来可以看出,国内牛奶产量快速增长,但08年开始发展停滞,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但是国内的乳制品产量还是继续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这种现象说明国内原乳行业,一方面受08年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老百姓对国内的原乳产生信任危机;另一方面08年中国和乳品出口大国新西兰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乳品大量进口。08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液态乳0.3533万吨,而奶粉进口达5.0955万吨。
我国乳业进口现状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国内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国内乳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2014年原奶的总销量为4535万吨(其中奶粉按1:8 换算成原奶),但国内原奶的产量才3724万吨,其中缺口的811万吨需要通过进口得到满足;二是国内外进口价格的倒挂,即便考虑了关税和增值税的因素,中国主要乳企供应的奶源仍比进口价格高出大约16%左右。
四、澳大利亚乳业竞争力的分析
1980-2014年的34年间,澳大利亚乳品出口额从9.69亿澳元增至32亿澳元,目前澳大利亚牛奶产量在世界所占比重为2%。2014年澳大利亚共出口液态乳16.23万吨,出口中国的占了33%;奶粉26.8万吨,出口中国的占了11%,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乳品出口市场。尽管澳大利亚对中国有着大量的乳品出口,但对于中国巨大的进口市场来说,澳大利亚并不是进口占比最高的国家,我们不乏发现新西兰,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中国进口乳品排行前五的名单上。表1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简称RCA指数)来分析中国乳品进口前五的国家的乳品RCA指数,该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乳品产业的出口相对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优势。
在液态乳进口的前五个国家中,新西兰、德国和法国的出口竞争力都超过澳大利亚。在奶粉进口的前五个国家中,只有新西兰的RCA指数超过澳大利亚。虽然德国和法国的液态乳在出口竞争力上超过澳大利亚,但是这两国的乳品主要供给对象是欧洲国家,所以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乳品的最大竞争对手是邻国新西兰。
自2000年以来,澳大利亚占全球乳品出口市场的份额已从16%下降到5%,而新西兰的份额则从19%上升到将近30%,澳大利亚牛奶产量从每年110亿升大幅下降至90亿升。
虽然澳大利亚的全球出口竞争力不如新西兰,但通过比较中国从两国进口乳品的价格(表2)发现,在出口到中国市场的乳品价格上,澳大利亚的液态乳具有明显优势,比新西兰的价格低60%左右。而奶粉价格则相差不是很大。
五、中澳自贸协定中关税减让承诺的影响
在中澳自贸协定签订前,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液态乳的海关税率是15%,奶粉的税率是10%。协定签订后,液态乳的进口税率通过10年时间降低为0,而奶粉将通过12年时间降低为0。毫无疑问,关税税率的下降将促进澳大利亚液态乳和奶粉的进口,但是10-12年的时间跨度使得每年的关税下降幅度“微乎其微”。
澳大利亚的液态乳价格在全球属于低位,即使在全部减免15%的关税以后,对我国消费者来说价格上带来的边际效应也不明显。关税减免带来的进口乳品价格下降预期,并没有给行业带来额外的增量改变。近几年中国从澳大利亚的进口乳业快速增长(图3),国内生鲜乳的缺口导致大量国外乳品进口,从2010年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液态乳每年成倍增长。在澳大利亚,生鲜奶零售价仅为1元/升,但空运到中国以后可以达到8-10元/升。
2008年中国和新西兰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液态乳和奶粉进口量暴增(图4),液态乳以50%的速度增长,奶粉则以146%年增长率增长了14.3倍。虽然中国对新西兰的进口乳品设置了数量触发水平,对超过该水平的额外进口量征收关税,但即使有关税的情况下,每年从新西兰的进口量数倍于触发水平数量。从新西兰的经验上,我们可以看出市场需求的作用远远大于关税的影响。一定意义上,中澳自贸协定将促进乳品进口,但关键还是取决于国内乳品的需求量和国内原奶的生产量。如果需求量巨大而国内的原奶产量不能快速增加,那国外的进口量必将迅速增加,尤其是借着中澳自贸协定“东风”的澳大利亚。
六、结束语
中澳自贸协定的生效会带来乳品进口的增长,但关税降低产生的影响有限。澳大利亚由于具备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加上协议生效后对国内资本投资的放宽,将大力推动中国企业到澳大利亚投资乳业。伴随中国资本对澳大利亚乳业的大举投资,将倒过来推动澳大利亚的乳品进口到中国市场。
自由贸易的定义范文3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产品受到的贸易救济措施也呈不断增多趋势。将生产转移至第三国成为许多中国企业规避贸易救济措施的有效手段之一。塞尔维亚与欧盟签有自由贸易协定,且具有区位、成本以及扶持政策等一系列优势,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转移生产规避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选项之一。本文即对塞欧自由贸易协定情况及塞尔维亚具有的有关优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塞尔维亚;对华贸易;救济措施
据商务部数据,过去四年,我国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328起,涉案金额531亿美元。同时,贸易救济措施手段不断升级,从单纯反倾销发展到“双反”(反倾销+反补贴),且连锁影响愈发明显,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同一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而且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也跟随启动调查程序。我国已成为贸易救济措施主要受害国之一。
为了规避上述措施的影响,国内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向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并取得了实在的效果,证明了这一规避手段的有效性。
塞尔维亚地处欧洲边缘,虽属欧洲国家,但又与俄罗斯、中国等有着传统友谊和良好政治渊源。近年来,塞受欧盟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内经济始终在低谷徘徊,迫切希望得到吸引外国投资。同时,塞已成为欧盟候选成员国,与欧盟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在塞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对欧出口并最终随着塞入盟而立足欧盟市场,是我企业规避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最佳手段之一。
1 塞尔维亚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情况
1.1 自由贸易协定的含义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关税主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区域性贸易安排。
FTA的法律依据主要是WTO法律框架内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第24条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第5条。根据上述规定,FTA在满足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所有贸易障碍、不增加对区域外关税主体的贸易障碍以及全部谈判10年内完成等三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作为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而成立。一旦由于FTA的成立,导致针对区域外关税主体的贸易障碍有所增加,则该FTA将被视为违反WTO规则。
FTA绕开了WTO多边协议的困难,另辟途径推动贸易自由化,与WTO倡导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形成良性互补关系。
1.2 塞欧自由贸易协定简介
2008年4月,塞尔维亚与欧盟签署《临时贸易协定》(Interim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rade-Related Matters),其内容实质上即属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目前已正式生效(2009年9月对塞生效,2010年2月对欧生效),根据协定规定,除对塞尔维亚葡萄酒、小牛肉等个别产品出口欧盟设有年度配额外,双方互免其他产品的关税等措施。
同时,协定对各类产品的原产地认证进行了详细规定,有关产品必须满足原产地认证条款中关于本地增加值比重、等一系列要求,才能被认可为原产地产品。
2 通过塞尔维亚规避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优势
根据塞欧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条款的规定,有关产品必须满足50%以上的本地增加值,才能被认可为塞原产地产品并适用该协定免关税出口至欧盟。因此,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塞尔维亚,是有关产品利用塞欧自由贸易协定对欧出口的必然选择。而塞本身具有一系列优势条件,更适合作为对欧出口的产品生产地。
2.1 区位位置优越
塞尔维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心,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路上枢纽之一,区位战略优势十分明显。塞与匈牙利、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多个欧盟国家接壤,泛欧10号、11号走廊(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沿多瑙河的泛欧7号水运走廊在塞交汇,铁路、公路、码头等基础设施齐备,使塞尔维亚与欧盟成员国的物流交通极为便利。
2.2 生产成本相对低廉
前南时期,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塞作为加盟共和国之一,也有着大量制造工厂。但受上世纪科索沃战争、前南解体以及2006年塞黑(塞尔维亚和黑山)分离等一系列消极因素影响,塞产业链断裂,消费市场缩小,大量工厂濒临倒闭,技术工人失业。此后,又受到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塞经济始终未能有明显起色。这直接导致了塞熟练工人资源丰富且工资相对低廉的局面,据塞国家统计局数据,塞劳动者月平均净工资仅约500美元左右,绝大部分工人仅需简单培训适应机器设备即可上岗工作,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同时,塞水电气价格也极为便宜,工业用水价格1.29美元/吨,工业用电价格6.6美分/度,工业用气价格45美分/立方米,不仅大幅低于西欧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周边的黑山、波黑等发展中国家,是欧洲水电气价格的低谷。
2.3 引资政策较为优惠
塞政府引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税收优惠政策:财产税税率为0.4%,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0%,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均为欧洲最低水平;因其主营业务需要而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达800万欧元,可新增就业100人以上的企业,10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因主营业务需要而进行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可享受相当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20%的企业所得税税收抵扣,其中主营业务包括农业、渔业、纺织纱线及织物生产、服装生产、皮毛加工和染色、皮革加工和皮革产品生产、金属产品生产、办公用品生产、电机生产和无线电设备、电视和通讯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生产、机动车辆、拖车和半拖车生产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生产、废品回收、电影、视频制作等其中一项的,可享受相当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80%的税收抵扣,未使用部分的税收抵扣可留用10年;在经济欠发展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万欧元的企业,若投资期间聘请超过5名长期雇员,80%以上的长期雇员来自当地,则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是财政奖励政策: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如果投资额超过2亿欧元,10年内创造至少1000个工作岗位,塞政府将以投资额的17%为上限进行奖励;对于大型投资项目,如果投资额超过5000万欧元,10年内创造至少300个工作岗位,塞政府将以投资额的20%为上限进行奖励;对于中型投资项目,如果投资额超过5000万欧元,10年内创造至少150个工作岗位,塞政府将以投资额的10%为上限进行奖励;对于小型投资项目,如果在制造业领域投资于塞经济欠发达地区金额超过50万欧元,或投资于塞其他地区金额超过100万欧元,或在旅游业领域投资额超过500万欧元,并在3年内创造至少50个就业岗位,塞政府将对每个新增的就业岗位奖励4000-10000欧元;如果在出口服务业领域投资额超过50万欧元,3年内创造至少10个就业岗位,塞政府将对每个新增的就业岗位奖励4000-10000欧元。
此外,塞政府规定,从2011年3月31日开始,企业雇佣的新职工超过6个月,且在6个月中总职工人数没有减少的,可获得新职工30%工资所得税及全部养老金和残疾人保险金补贴。上述新职工如果年龄低于30岁或者高于45岁的,企业可获得全部工资所得税及全部养老金和残疾人保险金补贴。
2.4 塞自贸区建设相对完善,政策十分优惠
塞境内共设有十余个规模不一的自贸区,在普通保税区基础上进一步为进驻企业提供更多税收、服务等优惠。每个自贸区内均设有专门的海关事务办公室,提供快速通关服务。具体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第一,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不受任何配额限制;第二,免征进驻企业生产原材料、设备等的关税和其他进口税;第三,进驻企业将用于测试、评估、维修及市场推广的货物带出或引进园区,短期内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第四,允许进驻企业在进口货物售出后再缴纳增值税;第五,免征生产型企业所耗能源的增值税;第六,免征进驻企业生产活动所获利润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同时,进驻自贸区的企业还享受塞中央政府给予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有关地方政府给予的不同优惠措施。
3 结论
目前,塞尔维亚已成为欧盟候选成员国之一,未来入盟几成定局。抓住当前战略机遇期,将生产线转移至塞尔维亚,不仅能规避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能借塞入盟东风最终立足欧盟的统一大市场。同时,这也是我企业“走出去”,融入国际市场的可行之选。
此外,除欧盟外,塞尔维亚还与俄白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关税同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EFTA)以及土耳其等关税主体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塞也是中欧自由贸易区(Central Europ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CEFTA)成员国之一,并享有美国给予的普惠制待遇。塞与上述关税主体之间的贸易均享有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将生产线转移至塞尔维亚,既能更好的面向欧盟市场,也有利于开拓更广泛的其他市场。
【参考文献】
自由贸易的定义范文4
战后以来,区域一体化蓬勃。根据WTO统计,截止到年月1日,向WTO及其前身GATT通报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中仍然生效的总计达142个,其中101个是年月WTO成立后备案的。在所有WTO成员中,除蒙古国以外,其他都是一个或多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当事国;协定当事国之间的贸易额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区域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诸领域、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以及国际经济秩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区域一体化过程在全球展开,形式日益发展,排他性日益减少,合作领域日益扩大,从而为全球一体化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和拉美对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各自所抱的动机及各自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接着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及其进展受挫的原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分析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指出了我国应该采取的几点对策,即调整对拉美出口产品的结构,利用好拉美现有的区域市场优势,与拉美一些国家先行建立自由贸易区,尽快推动—东盟自由贸易区加速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美洲自由贸易区;影响对策
引言
战后的世界经济是以贸易、生产、乃至经济政策趋向全球一体化为特征的,而这种一体化又首先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形式表现出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诸领域、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以及国际经济秩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区域一体化过程在全球展开,形式日益发展,排他性日益减少,合作领域日益扩大,从而为全球一体化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论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和拉美对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各自所抱的动机及各自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接着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及其进展受挫的原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分析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指出了我国应该采取的几点对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现象。它首先出现于西欧,其后,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仿效。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维纳(J.Viner)于1950年在《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首先引入了关税同盟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当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写作
在维纳提出现代关税同盟理论之后,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1954年)第一个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他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有关国家贸易的自由化,并将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为积极一体化。[1]
英国经济学家宾德(J.Pinder,1959年)引申了牛津字典关于“将部分合成一体即一体化”的解释,指出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不仅允许商品在它们之间自由流动,而且还允许生产诸要素自由流动,为此消除各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各种歧视,做出一定程度的政策协调。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Balassa,1962年)在其论文中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定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作为一个过程的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2]3
前苏联学者马克西莫娃(Maximova,1976年)提出的有关经济一体化的定义认为,一体化是国家经济间发展深层次且稳定的生产分工关系的过程;是具有同类社会经济体制的国家群体框架内的国际经济实体的形成过程,这一经济一体化过程显然由统治阶级所操纵,因而,也是一个商品化的过程。这一定义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学出发,而不是从国际经济学出发的。
霍兹曼(Holzman,1976年)强调,一体化是一个成员国家间相似产品和同类要素价格一致化的状态。也就是说,经济一体化是成员国间在有关便利的制度支持下货物、服务和要素流动无障碍的状态。这一认识实质上将区域一体化的讨论由关税同盟进一步引向了共同市场的层次。曼尼斯和素迈(Mennis和Sauvant,1976年)的研究则将经济一体化同产业部门的融合,政策和行政的统一联系起来。
马洛和蒙蒂斯(Molle,1988年)强调了一体化中传统经济地理因素的重要性。派内克(1988年)的研究则提出了一体化同开放经济及经济相互依赖等观念的差别。[3]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是随着实践的而演进的。这一定义所揭示的内涵在于: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显著的标志是成员国之间关税等贸易障碍的消除;其次,谋求最佳的国际生产分工是一体化的根本原则;最后,区域一体化的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国能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4]
我国国内的学者们也对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对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可以无阻碍地流动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一体化程度的高低是以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差别或范围大小来衡量的,从而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有不同的形式。[5]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推动和各国谋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主观努力的综合作用下,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者组建一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谋求区域内商品流通、要素流动的自由化以及生产分工的最优化,直至形成各国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体制某种程度的统一。[6]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其不同的组织模式。以一体化的目标高低为序,最低层次的是“自由贸易区”(FreeTradeZone)。在这一组织形式下,区内各国取消内部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成员国的对外贸易等各项经济政策仍保持独立。
在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关税同盟”(CustomsUnion),同盟内部除了商品自由外,最关键的是建立统—的对外关税,从而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
较关税同盟再高一层次的是“共同市场”(CommonMarket)。除了统一贸易政策外,各国间还实行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自由流动。
“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更进一步在超越交换关系安排的基础上,将协调机制延伸至成员国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领域,在财政政策、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达成一致,并谋求建立基于成员国部分让渡的超国家协调管理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是“完全的经济、一体化”(FullEconomic&PoliticIntegration),最终形成一套放大至区域尺度的“国民经济体制”,超国家的管理机构享有相当充分的超国家,从而拥有区域内各国所认可的经济、政治、社会诸领域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除了以上各项谋求不同层次制度性安排的组织形式外,还出现了另一类更关注功能性目标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即所谓的“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合作方式。其特征首先是开放性,即在谋求区域内的经济合作、经济互补和经济融合中反对对区外国家“以邻为壑”;其次是非体制性安排,即支持为达成经济一体化开展国家政府间合作和设立一体化的辅常设机构,但反对组建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和让渡。
自由贸易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自由贸易实验区;服务贸易;离岸金融;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开放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国家重大开放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以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其它各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世界人民谋求福利。
目前关于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理论研究颇多。克鲁格曼(Krugman,1991)在贸易集团数目与世界福利关系的研究指出,世界福利和贸易集团数目之间的关系显示出一种U形状。而对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实证检验研究显示,用一般均衡模型(CGE)进行事前预测,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事后说明,Chirathivat (2002)运用CGE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福利收益。Krueger (1999)的引力模型结果表明,NAFTA对墨西哥来说,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研究自由贸易区在我国实践的问题。丁国杰(2011)指出,未来上海应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免税购物功能以及离岸贸易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孙玉敏(2012)指出,上海综合保税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带有“自由贸易园区”基因的“试验田”;雷仲敏(2010)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出把浦东建成我国最大的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国外研究已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但国内研究尚未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实验国家各类开放政策相联系。
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快了自贸区谈判的步伐,以期“抱团过冬”,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雾霾。笔者认为,建设并实践各类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潮流,中国政府十年来一直积极稳步地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11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 在确保国家和企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南北类型”自由贸易区,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内经济转型,提升国家竞争力,我们根本没有可借鉴的范本。一招不慎,就可能付出长期的代价,特别是对于服务贸易的谈判,必须谨慎对待,全面考量。因此,在全国现有的保税港区中,选择一地搞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提供依据的扩大开放的措施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及基础
考虑到对全国的带动示范作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首选地点是上海。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意义就是要立足于全国发展大局,充当新时期国家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不断增强服务全国、履行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功能试验,力争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示范经验,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以开放带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做贡献,促进区域经济转型。
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与基础较优越。首先,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突出: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区域处在北连日本、韩国及北美;南下东盟、经苏伊士运河直通西欧的交通枢纽位置,发展国际贸易区位优势明显。其次,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可通达全球各主要地区,发展国际运输、国际转运优势明显。再次,上海航空、公路和铁路运输业发达,作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以海铁、海陆、海河和海空联运为纽带,把海港与内陆喂给点、集散点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国际物流链,把内地经济腹地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连接起来,发展多式联运,外引内联优势突出。最后,上海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开放和保税业务经验丰富,它拥有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上海综合保税区,拥有浦东开放开发,外高桥、洋山、浦东机场等不同类型保税港区建设的成功运作的经验。因此,上海作为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基础条件最好。
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功能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应该是国家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效结合的产物。笔者认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一项措施,从国家开放政策上考量,上海自贸区不是一般教科书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港),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验基地。即把国家各项扩大开放政策先放到上海自贸区试运行,取得经验后再复制推广,让全国享受制度“红利”,以增加国家开放经济的弹性,促进转型时期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是发展服务贸易,把上海自贸区建设与国家各种开放政策试行挂钩,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各种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现实依据,促进我国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在此前提下,结合考虑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全国创新提供经验,带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转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难点是国家进一步扩大的开放政策如何与地方区域经济转型有效地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说来,上海自贸区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3点:
1.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的试验基地开展建设。《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近年来,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极力推动下,TPP范围有扩大之势,其发展必将对现有的北美自贸区、东盟、东盟 + 中国自贸区的亚太多边自贸关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外向型意味着要求自身加入更多的多边自贸协定,以破解美日借TPP制约中国的企图。目前的问题在于TPP的准入门槛有多高以及对我国适用与否。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开展TPP对我国适应性的试验探索,将上海自由贸易区视为一个小型TPP,进行功能模拟试验,为我国参加TPP谈判提供依据。
2.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开展中美BIT谈判的试验基地建设。BIT(双边投资协定)的核心是围绕对外国投资的待遇、外汇收益的汇出、争端的解决以及征收和国有化的补偿等服务贸易开放进行探讨。目前,中国已经与12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31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成为仅次于德国签署此类协定最多的国家,其中生效的协定已达到100个。此外,我国还正在与加拿大等国进行投资协定的谈判工作。目前,中美谈判的主要分歧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投资定义、劳工、业绩要求等。因此,将中美BIT谈判分歧要点纳入上海自由贸易区功能运行模拟解决,为今后中美BIT谈判提供服务贸易开放实践的支持。
3.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使用“共同开发”手段解决的试验基地。首先,研究借鉴泽西金融岛运作模式,开展“隔离式”的离岸金融建设的可行性。离岸金融在学术上一般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离岸金融有着“金融特区”的属性。设想中的上海离岸金融模式——内外隔离型离岸金融模式,业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离岸银行业务、期货保税交割和离岸再保险。其次,利用上海的技术力量和南中国海有利区位条件相结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虚拟经营的现代经营理念,研究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与三沙市联手建设离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可行性方案,联手打造一个亚洲石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为国家实现持久支持宣示的维权行动,促进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带动沿岸国家金融物流服务贸易合作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做贡献。
笔者认为,通过开展以上三项自由贸易区主要功能的建设,可以实现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机结合的目的。
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作方式
按照“二线管住,一线逐步彻底放开”思路运行的上海自贸区运作方式应该把握以下两点:
1.上海自贸区的运作要有按有别于保税港区的方向进行合理构建。笔者认为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监管理念,要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理念;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三是政策的开放度,最主要的是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自由贸易区要求外汇政策率先开放,税收政策要有国际竞争力。为此,以“敢于突破”为基点,研究借鉴开曼金融岛运作模式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包括:试行“中国美元”在洋山岛免税交割的可行性,试行开曼金融岛公司注册“豁免条款”的可行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试验基地,增强税收政策的国际竞争力。
2. 上海自贸区应采取不同执行主体的运作方式。基本思路是依托现有的3个保税(港)区,即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及洋山保税港区,开展分工合作,分别执行上海自贸区的各项功能。笔者认为,外高桥保税区,其保税业务监管经验丰富,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相关条例试行运作的功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毗邻内陆,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中美BIT(双边投资协议)相关内容试行运作的功能。洋山保税港区,具有特殊的海岛地理优势,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的离岸金融建设相关功能,开展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试点和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平解决的实验。
参考文献
[1]Chirathivat S.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background,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2 (13): 671|686.
[2]Krugman, P. IS Bilateralism Bad[M], in Helpman and Razin.(ed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Trade Policy,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1.
[3]雷仲敏.上海浦东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的探讨[J].科学发展,2010(3).
[4]孙玉敏.上海综合保税区:挺进自由贸易区[J].上海国资,2012.
自由贸易的定义范文6
现阶段,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从接包方视角来看,印度、菲律宾、爱尔兰、迪拜、韩国等国家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最为成功。基于此,本文选取印度诺伊达经济特区、菲律宾克拉克自由港区、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园区、迪拜自由区、韩国马山自由贸易区作为研究对象,并从其离岸服务外包发展概况、政策措施、发展成绩等视角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情况见表2。
(一)印度诺伊达经济特区离岸服务外包印度诺伊达经济特区主要发展的是信息技术离岸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诺伊达经济特区成立于1985年,占地面积125.45平方千米。近年来,诺伊达经济特区凭借先天的语言(英语)优势①,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并取得了卓越成就。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印度早在甘地执政时期就制订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培训的政策》,此后陆续针对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又推出一系列的放宽措施。2005年5月,在考察了其他各国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印度国会又正式审议通过《经济特区法案》。法案对经济特区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审批制度、准入标准、机构设置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规定,为经济特区内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基础。二是诺伊达经济特区积极建立软件技术园,为新进企业提供成功离岸外包的经验、提供高效和可靠的服务。这些举措吸引了IBM、富士通、LG、三星等大量的外资企业和大量的IT外包商,主要开展业务包括信息技术服务离岸外包、呼叫中心、研发外包、商务流程离岸外包。三是设立风险投资资金,主要针对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软件进口关税从100%降至零,服务外包企业的所得税实行5免5减半。凭借这一系列的扶持措施,目前,印度诺伊达经济特区业务流程外包服务行业一片欣欣向荣②。据统计,包含诺伊达经济特区在内,印度攫取了全球信息技术离岸外包市场总额的一半以上,以及业务流程离岸外包市场总额的46%;另外,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估计,到2020年信息技术离岸外包和业务流程离岸外包的产值将双双增长近2倍,达到1750亿美元。
(二)菲律宾克拉克自由港区离岸服务外包菲律宾作为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通过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其中业务流程外包规模仅次于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业务流程离岸外包承接国。克拉克自由港区作为菲律宾重要的一个自由贸易园区,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十分成功。菲律宾克拉克自由港区成立于1992年,占地面积320平方公里,为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是为提高离岸服务外包人才的竞争力,爱尔兰政府专门对克拉克自由港区进行拨款,设立面向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训基金”,对不符合离岸服务外包公司录用标准的应聘者发放培训券,免收各种技能培训费用,还承诺将通过培训后达到就业要求的人员就业后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再用来补充培训基金③。二是克拉克自由港区对离岸服务外包业采取多项鼓励政策,开展“国际服务业鼓励计划”,致力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同时启动“投资优先计划”,将离岸服务外包业划入优先发展产业范畴。其他鼓励措施还包括:在克拉克自由港区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外资企业,前6年予以免税,免税期后可继续享受只交5%的营业税的特殊优惠待遇;自由港区内离岸服务外包企业还可免税进口特殊设备及材料;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在当地购买货物和服务免交12%的增值税。三是菲律宾政府针对克拉克自由港区离岸服务外包业对数据安全性的需求特点,建立了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及信息保密制度,用以增强离岸服务外包发包方的信心。比如菲律宾政府先是通过“共和国法令8293号”颁布《知识产权法》,紧接着又通过了《数据安全和隐私法》④,突出对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的重视。这无疑对增强克拉克自由港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有脾益。经过菲律宾政府及克拉克自由港区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菲律宾在全球服务外包领域的知名度蒸蒸日上。目前,菲律宾已占有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份额的20%以上,仅次于印度。在呼叫中心方面,菲律宾已超过印度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三)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园区软件和信息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崛起时间为80年代后期,并在90年代中期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长为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强国,其主要发展的是信息技术离岸外包。在发展信息技术离岸外包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全球企业开始运用计算机系统开展业务,新兴的离岸信息服务与需求市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之际,香农自由贸易园区迅速抓住机遇,积极利用自身地理和语言优势吸引全球软件企业,并成功收获大量美国软件企业进驻,成为美国企业进入欧洲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桥头堡①;二是爱尔兰政府通过向自由贸易园区内的香农开发公司投资,并与由香农开发公司签订100~130年的长期租赁合同,香农公司以较低租金取得建设用地,进而以低价转租给自由贸易园区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公司,使得自由贸易园区地价平稳又兼具竞争力;三是积极学习借鉴跨国公司入驻园区带来的丰富培训、管理等方面经验,辅以政府多方面激励机制,最终香农自由贸易园区离岸信息外包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受香农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利好的国际号召力影响,大量跨国软件公司进入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园区,国内从信息技术离岸外包的企业也由1996年的390多家,急剧增加到到2014年的1000多家。爱尔兰已经成为欧洲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四)迪拜自由区离岸服务外包迪拜外包区(DubaiOutesourceZone,DOZ)于2004年宣布设立,是世界上第一个专注外包业的自由区,主要发展的是信息技术离岸服务外包。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一是为促进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迪拜通过皇室法令,从批准一家外资子公司的加入(48小时迅速完成审批)、签发签证(24小时)到确保新办公室的冷水机是满的(迪拜外包区大楼的管理者们负责装修和布置办公室)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外包区广泛授权。二是迪拜将低廉的劳动力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相结合,吸引到想把从呼叫中心到金融研发机构的信息技术密集型活动都外包出去的公司。外包区为外包提供商建立了覆盖欧洲、亚洲、美洲及中东等的全球性外包业务网络。同时启动了一个为投资者而设的居住计划,建设了各项活动、娱乐、休闲设施,为专家们提供各种居住及生活上的便利。三是迪拜外包区为吸引更多的外包企业,制订了配套的设施服务和优惠政策。其中主要包括:100%的免税,暂定50年,包括企业所得税、收入税、关税;100%的外国独资;货币自由兑换;收入、利润自由汇出;低廉的房产成本及法律支持;启动当地人才市场建设、加快人才培训;快速简单签证、便捷通关基础设施、一个窗口业务服务等。
(五)韩国马山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韩国于1970年设立马山出口自由区,开始以传统劳动力密集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在2000年之后逐渐增加贸易、物流、流通、信息处理、服务业等功能,后更名为马山自由贸易园区,积极发展信息技术离岸外包、业务流程离岸外包以及知识流程离岸外包,现已成为韩国服务离岸外包业的聚集地。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为促进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韩国废除了财政经济部的《关税自由区法》,其内容被吸收、合并到产业资源部的《自由贸易园区法》之中,通过把性质相似的两部法律合并,使复杂程序简单化,通过将两个区合并运行达到最佳效果;二是园区不进入韩国国内的商品不受海关监管,不涉及关税,可以自由流通,投资自由;三是在政府管制放松背景下,马山自由贸易园区由于受土地紧张等制约,积极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升级,采取鼓励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措施,如对涉及国外商务的高技术服务业实行免征七年所得税的政策,远远优于制造业。截至目前,具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80%以上。
二、对中国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印度、菲律宾、爱尔兰、迪拜、韩国等国家自由贸易园区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的自由贸易园区开展离岸服务外包提供了重要参考模版。
(一)建立健全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中国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不仅会造成外商担忧,还会影响他们将业务外包转移到自由贸易园区的决心。因此,中国应根据本国实际,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在法律法规方面的成功经验。首先,出台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行业标准。受“重制造、轻服务”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一直存在服务价值不受重视现象,许多企业不得不把项目中的产品和服务合并报价、以产品收益弥补服务收益。因此,订立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行业标准,对于提高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的标准化程度是一个契机。其次,构建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业的监管体系。离岸服务外包业的监管日益成为影响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加强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业的监管关键措施是逐步落实以下几点: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人员资质资格评定体系、认证认可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体系建设,推动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安全的绩效考核,开展服务外包信息安全认证评估,引导和支持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尽快建立健全内控机制等。再次,对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产业信息安全方面进行专门立法,设立数据安全中心。目前,中国已有基本完整的信息安全法律框架体系,但在信息安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不断加强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行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保护力度。例如,出台配套的相关离岸服务外包产业信息安全法,用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另外,还可以在自由贸易园区设立专门的“离岸服务外包数据中心”,确保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离岸服务数据安全等。
(二)提升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印度是第一个着手树立品牌形象的离岸服务接包方,其独特的品牌优势为印度在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确立了地位。就中国而言,应大力提高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中国服务外包”国际品牌。首先,中国应借鉴印度成功经验,在海外市场宣传中树立中国统一的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品牌,宣传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的质量,通过各种会议、会展等场合宣传、展示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形象;其次,积极筹建和完善自由贸易园区内具有领导和影响地位的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协会、组织,针对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行业法律政策方面为政府提供有效建议,开展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协会应积极动员、组织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拓展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积极展示中国离岸外包服务提供商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重点发展在国际上代表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的领军企业①,统一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信息,踊跃参与国际离岸服务外包行业贸易展等;再次,自由贸易园区离岸外包服务行业协会应代表中国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就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标准、预期、趋势及最佳惯例等内容对自由贸易园区内各接包公司进行培训,遵循国际规范针对整个行业,定义关键性术语与定义,促进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与国际市场平滑接轨。
(三)加大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产业扶持力度政府应继续完善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对自由贸易园区离岸外包产业的扶持力度。根据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家应充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帮助自贸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首先,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政策的促进作用,扩大政策覆盖面,在自由贸易园区积极制定并拓宽最新的优惠政策涵盖面,填补现有离岸服务外包产业推动体系的空白,延长政策时效,充分体现政策的普惠性。例如采取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产许可证的放宽政策、离岸服务外包服务软(硬)件进出口关税及其他税(如营业税)的减免政策,对涉及国外商务的高技术离岸服务外包项目免征所得税等。其次,加强重点领域的支持,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拓展行业领域,推动从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向更多以智力投入取胜转变,打造以可持续离岸外包服务交付优势为内容的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②。再次,对自由贸易园区内符合条件的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单位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资质认证等给予补助。例如对获得CMMI(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PCMM(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ISO27001/BS7799(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20000(IT服务管理)、SAS7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认证以及其他相关国际资质认证的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可按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
(四)增强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是获取更多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离岸服务外包订单的有效措施。首先,应提高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与客户交流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开展离岸服务外包合作的首要前提,包括语言沟通技巧以及对离岸服务发包国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两个方面,这些能力的提升对进一步加深服务外包双方的信任与理解,帮助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争取更多外包订单十分重要。其次,提高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是指自由贸易园区内离岸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比如资格认证等方式证明自身的离岸服务外包能力与服务水平,使海外服务外包客户直观了解自贸区服务外包企业的能力,增加对企业的认可度。再次,提升离岸服务外包企业承担项目的交付能力。承担项目的交付能力包括离岸服务外包接包企业的一系列技术、业务、服务等专业能力,其中技术能力主要指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业务能力指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对其所服务的外包业务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服务能力指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具备的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完善的外包方案能力。唯有如此全方位增强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综合能力才能坚定国外客户信心,为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打下内在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