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1
一、业务能力提升。
1、 以“同课异构”为平台,有序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引导、促使教师由“教”向“研”转变。(附:诊断课堂的四个分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学科每周开展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备课组分为四个观课小组,围绕四个问题进行观察,课后组织开展研究讨论,最后做课者写出反思。
2、 开展不同模式的教学方式尝试,探索最为有效的教学形式。期中考试之后要开展专项的“双分管理教学法”,“后茶馆式教学法”,“三疑三探教学法”,“高效课堂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学习研究,通过专项学习、同课异构、反思沙龙的形式,拓宽老师的教育教学视野,帮助其尽快形成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子来。
3、 校本研修。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研究,要求每一个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要求全体人员提前针对问题进行研究,集中进行解决方案展示交流。
二、教师基本功提升。
1、普通话。学校给老师分提供名家名篇录音,老师们对照练习,在十二月上旬,要以教师新年诗会的形式进行集中展示。
2、三笔字。粉笔字坚持一日一练,钢笔字每周上交字帖一张,学校定期展示,毛笔字办公室备有毛笔字帖,提倡老师们日常练习。
3、每周三下午5点到6点练习合唱。
4、提倡老师们开展相关书籍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
5、坚持每天早上班主任陪同学生跑操,上午全体老师和学生一起跑操。开展教师迎新年体育竞赛活动,目前跳绳、羽毛球、毽子初赛正在进行。
三、班主任。
1、以“晋级为核心”的班级文化打造,推动“一班一品”文化建设。各班已经制订了共同的发展愿景,班旗、班歌、班徽、目标,都在制作当中。
2、通过每天预备后唱歌和能量朗读,强化学生集体意识,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案
一、走班上课。每周一、三下午最后一节,全体学生进行走班上课,开设语数英六个课堂,授课内容同步,大多是备课组根据校本研修制订出方案。针对差生差科、优生弱科进行培优补习。
二、社团建设。上周四已经开始社团活动。每周二四下午最后一节进行,已经开展有十一个社团:毽子、羽毛球、跳绳、文学、英语话剧、趣味实验室、朗诵、手工、书法、合唱、田径。我们选派了专业老师负责管理社团。在条件尚未成熟时候通过学生自己筹借器材,创设条件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新年之前,要对社团活动进行一次集中地展示活动。
三、开展读书活动。提升学生大气、贵气、书卷气。本学期十月份和十一月份是读书活动集中时间。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读书分享会、“我喜爱的一本书”征文活动、观看《朗读者》、《朝花夕拾》手抄报等活动,激发学生们读书热情,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四、开发校本课程,建设适合我校发展的精品课堂。九月份到十月份开发了思维导图,学生现在每周的学科总结都是用思维导图来做。学生都有思维导图专项作业,通过展览,评选优秀作品的活动。极大提升了孩子们开发多元智力的潜能。
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课程建设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地处朝外大街,是一所具有82年历史的国家公立学校,也是北京市14所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2001年以来,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形成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大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
三年来,在推进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陈经纶中学结合学校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深化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把宝贵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谐地统一起来,制订了《陈经纶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初步探索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学校针对原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俗称“三板块”课程)在逻辑上可能出现的交叉混乱和在教学实践中(如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估上)常常出现的操作随意甚至选修课、活动课流于形式等现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甚至有些课程还利用社会资源(如利用大学资源、外交使领馆区和CBD资源),实行课程招标。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文化的关系;(4)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同时,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强调兼顾以解决学科问题为研究主题的学科问题研究性课程和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逻辑主线的社会问题研究性课程两方面内容。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学校根据现有的条件,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指南》,共开发了以下七大类课程。(七大类校本课程的划分,并不严格,相互之间有交叉。)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细化成“课程菜单”,并对各类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组织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对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
内容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可以有学科竞赛,也可以有补缺补差。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各基础学科备课组。
(二)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以实验研究为主题)
内容选择:航模、无线电、电脑网络、软件制作、天文地理观测、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等。
内容要求:引进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又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理科组和计算机组。
(三)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摄影摄像、园林设计、植物栽培、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应用医学、公共资源使用(如利用图书馆资源)、市场知识、营销模拟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教导处负责,全校教职工。
(四)体育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体育组。
(五)报告、讲座类课程
1.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讲座。
2.教授(或名师)论学、与博士对话、面对名人、与高考状元交流等等。
3.心理导向课:以心理咨询、价值取向、职业取向辅导等为主题。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教导处,德育处,团委负责组织,授课教师和班主任。
(六)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雕刻,书法,绘画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音体美组为主,其他各学科组。
转贴于 (七)活动类课程
内容选择: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德育处、团委及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指导教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办法》;教导处和教科研室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二)教科研室和教导处设计问卷,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放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开学前,准备好一两门拓展性课程专题,填写《课目教学申请表》和《课程说明书》,然后上交到教导处;教导处将教师上交的申请表汇总成《课目表(课程菜单)》和《课程说明书》并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三)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期一般安排七八个学时。每学期可以安排两期,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期连接。
(四)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1)每周三第七、八两节课作为全校性集中教师指导、授课时间;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2)周五第七节课并延长半个课时(计15个课时),以便教师为学生周末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其他活动预先做指导;(3)周二、周四第八节课是教师专题活动时间,学生根据教师前面指导的内容,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主题活动。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该类课程应不少于8个学时。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课可获得一两个学分,要求每个学生高三毕业时要至少完成15个学分,才能予以毕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选学两门拓展性课程,学期末交论文、报告、实物,进行成果展示,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教师授课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状况和学习过程指导状况为依据。
(七)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建设了一支校本课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立相应的校本保障机制。
建立了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机构;明确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确定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原则。细化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教科研等。在校本培训中,我校因地制宜,探索实用、有效、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总之,通过系统、有效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参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001年10月至今,学校已经开设4轮,共开发出七大类型118门校本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高考、会考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能开一门拓展课的教师有91人,申报开设两门以上校本课程的教师有41人次。学校每期高中一、二年级都各能开设四十多门的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文化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鼓励下,不少行政人员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在前两轮开设的校本课程基础上,学校总结经验,开始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已经结集出版了由语文、外语、化学、政史地、现代信息技术、体育组开发的一套六本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课程专题,如:“数学知识能力扩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技术”“日常英语口语与休闲英语”“生活中的物理”“摄影与欣赏”“FIASH多媒体制作”“无线通讯—业余电台”“网络设计”“音像制作”“古代小说欣赏”“近代世界名人简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等等。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还利用社区、家长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延聘外教,与大学长期合作(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了法、日、韩、德、俄和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外语课程。学校还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协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科研院所的部分实验室、实验基地可以向学校学生开放;学校聘请专家给予学生进行指导,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参与到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去。
陈经纶中学是“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在坚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培养,学校还聘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课。
学校尽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探索、实践、展示的机会。如:开展科技(包括理、化、生)、计算机、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等多种研究性学习竞赛活动;成立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散打、游泳、田径、棋类等多个自主管理的学生体育俱乐部;还有志愿者服务、学生干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学生杂志社、广播站、记者站、金属乐队、动漫社、艺术团等各种学生社团,以及“发现之旅”影展、十佳歌手赛、现代舞大赛等特长展示活动。
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一些项目由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参加“公共信息资源检索”校本课程的学生,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并学习了图书管理与图书分类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走出校门搞市场调查,他们将“通货紧缩”这一经济学名词与市场调查实况相联系,加深了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认识。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解题方法”“新概念英语同步拓展”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题技巧,数学和外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高一的学生将拓展性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写出了关于雨水收集的小论文,在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一些学生结合数学课,对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北京市民的环保意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写出了相关论文。物理组教师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开设了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拓展课,学生在市、区级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化学组教师的指导下,高二学生在全国、市、区级无线电测向竞赛活动和市、区级化学竞赛中,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近一两年来,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四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奖励。
五、校本课程建设中坚持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建设既强调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3
一、遵循原则,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零敲碎打,想到什么干什么,那将使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杂乱无章,让师生无所适从。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大局出发,整体规划,和谐有序地进行。
1.胸有蓝图,制定三年规划。宁宝小学从2010年8月成立以来,校级领导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摆上日程。学校确立三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为“养育习惯”。以环境建设为抓手,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拓展校园文化内涵;以校本文化建设为主阵地,打造富有特色文化品牌;以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三年努力,促使学校达到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规章制度齐全、规范、科学;“三风一训”体现团结拼搏、和谐文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最终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遵循原则,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1)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通过习惯的养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全体师生的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围绕“养育习惯”这个核心,在建设制度文化上侧重规范师生言行,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习惯;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处处彰显习惯的培养;在校本文化建设上,编辑校报《宁宝之光》,开发了校本课程《好习惯 益终生》,把日常的习惯养成做成课程,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在活动文化建设上,围绕“养育习惯”开展相关系列活动,让好习惯扎根在师生心田。
(3)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编辑校报、校本课程、校本儿歌、拟定规章制度、绩效评价方案等方面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完善制度,规范师生
宁宝小学按照“全面、科学、可行”的要求,修订完善学校管理、德育、教学、后勤、安全等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体系,装订成册。制定并通过了全体教职工的绩效工资评价方案及其他各种奖惩制度,加强了依法治校,不断促使师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律自护、自主成长的良好习惯。
三、环境文化,儒养师生
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各具特色、凸显主题”的目的要求,对校园建筑设施及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精心取舍,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很好地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区、运动区、科普园,根据各区域的作用和特点设置了鲜明的文化主题。
2.精心打造,凸显主题。为凸显“养育习惯”的主题,学校建有体现特色的文化建筑,花坛中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雕塑,东门校道右侧有孔子及古代四大发明浮雕,左侧有大字标语“好习惯成就未来”,紧接孔子雕塑的围墙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拼出“好习惯 益终生”字样,既美化环境,又既有教育意义。进入新教学楼入口处有个“好习惯”主雕塑,一群孩子正在用积木堆“好习惯”这三个字,预示着好习惯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培养好习惯要持之以恒。旁边的配电室墙上,有一幅“习惯良好,美丽人生”浮雕,告诉师生,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有美丽的人生;新教学楼一楼有文化艺术墙“好习惯伴我成长”,周围的廊柱上配有关于好习惯的名人名言,让师生深刻体会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总之,环境文化建设处处凸显“养育习惯”。
四、校本文化,滋养师生
校本文化建设是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主阵地。学校定期出版校报《宁宝之光》,全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提升广大师生的精神素养。学校还创设了自己校徽,创编了校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宁宝小学充分认识到习惯对一个人的终生影响,开发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好习惯 益终生》,一到六年级共12册。教材图文并茂,由故事、实践探究、评价等内容组成。这些习惯的培养安排在小学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让学生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五、活动文化,涵养师生
为了让师生真正养成好习惯,学校结合主题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活动文化涵养师生。
教师方面:
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和娱乐活动。青年教师赛课是宁宝小学不变的菜单,促进青年教师养成敢于挑战,精益求精的习惯;通过学科的技能竞赛让教师养成不怕困难,勇于参与,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习惯;组织趣味运动会、羽毛球、篮球比赛等活动,让教师养成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热爱生活的习惯。
学生方面:
1.趣味学科活动。各任课教师立足学科教学,精心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和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敢于参与,敢于展示,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2.特长训练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科技小组等,安排专门教师辅导,定时、定点开展活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丰富多彩的校园节日活动。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节日期间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获取成功的机会。
4.全心抓好“国旗下专题讲话”。每周一个专题,由上周五行政会议确定讲话内容,并指定一位行政领导或教师、学生代表主讲。让全校师生经常受到爱国爱校、文明礼仪、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思想道德教育。
5.用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年来,宁宝小学每年都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有计划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学期性的专题“四jìng”活动,“静我校园”“净在我行”“敬在我心”“竟显我能”。学校把“四jìng”要求编成儿歌,要求学生人人会背,并以此要求自己。值日导护师和行政导护每天进行检查评比,及时反馈,做不好的抓落实,这样让“四jìng”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学生受到礼仪、法纪、行为规范等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4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近几年进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回顾,分析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提出了践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长效机制策略。旨在转化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引领的榜样作用,结合校园文化和体育特色,落实常态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探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提供范例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29
2007年我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上级要求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与校本文化相应的体育健身氛围,号召青少年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随着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开展,却面临困难重重,甚至遭到质疑。尽管理论界、学术界对阳光体育运动课题研究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但大多理论性较强,操作性的研究不多。
广州市越秀区全面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继2010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后,区教育局于2010年12月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了“2010年度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7至2014年我校参加广州市和越秀区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获广州市一等奖、越秀区特等奖和最佳设计奖,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活动效果。近年来开始从校本特色课程、校园文化和人性化需求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改革,注重领导的榜样带头作用,打破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整合体育活动资源和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存在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于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进行为期三学年的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相关论文论著,熟悉了阳光体育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问卷2400份,回收率91.3%。问卷经过体育专家指导和修改,具有较好的内容和结构效度。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对各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2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内涵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一种新型课间操形式,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快乐教育。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一词的解释: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1]。对机制的内涵理解为三层含义:第一、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二、系统内相互作用;第三、泛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内在的规律性。长效机制是系统内相互作用,长期持续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构建可减少、甚至避免“虎头蛇尾”、“形式主义”的出现,有利于建立具有战略性措施、长期稳定的保障管理体系,遏制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大课间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在设置大课间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问卷时,在2400份有效问卷中,得出调查结果显示:应试教育的影响占最大比例,有883人选择是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最大因素,占比例人数38%,其次选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榜样作用为870人,占比例人数的36%。内容无新意、体育经费、体育设施的不足、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榜样和家长的约束、法规制度的贯彻不到位、学校监督管理不力占比例人数分别是13%、7%、3%、2%、1%。学生在文化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以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参与大课间活动。还有学生认为大课间活动要常态化开展,与学校领导、班主任重视,并且亲自带头锻炼,带动学生锻炼有很大关系。学生认为内容无新意也占一定比例,这也是我们在今后进行大课间实践活动要反思,要进行改善的地方。
4大课间实践策略
4.1丰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年以来,我校不断尝试新增项目或更换项目内容,让学生对大课间产生新鲜感、好奇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2011年增加了手语操,2013年增加了趣味运动项目(花样跳绳、弹弹球、飞盘)。手语操是我校体育老师精心自编自导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并且逐年进行适当的改编。手语操的练习较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其表现出的韵律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4.2集中分组相结合,促进学生练习功效
2012年以来,我校采用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广播操、健身操采用集中的练习形式;球类、趣味运动项目采用分组分项进行练习。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划分运动区域,尽量做到各项目之间不干扰。在分组轮换过程中遵守就近原则,不拖延时间,保证学生的大课间运动时间,促进学生练习功效。
4.3学校领导、老师的榜样作用,促进形成激励机制
我校近几年来,学校领导主动带头参与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活动。校领导们经常课余时间跑步、打羽毛球、篮球,班主任、任课老师也加入到锻炼中的队伍来,在全校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班主任起初是自发地在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跑步,后来任课老师也渐渐加入大课间活动,有老师们参与,学生们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显然更加投入。我校把大课间活动跟学校德育工作评比相结合。对各班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包括活动内容、参与情况、活动效果等进行评比,并纳入班级管理、班主任绩效评比依据,占一定分值参评。每年度评选“大课间先进班”,荣获此荣誉的班级在评选优秀班级时可以加分,班上推选“大课间体育达人”,激励学生参与运动。同时,要针对“弱势群体”,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其自信心[2]。在阳光体育实践活动中多鼓励、多激励,少责备、少批评,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活动实践效果。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女生的激励,女生相对来说要比男生参与的积极性要低一些。要为女生建立以青春、美丽、健康、活力为标识的运动的身体形象[3],作为女生的追求目标,使女生为实现目标而投入到大课间实践活动当中来。
4.4引入大课间应急机制,确保常态化开展
建立大课间活动应急机制,有利于保障大课间常态化开展。比如,遇上雨天天气,我们采取活动班级减半,即全校奇数班出来活动(下次轮换偶数班),充分利用学校的风雨场、乒乓球馆、礼堂舞台、礼堂通道进行活动。活动内容以原地纵跳、原地高抬腿、仰卧起坐为主,留在教室的班级做眼保健操和手语操。在大风天气时,尽量减少球类运动,安排力量训练(哑铃、深蹲)、跑步等。当然,大台风天气应停止活动,确保学生安全。为迎接上级部门检查或评比,大课间活动采用最优化的活动模式,设有学校舞台展示环节,不同项目轮换展示,使大课间活动层次分明、迭起。
4.5校本课程特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引入校本教材内容,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选择开展阳光体育项目上,尽量结合本校的体育文化和校本教材开展实效的体育活动,体现本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特色[4]。因此,要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场地实际情况,选择性采用适合本校开发和发展的项目。我校体育校本教材主要内容是武术和围棋、篮球。每年特招一定数量的围棋和武术体育特长生,这些特长生成为学校组队出去参赛的主力军,尤其武术特长生还成为大课间活动展示区的主要表演者。为展现我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在组织大课间活动时,把围棋特征和民族传统武术融入大课间活动之中。比如,在活动中让一部分学生着黑色服装、一部分学生着白色服装,进行交叉跑动、并行跑动、环绕跑动,很好展现了“围棋”特征。同时,引入武术扇操,动作整齐划一,场面壮观,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校园文化。
5构建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效果
我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场地和现有器材,努力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积极探索、尝试改革创新。近几年来,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师生走到阳光下,走进运动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学校每年抽样800人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兴趣浓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坚持锻炼、合作交往、积极参与、身心受益方面,学生们的认同程度是逐年提升,获得的实践效果是满意的。
学校每年抽查测试肺活量和台阶指数,情况如表1、表2、表3。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肺活量成绩、台阶指数成绩是逐年提高的,尤其是2014年相对于2013年来说,肺活量、台阶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我校长期开展大课间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构建了较稳定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从分析测查结果来看,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更新大课间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从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生活实际的视野挖掘素材,并使之相结合,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校本化特色的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
6结论与建议
6.1我校开展校本化的大课间活动,突出校本课程和学校民族传统特色,构建阳光大课间长效机制是可行的。学生的肺活量和台阶指数逐年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学习兴趣等逐年提高,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6.2大课间活动必须是常态化开展,不能只注重形式,应付检查或评比。学校应有一套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确保大课间常态化开展。
6.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尽量每年有所改革创新,适当更新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4大课间活动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管理实效,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体格健全的人。
6.5倡导校领导、老师的榜样作用,引领、带动学生的参与,做到全员参与,使大课间活动实效最大化。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国家级课题课题编号:BLA100102;基金项目:广州市越秀区软科学课题课题编号:2011-JY-039]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
[2]黄宁波.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2):3-5.
[3]熊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运动身体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30-35.
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5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是在发挥体育课开展和落实阳光体育活动这一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进而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重要途经来落实和保障在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任务。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全员参与的特点,吸引广大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对师生紧张的工作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还能有效提高师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师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其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为此提出了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结合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子女多、学校体育器材不很充裕的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群策群力,学生献计献策,制定出我校大课间活动方案。随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不断实践和蓬勃开展,我校大课间越来越受师生的喜爱,真正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现将我校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调查研究,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长期以来,学校的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做操、自由活动。其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早已厌倦,锻炼效益低下。随着电视、广播、媒体对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宣传、报道,学生终于盼来了我校阳光大课间活动的实施,它就像春雨一样浇灌在孩子们渴望活动、天性好玩的心田。根据素质教育和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教育指导思想的要求,为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我校的场地设施、师资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向师生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本着小型多样、快乐健康、寓教于乐、强身健体、促德辅智、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设置每天1小时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健康体育”即广播操、集体舞、自编操为主,体现活动的整体化、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第二部分“快乐体育”即开展各种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丢沙包、呼啦圈、跳皮筋、跳方格、协力走、滚球、铁环、游戏等。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将“游戏”作为本校特色。
第三部分“竞技体育”即运动会、以年级为单位的单项体育竞赛活动,这是我校多年体育活动的传统,很受师生们的欢迎,即丰富课余生活,又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还培养同学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思想、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健康向上的竞技思想。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
为将大课间活动落到实处,不走形式,不虚设,不搞一阵风,为此:
(1)加强了对“大课间”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了“学校统一领导、班主任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具体实施,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并且统一调整作息时间,把课间活动时间由原来的二十分钟增加到六十分钟,有力地保证了“每天锻炼1小时”活动的顺利开展。
(2)规范并完善了“大课间”活动的制度,强化管理。为使大课间活动高质量地进行,学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以外,还要求活动做到“五落实”即器材、场地、项目、时间、人员五落实。“五到位”即领导监督、班主任组织、体育教师指导、安全检查、学生人人参与五到位。任课老师要组织本班学生及时、有序参加活动,严格安全管理;体育教师全面负责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指导。
三、将“大课间”活动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大课间焕发生命活力
首先大课间活动与德育相结合。在大课间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竞争意识。如在练习接力跑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规定失败一组的同学做仰卧起坐,启发同学们认识到每个同学的速度、技能、以及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是小组取胜的保障,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
其次大课间活动与音乐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选择适合青少年特点的音乐,努力实现艺术与大课间活动有机结合。如教师根据歌曲《喜洋洋与灰太狼》编成一套完整的自编操,让学生一边轻声唱歌,一边轻松舞动,训练了协调能力,表达了愉快的校园课间生活。
四、根据实际,逐步完善大课间活动评价体系
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6
一年来,在学校和同事们帮助、支持下,我逐渐认为,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务主任,应做到甘于奉献,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敢于创新,务本求实,团结协作。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喜悦,也有困惑;现就本年度的工作如下,恳请和同事们给予指导:
一、 身正为范,给校长当好助手
俗话说:在其位、务其职、思其政。作为教务主任,我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正确定位,牢固树立两种意识,努力做好校长的助手。
1、重视合作意识。作为一名中层领导,必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晓”,起桥梁沟通作用。在工作中,我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在校长的指导下,制订好学校教学作,并组织实施,使工作更有性、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作正常。
2、突出服务意识。教学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教务处的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因此,在平时工作中,我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加强学习,不断加固精神防线,弘扬正气;二是乐于接受群众监督,自觉做到“三不”,即工作时间长不计较,工作任务重不叫苦,做的事情多不厌烦。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对工作尽一份责任,献一份力量。我不断告诫自己,要以身作则,赢得教师们的信任与支持。正所谓:“海纳百川”,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做到,对待同志态度谦和,和教师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不勾心斗角,注重团结,容人容言,荣辱不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 求真务实,努力工作
一年来,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求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展开教务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了课程,合理分解教学工作任务,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指导开展教研工作,协调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跟踪检查考核教学全过程,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主要工作如下:
(一)、理想课堂建深入推进
1、大力开展理想课堂“三课型”练课达标活动。先后组织理想课堂“三课型”练课达标活动的研讨会、观摩会、座谈会;及时发现、培植“三课型”练课达标活动的典型教师,并充分发挥 “三课型”练课达标活动典型教师的带动作用,以点代面,促进全校课堂改革的均衡开展。
2、理想课堂建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在金茵小学举的全区理想课堂建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研讨会。
3、组织教师围绕理想课堂建设将开展 “好课大讨论”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采取“听优质录象课”、“组织青年教师上观摩课”、“集体备课”、“请有经验的教师评课”等不同方式,帮助教师感受好课内涵,形成好课标准,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各种活动的学习,让教师在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好课标准。
(二)、教学常规管理上新台阶
1、加强集体备课,注重实效。集体备课实行学科组长负责制,提倡先周备课、先周检查验收制度,坚决杜绝不备课上课或课后补教案的现象。组织了的优秀备课评选评活动,25名教师获得优秀备课。
2、加强学生作业管理,规范学生作业的布置,作业设置要科学、适度。作业本批阅实行统一的格式。课堂作业要尽量当堂完成,课外家庭作业继续实行总量控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明白纸”,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避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
3、认真做好学生学习质量的过程性监控与评价,重点做好单元过关检测。要按照教学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好各单元的过关检测。学生成绩评价继续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
4、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性监控与终结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做好对学生进行学科技能测试工作。
5、提高教学常规工作的标准,完善教学常规工作周月查制度。周查以学校领导和级部主任检查,月查以教务处成员和教研组长组成领导小组检查,及时掌握年级备课、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单元检测、诗书撷英等常规,发现不足,及时纠正。每次检查,要按要求严格把关,如实填写检查登记表、认真写好检查小结并交到教务处。
(三)、其他工作
1、认真落实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及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积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健全与所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办法,为每个学生建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档案。
2、规范学籍管理,做好外地学生的插班工作,对转进、转出学生,按上级要求做到手续完备,齐全,并及时做好电子学籍的管理。做好新生一年级的招生工作。
3、以乡村少年宫为依托,做好艺体训练及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多样艺术素质,组织参加好各项比赛。抓好体育工作,坚持每天的大课间活动,认真组织好学校运动会,体育工作要加强器材管理,各运动队要加强训练,力争在上级的各种比赛中再创佳绩。开展好棋艺、布艺、十字绣、乒乓球、羽毛球、二胡、电子琴等训练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彰显他们的个性。
三、 团结协作,服务教学
教导处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服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实施相应的管理,逐步探索和修订各项管理和评价措施。结合《临淄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实施细则》起草修订各类管理制度,有效地促使教学教研工作实实在在地步了规范渠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将对这些制度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做到学期有工作计划、,每周有工作安排、大事有记载、活动有记录。每学期开学前,与各教研组长、学科组长商讨、谋划教研活动主题与方式,在教研活动中,主动探究、积极实践。
教学是一项需要爱心与智慧的工作,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智慧来解决,智慧来自细心的观察,来自于勤奋地读书、勤奋地工作,来自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1、课堂教学方面。多次担任校级及其以上公开教学任务,争取大家的评议。
2、辅导学生方面。尽管教务工作占去了我很多的精力,但在教学工作和辅导学生方面仍不敢放松。
然而,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指导水平仍然不能适应时代,面对现实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尽可能地善待自己,善待学生。
四、 认真反思,努力改进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感觉教务处的工作还比较稚拙,经验不足。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还有不少的困惑和不足亟待解决。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对各位教师的困难和需要了解少,超前服务、及时服务、细致服务的工作还不到位。深入课堂、指导业务的力度不够。
二是“实”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干精神还不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