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疾病预防保健知识

常见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范文1

大学;学生;卫生教育;课程

高校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环境,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相遇、交流、创新的舞台,这里的特定人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进校的第1天起就意味着他(她)们离开往日父母的照顾,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且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自己应对不了的事情,包括怎么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如何照顾好自己,更重要的是卫生知识的缺乏,这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某些传染病的预防及特殊情况下的自救和自我保护方面尤为凸显。所以作为校方很有必要为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由此来弥补学生卫生知识的匮乏,使其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识,防患于未然。

1高校在校生现况

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1],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进入之前不同的生活习惯及生长环境,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也缺乏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加之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机构,人口集中、流动性大,易造成传染病扩散甚至于蔓延或爆发,进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给家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高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2],并希望自己由此获得自我保健及疾病预防等相关的知识。

2国内高校健康教育情况

在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3]中明确规定“学校应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至今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层次不齐,就北京高校而言,大部分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展了健康教育课或相关的讲座[4],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新生入学时进行健康体检,并详细分析体检结果,同时对异常者实施跟踪、监督、指导,举办与体检结果异常有关的讲座;但也有少数高校没有开展此课程,仅以偶尔讲座或保健课、宣传栏等形式进行;也有高校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纳入到常规的教学工作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高校大学生中,部分学生有不良生活习惯,如盲目节食、偏食导致营养不良;经常进食过冷、过酸食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有的学生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导致营养过剩、肥胖;也有不少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又缺乏与老师、同学及亲戚朋友的沟通,导致抑郁状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作息时间不规律,通宵上网玩游戏等,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缺乏自我保健方面的知识。总之目前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5],作为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3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可使人们增长健康知识,懂得一些基本的医疗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文明及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能适应周围环境,愉快地学习、生活,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及时预防疾病,提供自我保健、简单的自救及救助等相关知识,消除社会、环境以及自身行为不当所造成的伤害。作为高校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譬如: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意外伤害、艾滋病及肺结核等传染病的预防能力,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及有关急救、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从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4健康教育的作用和特点

健康教育是社会性和公益性较强的一项工作,是集保健、教学于一体,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不可轻视。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健康教育课,使学生获得医疗相关知识,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其核心是教育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健康地学习和生活。而健康素养又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获取或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从而维护并促进自己健康的一种能力。现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及传染病预防素养欠缺,在紧急情况下的急救知识素养水平低下甚至一无所知,缺乏类似于结核病及慢性病等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认知[6],患有结核病、慢性病的学生不及时就医,延误治疗,甚至带病上学从而造成此类疾病在校园内的扩散或蔓延,影响他人健康,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和健康讲座愈加凸显,对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更应加强[7]。

5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

从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形式来说应该建立健康教育课程的长期机制,因其涉及面广,不是仅凭一两次或偶尔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所以为了满足在校大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需要,可以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选修或必修课列入常规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任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使健康教育走进大学课堂。课程可由高校医务人员主讲,并邀请有资质的上级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临时专题讲座,双方内容互补。就开展的途径而言应不单拘泥于于课堂,也可以通过在校园内设置专家咨询,并由专家进行某些专科疾病的答疑,同时建立“互联网+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利用新媒体及自媒体的便利性和即时性进行公众推广有关知识。对于大学生尤其学校红十字会成员,可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有紧急情况时的急救能力。还可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开展如传统的中医养生、健康保健等理论讲座,使学生从多途径来了解相关疾病的保健知识。就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方面思考如下:⑴首先应涉及到心理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入校后,开始了“自理”式的生活和学习,如何与老师及同学和睦相处,怎么独自应付一些以前从未遇见过的事情等,加之可能遇到的学习、恋爱、生活等各种压力,所有这些压力均有可能导致焦虑状态、抑郁症等的发生,从而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给家庭也带来了很大的精神负担,如果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通过此课程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实际而又典型案例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使学生从中感受很多事情只要通过积极应对和良好的沟通,就有可能得到解决,就可以使他(她)们看到阳光的一面,进而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借健康教育课程之际给学生讲解心理方面的常识很有必要[8]。⑵其次涉及到生理方面,大学生缺乏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相关的知识,尤其女生生理期不懂得如何保健,更不知在此期还要避免淋雨、避免超负荷的剧烈运动以及如何合理饮食等。如果能通过健康教育课程的讲解,则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能力。⑶再次可涉及到传染病的预防方面,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校内外人员流动性大,在传染病方面易造成流行或蔓延。通过健康教育课程使大学生获取传染病方面的知识,可提高学生预防保健知识,尤其在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生长期,有时很难抵御某些诱惑,大学生也是感染和传播的高风险人群,故在大学生中开展传染病特别是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9]。⑷最后还可涉及到其他常见疾病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发生在学生中的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急诊急救等相关内容,教会学生在紧急状态下简单的急救、自救知识,提高在校大学生预防保健、防病治病、基本的互救及自救等能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其未来能否健康阳光的走向社会,良好的适应社会,承担相应的工作。故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健康教育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有高度的认识,意识到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正常教学程序中的迫切性。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大学生接受卫生知识的健康、绿色的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多途径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救助及自救能力。

作者:李琴兰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综合门诊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3年)[R].

[2]林见鑫,姚卫光,张茹茹,等.广东省大学生健康教育现况与健康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7):1292-129.1298.

[3]教育部.学校卫生管理条例[S].1998.

[4]李海红,常玲,童颖.北京市高校健康教育课现状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503-1504.

[5]高晓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选择情况的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9(3):62-63.66.

[6]刘存根,王天明,彭再如,等.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2,28(23):2864-2866.

[7]黄杰.长春市某高校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6):62-64.

常见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范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中医药;教育改革;启示

随着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中医药高等人才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成为各中医院校亟待解决的命题。教育部2012年发文(教高[2012]4 号)全面落实总书记在清华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文件第九点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中医药单列为第四项主要任务,面向社会全面推动和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这无疑是给中医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中国自2000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是全球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老龄化社会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临床流行病学证明,老年人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这就意味着较高的医疗成本。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然而,为了实现“人人享受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总目标,就不能忽视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权利。基于这个现实,本文提出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基本医疗需求上的几点启示:

1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传统中医药区别于西医对症治疗的思想,具有独特的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的理论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是其核心价值。研究证实,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控制的关键在于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3]。中医学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形成了防治慢性病的优势通过体检后中医药积极参与进行干预,指导人们应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养生。另外,中医药治疗具有“简便、低廉,药效温和,肝肾伤害小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几个方向

2.1 中医药服务面向社区,加大养生保健服务

国务院作出中医面向基层的决策,就是基于中医药注重养生和基础调理,防病于未然的优势。在社区中,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老龄和离退人员,通过积极养生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老龄人口在社会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医疗总投入,老龄人一旦患病就是大病,住院治疗居多,加之陪护成本,会导致较大的社会医疗投入直接消耗。如果积极预防干预,能有多大的意义呢?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老龄人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8.3: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 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3 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 ,足见注重养生保健,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会避免某些住院治疗成本,节约社会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还减少老年人治疗上的痛苦。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具有养生医学的高等中医人才在社区会有旺盛的需求,中医药院校应加强这个方面人才的培养。或者在现有的中医药教育中注重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2 中医药教育改革应把扬长避短和精英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扬长避短就是指中医要发挥其区别于西医的优势,尤其是在慢性病、流感、肾炎、胃病等的治疗上具有独特效果。对应的,中医应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比如温病学、肝病、针灸、疼痛科。而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甚至亚健康状态的改善正式中医的特长所在。所以,通过优势学科能带给老龄人口足够和丰富的保健需求。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跟好地服务老龄化人群,就要在中医药教育中注重针对老年人群医疗保健的强化。我们培养的中医药人才能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另外,精英教育并不是脱离中医面向基础卫生保健这个大方向,而是中医药要在世界重大疑难杂症的攻克上下功夫。事实证明,中医在艾滋病、癌症、风湿、红斑狼疮等西医难题上显得卓有成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中就成功地实施了“拔尖教育”,培养七年制的中医教育,已经为社会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

2.3 加强中医药人文教育,提高中医药人才的服务能力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针对疾病的治疗转向针对人的关怀。而中医治疗哲学更是讲“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健康的观念除了身体的健康外,更包括心理、社会功能的健康。三者的统一才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老龄化社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另外,绝大多数的老龄人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上存在障碍,比如与医生的沟通方面、治疗方案依从性方面、药物合理使用上都表现出较低的“健康认知力”。所以,对这个群体,未来的中医药人才不光是掌握高深复杂的医学理论、技能,而且还要要掌握足够的人文科学知识。比如,沟通学、心理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与其说人文是一种知识,更恰当地说是专业人士必备的素养。

3小结

所以,现在的中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前瞻性地强化学生的人文科学培养。教学中既注重中医学的内在规律又蕴含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事实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学习的统一。在规划学科专业发展上以中医药专业为核心,人文学科为辅,以人文素质强化中医药学科的优势。积极促进学科交叉,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