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市场细分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市场细分分析范文1
摘要: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不论是从民族文化还是自然风光来看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旅游业的发达。贵州旅游发展至今,在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贵州旅游客源市场现状的分析,思考了贵州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方向,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旅游客源市场 客源定位 市场细分 市场营销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贵州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但是与我国其他一些省份相比,却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客源市场的占有份额低,旅游收入不高,这种状况与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极不相称。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客源市场的定位与开发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因此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与预测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贵州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一)国际客源市场
据《中国旅游年鉴》2002年~2006年的统计资料和来自贵州省旅游局的数据,可以作出贵州省近6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及构成指标表和贵州省主要客源国览表。
由上表看出,贵州省近6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次总体呈平稳递增趋势。2003年因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出现了一个接待低谷。但在随后的几年,贵州旅游又恢复了良好的发展,游客人数逐步上升。从增长速度来看,除了2004年是因为受前一年的“非典”疫情影响而出现了一个增长高峰外,其余时期的增长速度都不是很快,基本上是在10%~20%之间徘徊。
从入境客源构成来看,贵州省的国际客源市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游客和台湾同胞,另一部分是外国人;从区域看,根据来华旅游人数,中国国际客源市场分为亚洲市场、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大洋洲市场。而目前贵州国际客源市场格局一直是以亚洲为中心,北美和欧洲为两翼;从国籍看,近几年来黔旅游的外国游客主要为日本、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国家和美国、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它们已成为贵州较稳定的客源市场。由表1.2可见,日本游客数量近6年来一直位居榜首,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稳居前四位,欧美市场游客人数也呈稳步增长趋势,但是在亚洲市场中的韩国市场以及大洋洲市场这一块几乎是空白,发展空间巨大。
(二)国内客源市场
据《中国旅游年鉴》2002年~2006年的统计资料和来自贵州省旅游局的数据,可以作出贵州省近6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及构成指标表,该表说明了贵州省2001年到2006年间国内游客的构成以及变化情况。
由上表可知,近6年来贵州省接待国内游客人次逐年递增。除了2003年受“非典”影响各项指标偏低以外,04年开始人数迅速增加,到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有了较多的经费和空暇时间,有了进一步对精神享受的需求,国内旅游呈现出一个快速增长的局面。
二、贵州旅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形象定位模糊
90%的海外游客认为贵州神秘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具有吸引力,认为贵州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但认为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共性大、独特性小。85.7%的省外游客认为贵州最独特的旅游资源是贵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78%的省外游客认为贵州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贵州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50%的省外游客认为贵州的民族风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50%的省内游客认为贵州的民族风情表演见惯不惊,20%的省内游客认为少数民族风情单调、乏味。这说明贵州旅游形象较模糊,市场定位不够准确,没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形象的树立和美誉度的提升。
(二)旅行社盲目削价竞争、忽视售后服务
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而不愿意从售后服务等其他手段来留住顾客。从表面上看,通过套汇赚取差额后,旅行社仍然有利可图。且不论其做法是否违法,如果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另外,外团降价还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
(三)营销手段科技含量低
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
三、对贵州旅游客源市场未来发展的思考
贵州旅游资源的品牌优势主要是在于瀑布、气候、岩溶、民族等,因此按照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贵州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市场的开发应走三级发展道路,针对不同的市场,在产品、价格、促销和销售渠道上制定不同的策略。
(一)基本层次的观光休闲市场
这类市场游客范围广泛,包括专程来贵州度假的游客和去中国西南其它地区旅游又顺便来黔的游客,他们旅游的目的主要是对自然风光、名胜与历史遗迹的陈列式观光游览。
(二)度假旅游市场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中上层收入和较高文化社会阶层有在贵州度假和休闲的旅游需求,因此可大力发展度假旅游市场。这类市场客源以国内游客为主,主要包括贵州及周边省(市、区)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大中城市居民。
旅游市场细分分析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细分;旅游竞争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76-02
一、引言
市场细分的概念是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 R.Smith)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市场营销学的一个新概念。市场细分是指旅游企业根据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的差异性,将某一特定的旅游市场分割为若干个有相似旅游需求和欲望的旅游消费者群体,从而形成一个个具有相似旅游需求和欲望的旅游消费者群体的市场过程[1]。市场细分的提出不仅促进了营销学的发展,而且为企业有针对的开发旅游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竞争力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如夏雪莲,周玉宏的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竞争力分析[2],刘蔚的基于价值链(网络)理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3]等,这些研究对于提升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旅游市场相对于其他市场来说,消费者群体比较复杂,消费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对旅游市场细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合理有效的旅游市场细分,对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增强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市场细分标准的不足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市场细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就市场细分的标准来说,主要有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和行为细分,多数旅游企业是采取这一细分标准进行市场细分,对于认识目标顾客群,合理的划分市场,获取市场份额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市场细分的划分标准来说仍然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
1.市场细分的内容虽然比较全面,但并非市场细分越细越好
一方面,旅游产品开发中不能遍地开花,要寻求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注重专项、专题与特种旅游产品以及区域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另一方面,每个旅游者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旅游需求,旅游企业要想满足每个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集中某几个细分市场进行针对性营销,以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的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相反,市场细分过细会增加企业的调查成本,缩小企业产品的受众人群,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则可以进行合理的市场细分,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虽然每一细分市场的旅游者群体较少,但众多的细分市场组合起来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旅游市场的细分应视企业旅游资源的丰度和企业实力具体而定。
2.市场细分的标准统一,易于模仿,不利于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大多数旅游企业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人口、心理和行为等标准进行市场细分,这种细分标准全面、合理,并且简单易于操作。但同时也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从而失去竞争优势。我国的许多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以游览观光为主,景区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在满足游客的审美要求等方面却有着相同的功效。比如,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竞争,由于同把目标市场定位于石林观光旅游市场。由于共性大,个性小,各旅游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目标顾客群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要么是均分市场,形成恶性竞争;要么是级别高,知名度大的景点代替级别低,知名度小的景点。所以,一个地区采取某种形式的市场细分,另一地区也以同样的营销策略针对相似的目标人群,由于不具有差异性,因此竞争优势也便消失了。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少变化,很多旅游企业始终坚持着同一的细分市场,没有注意到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方式等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企业原来的旅游产品便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需要,针对原来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也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市场情况。失去了目标,企业的行为便是盲目的和无效的。因此,旅游企业应该随时关注旅游市场的变化,针对不同阶段的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不同,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目标游客的需求。
三、对策
针对传统的旅游市场细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应该从新的视角来重新面对市场细分,并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阐述作为旅游市场细分的依据。
1.基于旅游地社会文化背景来划分旅游市场
旅游地的社会文化背景,简单的说就是旅游地的文脉。文脉,即文化脉络,指旅游区的地域环境特征和在这一环境中形成并发展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社会文化观念,它是旅游区独特个性的内在核心。广义的文脉包括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历史传承以及社会人文背景[4]。罗云艳认为,文脉确定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现代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分析,并以丹东市为例说明了地理文脉在旅游形象建立中的作用[5]。当旅游者置身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观光游览时,很自然地被当地那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所吸引,由于和旅游者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此,这种社会文化因素会对旅游者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无意识感受到的,对于这种异质性变化,旅游者往往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并在对这种社会文化的认识过程中得到一种额外的满足,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满足和收获常常超过了其旅游前所怀有的旅游期望,对扩大景区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
2.基于旅游者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旅游细分市场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旅游企业主动适应旅游者的变化,开发迎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新产品,企业才能保持不断的发展。比如,目前人们对溶洞景观已经失去了兴趣,市场规模较小,以溶洞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谨慎。人们对漂流、温泉、滑雪等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就有很大的市场潜力[4]92。每个旅游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旅游需求,少年的时候喜欢娱乐活动项目,青年的时候求知心里比较强,老年则喜欢安静优美的旅游环境。旅游经营者要有这样的洞察力,时刻注意到旅游者的需求是什么,根据旅游者需求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旅游产品,使之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变化。旅游企业的这种变化不仅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另外,要注意对游客的需求加以合理的引导,不能一味地迎合游客,对于崇拜迷信,破坏环境等不健康、不文明的旅游活动要加以制止,树立积极健康的旅游需求。
3.加强创新,开辟新的旅游市场
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创造新事物。万宁认为,企业创新的实质就是满足需要、创造市场[7]。一个好的创新就要有一个创造性的新思路、新想法、新创意,”鹦鹉学舌”只会使企业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边际效应递减原则和竞争压力,旅游企业要想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旅游产品,加强创新,开辟新的旅游市场。如蜜月旅游,教育旅游、黑暗旅游(参观各种人为或自然灾害发生地的旅游活动)等,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的开发不仅满足了旅游者求异心理的需要,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8]。
4.旅游企业应在原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综合性的旅游景区
综合性的旅游景区既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扩大市场份额;又能分散风险,避免企业因受外在波动而导致的旅游收入的减少。很多景区在规划的初期就考虑到了设置休闲区、游览区等不同的旅游活动区域,既可以有效的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又扩大了吸引范围,满足不同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求。厦门鼓浪屿在游客中心专门为游客设计了不同的自助旅游线路图,如鼓浪屿音乐之旅线路图,鼓浪屿建筑之旅线路图,鼓浪屿红色之旅线路图,夜游鼓浪屿线路图等多条旅游线路供游客选择。既有团队半日游和一日游的普通旅游产品,也有音乐爱好者和建筑爱好者专门设计的特种旅游产品,有围绕海上花园为主题的鼓浪屿名品精品旅游产品,更有为高端客户精心打造的鼓浪屿豪华浪漫旅游产品。鼓浪屿的产品开发策略充分体现了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也是鼓浪屿旅游长盛不衰的法宝[4]106。
参考文献:
[1]刘德光,陈凯,许杭军.旅游业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6.
[2]夏雪莲,周玉宏.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竞争力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1).
[3]刘蔚.基于价值链(网络)理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J].北方经济,2006,(9).
[4]曹诗图,王衍用,阚如良.旅游开发与规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06.
[5]罗云艳.地理文脉在旅游形象建立中的作用――以丹东市为例[J].甘肃农业,2005,(11).
旅游市场细分分析范文3
关键词:成品油销售 企业 市场占有率
对于成品油销售企业而言,如何提高并不断扩大成品油的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可以说市场是成品油销售企业获取利润的主阵地,如果产品没有销路,那么企业有可能面临破产和倒闭的危险。因此,成品油销售企业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抢占市场,这样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借此,本文就有关成品油销售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几点思考进行浅谈。
一、对市场占有率的认识
随着对市场占有率认识的深人和细化,业内有识之士在分析成品油市场占有率宏观层面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移到经营操作方面,并揭示了当前经营者计算市场占有率时存在的问题。当前在石化集团的业务统计指标中仍然沿用了传统商品流转统计中的部分指标,例如在销售类指标中仍保持了“对社会经营单位批发销售”的指标。这个指标是指经营单位对本系统以外的成品油经营单位的销售,所售商品仍然停留在流通环节,购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进一步销售,从而获取进销差价。在2002年的经营中,这部分销售占有相当比例,由于这部分商品最终是由其他经营单位转卖给消费者,换言之,消费这部分商品的客户并不是石化集团的客户,因此严格地讲,这部分销售数量应当计算在“社会经营单位”的市场份额内。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中,应当将“对社会经营单位批发销售”指标中反映的内容剔除,否则各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之和将大于国内总消费量。
二、成品油销售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
(一)巩固现有的市场占有率
无论采取何种开拓市场的方法,都应当确保在当前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开拓市场的前提条件是要保证原本的市场占有率,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如果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得不到有效巩固,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新市场被开拓,而原本的市场却丢失的情况,换一个角度讲,成品油的市场占有率实质上就是在确保一定用户群体的基础上,不使这部分用户流失,然后开发新的客户,这样才能使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二)深入分析市场存量和市场增量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一个企业来讲,当前市场占有率是一种存量,市场占有率新增部分形成市场占有的增量。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增量部分是通过竞争手段从竞争对手手中争夺来的,还是通过市场营销手段、通过做大市场总量获得的。如果在没有引起竞争对手强烈反应的情况下获得了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那么说明或者是当前这个市场还不够成熟,或者是因为竞争对手对其市场占有率还不够敏感。如果从竞争对手手中获取一点点市场份额都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激烈反应,从而引起市场各方为了寻求新的市场均衡而进行大规模的激烈竞争,那么这样的市场就是比较成熟的。当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过了竞争各方对市场份额的“不敏感期”,存在的只是被挤占市场份额的经营者采取怎样的手段进行“报复”的问题。
(三)不断提高竞争强度
成品油销售企业可以通过拓展市场,并从中争取到一些原本不属于本企业的用户加入到供应范围内,借此来扩大经营数量,进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必然会引起市场中竞争对手的注意,对于成品油年消耗量在千吨以上的客户而言,这个群体基本上具有比较固定的供应渠道,而很多企业也都将市场竞争放在对这一群体的竞争上面,从而忽略了偏远城区,农村以及水上等消费量小,分布广的网点,并且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也略显不足。由此不难看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由于大客户的固定,小额用户市场的竞争必将愈演愈烈,为了进一步实现成品油空间占有率扩大这一目标,企业应当针对消费群体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这样不但能够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而且又不会引起竞争对手过于强烈的反应。
(四)调整单一的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实现形式有技术型、服务性、品牌型、质量型等。从技术角度分析,尽管成品油的产品差异比较小,但是多少年来“非标”品严重干扰着成品油市场秩序,这一事实说明,成品油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当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汽柴油价格居高时,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的现象非常普遍。“非标”品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存在,是有其市场基础的。长期以来,我们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结构单一,而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因为我们提供的商品结构单一而消费机具也单一化。在市场经济逐渐趋于成熟、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注定要遭市场的报应。据了解,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柴油消费逐渐出现正号产品,而0号柴油在广大南方地区的船舶燃油市场上也正在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在争取市场份额中,谁能够比较快地适应这种市场变化,谁就能够生存,谁的市场份额就会扩大,否则就将在市场竞争中被迫退出。因此调整产品结构、拓展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将是未来争夺市场份额的焦点之一。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成品油销售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想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各级的经营管理人员就必须共同努力,把占有市场份额作为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来抓,并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扩大市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僧雪明. 中石油和中石化成品油销售市场的博弈分析[J]. 当代经济, 2008,(08) .
[2]宋志强,杨德有. 提升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 现代商业, 2007,(16) .
[3]李善平,徐瑞平,彭峰. 浅议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竞争力的提升[J]. 当代石油石化, 2003,(11) .
旅游市场细分分析范文4
关键词:民俗旅游心理需求旅游动机市场细分
一、研究背景
如今,人们参与民俗旅游的热情正与日俱增,但真正有关民俗旅游市场运作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却凤毛麟角。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加重了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民俗旅游市场良性运转,有关民俗旅游市场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术界只对整体旅游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至于民俗旅游方面,学者们还没有涉足。本文通过对民俗旅游特点的分析,阐明了民俗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潜力,并在研究民俗旅游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动机的同时,将整体民俗旅游市场细分为高校学生市场、上班族市场、银发族市场,同时对各细分市场的特点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期能得到旅游学界的关注和讨论。
二、文献回顾
国内现在还没有对民俗旅游市场做出具体的市场细分,只是对整体旅游市场的宏观层面按不同的细分标准作了多种类型的市场细分。尤其在心理细分标准方面,学者们研究方向比较一致,都是从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和个性三方面来进行细分[1]。林南枝(2000)按心理行为进行细分,主要从旅游者的个性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去分析,并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们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按生活方式细分市场主要是根据人们的习惯活动、消费倾向、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以及人们所处生活周期来划分[2]。魏小安等(2006)认为,消费者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根本的还是旅游动机;而个人的心理特征在形成旅游动机上起着首要作用,因而以心理变量细分市场能更准确地区分市场特征[3]。丁宗胜(2007)认为,根据购买者的旅游动机、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特点等心理因素细分市场就称为心理细分。由于消费者心理需求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可诱导性等特性,因此有时心理因素是很难严格判定的,很难量化和把握,但它对旅游市场划分却是极为有效的[4]。李天元(2009)认为,结合某一特定产品进行心理类型分析,以确定该特定产品的使用者或潜在使用者在人口统计因素方面的特征,从而划分出不同的心理类型市场。一般地讲,这种类型的市场细分方法所涉及的细分标准通常包括:生活方式、人格类型、态度、兴趣、观念、动机等等[5]。
但是,由于民俗旅游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性、地域性、神秘性、参与性的特点,使得国内对于整体旅游市场在宏观层面上细分的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具体的民俗旅游市场营销运作。鉴于此种情形,本文就对民俗旅游的市场细分按心理这一细分标准做了相关的研究。
三、分析与建议
(一)国内民俗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现在,到全国各地旅游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背后的文化色彩,这种行为趋势便是“民俗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鲜血液”的最好说明。旅游者之所以越来越倾向于民俗文化旅游,其动机正是想品味目的地景观的深层文化韵味,了解目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比如,在游客品尝到特色美食的同时,他们更想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在游客欣赏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的同时,他们更想知道那些图案和设计理念的缘由;在游客走在异域风情的小路上,看到独具特色的建筑物的同时,他们更想挖掘出本民族修建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以游览观光形式为主的民俗旅游,如:民族文化展览、民族歌舞表演、民俗建筑参观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独特的民俗风情就作为对国内旅游者的新的吸引点悄然向我们走来。1995年被誉为“中国年民俗风情旅游年”,这标志着中国的民俗风情旅游已进入黄金季。之后,2002年的旅游主题是“民间艺术游”,2010年被誉为“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这说明了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正走向深入、成熟。如今,第四代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正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民俗文化则以它特有的优势占据了当今文化旅游市场,它是文化旅游的深化和发展。
(二)国内民俗旅游市场细分建议
一个人外出旅游必须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消费者要有外出旅游的需求和动机,客观条件是指消费者要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适合外出旅游的合理的空闲时间结构,而且主客观条件的成立是以消费者身体状况允许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外出旅游的需求和动机,那么即使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再多,他也不会成为旅游消费者。旅游者参与民俗旅游的旅游动机包括娱乐休闲、学习感受、躲避角色、美感交流四种。娱乐休闲是指旅游者通过参与民俗旅游活动放松心情,从而感到轻松愉快的心境;学习感受是指游客在异域民俗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从而得到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冲突的满足感;躲避角色是指旅游者暂时脱离自己所居环境,去感受与现实生活习惯不同的民俗环境而带给自己逃脱束缚后的那种轻逸的感觉;美感交流是指旅游者从所处的民俗旅游环境中得到真实的审美刺激,在接受刺激的同时他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审美情趣的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动机产生于某种心理需求,这种需求使人的心理产生紧张不安,从而产生内在驱动力,即动机,进而确定行动目标,产生行动,使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紧张消除,然后进入下一个行为[6]。由此可以推知,旅游消费者的不同心理需求会产生不同的旅游动机(如表1)。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看出,旅游消费者需要满足的心理需求大多是高层次的,属于精神需求。
喜欢探索并亲身参与探索是现代高校学生的一大特点。尤其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校学生愈加了解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和民族,他们就愈渴望亲自到那些向往的地方旅行游览,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依靠书、报刊、图片或他人介绍等间接手段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他们更多的想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人生阅历。不仅如此,民俗旅游可以使他们寻求刺激的心理得到满足。高校学生现在正处于人生的转型阶段,他们还没有踏入社会,没有经济负担,学习和生活压力也不繁重,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所获得的感官体验,行为刺激,精神需要和心灵享受。另外,他们喜欢群体行动,从中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
自身的压力愈加繁重并且渴望避开喧嚣、放松心情是上班族的一大特点。现在,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增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压力极大化。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上班族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要求近乎苛刻,而且这种态势正在向整个社会环境蔓延。他们每时每刻都要接受来自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如收入分配差距、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人际关系变化等四面八方的压力辐射,等到他们身上的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就必须使其得到适当的排解,这样才能继续更好的工作。对于上班族而言,世外桃源是最理想的去处(民俗旅游兴盛的地方大多是一些可以被现代人视为近似世外桃源的地方)。
尽情享受生活和体验多彩人生是银发族的一大特点。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增速、人们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来自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不断更新,“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念逐渐弱化。他们的消费需求逐渐在向高层次、高质量、高品位和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青春年华的银发族,他们一直没有机会满足各种人皆有之的生活追求。因此,当他们终于从繁忙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庭负担中解脱出来时,就会迸发出强烈的补偿愿望,希望自己能在晚年生活中过得充实、幸福并且绚丽多姿。由于老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比较厚重,他们更希望去游览并体验一下异域民俗风情,从这一意义上讲,银发族对民俗旅游消费品的购买欲望比高校学生和上班族更加强烈。
四、结论与局限
总体而言,对民俗旅游市场进行探究和细分,既是现实发展的需求,又是理论研究所必需。当然,这三大类细分市场——高校学生市场、上班族市场、银发族市场并不能涵盖整体旅游市场,但却是经营民俗旅游的企业需要重点突破的目标。可以看出,本文既有对现实的思考,又有基于事实的科学假设,但这都有待时间和实践操作的检验。此外,对民俗旅游市场的有效细分有助于民俗旅游市场的培育,使其在起跑阶段就能进行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王中雨.国内旅游市场细分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08,(4):213-214.
[2]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9-90.
[3]魏小安,梁昭.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6-137.
[4]丁宗胜.旅游市场营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7-48.
旅游市场细分分析范文5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海南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课题(编号:Hys2012-33)支持。
【摘要】旅游市场监管对促进旅游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我国旅游市场监管存在着诸多问题。《旅游法》的出台,为解决旅游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法律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海南省旅游监管具体实践,应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行政指导,重视旅游监管队伍建设,理顺监管体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管沟通标准等。
【关键词】旅游;旅游市场;监管;海南
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自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在旅游质量提升、市场监管、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时值《旅游法》出台之际,本文立足《旅游法》,以海南旅游市场监管实践为切入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海南旅游市场监管的实践
(一)完善旅游法规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重在依法依规。在行政监管和法律规制上,近年来,海南省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海南经济特区旅行社管理规定》、《海南经济特区导游人员管理规定》、《海南省旅游景区景点管理规定》、《海南经济特区旅游价格管理规定》、《海南经济特区旅馆业管理规定》和《海南经济特区道路旅游客运管理若干规定》等7部旅游法规,内容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导游管理、旅游开发规划等方面,基本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全国率先基本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旅游法规体系,为我国旅游行政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组建综合性的旅游行政部门
2009年,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率先在全国挂牌成立,为省政府组成部门。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成立,顺应了我国旅游发展的形势,改善了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提高了旅游工作效率,有利于及时解决旅游市场纠纷,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2010年7月,海南省旅游规划委员会正式开始运作,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负责整合14个主要厅局的资源,其主要职责是审查旅游规划和重大旅游项目规划,统筹全省重要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行业协会布局完善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证明,一个合理的社会管理系统总是由精干且富有效率的政府和发达的社会组织构成,并总是由行政监管与自治管理实现分工合作来构成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运行需要法治政府的行政监管与社会组织的自治管理共同发挥作用,二者缺一不可。”[1]海南充分认识到行业协会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推进旅游行业协会建设。目前,在省旅游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 七个专业分会:旅游景区分会、旅游饭店分会、旅行社分会、旅游教育分会、温泉分会、商务旅游分会、旅游团队购物分会等,发挥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在联系行业、沟通政府、调研政策、引导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旅游市场监管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
(四)探索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构
为提高旅游行政工作效率,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健全旅游市场监管体系,海南省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原则,积极推进旅游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海南省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由省旅游委、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工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省物价局组成, 探索建立“综合执法、相互取证、归属处罚”的联合执法机制,改变过去的多头执法方式,整合了旅游执法力量。降低了行政执法成本,增强了行政执法效率。各市县也成立了假日旅游协调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成员单位间的密切协作,上下联动,在产品供给、信息服务、宣传引导、应急值班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性化服务程度,增强游客满意度。
二、海南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旅游市场经营主体混乱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旅游市场经营主体良莠不齐,滋生出很多问题:一是无照经营长期存在,“黑社”、“黑车”、“黑店”、“黑导”等不规范的市场经营行为屡禁不止,坑骗、欺诈游客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二是部分企业通过虚假旅游广告、散布不实信息,超范围经营旅游及相关业务;三是挂靠现象严重。部分取得经营资质的旅行通过挂靠承包的方式非法转让经营许可并从中获取挂靠费,致使企业管理不到位,严重干扰旅游市场秩序;四是“零负团费”现象普遍存在。“零负团费”模式严重侵害了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正逐渐成为常态,并已经由侵蚀旅行社业运行机制向整个旅游行业渗透,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
(二)旅游市场监管主体力量薄弱分散
虽然海南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具有统筹协调规划旅游市场的职能,但是旅游监管力量薄弱,旅游监管执法队伍,无论是从规模、数量上讲,还是从素质、能力上看,都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增长的需要。目前,海南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各市县旅游质监所也普遍存在人员短缺、办公经费不足等问题。这与旅游质监所“受理并协调处理各类旅游质量投诉案件,查处各类违规操作或违法经营案件,依法对旅游市场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能极不协调。
(三)旅游市场监管多头执法
近年来,虽然海南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规划、办法等,但赋予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十分有限,旅游监管的手段也较少。旅游监管法定授权的不足和统一市场规则的缺位,致使旅游部门“大市场职责”与“小市场权限”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旅游市场监管涉及到旅游、物价、交通、卫生、公安、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导致政出多门,多头执法,既不利于监管效率的提高,又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比如,住建部门负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使用的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旅游发展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发改部门负责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的管理工作。有些景点、公园也不都属旅游部门管,而是分属宗教局、园林局、规划局等单位管辖。
虽然海南省在省政府层面设立了旅游综合执法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多部门联合执法,但是,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旅游监管就像是一个“香饽饽”,“在进行行业监管的过程中,各传统产业部门针对固有市场的管理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力量较强的执法队伍,旅游部门作为‘后来者’的身份和相对弱势的地位,难以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致使由旅游部门牵头的联合执法效果欠佳。”[2] 多头执法的存在,就产生了职权交叉地带,使得责任不清和相互推诿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域甚至存在监管真空。
(四)行业协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虽然海南在旅游行业普遍建立了行业协会,但是,一方面,旅游协会或是专门分会都是采取“官办”方式,经过政府批准成立,工作人员由政府派,经费由政府划拨,在组织运营上不独立,行政色彩浓厚,独立性不强;由于存在天然的隔阂,官办协会按部就班地代表政府来开展工作,其在维护行业利益、规范引导经营者、沟通内外,抑或经常性地保持联系都不容易,因此,部分行业组织很难得到下游企业、个体经营者和导游的认可,工作状况和运行效果不太理想。另一方面,行业协会缺乏监管市场的职权,对行业管理乏力。行业协会在行业标准制定、行业准入、行业处罚、行业退出等方面没有发言权。这就造成“政府监管不到位、行业监管没地位”的局面,使得一些真正可以通过行业内部解决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或有政府出面解决,这样既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的建议
(一)充分运用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基于国家的法律、政策的规定而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作出的,旨在引导行政相对人心甘情愿地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作出任何行为,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标的行为。作为“柔性执法”方式,行政指导可以切合大众心理和社会需求,发挥旅游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到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中,尽量减少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矛盾产生。
因此,各级旅游行政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加强宣传,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通过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制度、安全提示制度、快速维权投诉制度、旅游价格指导制度等,为中外游客提供全面、准确、实用的旅游服务信息;通过建立违法前行为告知制度,劝导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协调各级旅游协会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引导和帮助旅游经营者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水平,进而营造“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围。“只有政府通过建立公正权威的旅游产品信息系统、强化旅游服务供应商披露真实信息的义务或者通过采取告知、指点等行政指导形式来改善这种情况,才能方便旅游者获取关于旅游产品的正确信息,才能进一步有效的遏制不正当竞争,保证旅游市场公平竞争。”[3]
(二)加强旅游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消费大众化和日常生活化,我国旅游市场呈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特点,点多面广,快速扩张;另一方面,旅游是一种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旅游产品又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征,人民群众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值高。”[4]因此,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监督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旅游监管执法队伍无疑是影响旅游市场监管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海南应该抓住国家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市县旅游质监机构作为独立机构存在,以满足旅游执法检查工作的需要。同时、在机构编制上,尽量向旅游监管执法机构倾斜,在经费划拨上,努力保证旅游监管执法经费的落实和充足。
(三)加快推进旅游监管体制改革
由于行政权力的稀缺性和附带利益性,具有传统管理权限的执法部门不可能真正放权,再加上多头执法所形成的权责不明,这就容易造成“有利益抢着管,没利益不想管”的困局,政府协调下的联合执法也就容易走形式、走过场。最重要的是,海南旅游联合执法只在旅游高峰期和节假日进行,没有形成旅游综合执法监管的长效机制。因此,我国应考虑“建立一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5]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推进“大管理”。探索旅游综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成立省级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基础上,各市县也应尽快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旅游规划委员会,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组建高效快捷的旅游综合执法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多头执法。在机构设置上,提高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位阶,将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定位为政府组成部门,将旅游质监机构定位为公务员单位,努力提高旅游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威。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需要,大部分是通过社会组织来满足的。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社会组织,通过其整合和协调功能,一方面可以使组织成员的活动由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新的强大的集体,把有限的个体力量变为强大的集体合力。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因此,一方面,海南可以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放宽行业组织成立的标准,用足用活政策、资金来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淡化行业组织官方色彩,充分赋予其自,实行自收自支;政府只需对行业组织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鼓励各级各类旅游协会建立健全各项自律性规范,积极推动行业诚信建设,不断提高旅游行业自律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要赋予行业组织一定的管理权、处罚权。在行业准入和退出方面给予其较大的自由权限,政府只需扮演裁判者的角色。鼓励旅游经营者、导游等涉旅方通过行业内部标准化管理创建优质品牌。通过行业协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使旅游经营者牢固树立依法、诚信经营的思想,鼓励更多的旅游经营者在认真落实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基础上,建立自身旅游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服务品质的提升,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四、结束语
《旅游法》的出台,对于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改善旅游业中市场秩序失范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旅游市场监管中,旅游监管队伍建设、旅游市场监管体制、行业协会组织等因素对旅游市场发展影响较大,国外旅游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较为成熟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应立足新出台的《旅游法》,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注重对旅游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真正放开对行业协会的管制,发挥其自主性优势;唯此,方能解决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迎来旅游业的规范发展、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赵刚.行政监管与社会组织管理关系研究[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 2009(11):227.
[2]杜江.当前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2-7-13(3).
[3]胡燕佼.论旅游市场监管中加强行政指导的必要性[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6):87-89.
旅游市场细分分析范文6
关键词:青岛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青岛美丽的滨海风貌、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温和的气候条件,相比其他旅游市场而言,对国内游客存在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国内的旅游市场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019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并荣获全球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20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宜居城市研究团队了最新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宜居城市排名中,青岛荣登榜首。
一、青岛市旅游市场环境分析
(一)自然環境
青岛市坐落于山东半岛南部,东、南临黄海,西临胶州湾,南、西、北三面被海环抱,具有800多公里的海岸线,毗邻烟台、潍坊、日照,并且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青岛地理环境优越,聚“山、海、城、河”为一体,海面宽广,海湾众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温和气候,是休闲度假的最佳旅游地之一。“绿树红瓦,碧海蓝天”构造成其独特的城市风貌,美丽的滨海城市风光,具有海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海洋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而且还对促进国内外的贸易往来,吸引境内外游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环境
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就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和核心区域。2014年开始青岛立足于“转变作风、共享成果、活跃市场、让利于民”,在十一月举办了首届“青岛旅游惠民”活动,开通了城乡互惠民车,全市受惠民众约50万人,累计让利1.3亿人民币。据统计,2019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全年游客数量达1.13亿人次,增长13%,对青岛市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三)政治和法律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旅游市场发展中的关键因素,调节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旅行社管理条例》、《国家旅游局行政许可实施暂行办法》等是我国用来规范和调整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同时,山东省及青岛市相续出台了《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青岛市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管理规定》等。由此可见,青岛旅游市场的发展具备一定的法律环境。
青岛不仅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旅游文明城市,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旅游、维护生态安全、培育生态文化,切实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全年开展旅游市场执法检查行动,责令整改、停业整顿不合规定的旅行社,处罚违规旅游从事人员,为游客挽回经济损失。
(四)社会和文化环境
社会和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旅游会让游客不同程度的接触到各个地区的文化,所以旅游市场的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利于促使游客产生旅游的心理倾向;另一个方面是了解不同地区社会文化可满足游客的审美心理。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胶州秧歌节等都在诠释着青岛社会文化的内涵。依托滨海风情,青岛旅游市场可以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事业。
二、青岛市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一)旅游产品策略
旅游产品是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指旅游经营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集合。青岛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发展机遇不断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在观光旅游方面,有滨海风景区、崂山风景区、海底世界、青岛关等;在休闲旅游方面有四大海水浴场和琅琊台旅游度假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等;在节庆旅游方面有青岛国际啤酒节、海云庵糖球会、青岛樱花会、青岛国际海洋节等;在文化旅游方面有青岛奥帆中心、青岛山炮台遗址公园、青岛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沈从文故居、闻一多故居等;在宗教旅游方面有天主教堂、玄阳观、海云庵等。
(二)产品价格策略
旅游产品的价格会直接对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产生影响。旅游景点的门票、游览车和游船的价格一般会受到节假日、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而这些波动又主要体现在限时折扣定价和旅游淡旺季区别定价。青岛市各旅游景点主要采取“随游收费法”、“年票”制以及“特殊人群免费”制。青岛市部分旅游景点采取淡旺季区别定价,对团体旅游会给予相应的折扣,老人、儿童和学生给予一定的优惠。
(三)渠道策略
渠道是商品的流通路线,通过旅游营销渠道把各类旅游产品组合成配套的旅游产品即包价旅游线路,再把包价旅游线路销售给旅游者,满足其对整体旅游产品的需要以达到销售的目的。青岛旅游市场通过旅游中间商把包括景点、酒店、旅游交通等在内的食、住、行、购、游、娱等单项产品组合成整体产品,使旅游者在一次购买后即可体验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
(四)促销策略
旅游促销是一个旅游城市运用各种手段或方式向游客尤其是潜在游客传递与渗透旅游信息,引起他们对该城市及旅游产品的注意、兴趣、与信任,进而做出购买决策的活动。青岛市旅游促销分为对外促销策略和对内促销策略两个部分,做好对内促销是为了能更好的对外促销,因为青岛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国内,所以对内促销比对外促销更重要。青岛美丽的滨海风貌在国际上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影响力度还不够高,青岛要根据目标市场的确定,选择影响大报刊、杂志或电视台上做广告,通过对内促销把自身的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良性的社会效应。
(五)公共关系策略
青岛是我国举办国际盛会和大型赛事最多上的城市之一,大型赛事和国际盛会的承办或举办不仅能够帮助本地居民增加对外界的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青岛对外公共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机会。青岛抓住机遇,充分运用公共关系开展公共关系策略建立与外界的信任关系,对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对危机事件进行预防、控制和处理。合理的公共关系策略不仅提高了青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青岛旅游休闲理念的传播和青岛滨海都市形象的塑造,对青岛旅游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青岛旅游市场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对旅游商品的监管,树立大局意识
针对旅游商品市场,青岛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政府部门应能确保经营商之间的公平性,建立合理的市場秩序。相关部门对商品价格进行控制,让价格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波动,杜绝超高定价打击游客积极性的做法。政府还应对从事旅游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准入考核及周期审查工作等;其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相关的法规政策,做到设身处地的为游客利益着想;再次,应打开高端产品市场来吸引游客注意,塑造青岛旅游城市新形象。
(二)延长游客旅游滞留天数,加大宣传力度
游客的滞留天数对旅游周期的长短有着关键的作用。要延长游客的滞留天数一方面可以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有更多的游玩的内容,同时要充分考虑景点的布局,把一些影响力大的旅游项目尽量分散建设,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旅游市场游客的容纳量,又可以增加游客在青岛滞留的时间。旅游服务设施不应该集中在中山路一带,特别是新建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也须分散,形成多个购物中心,为游客提供轻松方便的购物条件。与此同时,青岛应加强旅游城市强营销力度,努力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推出各种旅游优惠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三)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力求达到双赢
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将会对旅游地产生严重的影响。青岛的旅游资源众多,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同等看重,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力求达到环境与经济共赢。丰富的海岸线是青岛的灵魂,也是旅游市场最宝贵的资源,青岛市要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一步完善海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充分挖掘青岛文化内涵,为经济增长加分
青岛市可以深度开发的景点有很多,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比如:胶南的琅琊台是秦始皇三次登临的并派遣徐福东渡寻仙药之地;崂山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且号称“天下第二丛林”;平度的天柱山魏碑号称“书道鼻祖”,它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书法碑刻之一;青岛啤酒博物馆充分代表了青岛的特色;劈柴院的京韵大鼓、评书快板、民族乐器、评书快板等代表着青岛的民俗文化,完全是可以从这些历史传统文化方面寻找出看点、买点。
(五)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吸引回头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