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自由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自由贸易范文1
Abstract: Bonded Area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those original advantages of Bonded Area faces direct challenge. Only by following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Bonded Area to Free Trade Zone, can we fully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 the bonded area,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onded Area. This paper takes Zhengzhou Bonded Area as research object, explain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transition of Zhengzhou Bonded Area, studies th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Bonded Area to Zhengzhou Free Trade Zone.
关键词: 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转型;政府;管理创新
Key words: Bonded Area;Free Trade Zone;transitio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244-02
0 引言
自由贸易区是由特定国家或地区在所辖区域内设立的以对外贸易、技术交流或相关的业务为基本依托的外向型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营形式最灵活、经济活动最自由的特殊经济区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保税区固有的一些政策及产业方面的优势面临着直接的挑战,保税区的发展遭遇了新的困境,从全球发展大势来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郑州保税区是我国中部六省第一家综合保税区,随着形势发展,诸如产业结构性矛盾、创新能力缺乏、域际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开始凸显,客观上要求郑州保税区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1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
1.1 实现国家发展战略 河南省和郑州市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动区域改革开放的战略突破。转型将有力推动区域内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融合,接轨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提高区内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以大产业带动城市群,以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布局。郑州保税区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向心发展。
1.2 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的区域定性不清、立法滞后、多头管理以及政策冲突等问题,制约了郑州保税区的进一步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利用转型所要求的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经济政策等来解决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以转型为契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拍,强化陆空交通衔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发展高品质公共服务,建设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提升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1.3 发挥郑州经济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有效促进中原经济区腹地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有力推动郑州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无水港物流枢纽平台,为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提供配套服务和基础保障,最终形成多种业务协调发展,各种企业共生共赢的生态化格局,助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其扩散效应还可以辐射到中部其他省份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1.4 促进临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郑州保税区建成自由贸易区,将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形成“铁、公、机”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推动航空偏好型临空产业的发展,做大临空经济的规模,化解区域内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产业升级压力较大的问题,逐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实现产业升级。
2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本条件
2.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引领和辐射了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管)市的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矿产、人力等各种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资源优势互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经济优势;郑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居于全国路网中心的重要位置,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可复制;郑州保税区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2 独特的人口和地域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郑州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中国经济重心、制造业重心逐渐从沿海转移到中部的大趋势,顺应了城镇化从人口大迁徙到家门口就业的大趋势,总之,郑州无论是作为中西部的枢纽,还是中国南北方向的连接,都具备比较独特的地域优势。另外,郑州市科技人员集中,科技力量较强,优秀人才资源为郑州保税区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
2.3 郑州保税区和航空经济发展的基础 郑州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郑州是国内唯一把综合保税区建设在航空城内的城市,通过海关、商检、机场公司和港区等部门的创新工作,综合保税区与机场口岸实现了以一次性验关为主的“区港联动”,为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区港联动政策的实施、与自由贸易区政策对接的尝试,也逐步在事实上迈出了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步伐。
2.4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在21世纪速度、规模和范围都在扩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赢得了发展机遇。从国内环境看,由于连贯南北、通达东西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河南省和郑州市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民航业战略布局的调整为郑州保税区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唯一国家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落户河南,不但是对河南已有优势地位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广阔前景的看好。
2.5 先导产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拉动 航空高端制造业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郑州作为内陆城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再仅仅会带来经济效益,更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意味着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落地。是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的最佳通道。而以富士康、UPS、俄罗斯空桥、南方航空、深圳航空等160 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带来产业示范和产业聚集的效应。
3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
3.1 明确转型目标,精准定位政府角色 郑州保税区转型的功能定位是发展以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为主、临港加工和现代服务为辅的综合功能区,其路径是由全面的区港联动最终形成自由贸易区。
政府是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级政府和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精准定位,为转型过程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要实现从单纯强调管制职能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3.2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在混合型管理体制和海关独立监管体制。保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包括以管委会为核心的行政性机构的设置、权能、管理方式的改革和以海关为核心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的改革,推进实现“一线放开”“区内自由”、待时机成熟时完成监管体制一元化的改革。
3.3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综合管理机构 未来郑州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应该设置成三层级政府主导型管理机构,中央政府层面建立对全国保税区统一管理的政府机构,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地方政府要建立统一效能的保税区管理机构,理顺管委会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海关地方直接监管的独立型监管体制,改革海关监管的方式和程序,完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郑州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奠定基础。
3.4 推动各领域的配套改革 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营造相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进一步强化监管协作,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增强外汇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保驾护航。
3.5 加快郑州保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发展,为转型创造条件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综合化的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区内功能的开发与整合,加快发展临空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为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6 推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续航力提升和制度化 沿着创新过程制度化、创新成果制度化两个基本向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创新成果评选体系和制度化法定程序,实现在转型中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化,推动自由贸易区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者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发展经验分析――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架的启示[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2]孟广文,王洪玲.天津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15(10):1552-1565.
[3]周振海.天津自贸区金融支持政策[J].中国金融,2016(2):50-52.
[4]陈宗胜.聚焦自由贸易区建设[J].财经界,2016(1):78-81.
[5]王德蓉.十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背景与思路[J].党的文献,2016(1):25-30.
[6]罗清和,曾婧.“一带一路”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2016(1):40-46.
[7]Yang Shuang, Meng Guangwen. Evolution of free economic zones in republic of Korea and its implications.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3): 77-83.
[8]Chen Huizhu, Meng Guangwen. Development model, motivational mechanism and enlightenments of Hong Kong Freeport.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1): 70-80.
[9]Sheng Bin. Tianjin Pilot Free Trade Zone: The innovation experimental field. Foreign Trade, 2015 (10): 4-10.
现代自由贸易范文2
关键词 “自由贸易” 经济全球化 双重标准
1 “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起家的“法宝”
“自由贸易”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衣食住行逼迫人们必须每天与市场打交道。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市场体系的影响。
美国学者罗伯特·杜威随手从餐桌上抓起一份欧洲人的菜单。他看后大吃一惊:如果没有“自由贸易”和文化交流,今天欧洲人的餐桌上恐怕只剩下面包、牛奶、白米布丁这三样最原始的食物。
至少在500年以前,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贵于黄金:香料和丝绸。丝绸是中国的骄傲。几千年来,我们通过“丝绸之路”这种“自由贸易”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几百年前的法国王后为能穿上一件中国丝绸质地的长袍而四处炫耀,甚至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足见中国丝绸在欧洲的欢迎程度。
贸易是资本主义起家的“法宝”。文化交流是贸易的前奏,正因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才使得印地安人贡献的诸如南瓜、巧克力、花生、玉米、棉花、西红柿、土豆、菠萝蜜、烟草、古柯叶、梅毒等“礼物”使人类至今受惠。这是以“自由贸易”的方式结出的文化交流的成果。
2 中国需要“自由贸易”
2.1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分工中的位置
中国农村大约1.5亿的无业劳动者,比美国整个劳动大军的人数还要多。全球化能使资本和产品自由流动,但劳动力却不能。中国只能自己解决几亿农民的就业,农业人口成为中国工业化最大的拖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自由、企业跨国化联系在一起,使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依赖发展中国家潜在的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铁、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领域的国际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大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
由于外部竞争,美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失去竞争力,美国在这些制造业上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美国自己生产的产品比较昂贵。中国具备成本优势而美国具备技术优势。所以,中国用初级产品交换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美国为高端,产品的弹性小,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属于稀缺状态;中国为低端,产品的弹性大,替代性强,在国际市场上俯拾皆是。
2.2 中国商品的主要优势就在于低工资低成本
中国商品的主要优势就在于低工资低成本,廉价劳动力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目前中国制造业每年的人工成本约为1 20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的2.1%和美国的2.2%。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中国低价产品的主要支撑。
2.3“价廉物美”的出口产品是中国实现“自由贸易”的唯一途径
在全世界各产业分工领域中,制造业仍是产出与投入比最高的产业,是资本最节省、区域内劳动要素和政府税赋受惠程度最大的产业。
现行国际经济规则迫使中国只得依靠低价工业品生产和出口来实现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从总体上看,中国至今仍然属低收入、低价格、低成本、低品质的国家,再加上巨大的人口规模,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结构决定了中国工业品“价廉物美”的特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生产大量的中低挡工业制成品,使劳动力转变成工业制成品,通过工业制成品的自由贸易来实现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依靠价格优势和进行“价格大战”是中国现阶段难以避免的贸易方式,出口产品“价廉物美”是中国实现自由贸易的唯一途径。
2.4 中国需要“自由贸易”
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要求首先解决就业问题,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开始只能靠制造业和出口的方式。中国只有充分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才能发展自己。所以,必须走吸引外资、加工贸易的发展之路。
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的关键在于看准自己的比较优势。他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同”。这意味着发达国家由于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短缺,自然形成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相对丰富则选择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应该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剩余资本,使资本不断积累增加,并最终走向发达。
3 “自由贸易”是真正的自由吗?
3.1 全球化是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服务的
西方人认为贸易自由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全世界发展的源泉。资本榨取剩余价值不受国界的限制,贸易自由化的真实原因是使跨国公司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然后占领国际市场。所以,全球化是为西方国家的利益服务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游戏规则”是由白人制定的。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曾经说过:“500年前,西方人手里有圣经,非洲人手里有黄金。500年后,西方人手里有黄金,非洲人手里有圣经”。在英国形成的现代国家和社会模式,其后被美国继承和发展,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WTO的规则就是这个模式的国际化体现。
3.2 西方发达国家着力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三个提高”的原因,即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提高、高科技产业部门进入门槛的提高,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战后的发展,在传统产业方面基本赶上了发达国家,其产业和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而在要素成本方面又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上述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着力进行结构调整。
3.3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自由贸易”
资本市场是强者的竞技场。以英、美为主要代表的资本国家掌握了世界大部分的金融资本。他们拥有货币霸权,制定和掌控“游戏规则”、维持国际秩序、掌控要素的流动方向,如资金、技术和石油资源,影响国际组织以及世界的未来。
以日、德为主要代表的产业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技术,他们集中精力大力开发产品前端和后端技术(专利、设计、品牌和销售渠道以及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等),附加值和利润非常高,他们迫切希望用“自由贸易”的方式,使自己的产品顺利输出国外。
继商品、资本输出之后,它们按照自身意愿和利益,积极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又采用金融手段掠夺财富,转嫁危机,巩固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主导“自由贸易”。
3.4 西方发达国家“自由贸易”下的双重标准
“自由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制订和倡导的“游戏规则”。在本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自由贸易”,主张其他国家敞开贸易的大门,但在本国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由贸易”下的他国进口产品却动用诸如反倾销、“特保”等条款,横加指责,更认为他国商品是造成本国失业增加的根源,于是就想改变“游戏规则”。
“自由贸易”理念最初是由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对奉行“自由贸易”国家来说,“自由贸易”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享受“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美国从中国贸易的成长中,同样获得了巨大利益。在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之后,美国跨国企业正在从1亿多中产阶级的人口中收割丰硕的成果。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也使美国的钢铁业、矿产业和木材业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而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包括纺织品,更已成为美国进口商和分销商的依赖对象。更重要的是,对华双边贸易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成长”。另一方面,则必须面对“自由贸易”带来的挑战,如“美国某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确实受到了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这些领域的就业压力也有所增加”。但双重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实行双重标准。美国和欧盟是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且深受“自由贸易”之惠。但是,当中国商品的强大竞争力引起了贸易保护主义者恐慌的时候,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公平贸易的原则采取双重标准。
欧盟贸易委员会委员曼德尔森认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并不是中国的错。
5 结论
5.1 “肌肉经济”必须向“知识经济”转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的前提下,全球化必然导致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中国的“种植经济”(在土地上生产农副产品)向“肌肉经济”(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来维持生计)转化、“肌肉经济”必须向“知识经济”转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5.2 辨证的看待“比较优势”
中国立足比较优势理论,前提是世界奉行“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但是,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不是自由贸易体系,而是管理贸易体系。在管理贸易体系下,我们的自由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自然会遇到一些挫折,重商主义因此也是行不通的。
5.3 保护知识产权和创新并重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制造业的价格优势就丧失了,这时,制造业基地就会转移。这是拉美国家落入“拉美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世贸官员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缺少透明度。他说,中国不仅要有版权法等法律,还需要将这些法律有效执行,以此来鼓励自己的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要承认现实、承认差距,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吸引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但更重要的是,要真的下力气,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形成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5.4 启动内需并大力发展服务业
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越来越难以靠出口来拉动经济。中国必须通过对内发展来拉动内需。借助外部资源发展内部是中国今后的唯一出路。不能启动内需,中国就难以改变外向型经济。“中国是个大国,中国若和平崛起,就必须充分开发自己的市场,走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道路。”
现代自由贸易范文3
【关键词】自由贸易实验区;服务贸易;离岸金融;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开放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国家重大开放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以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其它各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世界人民谋求福利。
目前关于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理论研究颇多。克鲁格曼(Krugman,1991)在贸易集团数目与世界福利关系的研究指出,世界福利和贸易集团数目之间的关系显示出一种U形状。而对自由贸易区福利效应的实证检验研究显示,用一般均衡模型(CGE)进行事前预测,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事后说明,Chirathivat (2002)运用CGE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福利收益。Krueger (1999)的引力模型结果表明,NAFTA对墨西哥来说,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研究自由贸易区在我国实践的问题。丁国杰(2011)指出,未来上海应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免税购物功能以及离岸贸易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孙玉敏(2012)指出,上海综合保税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带有“自由贸易园区”基因的“试验田”;雷仲敏(2010)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出把浦东建成我国最大的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国外研究已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但国内研究尚未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实验国家各类开放政策相联系。
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快了自贸区谈判的步伐,以期“抱团过冬”,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雾霾。笔者认为,建设并实践各类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潮流,中国政府十年来一直积极稳步地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11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 在确保国家和企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南北类型”自由贸易区,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内经济转型,提升国家竞争力,我们根本没有可借鉴的范本。一招不慎,就可能付出长期的代价,特别是对于服务贸易的谈判,必须谨慎对待,全面考量。因此,在全国现有的保税港区中,选择一地搞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提供依据的扩大开放的措施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及基础
考虑到对全国的带动示范作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首选地点是上海。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意义就是要立足于全国发展大局,充当新时期国家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不断增强服务全国、履行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功能试验,力争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示范经验,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以开放带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做贡献,促进区域经济转型。
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条件与基础较优越。首先,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突出: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区域处在北连日本、韩国及北美;南下东盟、经苏伊士运河直通西欧的交通枢纽位置,发展国际贸易区位优势明显。其次,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可通达全球各主要地区,发展国际运输、国际转运优势明显。再次,上海航空、公路和铁路运输业发达,作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以海铁、海陆、海河和海空联运为纽带,把海港与内陆喂给点、集散点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国际物流链,把内地经济腹地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连接起来,发展多式联运,外引内联优势突出。最后,上海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开放和保税业务经验丰富,它拥有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上海综合保税区,拥有浦东开放开发,外高桥、洋山、浦东机场等不同类型保税港区建设的成功运作的经验。因此,上海作为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基础条件最好。
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功能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应该是国家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效结合的产物。笔者认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一项措施,从国家开放政策上考量,上海自贸区不是一般教科书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港),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验基地。即把国家各项扩大开放政策先放到上海自贸区试运行,取得经验后再复制推广,让全国享受制度“红利”,以增加国家开放经济的弹性,促进转型时期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是发展服务贸易,把上海自贸区建设与国家各种开放政策试行挂钩,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各种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现实依据,促进我国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在此前提下,结合考虑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全国创新提供经验,带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转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难点是国家进一步扩大的开放政策如何与地方区域经济转型有效地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说来,上海自贸区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3点:
1.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的试验基地开展建设。《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近年来,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极力推动下,TPP范围有扩大之势,其发展必将对现有的北美自贸区、东盟、东盟 + 中国自贸区的亚太多边自贸关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外向型意味着要求自身加入更多的多边自贸协定,以破解美日借TPP制约中国的企图。目前的问题在于TPP的准入门槛有多高以及对我国适用与否。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开展TPP对我国适应性的试验探索,将上海自由贸易区视为一个小型TPP,进行功能模拟试验,为我国参加TPP谈判提供依据。
2.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开展中美BIT谈判的试验基地建设。BIT(双边投资协定)的核心是围绕对外国投资的待遇、外汇收益的汇出、争端的解决以及征收和国有化的补偿等服务贸易开放进行探讨。目前,中国已经与12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31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成为仅次于德国签署此类协定最多的国家,其中生效的协定已达到100个。此外,我国还正在与加拿大等国进行投资协定的谈判工作。目前,中美谈判的主要分歧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投资定义、劳工、业绩要求等。因此,将中美BIT谈判分歧要点纳入上海自由贸易区功能运行模拟解决,为今后中美BIT谈判提供服务贸易开放实践的支持。
3. 把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使用“共同开发”手段解决的试验基地。首先,研究借鉴泽西金融岛运作模式,开展“隔离式”的离岸金融建设的可行性。离岸金融在学术上一般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离岸金融有着“金融特区”的属性。设想中的上海离岸金融模式——内外隔离型离岸金融模式,业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离岸银行业务、期货保税交割和离岸再保险。其次,利用上海的技术力量和南中国海有利区位条件相结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虚拟经营的现代经营理念,研究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与三沙市联手建设离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可行性方案,联手打造一个亚洲石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为国家实现持久支持宣示的维权行动,促进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带动沿岸国家金融物流服务贸易合作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做贡献。
笔者认为,通过开展以上三项自由贸易区主要功能的建设,可以实现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有机结合的目的。
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作方式
按照“二线管住,一线逐步彻底放开”思路运行的上海自贸区运作方式应该把握以下两点:
1.上海自贸区的运作要有按有别于保税港区的方向进行合理构建。笔者认为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监管理念,要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理念;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三是政策的开放度,最主要的是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自由贸易区要求外汇政策率先开放,税收政策要有国际竞争力。为此,以“敢于突破”为基点,研究借鉴开曼金融岛运作模式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包括:试行“中国美元”在洋山岛免税交割的可行性,试行开曼金融岛公司注册“豁免条款”的可行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试验基地,增强税收政策的国际竞争力。
2. 上海自贸区应采取不同执行主体的运作方式。基本思路是依托现有的3个保税(港)区,即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及洋山保税港区,开展分工合作,分别执行上海自贸区的各项功能。笔者认为,外高桥保税区,其保税业务监管经验丰富,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相关条例试行运作的功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毗邻内陆,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按中美BIT(双边投资协议)相关内容试行运作的功能。洋山保税港区,具有特殊的海岛地理优势,适于执行自由贸易区的离岸金融建设相关功能,开展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试点和国家发展离岸金融和平解决的实验。
参考文献
[1]Chirathivat S.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background,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2 (13): 671|686.
[2]Krugman, P. IS Bilateralism Bad[M], in Helpman and Razin.(ed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Trade Policy,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1.
[3]雷仲敏.上海浦东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的探讨[J].科学发展,2010(3).
[4]孙玉敏.上海综合保税区:挺进自由贸易区[J].上海国资,2012.
现代自由贸易范文4
关键词:东盟 物流信息 平台
2002年11月签订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决定到 2010 年建成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预计,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多方面的巨大商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预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著的增长(韦正球,2004)。
面对物流增长形成的巨大物流商机, 与东盟邻接或接近的中国各省份都想从中获益, 其中,广西、云南、广东间的“桥头堡”之争充分体现了这场物流竞争的重要和激烈。这些省份一方面在构建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组成的物流运输网络,另一方面正在建设一批对接中国和东盟市场的物流基地,拟成为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专业物流中心。可以说,目前,西部各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论证,笔者发现物流信息化是真正制约区域物流发展的瓶颈。因此,规划和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加速西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流建设中信息化的核心作用
信息化是物流系统的基础,没有网络技术支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很好的应用于物流领域。物流的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等。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发展现代物流,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服务。
健全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跟踪和利用可以节约资源,提高配送车辆的利用效率,使车辆利载、往返不空,这些都需要信息的通畅和及时提供,因此在物流网络建设中,必须把信息流赖以传输的信息网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王景恒,2006)。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2年的报告中提出区域物流系统五层模型,该模型是由传统的预测运输网络交通流的两层模型扩展而来的,各层由市场连接起来(图1)。如今,这个区域物流系统分层模型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各种运输系统,例如客运、水运和海运、电力运输。此模型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五层(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运输活动、信息活动、物流)关系,描述目前区域的物流结构和运作;制定标准和发展物流,为区域最重要的产业和供应链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本文则认为,在这个五层模型中,信息处于核心的地位,正是信息将物流的各个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2)。没有信息的作用,物流系统的各个部分就成了一盘散沙。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作用
(一)宏观层次
从宏观来说,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贸易量的增长,东南亚地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逐步扩大, 各国政府、物流科研机构和物流企业界均需要及时获取大量的、动态的其他国家相关的物流科技经济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该类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对提高物流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日趋增多,这大大增强了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开发建设网络环境下针对东盟的物流信息资源及数据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信息服务的国际通道和主要服务平台,将为研究机构、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
中国南部各省市区, 特别是云南、广西的对外经济合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和程度上转向东南亚,其在东南亚市场以及我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份额中的比重将大幅度增加。因此,西部各省市区的工商企业及经营人员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物流方面的信息有极大的需求,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中国、东南亚两大市场的交汇结合有着广阔的前景。建设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全面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交流合作的信息化进程,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过程将超越“就贸易而谈贸易”的传统概念, 将开拓合作空间, 开发中国和东盟之间巨大的发展潜能, 有助于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的区内贸易总量, 使我国在开拓东盟各国市场方面获得巨大利益。
转贴于
通过网络环境下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推广,对建设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经济合作与交流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应用推广,将整合分散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图书情报机构和企业的相关物流信息和数据, 建成有权威性、有特色的中国—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为我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提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物流方面的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战略决策支持,推动我国与东盟各国在科技领域和企业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博弈论强调完全充分的信息。合作博弈是行动和信息的均衡, 在行动中, 每一参与者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 能够正确预见对弈者的策略变化, 信息障碍或虚假信息都会导致合作的失败。为避免对东盟博弈政策的不一致,甚至出现有损相互利益的政策, 西部地区应建立起物流合作制度。首先, 应尽早确立两地内部信息相互公开的安排, 并使之制度化;在此基础上, 不断完善两省区政策法规,最终形成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作的物流政策,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有利于西部地区博弈的各方面进行了协作。
(二)微观层次
从微观来说,现代物流是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其中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成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可以大大促进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解决现代物流的信息流瓶颈,大力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增强西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
首先,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和业务数据传输;其次系统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再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最后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就可以加入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所构建的具有虚拟开放性的物流网络平台。物流信息平台能够整合现有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的基本特点为:通过结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与各节点企业原有信息系统实现衔接,安全快捷地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集中处理,利用平台化操作,加强各物流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数据分析反馈功能,能够为企业制定经营策略以及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构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是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物流行业、各个企业的综合性特大物流电子商务社区。它提出面向企业和用户服务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和管理咨询的经营理念,它以各行业的供应链交易和咨询管理为中心,涵盖各行业的制造、商贸、服务成员。交易平台既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又为各会员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信息,并实现在线交易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在这个平台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设计了一个服务产品丰富、商家云集、买卖频繁、跨区域、跨行业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目标为:建设统一的网络传输平台和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计算机作业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实现协同作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其他增值业务服务商提供基础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便利企业;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利于建立规范并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将建设并运营“一个平台、三类系统”。一个平台即网络平台,以连接海国、国检、边检、海事局等口岸监管部门,码头、机场、拖车等运输作业单位,船代、货代、报关行等中介机构以及外经贸企业等。三大类物流信息系统即:“通关数据支持系统”、“运输作业数据交换联动系统”、和“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系统”。
另外,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物流企业,因此针对会员企业可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提供快捷、实时的行业新闻、行业动态、行业科技发展信息及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形象展示广告、物流服务的详细介绍;为企业在平台上招商引资信息、项目招标投标等。为会员企业的供需信息进行交易的搜索、撮合和自助式采购。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西部地区地处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同东盟国家之间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相联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著的增长。面对这一物流增长蕴含的巨大商机, 一场物流竞争已经在与东盟邻接或者接近的西部地区之间展开。除了这种区域间的竞争外,区域内部的物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仅职能部门众多而且每个职能部门属下几乎都拥有自己的运输系统、仓储系统等产业相关单位,这大大降低了西部地区物流效率,不利于西部地区物流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玫宇.以博弈论分析广西、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东南亚纵横, 2004
现代自由贸易范文5
关键词:东盟 物流信息 平台
2002年11月签订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决定到 2010 年建成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预计,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多方面的巨大商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预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着的增长(韦正球,2004)。
面对物流增长形成的巨大物流商机, 与东盟邻接或接近的中国各省份都想从中获益, 其中,广西、云南、广东间的“桥头堡”之争充分体现了这场物流竞争的重要和激烈。这些省份一方面在构建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组成的物流运输网络,另一方面正在建设一批对接中国和东盟市场的物流基地,拟成为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专业物流中心。可以说,目前,西部各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论证,笔者发现物流信息化是真正制约区域物流发展的瓶颈。因此,规划和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加速西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流建设中信息化的核心作用
信息化是物流系统的基础,没有网络技术支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很好的应用于物流领域。物流的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等。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发展现代物流,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服务。
健全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跟踪和利用可以节约资源,提高配送车辆的利用效率,使车辆利载、往返不空,这些都需要信息的通畅和及时提供,因此在物流网络建设中,必须把信息流赖以传输的信息网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王景恒,2006)。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2年的报告中提出区域物流系统五层模型,该模型是由传统的预测运输网络交通流的两层模型扩展而来的,各层由市场连接起来(图1)。如今,这个区域物流系统分层模型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各种运输系统,例如客运、水运和海运、电力运输。此模型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五层(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运输活动、信息活动、物流)关系,描述目前区域的物流结构和运作;制定标准和发展物流,为区域最重要的产业和供应链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本文则认为,在这个五层模型中,信息处于核心的地位,正是信息将物流的各个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2)。没有信息的作用,物流系统的各个部分就成了一盘散沙。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作用
(一)宏观层次
从宏观来说,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贸易量的增长,东南亚地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逐步扩大, 各国政府、物流科研机构和物流企业界均需要及时获取大量的、动态的其他国家相关的物流科技经济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该类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对提高物流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日趋增多,这大大增强了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开发建设网络环境下针对东盟的物流信息资源及数据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信息服务的国际通道和主要服务平台,将为研究机构、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
中国南部各省市区, 特别是云南、广西的对外经济合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和程度上转向东南亚,其在东南亚市场以及我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份额中的比重将大幅度增加。因此,西部各省市区的工商企业及经营人员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物流方面的信息有极大的需求,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中国、东南亚两大市场的交汇结合有着广阔的前景。建设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全面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交流合作的信息化进程,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过程将超越“就贸易而谈贸易”的传统概念, 将开拓合作空间, 开发中国和东盟之间巨大的发展潜能, 有助于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的区内贸易总量, 使我国在开拓东盟各国市场方面获得巨大利益。
通过网络环境下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推广,对建设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经济合作与交流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应用推广,将整合分散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图书情报机构和企业的相关物流信息和数据, 建成有权威性、有特色的中国—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为我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提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物流方面的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战略决策支持,推动我国与东盟各国在科技领域和企业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博弈论强调完全充分的信息。合作博弈是行动和信息的均衡, 在行动中, 每一参与者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 能够正确预见对弈者的策略变化, 信息障碍或虚假信息都会导致合作的失败。为避免对东盟博弈政策的不一致,甚至出现有损相互利益的政策, 西部地区应建立起物流合作制度。首先, 应尽早确立两地内部信息相互公开的安排, 并使之制度化;在此基础上, 不断完善两省区政策法规,最终形成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作的物流政策,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有利于西部地区博弈的各方面进行了协作。
(二)微观层次
从微观来说,现代物流是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其中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成为提高效率、降 低成本、增强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可以大大促进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解决现代物流的信息流瓶颈,大力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增强西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
首先,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和业务数据传输;其次系统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再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最后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就可以加入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所构建的具有虚拟开放性的物流网络平台。物流信息平台能够整合现有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的基本特点为:通过结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与各节点企业原有信息系统实现衔接,安全快捷地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集中处理,利用平台化操作,加强各物流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数据分析反馈功能,能够为企业制定经营策略以及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构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是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物流行业、各个企业的综合性特大物流电子商务社区。它提出面向企业和用户服务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和管理咨询的经营理念,它以各行业的供应链交易和咨询管理为中心,涵盖各行业的制造、商贸、服务成员。交易平台既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又为各会员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信息,并实现在线交易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在这个平台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设计了一个服务产品丰富、商家云集、买卖频繁、跨区域、跨行业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目标为:建设统一的网络传输平台和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计算机作业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实现协同作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其他增值业务服务商提供基础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便利企业;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利于建立规范并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将建设并运营“一个平台、三类系统”。一个平台即网络平台,以连接海国、国检、边检、海事局等口岸监管部门,码头、机场、拖车等运输作业单位,船代、货代、报关行等中介机构以及外经贸企业等。三大类物流信息系统即:“通关数据支持系统”、“运输作业数据交换联动系统”、和“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系统”。
另外,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物流企业,因此针对会员企业可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提供快捷、实时的行业新闻、行业动态、行业科技发展信息及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形象展示广告、物流服务的详细介绍;为企业在平台上招商引资信息、项目招标投标等。为会员企业的供需信息进行交易的搜索、撮合和自助式采购。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西部地区地处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同东盟国家之间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相联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着的增长。面对这一物流增长蕴含的巨大商机, 一场物流竞争已经在与东盟邻接或者接近的西部地区之间展开。除了这种区域间的竞争外,区域内部的物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仅职能部门众多而且每个职能部门属下几乎都拥有自己的运输系统、仓储系统等产业相关单位,这大大降低了西部地区物流效率,不利于西部地区物流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玫宇.以博弈论分析广西、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东南亚纵横, 2004
现代自由贸易范文6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 战略调整 制度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政策随着国际趋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调整,通过改革对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的漠视,积极推动多边贸易、区域及双边贸易并重政策。由此以美国为中心遍布全球的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简称 FTA(Free Trade Agreement),此 网络正在计划和形成之中。
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调整建设进程
在美国战略计划的FTA伙伴名单中,经济总量多数不排在世界前10位,但美国已经缔结的FTA及正在谈判的22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经济购买力达到2.5万亿美元。美国积极追求WTO多边体制之外的FTA,利用杠杆作用分化WTO 成员。美国FTA伙伴(例如英、加、韩、澳等国)是其WTO及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谈判中的联盟,同时美国对于有战略考虑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泰国、巴西等国),通过给予单边优惠,然后谈判“贸易投资框架协定”,在此基础将单边优惠转变为互惠性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最终维护美国持久战略利益。
任何国家都无法漠视和抵制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发展表明,其内在深刻的发展动因即使像美国这样实力强大的国家也无法轻视和抵制。高效的贸易谈判机构及决策机制是美国FTA谈判的国内基础,美国近年来在双边及区域贸易谈判方面的迅速进展与美国贸易促进授权关系密切。该授权程序包括:总统谈判一般权限、国会协商、及时签署协定、提交国会批准及向国会报告等贸易谈判决策程序。授权的高效性保证了在美国贸易政策调整略显迟缓的情况下,同样取得自由贸易区建设在世界市场占领中的优势地位(见表1)。
本文通过表1分析认为,作为世界经济风向标的发达成员国,美国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仅涉及发达国家与组织,同时也强调发展中国家或区域;不仅重视世界高端市场与资本密集国家建设,同时关注资源及劳动力密集国家的渗透。更重要的是,美国多层次自由贸易区建设并未忽视以色列、新加坡优先战略国家政治安全对整体建设进程的积极影响,同时建设互相促进,一定程度是为了实现维系世界经济政治主导国地位的国际认可。
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措施选择
美国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战略是通过地区发展战略工具逐步实现的。通过与重点国家签定双边FTA,再将双边FTA融合为区域性自由贸易区,最终通过区域自由贸易区内国家联盟实现多边贸易体制的领导地位。目前,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主要分为三种层次逐步推进,其实践效果已经对世界竞争伙伴加快FTA谈判产生一定“抢滩”效应。
优先谈判对象的选择
美国选择FTA的谈判对象,要求谈判对象具有高度战略地位及良好的外交关系。美国中东战略即是这一选择的有力证明,同时也体现了美国FTA战略中广泛培养及循序渐进的原则。美国通过以色列积极支持中东地区利益国家加入WTO,与条件成熟的国家达成贸易投资框架协定,简称TIFAs(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s);及双边投资协定,简称BITs(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通过次区域协定的双边安排,计划在10年内融合成为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同时通过新加坡、韩国实现亚太遏制及贸易控制,为其在亚太区域经贸合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西半球战略的协同计划
由于与南美最大经济体巴西对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 的基本结构存在巨大分歧,美洲各国FTAA 对农业补贴的意见并不比多哈回合谈判简单。美国通过积极推进与巴西以外的2/3西半球其他国家签署次区域或双边FTA,建立美洲34个国家共同的权利和义务,鼓励FTAA内部进一步自由化改革,参与更高水平市场开放承诺,从而实现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经济一体化。
选择发展中国家竞争活力与海外出口重点国家培育
为使FTA利益最大化,美国选择能够对其国内市场注入竞争活力和海外出口机会的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与泰国的FTA谈判,是美国东盟谈判计划的重要步骤,希望以泰国为东盟国家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示范;与约旦及摩洛哥自由贸易协定则是中东自由贸易区框架的组成部分。美国在各地区确定不同的重点国家,对于推进美国的地区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预警机制是贸易谈判过程的重要环节
美国在决定对外谈判或签署FTA前,应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征询建议,经过对FTA谈判准备评估及调查,举行听证会,综合建议迅速决策。从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到具体谈判及协议的签署,以及最终协议的实施对企业产生影响,整个过程政府始终不断地对产业部门及社会发出政策预警,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协议带来的机遇,并尽可能地规避协议带来的风险。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值得我国及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密切关注。
调整自由贸易协定战略的制度分析
进攻性自由贸易推动美国政治经济安全目标的战略地位
自由贸易协定是服务于国家安全及整体贸易战略的工具,美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地区经济一体化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步骤,是与多边、区域及其他双边协定谈判相协调和相促进的,并服务于地区战略和经济安全等整体利益。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安排,希望通过一系列贸易议题和谈判计划,创造一个“竞争性自由化”环境,从而为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注入新的经济攻势及政治动机,从而实现美国远期战略目标。FTA安排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实现其广泛的经济及政治安全目标的途径和战略。
以FTA战略安排谋求国际贸易多边谈判规则主导权的诉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区域贸易协定安排迅速发展。以欧盟扩展为代表,亚太区域贸易安排紧随其后,而拉美及中美洲共同市场也要求发展,南非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等区域贸易合作也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美国构成竞争压力,越来越多WTO成员介入FTA谈判。至2002年底,全球生效的FTA国已达到146个,其中美国仅有4个。为了强化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及规则制定中的领导权,协调其他国家区域贸易安排规则与美国惯例的冲突,减少他国区域贸易规则对多边规则的影响,节约美国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美国希望通过综合高标准的FTA 谈判,为国际范围内的 FTA规范发展提供可供模仿的美国模式,从而达到强化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导向作用以及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
通过FTA谈判的突破补偿WTO体制日益衰减的强国格局
美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控制力日益减弱,这不符合美国的安全利益。随着WTO成员数量的增加和多样化,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谋求自身利益逐渐改变着WTO发达国家独断贸易的现实,WTO达成协议难度加大。自1967年肯尼迪回合以来,GATT/WTO 仅达成了两个综合性贸易协定,即1979年东京回合协定和1994 年乌拉圭回合协定。从WTO目前决策机制来看,美国并没有比其他成员具有更大的决策权。作为剌激竞争和激发更广泛的多边谈判工具,美国需要利用FTA对多边谈判构成机制性的竞争。WTO重要决策需要在148个成员间达成共识,加之WTO争端解决机制使得美国在争端解决中屡屡败诉,美国转而从双边及区域寻找突破口,谋求即使WTO多边谈判失败,而在FTA谈判中取得的成功可以补偿其日益衰减的强国地位。
他国FTA贸易转移效应削弱美国产业世界市场竞争优势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持续发展,不包括美国在内的FTA协定,会使美国出口商在这些国家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而其他贸易伙伴FTA实施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得美国产业国外投资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并伤害厂商和工人利益。即使美国厂商是在世界上特定地区生产效率最高,但必须克服享受零关税或其他优惠措施的外国厂商的竞争优势。在美国与中美洲国家签定FTA前,包括墨西哥、加拿大、智利和一些南美国家的优惠安排,使美国出口商在这一地区处于一定劣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同样增加了美国在亚太区域的竞争压力,消除他国FTA影响的最佳选择,就是更有效地进行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谈判,建立相互支持和稳定的贸易协定网络。
美国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建设,导向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美国在东盟、中东及中亚国家的渗透合作,与我国形成了竞争局面,同时使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目标日益复杂。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除了继续加快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外,与日韩等发达国家及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产业转移具有相似演化路径的印度等国的磋商与谈判亦应尽快启动,而且寻求建立不同发展层次的自由贸易协定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靳希斌主编.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