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期末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期末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期末总结

校本课程期末总结范文1

一、教学计划的精心编制,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有序运行。

为了正确引领和有效促进校本课程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我校于学期初依据新课改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与学期教学工作提出了以下要求和具体做法:

1、继续完善文本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

首先要抓紧一切时间尽快完成校本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印刷工作,为任课教师提供坚实可靠的教学文本保障。

其次要抓紧时间,创造条件,对主教材进行重新修订。

2、、中心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首先要定期组织课程实施专题工作会议。

其二要组织必要的教师教材教法专题培训。

其三要定期深入基层学校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调研和技术指导。

3、各基层学校学校期初要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末要做好专项教学工作总结

4、各基层学校要组织任课教师学期初要制定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学期末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要求撰写一定量的专题经验总结、案例或论文。

5、任课教师要认真规范地编写教学预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本课程教学,一是要背诵,二是要熟练地朗读,即容易背诵的背诵,不容易背诵的要熟练朗读。中心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将定期深入各校检查验收。

6、各基层学校要把本项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教学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加强课程管理与教学指导。

二、认真全面执行学期教学计划,保证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发展。

由于计划制定切合实际,指导性强,保证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促进了校本课程全面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探究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1、立足课堂,加强校本课程教法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古典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古诗文积累的方法,教者不但要探索教法,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积累。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的古诗教学四步法。

2、关注方法,加强古诗诵读指导。

掌握良好的诵读方法对学生学好古诗文有很大帮助。本学期中心小学教师就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古诗词学习三步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 的名诗,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进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内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1、古诗卡学习达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词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词背诵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词。每背过八首古诗词,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家长们也热情配合,学习气氛高涨。有的学生甚至背过了《明日歌》《琵琶行》等难度大的诗词。

2、组织诗朗诵会。根据各年级所学内容,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班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通过配乐朗诵,背诵,表演等活动形式,评选出优胜小组和背诵大王。这些活动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必背的篇目教师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词的通过,教师们都经过学生自背、家长检查、学习小组检查、课堂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

(三)完善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文本保证。

实验教材的修订与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是实施校本课程常规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文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古文化底蕴,推进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我校加强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力度。

1、按计划完成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本着确保实验教材质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年级段文化知识层面,适应教学需要的原则,本学期我们对2005年编写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全新改版。即对原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增补,将难度过大的和不适于小学生的部分篇目进行了替换,将原教材的四册改编为现在的六册,即每个年级一册(上写学期合订本)。

2、如期完成了配套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为了解决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 2008年9月,我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指定专职人员编写配套教学用书。经过不懈努力,截至本学期,历时两个半学期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至六年级全套十二册约五十万字的教师教学用书初稿的编写工作。尽管还很粗糙,还有很多尚需进一步斟酌和完善之处,但我们还是迈出了这既艰难又可喜的第一步。

三、困惑与设想

(一)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困惑。

1、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现象。如校本课程究竟与国家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思路上有什么异同,校本课程究竟要讲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状态。

2、教材问题。现在,学生手里没有教科书,原因是资金问题,学校承担不起,又不能向学生收费。

(二)下步设想。

1、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的探索与研究。

校本课程期末总结范文2

1.1构建第一平台——“1+3+X”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1+3+X”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问题,但是还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和问题二,于是课题组利用构建化学课堂以外平台来寻找突破口。

1.2构建第二平台——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课题组成员成立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行课程开发(2)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从校本课程的实施而言,化学校本课程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实施的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课程活动形式,比如实验探究式、合作学习式、问题调研式。目前我校开发的第一期课程主要采取的是讲座形式。(3)化学校本课程反馈与修订第二平台的构建,对化学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有很大促进作用,化学组各位教师承担了校本选修课程编写工作,并出版了校本教材《平顶山市一高校本选修课程—化学篇》。

1.3构建第三平台——成立化学社团辅助学科内探究

(1)课题组成员运用“1+3+X”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搭建社团平台“1”即计划案包括学生自编教材、实验报告、实践活动报告等“3”为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在社团平台中的意义:满足“三自”,活动自选——小组合作,社团交流——有效实验,科学探究“X”即变量化学社团平台的“X”,作为一个变量,活动形式多样、选题多样、活动对象不限、活动时间及地点灵活。(2)“1+3+X”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社团的操作性研究化学社团平台构建的可操作性流程顺序为①化学社团的搭建自发性搭建:“化学大爆炸社”管理式搭建:“分子吧”社团②章程建设:每个社团都有全面详尽的社团章程。③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社团的主要载体,它构成了每个社团的特色。学校应设立学生社团活动日,提供活动场所。针对化学社团而言,主要有趣味实验类、社团课程类、社会实践类、学科实验类、科学探究类等形式。④反思总结:针对每学期的社团活动,在学期末全体社员大会上进行反思总结,不足之处在新的章程中、新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2“三平台多元”化学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及实施过程后的反思及对策

2.1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平台多元”化学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转变搭建了通道。以“1+3+X”高效化学课堂模式为主平台,校本课程实施和社团活动为辅助平台,三个平台相互渗透而又各有突破。主平台的构建是化学课堂教学更高效;第二辅助平台使课程开发更民主化并能有效激发教师开发和参与化学课程的热情;第三辅助平台能让教师很自然的过渡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平等且积极的合作者。

2.2学生角色的转变

“1+3+X”高效化学课堂模式为主平台确实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学生探究的需要、主动性的发挥迫切需要更大、更自由的空间,本校鼓励开展的社团活动,正好与学生需求相吻合。

3研究的成果

(1)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有2项省市级课题结题,在国家级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此外,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的省、市级教学比赛中5人次获得二等奖以上。(2)集体教研成果明显,化学组各位教师承担了校本选修课程编写工作,并出版了校本教材《平顶山市一高校本选修课程—化学篇》。(3)化学社团建设初具规模。目前有两个化学学科类社团:“化学大爆炸社”和“分子吧”。“化学大爆炸社”2015年荣获平顶山市“优秀社团”称号。王金雨、冯溥鑫同学所做课题《平顶山市土寨沟垃圾填埋场调查纪要》在2016年获第三十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崔旭阳同学所做课题《中学生运动时间》在2017年获平顶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作者:王蓝蓝 单位: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化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6:11-14.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6-16.

[3]杨全清蔡淑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操作性研究》[B].平顶山: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2012.

校本课程期末总结范文3

针对学情设计课程内容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以完善学生积极人格,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为核心,提升学生内在的积极动机,让学生实现生涯探索、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针对学生的情况以及具体需求设计教学内容,自编系列校本教材。

高一的学生刚走进高中生活,面对新环境、新同学以及骤然加大的学习任务等,难免不适应,因此,高一上学期我们侧重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辅导、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指导,设计了“新班级新生活”“新目标新计划”“寸长尺短――我是谁?”等教学课题。高一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环境,我们则开始侧重引导学生认识与提升自我、认识与探索职业,这方面的教学课题有“聆听自己――我的梦想天堂”“职业排行榜”“人际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等。学生进入高二以后,学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与同窗“耳鬓厮磨”了一年多,一些学生还面临青春期心理发育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侧重对学生的意志力培养、情绪管理、异往等方面进行指导,设计了“青春期心理讲座(异往)”“从心理学角度谈‘自律’”等教学课题。高三是学生的学习攻坚阶段,学生不仅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还应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为迈入社会的最初选择做准备。对此,学校侧重指导学生调整与完善自我、进行职业准备与管理等,于是,我们开发设计了“科学管理时间向成功迈向一大步”“与压力和解,和乐观牵手”等教学课题。

跟进管理落实课程计划

学校以心理教师为核心,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共同实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

课时安排。高一年级每班每周一节课;高二年级每学期3-4场讲座;高三部分班级每班每周一节课,其余班级每学期举办2-3场讲座。

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为教师与学生,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表现、认知体验等。每学期末,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计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例如,填写学习反馈表,写感受,或者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进行评价。

开发实施特色教育策略

学校从管理的角度拓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通过寻找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生活动的交叉点,形成了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策略,巩固课程效果。

校本课程期末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课程建设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地处朝外大街,是一所具有82年历史的国家公立学校,也是北京市14所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2001年以来,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形成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大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

三年来,在推进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陈经纶中学结合学校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深化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把宝贵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谐地统一起来,制订了《陈经纶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初步探索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学校针对原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俗称“三板块”课程)在逻辑上可能出现的交叉混乱和在教学实践中(如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估上)常常出现的操作随意甚至选修课、活动课流于形式等现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甚至有些课程还利用社会资源(如利用大学资源、外交使领馆区和CBD资源),实行课程招标。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文化的关系;(4)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同时,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强调兼顾以解决学科问题为研究主题的学科问题研究性课程和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逻辑主线的社会问题研究性课程两方面内容。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学校根据现有的条件,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指南》,共开发了以下七大类课程。(七大类校本课程的划分,并不严格,相互之间有交叉。)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细化成“课程菜单”,并对各类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组织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对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

内容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可以有学科竞赛,也可以有补缺补差。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各基础学科备课组。

(二)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以实验研究为主题)

内容选择:航模、无线电、电脑网络、软件制作、天文地理观测、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等。

内容要求:引进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又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理科组和计算机组。

(三)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摄影摄像、园林设计、植物栽培、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应用医学、公共资源使用(如利用图书馆资源)、市场知识、营销模拟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教导处负责,全校教职工。

(四)体育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体育组。

(五)报告、讲座类课程

1.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讲座。

2.教授(或名师)论学、与博士对话、面对名人、与高考状元交流等等。

3.心理导向课:以心理咨询、价值取向、职业取向辅导等为主题。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教导处,德育处,团委负责组织,授课教师和班主任。

(六)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雕刻,书法,绘画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音体美组为主,其他各学科组。

转贴于 (七)活动类课程

内容选择: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德育处、团委及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指导教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办法》;教导处和教科研室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二)教科研室和教导处设计问卷,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放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开学前,准备好一两门拓展性课程专题,填写《课目教学申请表》和《课程说明书》,然后上交到教导处;教导处将教师上交的申请表汇总成《课目表(课程菜单)》和《课程说明书》并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三)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期一般安排七八个学时。每学期可以安排两期,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期连接。

(四)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1)每周三第七、八两节课作为全校性集中教师指导、授课时间;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2)周五第七节课并延长半个课时(计15个课时),以便教师为学生周末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其他活动预先做指导;(3)周二、周四第八节课是教师专题活动时间,学生根据教师前面指导的内容,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主题活动。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该类课程应不少于8个学时。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课可获得一两个学分,要求每个学生高三毕业时要至少完成15个学分,才能予以毕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选学两门拓展性课程,学期末交论文、报告、实物,进行成果展示,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教师授课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状况和学习过程指导状况为依据。

(七)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建设了一支校本课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立相应的校本保障机制。

建立了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机构;明确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确定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原则。细化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教科研等。在校本培训中,我校因地制宜,探索实用、有效、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总之,通过系统、有效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参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001年10月至今,学校已经开设4轮,共开发出七大类型118门校本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高考、会考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能开一门拓展课的教师有91人,申报开设两门以上校本课程的教师有41人次。学校每期高中一、二年级都各能开设四十多门的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文化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鼓励下,不少行政人员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在前两轮开设的校本课程基础上,学校总结经验,开始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已经结集出版了由语文、外语、化学、政史地、现代信息技术、体育组开发的一套六本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课程专题,如:“数学知识能力扩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技术”“日常英语口语与休闲英语”“生活中的物理”“摄影与欣赏”“FIASH多媒体制作”“无线通讯—业余电台”“网络设计”“音像制作”“古代小说欣赏”“近代世界名人简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等等。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还利用社区、家长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延聘外教,与大学长期合作(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了法、日、韩、德、俄和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外语课程。学校还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协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科研院所的部分实验室、实验基地可以向学校学生开放;学校聘请专家给予学生进行指导,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参与到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去。

陈经纶中学是“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在坚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培养,学校还聘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课。

学校尽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探索、实践、展示的机会。如:开展科技(包括理、化、生)、计算机、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等多种研究性学习竞赛活动;成立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散打、游泳、田径、棋类等多个自主管理的学生体育俱乐部;还有志愿者服务、学生干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学生杂志社、广播站、记者站、金属乐队、动漫社、艺术团等各种学生社团,以及“发现之旅”影展、十佳歌手赛、现代舞大赛等特长展示活动。

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一些项目由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参加“公共信息资源检索”校本课程的学生,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并学习了图书管理与图书分类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走出校门搞市场调查,他们将“通货紧缩”这一经济学名词与市场调查实况相联系,加深了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认识。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解题方法”“新概念英语同步拓展”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题技巧,数学和外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高一的学生将拓展性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写出了关于雨水收集的小论文,在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一些学生结合数学课,对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北京市民的环保意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写出了相关论文。物理组教师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开设了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拓展课,学生在市、区级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化学组教师的指导下,高二学生在全国、市、区级无线电测向竞赛活动和市、区级化学竞赛中,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近一两年来,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四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奖励。

五、校本课程建设中坚持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建设既强调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校本课程期末总结范文5

[关键词]和育;校本课程;动静相和;课程文化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作为一种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课程文化来源于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是课程文化之母体。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课程与生活中搭建一座桥梁,让生活进入课程,进入课堂。

黑河市第五小学本着课程即文化、课程即成长、课程即分享的原则,以培养目标为指向,以五大素养(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体育素养、艺术素养)提升为核心,按照国家基础课程、拓展必修课程、研学实践课程、社团选修课程四大体系开发“和育”校本课程,构建动静相和的课程文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以生为本的“和育”课堂,不断提高国家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发挥地域优势、与高校合作的优势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以“生活?生存?生命”为主题开发建设拓展必修、社团选修、研学实践课程,将“和育”校本课程设置为校内学习研修、校外实践体验两大领域,走出了一条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之路。

一、校内“和育”校本课程建设

校内“和育”校本课程以学习研修为主,包括:学科渗透课程(随笔化表达、写字训练、俄语口语训练、快乐篮球,由五小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完成),必修拓展课程、“和悦”社团课程(由黑河学院的教师、在校大学生及社会专业人士任课)。

1.随笔化表达

以构建随笔化表达新课型为抓手,开展大阅读活动,培养师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具体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硬件建设。建立“普希金教室”,班级“读书吧”,融阅读、展示、藏书于一体,打造师生最好的阅读场所。

第二步:以随笔化写作课题为先导,以情境随笔课、读悟评改课、读书随笔课、读写萌发课为主要课型,探索绘本随笔课,并以随笔课为切入点推动语文课堂的转变,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习作、自主学习。具体要求是:一二年级读得顺,写得出;三四年级读得好,写得顺;五六年级读得精,写得好。先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讨、评讲、交流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着“活、实、情、美”的随笔化表达教学课堂。

第三步:设立经典诵读课,将国学经典融入到教学之中,开展海量阅读、海量背诵、海量写作活动。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论语、古诗词、现代诗歌,各学段确定了必读书目,各班确定自选书目、必背内容和选背内容,每学期期末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背诵竞赛活动”。

2.写字训练

学校把写字训练纳入课表,每天下午抽出15分钟为全校集中写字的时间,重点指导学生用铅笔、钢笔书写汉字的技巧,同时感受中华文字的秀美和神奇。教师探索总结出写字技能训练课教学基本模式,总结出“基本笔画训练法”“读贴三步法”“临贴三步法”,设计适合小学生理解记忆的写字技巧小口诀,学生写字水平不断提高。

3.俄语口语训练

学校与俄罗斯布市第十四学校是中俄友好学校,多年来两校致力于合作交流,设置了语言传播、文化交流两个版块的交流课程。语言传播包括两项:口语交流、文字书写。五小开设俄语口语训练课,设专职教师任课,借助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优势将疯狂俄语引入学校课堂;布市十四学校成立孔子学堂,开设汉语课程,设专职教师进行授课。两校互赠教材,师生大练口语,不断提高两国学生的俄语和汉语口语交流能力。两校教师还合作开发了中国用“俄语基础训练读本”,俄罗斯用“汉语基础训练读本”,定期开展师生互访交流活动,加强了中俄两校合作,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4.快乐篮球

五小自建校起便开展了全校性的篮球运动,全校学生人手一个篮球。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学校开设了篮球技能训练课,制定了《快乐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明确了不同年段训练项目和要点,编辑了“快乐篮球”校本读本,让小篮球走进大课堂。快乐篮球的实施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走进课堂,由体育教师负责实施,将篮球知识和篮球技能引入体育课堂;第二层面融入活动,成立篮球社团,自编大课间篮球韵律操,举行“快乐篮球比赛”,促使篮球运动在班级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第三层面走出校园,组建年级和学校篮球代表队和篮球韵律操表演代表队,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学生的体能和素质得到提高,学校被评为市级篮球基点校。

5.必修拓展课程

必修拓展课程共16门,每周2课时,全校学生全员参加,分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学校充分利用黑河学院附属小学的优势,借助高校资源,由黑河学院各学院的师生分别承担儿童想象画、色彩训练、素描训练、书香故事屋、播音主持、艺术编辑、文学社、儿童体能训练、表演训练、声乐训练、合唱训练、中俄旅行社、幼儿智能训练等课程。此外,开设了由部队、社会专业人士任课的少年军校、少年邮局、红色消防等课程。

为确保拓展课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特别设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尤其是对黑河学院到校实习和任课的大学生进行 “双轨式”培训,即大学生上岗前进行岗位集中培训,上岗后设辅导员负责跟踪指导大学生完成校本课程岗位教学任务。大学生通过在附小的培训和实践,拓展了专业技术,锻炼了专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水平,也为毕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喜结硕果。

6.“和悦”社团选修活动课程

每周2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由黑河学院的优秀大学生做社团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校开设了小荷文学社、金话筒播音主持、新空间艺术、天韵电子琴、天籁声乐合唱、墨韵国画、黑白秀素描、兰亭软笔书法、阳光英语、快乐俄语、追梦足球、筑梦篮球、寻梦击剑等社团;与社会力量合作开设了博弈棋社、炫酷街舞、音韵吉他、跆拳道社团;快乐农场、小气象局等课程也正在构建中。

二、校外“和育”校本课程建设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学校的校外“和育”校本课程以实践体验为主,由各班级组成不同的假日小队,学校在每个假日确定主题,由各班家长委员会协调家长做领队,组织学生走进农村、军营、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利院、家具制造厂、工业园区、蔬菜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书店、商场……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不同主题、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将校内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品质。

树木成长靠土壤,学生培养靠课程。课程是学校特色彰显的最佳载体。黑河市第五小学“动静相合”的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的个性化办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将着眼未来,不断完善和育课程管理、实施和评价方案,为学生的和美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校本课程期末总结范文6

书法是以汉为表现对象。历代的书体发展有甲骨文、大篆、小篆、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代表性体。中国书法是汉书写的一种独特艺术,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大书法家沈伊墨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艺术,就是因为他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悒。”因此,宏扬中国的书法艺术,让学生继承传统中国文化是我们教育者的又一重要使命。

二、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意义:

课程改革正在使课程资源结构发生着重要变化,学校开始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虽然有教科书,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还是应该成为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路走来,我们在中国教育的历史巨变中,变革我们的教育思想,变革我们的教育行为,变革我们的教育实践,力求创新学校的校本课程,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实现“人人有才艺,人人有成就”的校本目标而不懈努力。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课程类型。我校的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正是在这样的理念背景下和学校拥有的资源优势基础上开发的,现已成为学校课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体性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它是根据学校要“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样一个办学思想和“人人有才艺,人人有成就”的办学理念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做大做强我校“书法教育特色品牌”,抢占时代教育的制高点。

——它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肯定与认可,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加上教师的书法基本功和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保证了该校本课程的计划实施。

——它凸显了以学生的现实需要为主导,学生时时刻刻都要与写打交道,在书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和处世态度。

(二)基础性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突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行为素养、审美素养,促进学科知识间的迁移运用为目的,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基础服务。

“认认真真写,端端正正做人。”已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和基座,只有打好学习基础,才能打点好学生的人生底色,而书法(写)训练正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严格按照年级培养目标进行练习,不拔高,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这样才会显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独有魅力。

(三)发展性

时代变革,日新月异,优胜劣汰,竞争激烈。教育也不能逃脱时展的浪潮,而一个学校没有特色或者说没有自己的“拳头项目”,它也就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我校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正是着眼于未来学校发展蓝图而量身定做的,为每一位学生未来、一生发展奠基,彰显学生的个性,以拳头项目拉动学校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品牌力,从而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教育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非常突出是不可能的,为此,我校的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弥补了教育的空白,让每一个人都有发展、都有进步、都有成功、拥有自信成为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自我发展和提高,让我们的母语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四)德育性

作为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我们的书法教育校本课程不是仅仅把写好,造就一批书法家,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即:在现代社会里传承书法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人的品德、品行、品性等方面的培养,力求把书法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

三、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目标: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以“书法教育”为特色,实践活动为手段,临摹训练为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节、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

(一)课程总目标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美好河山,优秀文化。书法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还是“世界公认的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写好钢笔,掌握书写的基本方法,会写硬笔,培养学生书写汉的能力,巩固语文识教学。

3、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的情感。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充分认识学习和继承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分目标:

1、通过书法教育,力求探索中学生书法练习与育人相结合的契合点,化的发挥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2、通过书法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评述力等,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底色基础,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3、书法练习讲究姿势,使人身体各种器官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

4、有效探索小学生写系统训练的科学方法与小学生写能力的检测办法、评价体系及乡小学生写教学指导课的教学框架,逐步提高教师写教学的指导和研究能力。

5、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书法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四、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内容

1、写指导课:我们创设了写三步教学法(模式):一看,即读帖、观察感知;二练,即写,实践体验;三评,即分析感悟。

2、书法欣赏课:书法作品具有悦耳的音美、悦目的形美、感人的意美。为欣赏到书法作品的妙处,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入手、如何欣赏。具体到一幅作品的用笔、用墨、章法布局、结构等方面,在书法的线条、结构中感受情感意蕴,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书法研究课:了解书法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为此我们设立了书法研究课。比如:对中国文房四宝的研究,对古币文的研究,对兰亭文化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都开辟了我校写教学的新天地。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书法作品、作家,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完成对作品的再认识、再提高。

五、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方法

(一)示范法。示范在临摹教学中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作用是向学生再现临摹对象的书写过程,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感受用笔的方法和技巧,以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分解法。即在学生临摹整体对象前,教师先指导学生对临摹对象的各部分进行临摹的教学方法。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整体与局部关系,降低临摹难度,消除学生临摹的畏惧感,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三)尝试法。根据学生好模仿、好奇心强和好胜心理,临摹时教师先出示临摹对象,由学生自己分析、临摹,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讲评指导。这种尝试做法既能调动学生的临摹兴趣,又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记忆法。运用记忆法教学,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背临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临摹对象让学生认真观察后将对象移开,由学生凭记忆临摹,接着再出示对象,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差距,最后由教师加以指导。

(五)创作法。学生有一定临摹基础后,教师可将原帖编成常见的“成语”或“名言”,由学生凭临摹记忆,创作出有一定内容的书法作品。这种方法的运用,可化学生被动地反复临摹为主动地临摹,并能在临摹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激发其创作欲望。

(六)竞赛法。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把竞赛引入临摹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临摹兴趣的极好办法。教学中,教师将预备的帖放大出示,并告诉学生竞赛规则。

(七)欣赏法。任何艺术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欣赏,书法临摹课也不例外。临摹课中欣赏法的运用,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帖的习惯。通过对范的点画、用笔、结体、神韵的一番揣摩品评,进而加深学生对临摹对象的记忆,把握临摹对象的特征,提高临摹的准确性,在临摹中训练学生的书写技巧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环境准备

(一)习作本,每个学生要有固定的习作本。

(二)书法教室。

(三)多媒体演示。

七、授课时间:20学时

第一讲坐姿,执笔

第二讲基本笔画(点)

第三讲基本笔画(横、竖)

第四讲基本笔画(撇、捺)

第五讲基本笔画(点、提)

第六讲基本笔画(折、钩)

第七讲基本笔画(钩)

第八讲多媒体观摩基本笔画

第九讲复习并进行研究

第十讲偏旁部首写法1

第十一讲偏旁部首写法2

第十二讲欣赏书法家偏旁部首的写法

第十三讲复习并进行研究

第十四讲班级书法比赛

第十五讲针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

第十六讲欣赏书法作品

第十七讲开展讨论活动

第十八讲练习指导,谋篇布局

第十九讲完成一份完整的书法作品

八、评价方式:

1、是否按照老师的要求,了解写的基本要领,掌握汉的书写规律,并能自觉地练习写。

2、是否在练的过程中能有所体验和感悟,掌握发现与创造新的写规律,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否在级部与学校的写比赛中获奖)

3、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相联系。每堂一小评,阶段小总结。

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的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通过建立书法学习档案提高书法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书法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书法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真正需求,给予及时的指导。

校本科研培训方案

校本培训方案范文(2)|返回目录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总体工作任务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方向,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全区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新旧教材接轨能力为重点,培养反思型、研究型教师,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工作重心下移,加大科研培训的力度,加强教师培训模式、方法、管理以及规律的研究,注重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的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二、培训内容、目标。.

本学期主要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科研与教研》等为校本培训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专题培训学习,并及时选择、补充具有前瞻性的内容,提高教师的人文、科学、教育科研素养。与此同时加强教师网上交流、搜集教育科研资料的能力培训及软件制作能力,扩大学校的资源库,达到资源共享。通过教育科研培训的开展,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初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三、培训形式

教育科研培训采用在“自修—反思”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亲验式、案例分析式、参与分享式、合作交流式、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与远程培训方式有机结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经验加反思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倡导采用教师运用“诊断性”反思研究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师学习、工作、研究的一体化。

四、培训原则。

1、分层推进原则。坚持全员、青年、骨干三个层面的培训,充分体现培训的层次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

2、学研结合原则。培训重心下移,植根于教学活动中,紧贴教学实际,找准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成长点,确立研究的专题。专题培训,专题总结。以“新三课”(全体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探究课、骨干教师上创新课)为载体,以研促学,以学促改,以改促创,以创促变,突出培训的实效性。

五、分工与管理保障措施。

教育科研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曲正波

副组长:张玉生

成员:王敏于咏沈秀梅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