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评估工作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评估工作要求范文1
关键词:深化 风险评估 实践 探索
一、风险评估开展背景
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半电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发电企业,长期以来,重视风险防范工作,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控,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应对风险,如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对年度目标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及面临的燃料供应及价格、电价、用电需求等经营形势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制订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化解经营风险、降低经营风险。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也注重风险管理,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有关方面情况,及时报告公司管理层,提出一些建议供公司领导决策,并采取相关措施防范风险。
在安全生产方面,公司制订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预案,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防范安全风险等;在廉洁自律方面,开展廉洁风险防控工作,防范廉洁风险;在内部控制方面,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每年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提升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半电公司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安全生产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但是多年来,半电公司规范化、常态化的风险评估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近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风险。在半电公司内部,煤机逐步淘汰或关停,燃机发电规模不断取得新发展,但员工总数不断减少,并出现老龄化趋势,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在经营上,燃料价格、电价、发电利用小时等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性因素不能得到稳定保障。在半电公司外部,国家不断深化改革,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上级公司对企业的管控越来越严,对管理和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半电公司在经营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复杂形势和严峻环境下,仅通过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等方式方法,以及缺乏对风险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评估,难以很好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防范经营风险和其他面临的种种风险,半电公司整体风险管理水平难以显著提高。对企业来说,面临的风险很多,从大类来说,有安全风险、经营风险、廉洁风险等,从具体来说,有法律风险、资金风险、人力资源风险、采购风险等等。因此,从上述现状看,很有必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与客观评价,提出风险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促进风险评估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风险评估就像有效的刹车系统,能够保障企业安全、高速运行、基业长青。公司风险评估工作实行2+1+5管理模式(2是指全覆盖、全流程;1是指内控评价;5是指五道防线,岗位、部门、职能部室、审计部、风险管理委员会),该模式从火电企业现实出发,它以基于风险控制为导向的流程控制为核心,将风险评估工作嵌入经营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全覆盖是指从制度、流程手册、风险数据库、评价手册等方面实现全覆盖。整个企业自上而下各相关部门通过积极参与、互相配合、统筹兼顾,全员参与、分级负责的方式,全面复审、修订、编制规章制度和流程手册,形成有效的标准制度清单、管理流程手册及风险数据库。
全流程是指从企业整体角度审视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对全部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和完善,形成包含管理业务模块和具体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流程控制手册》,包括控制范围、控制目标、流程主要风险、相关政策或制度依据、业务流程图和流程说明六个部分。管理流程是按业务顺序的逻辑关系对企业制度的进一步阐释,既确保了制度有效执行,又预防了风险的发生。
内控评价就像给人查体看病一样。经过对流程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后,有无缺陷和剩余风险一目了然。半电公司缜密的内部控制评价为内部控制体系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也是基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运行模式取得效果的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是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遵循风险导向原则对重要性业务及重要管理环节进行评价,最后形成内控评价报告,内控评价报告是内控评价的主要成果。
风险管理的五道防线,企业依托内部控制,筑牢风险管理五道防线。这五道防线分别是:岗位、部门、职能部室、审计部、风险管理委员会即公司领导班子。通过五道防线的层层防控,各类风险被有效化解,风险可控在控。五道防线,互相牵制、互相促进,“严防死守”紧抓内控牛鼻子,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推进公司风险评估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风险防范目的,公司于2014年经过充分研究和酝酿后,决定推进公司风险评估工作。为使各部门学习、掌握风险评估知识,开展好风险评估工作,总经理工作部于2014年6月份举办了风险评估实务知识培训班,在培训的基础上,总经理工作部于当年3季度组织各职能部门开展了首次风险评估工作。为保障风险评估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审计部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检查与客观评价,公司风险评估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从评估工作检查情况看,各职能部门虽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的风险事项符合要求,运用了有关评估方法和标准,编写了风险评估报告,但也存在规范性、正确性、准确性等问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采用的评估方式单一。在评估方式上,仅有一个部门采用访谈方式,其他部门均采用会议讨论方式,各部门都未综合运用会议讨论、访谈、问卷调查等评估方法。无论采用访谈方法还是采用会议讨论方法的部门,参与人员基本为本部门人员。由于评估方式单一和缺乏人员参与的广泛性,对评估结论的正确性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界定标准不够明确。评估的界定标准不够明确,如确定“是否重大风险”没有很明确的界定标准(即如何由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损失度两个维度标准确定是否为重大风险)。
评估结论的随意性较大。本次评估虽然采用定性方法,但多数部门对于评估结论没有有效结合实际或缺乏历年发生的有关情况及历史数据等,特别是对“风险损失度”中的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随意性较大,缺乏支撑依据。
评估过程阐述不具体。一些部门在风险评估报告中对于风险评估情况的阐述过于简单,没有具体阐述风险评估过程等。
措施、方案不够具体。一些部门对于主要风险的防控措施和重大风险的解决方案比较粗略或空洞,缺乏详细的应对措施和具体实施计划。
明年风险评估方向不明确。个别部门在评估报告中虽然分析了一些面临的风险,但对明年的重点风险评估方向不够明确。
三、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加强实践
2015年3月公司继续启动年度重大风险评估工作,在去年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明确评估方法,根据不同方面的风险,完善风险评估中“是否重大风险”和“风险损失度”的界定标准和依据。本次风险评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保障风险评估的真实性和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同时加强监督评价工作,形成“三道监督防线”,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
(一)事前监督
评估工作实施前开展风险事项调查,了解当前面临的关键性风险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各部门风险评估事项,提高风险评估的实效性。公司各相关部门认真组织、深入研究,根据当前内外部形势变化、生产实际情况,从安全、经营等多角度分析识别本部门当前重点面临的风险。各部门在分析面临重点风险时,牢牢把握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三项原则。
本次开展风险评估信息收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总经理工作部、财务部、物资部、燃料管理部、人事部、政治部、安保部、生产营运部、生产技术部、基建管理部、纪委监察办等职能部门。上报的风险评估信息主要包括税务风险、队伍稳定风险、维稳风险、廉洁风险、泄密风险、职业危害风险、安全监督风险、环境保护风险、能耗指标管理风险、天然气价调险、工程质量管理风险、电子商务风险等。
风险评估信息的准确收集,是风险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基础,在此之后,才能识别和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通过风险评估工作,不断增强公司风险管控实效性,深化公司风险管理工作。
(二)事中监督
各部门评估工作综合运用会议讨论、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法,根据上述三项方法得出的结论来确定风险等级及应对措施,避免评估工作简单化、形式化。
本次评估工作在去年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首先参与人员广泛,不仅局限于本部门;其次综合运用三种方法,使得评估结果更为准确。最大的亮点是内控管理办公室派员参加部门风险评估的会议讨论,加强过程监督。
风险评估部门在确定好会议讨论时间后,将会议时间和地点报内控管理办公室备案,内控管理办公室根据风险内容派员参加,起到指导、咨询、监督作用,会后汇报讨论情况。
同时部门及时通知与会人员,与会人员充分做好与风险讨论相关的准备工作。讨论时,与会人员围绕风险产生的原因、应对措施等方面积极发言,各部门讨论会要形成规范的会议纪要。本次风险评估工作中,内控管理办公室派员参加了天然气价格调整、安全监督、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安全、能耗指标管理及网络采购等风险评估讨论会。
内控管理办公室对各部门风险评估报告及相关评估资料的规范性、真实性等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风险评估报告予以退回,并要求当事部门及时纠正和完善。
(三)事后监督
各部门制订的风险应对措施、方案应具体、可行,符合实际,能起到防范风险作用,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落实。落实措施必须形成相关材料,总经部和审计部组织内控评价人员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在公司《风险评估管理办法》中增加追究责任的规定,对由于不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导致评估结论不准确,影响公司决策,造成公司经济损失或其他方面不利影响等,追究当事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风险评估工作要求范文2
为全面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集约服务、统筹评析、分类管事、系统考评”的新模式,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增强任务管理的统筹性、协调性,提升任务管理质效,现将任务管理规范明确如下:
一、成立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
成立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数据、征管的分管局长担任,成员由数据科、征管科、税政科、规划财务科、征收税务分局、风险评估分局、稽查局等部门负责人担任。负责统筹指导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协调处理跨地区、跨部门税收风险管理事宜;统筹税源管理任务的发起管理,审定数据及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和重大风险应对任务,审定风险指引、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含举报、上级交办、市局部署的专项检查案件)任务。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数据科,具体负责提交领导小组审议事项的准备及审定事项的贯彻落实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研究提出领导小组会议议题;发起和召集相关专题联席会议;协调数据及风险管理工作任务的发起;督促检查领导小组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分解落实情况;具体组织协调数据、风险管理、大企业管理等有关工作;通报相关事项;起草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等。
二、任务管理分类
(一)根据是否依纳税人申请、依职权管理发起和依风险发起不同,任务分为管理型任务和风险型任务。
对纳税人依申请、依税务机关职权开展的基础管理的任务为管理型任务,对通过风险识别分析,需深度管理的任务为风险型任务。
(二)根据任务组织频率和处理时效要求不同,任务分为固定主题任务、专项主题任务、临时突击任务。
固定主题任务是在一定时期内按固定频率(按月、按季、按年)进行分析形成的任务。
专项主题任务是各单位结合重点工作、阶段性工作制定的分析形成的任务。
临时突击任务是指上级税务机关和本局业务科室,根据业务工作要求和时限,经风险领导小组审定后,临时发起的即时需办结的任务。
(三)根据任务来源不同,任务分为依申请任务、依职权任务、上级推送任务、科室发起任务、基层提请任务、信息交换任务、举办案件任务。
依申请任务主要指大集中系统中依纳税人申请形成需后续调查、核实、认定的任务。
依职权任务是指根据日常管理要求和大集中系统自动产生,需要开展调查、核实、认定的任务。
上级推送任务是指上级机关明确风险应对对象、风险点和风险应对要求,直接形成的风险应对任务。
科室发起任务是指各业务科室根据各自业务工作要求,需风险评估分局评析产生的任务。
基层提请任务是指基层结合本单位税源管理实际,通过风险信息收集分析提出的风险应对建议引发的风险应对任务和稽查局根据税源风险防范重点工作任务、专项检查和日常稽查选案等工作引发的风险应对任务。
信息交换任务是指根据外面部门信息交换形成的风险应对任务。
举办案件任务是指根据举报受理形成的风险应对任务。
(四)根据任务处理方式不同,任务分为维护型任务、指引型任务、核实型任务、评定型任务、检查型任务、稽查型任务、实体型任务。
维护型任务是指根据纳税人提供的信息和各应对主体传递信息对系统内需修改的信息进行维护的任务。
指引型任务是指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低风险,需通过风险指引方式应对的任务。
核实型任务是指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风险事项相对单一、涉及税款相对较少的中风险,需通过风险指引方式应对的任务,以及依纳税人申请、依税务机关职权开展的基础管理的任务。
评定型任务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风险事项相对较多、涉及税款相对较大的中风险,需通过纳税评估方式应对的任务。
检查型任务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风险事项相对较多、涉及税款相对较大的中风险,需通过日常检查方式应对的任务。
稽查型任务经过风险评估评析,形成的风险事项多、涉及税款大的高风险,需通过稽查方式应对的任务。
实体型任务是指对重要的、复杂的管理事项和风险应对,由机关科室直接应对或组织应对的任务。
三、任务管理环节
任务管理分五个环节:即任务发起、任务识别、任务推送、任务应对和任务绩效评价。
(一)业务科室根据上级或本级业务事项管理要求和目标,向风险评估分局提出分析要求引发任务发起。
各分局、稽查局根据本身实际,需对纳税人加强监控管理的,可向风险评估分局提请发起任务。
(二)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上级税务机关、本局业务科室要求、基层提请、外部信息交换情况及时开展任务分析、任务排序。
(三)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任务性质、类型、数量、完成时间要求和应对力量,统筹各项任务,明确应对方式和应对部门,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推送相关部门。
(四)各任务应对主体根据应对要求、应对方式和完成时限,及时组织开展应对,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应对结果。
对认为需跨部门改变应对方式的,在一个工作日内向风险评估分局提出,风险评估分局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确认。
(五)按照风险管理“谁发起、谁评估”的原则,各业务科室对任务分析识别绩效评价、任务应对绩效进行评价。
对依申请任务、依职权任务、上级推送任务、基层提请任务、信息交换任务的应对绩效评价根据任务主题,由相关业务科室分别负责。
发起部门对风险评估分局任务识别推送情况和风险应对机构任务应对情况进行评估。各分局提醒的任务列入风险评估分局推送的任务,根据任务主题,由相关职能部门对应对情况进行评估。
四、任务管理流程
(一)每月20日前,各业务科室、一分局、七分局和稽查局根据上级和本局业务工作要求,填写《地方税务局风险识别申请表》,经分管领导同意后,向风险评估分局提出下月拟新增的任务管理主题。已固化的任务管理主题除外。
(二)每月20日前,各税源管理分局填写《地方税务局任务提请申请表》,向风险评估分局提请发起任务。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上级分析要求、任务管理要求和业务科室已确定的任务管理主题提请发起任务。
(三)每月25日前,风险评估分局根据确定的任务管理主题进行分析,结合已固化的任务管理主题分析结果,填写《地方税务局任务下发申请表》,形成下月拟推送任务的分析结果。
对需进行典型分析调查的,风险评估分局会合相关业务科室,选择部分典型户进行典型分析调查。
各业务科室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体应对处理规范、应对方式、应对时效。
风险评估分局会合各业务科室,初步确定任务应对方式、应对时效、应对要求,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
(四)每月28日前,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下月的任务管理主题,明确任务应对方式、应对时效、应对要求。
(五)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会后,风险评估分局在2个工作日内将任务和作业指导书推送相关部门。
(六)各任务应对部门在接到应对任务1个工作日内,认为风险评估分局推送任务不能满足应对的需求时,可将已提请发起的任务向风险评估局进行二次提请,风险评估分局1个工作日内将二次提请发起的任务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1个工作日内推送相关部门。
对二次提请发起的任务,可优先应对。对需相应减少已配送的任务数量的,可同时向风险评估分局提出,由风险评估分局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减少其任务数量。
(七)各业务科室负责指导各应对部门应对。风险应对部门在任务结束后1日内,将应对结果报风险评估分局,风险评估分局在每月风险领导小组会议上通报各应对部门任务应对完成情况。
对二次风险分析,仍未消除的风险或仍存在疑点的,由风险评估分局会同业务科室进行复核。对需要到户进行实地复核的,由风险评估分局向风险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风险领导小组审定后,由机关实体化组织应对。
(八)各业务科室及时对风险领导小组审定的分析主题,对风险评估分局识别推送情况和应对部门任务应对完成情况开展绩效评估,将绩效评价结果列入考核。并根据应对情况进行总结,反馈给风险评估分局。
五、任务管理机制
各应对主体要严格按任务应对管理流程、应对方式在规定应对时效内开展任务应对。
(一)依纳税人申请发起形成的管理型任务,分为核实型任务和维护型任务。
对核实型任务由大集中系统任务配送中心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接受任务的应对人员通过核实方式予以应对,同时要做好机内操作。其中涉及税款结算、征收方式调整、注销等纳税人申请事项为风险型任务,以纳税评估方式应对。
对维护型任务根据资料信息在大集中系统中维护。
(二)依职权管理发起形成的管理型任务,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通过核实方式予以应对。
对大集中系统自动产生的任务,由大集中系统任务配送中心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基础管理股人员要根据应对情况做好大集中系统机内操作。
对非大集中系统自动产生的任务,由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任务主题,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
(三)依风险发起形成风险型任务,由风险评估分局根据任务主题,以任务单的形式配送,通过风险指引、核实、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稽查方式、机关实体化予以应对。
通过指引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征收分局咨询宣传股配送。
通过核实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配送。
通过纳税评估、日常检查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税源管理分局风险应对股配送。通过纳税评估方式应对的任务同时还需明确底稿运用种类。对纳税人各税种、各种涉税事项进行全面风险防范运用全面评估底稿,对纳税人部分税种、部分涉税事项进行专项风险防范可运用简易评估底稿。对同一风险事项涉及纳税人较多,需进行集体约谈,集体约谈疑点未消除的,再进行实地核实。
通过稽查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稽查局配送。
通过实体化方式应对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向相关业务科室配送。
(四)对风险管理系统产生的风险型任务由风险评估分局提出应对方式、应对部门,可以先征询管理分局意见后,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发各分局应对。对非风险管理系统产生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配送。
(五)对应对过程中发现需进行信息维护的,生成维护型任务转交征收部门进行维护,其中稽查过程中发现需进行信息维护的,需先转交税源管理分局基础管理股进行修改确认,对经确认需维护的,再生成维护型任务转交征收部门进行维护。
(六)各税源管理分局根据管理需要,可以适时依职权管理发起形成的管理型任务,即时开展核实应对,在每月25日前,将应对情况上报风险评估分局。
对需开展风险型管理任务,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向风险评估分局进行提请发起,风险评估分局在1个工作日内将分局提请发起的任务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根据审定意见,进行识别推送。风险应对人员无风险应对任务时,不得擅自下户开展管理活动。
六、任务管理要求
(一)各业务科室需要结合日常工作以规则的形式定义固定主题,并拟定分析频率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定期进行分析推送。
各分局、稽查局对发现的征管薄弱点认为有必要形成日常监控的,可以提交风险评估分局,由风险评估分局提交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固定主题。
各业务科室不得在未经风险领导小组审定,未经风险评估分局统一发起的情况下,向基层分局推送任务。
对于南通市局通过绩效通报、效能监察等形式进行的通报,各对应科室需要对通报情况中本局不足问题内容列出专项主题分析要求,交风险评估分局分析形成任务。
(二)推送的所有任务能明确到部门、岗位的,必须明确到具体部门、岗位。不能明确的,推送到分局综合股,由综合管理岗按任务事项、任务复杂程度、任务涉及区域进行推送,在1个工作日内优先进行分派。
(三)风险评估分局要合理有序发起任务,注意任务发起数量、完成时效的均衡性。要统筹好各项任务,对同一方向同一区域不同基础事项尽可能归并处理,解决管理跨度大、管理半径大、纳税人分散客观实际情况,以防多次下户,打扰纳税人。
(四)各应对部门要及时认真组织应对。建立任务应对情况集体审定制度,对风险事项多、涉及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需进行集体审定。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到户实地应对时,发现纳税人其他明显重要风险,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向分局汇报。认真核对纳税人基本信息,落实好信息带回制度,对需修改基本信息的,及时采集相关证据,在应对结束后1日内上报分局综合股,由综合股向征收税务分局传递。
各应对部门要及时跟综本部门任务完成进展情况,适时对任务进行二次统筹调派。对所接受任务量过大的,情况复杂的预计不能按期完成的任务,填写《地方税务局任务延期办结申请表》,报风险评估分局,由风险评估分局报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可以延期。
风险评估工作要求范文3
【关键词】 风险评估 法律法规 问题措施
在近代,随着工农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燃烧煤、石油、天热气等,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使大气升温,大气中积聚的能量增加,雷暴强度和雷暴次数明显上升。特别在近十年,丽水市地区城市化发展非常迅速,人口和高层建筑密集,精密仪器和电子设备大量增多,致使雷电灾害和雷击事件频繁,已影响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雷击风险评估是科学设计防雷的前提和重要依据。由于以前对雷击风险评估的认识及技术、人才的不足,故这项工作目前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1 关于雷击风险评估的法律法规
为了防御气象灾害,避免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颁发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国气象局制定了《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和《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
2 加强雷击风险评估的宣传工作
雷击风险评估是防雷装置设计前所必须取得的技术资料,是防雷工程设计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是保证防雷工程设施安全的前提。近几年丽水地区各级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一系列政府投资项目、重点工程和工业项目陆续建设,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初步开展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但开展评估的项目不多,成效并不显著,这主要与人们对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没有必要,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同时对施工单位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耐心的解释。可以通过电视、发放宣传材料和悬挂标语等各种途径尽可能广泛的宣传雷击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快形成普遍的社会共识,使人们重视此项工作。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把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在网站上,以提高社会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3 加强管理和协调
雷电灾害与被保护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及被保护物性质等有关,因此对被保护物应采取几级防雷措施做出判定,对采取这种措施后存在的风险进行雷击模拟,做出雷击风险评估报告,为防雷设计的准确可靠提供技术参考,使防雷图纸设计更加科学合理,防患于未然,以避免防雷装置设计不科学、不合理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雷击风险评估必须是建设项目在出施工图纸之前完成,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和协调,对需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项目提出评估的意义及法律法规依据,把形成的书面意见递交有关主审单位,明确在项目出施工图纸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雷击风险评估。利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把雷击风险评估纳入行政审批程序中,把雷击风险评估的条款要求加入行政审批规范表、行政审批服务手册和行政审批指南中,明确雷击风险评估报告是防雷设计审核前必须提供的申报材料。
4 雷击风险评估现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4.1 雷击风险评估开展的范围小,效果不明显
自丽水地区开始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展开雷击风险评估以来,只是对高层建筑、大型商场、大型厂房等新建项目进行了评估,因已建项目开展难度大,到目前为止还未大力开展,评估的项目不多,成效不是很明显。
4.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从开展此项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据来看,虽然《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和《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等都初步规定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部门及评估的相关范围,但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法律制度只是作了概要性规定。故急需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对评估行为的性质及评估的具体项目和具体范围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规定。
4.3 雷击风险评估运行模式不统一
目前丽水地区各县运行的模式不统一,有按行政许可事项进行运作的,有按政府运转行为进行操作的,也有按市场行为进行运作的,故造成了收费行为不规范。将雷击风险评估按行政许可事项进行运作,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最为妥当。
4.4 雷击风险评估报告格式不统一
从各县完成的报告来看,格式不统一,内容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评估标准也不一样,故很难体现报告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急需采用统一的格式和标准。在评估时尽量使用更多的雷电探测资料,以保证报告内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5 雷击风险评估报告易流于形式
雷击风险评估是为防雷装置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故其工作应在项目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完成,才能真正在施工图中得以引用。但现在情况是在施工图纸防雷审核时才去补办雷击风险评估报告,故易使雷击风险评估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气象部门加强宣传的同时及时与业主和施工图设计单位沟通,要求其在出施工设计图前就要到气象局申请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只有这样雷击风险评估业务才能真正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才能广泛的开展下去。
4.6 加强人才的培养
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目前正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因此专业人才较为缺乏。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目前由防雷中心图纸审核人员兼任,专业人员不足,任务繁重。应加大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的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优秀的雷击风险评估专业人员充实到业务中,为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的开展提供人员技术支撑。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技术交流,加强科技创新,避免雷击风险评估报告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情况。
5 结语
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是履行气象法律法规的需要,也是增强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需要。要推进雷击风险评估业务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宣传,加强管理和协调,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切实增强科技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优化环境和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05:6.
风险评估工作要求范文4
【 关键词 】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1 前言
网络风险评估就是对网络自身存在的脆弱性状况、外界环境可能导致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网络风险评估涉及诸多方面,为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运用有效地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可以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前提。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主要用于识别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是当前网络安全运行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对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2 概述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
2.1 网络安全的目标要求
网络安全的核心原则应该是以安全目标为基础。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加的今天,要求在网络安全框架模型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各个安全纬度,有其相应的安全目标要求,而这些安全目标要求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指标来评估,以减少信息丢失和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具体说来,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如图1所示。
2.2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的过程。从风险评估的指标上来看,网络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网络层指标体系、传输网风险指标体系和物理安全风险指标,为内部控制措施实施指明了方向。同时,每种指标体系中还包含资产、威胁和脆弱性三要素。
3 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
网络安全问题具有很强的动态特征,在了解网络安全的目标要求和风险评估指标的基础上,为了更合理地评估网络安全风险, 使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具有反馈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3.1 网络风险分析
网络风险分析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在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中,安全风险分析是风险评估的第一个环节,是全面掌握安全风险状况的基础。一般来说,风险就是指丢失所需要保护资产的可能性。网络安全风险分析就是估计网络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因系统的脆弱性而引起的潜在损失。大多数风险分析在最初要对网络资产进行确认和评估;此后再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损失计算。
3.2 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工作在网络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诱发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很多,在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时,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对防范安全风险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的来说,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两种。从网络安全风险的评估方法上看,不同的评估方法对安全风险的评估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时,应结合网络安全的实际情况,选择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3.3 安全风险决策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对信息安全进行风险管理的最根本依据,就网络安全而言,安全风险决策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决策就是根据评估结论决定网络系统所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风险分析与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向网络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进而形成合理的、有针对性地安全策略,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由上可知,安全风险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网络威胁得到有效控制。
3.4 安全风险监测
为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在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安全风险监测也至关重要。就目前而言,在网络运行期间,系统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例如增添新的网络软硬件、软件升级、设备更新等都将导致资产发生变化。这时先前的风险评估结论就失去了意义,需要重新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决策,以适应网络系统的新变化。安全监测过程能够实时监视和判断网络系统中的各种资产在运行期间的状态,并及时记录和发现新的变换情况。因此,建立安全风险监测项目数据库,进行动态分析势在必行。
4 结束语
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网络安全评估系统能够发现网络存在的系统脆弱性,在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把握好网络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工作、安全风险决策和安全风险监测这几个环节,发现和堵塞系统的潜在漏洞,不断探索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安全威胁,确保网络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覃德泽,蒙军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分析与比较[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1(04).
[2] 刘枫.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与实践[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9(11).
[3] 党德鹏,孟真.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4] 黄水清,张佳鑫,闫雪.一种内部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及技术实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02).
[5] 赵冬梅,刘金星,马建峰.基于改进小波神经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计算机科学,2010(02).
[6] 黎水林.基于安全域的政务外网安全防护体系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7):3-5.
风险评估工作要求范文5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
Information Security Hierarchy Pro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Dai Lian-fen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Guangzhou Branch GuangdongGuangzhou 510725)
【 Abstract 】 This paper on how to combine the hierarchy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hierarchy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ecurity;hierarchy protection;risk assessment
1 风险评估是等级保护建设工作的基础
等级保护测评中的差距分析是按照等保的所有要求进行符合性检查,检查信息系统现状与国家等保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风险评估作为信息安全工作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其目标是深入、详细地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状况,比差距分析结果在技术上更加深入。为此,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之间存在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关系,等级保护是国家一项信息安全政策,而风险评估则是贯彻这项制度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周期和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险评估贯穿等级保护工作的整个流程,只是在不同阶段评估的内容和结果不一样。《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将等级保护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定级,规划与设计,实施、等级评估与改进。在第一阶段中,风险评估的对象内容是资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级。在第二阶段中,主要是对信息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和潜在的脆弱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综合平衡安全风险和成本,以及各系统特定安全需求,选择和调整安全措施,确定出关键业务系统、子系统和各类保护对象的安全措施。在第三个阶段中,则涉及评估系统是否满足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评估系统的安全状况等,同时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等级保护所要完成的工作本质就是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和风险状况,对信息系统安全需求进行分级, 实施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实施等级保护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了解系统的风险状况和安全等级, 所以风险评估是等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2 等级保护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结合风险评估
2.1 以风险评估中资产安全属性的重要度来划分信息系统等级
在公安部等四部局联合下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第66号文中,根据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将信息和信息系统划分为了五个等级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和专控保护级。实际上对信息系统的定级过程,也就是对信息资产的识别及赋值的过程。在国家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中,提出了对信息系统的定级依据,而这些依据基本的思想是根据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重要程度来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这正是风险评估中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并赋值的过程:对信息资产的机密性进行识别并赋值;对信息资产的完整性进行识别并赋值;对信息资产的可用性进行识别并赋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系统(不是信息)的安全等级划分,实际上也是对残余风险的接受和认可。
2.2 以风险评估中威胁程度来确定安全等级的要求
在等级保护中,对系统定级完成后,应按照信息系统的相应等级提出安全要求,安全要求实际上体现在信息系统在对抗威胁的能力与系统在被破坏后,恢复的速度与恢复的程度方面。而这些在风险评估中,则是对威胁的识别与赋值活动;脆弱性识别与赋值活动;安全措施的识别与确认活动。对于一个安全事件来说,是威胁利用了脆弱性所导致的,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不会自己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所以对威胁的分析与识别是等级保护安全要求的基本前提,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对抗不同强度和时间长度的安全威胁。
2.3 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等级保护建设的安全设计的依据
在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和进行风险评估后,应该根据安全等级的要求和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安全方案设计,而在安全方案设计中,首要的依据是风险评估的结果,特别是对威胁的识别,在一些不存在的威胁的情况下,对相应的脆弱性应该不予考虑,只作为残余风险来监控。对于两个等级相同的信息系统,由于所承载业务的不同,其信息的安全属性也可能不同,对于需要机密性保护的信息系统,和对于一个需要完整性保护的信息系统,保护的策略必须是不同,虽然它们可能有相同的安全等级,但是保护的方法则不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安全设计首先应该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依据,而将设计的结果与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相比较,对于需要保护的必须符合安全等级要求,而对于不需要保护的则可以暂不考虑安全等级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必须高于安全等级要求的,则必须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相应高标准的设计。
3 结束语
风险评估为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是等级保护定级、建设的实际出发点,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可以发现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判断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与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等级保护措施。文章对等级保护工作中如何结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有效地支撑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关系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07.
[2] 冯登国,张阳,张玉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述.通信学报,2004.
风险评估工作要求范文6
1.1对象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险评估报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2.1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2013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最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增加了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质运输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内容。美国疾控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指出,生物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实验工作人员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瑞典传染病控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体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