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收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收获范文1
一、开发的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贯彻教育思想、创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应本着开发一门、成熟一门、实施一门的原则,不断摸索实践,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大胆尝试,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1.从教育教学问题到课题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充满问题和挑战的。教师的成长过程满载了问题和反思,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满载了问题和欣喜。教师是问题的发现者、引导者、研究者,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冲突与对立,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距等便是问题的来源,问题在课堂上稍纵即逝,让教师以撰写教学反思来积累提炼问题,把问题归纳、整理、提炼,当一项课题来研究。研究,会让教师对教育教学有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2.从课题研究成果到校本课程。从事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奠基石,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收获快乐。课题研究的成果是从学生问题中收获的,校本课程的形成当然也是从这里来的,一切以学生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学习是有兴趣和有效果的。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学做人”的课题结题后,得出了各学段学生的人生体验100问,开设了人生体验课程,帮助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二、开发的过程
摸索出了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学校整体规划,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研究与开发,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行,总结反馈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完善,让课程体系更加完整,更有实效性、民主性、持续性和发展性,更受师生欢迎,更益于师生成长。
1.制定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个漫长的持续过程,学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同时,要着手构建“校本研究工程”,以校本研究为起点,校本培训为中介,校本课程为落脚点,校本管理为组织协调,开始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遵循一边开发,一边实践,一边摸索,一边完善的原则,制订整体规划,并分步实施。
2.成立研发小组,编写教材。学校按照整体规划,选择研究成熟的课程加以开发,按照学科的课程特点,科学配备师资,组成研发小组。例如研发古诗文课程,由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加上学校聘请的专家组成员,共同研发教材。由专家作理论指导,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学段特点,收集课程资料,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专家的意见,制作相应的课件和学件。研发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师生教材的编排。
校本课程的收获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学生成长
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我们一直在改革的路上,很高兴、很荣幸我们能参与其中,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但教育仍然摆脱不了应试的枷锁,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提高仍缺乏有效的途径。对于这些,担任初中毕业班的化学教师体会最深。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在校本课程中设置了大量的关于化学发展史、科学探究、自主合作的环节,使学生充分地释放自我、展示自我,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行使着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促进了我们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
在“我的化学课”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立足本校,联系社会,有很多的收获,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学生认识了自己
“我的化学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选课程到选课题采用了自助餐式的选课模式,学生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课程中我们看到学生慢慢地成长,正是教育上想要追求的静待花开的境界。在看到学生对科学家的事迹如数家珍时,我们感受到他们不仅欣赏到了科学家的精神和风采,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在看到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针砭时弊时,我们感受到他们不仅应用到了自己掌握的知识,也增加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看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时,我们感受到他们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同时也对自己更有信心。
在学生培养兴趣的过程中,也认识和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和学校的“笃行科学社”等多个社团合作,共享资源并回馈社会。如在相关的节日里做相关的海报,传播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的生活,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我们特别留心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表现得有礼貌的同学,以及注意说话方式而取得良好结果的同学。我们及时地表扬这些同学,有时也会让同学们情景再现一下。让同学们在听到或欣赏到他们的表现时,由衷地感到与人交往是要有良好的礼仪习惯,这往往是事情成功的有利推手。从而在开发学生智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情商。我们也有请一些从事相关行业的家长,如水利、环保、城市规划、交通等部门,就某些行业知识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学生觉得很亲切,也增进了学生和家长的关系。
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树立了自己的理想。我们的学生家长有很多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从事着像卖菜、开商店、做小吃、收废品等这样个体或私营的工作。我们希望他们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也希望他们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够小有成绩,获得幸福的人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从科学家身上感悟到了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等可贵品质,也分享了像福特、迪斯尼这样白手起家,甚至生长环境恶劣但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生历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慢慢有了自己对将来的打算。
二、教师升华了自己
首先,教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课程的设计到实施,我们都在不停地学习。我们的整体思路是把校本课程生活化了,联系学生实际,开发学生喜欢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本化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学习过程,增强学习力培养。比如,我们调查、讨论垃圾分类。我们在认同“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理念下,对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并指出其可能的用途。学生树立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认识了事物是可以转化的,并对社会现状进行讨论。有的对垃圾桶设计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表示赞同,但对其有名无实感到惋惜,有的对“爱心墙”的做法点赞,也有同学表示有机会也会参与到类似“爱心墙”的创建等公益活动中去。像这样我们能很轻松地在每个课题里找到学生的生长点,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其次,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当学生的“自助餐菜单”提交上来之后,我们要用学科的眼光去整合,确保每个同学都有美味的餐点可食。这就要求我们要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个概念和原理,能够巧妙地把知识与技能融合在课程中。当学生收集化学发展史的相关内容或收集化学资料时,我们也要去查阅更多的资料,这样无形中就掌握了更多的学科背景和材料知识,加深了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另外也有助于教师从联系学科、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最后,教师也在课程实施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树立管理即服务,服务即帮助的意识。让每个人都找到成功的源泉,找到幸福的支点。帮助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通过实施化学校本课程,我们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自上而下的召唤,更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与呐喊。学生和教师都在这条路上快乐地行走并收获着,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困惑。
在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校积极地配合并合理地给予课时的安排,并组织领导和请专家来听课和指导。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室尽其能、时尽其效、脑尽其思、心尽其享”。虽然觉得国家在教育方面投资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是严重地感到师资的不足,我们的教师在带多个毕业班化学课的同时还要安排校本课程的相关事宜,常常感到疲累。教师待遇本来就不高,还要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去调查实践、收集整理信息,经常照顾不到家庭。学校也在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有时也会觉得力不从心。
在评价方面,我们注意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涉及家长和社会人员。评价方法更是采用了日记的方式,为了解学生的感受和为下一步工作做指导。但是对评价的效果缺少研究,需要我们今后去探索。
校本课程的收获范文3
【关键词】课程改革 策略 儿童 课程建构
新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人们对这一轮课程改革褒贬不一。目前,大家一直在探寻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导致这一轮改革没有重要突破的瓶颈是“课程”和“教学”分离。专家建构课程,教师实施课程,学生享用课程,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下,要想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课程作为教学事件”——通过让儿童参与课程建构,促进“课程”和“教学”的融合,引导他们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课程。
一、“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蕴
1.“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本义。从课程层面看,“课程建构”是课程发展的一种方式,通过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建设课程;从教学层面看,“课程建构”是教学存在的一种状态,通过教学事件建设课程;从人的层面看,“课程建构”是发展人的生命的一种路径,通过人的经验建设课程。儿童本身就是课程资源,儿童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也是课程资源。“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学习、开发自身资源等方式创造课程。
2.“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本质。在教师引导之下,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个体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引导儿童发现自己的潜能,建构个体学习经验,创造个体课程资源,彰显个体生命魅力。同时,共享同伴学习方式,建构群体生活经验,形成自主建构课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课程和教学融合”,实现“课程发展儿童,儿童建构课程”的理想境界,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意义
1.“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生命成长的需要
人的生命成长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的成长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无论是生理机能的成长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是通过生命体内“新陈代谢”实现的,是一种“自我运动”,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是儿童通过对自然、社会和教育提供的“食粮”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生命成长的元素”,再经过“同化作用”,让他们的知识得到丰富,学力得到提升。这样的过程主要是儿童自己加工、自主成长的过程,他人教育无法直接“实现”。因此,“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本质需求。
2.“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育目的越来越有了清晰的认识,教育不只是传承文化知识,也不只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秉承这样的观点就是追求用教育对人加以“塑造”。其实,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人”,而是“让人成为他自己”——让人能够自主成长。这便要求教育应以人为本,将“让人一生幸福成长”作为根本价值。因此,当下这种关注知识学习的应试教育必须改革,不断引导教育关注生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改革:由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或“学生回答式”转变为“学生建构式”,让学生在课程建构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由此说,“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目标。
3.“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师操作层面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完整的人”。从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式上看,只是在课程类型上进行增加,课程内容上进行增删,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还是被动者,仍处于“被学习”状态,这样的“修补式改革”根本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该说,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开发、实施课程,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此说,“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是当下课程改革转型和深化的重要策略。
三、“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意境
1.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虽然以法定的形式规定必须开设,但由于每个儿童有自己的成长需要和成长方式,也有自己的课程建构方式,因此,可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改编与学习。
其一,让儿童参与教学设计。国家课程的实施方式应让儿童参与设计,“学什么”“怎么学”,可让他们根据自己成长需要和认知方式自主选择。首先,让儿童参与教学目标的定向。课前,让他们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建构知识和技能目标,带着“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建构过程和方法目标,带着“悟什么”“怎么悟”“为什么这样悟”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让儿童参与教学资源的挖掘。课前,让他们到网上或资料中查寻拟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从不同层面建构学习内容。再次,让儿童参与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前,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探究所学内容;同时,带着“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建构学习方法,在自主建构中不断形成学习策略。最后,让儿童参与学习方案的制订。课前,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由学生还是由教师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设计的,让他们根据教师要求自主设计;教师设计的,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探究方案”建构学习问题。
其二,让儿童参与教学实践。国家课程的教学应让儿童参与实施,可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促进课程的校本化建构。首先,让儿童自主学习。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参与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学习,能“学会的”和“会学的”自己学,“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生成问题,等待课堂共同探究。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前产生的问题和学生自主探究时产生的问题设计解决“共探问题”的策略,然后再让他们围绕探究策略或个性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实践,根据已知建构新知。课后,学生根据设计的“实践练习”自主实践,将已学知识和生活链接,引发再生问题,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其次,让儿童参与互教。教学时,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互教”,让“会的”教“不会的”,通过“教”指导学生“学”,促进“会的学生”更好成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应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学习收获。通过总结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引导他们学会“学”,促进他们学会“教”。
2.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
校本课程是学校为了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建构的,是学校自己的课程。从本质上说,这类课程应该基于学校,为了儿童——开发和实施应以儿童为本,通过儿童参与建构,促进其适合他们的发展。
其一,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儿童需要建构的,开设哪些课程理应由儿童自己选择。一方面,让儿童按照个体兴趣提供菜单。学校在决策校本课程科目时,可向学生发放《课程建设调查问卷》,根据学生爱好和需求按年级分类统计,了解每个年级学生校本课程需要。另一方面,让儿童按照成长需要选择菜单。在学校拟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其中选择人数较多的科目为本年级“必修课程”,其他科目作为个体“选修课程”。
其二,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每门课程的内容不应仅由专家和教师决定,而应让学生参与开发。首先,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价值的确定。引导儿童探究为什么要开发这门课程,怎样开发这门课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提升他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其次,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引导儿童讨论这门课程学什么?如何呈现学习内容?通过按学科结构建构课程,促进课程建构与教学融合。再次,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方法的设计。引导儿童思考用什么方法开发这门课程,通过开发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促进掌握开发策略。最后,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儿童参与文本、媒介、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案的建设,通过个体对资源的建构,不断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其三,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儿童自主探究能力是通过自己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应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让儿童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引导儿童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自主提出探究问题,培养他们设计教和学的能力。其次,让儿童主动学习校本课程。引导儿童自己设计课程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方法,培养他们教和学的能力。最后,让儿童自主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儿童用适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学习收获,培养他们评价教和学的能力。
3.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由于遗传原因,每个儿童个体天赋不同,内隐的潜能也有一定的差异,发展的兴趣差别也很大,这便要求教育能针对个体的成长需要,挖掘适合个性发展的个体课程,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其一,引导儿童自主选择个体课程。儿童个体课程是满足个性发展的重要补充,个体课程选择应基于自己的成长需要。首先,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对每个儿童来说,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一方面,平时要多观察自己的“特殊反应”,观察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通过自我观察发现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平时要多倾听周围人对自己的建议和评价,通过他人了解自己的特长。其次,引导儿童在生活中选择个体课程。每个学习者在知道自己的特长后,要围绕特长建构个体课程。一方面,在家庭中由儿童和家长共同建构儿童特长课程;另一方面,在社会教育机构的培训项目中寻找他们爱好的课程。儿童在建构个体课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的成长需要,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实践课程建构,形成个体课程。
其二,引导儿童主动学习个体课程。个体课程的意义在于个性学习。儿童在学习课程内容、探究学习策略、形成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建构生本课程,实现课程意义。首先,要引导儿童想学。一方面,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编排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策略,增加内容情趣,逐步形成“内容引力”;另一方面,从儿童个体需要出发设计特长活动,增加展示平台,逐步形成“成功引力”。其次,引导儿童会学。一方面,家长或兴趣班的教师要引导儿童学,通过“教”学会“学”;另一方面,家长或兴趣班的教师要组织儿童学,通过“学”逐步掌握“学”的本领和“教”的技能。最后,引导儿童学好。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儿童多实践,通过实践促使他们掌握技能,彰显特长,形成经验,发展个性潜能。
其三,引导儿童积极形成个体课程。个体课程基于儿童,也是为了儿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形成个性课程。首先,引导儿童形成自己的经验。每个儿童在建构自己的个性课程中都会有独特的方式和收获,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自己建构的学习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形成自己的经验——个体课程。其次,引导儿童成为完整的自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个体课程的学习,充分开发和运用潜能。通过“选择——舍弃——行动——挫折——再选择——再舍弃——再行动”的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创造彰显个性的个体课程。
校本课程的收获范文4
一、“多元+特色”校本课程的思考――成就每一个孩子
如何成就每一个孩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因为我们都知道: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就要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就是说,课程建设必须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追求。我们认为:作为学校就是要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的舞台,拓展成长的空间,放飞五彩的梦想,激发学习的潜能,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芒。因此,我们根据校情和学生发展需要,结合领雁工程“规范+特色”办学的核心要求以及市、县教委“2+2”、“5+1”行动计划,大胆对课程进行开发与整合,形成了“多元+特色”的校本课程群。朝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的目标努力迈进。
二、“多元+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源于课题、来自活动
我校校本课程构建了文明礼仪、故事演讲两门特色课程、16项兴趣活动课程、多种主题教育活动及环境文化无声校本。它们都是在我们长期办学中形成,借助领雁工程的外力发展起来的。
1.课题研究催生特色校本――文明礼仪,花开校园
我校在2009年承担了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校园文化与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关系的研究》,并于2011年12月顺利结题。三年的实践探索,收获颇丰:孩子言语行为文明了,既活泼开朗,又有了“小绅士”、“小淑女”的范儿;教师更儒雅了,校园更宁静和谐了。为让这一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延续,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了一张名片,第一门校本课程――《文明礼仪,花开校园》就此诞生了。
2.兴趣活动凝练校本――朗诵、演讲我能行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优质的师资。我校语文学科师资相对强势,有很多语文教师喜欢朗诵、演讲。他们多年辅导学校“朗诵播音”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并在镇、县、市各级主题故事演讲比赛中获得佳绩。很多孩子羡慕,向往着能参加播音组。在领雁工程专家――上海市特级校长张雪龙的指导点拨下,今年三月,我校又一门全体孩子必修的校本奇葩――“朗诵、演讲我能行”盛开了。
3.各种活动丰富校本(选修)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说过:校本课程最大的生命力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校本课程更具适应性。于是我们激活教师资源,发挥教师兴趣特长,挖掘教师生活经验,让这些有特长、有经验的教师担任适合自身专长的兴趣活动课程。我校规划为搬迁项目,我们在校舍陈旧,场地狭小,功能室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开设了体艺类(篮球、乒乓球、舞蹈、合唱、象棋),学习类(演讲、趣味数学、魅力英语),科技类(手工、小制作、小发明)等16项兴趣活动课程,分为23个小组。我们倡导孩子们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三、“多元+特色”课程的实施――精心组织,重在落实
校本课程建设,既要有正确的决策和设置,更要有精心的组织和管理,从而使“成就每一个孩子”的课程思想和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于是,我们先后把两项特色校本课程固定时间,固定教师,排进课表。分别制定教学纲要,分低中高段编写简易读本,如演讲分“低段――朗诵,中段――讲故事,高段――演讲”。学科特点不同,实施形式评价不尽相同。文明礼仪作为孩子们的必修课,由班主任每两周利用班会时间上一节课。同时,学校还把每年的三月、九月定为文明礼貌主题月,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为促使课程更好地达成目标,评价形式采用孩子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质评和教师量评,并分别授予一二三四五级“文明礼仪星级标兵”称号。四年来,礼仪课让孩子们优雅了言行,礼仪活动让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演讲是孩子们的又一必修课程,则由语文教师每周两个晨会(分别15分钟)上课指导,语文课前3分钟自由演讲均为固定时间。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展示平台,更好的展现机会,国旗下演讲、国庆主题演讲、“三八”感恩演讲都成为学校、班级的常态活动,而“常态+竞赛”相结合的评价办法,让更多孩子获得了“朗诵小星星”、“故事大王”、“演讲小能人”的美誉,让孩子们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兴趣活动课程我们则结合市县教委2+2、5+1行动计划,每周二、周四下午一个小时开展活动,一二年级个别参加,三至六年级全部打破班级,“自主选择+教师推荐”参与选修活动课程。在这里,很多平时默默无闻,看似不大起眼的孩子却大放异彩,正如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传奇”。他们或热爱科技,或爱好文艺,或擅长体育,每个孩子都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四、“多元+特色”课程的成效――成就师生,发展学校
1.校本课程成就了孩子多元发展
“多元+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得到多彩发展,让每一种才华都得到了展示,让每一种个性都得到了张扬。曾敬东是个外地来的留守孩子,不爱说话,成绩差,人高个大力气好。老师推荐他参加田运队练习掷实心球,结果在县运会上一举获得第一名好成绩,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称赞,获得了自信和阳光,学科成绩也渐渐提升了。“小眼镜”吕凤杰不善言表,语文学科非常弱,可他成天喜欢拆拆合合,折折叠叠,他的科技小发明“防油锅铲”,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在作文中写道:当我从老师手中接过绿皮证书时,觉得自己可神气了。同学们也改叫我 “小发明”了。演讲小星星在市县演讲舞台上一次又一次亮相,小画家、小舞者也捧回了市县的一二三等奖,合唱队、舞蹈队、田运队也纷纷抱回了奖牌。2013年上期,学校有80余人次获得市县级奖励。“多元+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孩子们大放异彩。
2.校本建设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
只有经历过才会有经验,只要参与就会获得发展。老师们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历经多次专家指导,反复修改课程,提高了撰写水平,提升了专业能力。校本课程的建设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今年,我校毕业班语文学科在全县抽测中获第二名;在区域内1-5年级教学质量抽测中,我校获得单科第一名的教师达15人,另有30多位教师分别在赛课、科研论文、科技制作、案例评比中获市县级奖励。“多元+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极大地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收获范文5
【关键词】初中 德育课程 校本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9-01
1.前言
德育校本课程是新型课程管理模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下,以学生需求的正确评估作为基础,通过学校和有关部门德育资源的整合,将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措施,制定出德育教材或者活动。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是经过不断的调整,一定会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2.影响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2.1观念的影响
据调查,由于传统德育课程开发观念的影响,导致一些学校的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者认为初中德育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专家的工作范畴,其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会影响教学工作,增加自身负担。
从笔者查阅的资料上看,一些较为著名的期刊杂志如《思想理论研究》、《上海教育》等反应了一部分上海某些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但是没能达到理想状态,缺乏全面、综合的研究,也没能使有关部门重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较为落后,处于起步阶段。
2.2师资队伍的影响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初中教师需要在课程中扮演探索者、参与者、引导者等积极的角色,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探索实践能力。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由于德育校本课程的决策权在于学校,使得很多教师不能及时适应。
2.3教育部缺乏指导性政策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部门,如中央、地方与学校之间的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缺乏科学、权威的课程认证制度去监督德育校本课程质量。从政府的角度上分析,政府将课程决策权交给学校后,对其管理多于服务,教师的专业判断被政府的行政命令所阻碍。作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重要角色,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或者对自身权力范围不明确。
2.4课程实施状态不理想
德育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一般表现形式为活动课、选修课。但是相比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德育校本课程大多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这些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制度,因此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被高度重视,其被起到一个装饰的目的。正是因为内部缺乏自觉和自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质量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3.初中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对策与案例分析
3.1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综合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使其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依据形势发展变化,灵活的对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删减。
(3)考虑全局,从实际出发,开发选修和必修德育课程、综合与分科德育课程、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等,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协调。
(4)结合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同发展状况因教施才。一些发达地区网络发展迅速,要注重对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课程的开发。一些偏僻乡村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就根据当地情况开发学生艰苦奋斗的校本课程。
(5)教师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注意连续性、渐进性,从底层次开始施教。逐渐向更高水平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2初中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笔者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中,德育课程创编和德育课程整合模式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
3.2.1德育课程创编模式
德育课程创编模式是根据学生自身德育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教育而进行的课程选择、设计以及评价。
案例:初三年级德育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初三是一个学业上的转折点,关系到初中毕业以后的选择去向。这时应该调整学生的应考心态,帮助其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不轻言放弃,并且协助其做好适合的人生规划。
(2)课程内容
1)正确看待“成功”。学生和家长都期待成功。由于多方面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学生对成功的看法有所不同。在学生选择下一个阶段的去向时,应该看得更远,扩宽思路,走好这步关键的路,才能提高将来成功的概率。
2)学会面对压力。面对紧张的中考,学生会面临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教师要教学生怎样面对压力,在不放松学习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心态。
3)回望和感悟。教会学生回望初一、初二时走过的路,总结优势和劣势,发挥优势,改正自身的不足。感悟自身在母校所度过的日子,让这几年的时光在一生中难忘。
(3)课程方法
通过情感活动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其在初中三年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收获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4)课程安排
1)规划人生。根据初一写的人生规划进行对比,端正态度,及时调整;制作“我的未来”手工作品,体现自己的希望;举行梦想主题班会,交流梦想。
2)调整心态。教师授予学生一些减压小窍门,疏导心态;举办专题讲座。
3)告别母校。让学生在此感悟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感受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观看回顾视频,拍照留念,为母校赠言等。
(5)课程时间
时间为一学年,从初三上学期开始实行。
3.2.2德育课程整合模式
德育课程整合是在越过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所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德育课程整合有三种模式。第一,将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将德育课程的功能用于其它学科上,如语文科目上讲解社会形象良好、起带头作用的人物的道德作用,历史课上讲解伟人的良好道德行为等;第二,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进行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第三,将德育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互联网进行德育教学。
4.结语
德育校本课程是一项新生活动,其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以及需要,通过德育教师引导学生开发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必然趋势。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创建有特色的学校和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和当地德育资源,开发更有效、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4(03).
[2]卢少军,朱跃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3]罗安佳.民办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1(04).
校本课程的收获范文6
学校以“人人受教育、人人展个性、人人都发展”为办学理念,以“普及中发展”为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发展学生特长”为目标,不断摸索手风琴、古诗诵读校本课程教学新路,并结合我校实际研发陶艺校本课程,形成国家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格局,拓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艺术教育的魅力、收获艺术教育的成果,逐渐走出一条以艺辅德、以艺益智、以艺育健、以艺养性的独具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教书育人新路,形成学校特色。
在实施陶艺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以“玩”为主的宗旨,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成为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人。
融艺于陶。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是展现童真的最好途径。陶艺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与陶土做朋友,让学生感其质、掂其量、悟其质、闻其香,亲近陶土,用陶泥捏出自己想捏的东西,体验一种随心所欲、自由创作的。我们把陶艺教学与情操的陶冶、文化的修养、科学技术的探究结合在一起,使陶中有艺、融艺于陶。
育德于陶。我校在实施陶艺教育中,以美术教学为基础,确立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并重的陶艺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陶瓷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中,我们用陶瓷艺术语言来表现“荣辱观”、“礼义廉耻观”、“修身养性观”,组织学生开展了“奥运形象大家塑,奥运精神我弘扬”、“奥运冠军大家塑”、“校园雕塑师”、中外家校联谊的陶艺节等活动,使陶艺教育走向艺术——发挥美育功能;走向经典文化——丰厚文化底蕴;走向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学校“以陶育德,以陶育能,以陶育美”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
课程融合。在研究的不断深入中,我们大胆尝试陶艺课程与美术课程二度整合,使小学美术鉴赏课添加了陶瓷的韵味。学校还将陶艺与音乐、古诗诵读以及手风琴与信息技术、古诗诵读进行整合,更加完美展现了古老艺术与现代教育的融汇贯通,有效推进了课程的开放性,促进学科间的多元化发展。学校手风琴演奏会、陶博会、古诗诵读会等活动的开展,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素养,拓宽了评价渠道,形成人人会弹、人人会塑、人人会诵的良好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