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1

从辅导员的职能上看,其属于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一部分,既承担着学生思政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监督者和服务者,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自2017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和要求得以明确提出,一方面明确了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另一方面为后续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制定了纲领性意见。

从学生角度上看,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可以为高校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有效弥补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择业观、择偶观等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其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迷茫、困惑的阶段,?@就给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辅导员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人生经历上,都与大学生相仿,这无疑给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其可以在与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完成教育目标,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来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有效避免和降低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角色定位不准确

虽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版)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做出明确的定位,也对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做出了要求,但根据笔者调查发展,部分高校或辅导员自身对该规定知之甚少,其现实情况和文件做出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为辅导员所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广,只要是与教学和学生管理相挂钩的事情,似乎都能牵涉到辅导员身上,比如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宿舍管理、校园安全等。因此其大多忙于琐事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发展需求,不能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工作浮于表面,工作质量不高。

(二)规章制定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规章制定不健全成为了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其具体体现在辅导员职业发展和绩效考核等方面,这就给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困难。比如,虽然辅导员在职称评定方面与专任老师享受同等待遇,但是因为工作内容的差异性,辅导员即便做好了自身的本职工作,也缺乏课题和科研成果等职称加分项目,这就使得辅导员在职称评定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甚至部分辅导员属于合同制员工,缺乏事业编制,享受不到高校的各种福利待遇,这给其职务晋升和职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降低了辅导员的归属感,进而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影响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三)缺乏工作创新

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认识不足,因而在辅导员管理上较为宽松。比如,辅导员主要源于应届毕业生,这部分人员既缺乏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又不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或者部分高校为缓解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现状,盲目从专任老师和管理人员队伍中选聘一定数量的兼职辅导员,这部分人员因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在就职后很少系统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导致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影响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开展。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一)找准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其主要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所以高校应该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置不低于1:200师生比例的辅导员岗位,准确把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让辅导员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改成传统辅导员工作杂乱无章的问题,把辅导员从繁重的琐事中解放出来。另外,辅导员自身要明确工作的核心内容,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自律自省、明辨是非,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和评价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一方面可以让高校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效果,为后续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可以给辅导员职称评定提供重要依据,达到有效激励辅导员的目的。比如,在绩效考核上,可以在总体把握辅导员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就业服务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将考核结果同辅导员的岗位评定和职务晋升相挂钩,彻底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难、薪酬待遇低的问题。特别是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给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间,高校不仅要鼓励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投身到辅导员队伍中,而且要从社会上广泛招聘优秀的人才,把握好“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对工作考核合格的兼职辅导员,要及时予以转正,给与同编制人员相等的薪酬待遇,提高辅导员的归属感,稳定高校辅导员的队伍。

(三)工作的有效创新

因为新时期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借鉴原有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又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特点来不断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手段,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建设。所以,高校应该注重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并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来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和方法,比如入职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在岗培训与脱岗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等。特别是对于专职辅导而言,高校一方面要鼓励其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另一方面要为其继续学习和深造提供条件,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满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2

1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1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和未来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不仅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然而,目前在招聘过程中,对学历的要求往往高于对专业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大量辅导员因缺乏职位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单纯靠经验办事,是很难胜任辅导员这一职位的。曾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较强,但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12高校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

从职业稳定的角度来理解,有学者曾有过阐述,即从事这个行业时要将之视为终身事业来对待。然而,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可能当作长期或终身职业来从事,而只是将其当作过渡性、阶段性的工作岗位。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年限上,专门就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规定的教育部号令也未给出明确的规定,有的省份对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进行了规定,例如带满一届学生方可转岗。因此,高校出现了一种现象: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比较稳定且职业发展前景清晰,而辅导员队伍的显著特征则表现为流动性较强,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主要表现为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一方面,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当前高校重学术和科研、轻学生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与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地位比较低,尤其是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价值的不受重视使得许多辅导员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低。辅导员在发展上不如教师和真正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相比,教师有更多时间搞学术,可以为评定职称奠定基础。与行政管理人员相比,一般的辅导员在发展到了正科级待遇就无路可走了。此外,辅导员形式的多样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多数高校,除了有正式编制的辅导员外,还存在着一些合同制辅导员和学生兼职辅导员,这是不利于人事管理的。

13辅导员职责过于泛化

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还应在课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管理。但是,目前中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分工不细,过于泛化。凡是涉及学生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班级管理、身心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另外,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中间分子,不仅接受学校学工系统、教务和后勤系统的领导,还受院系的领导。这种隶属部门的繁多和管理事务的复杂,导致了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泛化,这种现象长期下去,必将加大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导致其角色定位的模糊。

14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制度困境

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职业化,制度建设是关键。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制度困境。首先,在选聘制度方面,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要通过专业的笔试和面试,但是,通过关系进入学校的辅导员大有人在,而且合同制的存在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其次,在培训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在没有经过长期培训甚至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上岗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最后,在激励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奖励一些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转岗。但是,转岗的本身就间接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地位较低。在这种制度下,许多人把辅导员作为一个通往学校大门的跳板,而不是真正喜欢辅导员这一岗位。

2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21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地位极为重要。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知识面较广并且已经有了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辅导员自身需要加强理论修养,辅导员不仅要了解国家的党政方针和政策,也要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另外,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高校辅导员应掌握的。这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如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及组织表达能力等。只有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上去了,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水平才能提高。

22培养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认同感

第一,应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威望和地位。虽然提高辅导员的威望和地位不一定能带来其待遇的提高,但是这有利于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真正热爱学生工作且优秀的人才吸收到这个队伍中,从而让辅导员用自身的优异成绩赢得他人的尊重。第二,完善辅导员的待遇。一方面,学校应在政治上给予那些优秀的辅导员以奖励,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干部;另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评定职称和优秀时要给予优秀辅导员以照顾。

23建立高校辅导员行业协会

建立高校辅导员行业协会是增强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归属感,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程度促进高校辅导员同行交流的重要举措,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进程。高校辅导员协会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团结有志于从事辅导员工作热爱辅导员工作的高校辅导员,通过交流会议、学术论坛、QQ群等形式,促进高校辅导员间的工作交流和研究探讨,从而增强高校辅导员的凝聚力,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24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当前形势下,要想实现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我们应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界定和细化,并采取相关措施使辅导员工作尽量避免烦琐。一方面,我们应协调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定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辅导员的职责界定,我们可进一步细化其职责,可分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和住宿辅导员等。而这种精细的分工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专业化职业化

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在要求。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密切相关。做好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研究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笔者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以上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辅导员培训培养目标

目标是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手段。因此,要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使辅导员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也不是单纯地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而是要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使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势在必行。所谓“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应当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掌握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1]。这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内在规律、特定的工作职责和特有的工作手段,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就必须系统地掌握反映其内在规律的专业理论和能够熟练运用其工作手段、全面履行其工作职责的专业技能。同时,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需要在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实际,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而是一项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且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培养。

所谓“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附带性的工作,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职业岗位[2]。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性要求。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其内在的特殊要求,普通教师受到学科领域的局限,无法综合、系统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而以上内容都是辅导员岗位的基础性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辅导员岗位具有不可或缺性,非专职不能做好,从业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非专人不能深入。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职业性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构成的层次性、复杂性日益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凸现,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有一批政治方向坚定、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专门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并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的事业,扎实工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紧密联系的。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提升。

总之,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明确了这一目标,也就明确了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内容。

二、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主要路径

1.开展专业培训。多年来,各地高校积极开展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体系。[3]一是上岗培训。每年都组织新聘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优秀辅导员代表进行业务辅导。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任务,初步掌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使他们尽快符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日常培训。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一般高校每年都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项业务辅导或培训,组织他们听取形势政策报告、专家讲座,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引导和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三是专题研修。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情况,经常组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辅导员骨干,开展专题研修,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具体指导。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常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危机干预、大学生管理沟通、大学生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学生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等专题研修,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学位进修。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高教硕士的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不仅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且使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2.进行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在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系统理论培训的同时,着力组织和指导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放手工作、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并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强能力、展现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4]。一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导师的作用,引导他们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领域,辅导员应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善于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理论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生生活领域,高校可以选派辅导员担任“学生生活园区指导教师”等,让辅导员经常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了解学生实际,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在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辅导员应兼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社会实践领域,辅导员应在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的同时,亲自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辅导员全方位、全过程地介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管理骨干的作用,并引导他们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如我校辅导员队伍在“建设新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引导辅导员们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学校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一些高校在开展百年校庆、本科教学“创优迎评”等工作中,辅导员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均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肯定。三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突击队的作用,并组织他们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着力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紧紧依托辅导员队伍做好校园稳定工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各种信息预警机制和各种突发性事件预案,及时化解了各种影响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因素,同时也使他们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3.组织科研活动。在辅导员培训培养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工作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和课题攻关,以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此外,还应逐步提升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比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增强其学科意识,努力使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本身具有学科优势,具备较为深厚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他们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针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行动研究型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相对于思想政治相关专业辅导员,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才能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风险中站稳脚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团队合作。首先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要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多角度获取资讯,开阔自己的视野,释放工作热情,发挥创新精神,有目的地开展调研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对于年纪偏大的辅导员,要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发挥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年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将好的经验总结、凝练、讨论、推广,转化为科研成果。此外,年轻辅导员还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在不同研究内容方面合作研究,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在整体上形成重理论研究的氛围,这样更加有助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5]。

三、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保障体系

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政策,办好培训基地,从而为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构建起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提高认识,奠定思想保证。切实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首先就要端正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领导干部和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低教师一等”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倾向,引导辅导员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明确辅导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职业岗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只是“过渡岗”、“临时工”,甚至把辅导员当作“跳板”的思想,纠正重辅导员的使用、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引导辅导员确立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志向;三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特殊的专业性质,明确辅导员也应当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是缺乏专业性的“万金油”,甚至把辅导员当作一般人都能从事的“勤杂工”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培养、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并引导辅导员增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自觉性。

2.完善政策,强化制度保证。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推行辅导员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辅导员各项计划任何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奖酬的相对公平。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路,它决定着员工完成目标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奖酬资源,它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6]。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薪酬水平的定位要参照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的薪酬水平。再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严管、精育、优出”原则,逐步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学习培养机制和科学发展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奖惩分明,强化期望行为。高校要利用好奖励与惩罚这两个激励手段,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办好培训基地,搭建新的平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快辅导员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加强辅导员培训,教育部自2005年以来列出专项经费连续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的培训政策,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2007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会议要求,要尽快健全基地运行工作机制,落实基地培训计划,完善基地培训工作方案,展开基地各项职能,努力推动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开展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使辅导员培训工作更具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激励着基地所依托的高校进一步做好本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良.关于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于成学.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期待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5).

[4]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4

(一)问题提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006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标准》分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三部分,对辅导员考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为检验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认识到了辅导员考核的重要性,并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晋升、评比职称挂钩,但总体来看,考核工作仍然存在着考核办法不科学,考核指标不完善等现象。因此,对高校辅导员开展考核工作的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有关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考核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刘淑慧的《关于 ABC 大学辅导员绩效考评与激励的研究》、徐秀峰的《南昌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研究》这些研究都针对某高校现有辅导员绩效体系进行诊断,指出现有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现有考核体系,对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进行了新的思考。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对高校辅导员在考核当中的考核体系、考核中的定性和定量问题、考核主体及考核的反馈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二、目的和意义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制定和实施,一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三是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四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标准》的实施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这对于我们研究辅导员考核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辅导员考核工作的研究有利于发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核难点与对策

(一)构建适用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考核内容体系

当前各高校所采取的辅导员考核内容体系多参照管理干部或专业教师的考核内容,管理干部的考核内容基本上分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专业教师的考核内容一般是教学的效果,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情况,这两种考核体系无法完全反映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如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成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干预成效、就业和社团的指导、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没有量化的标准。因此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参照管理干部或专业教师的考核体系是不科学的,须结合《标准》的要求,设计辅导员专用的考核体系。

(二)辅导员考核要协调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在现行的辅导员考核工作中,应当如何协调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关系也是难点之一,有些参考管理干部考核体系的高校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偏向于定性考核,在“德、能、勤、绩、廉”方面没有原则性问题,就可以通过考核,考核的激励效果不佳,有些参考专业教师考核体系的高校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偏向于定量考核,辅导员为了达到考核所要求的教学工作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末倒置,没有很好的履行辅导员的职责。因此对辅导员的考核工作应当协调好定性和定量的关系,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标准》把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分别从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几个方面制定了标准和要求,这些标准既有定性也有定量,为辅导员考核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的支持。

(三)辅导员考核工作的主体如何确定

辅导员考核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这项工作涉及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从而指导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琐碎,涉及范围广,既有行政工作,也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有教学工作,部分高校为了全面考核辅导员,将所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人员都作为考核主体,如办公室人员、行政部门人员、学生、同行;各类考核主体的权重不一甚至有部分参与辅导员考核的人员不了解辅导员的工作,仅凭个人喜好来对辅导员进行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既有行政业务、教学管理的“显性”工作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隐性”的工作,因此考核辅导员的主体必须是对辅导员工作有较为深刻认识的专业人士组成,才能体现出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辅导员考核工作的结果反馈

对辅导员开展考核工作是为了改进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建设专家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因此不能为考核而考核,而应当对辅导员的考核结果进行反馈,让辅导员结合反馈的结果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查,从而改进工作。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两化,途径和方法

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既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又是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事业感、自豪感、成就感,构建辅导员职业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两化”的重点是职业化、难点是专业化,尽管不少学者对此已有许多论述,但对实现“两化”的途径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仅就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两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再认识。

一、角色定位准确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两化”的基础。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虽然(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21令对辅导员工作做了明确的定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定位,学生、家长、社会、教职工对辅导员工作的定位在认识上还有较大差距。

1、辅导员自身角色定位要准确。

辅导员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就辅导员自身而言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笔者认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两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强化辅导员角色定位,一是增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决定的,他们的工作没有白天和夜晚之分,没有上班和下班之别,他们工作的时间及付出的劳动无法用金钱去衡量,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也达不到较高思想境界的,二是增强对国家、社会、家长、学生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他们必竟社会阅历浅显,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认识以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客观上需正确引导。这是学校为国家、社会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政治原则问题。三是要具有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的特殊能力,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只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理顺各种关系,从细节入手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四是必须熟悉专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的能力,大学生入校渴望获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的前景,凡是具有专业背景能及时准确传递各种最新最快信息的辅导员,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度是很高的。

2、学生、家长、社会对辅导员工作定位要正确。

高校辅导员是“保姆”吗?不是,是把辅导员观点强加给学生吗?也不是,辅导员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为学生搭建成功成才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追求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较高境界。

3、教职工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和定位要到位。

辅导员既不是分流富余人员,也不是滥竽充数,他们是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过程殊的教学形式,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对人才培养,教学生活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同样为学校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教职工的支持和理解。

二、建立考核培养激励机制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两化”的关键。

目前高校辅导员学历考试、专业结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效果参差不齐,这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是有较大差距的,要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培养考核激励机制。

1、完善培训考核机制。

辅导员不是万能,面对的服务对象需要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人生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才能更好地完成辅导员肩负的各种任务,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定期参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专职辅导员短期培训班,通过系统培训,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班风学风建设的一般规律,以便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二是以会代训,主要针对对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三是以老代新,指定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辅导员对年轻辅导员进行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的指导。四是参观学习,主要是学习省内外同类高校辅导员的先进经验。五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辅导员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落实奖惩激励机制。

辅导员工作面较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挖掘辅导员的潜能,调动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建立定期考核的量化评分标准,考核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成效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本人绩效工资奖励部分相结合。二是对考核优秀者除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外,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他们的艰辛劳动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三是对考核不合格者,经教育后工作仍无起色应给予转岗、待岗或解聘,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紧迫感,危机感,忧患意识。

总之,学校辅导员的政治倾向,职业素养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水平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当代高校教育的客观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铁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职能定位演变过程回顾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11期。

[2]俞雪琴;专业化进程中高校辅导员素质及其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王柏 王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探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06期。

[4]肖新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5]时太伟.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J].济宁师专学报,2007,28(3)。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辅导员素能;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28-001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基层工作者、管理者,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不仅是高校辅导员自身关注和反思的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的研究方向逐渐转移到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研究方面。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质提高的紧迫性

首先,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

其次,新时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深刻变化,使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全新的环境制约,如国内外政治格局的新态势使辅导员的任务更加艰巨、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新态势呼唤辅导员承担新的使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高校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给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课题等。

第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复杂性也迫切需要提高辅导员素质,才能应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观念滑坡等复杂的工作局面。

第四,高校辅导员政治理论修养不够扎实、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职业道德意识还需加强等自身素质的严重滞后,使其素质提高显得尤为迫切。

二、高校辅导员素能体系构建的策略

辅导员素质提高机制是学校政治工作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营造起学校政治工作队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机制”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mechane,意指工具、机械,原来意义系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即了解生物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可见,阐明一种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也有学者对机制的解释是:某种组织为实现某种功能,组织系统内的各子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以及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具体来说,机制包括领导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自我约束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导师队伍完善机制。

1.领导机制是指辅导员和辅导员工作由什么人、什么部门进行管理的规定、条例、制度等的有序组合。

2.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建立严格的辅导员选聘制度,建立科学的辅导员配备数额,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

3.激励机制主要起激励的作用,激励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层面,为了切实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进步,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二是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辅导员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

4.广大辅导员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探索新方法的热情和积极性,应当及时开展各种富有成效的学习与培训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辅导员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工作。

5.考评制度是指按照“科学设岗、负责到人;量化考核、职责明确;责任追究、严格奖惩”的思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辅导员工作特点的考评制度,对辅导员的各项工作进行定期的评定,全面、客观的反映辅导员各方面工作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这是全面考察和检验辅导员素质,从而达到提高辅导员素能的有效途径。

6.自我约束机制,自我约束的核心是自律,提高自律能力必须做到:自爱、自省、自控。

7.队伍建设的新机制。为了更好起发挥全校教师育人的作用,不少学校在努力探索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即实行专兼职结合的办法,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几十年实践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辅导员素质也有许多启发和借鉴。

8.导师制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一种责任制。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全员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见实效的根本保证。

形成辅导员素质提高的最佳机制的关键在于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管理体制畅通,有必要的政策倾斜措施,同时,辅导员自身的勤奋努力与不懈进取,只有构建起这种促进辅导员素质提高的机制,才能切实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优良、业务精、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

三、小结

新时期,时代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纷乱复杂,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从未有过的新的挑战,对广大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将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和能力问题作为研究内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关理论作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进而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金项目:本文章来自于金陵科技学院2012年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素能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探析,项目编号JIT-XSGL-201214

参考文献:

[1]寇跃灵,牛金玲.谈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2]叶清.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J].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6)

[3]童力.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能力素质提升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2010(18)

[4]杜艳.浅析高校辅导员的素质[J]华章,2011,(4)

[5]王金枝,张健.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模型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