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核心

工商管理核心范文1

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一)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五)增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工商管理岗位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而当前的毕业生又比较缺乏实践经历,针对大学生缺少实践体验和实践经验的特点,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力度,在实习过程中增强体验和增强工作经验,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增强体验和实践经历,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特聘教授,指导学生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发现实际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固定的寒暑假实习岗位或机会。

工商管理核心范文2

一、市场需求对高校学生课程考核提出新要求

满足消费者需要是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在社会人才需要与高校之间同样适合,高校是产品的输出企业,而用人单位就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如果高校教育不能从消费者需要出发,培育出来的学生就不能满足需要。这也正解释了当前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企业招不到人与学生就不到业的矛盾现象。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对学生培养与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各专业的区别所在,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础工作,而人文素质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人的主体精神状态的总和,这是各专业培养的重要工作。综合起来也就是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

1.专业知识能力要求

工商管理类专业包含了会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有相通的地方,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专业知识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基础要夯实,知识要广泛,必须掌握专业核心课程,并且还要学习相关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实现专业意识和专业知识的交融。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非常明确的,如果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连最基本的专业课程都不能掌握好,他是不可能适应企业需要的,学习营销专业的对基本的营销理论掌握不了,学习会计连最基本的账目都不会做,谈何应用。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相关知识的拓展,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满足企业需要的基本要求,那么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上我们也应当要改变。

2.知识实践能力要求

当前很多用人企业抱怨招收的应届毕业生只有两样“不会”,就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话虽然有一定的调侃之嫌,但是也反映出当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实践能力很弱。知识的实践除了掌握相应的知识外,还表现在对所学知识的融合,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企业用人的目的就是要你能够按照他们要求去实践,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学生的这种实践能力只能在平时的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锻炼和形成。这种实践能力的形成是学生亲自通过多次知识实践、应用慢慢形成的一种立足于专业视角的思考能力,即当面对问题时候的一种解决计划,采用什么知识,从哪些角度来怎么解决问题。那么这种实践能力在考核中必须重点突出。

3.综合能力要求

当前企业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的复合式人才,复合人才要求学生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得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总的来说,综合能力表现在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并能够主动地解决面I临的问题。就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综合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后一方面,就组织来讲,要有团队及分工协作精神,就个人来讲,就是要有独自面临挫折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好工作人际关系的能力。现在许多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综合能力的锻炼,走上岗位后往往处处碰壁。这要求在教学考核的过程中对学生团队能力及个人的心理素质要有意识地加强。

二、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不管是创业能力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怎么来考核学生的问题,但是当前高校学生考核并没有摆脱传统评价的桎梏,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考核脱离市场需要

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出发点的,当前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考核过程中,不管是老师、教务管理部门还是学生,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脱离了社会的需要,使得高校考试的导向作用发生偏转。对老师来讲目的就是把一门课程教完,然后考试,完成教学任务;就教务管理部门来说,考试就得到一个结果,完成正常的教学环节,忽视效果的评估;对于学生来讲就是通过考试得到学分。因而教师教什么学生被动学生什么,考什么决定学生学什么,如何考决定学生如何学。以至于很多学生最关心是老师考什么,并没有想到主动学习。考核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老师上课讲的讲义,这种考核方法压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上课是为了做笔记,做笔记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拿到学分,但是考过之后什么丢给了老师。这种考核方式根本上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扼杀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

2.考核评价手段单一

目前来看许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组织课程考试来实现,虽然也在尝试改革,但总的来说还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居多。学校教务部门按照传统的组织方式考试,考试主要由任课老师完成。试题由任课教师命,而命题教师大多数仍局限于上课讲授的内容,知识覆盖面窄。在试卷的结构上,考核记忆性的客观试题所占比重较大.考核学生能力发挥的主观试题较少,反映在题型上就是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题多,论述题、案例分析、设计类题目少。考试习惯于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极少采用开卷、论文、口试、技能操作等考试形式。其结果是忽视了对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锻炼,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考核完后阅卷不规范,尺度不统一,虽然制定了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但有个别教师未能把握尺度,阅卷随意,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很多成绩真实性较低。

3.考核效果较差

目前的考试主要是偏向对知识记忆性考察,忽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一般以一次考试定论,弱化平时的考核,这些考试形式难于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教师在考核过程中以单一的一次笔试来评定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体现真实的教学效果,况且在教学与考试过程教师为了减少工作量,也不愿意多方面来考察和评价,只是采用吻合上课内容的试卷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目标,有些教师多年使用的试卷基本一样;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考试的目标是及格,只要考前把握了老师的知识重点,考前记一下就能够考出好的分数,这种唯分数论,使得学生不会对课程的内容深入学习,也容易使学生采取投机行为,学生个人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他们只采取简单统一的考试形式,做出对学生的评价,忽视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导致教师和学生不能及时发现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测量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同时多角度的考核会增加较多的工作和管理成本,不管是老师还是管理者都是不愿意的,因而进行改革的积极性往往不高。

4.舞弊现象严重

由于考核方式单一,结果评价片面,使学生非常重视课程考核的成绩,为了获得好的考核结果,很多学生往往会采取舞弊的行为,并且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的舞弊行为越来越严重。一是考前想方设法搞题目,走命题老师的后门,二是考试时千方百计抄题目,各种舞弊手段、方式和设备都用上场,考风乌烟瘴气。虽然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舞弊行为予以严厉处分,甚至有较多的学生因考试舞弊而取消学位。对于育人为本的高校,因学生考核舞弊而被取消学位是令人痛心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浮躁,不诚信、急功近利,严重阻碍学生心身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

任何一门课程的考核既要考虑学科专业的特色,更要坚持市场的需求导向。结合当前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考核表现出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考核提出以下建议。

1.改变传统考核观念

高校学生的考核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要摆脱传统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考核观念,充分认识教学规律,把握考试活动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内在联系,只有树立了正确人才观和教学质量观,课程考核改革才会真正的取得成功。正确的人才观就是培养的学生要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出企业能用、好用的毕业生,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和一线教职员工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把握,了解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什么,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怎么样,只有坚持市场为导向,课程考核才不会盲目,才不会与社会脱节;我们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应该建立在单一考核的结果上,改变传统考试从“知识”本身出发的导向,而要从“人”本身出发j,强调考核要发展人、服务人、实现人。真正好的教学质量应该是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符合社会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而不是学生传统考试成绩和较高学生“被就业”率,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师应该建立TQC的学生考核观念。

2.创新考核方法

考核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专业教育具备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考核过程中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来选择课程考核的方式,突破传统的单一闭卷笔试形式,考核可以采用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和其他考核相结合形式。灵活选用闭卷、开卷、课程设计及论文报告、现场答辩等形式,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综合应用的能力的形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真正实施考、教分离,根据课程性质加强题库建设,教研室根据人才培养的计划编制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减少随意性;二是考试的内容应遵循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将社会需求和课程特点相结合,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l_5],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开放式的口试考核效果较好;三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考试形式上多运用开放式考核,少封闭式考核,将学生的考核与用人单位结合起来,多维度考核,特别要注意深化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深度,让任课教师深人企业生产和企业人才使用的实践,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考核内容上,优化试题,由记忆再现的考核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的转变,增加灵活度。

3.重视考核管理

考核是对教学成果的间接测量,是学生学习效果检查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要通过考核反映出问题,为以后的考核实践改革做基础。考核的管理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任课老师的管理,增强任课老师的责任心,在试题编写和考核设计中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突出考核重点,不能仅仅为了结束课程而随意考核,对考核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有结果就要有反馈,把结果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对考核结果的消化,教师不仅仅是评定分数,还要向同学们指出考试内容和方法及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种做法有助于发挥考试的诊断与反馈功能。而我们的现行考试却比较注重过程的组织和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对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很少及时反馈给学生。考试只起到评定分数作用,对教学的反馈促进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二是教务管理部门要更新管理观念,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改变单一的传统考核方式,鼓励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特别是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不能按照理工类的管理模式,而应该更加灵活化,完善考核制度,承认与鼓励教师在考核改革上的精力投入,要在制度上予以物质保障,发挥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J。

工商管理核心范文3

一、1—4月新农合运行基本情况。

(一)新农合参合情况

(二)新农合基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2011年1—4月,我县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663.76万元,占本年度基金总额15%。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圆满完成新农合2011年基金收缴工作,参合率达97.19%;二是严格控制了次均住院费用,提高了农民受益度,新农合实际补偿比达43%;三是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调整方案,提高参合农民受益度

根据上级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川卫办发〔2011〕195号)和医改相关文件精神,我中心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以确保参合农民受益度为目标,经反复测算,拟定并报请县政府出台了青川县新农合第七套补偿方案,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严格控制乡镇、县级医疗机构新农合自付药品比例,新增慢性病报销病种,提高基金使用率,使参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二)奋力攻坚,全面做好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科学测算,今年年初我们报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青川县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方案》,并根据方案内容对新农合系统门诊补偿模式进行调整,随后开展为期半个多月的巡回培训,深入每个医院,对经办人员进行面对面培训,确保其熟悉业务技能。

(三)加强宣传,以新农合制度的优越性为重点。

一是印制新农合宣传资料下发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宣传专栏、病房、村卫生站等位置张贴;二是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医院醒目位置悬挂新农合宣传标语;三是通过电视宣传,在县电视台滚动播放;四是指导各乡镇合管办、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广播、标语、宣传车、板报、墙报等方式,并组织驻村干部、村干部、卫生院职工、乡村医生深入农户家中宣传讲解新农合政策的目的、意义、医药费报销办法、报销比例等知识;五是将新农合宣传工作纳入乡镇新农合督导的重要内容,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深入乡镇、村社,开展入户调查,督导新农合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

(四)创新措施,进一步便民利民。

门诊统筹工作开展以后,各类表册登记,农合系统核销等手续繁琐,极不利于群众报账。为此,我中心联系软件公司,制作新农合软件与新农合信息平台对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为百姓报销新农合门诊费用,极大方便百姓报账。

(五)加强监管,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

(六)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根据新农合系统需求情况新增ctbs模式安装调试并增加服务器一台;二是不间断下乡指导、维护新农合信息系统各个支点;三是对新农合信息系统服务器进行全方面的维护及数据重做,并新添加了手机报账平台,与200多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接。

(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

今年1-4月,我中心积极争取资金,开展三期新农合经办人员培训,共培训400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与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促使其规范服务行为,有力的保障了新农合制度在我县进一步开展。

三、存在问题

(一)极少数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尚需规范

工商管理核心范文4

[关键词]技术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 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选取2009年89家技术创新型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了衡量上市公司的公司业绩的指标,并对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指标设定,进而利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得出回归方程并进行分析。

一、研究模型的建立

本文设企业业绩为Y;技术人员的数量为x1,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为x2,技术能力为x3,技术创新风险为x4,核心员工能力为x5,核心员工动机为x6,核心员工行为为x7,知识管理为x8。建立模型为:Y=a+k1x1+k2x2+k3x3+k4x4+k5x5+k6x6+k7x7 +e

二、相关性统计

表1 业绩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及知识管理的相关关系

本文利用SPSS软件,选用2009年我国89家技术创新型上市公司的信息,对公司业绩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进行相关分析如表1。在表1中,相关系数旁边的两个星号(**)基表示显著性水平a为0.01时可拒绝零假设,一个星号(*)表示显著性水平a为0.05时可拒绝零假设。因此,两个星号比一个星号拒绝零假设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小。(**相关性在1%水平(2-tailed)。*相关性在5%水平(2-tailed)。)

三、回归方程的建立

首先利用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的水平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方程的多次进行总体回归效果(F检验)、拟合优度(R2),以及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进行相应的检验,最终得出最能解释企业绩效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其次,利用回归结果对前面的假设进行检验,并分析原因。

为了有效地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我们将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水平与自变量之间,采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全部纳入方式进行回归拟合,回归结果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回归方差分析表

根据回归统计结果显示,调整后R2为0.322,说明回归模型对因变量企业绩效水平的解释能力为32.2%。回归方程的F检验值为11.91,其显著水平为0.0010,且远大于F0.05(10,77)=3.62,说明回归效果较好,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所示,自变量技术人员的数量,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技术能力,核心员工能力,核心员工动机,核心员工行为,知识管理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假设下的检验,即在99%的置信水平上进入回归模型;技术创新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共8个自变量的t检验值均大于t0.025(77)=2.01,说明其回归效果显著。根据上述分析,剔除不相关自变量,得到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Y=0298+0477x1+0.321x2+0.69x3-0.232x4+0.079x5

+0.099x6-0.508x7-494 x8

四、回归结果分析

假设1,企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本文分为两项,一为技术人员的数量,二为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通过表1所示,利用数据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与假设相一致,及技术人员的数量,学历、资历水平与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当上市公司拥有本行业领先技术时,其技术的领先性的确能为上市公司带来较高的效益性,所得结论与假设相一致。

假设3,技术创新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当上市公司最近3年是否存在新的技术开发,存在新的技术开发就会使上市公司在三年内发生加大的支出,从而会影响企业的绩效。因此表1所示得为,技术创新风险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性,与假设结论不一致。这是由于我国技术创新类上市公司总体来说,数量较少,质量较低,这种情况有可能与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有较大的关系,进行技术创新,难免要就行人、财、物的投入,耗资巨大,但是获取利益期限较长,有可能在其工作期间,此种投资无法给你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是收益较少,甚至是由于投资巨大造成连续几年的亏损。

假设4,核心员工的胜任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提高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所得结论与假设相同。

假设5,核心员工的动机体现在上市公司是否给员工派发股份,所得结论与假设相同,即当员工为上市公司服务以主人翁角色承担其义务时,员工越能发挥其工作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假设6,核心员工离开公司,会给上市公司造成再次从人力资源市场中获取人才,并将其予以培训,使其快速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为企业做贡献,其过程有一定的时间性,并不能迅速为上市公司带来经济效益,从而使上市公司的企业效益有所降低。假设相同。

假设7,上市公司员工知识的有效转化能够促进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的增长,即当上市公司给予的员工报酬越多,员工为公司创造的效益就应越多,但是通过数据所得结论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与假设相反。核心员工的动机与核心员工的行为呈负相关关系,此数据关系的表现说明核心员工渴望上市公司给予股利的分配,上市公司未给予核心员工股利的分配,会导致核心员工离开上市公司;另外核心员工离开上市公司的行为与核心员工能否将其自身的知识顺利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呈负相关关系,即当上市公司核心员工能够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能为上市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的,就能减少上市公司员工离开上市公司,并继续为上市公司更有效地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滨伟.技术创新投资与企业成长性相关性研究[D].福州大学,2008(4).

工商管理核心范文5

一、理论创新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机制的经济体制。政府作为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之一,管理和服务是其基本功能。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部门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侧重资源分配性质的部门,其手中掌握了大量市场资源、要素的直接配置权力。如发改委、财政、金融等部门。二是侧重依法规范性质的部门,其拥有法律赋予的对企业违法市场行为进行监管、规范和惩处的权力,包括工商、质监、物价等行政执法部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和企业对政府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职能履行又衍生出新的需求,这就是资源整合职能,其主要职能内涵就是政府在履行资源配置和行政监管职能的同时。通过信息、规划调控、政策引导、行政指导、政府采购、项目发包、特许经营、环境营造、基础建设,以及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培育等柔性政府行政举措,促进存在于市场内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行政资源,改变其一维、单向、分散的存在状态,向世界经济调整趋势、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区域经济规划方向、地方市场紧缺项目的三维流动、多向集聚和无障碍整合,从而有效刺激新经济增长点的产生和区域内商务成本的降低、企业获取资源能力、效率的上升,通过实现经济的不完全依赖于新增投入的内涵式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急迫要求工商部门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审时度势,既从国际间产业分工、投资分布,又从国内区域梯度发展的需求出发,调整工作思路,从资源整合的新高度,创新对产业、行业、企业服务机制。

工商部门因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就是工商部门改革的指向标。近年来,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治理模式的改进,工商部门的职能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克服广为诟病的“重监管、轻服务”甚至是“重收费、轻监管”问题,高举服务旗帜,在坚持“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和成本、构建企业诚信体系以实现企业分类监管、推动新农村建设以贯彻城乡统筹战略、实施品牌战略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开展食品安全工程以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自身行政行为以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和冲动,以期在履行监管与服务两项基本职能中寻找统一和平衡点。这些职能的调整都应视为工商部门在继续依法履行行政监管的同时,创造性构建资源整合职能体系的探索性举措。这些举措也在实践中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市场的一致欢迎。因此,主动树立资源整合理念、履行资源整合职能,将是工商部门未来在政府机构改革和部门排序中,获得有利位置的极其重要的举措。

二、决策基础

在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下,影响各级工商部门未来发展的环境变量、资源变量,或者说全局工作决策的基础,主要有六个方面。对这六个方面变量进行战略思维,使部门加快完成适应过程,谋划职能调整方案,创造新的工作领域、工作体制机制,进而不断开拓新局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在全国的统一停止征收。这不仅表明了政府要在商业运营活动的便利性、市场准入和税费制度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的决心,更直接带来了工商部门收费职能的灭失,公共财政对工商经费供给体系的调整,以及工商部门职能体系重构、行政力量重新分配的迫切需求。

(二)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的出台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压力。新“三定”方案中并没有明显反映出“大部制”改革的走向,但已经开始比较明确地反映资源整合的职能导向。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即将启动,各级工商部门如果不能在巩固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地位的同时,有效获得政府在促进资源整合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则部门仍有被“边缘化”的危机。

(三)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决议。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三化联动、城乡统筹,这个我国未来发展的大局也就是各级工商部门今后履行服务职能、促进资源整合的主战场之一。全国工商系统过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算是先行了一步,耳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深化和继续落实的问题。

(四)应对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势力的重新组合。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恶化,石油危机、粮食危机、美元贬值等因素导致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在工商的职能履行上得不到充分响应和体现,那就直接意味着我们的服务方向和能力出问题了。

(五)各级政府分管领导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政府分管领导即代表政府直接抓工商工作的最高领导,其思路就是工商部门在履行基本职能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对部门的看法就是政府对部门的看法,另外,分管领导又是部门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适应其要求并主动工作,是部门的份内之事。

(六)目前全国各级工商队伍的现状。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人才储备不足,工作能力尤其是工作视野、创新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行政效能、吃苦耐劳精神等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一个部门必须要培养一批既能认认真真埋头拉车,又能与时俱进抬头看路,及时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进行战略思维的领导干部。开展各类领导干部培训,将是建设一批战略思维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三、改革路径

工商部门在履行好传统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同时,应该按照构建资源整合职能体系的思路,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指导体系建设。解决好在监管过程中和行政行为相对人之间的矛盾。

工商管理核心范文6

一、1—4月新农合运行基本情况。

(一)新农合参合情况

,我县新农合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参合农业人口总数达201323人,参合率97.2%。

(二)新农合基金筹集及使用情况

今年基金筹集总额为2617.20万元,其中402.65万元为农民自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为2214.55万元。去年结余基金567.06万元(含风险基金148.17万元),今年我县新农合可用基金为3184.26万元。截止4月底,县财政新农合补助基金已经到位80万元,中央财政预拨新农合基金645万元,省、市新农合补助基金暂未到位,基金到位率现为32.73%。

1—4月,我县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758.76万元,占本年度基金总额28.99%。家庭账户基金支出58.9万元。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圆满完成新农合基金收缴工作,参合率居全市第二;二是严格控制了次均住院费用,新农合实际补偿比达47%;三是提高了农民受益度;四是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调整补偿方案,提高参合农民受益度

根据广元市卫生局《关于调整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补偿方案的通知》(广卫发〔〕215号)文件精神,我中心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以确保参合农民受益度为目标,经反复测算,拟定并报请县政府出台了县新农合第六套补偿方案,严格控制乡镇、县级医疗机构新农合自付药品比例,新增慢性病报销病种,提高基金使用率,使参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新农合政策知晓率

一是印制新农合宣传下发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宣传专栏、病房、村卫生站等位置张贴;二是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医院醒目位置悬挂新农合宣传标语;三是通过电视宣传,在县电视台滚动播放;今年1—4月共制作3期电视宣传资料,时间长达50余天;四是通过县机要局网络管理中心将新农合政策变动情况等以短信形式群发至全县人民,确保宣传效果的同时合理引导农民就医;五是指导各乡镇合管、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广播、标语、宣传车、板报、墙报等方式,并组织驻村干部、村干部、卫生院职工、乡村医生深入农户家中宣传讲解新农合政策的目的、意义、医药费报销办法、报销比例等知识;六是将新农合宣传工作纳入乡镇新农合督导的重要内容,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深入乡镇、村社,开展入户调查,督导新农合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创新工作措施,确保农民受益。

根据省、市主管部门要求,报请县卫生局制发了新农合住院率控制指标、单病种限价收费和定额补偿、新农合住院病人指征、重大慢性病可报销范围等一系列文件,将全县各乡镇住院率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进一步明确了新农合住院病人住院的指征;根据全县医疗卫生技术情况,经县新农合技术指导组讨论,对单纯性阑尾炎、剖宫产等各类常见手术实行限价收费;将各类常见手术费用控制在规定范围之类,有效遏制挂床治疗、诱导轻症病人住院、乱收费、乱检查,开大处方,“搭车药”的现象发生。

(四)加强监管,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

今年以来,我中心继续采取采取随机抽查、入户调查等方式,1-4月份共组织下乡累计达20余次,加大外伤核实力度,加强对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督促检查,共查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违规事件3起,处理3起,惩扣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服务质量保证金5000余元,为新农合基金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加快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根据省卫生厅统一要求进行全县40余个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软件升级及日常维护;二是对照全省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增加新农合信息系统内可报销药品目录;三是针对各乡镇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个内问题进行巡回指导,确保新农合信息系统运行稳定。

(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今年以来,我中心积极争取资金,举办了乡镇新农合管理及经办人员培训班,共培训90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与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促使其规范服务行为,有力的保障了新农合制度在我县进一步开展。

三、存在问题

(一)宣传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部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还不够细致、耐心,表达的也不够通俗易懂,致使部分农民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理解,二是宣传方式需要创新,如何利用最少的经费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切实提高农民积极踊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觉自愿性。

(二)个别医疗机构诊疗行为不够规范

一是存在放宽住院指针,将应该门诊治疗病人收入住院治疗、滥用抗生素、开大处方等不规范行为。二是个别医疗机构部分药品价格偏高。

(三)个别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新农合工作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各类设施配备不齐全,新农合稽核人员兼职现象严重;二是新农合各类标识设置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三是部分医疗机构新农合资料档案保存不规范。

(四)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指导不力的现象客观存在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县合管中心人员忙于县外就医住院人员的报销工作,如何完善合作医疗和监管机制,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为明年门诊统筹工作奠基铺路

一是加快新农合医疗费用审核无纸化,所有审核工作均在信息系统里处理完毕;二是做好门诊结算工作,将以前全县农民门诊余额核对清楚,并在信息系统里备份,为明年门诊统筹工作打好基础。

(二)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发展。

一是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灾后重建与新农合制度恢复与发展上来;二是千方百计争取灾后重建项目资金,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三是为将各乡镇合管办及全县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与两保争取财政资金,并按人头争取足额的办公经费;四是加强县内各级医疗机构“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人才危机。

(三)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防止新农合基金流失。

一是继续实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人的监管;二是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防止医疗机构为增加收入而拖延疗程、增加用药品种、增加检查项目、延长病人住院时间等做法;三是定期向县新农合监督小组汇报监管工作情况,取得其工作上的支持。四是完善公示制度,做到公开透明。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设立新农合公示栏,将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情况,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可报费用和补偿金额,以及新农合有关政策、监督举报电话、群众意见与反馈等内容进行严格公示,每月公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