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

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范文1

摘 要 以南京工程学院校训“学以致用”为目标,从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建设微电子类课程混合式分层次立体化的应用能力

>> 面向应用型嵌入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嵌入式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快递物流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食品分离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面向应用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研究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试探索与实践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层面[N].中国电子报,2015-10-30(1).

[3]许碧荣.微电子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2014(34):126-127.

[4]冯晓丽.美国高校微电子类课程模式及其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15(1):67-70.

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范文2

如何划分校本课程的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分类有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开发主体、开发范围与开发程序这三个维度。

如果按开发主体来划分,则有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现阶段我们主要倡导教师小组、与校外合作这两种。

如果按开发范围来划分,则有单门课程、一类课程和所有课程的开发,现在我们主要倡导一类课程的开发。

如果按开发程序来划分,则因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在这几种方式中,课程开发主体的参与程度由低到高,开发的范围从小到大,开发的程度也由易到难。课程选择是参与程度最低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只是行使了课程选择权,是从几种备择的课程中选择一种。课程改编、整合是在备择的课程中通过增减和重组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加工。课程补充、拓展是对原有课程进行补充性、拓展性的加工。课程新编是参与程度最高的校本课程开发类型,意味着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技术创生一门崭新的课程。

校本课程有哪些具体的开发形式

综上所述,开发程序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维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具体形式。

课程选择。主要是指在备择的几种课程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刚起步时或课程开发能力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经常采用这种适宜的方式。如当学校确定要开一门书法课,在既没有经验又没有合适的教师的情况下,看看别的学校有没有可借鉴的或类似的课程,如有,就可以移植或选用,以后再逐步建设。当然,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课程。

课程改编。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它也包括某些学校引进国外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课程改编一般涉及五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即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

课程整合。主要是指按照某个重要的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一门新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分科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校本课程引进最新的主题元素,如可以以灾后心理辅导、汶水新城规划、奥运志愿者、太湖水污染治理等这样的主题开发跨学科或超学科的校本课程。

课程补充。主要是指对原有课程的不足而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补充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如英语会话、作文写作指导等,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补充;可以是矫正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

课程拓展。主要是指对原有课程的优势而进行拓展,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拓展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如数学思想、唐诗欣赏等,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拓展,如国际象棋Ⅰ、国际象棋Ⅱ等;可以是内容的广度拓宽,也可以是内容的深度加深。

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一、实现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因素

1.以语文课程角度开发校本课程的选择空间

(1)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要求我国使用教材统一化,但是同时要满足学生的素质发展,在此基础上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那么高中语文课程在多种要求下需要做出的改革要满足以下两方面:

第一,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基本功。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语文课程的发展与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在此基础上落实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保证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自主选择权力。

(2)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空间基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对高中语文教材提出的要求是在制定教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空间,使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使语文内容具有创新性,将课堂上与课后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一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文校本课程注重的也是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教师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从而开发出适合学生特征的课程,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教育价值。

2.以学生对语文课本内容的需求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趋向多元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的知识与涉及面要求是非常广的,所以就需要校本课程中具备多元化的领域知识。所以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满足以下两方面需求:

第一,校本课程中语文文章的选择要注重现代性与艺术性,但是也不能忽视文章本身的哲学性与文化性,选择文章的角度要基于学生素质发展与文化素养视角。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区别于陈旧的教学内容,所以在知识量的设置上要做到少而精,以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满足各个阶段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要求。

(2)学生对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趋向多元化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对来说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多元化的,并且主动学习与参与意识还是非常高的,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协同合作、小组探讨以及完成课后实践活动或参加各种比赛,这个阶段的学生愿意主动接受语文知识,可以是讲座、论坛以及参观等形式,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利用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课程教学,以满足学生对校本课程内容多元化的需求,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3.以语文教师落实与开发角度衡量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

(1)语文教师落实校本课程的主要方式是以学生需求为主

教师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拓展校本课程内容,其中包括对相关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补充以及活动的方式的增加,或者是将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分离,也能够拉近学科之间的距离,最终开发出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课程内容以及跨学科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采用新编制内容,也就是开发出语文教学的新单元,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深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拓展。

(2)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课程标准为主

高中语文教师在落实课程教学的时候主要以适宜的课程开发内容为主,这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那么教师在对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对文学领域的偏好,掌握不同能力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程度。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要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健康发展与课程进度要求基础上。

第三,充分应用学校能够提供的语文开发资源,利用学校语文教学优势。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

1.探索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点用以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资源意识在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所有语文课程资源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可利用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本地、本校以及即时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将这些教学要素适时的编写到校本课程教材中,使语文教学能够与现代化信息社会中的生活轨迹有效衔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且学以致用。

同时,校本课程中要注重语文实践课程的编写,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协作以及探索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与自然环境中领略语文知识并将其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2.高效利用学校传统优势资源用以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国民精神得到传承

区域性文化特性对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是资源的完善与特色教育的实现,所以地区间的民间文化、传统特色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源,编写地域性特色教育课程教材,使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效衔接,使国民精神得到沿袭。每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历史名胜、山川园林、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民间艺术、以及民风民俗都是独特的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所以学校与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可以尝试添加一些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的文化意境,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了解国民人文情怀,使学生的精神底蕴得到完整的构建。

3.科学开发多样化语文校本课程用以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需要

(1)主题类型校本课程开发

这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以横向拓展为主,进而对多元化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使校本课程的结构、整体得到优化,使其能够延续可持续发展的研发方向,以此能够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系列课程,主题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也有针对特殊知识面进行纵向拓展的开发形式,这种对某一知识领域进行深化与信息整合的开发方式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别学生对此知识领域的学习与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开发

这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是将语文教材作为圆点,进而向圆点周围展开辐射形式的研发,以此编写成系列教材。学科拓展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在该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以及教学规律基础上,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为重心,有效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与编制,这种系列教材能够稳固学习基础,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得到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要求,是教学进度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验)》[M].人民教育出版,2003.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2003.

[3]杨平等主编.《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M].北京大学出版,2002.

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范文4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范文5

关键词:校本课程 办学理念 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组织教师(主体是教师)或其他人士根据相关的政策而开发的课程。一直以来,我校都坚持开发校本课程,并努力使之成为办学特色,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多年来的办学实践,谈谈我校在抓好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思考与做法。

一、明确的办学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先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它的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我校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办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涉及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进而因材施教。

三、设置齐全的课程类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首先,我们要结合本地的区域需求,发挥我校特色优势,挖掘学校资源优势,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弘扬传统文化,张扬个性特长,做心理健康、活泼向上的好少年。根据这一主题,我们可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这不仅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还为实现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要注重课程的拓展、延伸和学生特长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开设种类多样的选修课社团:“品味书香”社(阅读)、“心灵手巧”社(彩泥雕塑)、粘贴画社、“纸上乾坤”社(折纸)、“棋”思妙想社、“独出心裁”社(剪纸)、七彩画室、“心随笔动”(书法)、十字绣等课程。

再次,我们还要把校本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开发出学科拓展类课程,如《生活中的数学》《习作天地》《情景英语》等课程。

四、强化教师主力军的地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主力军。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为主体,以自主、开放、合作的形式进行,且课程要适合本校学生实际。因此,我们在选用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时,应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争取让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当担重任。

首先,教师要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应内容的要求,密切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内容。

其次,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在爱好特长、品行修养、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千差万别。对此,我们可发放调查表从家长那里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学情,从而把握每个学生的鲜明特征。同时,学校还要利用活动课为教师提供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从而使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意想不到的智慧和灵感。

再次,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力求克服选课的盲目性,提高选课的科学性,使学生明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道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多种教育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育技能技巧掌握纯熟,对教学有良好的监控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对学生的需求把握准确,能很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而对于新教师来说就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发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受益,让自己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价值、体味教育幸福。

五、“走班制”是校本课程得以实施的主要形式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在我校全面实施,最初我们确立了“走班制”,但是随着校本课程实施,它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如各年龄段的学生在指定的教室上课,跨越年级、年龄差距较大,不利于施教和管理。为此,本学期初,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了实施方案,决定按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特长、爱好分班,具体方法:先由音乐、舞蹈、美术、器乐等教师在各年级选出具有这些素养与爱好的学生组成我校的特色社团。然后,剩下的学生,由班主任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组建不同课程的社团,在本班教室上课,这样便于实施教学与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允许选择有所调整,同时规定了每学期开校可以根据上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必要的调整,但要避免频繁调整,以便使学生长期稳定发展。这样,就使“走班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作为九年一贯制乡镇学校,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全面铺开,实为不易,但是我们从没有放弃。自从我校开发校本课程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范文6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点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业说,能否开发出高质量的历史校本课程,实现中职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预定目标,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发策略是否科学,中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途径是否得到有效拓宽。

1.科学选题,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建设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课程建设上,一般要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课程来源。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也要考虑到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地方以及社区的发展规划和历史资源联系在一起,从这些方面积极去寻找开发主题。如果学校自定开发主题目的性不强,也可以与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加强沟通,争取在他们的指导下,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一个好的开发项目。就课程类型而言,笔者认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因校而宜,可以是活动课程开发,亦可以是选修课程开发。

历史校本课程作为学生所学的历史课程的有益补充,对国家历史课程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无论是提高职业学生的知识面,还是拓宽学生的思维,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就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而言,可以是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历史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内容进行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发展。

中职学校历史校本课程自身开发力量是薄弱的,有时急功近利的开发出来,取得的成效反而不大,极易造成资源浪费。这个问题已成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我们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经验来看,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在选题上选好切入点,要寻找学生发展需求点和国家、地方历史课程内容空白点的重叠区,这样,既可避免历史资源的重复投入,又可以在开发出来之后,更好地体现出功用和价值。第二,要尽最大力量整合校内外历史课程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与效率的总体提升。

如何科学有效地整合好历史课程资源,对现在的一些中职学校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一些职业学校想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自己“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思想,为了与其它的学校有所区别,在资源整合不到位的情况下,忙于上马,开发出各种类型的历史校本课程,这种不量力而行的做法不利于历史校本课程的整合和开发,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不能靠一个学校的力量,进行闭门造车,实行内部开发。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请进来,采用合作开发的形式,这样才有利于资源的全面整合。

资源整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其中包括学校之间合作、课程研究专家与学校合作之间的合作、一些教育机构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领导与历史教师之间的合作等。特别是中职学校之间合作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可以增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力,充分实现人力及历史资源的共享,在当前学校资源缺欠的情况下,做好开发资源的最大利用。

以我们学校的历史课程开发为例,一些做法就比较好。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技能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为历史资源开发与利用准备好了条件。然后,对学校拥有的资源进行调查摸底,依据学校历史课程资源的情况,分析出自己历史校本课程中的优势,选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在这个基础上,多方面征询专家建议,确立开发计划,打好开发框架,做到“专业引领”。同时,面向师生征集案例与课程资源,对多方面人力资源进行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因此,在历史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时,学校要为教师、学生提供尽可能最大的帮助,充分尊重每一位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和实践的开发自由,吸纳包括社会力量在内的各种力量,形成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强大合力。

2.健全开发机制,采取有效开发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更深层次地推进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益有新的提升,我们需要健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在开发时应做到先易后难,不断推进。历史课程开发机制由集权向分权的根本转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时应做到逐步推进,不断完善。对于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己积累了一些经验的学校而言,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更上层楼,再加完善;而对于尚处在思考和探索阶段的学校而言,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快推进。应选择一些条件具备的历史课程项目进行校本开发,在这个开发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经验,然后扩大范围,进行系统开发,做好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等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在推进过程中,作为学校决策管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都要根据历史课程开发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发展需要。

在具体行动实践策略上,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中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此,学校可以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此外,还可以聘请课程专家来校加强指导,采取各种培养形式培训历史教师,让这部分教师发挥作用,参与到历史课程开发中来,进行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如果这样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开发力量,促进学校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提高,并在共同的开发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