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范文1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 综合改革 浅析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确保全面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保障,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任务。全面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范有效运作,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句容市作为江苏省镇江市代管县级市,近年来,坚持把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作为统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投入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在镇江率先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初步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卫生运行新机制。2014年初,句容市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财政部确定为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

一、主要做法

全面实现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2月起,率先以市为单位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做到了四个“百分百”:100%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100%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在网上集中采购并零差率销售;100%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享受药品零差率政策;100%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接受了基本药物政策、使用及处方集应用指南的培训。

全面完成人事制度改革任务。2011年,根据《镇江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完成岗位设置、岗位聘用管理和负责人竞聘上岗等工作。严格按照“双考核、双挂钩”要求,建立了以服务数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全面落实多渠道补偿机制。依据“政府卫生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原则,加大对卫生的财政投入,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均由政府预算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2013年,开展了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门诊总额预付制,在村卫生室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和新农合(居民医保)报销政策。

全面加强基层能力建设。采取市直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协办或承办的方式,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专题培训,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医防两方面知识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覆盖率100%;政府办乡镇卫生院100%;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67%,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达到省定建设标准。

全面筑牢农村卫生网底。按照每个行政村或3000-5000人口设置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均有1名乡镇执业(助理)及以上医师。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实行以“统一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药械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镇村一体化管理率100%。各镇均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乡村医生的工资收入由乡镇卫生院考核发放,收入标准基本达到年人均3万元以上。通过放宽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参保年龄,镇财政、村集体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形式解决在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全部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于离岗乡村医生,采取最低生活补助加工龄补贴或享受村级副职干部生活待遇的方式妥善解决离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离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已全部落实到位。

二、初步成效

建立了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领导层面,成立以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卫生副市长为组长,卫生、财政、发改、人社、物价等部门参与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医改联席会议,定期研究部署、高位协调基层医改工作,为基层医改提供组织保证。管理层面,市区基本医疗保险实行财政、人社和卫生三方制衡的管理体制,在市卫生局下设医疗保险结算中心,负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个险种的结算工作,发挥一手托两家的作用,为基层医改提供医保支持。制度层面,通过制定年度目标责任状的形式,将医改工作任务落实到各镇(街道、开发区),加大基层医改工作行政推动力。

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开展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调动各镇(街道、开发区)政府在村卫生室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责任意识。在硬件上强调标准统一,区域内统一设计图纸、统一标牌标识、统一设备设施和统一人员培训,句容市各地村卫生室由当地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设备设施均在30种以上;在软件上强调人员配备和服务内涵,目前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建立了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区域健康联合体建设。整合一、二、三级医疗资源,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管理团队,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把优质管理和服务理念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居民在社区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社区的收费价格”。推行康复联合病房。为推动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工协作机制有效形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康复联合病房,市级医院将适宜的康复期病人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联合病房,市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共同提供后续治疗、康复、护理服务,让康复期病人获得全程、无缝、同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了全新的基层服务新模式。开展“健康服务零距离”品牌活动,深入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在城市,将团队服务、网格化管理与家庭医生制度相衔接;在农村,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健康管理团队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加大信息化硬件建设。在市级医院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临床信息共享为目的集团医院信息平台;在基层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开展智慧健康系统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均安装了新农合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和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区域内联网,做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三、存在问题

基层医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为市级医疗机构一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职称水平还是学历层次与大医院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村卫生室人员状况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年龄老化,素质不高。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招录难度较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待遇、社会地位,还是职业发展前景,均难以与大医院媲美,多数医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虽然目前各镇(街道、开发区)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例如降低招聘门槛、放宽招聘条件、开展校园招聘等,但效果依然不佳,应聘人员不足,甚至无人应聘,基层急需的人才得不到有效补充。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经过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受绩效工资制度影响,职工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发挥,卫生服务利用率依然不高。

基药配供问题影响服务有效提供。部分基本药物采购目录内的药品由于企业生产及招标原因,存在供货不及时或断供现象,特别是急救药品和常用药品配送不到位情况严重,廉价药、短缺药品不能保证及时供应,造成高价药使用频率上升。中标品种不能完全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需求。药品供货企业服务质量不高,对基本药物供货企业监督制约不够。

进一步明确财政投入责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政府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提高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深入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大病保险。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的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进一步加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放低招考门槛条件,简化招考程序,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招录工作,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加大对在岗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探索开展全科医生特岗制度。

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健康服务联合体,调动县级医院参与、支持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积极性。拓展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深入开展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康复联合病房内涵质量和服务能力,在全市形成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就医新格局,大力推进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设立老年护理和康复病床,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深化“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治未病”工作。推动疾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综合防控模式实施。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范文2

一、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现状 

(一)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告显示,2016年我国乡镇卫生院37000个,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12-15年,乡镇卫生院数量呈下降趋势,同比2015年,2016年增长131个。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改进,新建卫生室,购进新设备,使用电脑化办公,服务效率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活条件、物质待遇、医疗卫生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群众满意度有一定提高。目前,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占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比例上升,乡镇卫生院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逐渐改变,更加重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在服务项目上,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医疗服务项目的数量减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11项是目前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二)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现状 

我国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经济水平与医疗服务需求矛盾现象严重。一方面,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能力有限,不仅难以负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对于小病慢病费用支付也存在困难。很多居民接受基层医疗服务都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不信任,就医习惯的影响,宁愿花更多的钱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而不选择乡镇卫生院。造成基层医疗服务资源浪费,发展动力不足。 

二、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差 

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基层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突出表现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首先是房屋建设,尤其是各地村卫生室、卫生院等,房屋建设十分简陋,房屋占地面积小,有的甚至不足500平米,卫生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房屋陈旧,年老失修,屋内设施简陋,医务人员的办公用品,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配置不足。甚至还有多处卫生院存在危房,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与群众的生命安全。其次是医疗设备陈旧简陋,不少卫生室几乎不配备大型检查设备,拥有检查设备的卫生院的设备大多陈旧老化,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提供能力与质量。三是信息化设备配置缺失,难以掌握更多患者就诊的信息与资料,也难以接受外界新技术、新资讯。 

(二)卫生人力资源不足 

基层医疗服务人力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卫生人力的数量与质量上。由于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作负担重,与城市医务人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不愿到基层医院工作,无法促進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2]村卫生室等机构,卫生人力往往在2-3人,试行轮班制。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严重不合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等缺乏科学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随意性大。不适当的人力资源安排,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严重影响了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乡镇卫生院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医务人员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医疗质量无法保证,难以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 

(三)信息建设落后 

近年来,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地区也逐渐开始信息化建设。但目前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各地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信息化建设进程不统一。在医院日常运转中,卫生院信息系统的绩效考核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这与多数医院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管理人员不注重信息系统绩效考核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医药采购流程混乱,采购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在应用电子化对居民健康进行管理时,存在健康档案更新不及时,促进慢性病防治效果不明显。此外,还存在信息系统内部互联互通效率低下,与外部信息系统沟通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受各种条件限制,对乡镇院的信息化建设,国家政策等缺乏了解,信息不通畅影响了他们的就医行为。 

(四)卫生服务能力低 

基层医疗服务卫生服务能力低下不仅体现在其服务能力不足上,体现在其卫生资源利用率低。首先,乡镇卫生院经费不足,其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缺乏物质保障。强调治疗,轻视预防,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卫生服务能力无法提高。基本药物配送不规范,难以适应基本药物需求。基本药物种类编少,常用基本药物网上采购不能及时配送到位,利润低的最基本用药,配送企业更是不配送,导致乡镇卫生院药的品种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难以满足。此外,由于群众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的不信任、不满意,不愿到乡镇卫生院接受治疗,卫生院业务水平低下,服务能力降低,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

      (五)政策落实不到位 

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一大障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偏差,相关执行机构及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可能存在偏差,影响政策效果。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影响,政策落实难度大。 

三、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失去了政府财政的支持是无法维系的,也不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重点要改善基础设施和设备。在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财政能力的情况下,有目标,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财政补助,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之处纳入财政预算,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乡镇卫生院每年都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更新医疗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办公环境和群众就医环境,提高就医质量。 

(二)加强人才培养,保证卫生人力资源 

人才是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核心,医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福利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提升岗位吸引力。从政策层面进行扶持,对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政策优惠与补偿,鼓励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为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成长、发展机会,提高其业务能力与医学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三)加强信息建设,促进现代化发展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尤其是各地农村卫生院信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加强信息系统绩效考核、远程医疗功能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对体系的运行进行严格监管。[4]基层卫生院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加强与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交流,积极与二级三级医院进行业务开展、机构管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提高远程医疗能力。第二,基层卫生院的软件、硬件、数据建设标准统一,减少信息共享的摩擦成本。第三,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建设,对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现有医务人员能进行专业化操作;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人才;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 

(四)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对基层卫生院重点科室进行共建,采取“内提升,外引进”的方式进行人才建设与科室建设,规范开展诊疗项目,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做好重点指标监测,提高卫生院服务能力。对内开展医务人员岗位轮训,技术骨干培训,全科医生培训,务实进修等。重视内部人员的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稳步推进绩效工资奖励制度,实施工资待遇与医疗服务贡献率平行的激励制度。对于医院财务管理,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脱离传统人力手工管理理念的禁锢,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加强收入管理、预算管理、财务资金支出的等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乡镇卫生院建设中的辅助功能。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财务管理部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制度约束与实时监管,避免财会资料丢失、失真等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政府职能,落实卫生政策 

黨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卫生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医院的管理,规范医生职业行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强化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尤其要规范乡村卫生管理,提高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5]健全落实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在合理划分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职责的职责上,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促进基层首诊,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卫生协会.2015—2016年“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部分地区的主要做法[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57-58+60. 

[2]刘正芳,潘瑞玉.浅谈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0):375. 

[3]曾建军,杨灵军,卿川.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6(17):17-18. 

[4]田淼淼,张小娟,朱坤.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流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06):32-37.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范文3

【关键词】基层;卫生组织;服务功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67-01

1提供健康教育服务

预防医学是医疗体系中最具成本效益的部分,初级预防做得好无论对预防慢性病或节省医疗成本都具有最大好处,卫生教育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基层医务人员须具备对一般民众及疾病患者施行正确卫生教育的能力。基层卫生组织所提供的健康教育议题重点包括下列项目:一是正确饮食。主动提供“多摄食各类新鲜的食物”、“多选用根茎类食物”、“每日营养素建议摄取量说明”、“食品成分分析”、“食物暗藏的负担”等及各类营养卫教的宣传,根据民众饮食习惯及慢性病病情特质给予个别化卫教。三是宣传正确用药。在基层卫生组织看诊或社区健康讲座中宣传用药安全、避免服用他人药物、丢弃过期药、各种药物正确服用时间、健康食品及补充品使用咨询、避免服用来路不明或非医疗单位提供的中药、西药等。

另外,为了有效发挥健康教育服务的功能,基层卫生组织需参与到社区自办的健康促进活动中来。基层医务人员走出基层卫生组织,积极参与社区自办的健康促进活动,提供卫教、演讲及咨询服务。利用节假日举办一系列的健康讲座或健康园游会,深耕社区,直接接触民众,做他们的医疗顾问,也做他们信赖的好朋友。倾听他们的声音,解答他们对疾病似是而非的疑虑,提供民众正确的健康观念与信息。

2提供针对老年健康的服务

目前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基层卫生组织医务人员势必面临更多老年健康相关问题,基层卫生组织医务人员应借助资料搜寻及研习,积极增加老年医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老年特有变化及诊疗特点,让年老疾病患者可以获得更周全的服务。对于老年人,应当经常组织体检。基层卫生组织医务人员应鼓励60岁以上老年群体接受健保健康检查,基层卫生组织也可以和社区内健保合约检验所合作,执行健检服务。

针对老年人所提供的服务,应重点关注慢性病的预防与服务管理。慢性病是现代疾病,根据历年死因统计,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糖尿病及高血压已占十大死因的前几名,占总死因的30%以上。为有效的防治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将三高(血压高、血糖高与血脂肪高危险因子的控制列为防治的重点工作。提升民众对中老年病“危险因子的认知”和“健康筛检的参与”,加强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促进、按时服药与异常有效控制率。生活型态、规律运动及饮食的改变是卫教重点。八是癌症预防。能针对家族史及不良生活型态作咨询建议,提供各种癌症的危险征兆的卫教,建立良好生活型态,对家族遗传癌症,建议筛检追踪时程,必要时做进一步风险评估。

3提供针对儿童及孕产妇健康的服务

就儿童而言,重点工作在于疫苗注射。基层卫生组织可以提供疫苗注射,包括小儿例行疫苗注射以及成人流行性感冒、水痘、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肺炎双球菌、破伤风等疫苗接种,可以增加预防性医疗服务的范围,同时有能力说明注射疫苗后副作用的发生及处置。

就孕产妇而言,重点工作在于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对于早期发现危险因素,维护孕产妇身心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医务人员应利用国家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机遇,健全孕产妇健康管理相关组织,明确各级职责,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要进一步理顺孕产妇保健项目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4提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

在新型传染病的威胁与日俱增新的状况下,基层医务人员若对疫情不清楚,就容易误诊,把重大传染病当成感冒来治,可能造成重大灾难。事实上,最容易遇上新型传染病患者的医疗人员就是基层医务人员,基层医务人员可以说是传染病防治第一线,为了民众及医师自身安全,基层医务人员对新兴传染病也应有基本认识及持续进修。社区环境相关传染病的防治是基层医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如流行感冒、手足口病、麻疹、水痘等,应能够向社区民众进行宣传防治之道。

另外,基层医务人员无论位于都市或乡村,都必须有一定救灾医疗的相关知识,能在重大伤亡的灾变中,负起抢救生命、维护民众健康的义务。尤其是医疗缺乏的偏远地区,基层医疗诊所常常是灾难现场可提供立即救护第一线最主要的医疗资源,因而基层医务人员宜接受高级心脏复苏培训,学习检伤分类,熟悉心肺复苏方法及伤患抢救原则,让救灾医疗作业更有效率。

5提供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与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就健康档案管理而言,基层卫生组织要负责首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更新信息、保存档案;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将相关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及时汇总、更新至健康档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健康档案的监督与管理。具体而言,应涵盖如下内容:通过多种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时更新健康档案信息;按照国家有关专项服务规范要求记录相关内容;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城乡居民提供中医健康服务,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健康档案管理;构建电子健康档案。

就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而言,基层卫生组织要针对辖区内居民,开展如下内容的监督协管服务: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基层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协管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采用在乡镇、社区设派出机构或派出人员等多种方式开展工作。基层卫生组织要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有关工作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及时做好相关工作记录。

6小结

现今由于社会及医疗环境复杂度远胜于以往,基层卫生组织的角色越发重要,基层医务人员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更是需要多方学习才能胜任,在职教育的重要性绝不输在医院服务的医务人员。基层医务人员应自我鞭策,努力求知,以提供社区民众最好的医疗照护,并做民众健康维护的好顾问。

参考文献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范文4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以及《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意见》中提到:“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应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服务。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4]。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5-6]。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7]。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范文5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新医改以来,福建省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总结,对“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医改以来,在缓解基层人才薄弱问题上,福建省陆续实施了许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如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千名医师帮扶乡镇卫生院、万名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根据福建省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9855 人,比2009年增长113.17%;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001 人,比2009年增长 35.62%。基本医疗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共诊疗人次数10818.9万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为1415.6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511.28万人次,增长56.54%,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6.7%;卫生院诊疗人次为2416.9万人次,比2009增加419.89万人次,增长21.23%,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11.4%。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数1368.9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61.75%;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数2356.1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21.23%。[1]

可见,2009年以来,在新医改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人才保障机制滞后,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依然严峻,全省普遍存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和人员编制紧张等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总量不足。 2013年福建省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86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37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0.312人。而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99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2.05人。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差距甚远。访谈中有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医技人员,有了医疗设备,也没有人懂得操作,造成资源浪费。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人次14.01人次,比2013年增加0.41人次。卫生院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10.03人次,比2013年增加0.71人次,卫技人员工作负荷量大。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尽管每年都提供大量编制用于对外公开招聘卫技人员,实施“五个一批”措施,并放宽招聘条件,将招收人员学历要求从本科下降至大学专科,同时为稳定新录(聘)卫技人员队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如福州市要求“新录(聘)用人员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自录(聘)用之日起计算,在最低服务年限内,原则不予办理辞职相关手续。如特殊情况,须经组织研究同意方可辞职或解除聘用合同。若未经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律按照自动离职处理”。但每年实际招收数仍与计划招收数相距甚远。每年计划招收的卫技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放射医生、超声医生)及检验医生等紧缺型卫生技术岗位,大多数医师岗位没有招到人员。紧缺岗位如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几乎无人报考。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中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偏低。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取决于各自的职称等级,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行的职称比例不合理,缺少高级职称人员,限制了医护人员发展空间。比如福州市事业单位一般的高、中、初级岗位总体结构比例为9:36:5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为5:28:67,比例少于其他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主体是近年来加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年龄相近,三、四年后都将取得中级职称资格,中级职数竞争激烈,且有限的中级职称职数用满后就无法聘任,更无法报考高级职称资格考试。据调查,目前福建省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级职称岗位已聘满。受高、中级岗位职数的限制,卫技人员考取高、中级资格后却难以评聘上岗。许多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都认为,现行规定的职称职数总数太少,而初、中、高职称比例也不合理。机构存在大量的中级、高级待聘人员,而副高级职称人员也觉得自己已到顶点,没什么奔头了,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也无法安心在基层服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机会少,卫技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少,目前的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服务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门诊人次数逐年攀升,致使基层卫技人员的基本医疗业务量激增。医务人员除了为辖区居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还承担着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65岁及以上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等12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是按户籍人口予以核编,即:每万人核编7-10名卫技人员。但福建省是人口流入大省,因此,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服务人口远远超出了核编的工作任务。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无法安排医技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技人员外出培训多数为短期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客观上影响了卫技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多数设置不够齐全,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就医环境普遍简陋,到基层就诊病源数大大减少,且基本为常见病,导致基层单位卫技人员临床经验积累不足,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滞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福建省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居民有病先到社区首诊,从而推动“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由于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总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 营养咨询等相关知识、技能则相对欠缺;全科医生多数为各科室的骨干医生,忙于开展日常业务工作,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

(1)基层医疗机构员工收入偏低,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绩效总量限制下,与其他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偏低,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基层医疗机构,扣除个人所需缴交的社医保、住房公积金,高级职称医师实际工资为5572元/月,中级职称医师为4392元/月,初级职称为3382元/月。据了解,在同样有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保障的情况下,有B超资质医生市场月收入水平在10000元左右,省市医院的护理岗位平均工资均达7000-8000元,工资待遇的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全额拨付的机构绩效工资较平均,无法拉开骨干医生和一般医生收入差距,造成骨干医生收入下降,更是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调研的机构普遍认为,由于医患关系紧张,相比之前,很多病现在能看也不看了,建议病人去上级医院,无形中又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空编现象突出,临聘人员多。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都面临着人员正式编制少和大量聘用临时人员问题。我们调研的基层医疗机构总编制人数 354人,其中在编在岗人数 221 人,占编制人数的 62.42%,实际在岗人数 329人,其中临时聘用人员

88人,占实际在岗人数的 26.74%。在调查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除了两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编,其他均存在空编现象,其中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编的原因是之前是企业的医院转型而来,人员太多,但其中许多不是医疗技术人员,而是辅助人员,更是增加机构的负担。临聘人员一般都面临工资待遇不高,没有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保障,因此,这些人员更不安心工作,流动性大。这更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医生福利待遇低,卫生院难以对其进行管理。乡村医生没有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社保医保得不到保障。大多数村医不愿意纳入药品零差价管理,公共卫生实施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村医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

此外,由于近年来卫技专业毕业生资源紧缺,而省市医疗机构的不断扩建吸引了大量的卫技专业毕业生,而每年为数不多的新进人员还需参加为期2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参加中级资格考试,致使基层卫技人员极度短缺。

总之,由于基层硬件环境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个人发展受限等不利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对工作不满意,鲜有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不到、留不住”医疗人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

北京大学李玲(医改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教授说,在中国,只要激励机制正确,基层医务人员和院长就能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当然,激励机制的关键是方向和目标要准确[2]。因此,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在国外,医院的人员支出一般占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比例还不足30%。[3]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总量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和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如江苏省徐州市就明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控高线确定在本地区基准线的150%。[4]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医疗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用于二次分配,允许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办法,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

(3)赋予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长(主任)一定的自,实现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权的对等行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强化其管理责任。

(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比例

(1)增加基层正高职称和中、高级职称职数。根据工作量和实际需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如果编制零增长,建议空编内专技临聘人员享受与在编在岗人员同工同酬待遇,工资福利均按在职同类人员职称每年的平均工资标准发放,基层财政根据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按空编内实际外聘人员数补助经费,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2)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为灵活的用人政策。为了吸引和稳定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单位的岗位需求、个人表现等经考核通过后可以单位内聘的形式聘任高、中级职称,并享有相应职称的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补助予以下拨(解决)。同时规定,凡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资格考试和高级职称考试;而对于在基层评完职称服务未满5年的到二、三级医院就职给予降级使用。

(3)为了保障村卫生室网底建设,允许各地区为村医核定专门编制,用于引进医学生和招聘具备执业资格人员 。三是组织开展空编问题专题调研督查,督促空编地区对符合岗位要求的编外人员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纳入编制管理。[5]

(三)加大基层卫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1)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鉴于现阶段医学本科生难以下沉到基层,可考虑定向培养大专“3+2”,补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另一方面,建立医疗联合体。县(市)级医院招聘的本科医学生在县(市)级医院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再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其关系仍隶属于县(市)级医院,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服务。

(2)加大培训力度。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许多医务人员得到了培训机会,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量少无法外出培训等原因,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他们反映护理人员及医技科室人员培训的机会更少。因此,今后政府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和长远的培训计划和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是盘活现有基层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利用院镇(街)协作,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讲座、传授医学新知识、解惑疑难病例,有针对性地安排基层医技、药剂、护理、公共卫生等人员专业特点,进行短期培训,有效促进现有卫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深造,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转岗培训及医学学历教育等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卫技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积极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着力转变基层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推广以人为本,树立“亦医亦友,亲情服务”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文理念。一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和社区(乡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预约、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基层签约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全科医生居民健康管理、营养咨询等方面医疗技术水平,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二是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完善和落实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方式、服务内容、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方面政策,加强对家庭医生的考核管理,完善家庭医生岗位的激励机制,鼓励家庭医生多劳多得。

(五)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访谈中,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表示,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他们都尽量把病人往上级医院转,造成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这有背于新医改的精神。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增加医疗透明度,使社会给予医务人员真诚的尊重和认可;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的良好风气。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短缺等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只有重视并不断加强此项工作,才能真正让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热爱基层、奉献基层、服务基层,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顺利实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据福建省2014年卫生统计提要整理.

[2] 李玲.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4.

[3] 刘益兵,吴伟.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4(10).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范文6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护士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75-01

在中国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全社会的整个初级卫生保障,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而其护理工作又是重中之重,担负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窗口功能,为广大的基层老百姓提供服务,对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理工作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调查护士与患者纠纷的原因,除去小部分是由于患者对于护士的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外,护士自身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一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现状

经过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的实践调查,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护士专业水平不高,护理业务技能有待提高,直接导致在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护士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新药的作用,注意事项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没有深入的学习,导致不能及时的发现挂针输液过程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医疗差错;(2)由于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基本上没有危重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接触最多的是打针输液,有很大部分护士做不到“一针见血”。(3)护士在配药、消毒和注射等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执行护理操作,大大地增加了患者在社区治疗过程中的感染概率。

2.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不注重职业礼仪,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与能力,最终导致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造成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护士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修养,没有健康的职业形象。(2)在沟通上处在被动地位,护士没有主动亲和地与患者沟通交流。(3)与患者沟通时,护士存在信心不足,怕说错话、做错事,容易产生畏缩情绪,部分护士甚至采取尽量避免与患者接触,不与患者说话的消极做法。

3.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不够完善、不严格,导致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进取精神。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1)有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护理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护士劳动纪律松懈,没有时间观念,上班迟到、下班早退现象常见,很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2)由于对护士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性化的关怀,导致护士对从事的工作没有认同感。

二 解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中问题的方法

对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需要各级卫生部门足够的重视,必须认真分析,并及时有效的解决。具体可以从强化护士的在职培训学习、重视护士职业礼仪、加强管理和加快发展基层护理事业四个方面解决。

1.强化护士的在职培训学习,充实其医学理论知识。省、市、县等卫生部门定期组织护士护理专业技能操作竞赛,其职称的评定与晋升要与之有一定的挂钩。由当地的卫生部门牵头,定期把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送到省级大医院护理部门学习实践,并邀请优秀的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讲座和指导教学。要促使护士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特别是知识和能力。随着护患关系的变化,护士还必须具有与现代护理操作实践的观点及相关标准的知识,拥有基本的伦理学相关知识。

2.重视护士职业礼仪,培养其较高的亲和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在现代社会,随着医患关系的变化,要成为一名基层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但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操作水平,而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修养以及与不同患者沟通的能力。(1)提高基层护士的职业礼仪修养应从护士仪表风范与护士语言修养两方面下手。在工作起间,必须要求护士淡妆,不涂彩色指甲油,不留长指甲,在患者面前的行为举止应该健康、稳重、有朝气。护士应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水平,尤其是与患者打交道时讲究语言的技巧与艺术性。(2)亲和力是基层护士与患者沟通时必备的素质要求,它可以迅速地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很容易获得宽容与理解。基层的患者由于各方面的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在与基层患者沟通时,护士如果拥有较高的亲和力,那么与其的沟通问题就迎刃而解。

3.加强管理。设立患者投诉热线与意见箱,进一步提高护士待遇,用心关爱护士,为其创建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每个护士都应该参与制定实践的评价标准,在所有的护理环节的过程中,要通过患者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上级评价四评价相结合,使护理实践达到高水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专职分管护理工作的领导,制定严格的劳动工作制度,严肃劳动纪律。(2)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资、提高社会地位,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由于基层护士多与患者打交道,心理压力大,应该重视其心理健康状态,多对其开展心理方面的辅导与调适,以促进护士能更加高效地完成护理工作。

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越来越多的医疗任务,而护理工作是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患者认同并愿意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窗口。提升基层医疗护理水平,改善护患关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下来的任务。只有大力提高基层护士的知识与技能操作等综合素质,坚持不懈地改进护理质量,加强护患沟通,持续完善并落实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才能进一步减少护理差错,做好护理工作,改善护患关系。以达到护士工作积极性高,患者满意,为整个社会的和谐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宝莲 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和道德[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2)

[2] 陈兴碧 浅谈门急诊护士与患者的语言沟通.首席医学.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