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疾病预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疾病预防措施

疾病预防措施范文1

[关键词] 鸡养殖 常见疾病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52-01

在鸡饲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疾病。因为不同的环境、季节或者湿度和温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疾病的原因就会很复杂。

一、鸡养殖过程中常见几种疾病

1.禽流感

禽流感是一种在鸟类中存在的流行性感冒,其主要对鸟类产生危害,同时禽流感又存在很多的亚型,这些亚型对鸡造成也会造成严重的威胁,特别是H5亚型禽流感,其发病率为100%,鸡感染该种疾病之后,其死亡率高达98%。鸡感染禽流感之后,潜伏期在几小时到几天不等,感染之后主要的症状表现为体温持续升高,精神萎靡,进食量下降或者停止进食,羽毛杂乱不堪,母鸡的产蛋量会明显下降,有的鸡还会伴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出现咳嗽,喷嚏,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之后,在此基础上会出现流泪,头部和面部水肿,供给失调。病程稍长的鸡会患有继发性的感染症状。

2.鸡瘟

鸡瘟主要是由于鸡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疾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其中在春季和秋季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时期。患病之后鸡的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出现张口呼吸的现象,同时从咽喉中发出奇怪的声响,病症较长的鸡会出现动作失调等现象。

3.鸡的球虫病

鸡的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在鸡肠道上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主要集中发生于出生三个月以内的雏鸡,其中出生半个月到一个半月之间的雏鸡最容易感染该种疾病。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主要的表现为鸡怕冷,经常会拥挤在一起,无精神,经常会排除带血的粪便,出现贫血,等到发病的后期会出现运用失调,最后痉挛而死。

二、预防对策

1.鸡禽流感疾病的防治对策

首先,加强免疫接种,可以采用三价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养殖场的鸡应该在每三个月接种一次,每只鸡接种0.3ml,对于已经发生禽流感的养殖场应该立即进行接种,同时应该连续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控制鸡出现继发性感染的药物,治疗方法是在鸡的饲料中每公斤添加病毒唑100~200mg,连续使用一周,或者使用金刚烷胺按照鸡每公斤10~15m注入饮用水中,连续使用一周。此外也可以使用中成药制剂例如黄芪、板蓝根以及大青叶进行治疗。当鸡出现了继发性感染之后,应该及时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以向鸡的饲料中每公斤加入土霉素5g减缓病情,同时还需要向鸡的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增加鸡的抵抗能力;其次,加强饲养管理。在发病的集中区域,每天可以使用过氧乙酸或者次氯酸钠对圈舍以及圈舍的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在平常时期每三天消毒一次。尽量减少鸡的应激反应,必要时还可以向其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提高鸡的应激能力。同时还要为鸡提供一个适应生长和发育的必须饲料,保持饲料不存在霉变,提高鸡的体质。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为鸡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圈舍内空气新鲜,保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

2.鸡瘟的预防对策

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地药物治疗鸡瘟。在发病的初期可以使用抗鸡的新城疫血清进行治疗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鸡瘟对养殖户的危害十分大,由于没有特效药治疗,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必须采用综合防治对策,才有可能会控制其发生和流行。一般采取的综合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了,首先在雏鸡出生一周之后接种二联疫苗,对于出生一个月的鸡应该及时的接种一系疫苗,当鸡生长到两个月以后在接种一次疫苗进行强化免疫;其次,对于新购进的鸡必须单独饲养一个月之后,保证其健康无病才能将其混入到饲养的鸡群中;最后,在平时饲养过程中,应该做好鸡舍的卫生清洁工作,鸡舍用具一定要经过消毒之后才能使用,同时还要做好鸡舍,养殖场门口的消毒,设立专门的消毒池。

3.鸡球虫病的防治对策

球虫病的防治首先应该保证养殖场的干净卫生,对鸡的粪便及时的进行处理,雏鸡在出生一周之后应该及时的注射免疫药物,连续使用一个月左右,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更换药物,避免鸡出现耐药性。对球虫病的治疗可以在鸡的饲料中加入0.02%~0.04%的痢特灵或者0.003%的氯苯胍和0.005%~0.01%的土霉素进行治疗。

结语

总之,鸡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疾病,所有要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疾病的防控,禁止其他没有经过检疫的家禽或者鸟类进入养殖场,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好饮用水和饲料的安全,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各种病害,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作洲,张新. 水在家禽养殖中的重要性[J].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01)

[2]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J]. 畜牧市场. 2010(12)

[3]罗德霞.家禽养殖中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02)

[4]何冬梅.扶持家禽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出台[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0(10)

疾病预防措施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幼儿园是幼儿集中进行保育与教育的地方,一般接纳3-6周岁的幼儿。幼儿园的任务就是让幼儿的身体、智力以及心情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1]。但是由于幼儿的抵抗力较差,容易患上一些疾病,加上在幼儿园中的传播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幼儿健康问题[2]。为了保证幼儿在幼儿园中得到健康成长,本文加强对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我院进行健康保健的幼儿园儿童2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30例男童65例,女童65例,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12±0.11)岁。对照组130例男童70例,女童50例,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13±0.09)岁。两组幼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组采用全面的预防控制措施,具体措施:①幼儿园成立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落实每个部门、每个班级的具体职责。该领导小组由园长、保健老师、后勤组成。②全园需要提高对疾病控制的认识,重视幼儿园的卫生工作,定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而研讨,将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纳入到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幼儿园需要加强对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的通风,必要场所需要每天消毒。尽量避免组织幼儿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教育幼儿在注意个人卫生,要使用流动的水洗手,嘱咐幼儿在打喷嚏、咳嗽时要清洁手,不可共用餐具。如果发现幼儿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立即就医[3]。幼儿园保健室需要定期消毒[4]。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幼儿增减衣物,使用合理均衡的饮食结构,加强幼儿的户外锻炼,保证足够的休息。③建立幼儿园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一旦发现出现异常,各班班主任需要每天了解幼儿健康状况,发现疑似传染病的幼儿需要立即通知保健老师和幼儿园领导。发现幼儿身体不舒服或者出现高热立即隔离并通知幼儿家长。记录好每日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患儿的家访工作。加强幼儿园消毒。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出现传染性疾病的例数,包含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皮肤粘膜感染、腹泻、手足口病。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l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对照组呼吸道感染3例、胃肠道疾病4例、皮肤粘膜感染4例、腹泻5例、手足口病3例,实验组呼吸道感染1例、胃肠道疾病1例、皮肤粘膜感染1例、腹泻2例、手足口病1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幼儿园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自身免疫力低下,群体性的学习与生活容易引发传染性疾病。幼儿园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加上身体原因,容易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因致病因素感染疾病,加上幼儿免疫系统不完善,加强对幼儿园儿童的传染性预防控制工作十分重要。为了能够帮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减少疾病对幼儿的干扰,在幼儿园相关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到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将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考虑到幼儿园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包含环境、药物管理、饮食管理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管理。针对幼儿园部分特殊区域需要做到定期的消毒[5]。药物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免疫力。饮食管理也是希望通过从食物的角度提高幼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日常生活习惯管理是培养幼儿具备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幼儿勤洗手等等,有效遏制传染性疾病在幼儿园中的传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呼吸道感染3例、胃肠道疾病4例、皮肤粘膜感染4例、腹泻5例、手足口病3例,实验组呼吸道感染1例、胃肠道疾病1例、皮肤粘膜感染1例、腹泻2例、手足口病1例,对照组总发生率14.62%明显高于实验组4.6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过程中采用全面的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高幼儿抵抗力有着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英杰.儿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5,52(25):3569-3570.

[2]张秀莲,刘宇春.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3(04):162-163.

[3]虞晓燕.儿科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52(17):2369-2370.

疾病预防措施范文3

【摘要】 艾滋病是当前人类社会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自从第一次被发现以来,它已经吞噬了无数人的性命,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能根治它的方法。本文主要从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防治措施等方面简单阐述了此种病症,意在普及艾滋病的常识,加深大众对其的了解,减少人们对此种病症的恐惧,以及怎样做好日常的防护工作。

【关键词】 艾滋病 临床表现 传播途径 高危人群 预防措施

艾滋病属于乙类管理传染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ency Syndrome-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播,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自从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起,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 临床表现

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可有3个发展时期:

(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持续两周左右,可自愈。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肌肉关节酸痛、神经症状和脑膜刺激征等。这时病毒刚刚进入人体迅速复制,病毒量急剧增加,损伤了免疫系统。此时机体还没有产生与艾滋病有关的抗体,很难通过血液检测来确定艾滋病的感染,医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窗口期”。这个“窗口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只有在“窗口期”以后进行艾滋病抗体(抗—HIV)的检测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成为艾滋病患者,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潜伏期长短与感染HIV的量呈负相关。在这些年里,免疫系统还未被病毒完全破坏,感染者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看起来也很健康,日常生活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体检时大部分人也无异常,少数人可查到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由于没有任何症状,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而很可能成为艾滋病的传播者。

(3)发病期:几年以后,艾滋病病毒在体内越来越多,免疫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时就进入了艾滋病阶段。艾滋病患者的抵抗力急剧降低,正常人能够抵抗的感染,到他们身上就会使他们生病,这就是发生了机会性感染,机体免疫系统也没有能力清除那些变异的细胞,所以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常发生一些正常人很少发生的肿瘤。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全身衰竭,常会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等表现。如果不经治疗,通常在2年内死亡。这是艾滋病患者的最后阶段,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这个阶段才被发现。

二. 传播途径

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1)性接触传播:此为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

(2)血液传播: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经破损处传染;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等直接或间接的血液接触。

(3)母婴传播: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产道、乳汁传染。

相反,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比如:同桌用餐;公共场所的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在一个教室上课、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扶手,办公室的办公用品,工厂车间的工具,以及影剧院、商场、游泳池等场所的接触;礼节性亲吻;礼节性拥抱;双方手部皮肤完好时的握手;使用公用马桶、浴缸;蚊虫叮咬;接触艾滋病患者摸过的纸币、硬币、票证,等。

三. 高危人群

凡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有关的人群都是高危人群。大致可分为3类:

(1)有高危史者。其中包括男性商业、女性商业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异性多性伴者、男同性恋者、性病患者。

(2)有不安全血液及制品接触史者。有过有偿供血(浆)史者,公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者,怀疑接受过不安全的输血及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制品者,生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使用未经严格消毒器械拔牙、美容、纹身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的人员。

(3)职业暴露者。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手术器械刺破皮肤、黏膜的医生、护士等,接触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血液样本的实验室人员,公安、司法部门监管人接触在押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四. 防治措施

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性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只要每个人都掌握预防艾滋病常识,注意以下事项,就可以把传染艾滋病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1)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反对性乱,不要有婚前和婚外;遵守婚前健康检查的规定;婚前一定要知道对象是否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遵守政府法令,不搞;

(2)不到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的理发店和美容店去理发或美容;浴室的修脚刀一定要消毒,刮脸刀、电动剃须刀必须每个人自备专用,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必须每个人一把;

(3)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眼、纹眉、纹身;

(4)不以任何方式吸毒;有毒瘾者暂未戒除前切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5)医疗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检查、治疗器械;不到消毒得不到保证的诊所、医院去打针、拔牙、针炙或手术;儿童打预防针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在救护流血伤员时,要设法防止血液直接沾到自己的皮肤或粘膜上;

(6)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不要怀孕。

五. 关爱艾滋病患者

关爱是防治艾滋病的良药。艾滋病是人类面对的巨大威胁,在人类尚不能彻底战胜这一病魔之前,对艾滋病人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它虽然不能治愈疾病,但却有助于感染者和患者走出禁锢和阴影,回复治疗与生活的信心。但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恐惧使这一工作进展困难,只有建立了针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关怀,他们才能坦然接受检测,积极接受治疗,从而有助于实现对艾滋病的全面控制。

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来说,他们同样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需要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作为健康人,我们应该对他们保持宽容、理解、支持和信任的态度,不使他们因悲观绝望而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对他们不惧怕、不恐慌、不歧视、不憎恨、不嘲笑;

(2)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在医疗上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3)只要他们健康状况许可,可以照常工作、学习、不应排斥;

(4)全社会同情他们,热心关怀他们,提供心理和情感的支持,支援他们与疾病做斗争,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抵抗力,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尽可能保持健康,度过美好时光;

(5)动员他们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医务人员不得拒绝为他们进行治疗;

(6)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命;

(7)通过咨询来倾听他们的诉说,使其驱散心头的郁闷,给予他们精神关怀与抚慰。

参考文献

[1] 王临虹.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疾病预防措施范文4

关键词:路基 病害 预防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公路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在山区重丘新改建公路中经常遇到高填方路基。高填方路基的填方工程量大、工艺复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行车重复载荷的作用,在高填方路基路段,经常出现路基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坍等病害,而且较难治理。本文就在河北西北部山岭重丘区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高填方路基常见的病害原因,浅谈其预防及防治的方法。

2、高填方路堤的定义

路堤是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其作用是支承路床和路面。路床以下路堤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是指路面底面以下0.80-1.50m范围内的填方部分;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即路面底面以下超过1.50m的填方部分。

高填方路堤也称高路堤,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规定:高边坡路堤与陡坡路堤设计应贯彻综合设计和动态设计的原则。应在充分掌握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填料来源及其性质的基础上,综合进行路堤断面、排水设施、边坡防护、地基及堤身处治等的设计。当实际情况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设计,保证路堤稳定。对边坡高度超过 20m 的路堤或地面斜坡坡率陡于 1:2.5 的路堤,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路堤,应进行个别勘察设计,对重要的路堤应进行稳定性监控。据此,高填方路堤与低填方路堤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填方路堤的稳定不仅与边坡高度有关,也与路基填料及其性质、边坡坡度、地基所处水文地质状况、路基压实机具、施工方法等有关。所以说,高填方路堤只是笼统地指填方较高的路堤。

3、高填方路堤的主要病害

高路堤工程完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与汽车荷载重复的作用,常出现路堤的整体下沉与局部下沉。特别是桥涵结构物台背回填与路基填方交接处、填方与挖方交接处,路基下沉尤为突出。高填方路堤常见的病害有三类:

(1)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

(2)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纵横向开裂;

(3)路基滑动或边坡坍塌。

4、病害产生的原因

高填方路基病害的原因很多,有设计方面的,也有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公路受到自然环境多样性影响,同时也受到路基本身自重荷载和车辆荷载的作用。能否保证高填方路堤长期稳定,关键取决于设计和施工。

4.1 设计方面原因

(1)由于路线几何线形指标采用得较高,通过不良地质路段的情况也增多。不良地质地段土基强度低、承载力低,设计处理不当,土基易于产生压缩沉降或挤压移位,导致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

(2)路线穿越宽浅游荡性的河床时,路基与桥梁衔接处填土较高,路基填筑与桥梁修建所涉材料弹性模量相差较大,如过渡段结构设计不合理将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桥头跳车。

(3)通道、涵洞铺砌未考虑防水设计,易导致地表水渗透浸泡路基,使路基承载力下降而发生沉降变形。

(4)高填方路段纵、横向排水设计考虑不周,易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而降低地基承载力,使路基沉降。

(5)高边坡路堤坡脚防护与加固不妥。如抗滑桩设计的起止点不合理,往往造成起止点处因抗滑力不足引起路基下滑而使路基沉降开裂。

(6)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在路基范围内排水不良会引起路基填土含水量大、土质松软、强度降低、边坡坍塌、堤身沉陷或滑动以及产生冻害等

4.2 施工方面原因

(1)路基施工前未认真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建设与永久性排水系统的有机结合,使得路基排水系统不畅通,长期积水浸泡路基致使地基和路基土承载力降低,导致沉降发生。

(2)原地面处理不彻底,如未清除草根、树根、淤泥等不良土壤,地基压实度不足等因素,在静、动荷载的作用下,使路基沉降变形。

(3)不良地质路段未予以处理或处理不当而导致路基沉降变形。

(4)填筑顺序不当。在高填方路堤施工中,填层超厚或未严格按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工艺施工,路基压实度不足而导致路基沉降变形;未全断面范围均匀分层填筑,而是先填半幅,后填另半幅而发生不均匀沉降。

(5)高填方路基在分层填筑时,没有按照相关规范或设计要求的厚度进行铺筑,随意加厚铺筑厚度;压实机具按规定的碾压遍数压实时,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当填筑到路基设计高程时,必然产生累计的沉降变形,在重复荷载与填料自重作用下产生下沉。

(6)路基填方在填挖交界处未按规范要求挖台阶。或因原地面土和填料密度、承载能力不同,如填挖交接处软土、腐殖土等未清除干净或填筑方式不对及压实不足,就会出现接合部衔接不良而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

(7)施工组织安排不当,先施工低路堤,后施工高填方路基。往往高填方路堤施工完成后就立即铺筑路面,路基没有足够的时间固结,而使路面使用不久就破坏。

(8)桥涵结构物台背回填和路桥过渡段(一般距台背10~20m范围)填筑时,台背回填由于大型机械作业不便,小型机具压实不足或填层超厚;而路桥过渡段因路、桥先成形,过渡段后填筑,两者均易造成压实度不足而沉降。

4.3 路基填料原因

高填方路基施工时采用的填料如果混进了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土等劣质土,或土中含有未经打碎的大块土或冻土块等;由于劣质土抗水性差、强度低,路堤将出现塑性变形或沉陷破坏;在冰冻或季节性冻土地区,由于劣质土或冻土块的存在,路堤极易出现冻融翻浆现象。在填石路堤中若石料规格不一、性质不匀或就地爆破堆积,乱石中空隙很大。这样,在一定期限内(例如经过一个雨季)可能产生局部的明显下沉。

4.4 质量管理方面。

施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压实度的抽检频率不够,检测资料不真实;质量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施工现场管理不严密等,使得高填方路基是施工质量实际达不到工程技术要求。

5、病害的预防措施

为避免或减少高填方路基的病害,应从工程的勘察设计、路基的填筑材料、路基施工质量管理以及养护技术等方面严格控制。

(1)严把勘察设计关。对于高填方路基,特别是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填方路段,设计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使沿线地质地貌及水文情况资料与实际相符,使设计的基础数据准确,确保路基工程设计质量。

(2)高填方路基填料宜优先采用强度高、水稳性好的材料。应通过试验段确定机械的配备,碾压遍数和松铺系数。在分层填筑时,严格控制填层厚度、逐层整平碾压,并按规范进行操作。

(3)基底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特殊地段或承载力不足的地基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路基填筑前必须彻底清除地表植被、树根、垃圾和种植土,加大原地面的压实力度。如果有机质含量和其他杂物多而不易压实,应换填土;如果是软土地基,要按《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对软弱土进行加固处治。

(4)高填方路基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的路堤高度与宽度填筑,一般较设计宽度每侧超宽不小于30cm,以确保边坡密实;分层填筑压实,严禁贴补,确保路基的整体性和边坡密实。

(5)施工中,各施工层表面不应有积水,填方路堤应根据土质情况和施工时气候状况设置2%―4%的双向排水横坡,及时排走雨水。施工前,应先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

(6)旧路加宽时,清除边坡上的杂草,并沿旧路边坡挖成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0m。填方分段施工两段交接处,则先填段应留台阶与后填段分层阶梯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半填半挖路段按规范要求设置台阶并分层压实,提高路堤的整体稳定性。

(7)可以在填筑好的高填方路基上堆置高度3m以上的碎石或其它重物,对路基施加超载预压,加速完成路基工后沉降,增加路基强度。

(8)高填方路基压实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采取强夯法、冲击压实法、振动压实等方法,增强压实效果。

疾病预防措施范文5

1.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凉爽的玉米种植区,特别是东北、华北北部、西北、西南及其他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严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部叶片扩展。症状: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出现点状水浸斑,沿叶脉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的大斑。田间湿度大时,在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传播途径:通过分生孢子或者菌丝形式附于病残体上越冬,以气流进行传播。发病条件:相对湿度超过90%,温度在20~25 ℃时易发病。

2.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春玉米区普遍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区发生比较严重。病原菌侵染种子萌发后产生的胚芽,并随生长点生长,但直到穗期才可见到典型的症状。病株果穗短粗,外观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受害后期,果穗苞叶自行裂开,散出大量黑粉。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体刺激后畸形生长。

传播途径:主要以土壤带菌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种子、粪肥同样可以传播。

3.玉米茎腐病:茎腐病常由几种真菌和细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一般发生在甜玉米的吐丝后期,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即“青枯型”常出现在暴风雨过后,或天气有大风,经过2~3天叶片失水呈青枯萎蔫状。慢性型病程进展缓慢,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朽,感染部腐烂,有腐嗅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髓部中空,易倒伏,果穗下垂,籽粒干瘪。传播途径:欧文氏杆菌细菌。

传播途径:病菌随残体在土表过冬,病菌可以经伤口或直接侵入。或从叶鞘基部侵入茎部,并扩展到下部的节间。也可以靠种子传播。该病在30℃高温高湿,田间空气不流通、土壤排水不良发病重。

4.玉米小斑病:主要为害叶、茎、穗、籽等,病斑椭圆形、长方形或者纺锺形,黄褐色、灰褐色。有时病斑上具轮纹,高温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点。

传播途径:温度高于25度和雨日多的条件下发病重。

5.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

传播途径: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除传播病毒外,对玉米的危害亦很严重。蚜虫刺吸的同时吐出一种唾液,影响生长和扬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秃顶。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

二、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以降低田间温度。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浇水施肥,分期培土,雨后及时排水,中耕松土,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减轻病害发生。在玉米定苗时,除去有虫苗,并带出田块;发现粗缩病、矮花叶病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株,减少翌年侵染源。

疾病预防措施范文6

计算机病毒是通过复制自身从而感染其它程序的指令代码或程序。当染毒文件运行时,病毒也随之运行并自我复制来感染其它程序。不过,良性病毒没有恶意攻击性的代码,只占用系统的资源,让系统运行减慢。但是对大多数的恶性病毒却是携带恶意攻击性的毒码,一旦被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自80年代由莫里斯编写的第一个“蠕虫”病毒程序问世以来,世界上已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病毒。主要有以下主要病毒:文件型病毒,引导扇区病毒,混合型病毒,变形病毒。计算机病毒有以下特点:一是隐蔽性强,二是繁殖能力强、三是传染途径广、四是潜伏期长、五是破坏力大。

2、对计算机病毒运用的技术加以分析

人们设计计算机软件的目标主要是提高信息处理功能和降低生产成本,往往忽略了安全问题。这就给计算机病毒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硬件设施缺乏整体安全性考虑,软件方面也易存在隐患,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为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全球万维网使“网络全球化”,更为计算机病毒创造了实施破坏的环境。计算机病毒入侵的核心技术是解决病毒的入侵。其攻击目标是计算机各种系统,以及主机到各种传感器、网桥等,以使他们的计算机在关键时刻受到诱骗,而导致崩溃,无法发挥作用。从技术方面来看,病毒的入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1采用无线电方式。主要是把病毒码通过无线电发射到对方的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也不易被察觉,但也是技术难度最大的一种方式。采用的途径大致就是直接通过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电子设备发射病毒代码,从而使接收器处理时把病毒传染到主机上,以达到破坏的目的。

2.2采用“固化”方法。即把病毒先注入芯片硬件和软件中,然后把他们直接或间接交给对方,让病毒传染对方电子系统,进而攻击目标计算机。此种方法非常隐蔽,即使染毒组件被彻底检测,也不能够说明其没有其他一些特殊功能。因为我国有太多计算机组件要从外国进口,所以才会很容易遭遇芯片病毒的攻击。

2.3采用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允许用户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如早期的win-dows98系统。

2.4采用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通过远程修改技术,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3、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采用的方法可从管理上和技术上进行预防

3.1管理上的预防。(1)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尤其是盗版软件。机房应禁止未经检测的移动盘插入计算机,严禁上机打游戏。因为游戏的运行环境较多,传染病毒的可能性较大。(2)本单位使用的计算机应有严格的使用权限。(3)对所有的系统盘以及移动盘进行写保护,防止盘中的文件被感染。

3.2技术方法上的预防。(1)采用内存常驻防病毒的程序在系统启动盘的AUTOEXE.BAT文件中加入一个病毒检测程序,它将时刻监视病毒的侵入,并对磁盘进行检查。但这种方法要占用内存空间,易引起与其他程序的冲突,所以不能把它作为防病毒的主要武器。(2)运行前对文件进行检测此方法主要采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查,但杀毒软件不能清除所有病毒,还是要注意预防。(3)改变文档的属性只读文档时不能修改的,有些病毒只能去掉只读标志,不能改变属性。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的方法来预防病毒。但它只是针对一般的文件型病毒而言。(4)改变文件扩展名由于计算机感染时必须采用了解文件的属性,对每种不同的文件都必须使用不同的传染方式,将可执行文件的扩展名改变后,多数病毒会失去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