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的要求和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偿献血的要求和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偿献血的要求和条件范文1

[关键词]无偿献血,复献率,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用血量越来越大,医疗用血只能采取健康公民献血的方式来满足。血液的来源不是每个公民都可以献出,必须在年龄、身体健康条件符合下才能参与献血。而符合献血要求条件的也不是每个公民都会加入在无偿献血队伍中,加入在无偿献血的队伍中的又不一定是每位献血者都会第二次献血。因此,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献血者招募策略,建立一支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实现由一次、偶然献血向多次、重复自愿无偿献血转变。因此,提高献血者的复献率是实现无偿献血工作的根本途径。目前在我国农村居民无偿献血比例处于较低水平 [1] ,黔西南苗族布衣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的西南部,为少数民族地区,辖区共七县一市,有128个乡镇,总人口280多万,农业人口190万,占总人口数68%,少数民族人口111万,占总人口数39.7%。献血者的招募是血站无偿献血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2]。是一项政策性强、社会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服务意识、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为更好地安全有效满足当地临床用血的需求。为提高血站有安全足够的血源,必须提高献血者的复献率,建立一支稳定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才能行之有效地保障临床用血的需求。为此,我们注重了技术服务和献血者在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的分型心理护理工作。现浅析于下。

1、技术服务: 1.1静脉穿刺技术:静脉穿刺技术是评价献血护理服务质量优劣的重要条件,关系到献血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和献血积极性,做到“一针见血”可赢得献血者的信任,减少献血者疼痛和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尤其对于平常身体健康而很少接触静脉穿刺的献血者更是难以接受 [3] 。所以我们在穿刺技术上掌握持针手法,进针角度,压迫针眼来提高血液采集静脉穿刺的“一针”成功率,减轻献血者的疼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吸引更多的无偿献血自愿者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技术指标:一针穿刺成功率达98%以上,穿刺造成血肿率小于2%。

1.2献血不良反应: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常因针刺疼痛、因恐惧情绪紧张、晕针造成广泛的小血管收缩引起脑血管供血不足。所以我们在无偿献血中做好献血者的生理、心理护理。采血者在实施献血护理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判断,通过良好的语言,熟练的技能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稳定献血者的情绪,改善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调动无偿献血者的主观能动性,解除疑虑。同时合理处理献血中发生的细小问题,消除其紧张情绪。

2、无偿献血者分型护理: 2.1新献血者: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 2.1.1献血前:在献血前,由于他们缺乏对献血知识、血液生理知识和卫生常识的了解或了解不多,大多数缺乏勇气和信心,从而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会向医护人员提出很多问题。如:“护士会不会抽比200ml多的血液、为甚么要用那么粗的针头、献血会否损害身体、我们献的血是否被血站拿去卖了、我们献出的血液医院都使用了吗、你们血站工作人员每年参加献血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与献血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其身体和心理状况,并耐心回答献血者的疑问,消除疑虑,使其精神放松,同时对工作人员产生信任感,消除其紧张情绪。 2.1.2献血中:主要表现为疑虑、恐惧、茫然、不知所措、精神紧张等,容易发生献血反应,由此产生献血恐惧感。我们采用安慰、鼓励、支持性的言语消除献血者的紧张、疑虑、恐惧等心理,改善心境,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提高献血者的勇气和自信心,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4]。增加献血者的勇气和信心。让其观看其他献血者献血的全过程,并详细介绍讲解献血步骤,以使献血者的心情放松。并根据不同献血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选择不同的话题与其交谈,分散其注意力,顺利完成献血过程。同时密切观察献血者的情绪、精神状态等,尽早发现献血不良反应症状并及时处理。 2.1.3献血后:他们容易忽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教会献血者正确按压针眼5分钟,适当补充失去的水份,往往大吃大补和深睡,久而久之,身体偏胖还认为是献血所致。针眼感染率0。 2.2老献血者:献血2次或2次以上的献血者。这类献血者由于有过献血经历,大多数重视献血环境和血站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措,他们会因献血环境不整洁和工作人员不整洁的外表、不和蔼热情的态度产生一种不满意或不愉快的感觉。直接引起本人消极、哀怨、愤怒等情绪。甚至影响亲友、同事及同乡等其他献血者。我们就有过这样的教训:个别医务人员对某个献血者缺乏兴趣,在献血前没问其曾经有无献血史,不太关心献血者的感觉;采血时不愿意理睬献血者,宁愿与其他工作人员闲说也不愿关心该献血者;对献血者提出的问题回答时语言简单生硬缺少耐心。献血后不交代、讲解注意事项,以至该献血者不满意的情绪由然而生,当场表现出愤概。自有过这次不愉快的献血经历后,就没见该献血者再次来献血了,并发生该献血者阻止亲友等其他定期献血者前来献血。因此,献血护理工作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应引起高度关注。 3、护理措施:尤其心理护理为最重要。 3.1感觉心理护理:人们对献血这个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项心里活动过程。在献血前,我们注意了感觉与情绪的密切关系,通过环境的设计、音乐、医护人员外表、缩短献血等候时间等感性认识来消除献血者的不愉觉,增添他们高兴的气氛,达到愉快采血和护理的目的。 3.2语言心理护理:无论是新献血者还是老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都离不开语言心理护理。首先用鼓励性语言:新献血者思维活动激烈,顾虑重重,我们采用了“请您放松点、不要紧张、感觉怎么样、扎针不痛吧、不难受吧、您光荣地完成了本次无偿献血任务”等。以鼓励他们以后的再来献血,同时也增加了正在等候献血的献血者献血的信心。 其次用解释性语言:当献血者提出各种问题时,我们根据献血者的职业、文化程度、个性特征以及所提出的问题等,用婉转和蔼语调对问题作耐心、恰如其分的解释。当发现个别献血者对自愿无偿献血迷惑、误解或者怀疑时,就主动向他(她)讲解国际614献血活动日的来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以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无偿献血实例,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心悦诚服,愉快接受献血。再次是献血者的回访工作,尤其是第一次献血的献血者。回访人员要用温馨、亲切的招募语言使他们有一种被关注的荣誉感。正确使用各种招募用语,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对献血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温馨的问候,非应急情况下一般不提出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的要求,事实上回访人员的问候已经提醒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时间,他们会在方便的时候参加献血 [5],这样可以唤回他们再次献血,从而提高了献血者的复献率。 . 4、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假阳性,给献血者带来了心理压力,引起抱怨和投诉[6],不利于献血者再次献血。 5、结果: 表1 2008年-2013年黔西南州基层县市献血情况统计

年份

献血人次(人)

献血大于2次(人)

所占比例(%)

2008

11013

5018

45.5

2009

12824

5961

46.4

2010

13313

6210

46.6

2011

13845

6725

48.5

2012

15619

9085

58.1

2013

17370

10816

62.2

表2 黔西南州年采供血情况

年份

无偿献血量(吨)

年增长率(%)

临床供血量(吨)

年供血增长率(%)

2008

2.94

0.4

2.69

0.4

2009

3.45

0.51

3.10

0.41

2010

3.90

0.45

3.18

0.08

2011

4.90

1.0

4.71

1.35

2012

5.35

0.45

5.17

0.46

2013

6.43

1.08

6.17

1.0

6、讨论与分析: 6.1自199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十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广大无偿献血者无私奉献、志愿工作者积极服务、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和采供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州自《无偿献血》实施以来,自愿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众从几千人增加到2012 年的15620万人,年采血量由年近0.6吨增加到2012年的5.3吨。但我州人口献血率只有0.47%,远远低于其他城市。卫生组织推荐的1%还有一定的差距,从上表可以看出,黔西南州的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呈逐年增长,临床用血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为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提高无偿献血人群复献率是目前缓解快速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的一种有效方法。 6.2从人的思维变化和心理发展培育着想,献血心理护理工作应作为血站的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 6.3培训献血心理咨询师或各省成立献血心理咨询站,面向社会开展献血心理咨询,消除人们对献血的恐惧和心理疑虑。 6.4我国传统文化底蕴很深而无偿献血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强和做好无偿献血宣传工作,从长计议,应从小学教育开始入手。

参考文献

[1]许德云,刘叔芬,直刺静脉穿刺法在无偿献血中应用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4):110-111

无偿献血的要求和条件范文2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

区政府成立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示范区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解决突出问题,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把这一关系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坚决遏制艾滋病在我区蔓延的势头。领导小组每年组织力量,对有关单位开展督查,对因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宣传不到位,可能造成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坚持预防为主,实施综合治理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农村和经常性宣传与重点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使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和方法,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区宣传部门要宣传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并开展安全套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市广电中心记者站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列为重点内容,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做好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卫生等部门编写、印发适合农村地区的宣传材料,做到每村有一幅固定宣传牌,山、、桥3个街道办事处户户有宣传手册。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采用咨询特别是性病门诊的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就诊患者宣传艾滋病防治和安全套使用知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对全区计生专职干部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向农村妇女发放安全套使用知识等相关宣传材料。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要采取适宜的形式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设立安全套自动售套机,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推广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公益广告宣传。在外来人口居住较多的地方,镇(街道)、村(居)等要在该人群落脚暂住的同时,做好对该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干预,让他们了解必要的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和技能,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并提供必要的卫生服务,防止疾病的蔓延。

(二)依法管理,强化监督

卫生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积极配合上级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提高无偿献血率。要强制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做好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毁形和有关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特别是个体牙科、内窥镜的消毒管理,防止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公安部门要进一步严厉查处、贩毒和吸食、注射等违法犯罪活动,对查处的、、吸毒人员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法进行艾滋病、性病强制性检查、检测,加强对强制戒毒人员、查处的人员和城市流动人口等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公安、司法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羁押和被监管人教育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为羁押和被监管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设立专门场所。

(三)切实做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

卫生部门要按照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要求和上级综合防治实施计划,开展以治疗和关怀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推动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在社区、家庭获得治疗和帮助。要针对社区需要,提供知识培训、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医疗护理和咨询关怀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使社区各类人群,包括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性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都能连续、方便地得到有关信息与服务,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预防、治疗,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防治咨询、筛查,并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药品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经母婴途径的艾滋病病毒传播率。协调市第一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及有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继续做好阻断经母婴途径传播艾滋病的工作。

三、加强病情监测报告

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和相关咨询,按照卫生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试行)》,暂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免费咨询检测工作。要切实加强艾滋病监测网络建设,在医疗卫生机构、疾病控制机构、高危人员集中的场所广泛筛查感染者和患者,力求准确掌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数量、疫情变化阶段性情况和流行趋势。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我区艾滋病疫情。

四、落实救治政策,做好药品供给

各有关部门应将抗艾滋病病毒药品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和城乡医疗救助支出范围,向农民中的艾滋病患者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相关疾病治疗药品费用给予适当减免。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主要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鼓励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患者回乡接受治疗。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防治经费

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按中央与省要求提供不低于35%的配套经费,做好示范区配套经费年度预算,保证必要的药品采购、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疫情监测、示范区建设、防治能力建设和患者救治的经费。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合理安排防治经费,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能力建设,改善艾滋病防治基础设施,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其防治水平。同时要高度关心防治人员的身体健康,努力避免职业暴露感染。人事、财政、卫生部门要研究制定对防治人员给予一定津贴的办法。

六、开展关怀救助,加强病人管理

各有关部门要将我区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救助范围,凡符合农村城市低保条件的农民感染者纳入农村特困人口救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解决艾滋病患者遗孤免费义务教育问题,对儿童感染者及孤儿实行免费就学,保证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符合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入学条件者,资助其完成学业。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动,增加其收入。

根据卫生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采取医疗、社区服务、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管理,消除社会歧视。要进一步发挥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开展对感染者和患者的关怀活动。同时,要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患者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对恶意传播疾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由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七、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防治水平

无偿献血的要求和条件范文3

一、健全组织,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行业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及时研究部署行业创建工作,明确专人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制定工作计划、创建方案等,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加以整改,从而推进创建工作不断上台阶。

二、以活动为载体,优化服务环境

1、大力开展创建“四型”机关品牌活动。通过落实加强理论学习、强化业务培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学习效果等措施创建学习型机关;通过落实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等措施创建服务型机关;通过落实明确创新目标、理清创新思路、争创优秀成果、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创建创新型机关;通过落实制定措施方案、争创“五好文明科室”、严格目标考核、实行责任追究等措施创建落实型机关。继续开展创建“经委是企业娘家”机关品牌活动,深入践行“126”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这个主线,突出“改革更加深入、发展更加持续、稳定更加和谐”三大任务,扎实开展以“践行科学发展创先进、壮大工业经济争先锋”为主题的“四讲四比四争”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2、继续开展先进人物推荐和评选活动。大力推进本单位的“文明职工、文明科室”评选活动,精心组织开展月评“十佳”先进人物评选工作,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推荐,积极组织职工参与评选道德模范、“好人”等先进人物网络投票和其他评选活动,引领职工争当服务明星。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文明行业创建品牌。

3、继续开展宣传和文体活动。以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标语、便民服务公示、上街宣传等形式大力营造创建氛围;组织职工参加文明创建知识宣传和小区、街道的文明劝导工作;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在广大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利用“五一、国庆”等节日大力开展红歌大家唱活动,促进创建氛围的营造。

4、继续开展卫生创建活动。严格按照“四旁三包、门内达标”要求,落实办公区域卫生工作,保证服务场所设施完好、功能齐全、各类业务指示牌准确到位,以方便群众,达到优化美化服务环境的效果;定期组织机关职工到联系小区(月瀛、北湖、玉带新苑)进行义务劳动,及时会同相关部门对小区种菜现象、破烂堆积现象等顽疾进行了大力整治,不断改善小区环境。

5、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路口文明劝导活动、问卷调查工作、上街便民服务、法律法规上街宣传活动;组织职工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筹措资金并组织企业、职工捐款帮扶结对村,定期看望并慰问困难农民和特困职工,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三、强化措施,努力提高创建工作效果

1、强化领导体制。我委将按照创建各项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创建责任制度,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分析形势,查找不足,整改提高,把创建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切实做好本单位的创建工作。

2、强化投入机制。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高标准、高起点,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创建工作经费落实,不断改善服务设施和条件,优化、美化办公环境,“让单位更靓丽、让群众更满意”。

无偿献血的要求和条件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08-03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社会核心精神的体现,它将服务社会与个人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特点

1.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家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管理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号召。这些都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主动性。根据我国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时间层次等多种因素分析,青年人占志愿者绝大多数,其中高校大学生居多。如在2011年第八届残奥会的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全国共有37519名热心人士递交了有效的志愿者报名申请表,其中在校大学生占所有报名人数的92.99%。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大学生成为了志愿服务的主要社会群体。但是当今国内外经济发展进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突发事件冲击加大、社会局势越来越复杂,志愿者管理条例尚未建立,加上大学生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的存在社会阅历较浅,这些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带来的严峻的挑战。

2.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但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呈现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新的特点。无偿性与功利性并存:高校大学生自愿参加志愿服务,以不图任何物质报酬为前提,活动的动机是非营利趋向的,确定了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中深受“利益原则”的影响,在自己付出志愿服务的同时总是想着如获得社会认可和社会价值,从而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组织性与随意性并存: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高校团委均成立志愿者组织,实施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与培训,并根据服务项目需要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强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体现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性。但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自愿无偿性的,往往与志愿者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有关系,不会受服务个体需求和组织要求而制约,从而呈现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随意性。多样性和专业性并存:高校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的文化素质,他们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面对社会公共需求,开展服务西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赛事服务、抢险救灾、对外援助、敬老爱幼等志愿服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体现出服务的多样性。高校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总是喜欢将本身所学专业与开展的志愿服务相结合,参加专业类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巩固大学所学专业,体现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文化性与社会性并存: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传承校园文化的一种方式。深受高校历史文化的影响,体现出高校文化特色,从而使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文化性。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其高校志愿服务具有社会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

1.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而繁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弥补部分社会保障的不足、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2.高校志愿服务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大学生参与程度最深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它将大学生设置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志愿服务树立正确而的大学奋斗目标,加强自身修养,挖掘自己的潜力,了解自己的长处增加社会经验,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无形中受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纠正功利性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增进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国家、社会和人生观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终实现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有效统一。

4.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了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办事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市场机制的运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为志愿服务事业“保驾护航”,志愿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服务具体标准和有效监督与服务记录,培训机制不健全,临时突击培训占主导,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在志愿服务中倘若出现一些意外也没有任何的保障机制,重挫伤了大学生的服务热情。

2.服务内容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高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趋于肤浅和简单.仅仅停留在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公共场所开展环境保洁、义务宣传、无偿献血等活动,虽然服务范围都很广,但很难实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造成了高校志愿服务内容的单一化和服务活动形式化,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

3.高校重视程度与宣传氛围不够: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志愿服务是没有利益回报,部分高校领导不重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偶然组织参与公益的活动,不能形成长期性和固定性。还有部分高校将志愿活动作为服务政治需要的工具,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夸大其实质,存在虚假行为,造成了大学生对公众诚信度缺乏信心,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激励措施不到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尚未形成一套长期有效激励措施,经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激励定位不准确、激励的形式过于单一,激励方式不恰当,社会认可度低、缺乏人性化激励机制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只是被动接受,参与志愿服务的率不高,不能长期坚持参加志愿服务。

5.资金短缺与监督缺失:资金短缺是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经费来源较单一,缺乏主动向社会和企业募集志愿服务所需资金的观念和能力,资金使用上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从而制约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6.志愿者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对志愿服务不感兴趣,缺乏创新奉献精神。加上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学生管理和协调也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不能独立开展项目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故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四、新形势下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办法,做好志愿服务的机制保障。高校要依托共青团组织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从志愿者注册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激励表彰等方面制定有力措施,保证服务服务的有序、平稳开展。同时要建立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优化志愿活动项目,争取社会活动资金,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2.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与管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是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虽然说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但是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配优秀的指导教师,做好志愿者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同时高校可以建设建立志愿者库和志愿者网络电子资料库,并根据人员变动更新和维护,为志愿服务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增强对志愿者管理服务的透明度,保障志愿者活动良性发展。

3.注重以学生为本,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激励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高校应以学生为本,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的多样性,建立社会、高校、个人与项目四位一体的人性化表彰评定激励体系,满足不同志愿者的心里需求。高校团组织还要及时肯定志愿者付出的努力,表扬优秀志愿者;加强志愿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学习;设计独特的志愿兴趣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激励氛围,推动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

4.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凝练志愿服务品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同时注重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力争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地位,让大学生自主设计形式新颖、时代感强志愿服务项目,以此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策划、运筹等能力。同时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领域,探索“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模式,创建自己的志愿服务“品牌”,真正实现服务成才,不断借助品牌建设将志愿服务予以模式化、规范化。

5.加大志愿精神的宣传,内化志愿服务为自觉行为:高校团组织应注重整合信息资源,充分运用新媒体如互联网、微博、移动通讯,结合传统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手段,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典型,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同时要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甘于奉献的公益美德、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

6.转变教学管理模式,志愿服务实习学分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高校应将志愿服务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将学生选修课学分获取、实习实训成绩、评优选先、组织发展、奖助学金评定、就业创业等政策相结合,由此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这也是实现志愿者工作常态化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时代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高校、团体、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不断去探索,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2]袁鑫鑫.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1).

[3]黄巧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当代青年研究,2012,312(3).

[4]康红蕾.多元价值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析[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3(7)1.

[5]林蔚华.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21.

[6]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03).

[7]郭超.新时期高校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9JK113)

无偿献血的要求和条件范文5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社会文明的进步,医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公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工作中责无旁贷。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既偏离了职业内涵,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发展,又难以适应当下的工作要求。探索合适的培养模式,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势在必行,急不可待。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1.医学生人文素养内涵

医学生人文素养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基础性人文素养,即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为重要依据,以“两课”、文学、历史、社会、心理、艺术等课程为传播载体,旨在将医学生培养为文化品位高雅、道德情操高尚、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使其以更广阔的思维和视角理解、领悟医学的价值和意义;二是特殊性人文素养,其以提高医学生利用医学人文进行防治救人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借助医学史、医学哲学等学科,用于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方法论和知识论,为其提供精神支撑,借助卫生、生态、高新技术应用等伦理学科督促医学生强化关爱病人、忠于职守、珍爱生命、一心赴救等职业意识,借助医学与法、卫生经济学、医学保健、医患沟通技巧等学科,帮助医学生提高服务大众、胜任岗位等基本素养,并学会妥善处理医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提高是现代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医疗服务,其面对的对象都是情感丰富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而且反映出社会需要德高医精的医务人员。当下医学生人文素养水平并不乐观,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时常出现,而且常见于年轻医生。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某地高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虽然上述调查结果并不能代表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际情况,但可以发现,多数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缺乏一定的认知,其人文素养水平不言而喻。如此,当今日的医学生成为明日的白衣天使之后,不仅难以和病患建立和谐关系,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而且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医院院校必须切实把握医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成因,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以此为社会输送基础扎实、技能全面、医德高尚、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强的全才。

二、医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原因分析

1.相关意识缺乏

受传统时代的深刻影响,医学院校对健康内涵和医生职业要求的认知虽然有所提高,但一时难以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无法切实落实改革措施,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依旧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工作的正常开展。

2.师资力量薄弱

当下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亟待强化,如教师结构单一,缺乏中坚力量;缺乏医学专职教师,部分教师思想滞后,人文素养不高;教学安排不系统,沿用知识灌输方法,既无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吸收和思考空间,又缺乏实践创新的机会,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课程设置不当

课程是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载体,但调查结果表明,与人文素养相关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如专业人文课程学时比例较低,选修课程设置较随意,而且存在知识脱节、内容重复和遗漏等问题,严重削弱了人文课程应有的互补和合力作用。

4.学生自身原因

医学生自我完善意识缺失是影响人文素养提高的一大障碍,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被动认知人文素养;自身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尤其是理科学生,但又不主动强化;缺乏人文实践意识,宁愿花费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不充分把握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等。

三、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模式

1.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和前提,在此立足医生职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际情况,初步设定下列培养目标:强化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信念,以此督促其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无私奉献;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现实中医患矛盾的衍生与医德医风关系密切,应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医学内涵,树立科学的医学观,强化服务意识;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求学生关爱病患、尊重生命,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谨遵职业操守、推崇尚德济世;培养医学生的交际与合作能力,考虑到因医患沟通不当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故必须借助人文教育强化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这不仅是对医患双方的尊重和负责,而且利于医院整体医疗服务的升级。此外,还应培养医学生的和谐个性和创新精神,这在诸多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可以验证。

2.整合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医学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分构成,事实证明其效果显著。因此,医院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将人文课程纳入教育计划,合理调整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比例,构建逐步递进的课程体系,如针对低年级医学生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可使其在《品读名医》、《生命教育》等课程的熏陶下树立热爱和敬畏生命之心,在《经典导读》、《医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格素养;针对已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医学生设置人文综合性课程,可使其在《医学与文学》、《医学人文概论》、《医学美学》、《医事法学》、《医疗保健政策》等课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认知,强化服务意识,准确定位角色;针对高年级医学生设置人文应用课程,可使其在《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课程中树立现代医学观,在《医患沟通技巧》、《临床医学导论》等课程中学会尊重和理解患者,强化交流技能,人性化对待患者,在《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中自觉提高医德修养等。

3.切实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基于师资队伍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影响,建议医学院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师资资源,建立兼职与专职并存的多元化师资体系,如利用附属医院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医师在医学生临床实习时期担任人文教育工作者,聘请有识之士为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结合知名学者开展人文素养知识讲座等。针对在校教师,应建立与教学工作新标准相适应的、长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如分时分层对其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并拓宽培训渠道,有步骤、有计划地为其创造进修机会,借助合理的竞争和奖惩制度督促其自觉充实和完善自我,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文素养。此外,还应适当引入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人文教师,以此增加队伍活力,带动学科健康发展。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传递人文素养正能量,发挥导向和模范作用,以此感染学生,引导其自我提高。

4.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充满人文内涵的人文隐形课程,会在点滴渗透、潜移默化中彰显育人功能,即通过影响学生的文化心理引导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医学院校可充分发挥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当调整医、文馆藏资源的比重,充实文化教育、医学伦理、政治经济、心理学等专业和人文交叉类资源,同时基于丰富的馆藏资源,以校园网、阅报栏、宣传橱窗等为载体介绍新书和作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以此开阔视野,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增强合作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校园制度建设中,应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强调严谨、民主、以人为本,用于建立博爱、诚信、团结等人际关系,以此让学生感受温暖激励和人文感怀;支持校园内部的社团组织,如书画协会、英语角、手工实践、文学戏剧社、音乐俱乐部等,以此丰富校园生活,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此外,还应定期举办主题性的人文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实践模拟等活动,以此将人文教育植根于校园文化中,从而促进学生寓乐于学,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医学知识应用能力。

5.灵活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灵活教学利于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人文教育,以此促使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如在讲述动物血清时,可以其抗清和抗原的双重作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审视、解决问题;讲述发热现象时,可适当强调其在带给机体痛苦时,也可强化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以此激发抗体提高肝脏的排毒功效,也可借助热型分析为病情诊断提供辅助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辩证思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濒死体验》、《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致命的药物》等经典篇章,督促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善于结合医院阑尾炎、儿童铅中毒等临床资料,第一口奶粉事件、医生收取红包、拒绝救治条件困难病患等现实问题,以及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名人事迹、历史事件等案例进行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学会理性思考、客观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创设人文教育情境,合理衔接学习主题与课堂互动,灵活借助虚拟实验、角色扮演、医院模拟、任务领受等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容易地接受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在临床教学中,注重渗透伦理、法制、社会等人文教育,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选择最优治疗方案,防止作出伤害病患、影响社会风气之事;合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如播放人文素养教育宣传片、德高医精医务人员的纪实片等,以校园网络为良好平台,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专家讲座、主题讨论、人文知识展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同时,加强对人文素养的认知。

6.强化医学人文社会实践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仅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以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方为重要保障,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应用、检验理论,获取直观感受和感悟,进而切实提升人文素养水平,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尽可能多地给予其人文社会实践机会。如动员学生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立足专业的医学知识,为他人、社会奉献爱心,提供义务服务,其中临床专业学生可走进社区进行包扎技能和急救方法演示,疾病预防专业学生可走进工地、农村等场所宣传预防艾滋病等相关知识,护理专业学生可基于《老年护理学》走进敬老院板做义工,口腔专业学生可充分利用爱牙日举办“大手拉小手”等宣传活动,使医学生在无偿奉献的前提下,强化服务和奉献意识,既利于消除学生技术傲慢、知识傲慢等社会偏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人格平等又利于其增强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锻炼综合能力。医学院校应注重与附属和其他医院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如定期选取部分学生走进医院参与导医服务、紧急救治、无偿献血等相关流程,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专业医师和人文教师的辅助下进行义诊,并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可行的建议,以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既影响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又将制约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基于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与当下医务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以此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医学事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玲.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2]包丽娟,杨翠玲,余勤.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甘肃科技,2012(09).

[3]李佳莉.浅议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2(15).

[4]熊慧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1(12).

无偿献血的要求和条件范文6

今天的会议,既是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结表彰会,又是进一步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的动员会,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阶段工作的总结推进会。刚才,大会表彰了个先进集体和名先进个人,他们以自身的生动实践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推动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在此,我代表党工委、办事处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岗位的所有同志表示亲切问候!也向长期以来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深化街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坚持创建为民,多点发力突破,文明新城创建初展风姿

今年以来,我们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一)全力营造氛围。通过电子显示屏、标语、宣传牌、宣传栏、宣传手册、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进一步造浓文明创建氛围,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开展入户宣传,力争做到宣传全覆盖、无死角。今年共新增文明创建、讲文明树新风、厚德新城榜等宣传画张,新增绿化提示牌个,同时,依托端午节、消防演习、儿童节、暑假未成年人活动等契机,结合创文工作,进行了系列主题宣传,举办了“创建文明城市、共建和谐社区”文艺汇演,以互动的形式进行创文知识问答,共组织了次创文活动,增强居民对文明创建工作的知晓率。

(二)大力整治环境。街道以环境整治为文明创建工作的一个重点攻坚内容,举全街之力,着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普及版、提高版、升级版、精品版。出店经营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小区内环境有了显著提升。共清除各类乱贴、乱画小广告处,对各小区内污雨水管道进行清掏,清理乱堆乱放处,劝导出店经营处,清理僵尸车辆,重点对村电动车废旧车辆进行了全部清理,清理河道公里。全面推进清洁乡村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完善村庄常态保洁制度。对小区内破损、破旧的设施设备进行重点排查,新增分类垃圾桶只,更换灭火器个,更换护栏米,绿化补植棵平方米,路面补修多处,增划停车线多米。

(三)着力活动创建。一是坚持文化引领。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充分依托“党员统一活动日”、“新城大讲堂”、远程教育等载体和党建服务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专题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市、区重要会议精神。截至目前已开展了第次大讲堂,全年预计开展次,其中开展道德讲堂次,推动道德讲堂由机关向基层延伸,不断扩大道德讲堂覆盖面;二是突出创建为民。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创建依靠群众,创建为了群众,创建成果由群众共享,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居、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其中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获得省“和谐示范社区”称号,合兴社区成功创建2017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升了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推进共建共享。全面推进区域共建、城乡共建、干群共建、街校共建,军民共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呈现出知晓率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参与面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深的良好局面,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四是加大整改力度。坚定必成目标,想方设法化解社区内影响群众生活的重难点问题,把焦点对准到问题上,把火力聚集到差距上,着力解决了社区车辆行车秩序乱、路商业街车辆停放秩序乱、市场车辆管理秩序乱等问题,将各项民生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逐步改变街道整体面貌。五是强化文化惠民。继续“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融入勤劳节俭、孝老爱亲、和谐友善教育,不断丰富传统节庆活动思想道德内涵。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先后组织开展了未成年人“七彩假日·快乐成长”留守儿童暑期活动辅导班、现场法律咨询、元旦春节的送戏下乡、中秋国庆广场舞展演、重阳节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场次。

(四)强化志愿服务。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立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全街道的志愿者人数已达人,策划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风尚日益浓厚。同时成立了人的文明劝导员队伍,及时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教育,将文明行为传播到人群之中。社区率先创新志愿者服务记录模式,以打卡的方式记录志愿服务时长,推进志愿者奖励激励机制。

(五)树创先进典型。街道今年共评选出名道德模范,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最平凡的人,但他们却在平凡中演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示了传统道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社区的先后年来无偿献血次,累计献血毫升,从“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到金奖,再到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身边好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二、巩固已有优势,查找问题不足,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精准、更有实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与区党工委要求和人民的期盼相比,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同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投入不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工作上存在形式主义。二是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东西文化观念的交锋,不同思潮的激荡,致使人际关系日趋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增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赡养老人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居民群众法制意识薄弱,不学法,不懂法。依法逐级有序理性平和表达诉求的习惯尚未养成。婚丧事大操大办,大吃大喝,比阔气、讲排场的情况依然存在;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千家万户,但群众参与率、支持率还需提升;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没有人的文明就没有全社会文明,要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扭住人的文明不放,扎实做好群众文明素养的教育规范引导工作,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必要时必须采取行政或经济手段强行入轨,双轮推进、内外兼修,让文明之风走进千家万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城落地生根。

三、强化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加快建设精神文明新高地

2018年,我们要以精神为指引,在区党工委坚强领导下、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强化文化引领和法治保障,在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打牢共同思想基础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顺应时展和群众期待,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美丽新城建设为主题、以窗口行业为重点、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分别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在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文明程度上实现更大作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动员各方参与,注重队伍建设,着力改革创新,用先进文化引领乡土文化、以现代文明培育民风文明,努力促进发展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五美”齐现。下面,我就下一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再讲六点要求。

(一)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

在党的会议报告中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同时强调了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目标、新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精神上来,真正以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要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新要求。在报告中,多次提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示、目标、要求。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在报告第七部分,大篇幅讲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要求,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诸多内容。这些都对我们下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前进方向。二要在落地落实见效上下功夫。着重要抓好“五个突破”:一是在贯穿融入上求突破。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贯穿于各级各类单位各项工作中,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无处不在、处处发力、处处生效。二是在引领示范上求突破。将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道德模范等社会人群更加抓紧抓牢,着力发挥好典型人物的感染力、示范性,努力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航标”。三是在创新手段上求突破。充分适应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成机制的新形势、新格局,特别是学会在网络时代如何说话、怎么做事、怎样送达,努力使人民群众更加接受和全面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在实而又实上求突破。坚决彻底摈弃形式主义和,把中央的精神和要求落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贴实,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做实,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说话、让群众说话,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实在。五是在组织领导上求突破。以清晰的步骤、实在的举措,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凸显文明办职能作用,抓点带面、提档升级,带动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文明工作格局。深入系统地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把讲话精神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突出宣传教育,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使之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二)强化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规范行为,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扩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一要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强化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按照群众意愿办事,群众期盼什么就努力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着力解决什么,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都要接地气、顺民意。二要坚持精神文明评选这一重点,推动各级单位抓好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讲堂建设、志愿服务开展、文明礼仪培育等创建内容,提升创建质量和水平。三要着重注重文明村创建这一薄弱环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以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建设为着力点,深化文明户、文明村创建,推动移风易俗,用先进文化引领乡土文化、以现代文明培育乡风文明,努力实现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美”齐现。

(三)大力提升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学雷锋常态化的重要途径。要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健全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并支持成立民间志愿服务组织。要完善志愿者注册、培训、考核、评估等机制,推进志愿服务网、志愿服务站等平台建设。要坚持重心下移,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和“邻里守望”为主题,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加大社区志愿服务力度,把学雷锋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雷锋式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项目、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唱响志愿服务精神。

(四)继续深化“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主流价值的社会影响力。讲文明树新风,是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开展的品牌活动,我们要以此为抓手,不断提高居民道德修养、规范居民行为习惯。要抓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推动形成公益广告常态宣传机制,着力凝聚思想共识、汇聚精神力量。要抓好孝老爱亲教育,大力弘扬孝道,引导人们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把中华孝道之风一代代传承下去。要抓好勤俭节约教育,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要抓好诚实守信教育,在全社会倡导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和诚信“红黑榜”制度,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五)坚定必成目标,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未来三年又是一个新的创文周期,迎来新的一轮挑战,我们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强化创文惠民意识,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宜居宜业、和谐幸福的新街道。

一要注重提升思想道德内涵,进一步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居民素质是城市的灵魂,要把培育人、塑造人、提升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出特色、打造品牌。常态化开展道德教育、评议活动。梳理身边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深刻剖析不文明现象存在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改进措施,引起居民对不文明行为的共同关注,引导居民树立城市意识、主人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开展文明社区共创共建活动。加强社区基础建设,治理社区生活环境,健全社区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提升居民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举办社区邻里节活动,增进邻里友谊。常态化开展社区道德讲堂,提高居民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持续实施文明引导行动。以引导环境文明、秩序文明、餐桌文明、服务文明网络文明等为重点,策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居民践行文明礼仪,养成文明习惯。开展“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动员志愿者就近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

二要扎实开展环境专项整治。环境是城市形象的有形载体,也是地方发展的无形资产。昨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三治三化”动员部署会议,会议要求全市集中财力、人力、物力,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市区实施水环境治理、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治理、违法建设治理和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等“三治三化”专项行动。我们一定要强化“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比发展就是比环境”的意识,自觉在全局中考量和谋划,切实增强推进“三治三化”专项行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集中摸排梳理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六大专项整治行动。要开展水环境和违建专项整治,认真落实河长制工作责任,强化违法建设发现制止拆除工作,确保“零增长”要开展小广告专项整治。小广告是影响城市形象、居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牛皮癣。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对各类小广告进行集中清除,合理设置便民广告张贴栏,探索源头根治违法小广告措施,使非法张贴、喷涂小广告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要开展违章占道专项整治。大力整治占道搭建、占道经营、占道停车、占道加工、占道打牌娱乐等各类违规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设施现象。规范临时占道经营行为,加强流动摊贩管理,确保道路畅通、卫生整洁。要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深化文明交通行动,增强居民文明出行意识,使影响通行秩序及道路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出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要开展农贸市场专项整治。针对城区农贸市场卫生状况差、占道现象严重、环卫设备配置不全、商品摆放不整齐、经营分区不明显、周边“五乱”现象严重等问题开展市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改善市场及周边环境,打造设施完备、环境整洁、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市场环境。

三要推进设施改善提升,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础。要把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作为创建惠民、创建利民的重点切实加以解决。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广场、无障碍设施、安全设施、公共厕所等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修复破损道路,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专业市场建设。要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提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推进村(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办公场所、服务大厅和未成年活动场所建设,提升社区文化、体育、科普等服务功能,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转变社区职能,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四要营造更加浓厚的创建氛围。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氛围,提高居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推动每个单位、家庭、居民都行动起来,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军,增强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主人意识、居民意识和城市意识。入户宣传文明城市创建基本常识,及时报道创建工作动态,要通过设置大型公益广告、宣传专栏、贴宣传画等形式,营造创建的社会氛围。

五要突出创建工作的常态长效。文明程度的提升、市民素质的养成,需要一个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过程。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部署、抓督促、抓落实,健全完善保持创建长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社会各界、广大居民的力量调动起来、激发出来,注重创建过程、提升质量水平、保持创建经常化。街道党员干部要讲责任,讲担当,讲奉献,用干部的责任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使创建活动更加接地气、更有成效,更加经得起群众检验。

六要构建群众参与共建共享体系。城市的核心是人。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导向,让创建文明城市成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成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要突出创建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激发市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命感,变“要”为“我要干”,发动市民群众建设管理自己的家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要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在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城市管理、文明交通、诚信经营、志愿服务上下功夫,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成效和变化,增强群众对所在社区、所在街道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城市的热爱。

(六)奋力冲刺全年,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当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