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护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科护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科护理论文

产科护理论文范文1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中的140例患者均为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妊娠,均排除了合并精神系统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的可能。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产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70例患者。对照组产妇的年龄为21-37岁,平均年龄为(27.92±5.31)岁,其中有42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有28例经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干预组产妇的年龄为22-37岁,平均年龄为(28.02±5.34)岁,其中有25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45例经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为对照组产妇进行产后恢复情况的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围产期健康教育等常规产科护理。为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母婴床旁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

①在产妇分娩后及时定期观察其子宫复旧的情况。积极主动地与产妇进行交流,了解其实际需求。根据产妇的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为其制定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对产妇进行围产期健康宣教,使其全面地了解关于分娩的知识。指导其科学地进行产后母乳喂养。以视频、宣传册及现场演示等方式帮助巩固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母乳喂养的方法。

②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为产妇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鼓励产妇早期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

③在产妇分娩后加强对其腹部、及手术切口的清洁护理。监督产妇为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及沐浴清洁,在产妇分娩后第1d、第3d及时为其新生儿进行床旁疾病筛查。在产妇出院时,对其产后康复和婴儿喂养等方面进行指导。

1.3观察指标

①以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自评焦虑量表(SAS)对两组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②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产妇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

③采用我院护理部自拟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在两组产妇出院前向其发放该问卷,让其自行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任意一项。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4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录入、及逻辑纠错,采用SPSS14.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SDS评分、SAS评分及PSQI评分的比较

与进行护理干预前相比,两组产妇在进行护理干预后SDS评分、SAS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在进行护理干预后的SDS评分、SAS评分及PSQ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在进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科护理论文范文2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优质护理模式

2.1提高护士优质护理服务的意识组织护士学习优质护理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思想,加强对护理礼仪、人性化管理服务、健康知识等体检服务的配套培训,树立“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意识,从“产妇要我服务”到“我要为产妇服务”[1]。

2.2改善产科住院环境为产妇提供温馨的病房氛围,病室放置鲜花,消除异味,可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病房及病房走廊内张贴关于新生儿沐浴、抚触、自然分娩优势、母乳喂养方法等相关宣传图片,变为产妇自行学习围产期的保健知识。病房内添设按摩仪、产后足浴盆、微波炉、温奶器等基础设备,为产妇产后快速康复和新生儿护理提供人性化护理基础。

2.3组织政策健全产科规章制度,规定产房的助产士实行弹性排班,根据病房住院产妇人次,对护理资源进行合理安排,要求助产士必须服从安排,听从指挥,随叫随到,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在15~30min之内达到产妇身边。产妇分娩时可让产妇自由选择一名熟悉的护士进行陪伴分娩,分娩过程中由该名护士对产妇进行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安慰和技术上的指导,如指导产妇如何呼吸、用力和在宫缩间歇休息等。安排高年资护士负责病情复杂产妇护理,并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指导。开展床边护理及开放式婴儿护理服务,后组织护理骨干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遵循PDCA原理,实现护理质量的可持续性改进[2]。

2.4加强围产期健康教育产前向产妇讲授围产期的健康知识,讲解分娩时护理配合、药物知识的基本情况、分娩注意事项及技巧,指导产妇分娩时所采取的、呼吸方法等,使其有心理准备,解除思想顾虑,增加应对能力。产后开展床旁护理,讲解产妇自身健康保健方面知识,包括产后恶露、排泄、伤口、的清洁护理、营养指导、会护理、产后性生活指导及避孕方法,排泄、休息知识的指导,功能锻炼的方法等,告知其不要过度避风和过度保暖,勤换内衣、内裤及洗手的重要性,增加产妇的自我保健能力。教会产妇产后康复操的做法,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开展婴儿开放式护理,婴儿沐浴、游泳、抚触均在床边完成,适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婴儿护理知识。

3讨论

产科护理论文范文3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盆腔炎的患者有27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25例,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有21例,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有19例,患有慢性宫颈炎的患者有19例,要求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有9例。我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患者的年龄为23~35岁,平均年龄为(29.1±2.0)岁;观察组60例患者的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8.5±2.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类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用药护理、围手术期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护理及日常护理等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评分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是:

1.2.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向患者介绍医院具体情况,并了解患者实际需求,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应注意其眼神、肢体动作等,若发现患者有难言之隐,则应及时主动与其交谈,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1.2.2心理护理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需接受会阴处清洁、灌肠、导入尿管或手术后接受阴道填塞、留存导尿等护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许多患者心理上会产生不适,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舒缓患者紧张情绪或过激情绪,从病情康复角度劝导患者,促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证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病情。

1.2.3随访调研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随时进行走访调查,反复查看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从微小处入手为人性化护理创造条件。并且,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之前病情,通过走访、电话等方式关心患者身心健康,并做好完整记录,以进一步做好患者术后康复引导工作。

1.3观察指标

①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评分。

②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评分为(97.5±1.5)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为(98.2±1.8)分;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评分为(89.8±1.2)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为(87.9±2.5)分。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评分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妇产科是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之一,这就对妇产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妇产科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术后的各项护理措施,术前或分娩前会位的清洁、灌肠、导尿管的导入等,术后或分娩后导尿管的留置、引导填塞等。部分患者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妇产科护理抱有抵触情绪,这就对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妇产科术前、术后的护理质量,医护人员应结合产妇具体情况,给予更具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详细地讲解手术知识,引用成功案例,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为后期手术奠定基础;术中护理人员应最大限度减少暴露,动作轻缓,使患者生理疼痛、心理负担减少,以获得产妇及家属的配合和支持,促进患者康复。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①强化护患交流:产妇分娩或手术的临床操作中,直接与护理人员接触较多,护理人员应积极与产妇进行沟通,建立信任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提高预后质量的同时,减少护患纠纷。

②实施预约服务:人性化护理强调预约诊断和治疗的服务,有助于节省就诊时间,并给予更加体贴、周到的护理服务,使护理效率大幅度提高,满足产妇的多样化需求。

产科护理论文范文4

1.1对象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产妇86例,其中初产妇78例,经产妇8例,年龄在22~31岁,平均年龄27.6岁,顺产53例,剖腹产33例,按照数字法随机分2组,对照组43例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43例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2组产妇在年龄、教育经历、孕程、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传统护理,包括常规入院宣教、饮食指导、测量体温体质量腹围、介绍医院规章制度等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

1.2.1人性化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认识了解的桥梁,良好的沟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好的沟通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在产科护理中沟通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以微笑氏护理给产妇带来一种亲切感,从而使产妇在住院期间对医院产生家的感觉,以加强医患信任。同时沟通中要给予心理辅导与支持,对于有焦虑紧张的产妇,要根据其焦虑紧张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引起焦虑紧张的疑惑,从而使其释放出内心的焦躁不安,要根据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

1.2.2人性化服务

在产妇入院后要根据产妇文化水平对手术等进行沟通,详细介绍手术的经过以及手术时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医护人员对并发症的处理情况,尽量帮助其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从而配合手术;另外,在手术时要做好对产妇的隐私的保护。

1.2.3人性化环境

病房需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包括对隐私的保护,比如病床之间用屏风隔开,保障产妇在小便或大便时能有一个私人的空间;另外可以在病房中安置花草,对于有需要的产妇可提供其喜欢的书籍或喜爱的音乐,尽量使产妇在病房有家的感觉,消除陌生感。

1.3护理质量评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疼痛标准进行分级,分为0、1、2、3级,0级是指分娩中无疼痛感或微感不适,1级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有轻微疼痛感或腰部出现轻微酸胀疼痛感,2级是在分娩过程中有剧烈疼痛感、影响正常睡眠、但尚在可耐受范围,3级是指分娩过程中有剧烈疼痛感影响正常睡眠、超过可耐受范围。根据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不同护理方式对2组产妇对疼痛的影响

观察组产妇疼痛良好率为100%,对照组疼痛良好率为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护理评分为(86.78±5.3)分,对照组产妇护理评分为(64.8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79.07%,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5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科护理论文范文5

1.1临床资料

按随机抽样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产科自然分娩的产妇100例。纳入标准: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自愿接受产后抑郁量表测试;③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④无精神障碍、人格障碍、智力障碍、脑损伤等疾病,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⑤高中以上文化,能理解问卷内容,且自愿合作者。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平均年龄(27.40±5.75)岁,妊娠周期(40.23±3.16)周,受教育年限(12.90±4.62)年,个人收入(2783.60±386.53)元,初产妇31例,经产妇19例;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28.20±6.13)岁,妊娠周期(39.87±3.46)周,受教育年限(12.30±3.91)年,个人收入(2914.20±368.97)元,初产妇29例,经产妇21例,经统计分析显示2组产妇在年龄、妊娠周期、教育程度、个人收入和妊娠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产科护理,给予产妇产前检查、临产指导和产褥期常规护理。

1.2.2试验组

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实施步骤如下。

1.2.2.1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理念

妊娠期妇女虽然在生理、心理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仍属于健康人,只是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在家中需要完成妊娠期保健、产褥期护理、新生儿照顾等工作。在住院期间,产科护理的范围应覆盖到整个家庭而不再仅限于孕产妇本人。

1.2.2.2营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入院后实施一对一全程陪伴服务,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孕妇的生育过程,强调和谐的家庭关系对母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减轻产妇与家属的焦虑和恐惧。

1.2.2.3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

做好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教授放松训练的方法;纠正产妇家属不正确的生育观,讲解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得到家属的支持。

1.2.2.4以家庭为中心的产时分娩支持

分娩时以温和亲切的语言鼓励产妇,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减少分娩时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精神刺激。告之产妇临产时可能发生的分娩不适症状,并针对产妇及家属的顾虑做相应的解释,以缓解他们的担忧。

1.2.2.5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后护理

及时缓解产妇产后因分娩疼痛、疲劳等原因而产生的情绪低落;向产妇及家属传授育儿经验和母乳喂养方法,指导均衡饮食,充足休息和保持愉悦心情。

1.3评定方法

对2组产妇在入院后以及产后1个月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PostnatalDepressionScale,EPDS)为评定工具。

1.3.1焦虑自评量表

SAS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评出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其含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将各项目评分求和经换算得到标准分。诊断标准:无焦虑是指评分<50分;分别以50~59分、60~69分、评分>69分为轻、中、重度焦虑,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

1.3.2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产后抑郁症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以Cox等设立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PostnatalDepressionScale,EPDS)为标准进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EPDS属于心理自评量表,包括10项内容。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4级评分机制,求得10个条目评分的总和。诊断标准:以<9分为无产后抑郁;以≥13分为产后抑郁症;总分在9~13分科诊断为产后忧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焦虑程度的比较

通过2组在护理前后SAS、EPDS评分的比较,试验组产妇在护理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产妇在护理后的焦虑程度均有所改善(P<0.05),且试验组在焦虑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FCMC模式在降低焦虑程度上优于传统产科护理。

2.22组产妇抑郁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的抑郁率可高达50%,而试验组的产后抑郁率仅为36%,FCMC组发生抑郁者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P<0.05)。说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在改善产后抑郁情况上要优于传统产科护理。

3讨论

产科护理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8月初~2014年8月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00例产妇,最小年龄不低于16岁,最大年龄不超过45岁,平均年龄是(30±2)岁。其中有2590例属于已婚,有10例属于未婚。另外有650例属于经产妇,有1950例属于初产妇。

1.2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8月初至2014年8月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00例产妇病历,从而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为了消除这些不安全因素,必须做出恰当合理的防范措施。

2结果

产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为四种,分别是产妇及家属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产妇及家属因素总共有30例,占的比率是1.15%。环境因素总共有18例,占的比率是0.69%。管理因素总共有12例,占的比率是0.46%。护理人员因素总共有28例,占的比率是1.08%。

3讨论

产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为四种,分别是产妇及家属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

3.1护理人员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产科不安全因素中,护理人员因素总共有28例,占的比率是1.08%。护理人员因素主要包括沟通不到位、缺乏责任心、书写不规范、业务不熟练内容。在医院中,与患者联系最密切的当属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素质对患者具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难以处理突况。另外,有些护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现象,从而出现护理操作不规范,导致不良后果,不利提高护理质量。众所周知,护理记录记录的是患者的病情变化等情况,如果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就会埋下安全隐患。此外,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护理人员因素提出的防范措施是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的方式,扎实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及基础知识,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护理人员增强责任心,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遵循“三查八对”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成立学习小组,由工作经验丰富、高年资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和组长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进行沟通的讨论,一起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

3.2管理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产科不安全因素中,管理因素总共有12例,占的比率是0.46%。管理因素包括制度执行不力、制度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产科住院对象既有产妇,又有新生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人员配置不合理并不鲜见,人员配置不合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影响。另外,制度执行不力、制度不完善也会引起不安全事件。针对管理因素,解决的对策是严格规范规章制度,并且要加大执行力度,并通过合理配置人员,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另外护理人员一定要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确保清晰明了。

3.3环境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产科不安全因素中,环境因素总共有18例,占的比率是0.69%。环境因素包括设备因素和院内环境因素。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病房的管理,定期维修设备和保养设备,根据病情需要逐步完善病房的相关配套设备,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