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的利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由贸易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由贸易的利弊范文1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全球贸易自由化共经历了三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贸易自由化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并表现出不同于前三次浪潮的新特点,出现了第四次贸易自由化浪潮。在这次浪潮中,最突出的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自由贸易区(FTAS)。据wTO统计,截至2005年9月,正式向其通报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共334个,仅2005年前9个月就新增27个,而在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大部分都是以自由贸易区(FTA)的形式开展合作的。①正是由于自由贸易区的空前发展,当前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两条轴线:一条是以WT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另一条是以地区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主义。东亚地区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不但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主要经济体没有同任何经济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就连早在1992年就开始启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也仅仅限于根据“授权条款”形成了一种并不彻底的自由贸易安排。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才有所改变。2002年1月,日本和新加坡签署了“新时代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JSEPA)”,成立了日本与新加坡之间的FTA。中国与东盟之间也于2002年n月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揽子框架协议,正式确定了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此后,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日本积极推进与东盟、韩国之间的FTA建设,日本民间机构还启动了与台湾的双边FTA研究。韩国实际上是东亚地区最早倡议加强区域内制度性合作,并提出FTA构想的国家之一,但目前,韩国在建立FTA方面的实质进展已经落后于日本和中国,其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于2006年8月才签署。东南亚各国在建立FTA方面表现十分活跃。一方面,东盟作为一个地区联盟与一些国家就建立FTA问题进行研究和磋商;另一方面,东盟主要国家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政策,分别寻求与区域外其他国家建立双边FTA。

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东盟10国与日本于2002年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就建立包括FTA在内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问题进行磋商,同时鼓励东盟成员分别与日本就双边FTA进行研究。目前,除新加坡与日本成立的JSEPA己经正式生效之外,泰国与菲律宾正在与日本商讨建立双边FTA。其中,日本一泰国自由贸易区有望于今年正式启动。①中国在这一时期也积极参与其中,在主动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还主动提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日本对区域贸易合作态度的转变以及中国积极参与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等一系列事实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正是在当前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审视这一现象的深刻背景与动因,深入考察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运行的特点及其成效,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东亚各经济体尤其是入世后的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当前,对于FTA的利弊分析,学术界尚存在争议,这一争议在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尤其突出。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如AFTA、CAFTA都是典型的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因此,考察AFTA、CAFTA的实质进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FTA本身,并对这些争议给出一些看法。与此同时,在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和区域贸易自由化双重压力下,为了维持自身的长远利益,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更加积极和切合实际的FTA战略,以应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成为当前中国参与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课题,这对我国参与地区贸易自由化乃至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摘要

自由贸易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TPP;对外贸易;负面影响;中国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24.251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是一个涉及关税、投资、竞争政策等多领域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被认为是至今为止最为重要和全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按照TPP官方概要所述:其宗旨是在缔约国促进经济增长、支持工作岗位的创造和维持、增进创新、生产力和竞争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贫困、进而促进透明度、良好治理以及劳动和环境保护。这份协议的最终目标在于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和区域一体化。

1 TPP的主要特征

随着美国在2009年的高调加入,TPP成员国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协议内容也不断完善丰富。主要呈现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更为严格的协议标准。从内容上看,TPP在相关领域中对成员国提出的标准均大大超越了FTA的现有水平。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TPP提出明显高于TRIPs的产权保护要求。在服务贸易领域,TPP最终有望实现所有贸易品零关税;在市场准入方面,TPP采取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做法,向所有服务部门提供准入前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仅对少数特殊行业设置例外条款。除此之外,在劳工、国有企业和政府采购等领域,TPP较之传统FTA协议,其内容更严格,标准亦更高。二是协议覆盖范围广。TPP的覆盖范围则明显超越了亚太区内的任何自由贸易协定。其包含知识产权、劳工、临时入境、国有企业、政府采购、金融、能力构建等亚太区绝大多数FTA尚未涉及或较少涉及的条款,体现了全方面覆盖的特点。除此之外,在地域范围上,TPP也突破了传统自由贸易区的区位限制,TPP协议当前的成员国已经遍及南北美、亚洲及大洋洲,成为覆盖面较广的全球性协议。三是政治倾向浓厚。美国于2009年的高调加入极大地推动了TPP协议的演进和扩张,也极大地影响了协议未来的发展走向。在对外贸易方面,TPP对于关税的全面减免、服贸方面最惠国待遇也有助于美国扩大其对于亚太地区的出口、推动其本国经济复苏。TPP对于彰显美国在全球规则制定中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分析

2.1 TPP可能大幅减少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在对外贸易方面,TPP对于关税的全面减免、服贸最惠国待遇条款有望促进成员国内实现零关税贸易。这一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与TP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竞争力。在出口方面,我国制造业以低成本制造的贸易优势将由于TPP成员国之间关税的全面减免而不复存在,市场竞争能力难以保证。在进口产品方面,由于物质资源的客观限制和某些领域内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在诸如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方面,一定程度上需依赖进口资源。在涉及特定独占技术的领域,诸如特种钢材中,亦不得不依赖进口国外产品支援国内建设。进出口需求的不对称关系,可能引发对外贸易关系的失衡,恶化我国对外贸易环境。

2.2 TPP可能大幅降低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随着TPP框架下自由贸易经济圈的成立,各成员国之间的工业出口成本得以大幅降低,中国则会随之丧失工业上的出口优势。同时,中国在未来若有加入TPP的意愿,则必须将国内的相关规章制度向其提出的在劳工、环保、知识产权等的更高要求靠拢。这时,各项成本将相应提升,中国制造原本的低成本优势亦将不复存在。同时,东南亚国家更为廉价的劳工环境吸引诸多外资企业前往投资建厂,中国制造的国际形势遭遇的挑战将会愈发严峻。

2.3 对我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作为我国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受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双方一直享有稳定和谐的经贸关系。其中,东南亚四个成员国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越南与我国同属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持续向我国供给中药资源。日本作为我国在亚洲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与我国之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贸易数额。随着TPP协议的签订,覆盖全球的自由贸易经济圈开始形成,我国同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就会相应地受到影响。

3 中国的应对策略

TPP是一个非常严格和高标准的区域经济协议的路径选择。美国在TPP市场准入问题上,设立了中国目前难以达到的严苛条件。面对TPP带来的诸多难题,中国如何面对挑战积极应对,寻找自身发展的长足优势是讨论的重点。

3.1 中国应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事业,推动我国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

TPP所带来的对外贸易额减少,显示着我国需要尽快建立我国为主导的自贸区建设。中国应借助原有的贸易桥梁,强化与原有贸易国家的关系,巩固友好地位。可以选择将以前拥有的东盟贸易区,其他国家贸易区等进行升级,在市场准入、政策优惠上面加大力度,发展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主导地位和自身优势。同时关注中非原有贸易桥梁,冲抵TPP带来的贸易包围问题。

3.2 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世界认可度,发觉自身产品的新优势

TPP框架内对于成员国的劳工和知识产权等政策做出了严格规范,我国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其影响,不能降低成本,价格上涨导致竞争力的降低。针对TPP的贸易准则,我国应该对制造业的产业环节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完善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制度的同时,延长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分阶段的降低我国制造业的关税水平。充分发掘中国制造的特点,提升产品质量,以产品特色为本身吸引外贸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3.3 加强周边国家合作交流,实现互助共赢

可以中韩自贸区协定为起点,促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找寻大范围内的包容与合作,实现互利各自的发展与进步。而东南亚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更是可以成为我国产业转移的发展区域。可以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单方面的关税减免,成为更多国家的合作伙伴,除去经济利益外更要关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战略价值。

3.4 加强与美国的沟通,推进亚太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其本身也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美两方在TPP上达成共识将是可期待的未来,只有双方共同推动,和谐共处才有可能实现TPP的长远发展。分裂为两个集团,只会导致双方都失去最大的福利。中美之间的互信互利需要依靠双方积极谈判,寻找合作的基础点,不断扩大共识,互相包容,共同发展。

4 结 论

TPP作为复杂程度高,全球最大规模的贸易协定,对亚太各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国而言则利弊共存,这时需多管齐下,化阻碍为动力才能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睿.中国加入TPP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GTAP模型的模拟[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11).

[2]龚柏华.TPP协定投资者――东道国解决机制评述[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1):59-67.

自由贸易的利弊范文3

一、东亚区域合作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影响因素

首先分析一下外部因素:(1)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飞速发展,导致国际市场的竞争与风险加剧,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由于巨额游资充斥其间,如果某个国家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不够高,就有可能使投机者有机可乘,从而给该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动荡。而东亚地区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其金融制度、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风险,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东亚任何一国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迫切需要紧密合作来共同面对机遇与挑战。(2)作为上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浪潮过渡和补充的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浪潮汹涌澎湃,加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大大激发了东亚国家加强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它们对区域合作的信心。当初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该地区形成了约3.6亿人口的大市场,内部贸易额达到2250亿美元,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0%。而东亚地区如果能形成这样的自由贸易区,则会形成约19亿人口的更大市场,内部贸易额必定会大幅度上升,运行良好的话就有可能会取得超过NAFTA的成就,这极大地诱惑了东亚各国。

在外部因素驱动的同时,东亚各国自身对区域合作意识的加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东亚整体意识”在区域内达成了共识,寻求区域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很长一段时间,东亚被“割裂”为东南亚和东北亚,两者之间来往很少,个体意识较强,东南亚国家更多的是寻求内部合作。从1967年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到1992年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到如今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得有声有色,其内部贸易确实做得不错,但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却十分有限,危机爆发后,东盟国家发现东北亚国家也被波及,这让它们了解到东亚各国的经济依存度其实是较高的,加上中国在危机期间毫不犹豫地向东南亚受灾国伸出援手以及所表现出的一种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让东盟国家转变了地域观念,将自身置于东亚整体区域之内,转而谋求区域合作机制以提高整体竞争力,这种主观意识的转变奠定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其次,由于美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姿态以及操纵IMF对援助方案提出苛刻条件的所作所为,让受灾国从惨痛的经历中意识到必须依靠东亚内部自身的合作才能生存发展,外部的力量并不一定靠得住。而在2001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导致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东亚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更加深了东亚国家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才造成了如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潮。

二、关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形式问题的分析

现在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形式是“10+3”模式,即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的交互合作方式,但这仅仅只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过渡阶段,并非真正地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假使这一阶段过渡得很成功,区域经济合作要朝着一体化层次发展,那么可能会表现为哪种一体化形式呢?

区域经济一体化按层次高低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不同的形式会给成员国带来不同收益,但也需要其让渡不同程度的国家,因此,各成员国会谨慎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相互协调以做出抉择。

由于在东亚区域内,既存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又有东盟的一些小国家,况且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政策更是千差万别,也就是说上述X指标在东亚各国间差异很大,因而可以认为在东亚区域进行货币合作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各国组成货币联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东亚区域内采取经济联盟这种一体化形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建立自由贸易区会给各国带来一些看得见的利益:如果自由贸易区能够建立,会形成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市场,由于取消了关税和一些同等效力的限制措施,内部贸易额肯定会大幅度上升,这样就能够通过促进各国外贸额的增长带动其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该形式并不妨碍各成员国针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采取其它的贸易政策,即没有要求各国进行国家的转让,这使得东亚国家比较容易接受。

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阻碍

根据上述分析,似乎在理论上建立自由贸易区给各国带来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比较容易实行,但来自经济理论之外的因素却给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这些负面影响来自区域内和区域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美国方面的阻碍,由于之前欧盟的高速发展已经开始威胁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不愿再看到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联合体的崛起对其造成影响,同时更担心被其认为是潜在对手的中国会借助区域合作的力量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因而其会阻止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上日韩均是美国的盟国,美国的干扰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与1997年日本提出建立AMF均因美国的反对而未成功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同时,区域内的不和谐因素也对区域经济合作构成了干扰。主要表现为:(1)作为“10+3”主要推动者的东盟由于担心其内部合作会被区域合作体制所吞噬,近年来对推进全区域范围内经济合作已热情不在,有回到原先那种仅在东南亚小范围内实行合作的趋势,此点由2000年第四届“10+3”会议上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发言可见一斑。(2)欧盟的成功经验证明,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能够顺利实施,大国之间必须要相互协调配合。但是占东亚13国经济总量绝大部分的中日两国却由于特殊的历史矛盾以及一些领土的争执近年来政治关系跌至低谷,这种相互的不信任使得双方难以协调配合,从而影响到东亚区域合作的局势。(3)比之世界上其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东亚各国之间无论在社会制度、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这种巨大差异面前,即使是自由贸易区这种低层次的区域合作,也会由于一些国家担心本国市场受到外来的强大冲击等原因而变得举步维艰。(4)公认的东亚区域合作最重要的缺陷是内部缺少一个核心力量来推动一体化进程,成功的一体化组织无论是欧盟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拥有自身的主导力量,而东亚国家或者因为实力不济或者因为不愿出头而无人担当主导力量,这就导致目前的合作只停留在论坛层面而无法就更深层次的事项作出决策安排,使得一体化进程受挫。

自由贸易的利弊范文4

[关键词]TPP 加入 利弊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5-0007-02

今年3月,日本宣布正式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使该组织的成员由11个发展到12个。可以预见,TPP最终将发展成为涵盖APEC(亚太经合组织)大多数成员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WTO。加入TPP,对我国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具有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从战略上讲,利大于弊,从战术上看,宜早不宜迟。

第一,TPP本质上是一个升级版的自贸组织,不是专门遏制中国的工具。全球化大潮推动自由贸易不断深入,在WTO、FTI项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已大部分拆除,在更深层次上加强国际合作,就要扩大合作区域范围并从规则上做文章,于是TPP应运而生。200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提出了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5年5月28日,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四国发起成立TPP,率先开启了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大门。该协定采取开放的态度,欢迎任何APEC成员参与,非APEC成员也可以参与。目前TPP已经有澳大利亚、文莱、智利、美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12个成员。2008年,美国正式加入TPP谈判,逐步参与并主导规则制定,强调要在环境、劳工标准和国内市场竞争等方面着手推进。这其中有避免东盟10+3等亚太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边缘化,分享全球增长最快地区红利的目的,也有巩固和提升美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霸主地位的动机,但认为TPP主要是为了孤立和遏制中国可能言过其实。目前,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2%,而且是美国增速最快的市场。基于此,美国利用TPP甩开中国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加入TPP可能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冲击,但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TPP突破了传统的FTA模式,是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如农业和服务业的更加开放、环境和劳工标准的强化以及国有企业的经营约束加大等。这些协议实施后,肯定会对我国的相关领域造成一定的冲击,但这些冲击是可控的,我们不能盲目夸大。理由主要有:一是目前TPP尚在谈判之中,还没有最终的规则,其对中国的影响还是一个变量,最终结果取决于我国加入的早晚和规则内容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加入协定需要更大程度地开放国内市场,但不能据此就简单武断地认为这必然会给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二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1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居世界第一,金融等服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取得了稳定发展,只要经过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就能抵御任何来自外部的冲击。三是目前越南、智利、墨西哥、秘鲁等比中国竞争力低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参与TPP谈判,中国更没有理由害怕。过去加入WTO的时候,许多人都担心国内经济会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汽车、农业、金融等领域会受到灭顶之灾,但事实恰恰相反,加入WTO以来的10多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国际竞争力提高最快的时期。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

自由贸易的利弊范文5

1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3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3.1“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TO下的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指根据承诺减让表现在还未兑现的部分;谈判达成的协议规则的例外,是指协议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规定的,但无论哪项协议,都是由一些规则和规则的例外拼凑起来的,这些规则的例外实际上就是承认这些方面的适当保护。这些保护都是公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实力较量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敏感行业”,是自由化较缓慢和最不彻底的行业。如农业、纺织业、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的领域。

在WT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隐蔽型”的贸易保护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类壁垒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本着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制定出来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则”、“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等原则,这些原则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则是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事实上这种“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已经成了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4构建中国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4.1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贸易利益相对较小。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条件下,各国的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不能幻想WTO会真正无私地给中国一个稳定的、自由的贸易环境。WTO下的保护更具进攻性、系统化、法律化,更加难以对付。

加入WTO后的中国,首先,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应该好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制定出中国的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对中国国内各产业来讲,加入WTO对它们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入世承诺,而忽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必将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而要协调入世对各行业带来的利益不对等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且这也是各个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

4.2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体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规则的例外给各个国家制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因此中国加入WTO后,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协议和规则并不十分严密,存在漏洞。这使得国家可以根据这些存在漏洞的协议制定本国的很容易成为保护措施的贸易法律,如反倾销协议的模糊性漏洞,就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工具。中国也可以利用这些协议的不完善来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法规。

第三,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绿色壁垒、技术标准壁垒等),我们的技术水平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利用技术手段,也可以利用别的优势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壁垒。前些年中国肉鸡产业受到外国的极大冲击,当时就有人提出要对肉鸡的进口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据规定每只肉鸡的鸡毛渣平均不能多于500根,因为中国采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鸡毛渣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用机器拔毛后剩下的鸡毛渣要少,这样的规定对我们是有利的。

总之,WTO不是一个贸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许“合法”地保护,而且它使贸易保护更加系统化、法律化。

4.3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在WTO条件下,关税手段和“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终要取消的,于是各国纷纷转向“新型”(“隐蔽型”)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的中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1)以加强和提高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建设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关税壁垒(NTB)作为保护措施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侧重点早已转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新型”的、隐蔽性强的NTB。根据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这3种传统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余部分也将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应以加强反倾销能力建设为核心。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反倾销的规定,到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再到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应该说,中国在反倾销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中国的反倾销队伍还有待加强。

反补贴也是比较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也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1989~1993年期间发起的反补贴案数目占全球反补贴总数的比重高达93.2%。中国最近也颁布了《反补贴条例》,但是,至今中国的反补贴尚无实际操作经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自由贸易的利弊范文6

但是美国一直在背后捣乱。中、日、韩三国本来想搞自由贸易区,结果被美国搞的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拆散了。美国逐个找一些国家去谈判,现在已经谈到12个国家,但唯独将中国排除在外。要知道中国现在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所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动作还有待观察。那么,中国如何在这样的格局中寻求发展的机会呢?我认为,应该清楚地认识我们所处的阶段与形势。

东出、西进战略利弊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澳大利亚、欧盟和美国,与之相对应的贸易线路也有三条。第一条线路,经过北方航线,然后到欧洲。北方航线要走日本海、千岛群岛、白令海峡,之后直接到欧洲,这条线7-10天就能到。但是得经过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在美俄的控制之下。另外,这条航线冬天结冰不能通行。

第二条路,就是经过马六甲海峡,之后一路到波斯湾,另一路经过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然后到达欧洲。这条路很好,十天半个月就能到。但是现在这条线上的新加坡有美国航母基地,亚丁湾有海盗问题,所以这条路也不通畅。

第三条路,就是经由澳大利亚,向好望角走,然后到欧洲。但这条路线的问题是,美国已经在其间层层设卡了。

我一直在研究海洋,所以曾经提出一个方向,即走向深海。前些年学术界提出来,我们可以尝试打通泰国附近的克拉地峡,找到“第二条马六甲海峡”,但是这个计划没有实施。我感觉,中国走向深海的战略遭到围堵,困难实在太大,不如向西部大陆发展。我们现在实施的是通过缅甸,修了一条石油和天然气的管线,目前这条线路已经通油。另外,中国与巴基斯坦在瓜达尔港修了一条通往新疆喀什的路线,这是一条包括石油、天然气、高速公路、光纤等的线路,这对带动西部发展是非常好的。另外,这条路线也为中亚的能源通往中国提供了动力。

2013年主席访问欧亚的时候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要解决中国中西部不平衡的问题。任何一个大国和任何一个强国,都不允许不平衡地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地域差异不可无限制地扩大;另一方面中国不能把战略重点都放在沿海一线。而西进有利于创建一些中国的缓冲地带,让国家更加安全。

第二个是能源问题。中亚国家可以给中国提供大量的能源,尤其是阿富汗战争结束后面临能源开发的问题。在长期的战争过程当中,阿富汗的资源能源都没有开发,所以说美国走了,中国去开发,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继续西进,就到了中东,中东更有大量的资源,所以这些对中国来讲是非常好的机遇。

但是,中国东出西进的发展方向,会面临美国战略东移的影响。你想东进他来挤压你,你想西出他也来。所以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面临来自美国的阻力。

迎战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研究过中美400年的兴衰历史。17世纪,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3%,然后一路下滑,一直下滑到1970年代初,当时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3%-4%。之后中国一路回升,现在占到25%。1776年美国建国后,它的GDP也很少,慢慢一路上走,走到占世界28%,但美国现在开始下降,所以中美在未来会有一个交叉。这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与17世纪相比差距还非常大。

除此之外,研究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兴起的历史,会发现:英国的崛起主要源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18世纪中期的蒸汽机革命。接下来是1880年美国电力革命,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革命是1993年以后高技术群的发展。这些国家之所以成为大国,都与其技术革命有关系。技术革命能孵化出很多东西。

中国现在处于什么状态?答案就是处在盖房子状态。到城市高楼上四面看,到处都是吊车,到处都乌烟瘴气。PM2.5数值在世界各国中,德国10,美国13,日本15,中国哈尔滨1000,北京700!这是一两百年前资本主义国家干的事情,这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