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特色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特色校本课程范文1
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
南澳中心小学地处深圳南澳办事处。南澳三面环海,环境优美,但地处偏僻,并且由于市政府限制开发,经济落后,政府及各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学校教师流失也无可避免,并一度发生 “南澳医生的家属不在南澳就医,南澳的老师小孩不在南澳读书”的情况,只要有能力家庭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外面读书。2010年9月,龙岗区教育局指定南澳中心小学参加“深港姊妹学校结对”活动,这给学校拓宽了视野,通过学习香港教育经验的同时,也给南小人尴尬与汗颜,更加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如果香港姊妹学校来南小参观交流,我们给他们看什么,交流什么?2010年底,帮扶南小的龙岗区实验学校领导到校指导,提出要把实验的管乐团带来南小演出,让南小的农村孩子见识一下什么是管乐,就算没有机会学,也要增长一下见识。如果南小人只是深感自身不强,师生永远不会有底气,我们培养的学生永远无法走到深圳教育的前列。
面对此种情况,南小人意识到,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成为成为南澳中心小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课程教学来支撑,否则难以建设学校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以“个性化”为核心,关注差异,这完全符合建设特色学校的要求。2010年,南澳中心小学开始进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办学理念,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彰显和持续发展;经过6年磨砺,终于打造出市民称赞的身边好学校,培养出有特长、有个性、有担当的南小好学生。
我们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它既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这使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我们理解的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成功性的学校文化,并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和内化,被社会公认的成功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南小的校本课程开发,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社团课程菜单。2010年9月起,依托本土资源和学校现状,利用学校教师力量,引进有特长的社会人士,开设音乐类(吉他、葫芦丝、古筝、合唱、舞蹈)及学科类的学生社团,供学生选择,初步搭建起课程菜单。通过更新教师观念,让家长感受学校课程变化,感受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使教与学相融共进。
第二阶段: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南小人意识到,单靠单一少量社团活动,活动时间偏少,难于形成特色项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育现实。2011年9月起,学校开始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全校开设“国学养正”课程,利用每周一节思品课,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等课程,每个年级使用《习惯养成教育实验教材》,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状态中。一年级音乐课开设识读乐谱;二年级音乐课开设竖笛教学;三至五年级实行音乐特长班模式,管乐班、舞蹈班、合唱班、葫芦丝班、竹笛班相继成立;一至三年级开设形体普及课,一年级每周两节跆拳道普及课;二年级每周两节网球普及课;三至六年级体育课实施分项教学,每周拿出两节体育课。学校还开设校园高尔夫、网球、跆拳道、跳绳、足球、篮球、形体等项目供学生选课,学生由此走到省、市大赛的舞台,参与区、办事处、社区各级各类文艺汇演,参加深圳市电视台歌曲录制,走进深圳音乐厅公益演出舞台。学校网球、高尔夫、跆拳道、帆船、跳绳被市文体旅游局、市教育局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确定全区唯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学校艺术体育特色教学得到了市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及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自信了,家长们踊跃报名参加义工,期待与孩子共成长。
第三阶段:确立“容融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南小人意识到,学校虽然进行多方位的校本课程开发,但是课程开发较为凌乱,不成体系。2015年,根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南小人精心设计了“四类五域”的课程结构。四类分别是: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四类课程的构建,搭建起了课程模型结构的主干。
第一类:德育课程体系。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第二类:学科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实施“9+1”学分工程,构建南澳中心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此,学校一方面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另一方面以艺术、体育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国家课程特色化、学校化。
第三类:活动课程体系。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南澳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将活动课程分成了普及类与社团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每名学生都能在小学毕业阶段轻松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1”的要求。
第四类:隐性课程体系。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立足校园,辐射家庭和社区,构建富有海洋文化气息,有容有韧的南澳中心隐性课程体系(表一)。
在构建“容融课程”四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感觉到学科门类庞杂、繁多、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即,我们以整体发展为思路,尝试将四类课程融合为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运动健康、艺术素养、社会交往。在课程“四类五域”模型结构逐步构建过程中,南小人进一步确定了科学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能够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完善。2015年开始,南澳中心小学开始统一对所有校本课程制定评价体系,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业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
教师开发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与教案(表二)。
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表三)。
学生学业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校本课程开发效果
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张扬 德育、艺术、体育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程,使得学生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乃至促进整个个性的发展。
教师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从被动的拘泥、从属于教材,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动去开发、寻找课程资源。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一方面,南小人为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努力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反思完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激发和鼓舞教师强化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以适应校本课程的要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学特色校本课程范文2
一、以生为本,校本课程顶层设计
学校前身是一所村办小学,始建于1951年,可以说,她既是一所有着“半百”悠久历史的老校,也是一所新兴的城市小学。单纯从校本课程讲,学校经历的是一个从粗放到精品,从精品到多元的过程。
2001年,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学校开始传统文化精品课程“中国结・龙蒂花编制”的开发实施。这样的定位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既符合校情,又具创新意义;授课教师只要下工夫钻研便会教学;学生无需先天条件,经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经济实用,学生感兴趣,家长也支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发展,单一的校本课程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这种动手编织型的课程,更受女生欢迎;其次,单一的课程内容,在大量师资和硬件优势闲置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时代的进步带来更大的信息量,校外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使单一的校本课程相形见绌。
以生为本,强调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历史性任务。为此,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开始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我们研究出台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从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管理及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规划。整个体系目前包括四大门类,14门课程,分为限定性课程与选修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以生为本,各班每周都有固定课时,开展限定性课程。每周五下午第二节为选修性课程,采用走班制。
如今,“红结飞扬啦啦操”、“篮球飞人”、“阳光田径”、“新苗合唱”等体育艺术类课程成绩斐然;“优秀古诗词诵读”、“跟我大声说”等学科拓展类课程发展迅猛;“人校课程”、“离校课程”等修身教育类课程深受家长好评。加上原先“中国结・龙蒂花编制”发展出的“结飘满园”、“丝网生花”等技能实践类课程,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已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尊重和满足。
二、以校为本,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学校文化植根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活力,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教育得到了本质回归,也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找到了精神核心。
在校本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也不断提高。教师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工作兴趣、自主研发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同伴互助、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将原有校训“诚、勤、信”修改为“结、勤、信”,并重新进行释义:结,即团结协作、百折不挠;勤,即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信,即果敢自信、抱诚守真。
为了深化广大师生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认识,让“结文化”不仅写在墙上、挂在嘴上,更能内化为学校的灵魂,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结文化”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深处。具体做法如下。
1.凝心聚力,全员参与,确保校本课程落实
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交流研讨,凝聚集体智慧。任课教师由过去的专职设置到如今全体教师担任,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系统、丰富,实施途径更为广阔。经过不断地实践研究,校本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得以逐步完善。
同上校本课,每一个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结文化”,人人有上法,节节有新意,既解决了教师专业局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又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来。校本课程不会因教师流动而终止,真正形成了校本化、多元化,并具有持续性、发展性。
体育组和音乐组从特色课程《结飘满园》中获取灵感,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自编操――《结艺操》,并列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该操将红皮筋首尾相接作为锻炼器械,模仿穿插编制中国结的动作,进行艺术夸张设计,利用皮筋的拉伸性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肌肉,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二次开发。仍以中国结为例,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诵读《校训三字歌》来了解学校文化,借助认识中国结、欣赏中国结,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数学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例学习轴对称知识,练习测量、估算技能;美术课上,中国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欣赏和绘画内容;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目标,学习网络搜索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中国结成为很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象。
2.围绕文化,突出育人,打造精品系列活动
一是“情系节日”系列活动。将校本课程与重大节日相整合,通过“编织友谊结”手拉手活动传承学校文化、增进同学感情,通过“我为妈妈送祝福”、“劳动创造美”等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
二是“爱心接力,届届相传”系列活动。在每年新生入校时,由高年级的学生亲手制作中国结,赠送给一年级的新同学,使他们一人校就能感受到一种关爱,也使学校文化得以届届相传。每年六年级学生毕业前夕,学生都要发挥创造力,精心设计毕业作品献给学校,表达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三是“参与实践、展示智慧”系列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延伸到校外,让中国结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如教师节开展“我为老师送祝福”活动,学生纷纷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龙蒂花,表达对老师诚挚的谢意;元旦前夕举办“爱心大拍卖”活动,学生到街头、公园现场编制义卖,将收入所得用于救助贫困学生,既锻炼了其综合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3.整体规划,美化校园,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走进校园,迎面伫立的是一座文化雕塑:由中国结抽象变形成的三个人形造型,彰显着学校的“结文化”特色,“结红花香,润物无声”体现着学校的育人理念。我校目前的校园文化设计可以分为四个板块。
一是“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板块。其内容包括校训、教风、文化墙、“中国结”标志等,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综合楼的醒目之处,展示了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足迹。师生置身其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鞭策。
二是“学会感恩,学会感动”的人格教育板块。校园西边的文化墙上设置专栏,展示“中国结在我心中”、“中国结情缘”主题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表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
三是“动手参与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板块。步人教学楼、综合楼,映入眼帘的是楼道和走廊墙壁上的一幅幅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内涵丰富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在这里,师生不仅能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气息,还能体验成功的幸福,品味实践的乐趣,畅谈人生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创新人才”的班级文化教育板块。班级文化建设突出风格统一、各具特色的特点,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鲜艳的国旗,两边是八字学风“勤奋、守纪、乐学、多思”,后墙是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班级特色精心策划、挑选的班级口号。这些个性化的班级口号经典、深刻、催人奋进,时刻提醒着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努力。学生亲手制作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不仅装点着教室,而且对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和谐发展,构建魅力生态文化体系
一是建立魅力课堂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品味到了学习的乐趣。教育教学活动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感悟到生活的乐趣,激发了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是建立魅力教师文化。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为学校管理带来尝试与探索,由行政管理走向目标、理念的引领,由行政组织走向领导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几年来,学校坚持以办学理念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构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成长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和评价者,其专业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共荣获国家级优质课3节,省级优质课2节,省、市级基本功比赛第一名各1次。
三是建立魅力学生文化。在参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极大升华,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意识增强,综合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首届郑州教育服务大会上,精美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以及孩子们的现场演示,颇受与会领导及市民的青睐。学校在此次大会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2和2014年,学校“红结飞扬”啦啦操队远赴美国奥伦多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途中学生们阳光自信的精神状态、待人接物的文雅举止,引来众多国际友人赞赏的目光。
四是建设魅力校园文化。在每年的校园文化周活动中,风格统一、精巧雅致的校园环境和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展示,受到周边居民和单位的高度赞扬。《河南卫视》、《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过报道。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目前的课程仍以技能实践类、德育类为主,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二是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小学特色校本课程范文3
关键词:校本课程; 挖掘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3-001
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投入实践研究,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而言,经历了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现就我们开发实践中的认识、体会作一个解读。
一、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的真正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是开发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这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我们对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而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2.将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基点
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以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既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又使教师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更快适应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从而实现课题研究的辐射功能。
3.把地方区域性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是开发的首选
地方资源包括:地方科普基地、社区单位、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等资源。近年来,我校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形成了一批德育基地、科普基地。震泽几个大型丝绵被厂成为了我们长期实践的重要科普基地。
4.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重要途径
结合学校特色,充分开发校内优越的教学条件作为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如利用校园宣传橱窗,展示学生活动成果,并在实践中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太湖桑》《慈云被》。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我们学校的学科建设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5.把学校的传统优势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长远规划
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是特色校的象征,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课程改革启动后,我们挖掘学校多年科技教育成果,这些学校发展的成长资源成为了我们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学生教育的活资源。
6.把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进一步延伸
我校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开设不同类别的学科类活动课,从中获得了不少经验。在系列活动中我们开发编订了《故事与启示》《调查与研究》《技法与展示》系列教材,这些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达到了既发展个性又综合发展的目的。活动教材也成为我们今后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方法及途径
1.建立良性的领导管理与运行机制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校本开发的领导与研究指导。并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经费、设施及图书资料,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利进行。
2.立足校本,调查研究开发环境,量力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只有在广泛考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展开,才能得到家长、教师、学生普遍的欢迎与支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网络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3.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我们要想使任何一个课程资源都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教师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的确定是发挥课程资源最大功能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通过两个方面加强校本培训。一是请知名专家到我校亲自讲学进行辅导,让教师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由学校骨干教师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4.以点带面,逐步辐射,滚动式发展
在研究基础上,我校首先以《桑》《蚕》《被》课程的开发作为开发的起点,并纳入课程表,加强课程管理,做到有安排、有时间保证、有教师指导,并有检查落实。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获得的体验
1.感受了师生的显著变化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校教师、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也不断在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着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方面:提高了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师的精神世界。
学生方面: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提升。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学校方面: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2.学校课程显示了成效与活力
几年来,校本课程在我校已经成为学生们喜欢的一门课程,他们已经把校本课作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一个渠道。当学生们跑来问老师:这周我们的调查主题是什么?是不是需要准备一些上课材料等等,一切都会让大家意识到,校本课程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真正地显示了它的成效与活力。
3.教师间合作密切,学科整合更具科学化
我校的课程改革特色是“借助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科技素养”,为了使每项内容都有活力,我们提出了手拉手活动,从一定意义上使我们的学校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学科都不再孤单,整合的结果是让学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四、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课程开发策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无论是校本课程开发还是国家课程开发,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课程问题,它们都各有优势,又都各有局限。
1.学校制度建设虽然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外部诱因与动力,但也容易造成忽略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及教师的意愿与能力的弊端,使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沦为一种变革的口号,难以在学校扎根。
2.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编写教材,理念上仍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小学特色校本课程范文4
校本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之后的一个新生事物,作为三级课程,必定要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所区别。三级课程的实施,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作用,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人才。这也应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准确定位。
大同市城区四十三校的校本课程以“口语交际与实际训练相结合”为主题展开,充分考虑了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针对部分学生不善于表达、不乐于表达,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沟通合作能力欠缺的问题,旨在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借着校本课程的东风,着力改变这一现状。之后,我们选取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发展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教师在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掌握本校的校本课程设置的宗旨,始终把握好这一既定方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只有找准定位,把握方向,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平稳的驶向预定的终点。
二、深钻教材,理解教材,统领全课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教材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全部。所以任何一位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都要认真钻研理解教材,用自己思维去分析、去研究,用获得的精髓统领全课,以熟练完美地驾驭整个课堂。
例如,《水――生命之源》一课,从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水资源短缺入手,意在让学生了解全球、全国及本地的水资源现状,让学生知道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不能缺少的物质之一。而现在世界上所有生物,包括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水资源严重短缺。由此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珍爱地球家园。
本课的内容并不难理解,是时下全球共同话题――环保的一部分,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大家都在倡导环保,却少有人真正行动起来,是因为人们还没从中感受的切肤之痛。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设法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正在被损害,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指导他们的生活实际。确定了这一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就呼之欲出了。
三、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知识与能力并重
(一)重视预习过程,养成预习习惯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是只有老师能拿到校本教材。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并布置下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这些收获使学生进入课堂是有备而来,随着老师的引导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调动手中、脑中的储备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弥补没有教材的缺憾。
为了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师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难易适度。课堂上还要设置有效的检查环节,检查方式多种多样,或者是一些常规检查,或者就是教师设计巧妙的一个问题,穿插在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展示所得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除了这种针对某一课的具体预习作业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作一种更有广度的“预习”。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真正爱上这个领域,使他们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时处处去关注它、思考它,从而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最终引导学生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
就本课(《水――生命之源》)而言,笔者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话题,培养环保意识,树立宏观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针对本课设计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时,需要查找资料、上网、询问亲友、去图书馆,这个过程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沟通合作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脉络清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一节课,就像画家笔下的一幅画,音乐家手中的一首曲谱,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精神,要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充分展现在观者面前。所不同的是,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既是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者,也是欣赏者。要想充分表达课的精髓,就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水――生命之源》一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数字为线索贯穿全课,通过全球水资源与淡水资源的数字对比,和全球、全国、本地缺水状况的数字对比,使学生深刻直观认识到水资源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辅之以图片、资料,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类面临的严峻形势,自然而然的生发出节水意识。这一系列的数字有效地贯穿全课,体现了教学重点。
(三)结合校本课程与本课教材特色,给学生创设充分展现才能的空间
作为一节校本课,应充分体现其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作用。因此,课堂上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之外,还要体现出其三级课程的特色。教师应当设法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尽力为学生创设更多、更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展示自我,提升个人能力。
结合口语交际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主题,本节课的最后又设计了为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做宣传的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这次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发展变化的空间还很大。在近年来的教学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更新的经验涌现出来。在这里,也殷切期望教育事业有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小学特色校本课程范文5
一、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首先,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学校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要看是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想办出什么样的特色,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为此,需要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们把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快乐求知,幸福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引领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善学、不断进取、成长本领的人,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把学习内化为每个学生生命生活的必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校要求所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进行,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立足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整合学校及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利用我县特殊的人文历史资源、山川自然资源、社会风情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选择开发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爱我家乡》,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为弥补学生因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造成的民族文化缺失的实际,我们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览胜》、《经典诵读》课程等。学科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和调节,而且对于重新构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在全面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需求、场地设施等课程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选课报名的情况,我们把全校学生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了七大类型34个校本课程项目教学班,每周星期三下午同时安排所有校本选修课,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走班式”教学的模式。
此种运行模式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关照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班额有限,以及场地设施等的限制,且与学生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施效果不尽人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校本课程设置方案,提升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使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转贴于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促进校本课程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为研发工作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培训,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等,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长效机制。
其次,组织由教师为主体,课程专家指导、家长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各自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论证、申报、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课程目标、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纲要等;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负责课程教学和过程管理;建立本课程的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对本课程进行反思、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等。
第三,建立了以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审议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和《校本课程管理评价制度》,审议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分析、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案及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的可行性,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参与课程评优,提出课程改进意见等,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持续地发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小学特色校本课程范文6
关键词:美术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地方美术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要根据课题(基本内容),以选择、改编、新编等形式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我开展充分的对话,激发想象和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校本课程以其独特性、适应性、注重学情等特性,如今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在中小学美术学科领域,校本课程更有着因材施教的独特优势,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必将成为未来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
一、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优势
1.传统美术资源。甘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甘肃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美术资源。这里有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艺术,天水麦积山艺术、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壁画艺术、马家窑彩陶艺术等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美术资源。从原始的画、彩陶艺术、商周青铜、汉唐遗风到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这些都无不展现着甘肃雄厚博大的独特艺术遗韵。
2.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使甘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承。就民族民间美术而言,品种繁多,风格独特。比如拉卜楞寺唐卡艺术,就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其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再如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服饰、刺绣等艺术方面都有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如今都应该受到高度的传承与保护。庆阳剪纸、皮影、刺绣、临夏砖雕、陇东麦秆画、武威水陆画、山丹烙画、酒泉夜光杯雕等。
二、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思路、策略
甘肃省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甘肃省悠久的传统美术资源、独特的民族民间美术为基础,根据各地方、各校实际情况,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特色及学生培养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虽然目前为止,部分学校在这方面可能也有过一些尝试,但无论从实践效果还是推广力度来看均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由此,我们必须从理论角度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以便于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积极应用。
1.甘肃省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立足本土,强化地方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思路。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小学低年级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以欣赏与简单制作为主,比如可以开发剪纸等校本课程。中高年级则可适当加入传统美术知识传授的内容,使学生从小就对传统美术能建立一个广泛的了解基础,并且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制作类校本课程,如剪纸、泥塑、麦秆画等。中学阶段则对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热爱并简单掌握一定民间美术技艺。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路,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