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考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考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考核

校本课程考核范文1

关键词:校企合作 模具专业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91-02

1 中职专业教材现状的分析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的职业教育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材内容追求理论 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性强,并过深 过难,教材缺乏指向岗位群需求的针对性。专业课程教材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滞后的弊端凸现,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当前接受中等 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 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教材理论知识较深,往往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有一定差距。教材不能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况严重。因此,开发适应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校本教材工作迫在眉睫。

2 当前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专业教材不适应本校学生,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适应企业 需求的的问题,各学校也都纷纷开发校本教材。但研究发现当前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自身力量较为薄弱,由于学校条件和教师水平的限制,难以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容易产生平庸和折衷,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开发理念上注重学校办学特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例如,学校由于开发课程的门数过少,学生不能充分自由地选择课程;或是学校没有进行学生需求评估,开发出的课程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有些学校的课程资源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学术性太强,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果较差等等。

(3)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培训,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课程决策的能力不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4)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模糊,忽视校本课程开发本质特征的研究。从“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来看,有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联系在一起,有的甚至二者不分。

(5)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相当封闭,民主程度不高。许多学校的管理和运行是从上到下,从政府到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封闭运行的,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有效的交流。从教师到校长、从学校到政府的反馈机制也很薄弱。学校不能直接了解社会并与之沟通,不能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因此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难以开发出适应本地社会要求的校本课程。

(6)普遍缺少合作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单靠一人一校的力量,开发质量是得不到保障的。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当具有合作意识。长期以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是靠个人的力量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的这种“专业个人主义”的特征导致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多是孤军奋战。学校应该培育合作机制,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人员的交流、合作,强调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分享。

(7)忽视学生这个开发主体。几乎所有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学生的参与。甚至有些学校忽视了课程开发前必须做的学校内部、外部的情境调查分析。学校在开发中考虑最多的是学校的现状、能力;教师考虑最多的是自身特长,没有发挥学生作为开发主体的作用。

(8)缺乏激励机制,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带给他们压力,因此视其为额外的负担,从而影响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3 我校中职模具钳工技能训练校本教材的开发

《模具钳工技能训练》课程主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模具装配、安装、调试、检验及维修的能力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模具钳工生产管理要求;掌握冲压、塑料模具装配、安装、试模、检验和保养知识;掌握冲压、塑料模具技术状态鉴定与维修知识;掌握冲压、塑料模具常见的故障及修理方法知识;掌握冲骸⑺芰夏>咦芭涔ひ罩识;了解模具钳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能够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冲压、塑料模具的装配;能够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冲压、塑料模具的安装、试模、检验和保养等工作;会分析模具常见的故障,合理设计维修步骤和方法;能制订中等复杂程度的冲压、塑料模具装配工艺能力达到国家模具钳工中级工的考核要求。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主,淡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实用性、技术性和综合素质的复合性,为从事模具装配调试技术工作奠定岗位专项能力。

针对当前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课题组深入本镇江顺模具有限公司、江南模塑有限公司、江阴宏顶模具有限公司、江阴昆辉模具有限公司等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模具制造企业。我们主要围绕企业对模具钳工的知识能力要求,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通过大量的行业及企业的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毕业生就业调查等形式,得到了模具相关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

将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进行分析和综合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职业行动领域描述、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得到学习领域描述表,以模具钳工为例。

将有参考价值的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下的教学项目――学习情景。它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小型单元,每个学习情景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工作任务,都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一个学习领域通常有几个学习情景。学习情景的安排上要从简单到复杂、难度依次增加。每个学习情景都有相应的学习情景工作任务书,用任务驱动法激励学生完成任务。校本教材所选的内容应是学生乐以接受的动手能力的训练为原则, 适合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改变原有专业课教材理论知识繁难,高深难学的问题,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实际,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逐步建立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 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校本专业课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将完成每个学习情景工作任务的相关知识、教学建议、详细工作过程及步骤、工具、方法等编写出具有一步步的引导问题的工作页(学材),是针对学习情景的作业。

为配合学生的学习,还配有课程课件、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教学视频、学习习题等。

4 开发过程中的不足及对策

(1)还不能充分领会新标准 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很难做到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的和谐统一。

(2)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还需要进一步开发配套教材,如学习指导书、实习实训指导书等。

(3)加强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离不开行业、企业的需求,校本教材要与行业的需求相适应,满足社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经常与行业、企业联系,随时掌握行业技能发展的新动态,并把它作为新的技能知识放进校本教材,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4)优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明显不足。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关键,是提高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的保。显然,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科研能力是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我校积极与本地一线模具企业合作,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青蓝结对”以及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我校“外聘教师”等工作,为提高教师的各项能力作了积极的努力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5)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实习实训设施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 养目标的基本条件,虽然我校已经在积极的创设相关模具设备和生产环境,但由于资金投入、校企合作等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升级。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2] 王景华,杨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2).

校本课程考核范文2

关键词:关键词:教师教育;大学;中小学;合作

    目前,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它是当今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与议题,同时也是提升大学教师的研究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借鉴国外关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在校本课程发展中地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实例为背景,分析了合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依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望在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能有实质性进展。

一、校本课程发展中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些地方大学和中小学就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并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例如,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在北京丰台区和朝阳区建设5所教师发展学校,2002 年和 2004 年又先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辽宁省沈阳市以及北京市建设第二批、第三批教师发展学校,构建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些尝试,为我国探索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研究共同体,构建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教育范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当前我国在校本课程发展中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有很多经验不足,尤其是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流于形式

    我国有些地方已经试着实行了大学和中小学相互合作的模式,但是内部隔绝的情况仍比较严重,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目前的教师教育情况来看,尽管部分学校也请大学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到中小学去指导教育科研,这些只不过是限于形式化,很难从本质上得到改善。现在进行的校本培训主要局限于中小学校内部,教师交流和研讨对象缺乏专业的引领和指导,很难将教学经验提高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二是有些大学研究者脱离教师教育实践,研究对象缺乏针对性,不能正确的用于指导实践。近几年,虽然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范式的不断变革,研究者走近实践现场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意识与行动之间并没有步调一致。

    (二)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出现僵化现象

    目前虽然我国有些地方的大学和中小学进行了合作的有益尝试,但从整体上看,无论在合作的目的或是内容方面都出现僵化现象。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某些大学研究者与中小学的合作,大学研究者到中小学只是进行表面上的指导,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或只是限于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广。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合作研究中,大学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出现难题。当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时,往往得不到大学研究者的真心合作与指导。反过来一旦大学研究者介入之后,中小学教师往往在合作中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专业自主。

    (三)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缺乏一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和颁布相应的政策,共同推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国政府目前在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所以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尚还处于个别化和自发化的合作行为,空合作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需要制度化的保障和规范化的导向,这样才能使教师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国外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模式

    国外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就已经开始关注并且研究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并使这种合作关系成为一种普遍化、制度化的教师教育模式,从而使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都能从其中获得有益的价值,来促进教师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美国教育部推崇并倡导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 PDS实践模式,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它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设,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达到1000多所,这一举措被美国教育界称为“教育改革的最佳战略”, 这也成为美国主要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之一。在英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培训模式,早已成为一项由政府支持和推动的教师教育制度,其形式已普遍化和规范化。同时伴随着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以及《1988 年教育改革法》的普遍实施,校本在职培训成为英国的一项国策。自从1989 年,英国修改后的师资培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成为对师范课程进行职业效率审定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而提升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现在已经是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趋势。我们可以从国外成功的教师教育模式中吸取精华,总结出在校本课程发展中适合我国教师教育的新模式,以此来形成规范有序、开放有效的教育教育体系。我们应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模式及其一些策略,建立本土化的合作模式。

三、针对我国在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考

    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属于不同的群体及组织,双方的定位和目的也不相同,所以将大学与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合作,是实现我国教师教育新突破的有效方法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支持大中小学合作的伙伴关系,开创政府与大学、中小学紧密合作的教师教育新局面,使三者有效合作,一起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在这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需要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在地区开展试点探索。在实践上,试着探索符合我国当代国情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模式,在一些条件可以的地方内开展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试点工作,进行实践尝试,并研究如何推动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与共进,努力探索在这一形式下,政府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在现实条件下,如何去调动大学和中小学校来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并采取怎样的政策和措施去保障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有效性。

    (二)校本 课程发展中实现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与政策,使其更加普遍与规范。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广泛的去吸收众多大学和中小学关于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方面的的最新成果,并把它作为制定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政策与措施的依据,准确地把握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师的困惑与需求。推动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教师教育普遍化和制度化。政府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的经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实现其科学教育观念的内化。

    (三)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还需要参与双方的积极性,使两者主动参与到建立合作研究的教师教育新机制中。各级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试点实验、建立省(市)级示范点、提高宣传力度等方式,使大学和中小学教师能够理解并接受这种合作的模式,建立起平等、共生、互赢的合作关系,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四)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还需要启动与其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政府尤其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计划、组织和调节的责任,保证大学和中小学合作过程中伙伴关系建立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根据中小学的发展需要,在尊重两者意愿的条件下,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选择条件相符、意向相合的中小学和大学结成对子,帮助他们签订合作协议,并确定科研课题及校本培训的基本内容,明确双方合作的研训目标、内容、方式和手段。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需要把合作纳入整个学校发展的体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要深入对各自进行细致的解剖,做到多方面多维度的视角合作。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一方面使大学的专家资源能够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华锦.合作中的建构——教师发展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9):16- 18.

校本课程考核范文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标准下的新生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由于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不确定性,所以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国家教委出版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此作为教师指导的参考。但是此指导纲中,仍然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而在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学生,从生理、心理、各种能力上差异十分明显。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这门课各年段重点培养的能力目标也不明确。从一些活动案例中发现,无论是三年级还是六年级教学目标都相差不大。这对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十分的不利。

据此,我校在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分层教学目标”的进行整体规划,具体做法如下:

一.对三到六年级同学进行整体层次划分

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学习水平和各种能力的差异,我们将三到六年级同学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 层次一:三年级阶段;此阶段学生特点:是刚刚接触和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各种能力都较弱。需要教师“扶”多“放”少

? 层次二:四年级段;此阶段学生特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是了解和学习问题基本解决方法的重要阶段。

? 层次三:五年级至六年级段;此阶段学生特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有所提升,综合能力相对较强,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力虽然仍然有一定的差异,但相对于三四年级的同学来说,五六年段的同学能力差异不太明显,所以划分为一个层次。

二.各年段分层目标的确定

?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纲要》中的课程总体目标要求和学生的不同层次,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进行分解,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不同层次的重点能力培养目标。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分层目标规划的成效与反思

1.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

任何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都是从不会到会,知识由少到多、能力从低到高的螺旋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如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

2.为不同年级学生活动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规定,教学内容是由师生共同开发,但是在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研究主题会在不同的阶段开展,如:《包饺子》这个内容,小学三至六年级同学都开展,甚至到初中的时候还在开展这个活动,但是在不同阶段开展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3.明确了不同阶段的指导重心。

校本课程考核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校本课程 开发指导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校本选修课成为课改工作的重点,顺利实施校本课程,既符合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甘肃省和兰州市实际,同时体现学校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要求,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需要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开设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条件完善,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准备阶段: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定

申报: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定课题后,填报“校本课程开设申请表”,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条件保障、课时数、考核方式等,交教务处归纳整理初审。

审定:审定的依据是,确保开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开设,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或者重复的课程,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或者择优选择。初审通过后,列入《拟开设高中选修课程Ⅱ(校本课程)设置计划表》,提供给学生选择,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批准后可编写教材。教材可自编、与他人合作,也可改编,还可收入学生成果。有的可以印刷刊出,成为固化课程教材。

目前暂定各校本课程的长度一般不少于36学时。

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流程

选课:教务处公布选定的校本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填写选课志愿。

实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或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起临时班级、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练习或活动。

评价:考核评价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然后确定学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方式完成。

调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及学校教务处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选修课学情情况,研究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更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校学生实际。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时展需要,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基础内容,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1、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关于学生毕业学分要求,“在选修II中至少获得6学分”,按18学时相当于2学分算,选修II在高中阶段,至少应有54学时,起始阶段,宜立足于《方案》中的下限要求,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遵循逐步开发,不断增加的思路。

2、课程结构设置

①生活艺术类;②兴趣爱好类;③学科延伸类;④学术讲座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我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扇窗口。

1、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牵头,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构思和策划以及校本课程的审定、指导和对课程的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

2、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考核范文5

一、校本课程的规划

学校要建立的是校本课程体系,要注意区分体系和课程的区别,体系是一个系统,是多个校本课程相互关联的整体,而不是多个相互独立的课程。一般来说,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需要以下三个阶段。

1.摸索中稳步推进

校本课程毕竟不是必修课,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同时,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宣传,引导教师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同时引导教师深层体会课程建设的原则,杜绝同质化校本课程,杜绝以师为本的授课方式,重过程,轻结果。在这个阶段,要强调课程的量,在推进中对各课程做好分析评价,对于同质化的课程必须积极进行优化,甚至取消。

2.丰富中强化规范

随着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要积极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办法,强化教师和学生校本课程的操作规范。要积极开展优秀校本优质课展示活动,在学期末要开展校本课程互评和学生评价,结合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状况、教材教案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量化,推行精品校本课。与此同时,坚持多元化校本课程原则,保持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活力。

3.提升中进行整合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学校应强化校本课程分类,提倡多学科整合,坚决杜绝同质化课程。要注意,不要将这个阶段的校本课程建设和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必修课混淆。国家设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而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多样化状况,强调的是个性培养、特长培养。另外,校本课程还要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流程

要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有明确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小组。一般来说,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要统筹校本课程建设,有明确的校本课程规划思路。教务主任任副组长,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积极推进者,要坚决贯彻课程规划思路,通盘考虑社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特点,及时召开课程启动会、反馈总结会等,实时监督课程建设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校本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在教研组会上要充分讨论,建立符合学校情况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班主任要做好学生选课的引导工作,要特别注意学生本身个性特长和学生兴趣的情况,千万注意不要搞一刀切、包办学生选课。各部门要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申报

由教研组长召开组会,充分讨论校本课程建设思路,抓住工作重心,组织教师申报课程,填写申报表。申报表中要有课程提出背景、完整的课程内容、授课计划和课程的考核方式等信息。由教研组汇总后统一上报教务处。

2.审核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审核,并及时、充分地和教研组交流,确定下学期最终的校本课程,并将全校的校本课程进行汇总和分类。

3.选课系统准备

将校本课程的详细内容导入网上选课系统,明确校本课程的学分修习政策、选课对象(如果有多个校区的要分开,尽量避免跨校区选课)、上课时间和地点。在此期间,班主任通知学生查看相应的课程介绍,引导学生做好选课准备。

4.网上选课

在指定时间段开放选课系统,学生选课后,可以锁定选课信息。在第一轮选课结束后,对于开课人数不足的校本课程,教师要进行反思,同时取消该课程,让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二次选课。整个网上选课结束后,要形成总课程表,教师课表和学生课表。给教师和班主任提供校本课程学生花名册。

5.授课和结业

教师根据选课系统确定的时间、地点上课。教务处组织督学,对教师的教材、教案、课堂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学期末,选课学生修满国家规定的学时并通过考核的,给予相应的学分。

6.校本课程考核评价

学期末,教师上交总结。教务处组织开展教师网上互评和学生网上评价。结合日常学生反映情况,充分讨论后,评选出星级校本课程,并在下学期进行校本课程展示。对于评价不及格的,教研组和上课教师要拿出整改意见,直至取消该课程。校本课程评价结果要作为校优秀教研组和校优秀教师评选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考核范文6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

1.开发主题应依据本学校、本区域的人文和乡土特色选定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办学宗旨、地方特色、教师和学生等,都需要开发者慎重分析和研究。只有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在对学校诸多因素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和内容。

我县三小的校本课程《乡土文化――乐亭皮影》就是依据区域文化优势和学校特色而开设的。乐亭县素有全国皮影之乡的美名,“乐亭影”(也称唐山皮影)是一种光影交集的民间艺术,是集剪纸、雕刻和民间的舞蹈、音乐、说唱等于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实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因而学校选择开发了《乡土文化――乐亭皮影》这门校本课程。课程从三年级起设,分为四大专题:皮影雕刻、染色操耍、皮影舞蹈和健身皮影,选课学生有500余人。学生们的皮影舞蹈《影娃娃》还曾在中央电视台3台的“艺苑风景线”栏目播出。本课程在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展示研讨会上进行展示后,被评为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在2011年12月份首届河北省校本课程教学展评活动中《小小皮影戏》一课,荣获全省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2.开发理念上应注重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是一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学习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开发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享誉中外的“冀东三枝花”之一的乐亭大鼓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乐亭大鼓的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中、长篇书目有《杨家将演义》《呼家将》《包公案》等数十部;短篇唱段有《双锁山》《大闹天宫》《拷红》等100余段。乐亭一小依据本校教师资源和学生需求开设了《乐亭大鼓》校本课程,不仅传承了这一独特的曲艺形式,而且结合剧本、表演的改写、改演和再创造,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民风、民俗以及传统道德等有了近距离的形象接触,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创作能力,激发其表演天赋都有着极大的益处。可以说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成功的、有效的。

除开发出具有区域乡土特色的课程外,有的学校还开设有“爱的教育”、“可爱的乐亭”、“古诗文诵读”、“礼仪”、“书画”、“民乐”、“暖棚育桃”、“果树嫁接”、“花卉培养”、“貉子养殖”等多项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级、时间和过程空间等进行选择。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与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相一致,能够与农村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

3.开发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与综合实践活动等其他学科相整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把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有序地自然地蕴涵在校本课程中。要充分利用和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加强沟通和整合,促进各学科与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并淡化学科上的界限。开发者在进行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必须依照农村学校的实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社会、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农村独特的区域优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能够弥补学校其他课程资源的不足。

例如李各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我与小树共成长”就结合了“植物的生长奥秘”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做到了有机整合。每位学生种植管理一棵小树,实名挂牌承包,从浇水、施肥到看护,根据树的生长变化情况认真做好管理和生长日记,使选课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课程还融入了绿化与环保主题,使学生在活动化的课程中又得到了道德修养的升华,找到了与“品德”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乐亭二小利用与县交警大队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学校资源优势开设的“小交警”校本课程,紧密结合实践活动,也取得了异曲同工的课程效果。

4.课程的呈现方式应注重过程设计重视研究性

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也要重视研究性。因为贴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开发的校本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和发展。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有多种,如选修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等。在开发中,必须注意过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究、实践和活动,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拓展生存空间必备的素质,从而体现校本课程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只有具备研究性,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才有利于学生不断创新,健康发展。

例如古河小学依据附近村庄民间传袭的剪纸艺术而开设的校本课程“剪纸”,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就淡化了对学生作品优劣的评价,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和问题的探究。剪纸的艺术魅力在于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课程把中国的民间剪纸与外国剪纸进行比较,从构图、形象、到色彩以及细节表现等各个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认识到中国剪纸更强调装饰效果这一结论。各庄小学开设的“课本剧”校本课程,注重的也不是选课学生演技的好与坏,课程重视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剧本创作与设计的运用和过程研究,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诸如此类的校本课程就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学生的需要和终身发展服务的。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

1.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一是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二是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申请。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三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四是课程老师按要求写好《课程纲要》并及时上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五是授课教师耍加强班级管理,每次上课都要点名,并将学生的到课情况报教务处:六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七是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2.严格执行课程开发申报程序

一要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要通过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二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还要撰写《课程纲要》。三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

三、校本课程的有效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学生选课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的学分要把这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学生的评价。

四、农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反思

1.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基础

校本课程资源是有广泛综合性、特色性和地方性的。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它展现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可以是对现行国家课程进行加工、补充,也可以是一本书一张纸,还可以是一人一事、一物一景。它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力求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必须坚持活动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的活动意识,利用农村广阔天地,突破“课程”等于“教材”的狭隘课程观,迈出课程开发就是编写教材的误区,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都可提取充实成为优质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对已开发的课程还要根据其适应性、有效性进行及时增删或补充。

2.课程开发成败在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民主课程管理政策,是一种课程开发自上而下的高度放权。但现在看来,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尚未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是自身的责任和权利,仍然把校本课程开发看做是上级行政、校长布置的任务,实施过程中往往抵挡不住国家课程的“冲击”,课时经常被挤占。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不断创新、备课繁琐,耗费精力,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喜欢,教师厌烦,应付了事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健康发展。鉴于此,校长要千方百计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像开发学生的潜能一样开发教师潜能,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真正让教师自觉地从课程实施者转变成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于一体的课程改革主体。唯有此,才能成功、有效地开发出适合“这一个”的校本课程

3.提升课程开发水平关键在校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了学校更多的自主和自由,但它却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统一的模式,需要学校结合本校、本地资源创造性地实践和探索。我们走过了从借鉴挖掘、整合优化到形成特色的不平凡之路。从课程启动到专题培训,从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到《课程评价管理(试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如何提升课程的领导水平,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机制将是课程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特别是“组织实施”和“评价改善”将是今后加强管理的难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是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规划的建设,其中校本课程开发是龙头,校本资源开发是基础,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是双翼。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校本管理这一纽带的科学整合,充分发挥校长对课程规划的设计和领导作用,才能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