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核心范文1
走上讲台,家长志愿者当起老师,给孩子们讲起了莱州玉雕课程;
在李登海玉米试验田,孩子们在农业科研人员的指导下,观察玉米地生长……
类似这样的画面,经常出现在山东省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校本课上。
山东省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确立了以“传承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线的校本课程编排体系,通过“接地气”的校本课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儿童语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扎实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巧设三条主线
艺术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琴棋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充满了文化的智慧与灵性,是培育人文修养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构建了以琴棋书画为主线的艺术培养模式,从琴(古筝、琵琶)、棋(围棋、象棋)、书(硬笔、软笔)、画(绘画、美工)入手,以情景氤氲,煅造特长,学生情感态度得到文化的浸润。
乡土教材,传承莱州精神。莱州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地域优势,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这些资源也是爱国教育的良好载体。学校经过研究,开发出了“学习莱州时代先锋”“莱州孝德故事”“寻访莱州民居”“研究莱州民俗”“剪纸”“草编”“面塑”“软陶”等多门类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细化到具体内容,内化到道德信念。如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认识莱州、热爱莱州、热爱社会、热爱祖国教育中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在学生心中根植爱国的种子。
实践课程,树立正确价值观。社会实践锻炼,是学生践行道德信念的重要途径。借助社会力量,学校开发了多套社会实践课程。实践基地从机关社区到工厂矿山,从大企业到小作坊,从现代建筑到古朴村居,学校制定了周密的实践计划,让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通过对环境、人文、历史的多方面感知,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正确认识,从小懂得乐学敬业、爱家爱国、诚信友善。
建设三支团队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学校充分融合家庭、社会资源,建设三支强教学团队。
学有专长的教师团队。学校深挖内潜,注重发现、培养学有专长的教师,组成教师团队承担校本课程研究和实施任务。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易于抓好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便于开展校本课程的拓展追踪和评价,提高校本课程的授课实效。
热心助学的家长团队。针对家长群体社会覆盖面宽、职业种类多样、特长人才众多、热心助学的特点,学校选拔组建起了一支优秀的家长志愿者队伍,负责包括家长行业授课、传承红色经典、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等校本课程的授课。如六一儿童节,爷爷奶奶们走上讲台,他们与孩子们比童年,分享几十年来学习工作成长的故事,学生听得入了迷。孩子们在爷爷奶奶充满爱的语言里,吸纳着诚信、友善、乐学、敬业的正能量,向上向善成为了他们行为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志愿者团队。学校坚持开门办学,每学期都聘请社会上的五老成员、各行业专家、先锋模范、爱心义工到校开设法制报告会、十宣讲、警校共建、团体心理辅导、先锋模范事迹宣讲等活动,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社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弥补了学校师资、课程资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拓宽了渠道、提供了保障。
开辟三处阵地
课堂教学,夯实道德基础。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实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带来一个多彩的世界。如围棋、象棋课程充满挑战,学校秉承“教棋育人”的教育理念,注重棋品、人品、心智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品格修养;声乐、舞蹈、器乐等课程,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好熏陶,陶冶性情,宣传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又如莱州云峰山是全国书法名山,《郑文公下碑》全国闻名,莱州人引为自豪,也努力传承。学校通过教学生如何把字写漂亮,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同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细致入微的眼力,辩证思维的脑力和准确的表现力。学生在书法的学习中学习技能,学会“正心”。
社团活动,搭建成长舞台。学校成立了包括艺术培养类、体育技能类、科学素养类、社会实践类等24个社团。社团每周活动,定期竞赛展演。如每学期召开的软陶博览会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每到这一天,孩子们会拿出自己制作的软陶作品在操场上设摊售卖,他们大方地向老师、家长、同学介绍作品,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声声叫卖、一阵阵成交后的欢呼,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努力的幸福。此外,学校通过合唱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班级艺术展演、阳光体育运动等多种形式,搭建起学生成长锻炼的舞台,孩子们在社团里、在舞台上、在赛场上勇敢展示,收获自信、学会做人,在锻炼中成长。
校外实践,在锻炼中成长。李登海是“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是全国道德模范,是莱州人心目中的英雄。学生们在一次次深入登海种业看农业发展,走进试验田了解玉米育种技术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强国、科技富民的重要意义,从小萌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美好愿望。
校本课程核心范文2
在“启慧教育”的浸染下,学校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致力于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因此,将学校现有的大小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优化组合,形成“启慧”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启慧五大学科课程群(语言与文学、数学与创造、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品德与社会)和启慧六系列活动课程(人文素养系列、品德素养系列、科学素养系列、健康素养系列、生活素养系列、艺术素养系列)。
本文以学校校本化课程中的武术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为例,以期更好地培育出“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
一、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武术课程方向
1.武术校本课程实施目标,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培养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武术课程教学,可以使广大学生热爱武术,自觉参与并养成终身武健身的好习惯,从小尚武崇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和掌握武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教师讲解、传授、示范,学生参与练习,搭建活动展示平台为手段,使学生内外兼修、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自我展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以培养为目标,通过“普及+提高”的模式推动武术课程建设。
武术课程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一是树武德,“未曾习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明礼”。武术教育注重“德”与“礼”的培养。二是习武技,武术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既能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激发生命潜能,还有利于学生直面挫折、主动进取、个性品质的形成。三是弘武魂,不仅能传承民族精神,丰富爱国主义内涵,还能培养忠于民族、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为此,我们将武术课程建设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外健内慧”智慧少年的重要途径。
2.武术校本课程实施任务,重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形成终身习武、练武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武术活动。而且,我们会通过对武术历史的学习、武术名人的了解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武德的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套路练习、对练等内容的教学,认真传授武术“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培养武术的正确姿态和“精、气、神”,大力发展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
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创设各种情境,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具有健康心态、健全人格,建立个人与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合作与竞争意识,教会学生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敢于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武术校本课程实施分层要求,重在凸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年级:初步了解武术历史和现代武术名人故事,了解学习武术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初步学习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及简单组合,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发展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激发武术学习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够让学生初步领略“精、气、神”的意义。
二年级:了解武术历史和古代、近代武术名人的故事,了解武术健身、养身、防身的基本常识;学习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简单组合以及基本功串联;力求学生动作规范,用力准确,发展柔韧、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习武术的兴趣和习惯,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感受“精、气、神”的气势。
三年级:了解武德精神的内涵,学习武术的安全知识;进一步学习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及基本功串联,学习武术套路(步行拳)和少儿武术操,使学生的动作规范,用力准确,“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养成习武、练武的好习惯和安全意识,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和良好武德,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四年级:了解学校武术活动开展的历史与成就,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之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基本功串联,以及步行拳和少儿武术操,学习少年拳第一套。力求达到动作熟练规范,神形兼备,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生具有习武、练武的浓烈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团结互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
品质。
五年级:复习、巩固一至四年级所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学习少年拳第二套和组合长拳第一套,学习自编武术组合动作。使学生掌握武术“三基”要领,提高动作质量;建立武术套路的概念,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自我展示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自然而然地在个体动作中显现“精、气、神”的
姿势。
六年级:复习、巩固一至五年级所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学习棍术的基本棍法和套路,学习太极拳,学会自编武术组合动作。使学生全面学会和掌握所学武术内容,武术动作规范、准确、健美,并彰显武术的“精、气、神”;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展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以“普及+提高”的模式,推动武术课程实施
学校的武术课程建设走的是一条“全员普及”与“提高训练”相结合之路,在全员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1.全员普及,夯实课程基础
为了保障武术课程的有效建设,学校开展了武术课程体系研究,编写了武术校本教材《中华武术》,明确了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低段要求初步掌握武术基础技术,中段要求掌握武术基本功,高段要求掌握武术套路与武术器械的运用。学校将武术纳入课程计划,各班每周开设一节武术课,让所有学生了解武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坚持做自编武术操,让武术成为学生日常锻炼身体的主要运动。在阳光体育节中,我们还设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武术集体奖项和“功夫小子”“功夫达人”等个人表演奖项,营造出浓厚的武术课程氛围。
例如,在教学“基本功成套串联―仆步穿掌”时,教师要先向全体学生讲解动作方法:两脚并立,双摆掌。(1)左脚向左横跨半步,上体右转成右弓步,右手自左向上,经头向右方劈落,右掌与眉同高,左手回收至腰侧。(2)上体继续右转,右手收至右腰侧成掌,左手自左经上头部,向右前方下落成按掌,高与胸齐,掌心向外。(3)上体向左转,左掌收至右胸前,同时右掌经左掌背向前上穿出成穿掌,手心朝上,并右腿直立,左腿屈膝提起成右立,目视右掌。(4)左脚向左侧落步,右腿屈膝全蹲成左仆步,右掌内旋使掌心朝外,上体左转,左掌贴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掌,成左仆步穿掌。(5)右腿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左手上挑,右手下落,两手成左高右低斜直线,眼看左掌。并强调两臂要挥圆,臂的摆动与身体转动协调配合,整个动作连贯协调。
武术的全员普及,对学生体格和人格的塑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2.社团活动,助推课程发展
为了让更多喜爱武术的学生在武术功底、身体机能、意志品质与武德修养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通过武术社团活动助推武术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武术社团活动主要以学生武术提高训练为主,尝试课程间的横向关联,将中华武术与文学、艺术等进行整合,编排出高质量的武术表演项目,如中国少年说、红旗飘飘、大王叫我来巡山等,在市、区各级各类表演中均获一等奖。
3.提高训练,彰显课程特色
学校在武术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武术提高班,进行武术业余训练。一是抓好训练常规,从队员的武德礼仪、规则意识、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训练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二是努力打造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悉心培养优秀武术运动员,选送到各省市专业武术队深造训练,肩负为国争光的使命。三是通过组织队员参加全国、全市的运动会,彰显学校武术品牌。
武术特色品牌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为“启慧”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可借鉴的实施途径,有助于学校特色的打造。
三、增加课程实施效果和师生评价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多年努力,我校先后走出了世界武术冠军、全国九运会冠军刘艳艳,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汤露,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袁梦洁……近几年,我校参加的各级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为20多次,单项金牌216枚,银牌196枚,铜牌92枚。2014年,学校组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获重庆市教委颁发的特殊贡献奖。2015年,学校输送的武术队员徐鹏以19.26的高分获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武术全能冠军,为重庆夺得唯一金牌。学校也成为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重庆市首批体育(武术)特色学校、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武术特色课程建设项目试点学校、重庆市武术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成功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称号,为今后更加扎实地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校本课程核心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优化整合;交流
校本课程是一种课程门类,也是一种开发的理念、观点或技术,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从归属上,是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印象。之所以有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学校还缺乏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经验;从课程管理体系上来说,给学校的校本开发空间还不够。某教育部官员曾说到“现在要求所有学校都开发出独一无二的校本课程是不现实的,只有学校真正达到一定办学水准时才具备开发独一无二校本课程的能力。
为了能够开发出具有我校鲜明特色又符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我们认为应充分发挥我校硬件设施过硬、学生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尽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完美结合,
具体的实施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与交流阶段。在准备阶段,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在网络教室里讨论并查阅资料,做好记录,以备上课时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注意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实施阶段也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课堂上辅以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揭示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简化其认知过程。最后由学生将自己的表现输入电脑,从而得到较客观的评价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例如我校王老师设计的一节低年级数学口算课。将EX-CEL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运用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口算题,学生练习的对与错在答案完成按回车键后,立刻以明显的符号显示出来,直观、简便、易行,见下表。
利用if函数判断答案。√表示正确,×表示错误。从外观而言,电子口算练习与学生常用的文本式的差别不大,但是通过Excel的if函数对学生的结果进行判断,显示出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新练习法具备的一些优点。电子口算练习的设计和使用,只是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整合中一个很小的尝试,但却让数学教师从繁琐的批改口算练习中解脱出来,并可以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设计不同的练习题,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既可全班测验又可个别辅导。
又如,我校张老师设计的校本课程――“美丽的数学图形”,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分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六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另外,在进行“立体图形”的校本课程研究时,请学生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校本课程核心范文4
一、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必要性
杜威曾指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少先队教育一贯注重对环境的改造、利用,但更多时候还仅限于物理环境的创建、心理环境的改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从课改的理念中,我们得到启发,少先队教育要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必须营造少先队教育的文化,对学生生活环境(包括自身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施以影响,围绕队员的兴趣爱好等开展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
当今社会要求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要求人格整体发展。少先队教育活动以往常常是独立活动,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就事论事式的教育;将本来连续的认识过程,简单地分割成一个个阶段来处理;将事物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年复一年地按时令特点等进行相同模式的标准化教育。殊不知,学生的素质是在活动中综合生成的,少先队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少先队教育应将零散、分项的教育内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整合,让学生接受来自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影响,并产生整体性的体验、认同与接受。所以,少先队教育应自觉投入课程改革中,与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整合。
二、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方式
如何把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整合,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索:
1、以科研为龙头,带动少先队工作创新,全面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把队会、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融为一体,指导中队辅导员开发、统筹安排、规划内容,做到人员保证、时间保证、内容保证,扎扎实实搞好班队会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并积极在校内开展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等一系列“六学会”评比活动,探索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已经开展的“热爱集体生活”先进个人、班级评比大大提高了队员们的集体生活、自主生活能力。不限于教室、学校,经常指导队员到校外参观、采访、调查,队员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将收集的信息记录在队员自己的“采蜜本”上,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小组间相互交流,用收获卡、采访卡、小论文、小调查报告、实践活动系列橱窗等形式展示出来,队员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探究的过程。
我校的少先队工作重在队员的体验,以此为载体,结合校本课程,让队员选择多样的探究、实践方式,使队员们的探究、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有所获益。如:校本课程探究《水污染状况的调查》,队员不仅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六(3)中队的队员,在查找水污染资料时,为了捕捉一个街头河道被垃圾堵塞的镜头,顾不上刺鼻的臭味、飞舞的苍蝇,淌过污浊的河水,拍下了一组组水污染的特写镜头,并通过展示,让全镇人民都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迫切性。透过队员这种“敬业”的精神,我们从另一层面看到了探究性开放型体验活动能够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激情,就让他们真正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在广博的大自然中再次寻找自身能力的价值。
3、体现地方特色。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在社会这个更大的空间完成的,在充分发掘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例如:结合我镇争创文明卫生镇,队员们开展了“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还家乡一片绿色”环保体验活动。活动中,队员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写出了一份《关于水污染状况的思考》调查报告,并获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案评比一等奖。利用宣传、服务、文体等活动对群众作广泛宣传,成立“希望收购公司”,发动全体队员参与捡废变宝活动,创利近千元,用来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伙伴。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显示了队员们非凡的宣传、组织才能,还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净化了自己心灵。群众亲切地称队员们是保护家乡的“环境小卫士”、“绿色天使”。
4、建立推广机制。
加强对课程的推广,通过开展“研究课”、“示范课”等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贯彻和完善教学策略,推广教学经验和方法。充分利用节庆日、少先队活动阵地、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开展校本课程特色活动和成果展示活动,表彰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教师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小灵通”广播、校园橱窗、走廊和教室的“创新展示园地”,利用每月一期的学校校报和家教月报宣传、推广他们的成果和事迹,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取得的成绩深入人心,争取社会与家长的认可与支持,不断促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三、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改革、在教师发展、在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
1、有利于发掘队员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队员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使队员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队员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队员的体验,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
2、有利于辅导员个性的养成。辅导员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辅导员对队员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队员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辅导员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个性养成个性”。而在少先队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重建过程中,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决定辅导员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具有创新新形式、创新新内容的空间,需要辅导员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所以说,新课程中的辅导员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队员共同成长。
3、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例如,书法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少先队组织的“小书法家”义写春联活动、“六一”艺术节活动、“小星星广播”、自办校刊《养根》、橱窗展览等活动,在社会上、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好的反响。家长对书法这一校本课程开发更支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进步更快了。如今,队员们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书画大赛,都是喜报连连,证书、奖牌频传。
4、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措施。当代教育注重教育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少先队教育与校本课程的相互补充,可以较好地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这一需要,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有待思考的问题
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整合,为师生提供了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学校的办学特色日趋显著。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少先队工作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还只是刚刚起步,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1、本课程开发研究首先考虑学校的基础、社区环境、学生的需求因素。由于过于强调社区、学生的需要、选择,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也难以控制。
2、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一些队员感兴趣的、深受队员欢迎的科目,选择的学生会比较多,但由于辅导员和学校的条件限制,这些科目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无人问津。
3、对辅导员的专业精神、专业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理念是课程开发的先导,教师素质是决定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辅导员要积极寻找新的角色定位,确定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价值观。
校本课程核心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前提。[1]我国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时期,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有很多表述,例如:孙伟宏认为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2]王自勤提出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等,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3]左家奇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对传统办学模式的创新,这是一种全新的长效的合作机制,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等。[4]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内在需求基础上,是双方主动参与的一项共同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活动;二是双方运行机制融合,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是企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过渡平台。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缩短高校人才和社会需求差距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务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5]在这个基础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社会科普、教育教学方面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中原地区对外贸易、涉外酒店业务、科技翻译、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英语+”模式,将英语人才的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这也是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见,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清晰了,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体现,为了了解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版和企业版,学生版共发放130份,回收128份,企业版发放7份,回收5份。学生版问卷主要发放对象是英语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即大三和大四学生,了解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观点,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1:
以上结果表明以下几点内容:(1)学生选择专业时很大程度上出于个人爱好,对未来就业很少考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引导,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2)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单一的英语知识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但是他们的学习重点依然聚焦在专业必修课上,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性。(3)实践环节对学习帮助很大已经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是调查显示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与践的关系不紧密。
表2调查结果表明以下几点:(1)企业聘用英语专业人才首先注重口语的流利程度,其次还非常重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及综合素质等。然而,英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能力首先就是口语,其次其他方面知识素质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非常薄弱的,即知识和素质教育应该被重视。(2)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课程应该走进学校,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总之,目前,企业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太满意,这就推动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6]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内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即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习理论的要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理论要求,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然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独立完成,企业没有参与,这就使课程体系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学管理部门和企业联合制定,从而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在制定过程中可以详细划分各自职责,建议双方共同商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比例,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性和合理性。
2.构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以上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专业必修课非常重视,其他理论课程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可以坚持模块划分原则,但是要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好博与专的关系,即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知识,以便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以下是详细划分内容: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包括专门用途英语课、小语种课等。其中,各类课程开设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进行选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类课程的具体内容,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历史、语文、就业指导 、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第二外语等。专业知识课包括语言、文学、文化方向的课程,例如 专业导论、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语言学导论、毕业论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主要指训练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技能的课程,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口译、笔译、外贸函电等;专业方向课指英语专业的拓展课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概论、管理学、现代礼仪、进出口单证实务等。选修课主要是满足部分学生兴趣或就业需求的课程,例如专业用途英语课程:酒店英语、旅游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交际英语、商务英语等;小语种可以开设德语、韩语、俄语、法语等。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构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戴炜栋和黄任(1997)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中,即使那些在校时口笔试成绩都相当好的毕业生,都存在着外语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7]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以往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现象,这就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和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即校内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实习。其中校内实训即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设计商务英语(BEC) 资格证书培训、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英语语音达标及演讲实训、英语专业应用技能实训、外贸函电实训、进出口单证实训、市场营销实训、英美文化环境模拟实训、酒店管理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礼仪模拟实训等。这些实训环节和以上的理论课程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闭环。
以上校内实训课程需要一定的师资和设备,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团队,培训团队教师相关的实训技能和知识,并且固定每个实训环节的教师队伍,以便教师在实训中不断研究创新实训方法和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此外,建议团队中最好加入企业人士,以便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实训内容。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没有分开,教师在担任实训课的同时还要担任其他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实训效果不明显,同学们在实训课上收获不大,因此,建立实训团队是首要的。其次,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营造实训氛围,提高实训效率。
校内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纳入到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因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非常重要,更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分三类,一是英语角,二是英语类竞赛,三是社会活动。目前,前两类活动应该是在各大高校都有体现,尤其是竞赛,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境会话比赛、英语电影配音比赛、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笔译竞赛、口译竞赛等,这些比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应该继续。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建议增加社会活动,联系一些展、商务活动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校外实习是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形式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据调查,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种类主要有酒店、英语培训机构、外贸等。但是,实习基地不太稳定,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协调。此外,需要进一步开拓的实习基地方向是商务、翻译、外事等,让学生有更大是实习空间。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英语人才,还要深化校企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形式,例如:订单式培养、教师企业实践、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开发教材、校企制定课程体系等,这些校企合作形式都是为校外实习和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相信,在校企合作日渐深化的今天,校外实习效果会越来越好。
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这是保证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更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课程体系。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组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突显了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的特征,适应了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庆智,陈锡章,王思敬.试论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3(11):31-33.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左家奇.“三重融合” 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5]吕迎春.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7):73.
校本课程核心范文6
(一)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2008年9月采用了生物新课程教材后备课组成员在校内外展开调查而表明,大多生物教师对新课程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给予了肯定,学生在课堂气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习兴趣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备课组成员通过与部分教师、学生的座谈发现,我们学校作为农村学校,而且又是普通中学的一所高中学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生物新课程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实际;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因此生物新课程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发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
生物新课程教材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对新课程教材中用来引入的例子,我们的教师大部分的看法是:34.5%的认为“足够多了,切合学生的实际”,46.9%的认为“改编一下即可”,7.1%的认为“根本不合用,按教师的想法重新编拟例子”.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明显感觉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等.据我们调查的生物教师们反映,新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显然新教材是给大城市学生使用的(有点过激,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有这种说法)”.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箬横中学、大溪中学等)进行新一轮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研究.
(三)加强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
具体适应需要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在生物新课程学习中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生物校本教材资源是教师为顺利完成教材内容,为使学生顺利接受知识,所利用的一切资源。它包括生物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补充;生物新课引入的问题、故事;章节练习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计划等。所采用手段包括:CAI课件、录像带、投影片、自制教具以及外出参观等,因此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使用是要学生能轻轻松松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开发符合农村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一理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农村中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就业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惟有如此,生物校本课程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才能与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才能与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 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的CAI课件、幻灯片、课前小故事、课后的思考题、探究方案等
3.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对浙科版统编生物新课程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
生物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的原则,经过细致的研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对比,力求真实可靠,对统编教材和大纲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每学期在校内开展一次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课堂问卷调查和学生对新课程教材实施中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保障。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坐落在农村,学生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这一代的学生基本上独生子女,从小受各方面的宠爱,生性有点娇懒,家长管制得也少,而且生源相对重点中学来说文化基础很薄弱,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时,在选择校本教材内容和编排校本教材内容要注重两点:其一,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大纲要求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其二,把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充分关注。
4.利用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开发为生物校本教材资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础。
校外成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素材性课程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利用机制,这也是有机整合农村高中学校生物校本教材建设资源的一个重要困难;另外,在学校广泛自主地进行生物校本教材开发之后,如何尽快建立对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估机制显得日益迫切,从而能很好的整合到新课程的教学中。
因此我们备课组成员认为:生物新课程教材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二、策略与实践
(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