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文素养 误区 对策

历年来,古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状一直为大家所诟病。专家们普遍认为一线教师古文学养不足,不能满足高中古文教学需要。教师们认为学生古文基础薄弱,初高中衔接失当,难以取得成效;家长们认为古文学习很重要,在学校没学好,可以在课外辅导班补足。这种三方都不满的趋势愈演愈烈,矛盾焦点全部集中在一线教师的古文教学能力上。

一、高中语文老师古文素养的定义及内容

(一)什么是古文素养。

胡明德认为:“关于语文素养的定义,学界至今没有统一说法……教师素养是教师在固定期限内,在自己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及道德修养等。”古文素养就是高中语文老师为了适应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必须具备的古代文学素质和修养。

(二)古文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具体内容大致可以确定为教授高中古文必备的古代文学的语法知识、古代文学常识、基本古代文论知识和相应文化知识储备,以及新课改过程中需要的古代文学教学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使用技能。

二、高中语文老师在提高古文素养方面陷入的误区

陈大维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古文修养的缺失恐怕主要不在古代语文知识方面,即使有所不足……(而)主要是文论修养和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一)知识储备层面的误区:一头扎入浩瀚古文书海难以自拔。

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为弥补自身古文知识不足,笔者确定如下阅读书目(节选):《中国文学发展史》、《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诗经选》、《楚辞选》、《汉魏六朝诗选》。这批书选本精良,涉及面广,博大精深。高中语文老师如能好好加以研读,假以时日,就一定能有效提高自身古文修养。

很快问题接踵而至。首先是这些优良选本大多是权威古本,一般收藏在各大名校图书馆内,市面上很难买到;其次,这些书古奥精深,若非一番艰辛仔细地研读,一时之间很难消化。看来,仅凭普通一线老师的满腔热情和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这个打牢古文素养基础的重任的。

对策:

1.以教学组为单位,设立阅读古文典籍兴趣小组,重新确立书目,动手搜集所需书籍;

2.以定期活动检查阅读进度和交流阅读经验,分享学习心得,撰写学习笔记或者论文;

3.在老中青各年龄层教师中,通过定期听课,积极促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局面的形成。

(二)技术运用层面的误区: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忽视教学规律。

毋庸赘言,古文教学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的地方很多,如讲白居易的以乐抒情的千古名作《琵琶行》,不少教师都会选用音乐辅助教学。课前可选用《高山流水》调动气氛,课中选用林海的《琵琶语》创设情境,进而辅用《十面埋伏》展现琵琶乐之精妙,最后用林海的《渡红尘》揭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类共同情感主题。这样的多媒体使用可以说和课堂教学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实在是妙不可言。

一旦遇到苏轼《赤壁赋》这样的情理佳作,多媒体技术就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笔者见过有老师选用多媒体讲解这篇需要耗费三课时的重点课文,该课件共使用50张课件,数量不算多,课时安排紧凑,内容详略得当。细看多媒体使用,并没有出彩之处:除了音频朗读和图片展示(共计7张幻灯片,仅占总数的14%)利用到多媒体之外,其他部分(80%以上)多为课文知识点归纳,多媒体和课堂教学的结合使用状况极其不理想,不值得提倡。这正是很大一部分古文教学面临的困境:费时费力不讨好。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鼓励使用多媒体,绝不滥用。可以锦上添花,但绝不多多益善。

2.遵循古文教学客观规律,同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三)理论实践层面的误区:轻视文言语法教学,偏重人文精神培养。

初中生学古文几乎不讲语法,以至于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文言文语法体系,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一,马上要求他们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实际情况是很多同学连“主谓宾定状补”是什么都分不清。

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认识就是“得语法者得天下”,教学实践中分别做出不同调整:很多教师不惜放慢教学进度,用8~10个课时疏通这些语法知识,以期学生迅速获得高中古文教学必需的语法知识;更多教师则是顺应课时安排,将语法知识零零散散地穿插在课文讲解中,以期学生能缓慢学习这类必备的语法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的体系。这种与“《考纲》精神”多少有点相悖的“灵活处理”,实属无奈。

笔者认为,“文”“言”之争在初高中教学中实在是大可不必的,应该回归到“言”为“文”之基础,“文”为“言”之升华的轨道上,这才是高中生学好高中文言文的不二法门。

对策:

1.高一教师讲授古文之前,务必统一安排学生学习文言文相关专题语法知识;

2.授课内容、课时和相关练习由高一教研组研究统一部署,以期达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与笔者有共识的广大普通高中教师在提高自身古文修养时,一定要极力避免上述三种误区,从知识储备、技术运用和理论实践三个层面上参照建议执行,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2

高中学生正开始处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代,自然也容易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青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有效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有效的学习方法一 静心读书

对于现代社会劲爆媒体的多年来的狂轰滥炸,家庭校园乃至社会,已经很难有宁静的地方了,然而,宁静以致远,不静下来读书,在高中阶段都难以精心读书,那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一辈子远离书本的人,一个一辈子读不进书的人,起知识的吸纳是非常可怜非常有限的。要静心读书,要开始读长篇大论,读厚书,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在语文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眼皮下静心读书,并减少一些好心的唠叨与不必要的话语干扰。

二 大声读文

这里主要是讲读古文。因为大声读,才能够暴露一些字音字义的毛病,才容易督促自己去查找注释或工具书。读出句读,把古文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读出来,把句子的语气读出来,如果对这些上千年的经典能够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有情有味,这些千古名篇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逐渐的进入脑海融进血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指导和影响自己一辈子。

三 积累梳理

学习是少不了背诵与积累的,包括学习数学在内,但是,这种积累是散乱的还是有意识的能够分门别类的进行,则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梳理。由少年时代进入到青年时代,在学习上就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调控意识,有非常明确的理性追求。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厚自己的学科储备的时候,对于已有的和新摄入的内容,都应该尽可能的进行整合梳理,包括新认识的字,新接触的语词,新领悟的精粹的语句,以及一些文学形象一些中外名篇。

四 学会倾听

倾听是吸纳,学会倾听就是学会有效的吸纳。高中阶段的学习由于知识密度厚度的增加,特别需要我们学会倾听。通过倾听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信息,通过倾听也可以提高我们对转瞬即逝的话语迅速敏捷进行捕捉进行提炼的能力。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学术厅里的报告、课间休闲的聊天、公交车上的谈话,都需要我们学会倾听,迅速敏捷地感受与领悟,提取出主题词,从这些无字句处获得丰盈的收获。

五 主动交流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思考与讨论之中,融入到学习的大环境大磁场里,主动的用口进行述说,用笔进行倾吐,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表达倾吐出来,与同学分享,与老师分享,这样也才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得到进一步的讨论指导与深化。特别是用笔进行交流,应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实话实说,直话直说,完全不用去考虑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把写作技巧章法抛到一边去吧。只要自己的坦然真诚的,说的是真化实话心里话,就永远是好的。

高一怎么提高语文成绩1.整理语文知识点

知识整理笔记是用来记录高中语文知识点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绝大部分的高中语文知识点和语言现象都有接触,但限于理解能力,很多的高中生是一知半解,支离玻碎的,等很多的学生进入高中的时候,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用一年的时间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字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

2.逻辑答题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高中语文的答题背后还是需要很多的实用技巧的,虽然说语文不等同于数理化方面,只局限于一个答案,高中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些也不能够成为在大腿方面的主要部分。学生们还是需要找到内容背后的答题逻辑,根据逻辑来判断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准方向,才能更好的进行答题,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3.找到自己的不足

很多的高中生在学习高中语文过程中,高中生想要找到自己在高中语文中的不足,并且这些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但这些方面的改正需要高中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因为每个人在面对自己不足之处的时候,总是会有意识的避开,所以,想要让高中生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再将这些不足的地方改正,对高中生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可是,为了能够让高中生提高自己的高中语文成绩,这是都是必须都得做到的。

怎么提高语文成绩1.作为高中生,应该多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只有阅读量达到了一定程度,语文成绩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2.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就应该上课多听讲,因为老师的经验毕竟比你多,他概括出来的一些做题方法和一些结论是很重要的。

3.文言文方面,应该多积累一些文言常识。

因为高中的考试中不乏有一些固定的文言常识在考试中占有挺大比重的。把这些记牢,可以保证不会低分。

4.想要提高语文成绩,作文是一个重头大戏。

课余时间应该多积累一些作文素材,然后多练笔。只要坚持就能看到效果。

5.练就一手好字的语文就成功了一半,你的字体会影响评卷老师对你的评分。

因此练成一手好字十分重要。

6.提高语文成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历史知识 运用

一、前言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学的学习离不开历史,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战国策》与《左传》以及《史记》,这些都是文学与历史结合的典范。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离不开历史,而学习高中语文课文也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匮乏,并且盲目应用历史知识,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往往忽视了历史知识的应用。因此,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同时学习历史,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点之一。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的必要性

语文包含着历史,而历史包含着语文,历史知识对高中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高中语文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综合知识。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的历史知识,而课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在素质教育中,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而是应该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让学生面向更加广泛的空间。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习历史作品,积极的渗入历史知识,把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汲取民族智慧。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的方法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联合起来考虑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历史知识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知识,而且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结合历史学科,开展历史人物专题知识讲座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而这些作品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发,并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研究讲座,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研究其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把握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二)导入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本身是有故事性和传奇性的。我们可以抓住历史的这一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由于种种原因,高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影响他们学习的动力。而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更加需要教师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气氛来学会语文知识,以改变现状。通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导入,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学习历史资料时,对历史进行再现,通过历史人物解读,掌握文本中所蕴含的历史情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归类同一历史时期的文章与作者,并进行集中讲解分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的风格也不相同,而呈现出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环境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把某一历史时段作为主线,将同一历史时期主要作家作品集中起来进行研究。让学生探讨相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心情的变化以及作品情感表达的异同处,同时,带领学生穿梭时空,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体会。

(四)扩展历史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特别重视历史知识的收集。而历史知识可以作为教学的材料或者观点被选入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资料的收集讨论活动,来扩展语文的知识内涵。像这样的有目的的拓展历史知识,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对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渗入历史知识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增加历史的知识含量和厚重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历史知识包括作者本身的经历、历史背景、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很好的运用和把握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文史联系,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历史作品,课堂教学多样化,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史修养,文史兼通,按照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来进行教学,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传奇性和故事性,渗入历史知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高中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促进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丁辉.中学语文现代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线索梳理[J].考试周刊,2008(11).

[2]陆游,黄宝琼.我国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目标分类取向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1).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问题;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16—01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注重实践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比较僵化,仍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形态,造成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部分,缺乏教学的实效性,学生跟着老师走,走到哪里,就哪里,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主动权。这点严重制约着语文课改的深入,以及良好教学体系的形成。

(一)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尤其是单一的“牵引”式教学

高中语文注重基础知识的授课,尤其是文言文的系统性和多变性,强调了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师在处理文言文教学的特性时,多是基于应试考试的需求,将多变的文言文,变成定向的固定的教学,造成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枯燥”的牵引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下,学习的主动性缺失,表面上可以学的很好,其实缺乏系统的文言文基础,进而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教学的创新性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语言,其强调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而丰富性在于教学内容的充实饱满,具有科学的创新性。教师在对待文言文教学中,过分的追求表面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创新知识内容的发展,造成古文真的成了古板、不变的知识,造成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失去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显得过于单薄,一味的“教本宣科”,反而失去了教学的本质效果。这样,不仅学生不喜欢,教师上起课来也觉得课堂气氛“尴尬”。

(三)教学过于形式化,造成教学环节出现脱节

语文教学的形式化和应试化,是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现实特点。于是,“大刀破斧“的语文课改,缺乏良好的课改效果。教师文言文教学的形式化非常的严重,教师授课的目的是高考,这就决定了教师立足于课本和考试上,更追求于立足考试。那么,语文教学是针对性和定向性的教学,课改和教学要求成了虚设,学生和教学的追求,造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同时,教学环节在应试考试的支配下,出现了单一环节的教学,关于探究性、研究性的文言文教学环节几乎难以开展,而且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允许过多环节的教学模式。

二、有效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十分明确,这就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明确,进行形成多变的高效率的文言文教学。

(一)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文言文教学具有多变性,加之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这就强调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上,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兼顾学生。于是,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举措。文言文不是背,而是品读、积累、领悟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以此来形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于文言文教学非常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深厚的古代文化,进而有效地串联起文言文知识点,这样便于教学的组织和开展,有助于良好课堂效果的形成。例如:教师在对于王勃的《滕王阁》的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该文章的重要性,并系统学习作者王勃,诸如其文学地位、成就等。然后通过文句赏析与朗读,让学生体会初唐文言文特色,尤其是千古文句的赏析,以强化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性。同时,在文章的赏析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基于PPT,再现语句中当时鄱阳湖景色,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角色的准确定位,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文言文教学最忌讳“牵引“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违背了课改的要求,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于是,在教学中,要强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已不适应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关于教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及探究性,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元素。文言文知识比较系统和多变,这就强调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非常关键,基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是深化文言文知识,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单一的活动过程,无疑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定位好师生间的角色,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和认真性。例如:教师在对韩愈的《师说》进行授课时,就可以将课堂的主动予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和词句的翻译,进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种认识性的探究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基于学生的认识性探究,可以形成良好的文言文意识,便于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环节,课程量大、教学内容丰富。这就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文言文多变性和系统性的重要举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立足好课本,进而兼顾好学生,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探究性、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同时,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脱节性的教学形式,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早读课 模块化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15

高中语文早读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了,它是当前学校教学中的“标配”,学生能够在早读课进行自由的阅读,从而获得一定的智商积累。从某种角度来看,语文早读课是语文课堂的拓展和补充,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当前而言,我们的语文早读尚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学生对早读不重视、学生在早读课上赶作业、学生在进行早读课朗读时敷衍了事等。

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学生一堂早读课下来,时间是过去了,可是并没有任何收获。我们从日常的语文早读课不难看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早读课不怎么感兴趣,这样的情况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然,引起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早读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课业繁重,作业较多,在作业无法完成的时候,也只能牺牲早读课的时间了;学生没有养成早上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早读课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足。教师要适当放松对早读课的管理,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自由的进行发挥,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要对学生放任自流,不对学生做任何约束,因此教师要在早读课前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到早读学习之中,有目的的对文章去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就能在早读课中更为投入。

一、高中语文早读课的模块化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正属于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早读课对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在早读课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这个时候把学习进行模块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教师要把握好早读课的“读”,让学生借助早读课的时间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学习,通过反复的“读”对一些字词的发音进行重点学习,从而实现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熟练掌握的目标。二是,教师要引导好早读课的“读”,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进行朗读,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等需要反复阅读的部分提取出来,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进行反复的诵读,并试着去对这些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试着去进行鉴赏,从而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并对其中的单一知识点进行重点掌握。当然,在对教材中的相应课文进行了熟练的阅读后,学生还可以对阅读的范围进行适当的拓展,找一些教材之外的经典古文来进行朗读学习,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为广阔,在丰富了学习内容的同时,还使得自身知识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三是,教师要串联好早读课的“读”,让学是在对课文进行阅读的同时,也对作文进行阅读,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为广泛,使学生通过早读课对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并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为学生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如课文、优秀作文、报纸、杂志等均可。

二、高中语文早读课的进一步完善

高中语文早读课是语文课堂的拓展和补充,但其不等同于语文课,所以教师不应当对早读课做过多的要求,不能用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则来对语文早读课进行束缚。因为早读课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阵地,所以教师在对早读课进行干预的时候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影响到学生在早读课上的自主选择,要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突出。学生在早读课上,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实际需求来对早读进行合理安排,设立适当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和形式,来进行早读阅读。因此,早读的内容和形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优化设计,才能让学生对早读的兴趣能够持久。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对早读课的形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将早读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借此来对学生进行刺激,使其学习兴趣能够长期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

高中语文早读课的关键就是“读”,所以在早读课中教师要对“读”进行重点把握,适当的开展范读,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中情感进行把握,使学生通过阅读来对语感进行增强。因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对阅读材料进行记忆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感情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要在早读课中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早读课上对相应的课文进行范读,用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有度,来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这样能够让学生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诱使学生在情感上和阅读材料产生共鸣,让学生从文字、语言、情感等方面,对阅读材料的美进行深入的感悟。

例如,古诗词是早读课上的重头戏,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进行重点把握。随着人们对古诗词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惊喜的发现,原来古诗词除了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特点外,还可以被配上相应的曲谱,进行传唱,从而展现出一种音乐美。我在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学习时,就试着让学生以唱的形式来进行表现,结果学生记忆得更为迅速,也更为清晰。

三、高中语文早读课中,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兴趣培养

读是高中阶段学生对语文进行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对语文进行学习的主要途径,并且阅读也是语文早读课的关键核心。因此,教师应当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相应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借此来顺利的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就目前的语文早读课来讲,要让早读课得到有效的利用,教师和学生均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高中语文古文知识点范文6

一、英语中的特殊疑问句和古文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前置句语序相同

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从高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解古文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句式――宾语前置。在古文中,宾语前置有几种类型,虽然老师很耐心地讲解多遍,可是在考试中还是有很多学生区分不清,其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是几种宾语前置句类型里较难被学生发现和掌握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列举几个古代汉语句子,在讲授这些语句时让学生把句子翻译成英语写在古文的下面,通过对比帮助学生们弄清这种宾语在动词前的句子特点。

例如:豫州今欲何至?(选自《赤壁之战》)

Where is Yuzhou going?

把古文翻译成英文后,下面的英语句子是倒装的疑问语序,宾语是特殊疑问词“where”放置在动词“go”之前,上面的古文句子也是一样,宾语是“何”放置在“至”之前。

再如:大王来何操?(选自《鸿门宴》)

What did the king bring ?

下面的英语句子宾语是特殊疑问词“what”放置在动词“bring”之前,上面的古文句子中宾语是“何”放置在“操”之前。

经过这样直观的对比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种宾语前置句。

二、英语中有些成分做定语时和古文中的定语后置句类似

不仅是宾语前置句子教学时可以借鉴英语语法,在讲到定语后置这个知识点时同样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英语语法知识。

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如果定语是由一个单词充当的,通常要前置,而由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充当定语时则要后置,这种后置的定语结构同古文中的定语后置句的结构相同。

例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选自《赤壁之战》)

在此句中“人马烧溺死者”这个短语里,“烧溺死者”做“人马”的定语,后置了,而在英语中要表达这个短语,定语是“burned or drown to death”也需后置,要表达成“the people and the horses burned or drown to death”。

又如:求人可使报秦者。(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个句子中“可使报秦者”做“人”的后置定语,而在英语中要表达这个意思可以用一个句子“who can give are ply to the state of Qin”放在“the person”后面来构成一个定语从句“(The king)looks for the person who can give are ply to the state of Qin”

也许有些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不能把古文翻译成相应的英语句子,但是只要他能懂得英语中定语后置的情况和古文中定语后置的情况是相同的,同样可以让教师在教授定语后置句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英语中有些短语做状语放置的位置和古文中状语后置句如出一辙

通过用英语句式和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的比较之后,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另一种特殊句式是不是也和英语的构句方式有相通之处呢?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英语中有些短语做状语放置的位置和古文中状语后置句如出一辙。

例如:I usually wait for him under the tree .(我总是在树下等他。)这是个很简单的英语句子,在句子中“under the tree”是一个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像这样的作状语的介词短语在英语中通常要放在动词的后面。而在古文中也有很多这样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后面发生了倒装,成了介词结构后置句。

例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下转77页)(上接78页)(选自《曹刿论战》)

谋动干戈于邦内。(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四、英语中表物品数量只用数词不用量词的语法结构和古文中此结构异曲同工

在英语里要表达物品数量时通常不使用量词,直接用数词+名词来表示,在翻译成中文时再给它加上合适的量词,以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例如:I bought two apples,five oranges and three pears yesterday.

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昨天买了两(个)苹果,五(个)桔子和三(个)梨。”

在古文中表达物品数量时也是用数词+名词直接表示,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也需要加上合适的量词。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选自《口技》)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选自《狼》)

此两句可译为“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障内,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现在的各级考试尤其是高考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上述的几种尝试,在古文教学中引入了简单的英语知识,既可以直观有效的解决文言语法教学中的难点,又可以给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相信“洋”知识不仅可以应用于破解文言语法,在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渗透、借鉴。“洋为中用”可以使我们把中外文化进行融合,更好地继承历史,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