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性质范文1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5
近几年,国务院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推动它们逐步地、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常州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处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异常旺盛,从设计到研发,从生产到维修,从整车到零部件,从保险到咨询,从物流到售后服务,整个汽车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懂汽车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我院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于2005年开展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招生,目前已经培养了7届本科毕业生,有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取得了举办车辆工程专业的资格。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既需要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又需要在知识层面上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修改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构建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结构。
一、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注重道德品质培养的前提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广博的专业知识
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汽车专业知识。因为车辆工程专业属于机械类学科,因此,其基础理论知识,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知识需要牢固掌握;另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上的汽车工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务必使学生掌握广博的汽车专业知识,力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实际应用到汽车各色企业中。[1]
2.综合能力的培养
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各方面综合能力。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务必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收集信息和有效利用科技文献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3.实践的技能
真理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除具备前两个方面的素质之外,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申请的各类科研项目中,锻炼学生设计并绘制产品工程图并尽可能做出实物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途径,让学生有机会到汽车企业的一线生产基地实习一定的时间,然后再回校学习理论知识。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明确他们的工作目标。
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以上第1点、第3点上要求和其他院校的车辆工程专业要求一样,在第2点的培养上,可以适当降低,譬如对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不需要太高,因为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很容易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型人才培养、技术实施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1)研究开发型人才培养是指有考研志向的学生可以提前加入教研室硕士生导师的团队,提前与硕士生接触参与课题组的课题,了解硕士的学习与生活,熟悉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激发研究兴趣,这种人才应具有广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2]
(2)技术实施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那些对生产实际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学校与校企合作对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由工厂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或参与工厂的实际问题解决,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生产岗位的实际情况,学以致用,进而在后续学习中可以针对生产中遇到的情况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岗位实训相结合、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基地与企业现场相结合。这些模式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多学科工程背景知识、较强的企业管理意识和综合组织能力,能根据市场经济杠杆原理,实现最佳的企业经济效益;应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重点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各方面条件都要优越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因此应当对研究开发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要集中力量对管理型人才以及一线技术型人才进行培养。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我校处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占据着绝对的地理优势,有大量的汽车类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因此,我校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把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汽车工艺工程师、汽车零配件设计工程师和汽车企业管理工程师等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人才,并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与前面所提及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专业课程设置就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并且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学生的就业以及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既然应用型本科最注重的是应用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就沿着提高学生能力,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汽车企业为主线,我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经过专业论证和专业组的讨论,遵循学校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主要按以下几个模块进行设置,如表所示。[3]
四、结语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刚刚起航,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主动适应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扬长避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适时、适度地调整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努力培养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汽车人才。
参考文献:
[1]龚国庆.英国汽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分析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
校本课程性质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控制 控制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的速度及教育领域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大学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大学的竞争快速进入了世界级的竞争行列,所以大学投资效益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与生存。另外,大学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行业,虽然我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教育费用应按在校学生人数的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但是,现在我国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大学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大学办学自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严重浪费,办学成本居高不下,我国高校面临着教育经费短缺与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同时并存的问题,这种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弊病,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管理中加强教育成本管理与控制,当然,教育不能产业化,学校仍是非盈利组织,但可以探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加强和改善学校内部的成本控制。
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就是指高等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专门人才所耗费的活劳动、物化劳动的价值总和。高校的教育成本从教育服务所耗费教育资源的物质形态来看,体现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大类。教育服务所耗费的人力资源主要有教师、为教学服务的行政工作人员等;物力资源主要包括日常教学中消耗的物料用品和教学用的固定资产。从价值形态上看,主要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构成。从教育成本的负担者来看,主要由政府、社会、学校和受教育者个人承担,因而教育服务支出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学校自筹与创收、社会捐助和学生的缴费等。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成本控制现状
教育成本管理与控制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决策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控制,对增强高校财务管理、优化高校资源结构、提高高校办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需要高校自身转变根深蒂固老观念、树立教育成本管理意识,并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各项具体化、可操作性的高校财务制度。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受高校预算约束特性的影响,造成高校管理者对教育成本管理意识欠缺与淡薄。高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明确可行的、行政性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制度约束,常常忽视教育成本管理与控制,或者虽然制定了教育成本管理与控制制度,但由于教育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模式不合理和责任制度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现状。2013年1月1日实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为高校实施教育成本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明确高等学校应当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2.1 学校教育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上至校长,下到每
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自身很少有主动进行成本控制的意识,广大教职员工及管理层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这就是高校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历年来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既没有交纳所得税的要求,税务部门不要求提供利润信息,也没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高校计量培养成本的要求,政府部门的审计、监督力度不够,高校内部的审计、监督形同虚设。一方面,高校没有面临计量教育成本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治理结构决定管理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没有进行计量成本的内在要求。在高校内部,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在收费问题上他们与接受培养的学生的利益往往不一致。高校在可能的条件下,往往都会像现代企业一样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比如追求舒适的工作条件、公款吃喝、购买豪华轿车等。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高校既没有足够的外在压力,也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去追求成本最小化或效率最大化,相反还衍生和助长了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投资、攀比,从不计算投入与产出,忽视效益。
2.2 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缺乏全国统一标准 因我国高校财务的特殊性,所以高校的财务记账方法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辅以权责发生制的方法,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是否已到账为依据来计算成本与费用。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只有款项已支付,而财政、教育厅、物价等政府部门的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数据又全部来源且依靠高校的财务报表,用不真实的数据上报的财务报表肯定有问题,从而导致社会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强烈质疑。高校现行会计制度没有规定必须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其财务报告也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辅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下应收应付款项的核算是以实际发生数进行确认的,而不是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肯定会存在一些不属于本期应负担的费用,由于款项在本期付出,因而确定为本期支出的业务,也会有一些本期应当承担,但由于款项未付出而未计入本期支出的业务,致使高校的财务收支不能准确地反映高校应当负担的当期成本情况。
2.3 学校资源严重浪费与效率低下并存 高等院校在物质资源的使用上效率较低。近年来,许多高校购置了过去没有的高、精、尖设备,装备了计量、计算、测试、分析等较大规模的中心实验室,并且投入使用后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高校积压实验设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很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浪费现象较严重,如一些教学服务单位,用大量资金购置的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很低,加之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很大浪费。受利益驱使,在高校的系与系之间,甚至教学单位、基础部门的各类人员、设备等资源基本不能实现共享,造成了一定的隐性浪费。在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统一归口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统一的管理人员,往往是谁使用谁就是管理者,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序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的使用约束机制,往往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能耗成本高,成本意识淡化,缺乏目标成本管理的意识,不注重勤俭节约,加大了成本开支,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零星教学用品、办公用品等低值易耗品管理更是混乱。教职工只负责教学科研和本部门工作,忽视经济活动规律,缺乏成本意识,材料消耗无定额,工作不讲效率,不计成本,造成极大浪费。资源的管理无序必然导致其使用率不高和效率低下。
2.4 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比较滞后 高校财务管理方法不科学,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资源配置常常缺乏科学决策机制,凭主观意志,不能体现经济规律和优胜劣汰原则。其财务工作也只是偏重于简单的记录、反映财务收支和向上级单位提供财务报告。没有对财务活动及时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追踪。当然,我国高校对一些大宗项目的决策也进行了事前的考察、预测、分析、论证,但这些决策往往有一些不科学、片面的、人为的不公正的地方,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对于学校资产的管理,一方面制度不健全,产权意识淡薄,管理混乱,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家底不清,使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严重。另一方面,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造成资金的浪费,有的甚至被有些部门和个别负责人挪作他用,成为部门搞创收的工具,导致学校受损。
3 教育经费开支不合理的深层原因
3.1 教学单位固定资产闲置严重,各系部之间资源没有充分共享 教学固定资产每年递增,教学单位固定资产闲置严重,各系部之间资源没有充分共享,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迁至新校区后每年都在大兴土木,建办公楼,建教学、建体育场馆、建学生宿舍、增加教学的硬件设施,各教学单位改扩建各种类型的实验室,各系部互相攀比,各自为政,学校资源没有充分共享,固定资产的每年大幅度递增必将挤占教师的福利待遇,多年来,广大教师的收入并没有每年递增而是在原地踏步走。
3.2 学院财务不透明,计财处的功能仅仅停留在记账功能上 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束缚下,财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记账,每年的年前预算,年终决算,都停留在纸上,财务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只是停留在记账、报账的功能上。
3.2.1 财务不透明,学校层次财务不透明。高校财务状况不透明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3.2.2 各二级学院、行政部门财务收支不透明,学校财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掌握签字权的部门负责人平时报账数目惊人,平均每月报账2至3次,每次都是上万元的发票。
3.3 学校管理层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
的经费靠财政拔款,财政拔款的金额多少主要参照上年度的预算和在校学生的人数,经费的无偿取得,使得经费的使用处处大手大脚,甚至严重浪费。虽然学校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但网络的利用率不高,主要还是在使用打印的纸质材料。例如:教师从教务网上申请调课,在网上申请完毕后还得一式三份打印出来,所在系部领导签字后,再交教务处审核签字,碰上领导有事,一上午都难搞定。既然有现成的校园网络,为何不利用起来借鉴有关企业的管理经验,在网上审核签字,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率,还方便广大教职工。
3.4 以学习考察为名义,实际是公款旅游 各种名目
的考察学习多如牛毛,学校的管理层常出国访问,下面的普通教师出省开会、学习。有些人会拍马屁与部门负责人关系好,各种出差都有他的身影,一个学期可以出差3-5次,每次一个星期左右,如果真是有公事也就算了,但是,真的非他不可,且有那么多的公事吗。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中国3000多所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高校的中流砥柱,生存在中国高校教育成本普遍失控的这片土壤上,它们存在的问题在其它普通高校中同样存在,高校的教育成本控制是一个异常严肃的话题,已经引起当今社会的普遍关注,是目前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郑秀芳.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2010.11.
[2]童靓瑛.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2011.11.
校本课程性质范文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上要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在课程质量观上要突出“社会本位”和“人才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课程设置的研究过程主要是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订过程。研究所产生的主要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1]
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原则
根据课程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有:(1)辩证适度的原则;(2)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原则;(3)适合身心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4)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5)统一型和多样型相结合的原则;(6)综合型和系统型相结合的原则;(7)课时分配比例合理的原则;(8)开放型原则;(9)超前型原则;(10)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原则。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设置要重点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实现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的素质教育目的的原则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兼顾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强调在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更为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术技能素质的要求。普通高等教育对科学文化素质要求的改革趋势是:科学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科学化,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趋势。[2]所以,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对综合文化素质要求的改革趋势应考虑:技术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技术化;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2.统一型和多样型相结合向多样型发展的原则
统一型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以指令型文件规定的统一型课程和课程标准,称为国家课程及课程标准,统一型课程一般多为基础课程;多样型指学校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需要,而自主决定的课程和课程标准,称为学校课程,多样型的课程一般对应为专业课程。
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国家课程及课程标准,更要重视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国家课程的实施,保证了教育的基本质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学校课程促进了人才的多样化,适应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两者兼顾,才能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才的社会适应型。从世界范围看,过去非集中管理课程的国家,如美国、英国都在加强课程统一型的要求。而过去集中管理课程的国家,如法国、前苏联、中国等都在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所以,对课程的改革更应注重课程的多样性,使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3.全方位开放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使学生掌握社会当前主流技术中的核心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要求也需要不断调整。首先,了解社会信息,掌握主流技术,聘请高水平师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均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开放型[3];其次,增大选修课学分比例,建设开放式选修课程序涉及到课程管理的开放型;再次,课程的多样化、个体化、涉及到课程结构的开放型,也就是说,从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结构均需开放。
4.超前型原则
当今时代信息大爆炸,技术半衰期急剧缩短,技术教育较之科学教育相对滞后性更为突出,因此,预测型、前瞻型的课程设置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高职课程的设置。
5.实践型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它的实践环节、实践课程不是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的考查课程,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点(实验课)线(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面(综合实训、综合实习)体(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各实践环节链接、递进的系统过程。应用型本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在由点连线,由线到面,由面扩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
6.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首先,应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第二,课程设置应指向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型质和内容。第三,要统筹生涯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型和学生的选择型来设置课程。
7.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专业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基础,每个专业都应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的整合包括理论课程间、理论与实践间、实践环节间的整合,应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要把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进去,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
8.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原则
课程设置要与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接轨,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反映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因此,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同时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4]
9.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原则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遵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采用由向核心发展的结构,以养成学生现实的职业能力为课程主要目标;按照实践活动形成的需要选择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工作项目为单位,以职业活动进程为线索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专门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理论是重点、实践是附庸的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10.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体发展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还应增设数学、物理、外语及人文社科类、先进专业技术类的选修课程。
总之,以上十点课程设置原则源于对实践的归纳,希望对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能够提供一点借鉴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以上原则及要求,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
参考文献:
[1]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2.
[2]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26-139.
[3]卢洁莹.“能力本位”职教课程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2006,(3):56-59.
校本课程性质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 时代性 学校发展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71-01
引言
由于一些校本课程理念、对其的投入及师资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校的校本课程现状不同,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后续设计评估等不重视,没有与时俱进的改革校本课程体系,造成了部分学校校本课程内容落后,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学校在校本课程设计时没有与时俱进的考虑学生在未来将面向的社会和世界。如果“教师不生活在未来,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缺乏时代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有消极的影响。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提出开设具有时代性的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时代性的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即学校自身设计的课程,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孙曙,范蔚(2010年)提出校本课程的概念为:“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是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定、自己设计的课程。” [1]
正如我们所说的“教师不生活在未来,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因此时代性的校本课程应该为:实施课程的学校首先应该有根据学生、学校、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和未来进行思考,依托自己学校的实际与特色,面向未来学生的发展,决定和设计多种知识技能如金融、保险、股票,法律等诸多知识技能的启蒙教育的校本课程,并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不断完善,以带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并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一种校园文化。
二、校本课程发展概述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在英国的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校在校本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有效、科学合理的具有时代性的校本课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的整体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及学校专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时代性的校本课程体系设置可以根据时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造学校专业、学科设置,使学校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始终适应时展的需要,提升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提升学校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其次,时代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可以使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和增加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2]如电子商务。当今时代以淘宝网、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流行,人们在享受足不出户购物的同时,社会也在急需一批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学校在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努力培养一批即拥有专业能力又能适应时展需要具有电子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学校在校本课程设置上即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又能体现时代性,使学生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时代性的校本课程设置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统一,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时展设计科学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在未来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三、以时代性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发展的策略研究
时代性的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对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时代性的校本课程改革策略:
首先,在校本课程中增加时代感较强的多种知识技能的启蒙教育,增强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的适应力。在校本课程设计中融入时代元素如当代金融、保险、投资、股票、法律、旅游、文化交流、电子信息、国学经典,创意动漫等诸多知识技能的启蒙教育,培养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的多元性和不断变革要求人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面对各种挑战的综合能力,在校本课程中融入诸多知识技能的启蒙教育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以挖掘和发展,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涉猎时展中的各类与时俱进的文化知识和领域使学生成为多元化和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佼佼者。
其次,学校及教师应具有面向学生未来的前瞻性思维,在校本课程设计和教育中融入时代元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培养具有时代性的人才。总所周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学生,教授学生一些过时的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发现自己学习的知识一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如在会计专业日益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当今,部分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仍然在教授手工做账,这无疑就是教育的失败。因此教师队伍的“时代性”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
最后,时代性的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
四、结语
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学校只有在校本课程中融入时代元素,重视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后续评估完善工作并利用校本课程设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才能促进学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才能使学校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性质范文5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61-02
近些年,为了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定位,将办学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高校。这类高校主要面向地方,培养适应区域行业需求,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工程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在现场实际操作解决工程问题,因而也被冠以“现场工程师”的美誉。这就要求该类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理念。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电气信息类、机械仪表类、动力工程类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具有涉及专业面宽广的特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研究的是脱离于具体应用领域和对象的共性问题,具有通用指导性的意义。而本课程的传统教学普遍脱离实际,理念概念偏深,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枯燥,主观能动性较差,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和现场实际严重脱离,考核方式比较传统单一,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的现场解决能力、校外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我们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出发,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原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改革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在讲授的时间上处在学生刚学完通用基础课向专业课转换时,因此教学内容组织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宗旨是讲清体系、讲清思想、讲清方法。
(一)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体系融合
“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部分实际上是交替发展的,因而将这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前后打通,结合讲授既符合科学理论内在的有机统一,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体系使学生首先学会控制系统的各种数学模型,继而掌握系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等分析方法,最后学会系统的串联校正等设计方法,对控制理论分析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二)精炼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实际,打通系统建模、分析和设计三部分内容
系统建模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础,因此,加强建模部分的讲授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础上介绍系统时域、根轨迹和频域分析,最后介绍系统设计,此三部分内容可以大量实际工程系统为例,涉及面要宽,包括日常生活、医疗仪器设备、交通、航空航天设备、机器人等方面。这样可将控制的客体表达清晰,给学生一个明晰的背景空间,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火炮随动系统为例,将其建模、分析与设计贯穿于各个章节的教学过程,这些前沿性和具有实际背景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理论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大开眼界。
(三)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丰富项目工具教学
为了满足应用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目的,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实验项目。改革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验证型基础实验、综合型分析实验和创新型设计实验。验证型基础实验主要让学生验证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综合型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分析系统综合能力;创新型设计实验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思路组织实践教学内容:
1.系统建模
应用MATLAB / Simulink建立系统模型,掌握基于MATLAB / 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分析方法。
2.系统分析
熟悉三阶以下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掌握基于MATLAB / Simulink进行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分析的方法,运用劳斯稳定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特性图稳定判据判断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系统设计
掌握系统设计和校正方法,掌握基于MATLAB / Simulink进行系统设计和校正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一)凝练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控制思想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内容不能理论太深,应该注意增加若干在工程实际中已经有效的控制的例子。实际上,应用型本科学生只要掌握这些控制和系统的基本内容和知识,不需要过于追求理论的严谨和前沿内容。因此,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学应力求避免追求理论体系的严整、语言的艰涩难懂,注重从工程实际角度,通过列举大量典型的工程系统作为例子,例如国防科技系统、钢铁冶金系统、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等,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多媒体课件和课程建设网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辅教学仪器的功能。我们可以自制多媒体课件,将课堂上教学所需的图、例题和习题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合理组织和安排,组成一个素材库,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形式开展教学。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同时又使教学内容简单直观,学生学习效果必然更好。
(三)充分利用MATLAB专业工具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理论深,系统的原理方框图绘制复杂,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轻易学懂,所以要将MATLAB专业工具有效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要熟练运用MATLAB工具,学生的作业也要反复练习运用MATLAB工具。例如:利用MATLAB软件求解系统响应,可以快速绘制得到系统的时域、频域和奈奎斯特响应曲线。除此之外,基于Simulink模块进行系统仿真的设计界面形象生动,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收。针对控制工程计算复杂和绘图量大的特点,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专业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考核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和考试评价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的指引下,单靠课程考试的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合理的,平时上课的出勤率、课堂的听课认真程度、实验完成的情况都应在最终总评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考核上进行有力的改革,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改变学生的应试理念,将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
1.平时考勤率占总分的10%,反映出学生平时的出勤率。
2.作业完成情况占总分的10%,反映出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3.实验成绩占总分的10%,根据实验考勤、实验数据、创新能力和实验报告等来加权评定。
4.课程报告占总分的20%,课程报告针对一类实际系统,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建模、分析系统性能、系统校正设计的综合训练环节。
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的5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试题以主观应用型题目为主,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综合应用能力。
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全面综合的考核方式不仅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而且也符合教学检验的评价要求。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将所学课程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以直接有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的,不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避免教学失去正确的方向。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所进行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晓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讲授的几个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05(9):28-30.
[2] 王万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1(8):48-51.
校本课程性质范文6
关键词:控制工程原理;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卢军锋(1978-),男,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凌秀军(1973-),男,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57-02
近些年,为了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人口素质,国家在提高高考录取率的同时,也将很多高等学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程技术人才,能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1]
“控制工程原理”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抽象难懂,要求学生数学基础要好,而且是高度理论概括,与实际系统联系较少,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感觉难学,且授课效果不好。因此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品质,本文根据金陵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控制工程原理”课程的开设情况,对其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使该课程更加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要求。
一、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控制工程原理”在车辆工程专业中定性为专业基础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该课程理论性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开始时很认真地学,但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对数学推导难度的逐渐加强,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表现出了畏难情绪。其次,本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抽象概念多,与实际应用有一定差距,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该课程后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另外,为了配合应用本科教学特色,增加很多实践与实习课程,使得“控制工程原理”由原来的64学时被压缩到现在的48学时,在保证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课时变得十分紧张。
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举措
针对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问题,为了使“控制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需要,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项改革举措。
1.精彩说课,明确学习目的
在“控制工程原理”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安排教师进行说课活动。首先,主要是讲解“控制工程原理”的发展史,学习目的,本课程对将来的学习有哪些帮助,能解决什么问题,在目前的汽车控制系统中有哪些控制理论应用其中并举例说明,以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再对教材进行简析、提前预告重点难点、课时安排等,对课程内容进行高度压缩,[2]将课程内容分为分析与设计两大块,其中分析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分析与设计都是围绕控制系统的稳、准、快展开的。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本学期的教学在宏观上有了了解与把握,有助于将来的学习。
2.加强数学基础,简化推导过程,注重结论
良好的数学功底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不因为数学而影响学习该课程,首先在课程开课学期的上一个学期末通知学生开学后即将会用哪些数学知识,以便学生提前复习。其次,对于经常用到的数学结论重点讲解。最后,在讲解该课程时,弱化公式、定理等的推导过程,重点关注对结论的理解,以及如何使用结论解决控制问题。
3.强调概念,启发式教学
该课程中有大量的概念,学好概念对学习该课程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向学生强调理解好概念的重要性。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闭环系统误差传递函数等等的概念,如果对这些概念描述的系统没有认真理解,很可能在将来的系统分析中犯错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课堂互动性,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比如当讲授方框图化简成传递函数时,在讲解的最后时段会展示一道用方框图化简很繁琐甚至无法化简的一道题给学生计算,当学生化简不成功时,引出下一个内容——用梅逊公式化简法来计算此题。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梅逊公式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4.双目标培养模式
“控制工程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可以有效培养一个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工程应用型与考研深造型,[3]上课时讲授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上课时省略的一些推导过程,以及一些对数学要求较高的结论,要求考研深造型的学生要在课后推导出来,并交推导过程笔记。另外在课后作业方面,针对工程应用型的学生,主要让学生理解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与计算,针对考研深造型,主要让学生掌握复杂计算与控制理论应用。
5.考核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考核模式主要是闭卷考试。这种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只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并且出现考完试后知识点遗忘速度很快的特点,究其原因是所学知识运用不足。因此,我们采用课程报告与开卷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开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百分之五十,开卷考试使学生不必记忆大量的理论公式,通过开卷考核要求学生会查找资料,然后解决工程问题。课程报告的成绩占总成绩百分之五十,课程报告的内容是针对一类实际系统,要求学生建模后转化成传递函数,分别利用时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分析系统性能,然后再提出系统系性指标,学生按要求进行校正设计,为了不使数据雷同,每位学生得到的系统模型参数都不一样。通过课程报告使学生对一个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校正三各环节的训练,使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经过学生的反馈,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6.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教学
MATLAB是基于矩阵运算的高性能可视化软件,对于“控制工程原理”中复杂的计算与求解过程可以通过该软件很轻松实现计算与求解,同时对于“控制工程原理”中的各种图形也可以很容易画出。因此,在课堂上引入该软件有助于节约时间、验证结论、分析对比不同参数对系统图形的影响等等。[4]在前面提到的考核中,要求学生首先写出详细的手工计算过程,然后再写出完整的MATLAB语言计算程序,并画出精确图形,使学生对“控制工程原理”常用的直接求解法、间接评价法、计算机仿真分析法能融会贯通。[5]
7.开放实验室,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写实验报告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传统的“控制工程原理”实验是基于实验台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按照要求完成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因此无法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需求。实验教学的真正展开往往受到硬件实验设备的限制,因此我们使用的是THBDC-1型控制理论实验台,该实验台可以完成验证性实验,也可以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课内安排验证性实验,在晚间六点到九点的开放实验室时间段向学生安排综合设计性实验,该时间段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络上预约,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车辆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所学理论必须与实践有机结合,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为解决工程问题服务,决不可进行大量空洞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研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发控制工程原理”所做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婕,程丽平,孙霞,等.应用型本科“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5(4):111-112.
[2]陈励华.宏观教学法及其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08,(1):102-103.
[3]张明君,崔杏利,梅彦平,等.多目标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成效[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7):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