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模型 精细化 培训体系 构建
一、前言
A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国家授权专利200余项,承担10多项国家“863”和“国家火炬”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公司的快速发展源于技术的创新,源于精益生产及管理的追求,也源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公司始终坚信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多渠道鼓励员工“终其一生,学习一生”,保证员工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其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A公司在过去的两年持续将精益管理的思想运用于培训体系的建设。2010年到2012年,A公司总共开发了109门内训课程,118名内训讲师,人均培训课时从36小时增加到60小时。在以往的课程及讲师开发中,我们以行政管理、工程技术、营销贸易、技能员工四大职业通道作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大的方向。然而,精细化的管理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效果的达成要求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针对具体的岗位甚至具体的个人,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精细化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岗位胜任力模型解析
岗位胜任力模型,也叫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简单来说,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特征要素的总和。能力素质也叫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里兰提出,他把能力素质模型划分为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他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他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也就是通常说的冰山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也称为人的潜能部分。
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但这部分较难评价和培养。在人员测评工具的帮助下,人力资源工作者应凭借潜能来挑选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训与开发,才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对我们培训工作人员来说,要求我们针对每个岗位所要求任职者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岗位工作规范,进行培训与开发。如图1所示,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该公司营销部门经理一职进行岗位胜任能力分析,得出该岗位所要求任职者具备的能力有应变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市场分析能力、逻辑计算能力、客户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才开发能力、团队建设能力9种。那么首先,针对这个岗位,我们就可以设置和开发这9门课程,并对这个岗位的人员施以相应的培训。其次,针对具体从事该岗位的某个人,比如图中的张三,其市场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建设能力3种能力均未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水平。那么对张三来说,需进行的培训项目应该是3种,而不是9种。这就是岗位一般需求与员工个体需求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指导我们根据各个岗位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再针对个人选择岗位培训课程中具体的培训内容。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将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培训体系的内涵
培训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系统模型,可以被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1.培训制度层面
制度是基础。制度层面涉及企业培训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制度及管理办法,包括培训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内训师开发与管理制度、内部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等等。
2.培训资源层面
企业培训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内部讲师及内部课件,其他的包括培训场地、电脑等硬件设备。
3.培训运作层面
是指从培训需求、培训预算、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到培训评估的整个培训开发流程的运作层面,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来阐述培训机构的工作内容与流程。
将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培训体系构建的各个环节,使得培训课程更加精细化,培训内容更加具体化,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化,培训效果更加定量化,由此得出精细化的培训体系。
四、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
A公司大致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
步骤1:工作分析。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需要我们对每个典型岗位进行工作分析,重点分析能胜任岗位的关键因子进行建模,确定每个岗位所需的胜任力特征。确定胜任力特征的方法可以选择研究工作绩效优异的员工。A公司在前期通过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调研,再结合专业小组讨论的结果,初步确定了40个典型岗位族的胜任力特征,并由此建立了40个典型岗位族的岗位发展课程体系。
步骤2: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培训资源开发。包括培训课程开发以及内部讲师开发。
步骤3:培训制度支持。制度是前提也是后期效果的保障。在岗位建模以及体系运作中,需要相关的制度来指引和导向,在效果达成之后,更需要形成管理制度来固化,保障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的效果。因此制度在整个体系构建过程中是不断产生和更新的,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起点,也是一个效果固化的终点。
为了便于系统理解,我们从培训体系的三个层面进一步来阐述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1.培训制度层面
培训制度是培训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为保障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效果,A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
(1)推行分层级管理机制。分为公司级、事业部级、部门级三个层次开展,将综合型培训与专业型培训相结合。比如新进员工培训,由公司组织企业文化、行为规范、质量意识、人力资源等综合型培训,事业部组织安全意识、员工违规违纪处罚管理办法、产品介绍等具有事业部特点的综合型培训,最后由所在部门组织上岗培训。分层级管理机制的推行保障了岗位胜任力课程的有效培训。
(2)制定《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岗位课程开发管理办法》。《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对内训师的选拔以及讲师资格进行了约束,从学员满意度和讲师负荷两个维度进行维持资格的定量化考核。《岗位课程开发管理办法》对内部课程开发指引了方向。
(3)多渠道拓宽培训途径。A公司除内部培训、外出培训、委外培训(外请讲师)途径外,注重传统培训与现代网络媒体的对接,引进了E-Learning技术,它允许学员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学习课程,有利于学员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于提高个人短板,满足动态的、个性化的培训需求。网络商学院的启动刚好满足了精细化的培训课程体系的载体要求。
2.培训资源层面
(1)建立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构建精细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满足员工基于岗位的一般需求以及能力提升的个性需求,A公司根据现有职业发展通道和实际情况,确定了40个典型的岗位族,例如行政管理通道,可以分为招聘、培训、薪酬、行政、党群、资产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销售管理会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市场管理、工段长和班组长等14个典型岗位。每个岗位按照能力等级要求,以职业素养类、通用技能类、专业技能类分类设置课程(每一类设置3-5门课程),形成从初级师级/初级技工到高级师级/高级技师的培养方案。具体操作上,首先,我们对目前已经开发的内训课程设置了课程代码(N1-N65)。其次,由指定的工作小组成员组织讨论并确定具体岗位及层级所需培训课程。举例来说,行政管理通道的培训岗位可设置课程如表1。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们紧密联系岗位所需能力来设计培训内容,参照了公司职业发展等级任职资格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对于内部已开发的课程,我们参照内部课程代码填写,对于内部尚未开发的课程,我们尽量在操作层面上根据工作实际细化课程名称,并将其作为公司后续课程开发的方向。如填写示范中列举的培训岗位,按照公司职业发展体系任职资格结合岗位能力素质模型,预备管理师、初级管理师需要参加的培训课程可以设置为:《入职培训》(N1)、《部门级安全培训》(N2)、《岗前培训(工作内容、业务流程)》(N4)、《公文写作》(N5)、《PPT制作》(N6)、《OFFICE办公软件》、《培训管理》。N1、N2、N4、N5、N6是内部已开发的课程,《OFFICE办公软件》、《培训管理》可以作为新课程开发的方向或培养内容。
(2)全员参与,建立基于岗位发展的内训师开发模式。在以往的内训师开发中我们也是以行政管理、工程技术、营销贸易、技能员工四大职业通道作为大的选拔方向,然而,精细化的管理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课程需要精细化,培训讲师也需要是来自各个岗位上的精英。2011年,A公司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需求分析,建立了第一期岗位发展培训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为内训课程的开发和内训师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在后续的内训课程开发和内训师的选拔上,我们将以岗位发展为方向,面向公司所有岗位骨干选拔内训师,开发岗位发展课件,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加强自我学习,有意识地归纳、总结所掌握到的知识和经验并进行分享,促成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的形成。
(3)定量考核,创新内训师管理模式。数据统计,A公司118名内训师,人均授课不到3小时/年。在对今年上半年高级以下等级内训师考核中发现,有40%的内讲师今年内尚未授课。此外,相当一部分内训师能力得到提升后会被提拔到核心业务岗位,因工作繁忙就退出了培训工作,使得队伍长期保持新人较多、有经验和实力的内训师较少的局面,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上述情况,为有效开展公司内部培训,打造高效内部学校运行机制,公司把内训师纳入考核体系,制定了《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从学员满意度和讲师负荷两个维度对内训师进行定量化考核。内部讲师年度授课课时小于2小时、学员平均满意度小于60%为考核不通过,年度积分排名前10%为优秀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制定本办法,在授课质量和数量方面对内训师进行了基本约束以维持讲师资格,提高了内训师授课及提升授课技巧的意识。
3.培训运作层面
(1)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A公司培训需求分析的重大进展在于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应用。在年度培训计划制定上,充分考虑到了岗位发展培训课程,并建立“内训学校”,编制内训师年度授课计划表,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个岗位的培训需求。
(2)完善培训效果评估。岗位胜任力模型不仅为培训体系提供了培训需求,也提供了培训目标。通过培训,员工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达到岗位能力要求或者达到绩优者的表现,那么这次培训项目就是成功的。目前A公司运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反应式评估、学习式评估、行为式评估、绩效式评估,前三种评估方式用的较多,绩效式评估方法目前用的较少,主要用在一线员工技能提升,如产品合格率的提升上。
五、应用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取得的效果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胜任力模型是对岗位说明书的进一步科学细化。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是岗位分析应用于员工培训的进一步深化。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员工培训课程开发与设置、内训师开发与管理以及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启发了内训师管理上的创新。纵观各类文献,在对内训师的管理上,培训和激励是企业目前做得比较好也容易实施的。然而对内训师的评估与考核,目前主要以定性考核为主,难以保证其科学、客观性。A公司推行的内训师积分制考核是对内训师定量考核的一次尝试。
A公司应用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内训师及课程开发方向得到明确,避免了资源浪费,其数量和质量也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已开发内训师118名,标准化内训课件109门。
第二,培训满意度得到提高。学员对培训课程及内容的设置满意度提高,同时,新的考核模式下,内训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内部学校-“内训师课堂”运行良好。学员满意度相比上年度提高了1.4%。
第三,培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内部课程及讲师的增加减少了外出培训的需求,外部培训课程(岗位资格认证类除外)逐年减少,OEE、柔性生产计划与排产管理等多门外部课件已成功转换为内训课程,大大减少了培训成本。
不足的是,建立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培训体系不仅要求对岗位工作进行定性分析,还需要定量化地评定岗位素质能力等级。目前A公司还处在定性分析的阶段,定量分析素质能力等级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46
[2]许盛华.培训应该这样做:需求导向的量化培训体系[M/C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晓彤,杨树权,王健.基于岗位序列的培训体系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2,7:70
[4]王丽静.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培训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2:18
[5]周飞.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体系[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J].2010,10:75-76
[6]贾波.宝克公司员工培训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1:4
[7]庞辉.依托内训新机制推进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0
培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训基地 校企合作体系建设 能力提升
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背景
1.新首都城市定位为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迎来契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地位确定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高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中,首都北京功能定位为走高端、高效、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燃料作为首都各企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2.仪器仪表与燃气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仪器仪表行业是高新技术、新能源行业,是创新的源泉;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的清洁燃料,在首都能源结构调整和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城市清洁能源的推广,仪器仪表行业与燃气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匮乏,企业之间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不均衡,工种与工种间的技术人才发展不平衡。
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核心,搭建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燃气压缩机工三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建设北京市一流的仪器仪表实训基地与燃气LNG/CNG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行业、企业培训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行业企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思路
借助于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实操训练、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
1.融合发展需要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立足仪器仪表行业调整的需要,面向北京控股集团所属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培训装备、评价体系等科学融合,以发展为关注点,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凝练特色专业
以“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优质服务;突出职业技能,满足顾客要求;推进质量管理,实现持续改进”为办学质量方针,以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专业的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及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中的压缩机工三个职业工种建设为依托,找准专业培养方向和定位,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
3.打造真实实训环境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要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搭建实训教学调度控制系统;建设分析仪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燃气LNG/CNG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体现在培训环境之中。
4.校企共享双赢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培训模式、专业建设内容,共同研发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共建实训基地,优势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目的。
5.绩效过程管理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做好项目跟踪、绩效评价,保证绩效目标有效完成。
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保障
1.项目组织机构完善,职能分工明确
为了保障“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根据《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54号)等文件精神,成立了由上级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供指导意见和咨询服务。学校内部本着“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原则,设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建设专项工作小组,保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逐一落实。
2.项目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学校在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时,就制定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O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项目建设的管理原则是“分层管理、责任到人、过程监控、阶段评估、定期考核”。学校自身管理制度健全,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所有工作全部按照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培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制度运行,保障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五、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三个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以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和提炼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经验三方面为主要建设内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工作页)开发、校企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的研修与培训,探索能满足企业培训需要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1)企业调研。笔者学校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了76家企业,选取北京衡器厂有限公司、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北京瑞利普仪表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培训方案评审会,形成培训专业调研报告。
(2)课程开发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课程标准。按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展企业调研、专家走访,制定培训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页,与企业紧密联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员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体现专业学习和工作时间紧密结合的“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的特征,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3)校企共同开发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培训方案。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编制指南》《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文件要求,通过对代表性企业的调研、企业实践专家访谈进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各层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等工作流程,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制定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方案,编制一体化培训课程标准,设计一体化培训项目教学工作页。
(4)教材开发建设。建立了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培训教材开发机制,针对建设专业开发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培训教材,共同完成培训课程的资源建设。结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专业教师撰写校本培训教材。建立习题库、试题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5)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了“专业带头人―一体化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四个层级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通过支持教师学历进修、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企业实践、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外出培训、外聘专家讲座、教学研究、职称评审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6)效果评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评价标准,学员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培训质量为核心,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模式。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大师工作室,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三共同、三对接”的原则,即共同开发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培训、共同完成能力评价,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始终把企业参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依托于企业,并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六、基地建设的项目产出情况
1.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2.高技能人才培训情况
项目建设工作中,通过技师研修、岗位内部竞赛、岗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多种培训形式,两年建设期共培训高技能人才6612人,完成了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目标。培训质量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培训满意率超过90%,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5%。
3.技能竞赛组织
在以“提高职业素养、成就技能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团体第一名3个、团体第二名3个、团体三等奖4个,学生个人55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4.服务社会及区域经济建设的情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多元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落实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要求,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辐射功能,服务于社会。
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总结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促进了技工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1.学校培训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技工学校今后的发展路径,是在高端引领下坚持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了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2.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校企对接、高端引领,为企业急需、短缺工种提供培训,实现校企双赢。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北京大量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笔者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转型、员工岗位技能水平提升提供培训,拓展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的空间。
3.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使笔者学校对于企业的培训需求认识更为深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培训课程的编制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对学校培训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培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3
工程档案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不仅是对工程建设者在工程中工作的记录,还对后来工程的使用管理、检测维护、改造扩建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些工序都是即时发生的,如果当时不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依靠后期进行档案资料的补充,将会严重影响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因此,工程?n案资料要随着工程施工的进行同时收集整理。做好工程档案的整理工作,可以更好的对工程资料进行保管和利用,保障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2 工程档案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业的档案整理人员
首先,某些领导对工程档案整理工作不重视,认为档案整理工作就是工程资料收集整理的简单工作,导致对档案整理人员的要求非常低,有些甚至没有配有专门的档案整理人员,档案整理工作是由别的岗位人员来完成的。这就导致了工程档案整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档案整理业务知识,而且兼职的工程档案整理员也很难保证将档案整理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其次,单位对于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也不足,尤其是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仅仅进行了简单的岗前培训,就让其顶岗工作,由于缺乏实际的档案整理工作经验,在进行工程档案整理的过程中会频频出错,严重影响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由于领导对工程档案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工程档案整理人员也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以消极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导致在工作中没有进行自学,导致自身的专业水平很难提升。
2.2 档案整理方法较落后
现今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很多办公软件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但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沿用的仍旧是传统的档案整理方法,导致整个档案整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工作效率却没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虽然有些单位引入了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但是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全面的培训,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中使用档案管理软件的频率较低,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档案管理软件的真实价值。
2.3 工程档案整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单位对工程档案整理工作不重视,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程项目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程档案整理制度。完善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档案整理过程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唯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才能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正确进行。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整理工作时,全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由于缺少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档案整理人员在工作中随机性较大,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在工作中行为,导致工程档案整理工作不能全面的进行展开,导致档案整理的不全面。
3 工程档案整理工作改进措施
3.1 加强档案整理人员的培养
企业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不断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保障工程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在企业内部开展档案整理工作的知识竞赛、邀请国内著名的档案管理专家进行档案管理讲座、开设档案管理培训课程等。档案培训工作要持续不间断,同时定期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检验档案整理培训的成果和发现培训中的漏洞,进而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培训课程,从而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促进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3.2 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方法
传统的工程档案整理方法已经与现在复杂、快节奏的工程施工不相适应了,很难满足现在工程施工中档案整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通过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程档案整理工作的需求,对传统的工程档案整理方法进行改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方法中仍旧适用的应该继续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推行,对于陈旧落后的方法要进行淘汰处理。在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的同时,还要引入先进科学的整理方法,例如,采用档案整理软件、制定先进的资料收集表格等。加强对先进科学方法的引入和学习,不断提升档案整理工作的水平,从而保障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健全工程档案管理制度
在工程档案整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制定出符合企业和工程建设档案整理需求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也是工程档案整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档案管理制度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还要对工程档案整理工作人员执行档案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检查人员要及时督促相关档案整理人员进行整改,进而确保工程档案管理制度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每个从事工程档案整理的工作人员能够认真的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从而提高工程档案整理工作的水平。
培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4
强化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满足了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企业凝聚力。充分发挥培训对于企业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呢? 通常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讲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管理体系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三项是培训体系的三大核心工作内容。培训管理体系是把原本相对独立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讲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评估融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中,尤其要和晋升体系、薪酬体系相配合。
一、 如何建立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之上,根据培训课程的普及型、基础型和提高型将培训课程分为员工入职培训课程、固定课程和动态课程三类。
员工入职培训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属普及性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政策、企业相关制度、企业发展历史等。
固定培训课程是基础性培训。是从事各类各级岗位需掌握的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岗位调动、职位晋升、绩效考核反应知识、技能有欠缺者需加强固定课程培训。
动态培训课程是根据科技、管理等发展动态,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竞争战略做出培训分析,这类培训是保证员工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不难理解,固定培训课程设置是培训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在企业中必须建立起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
二、 培训讲师队伍建设
讲师是整个培训流程的源头,讲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培训质量的好坏。培训讲师来源基本上有两种途径:一是外部聘请;二是企业内部讲师。
讲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课、教材开发和参与培训课程的设置。为保证讲师队伍的高素质,企业内部应制订《讲师资格认证制度》,可以从专业知识、专业经验、成就及表达能力四方面进行认证。对讲师的工作绩效可每半年或一年考核一次,优胜劣汰。同时为支持和鼓励讲师主动积极地开展培训工作,给讲师一定的时间从事教材的开发和一定的讲课费和教材开发费。最后企业应帮助讲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组织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
三、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估结果将直接作用于培训课程的改进和讲师调整等方面。评估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
第一层评估,反应方面。这类评估主要是考核学员对培训讲师的看法,培训内容是否合适等。这是一种浅层评估,通常是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进行。
第二层评估,学习方面。主要是检查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书面考试或撰写学习心得报告的形式进行检查。
第三层评估,行为方面。该层关心的是学员通过培训是否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绩效。此类评估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方式进行。
第四层评估,结果方面。这类评估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培训是否对企业的经营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层的评估内容是一个企业组织培训的最终目的,也是培训评估最大的难点。因为对企业经营结果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培训活动,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结果。
四、培训体系建设
一个培训体系构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制度、课程和讲师。
制度是基础,包括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计划、相关表单、工作流程、培训评估办法及内部讲师制度。
课程是灵魂,包括课程设计、课件的制作、课程的审核评估。
讲师是载体,也就是说讲师仅仅是培训的其中一个执行者,扮演的只是去演绎课程的角色。
培训制度的作用在于规范公司的培训活动,作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制度依据。应当包括: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计划、相关的表单、工作流程、培训评估办法及内部讲师制度等几个部分。培训管理办法中应充分体现培训的过程及培训结果评估将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想结合。
完成了制度建设,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培训调研,即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及人力资源规划,针对培训体系建设提出问题,对公司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作出调研报告,完成岗位核心胜任知识和技能的确定,提出培训目标,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是灵魂,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那么如何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呢?员工培训说到底是一种成人教育,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具体的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具体个人能力和发展计划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得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被培训者。
讲师是课程的演绎者,主要职责是将该课程的核心精髓传达给学员。一个好的讲师必须对课程涉及到内容有很深刻的了解,同时配合适当的授课技巧。如:技术类培训课程的讲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技术专家,对该项目有充分的了解,培训部门能够帮助他完成的仅仅是改善授课技巧。
五、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了解企业的经营方针与战略目标
(二)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对企业现状深入调查研究
(三)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配备保驾护航的规章制度
(四)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设法通过培训经费预算关
(五)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培训计划得学会灵活执行
(六)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得有不同的考核方式
(七)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勿忘从企业实际出发
培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5
说到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就不得不提到角色定位。从进入公司伊始,就要求自己以职场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将学生行为带到工作环境中,但是在学习新的问题时依旧要像学生那样保持谦虚的态度。
(一)项目工作总结
一路走来,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逐渐理出思路,目标逐步明朗。期间不仅熟悉了工作环境以及公司运作基本流程,更是学到了很多专业技能。
初始接触的是某移动传媒公司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制作公司制度全案;一是制作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体系,包括薪酬制度方案,绩效管理手册。
在制作绩效管理手册中绩效考评指标一部分时,前期准备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对媒体行业概况及公司的背景信息做详细深入的调查
2 熟悉公司的基本工作流程及组织结构
3 熟练掌握绩效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在制作绩效考核指标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
1 制定部门KPI时,部门负责人的对抗,基于此我们与其上级领导进行沟通,使考核指标与目标值的确定更加趋于客观化合理化。
2由于媒介工作的特殊属性,使得对节目制作编播人员的考核成为难点。对此我们将节目编播制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另行订立奖惩办法进行考核,这样就避免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指标设置到KPI中分得的权重较小,体现不出激励作用。
3 由于对工作流程不熟悉,影响KPI推导过程的准确把握。对此我通过各种途径熟悉理解各部门工作的内涵和流程。例如像财务部门,综合处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同其他行业有很多共性,所以学习起来难度相对小些,对于业务部门有其独特性,则需要认真分析总结。
(二)培训课件制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培训课程就是培训师手中的利器,因此培训课程的设计成为整个培训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培训课件制作过程中,我逐步总结出其基本流程。
1 前期准备
在制作课件前首先要调研客户需求,即要弄清楚学员是谁;他们需要什么;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解决什么问题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失。
了解以上信息后就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
2 设计具体内容
首先搭建课程框架,然后填充内容,最后对课程润色,最后形成标准化课程。
3 注意事项
前期准备工作中要尽量使自己关于某方面的知识完善,形成逻辑严密的系统;课件制作中的案例要丰富,多增加互动游戏,使课程不枯燥,生动有趣,生活中很多例子都可以成为素材,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可以成为危机公关很好的案例;注意整个PPT的格式统一和标题美化。如客户开发换成客户开发的七大武器更加夺人眼球。
(三)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
在公司实习期间除了工作内容的学习外,我还掌握了几点工作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工作质量和增加工作效率。
如联想三问(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Why What How),即领导分派任务时要充分了解领导的目的,了解的越详细,工作实施起来才会更加到位和顺利。 明白了为什么之后在做一个详尽规划,最后才去实施。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很多无效劳动和重复工作。
培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6
回顾XX年培训工作,我们xxxxx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公司、培育学习型员工的精神,牢固树立“培训是公司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最大后劲,是员工的最大福利”,推动公司产品向更高目标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年来,做了以下培训工作总结:
一、培训工作情况
XX年共举行内训24项,分别质量管理意识培训占46%,专业技能培训占50%,规章制度与职业道德培训占4%,共计57:85课时,参训27人次。
培训课程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类:
1、员工必修类: 企业文化培训、职业道德规范、管理制度;
2、重点培训:软件测试、开发及管理、cmmi3;
3、新员工岗前培训
二、培训费用
XX年培训费用总计为22397.50元,费用均为下半年,因上半年没有做培训成本这一项。
三、培训工作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XX年度的培训工作与XX年度相比,从培训项目数、举办培训课程次数、接受训练的人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增长。
2、建立制度性培训体系。以往,公司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制度,培训管理幅度和力度很弱,培训资金无保证,员工培训意识差,培训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今年质量管理部投入大量精力,在总结了以往公司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重点加强了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项目审批流程,在多次征求各单位意见后,全面提升公司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3、在XX年公司通过iso9001:XX标准认证和cmm认证的基础上,引入iso10015、gb/t19025-XX和mqms体系知识,逐步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培训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教育的质量保证和效果评价体系。
4、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培训工作考核少,造成培训“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学孬一个样”的消极局面,导致培训工作的被动。
2、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的采用“上面讲、下面听”的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学员的兴趣,导致学员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培训效果。
3、原则性不强。不能严格执行培训纪律和有关规定,对违反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按章办事,这是导致培训纪律松懈、秩序较乱的主要原因。
4、在年中所做培训中我们还不难发现,一部分人员感觉培训过于频繁,另外一部分员工则反应得不到相应培训,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首要的培训任务是要使全员树立培训意识,为企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充电。而培训层面的不均衡,更是需要XX年去大力改善。
5、内部讲师授课技巧普遍不高,有待提高,制作课件水平不足,自主研发课程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以上需要改善,进一步规范内部讲师管理,提升内部讲师授课水平,推行内部讲师认证,真正打造一支合格称职的内训师队伍。
三、改进措施
(一)有利条件
1、公司改制后,改制企业的机构、人员做完调整后,改制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以及企业文化的再建,必然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培训工作的任务必将增加,良好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也会越来越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
2、随着mqms体系《培训管理程序文件》的,公司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初步建立,培训工作有了制度的指导和约束,将大大的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展开。
(二)具体措施
1、 作好培训基础工作
《培训管理程序文件》虽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总结和及时调整。在具体工作流程上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在管理制度上还需要多方面补充。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料的收集和培训器材的配置,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2、建立培训资源网络,进一步丰富企业培训资源。
公司业务的广泛性也决定了公司各部门培训需求的广泛性。为了较好的满足公司成员的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培训讲师,配置合适的培训资源,我们必须要取得大量及时、准确的培训信息,扩大培训业务联系,建立起自己有效的培训资源网络。特别是要积极与比较强势的专业机构保持好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时掌握前沿的动态信息,并横向了解到业界相关的热门需求,调整思路,并就某些具体项目达成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