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花生栽培技术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花生栽培技术要点范文1
1 品种特性
1.1 物候期
该品种在我地种植试验观察,4月10日播种,4月20日出苗,出苗率为90%左右;5月15~25日始花,8月10日收获,收获时没有倒伏现象,大部分茎叶呈金黄色,全生育期在120天左右。
1.2 生物学性状
该品种为珍珠豆型,果个中等大,果壳薄,网纹浅,果实饱满,外形美观。红壤丘陵地种植双果率高,产量稳定。主茎长52.2~56cm,平均侧枝长60cm,有效分枝数6.3个,饱果数10.6~12.5个,饱果率81.2 %~ 85.2%,双果数 8.2~10.3个 ,双果率为79.8%~ 86.5% %,出仁率 72 %左右,百仁重66g左右,百果重约183g,折干率54.9%;667m2产量(干果)250kg以上,核心区最高产量达305kg。
1.3 抗性
粤油256是一个高抗青枯病兼耐锈病的花生品种,特耐多年连作。该品种生长势强、茎秆粗壮、抗干旱能力强,遇旱后灌水生产效率高,可作为南方季节性缺水区红壤旱地花生产区的主推品种。在缺水高坎田、低洼地、水稻田土等处种植,水肥条件较好,营养生长过旺,引起徒长结果较少,且易倒伏;果实饱满,但果个偏小;收获时遇干旱或田间太湿润均不利拔花生,增加工时且收获效果差,导致产量比红壤丘陵地栽培偏低。
2 规范化栽培要点
2.1 适时播种
该品种生育期120天左右,4月气温稳定在12℃左右可适当早播,播种太早因地温偏低易引起烂种,导致缺苗少株,播种太迟达不到全生育所需时间,且饱果期遇7月干旱造成产量降低。
2.2 适地适栽
该品种果荚中等大,果壳较薄,网纹浅,红壤丘地种植,长势较旺,结果较多且果粒饱满;如遇干旱适时灌水可明显提高其商品性(饱果率提高等),增产效果明显。在缺水高坎田、河洲滩涂地、丘陵低洼地等粘性土壤种植,表现籽粒饱满,但果实偏小,且易倒伏,收获期遇干遇湿都较难操作,严重影响产量。
2.3 合理密植
高温多湿地区不能过密,低温干旱或高温干旱地区,宜适当密植。在高肥力条件下,植株生长旺盛,株高棵大;否则植株矮小,所以应掌握“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我地丘陵红壤地肥力中等,种植密度以2.0~2.2万株/667m2为宜,在此范围内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2.4 种仁包衣处理
用适乐时拌种有利于提高花生发芽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特别是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显著;以4ml/kg(即每1kg花生仁用药4ml稀释后拌种)拌种效果最好,与不使用拌种剂相比,增产8%以上。
2.5 土肥水管理
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不仅根系生长发育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而且果针入土结实也需要水、肥、气、热协调一致,因此良好的土壤环境显得格外重要,良好的高产土壤要通过以下措施改良:
2.5.1 深耕改土。深耕可打破底层,加深熟化耕作层,促进花生根系发育,增强花生抗旱、耐涝能力,促进花生生长。翻耕深度一般为25~30cm,在头年的冬前翻耕最适宜。如果连作地一般可2~3年深翻1次。
2.5.2 轮作换茬。花生重茬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和土壤养分失调,病虫害加重,导致产量低,效益差。因此要获得高产,需进行轮作换茬,一般3~4年进行1次,与蔬菜、棉花等作物轮作均可。粤油256花生在红壤丘陵地耐连作,轮作周期可长到5~6年。
2.5.3 合理施肥。一般667m2施用尿素10~15kg、复合肥15kg、钾肥10kg、磷肥50kg;肥力条件较好的可酌情少施,地块较瘦的可适当多施。
2.5.4 水分管理。在我地花生种植后的4~6月多为梅雨季节,水分管理比较粗放,渍水地块注意开沟排水即可;到7月进入干旱季节,又正值花生饱果期,条件允许,在7月上、中旬如遇10天以上干旱高温天气适当灌水,增产效果显著。
2.6 植物激素调节生长
该品种植株长势较旺,如地块肥水条件好,旺长后易发生倒伏现象,特别是水稻田、沙洲等低洼地种植倒伏现象更严重。植物生长调节素能抑制植株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对生长较旺的地块,喷多效唑600倍液,可有效控制营养生长,提高结果数和饱果率,增产效果显著,一般可增产10%以上。
3 结论
花生栽培技术要点范文2
关键词:红皮花生;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60-02
红皮花生是花生中红衣颜色更红的一类,因颜色明显红于传统花生而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售价明显高于传统花生。花生红衣主要成分有水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灰分、单宁以及多种色素和硒、锌、钙、钾、铁等元素[1]。红皮花生颜色更加鲜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花生红衣中比传统花生富含铁元素。中医认为红皮花生有补血养颜之功效,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是公认的健康食品,西医认为花生红衣可以增加血小板含量。国内外学者对红皮花生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如陈恩生研究认为蜂蜜泡红皮花生可以增加血小板[2],曹慰原认为食醋浸泡红皮花生可治高血压[3],卢智文研究认为花生加工业的副产品花生红衣,对生长肥育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饲料成分[4]。过去红皮花生以农家品种为主,如四粒红等,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开始重视选育红皮花生,育成并通过审定登记的有中花12、云花生3号等,总体上红皮花生品种太少,难以满足安徽省生态区花生的种植需求。
蚌埠市是花生重要产区之一,常年春夏播花生累计种植面积达6万hm2,花生品种以五大系列为主,分别鲁花系列、花育系列、豫花系列、安花系列和蚌花系列;外地品种以油用型为主,安徽省育成的花生品种以油食兼用型传统花生为主。因此,引进或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红皮花生品种,进一步提升蚌埠市红皮花生生产水平,对于改善花生品种结构布局,推动花生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1 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
1.1 选育过程 蚌埠市花生课题组于2006年用当地农家品种(编号为DUS-808)送中科院进行离子束诱变处理后,M1种植后第一年不进行选择,所有种子全部收取,M2分单粒点播,在其后代中按照花生高产、稳产、多抗、早熟、适宜机械化收获这一育种目标,重点围绕株型紧凑、株高中等、有效分枝适宜、果柄拉力大、结果集中、综合抗性好等关键性状进行选育,经多年培育而成综合性状好的优良株系,因其籽粒种皮呈深红色,命名为红花1号。2009-2010年连续2a在固镇连站农场和安徽绿雨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试验田夏播种植,平均产量达到280.4kg/667m2,比白沙1016(ck)增产9.8%。2013年红花1号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审定编号:皖品鉴登字第1205007。2015年该品种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号20120605.1,公告号CNA009379E)。
1.2 品种特征 红花1号为串珠型早熟花生品种,株型直立,生育期春播120d,夏播110d,株高60~70cm,有效分枝10~12条,单株荚果数20~30个,单株荚果重50~60g,百果重248g,百仁重64.1g,单株果仁重35g,耐贮藏性一般,叶片椭圆形,叶色淡绿,叶型倒卵形,叶片形体中等,侧立夹角较小,苗期长势旺。连续开花,花桔黄色,开花较集中,荚果瘦长型,网纹清晰,喙嘴明显,果腰明显,果壳薄,外形好看,3仁果超多,4仁果常见,商品性好,出仁率72.1%,果仁皮色鲜红,长椭圆形,种子休眠中等,耐贮中等,抗旱性、抗涝性一般,较抗叶斑病和病毒病,不早衰。适宜早春地膜覆盖种植,同时也非常适宜麦茬夏播种植。总体而言,红花1号是一个适宜鲜食、生食、油炸、炒货优质食用型专用品种,适宜种植区域为皖、鲁、豫花生种植区。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播前种子准备 播前带壳晒种1~2d,提高种子活力,剥壳后按种子大小分级播种。
2.2 精细整地 红皮花生忌连作,合理轮作可减轻病害的发生。作为春播时,年前要深耕冻垡,增加耕层厚度,利用冬季寒冷冻死部分虫卵,降低越冬期虫口基数,达到降低花生虫害目的。作为夏播时,在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整地,进行浅耕灭茬,最好用旋耕机打2遍,把麦茬打碎,做到上无坷垃、下无卧垡,旋耕深度12~15cm。
2.3 配方施肥 按照300~350kg/667m2目标产量配方施肥,结合整地,每667m2施优质土杂肥4 000~5 000kg,花生专用肥40~50kg,或三元素复合肥35~40kg,硼肥1kg。
2.4 适期播种 红花1号是一个非常适合鲜食的花生品种,早春地膜+棚膜3月下旬播种可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春播地膜覆盖适宜播期为4月初至5月上旬,注意播种出苗所需温度,使用集起垄、播种、喷药(除草剂)、覆膜、压膜于一体的播种机作业,一般垄面宽50~55cm,垄高8~10cm,垄沟宽30~35cm,做到垄面平,垄坡陡,每垄种双行。春播密度为0.9万~1.0万穴/667m2,每穴2粒;夏播在6月10日以前,最迟不超过6月15日,夏播密度为1.0万~1.1万穴/667m2,每穴2粒。也可采取单粒点播,点播密度1.3~1.4株/667m2,除草以芽前土壤封闭处理为主,除草剂每667m2用50%乙草胺乳油100~160mL兑水30~50kg喷雾;后期视草害情况用人工拔除或茎叶化学处理。
2.5 化学调控 遇到雨水多的年份,对于长势旺的田块,在盛花到果针下扎期前,大田花生即将封行(或株高40cm左右),选用多效唑、烯效唑、壮丰安等药剂进行化控。
2.6 病虫害防治 为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可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用辛硫磷拌毒土防治地下害虫,也可在播种时用30%辛硫磷、毒死蜱或吡虫啉等缓释微胶囊药剂拌种,治虫效果较好。拌种做到随播随拌,晾干后播种,防止影响出芽率。叶斑病一般于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可选用多菌灵或百菌清。
2.7 及时收获 大田花生秧下部叶片由绿变黄开始脱落,绝大部分荚果网纹明显,果仁饱满,籽仁呈深红色,即可成熟收获,但在花生结荚成熟期如遇连阴雨要及时清沟沥水,防止生芽和霉变。
参考文献
[1]温志英,刘晶,刘焕云.花生红衣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粮油学报,2010,25(1):143-146.
[2]陈恩生.蜂蜜泡红皮花生可以增加血小板[J].蜜蜂杂志,2011,10:44.
[3]曹慰原.食醋浸花生米治高血压[J].时珍国药研究,1992,04:180.
花生栽培技术要点范文3
关键词:地膜;地膜覆盖;花生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17
1 生覆盖地膜可有效增产的原理
为花生覆盖地膜,可以起到储存热量、增温以及保温作用,花生在前期的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活动积温,覆盖地膜可以抢回有效积温230~270℃。有了这层地膜,可以提墒保墒,有效减缓土壤中的水份蒸发。花生在覆膜后,膜内的温度会逐渐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下层的水份还会持续上移,这些水份之后会聚集在膜上层,这就是提墒效应。而膜上层的水,在遇到膜外的冷空气时又会形成一粒粒的小水珠,这些水珠最终又会重新降落到土壤里面,整个过程可以起到提高土壤墒情的作用。 通过增加供肥的能力,改善土壤的化学与物理性状,来促进根系的良好发育。在施肥之后,要避免风吹雨打,避免中间翻耕。土壤的耕层结构相对疏松,这样,有利于根系的发育。温度与湿度的条件要控制,这样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中的养分分解和释放更加快速。减轻病虫害困扰,控制杂草蔓延。为控制杂草的蔓延影响作物生长,并且节省用除草类农药的花费,地膜花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在高温下,能让杂草自行变枯。是因为这样能破坏病虫害的生长环境,对土壤内病虫害的进一步遏制提供了有效方法。
2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技术要点
2.1 品种的选择
地膜覆盖技术对农作物的选择有一定的标准,其选择的标准为:生育期在120~130d。活动积温2500℃左右,增产潜力大、抗性强、不早衰的高产稳产品种。只要符合以上选择标准的品种,就能适合花生地膜种植。
2.2 土地的选择
适合使用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土地选择也有一定的标准,其标准为:土地层相对较为厚实并具备良好的排灌系统,土地肥力不能过于贫瘠,水土与肥料的保持性良好,土地组成性质为全部土壤或者为半土壤,完全沙性土壤不能使用该技术。
2.3 整地与施肥
将土地精细精细的整理出来是地膜栽培技术达到丰产高收的重要环节。其标准为:土地没有明显的石头与大颗粒的土壤,土壤表层土质看起来颗粒均匀。施肥是提高花生地膜栽培技术产量的重要基础。农家肥或者化肥这2种肥料都可以实施。农家肥以1000~1500kg/667m2的标准投入腐熟的肥料,没有农家肥可换其他肥料,结合整地施入底肥。化肥45%花生专用肥40~50kg,投入肥料后丰产效果显著。花生地里易生杂草,因此,盖膜前需用“盖草能”喷施土面,以防除杂草。具体用法参照使用说明书。破膜引苗,花生出苗时,扒开花生窝内茎部泥土,引苗出膜。
3 田间管理技术
清棵蹲苗、查窝补缺:在出苗后期,用带土预备苗补窝。每667m2花工2个,增产50kg以上,是一项费省效宏的技术措施。在花生的整个成长发育过程中,地膜需要人工保护其完整性,不被外力因素破坏,这样才能达到地膜栽培要求。花生病害的防治,主要有花生枯萎病和花生叶斑病这2种病害。通常使用托布津液喷雾(稀释100倍)或者可湿性代森锌液(稀释400倍),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3%~1%拌种防止枯萎病。花生虫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使用一些目前市场上常见辛硫磷来进行防治害虫的,主要操作步骤:以400g/667m2辛硫磷均匀的撒入土壤,撒入同时进行土地翻整,这一药物和操作步骤能够有效的防治蛴螬(老母虫)、金叶虫等虫害。
4 花生地膜覆w技术重点注意问题
选择花生品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生长周期事宜的品种,不能选择早熟和晚熟品种,只有生长发育时间在4个月左右的花生品种才适于使用花生地膜栽培技术。品种选择好并种植后,第一时间覆盖地膜,选择地膜规时,需要从增温效果和便于操作为基础。如果从节约成本方面考虑,可以选择一次性的透明白色地膜为好,覆盖地膜时土壤与地膜之间需要用土壤压实,以免留有空隙。地膜不能分拉伸,以免断裂。
参考文献
花生栽培技术要点范文4
摘要介绍了吉花1号的选育经过,分析了其特征特性及适宜栽植地区,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为吉花1号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吉花1号;选育;栽培技术
吉林省是我国北方新兴早熟花生主产区之一。2000年,吉林省花生种植面积仅5.42万hm2,总产13.1万t,单产2 418 kg/hm2。而2008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已达到12.69万hm2,总产35.0万t,单产2 758.05 kg/hm2。2001—2008年上述3项指标年均分别比2000年增加43.5%、46.6%、2.3% [1-2]。为更好地发展吉林省花生产业,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围绕“丰、优、抗”的育种目标,选育高产稳产、品质优、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3],适应吉林省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经过多年努力,育成花生新品种吉花1号,并于2009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选育经过
1999年收集国内花生产区品种资源,并进行统一编号,其中吉林省扶余地方品种“四粒红”的编号为99JL-3;2000年在吉林省农科院试验地进行了种植和观察,在生育中后期于99JL-3群体中发现3株生长繁茂、株型呈半匍匐状、叶片呈淡绿色,明显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变异株,采收后进行系统编号99JL-3-1;2001年将入选的变异株(99JL-3-1)田间种成株系,同时相邻种植原“四粒红”作为对照,继续进行个体选拔编号99JL-3-1-1;2002—2005年继续进行系统选育和编号,99JL-3-1-1-5-7-8-2。同时对稳定的系统扩繁一定数量种子,供下年鉴定用种;2006年进行院内品系鉴定,将99JL-3-1-1-5-7-8-2这一品系暂定名为“吉6022”;2007年进行院内生产示范,扩繁原种。2008年进行院内外多点生产示范,完成了产量、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在生育后期召开了专家组现场验收会。2009年初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吉花1号,准予推广,认定号为吉登花生2009002。
2特征特性
2.1生物学特性
吉花1号属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10 d左右,需≥10 ℃积温2 450 ℃。种子耐低温,拱土能力强,早发性好,易抓苗。植株呈半匍匐,株高45~50 cm,叶片较大,呈椭圆形,黄绿色,总分枝7~8条,结果枝6~7条,连续开花型,花色为淡黄色。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抗倒伏。荚果串珠形,果腰浅,果皮黄白色,网纹较浅,果实长3~5 cm,3粒果居多,1粒果少。
2.2品种特征
吉花1号种皮深红色,粒长椭圆形,表皮光滑无裂痕,据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检测中心检验:百粒仁重58.9 g,百果重151.8 g,出仁率70.45%。果仁粗蛋白含量32.53%,粗脂肪含量50.68%。
2.3抗性
吉花1号于2007—2008年经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对青枯病、茎腐病和根腐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且耐旱、耐瘠薄。
2.4产量表现
2007年生产示范,“吉6022”(吉花1号)的平均产量为2 851.5 kg/hm2,较对照品种“四粒红”(2 309.5 kg/hm2)增产23.5%;2008年生产试验,“吉6022”的多点平均产量为3 117.1 kg/hm2,较对照品种“四粒红”(2 866.6 kg/hm2)增产8.74%。
3适宜栽种区
适宜吉林省花生早熟区种植。
4栽培要点
选择前茬为禾谷类作物的砂壤地块[1]。实行秋翻耙,早春结合施用有机肥将田面旋耕整平。播前10 d将原种荚果扒皮,进行种子分级清选,剔除杂粒和霉变粒后进行晒种包衣[2]。5月中旬播种。保苗11~12万穴/hm2,每穴2粒。施足底肥,施花生专用肥200~300 kg/hm2(N 10%、P2O5 15%、K2O 10%)[3]。花生出苗后及时进行清棵除草,防止虫害发生,培育壮苗。花生扎针期根据基肥用量和植株的长相可进行叶面施肥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4-7]。生育后期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时彻底拔除病异株。收获后要迅速摘果晾晒,使荚果的水分降到10%以下时方能装袋入库。
5参考文献
[1] 李玉发,何中国,李玉甫,等.吉林省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杂粮作物,2007,27(6):434-436.
[2] 何中国,李玉发,刘洪欣,等.东北早熟区花生生产科研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J].吉林农业科学,2009,34(4):56-59.
[3] 张绍龙,陈贤友.花生新品种汕油199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23.
[4] 李大涛,王红雨,王玉霞.地膜覆盖花生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7):16-17.
[5] 陈翠霞,于会勇,李震华.高产优质出口花生新品种濮东花1号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0(3):53-54.
花生栽培技术要点范文5
关键词大田管理;红薯;大豆;芝麻;花生
1玉米大田管理技术要点
(1)中耕培土。中耕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消灭杂草,还能起到保墒的作用,自出苗至封行前中耕2~3遍,中耕深度以2~3 cm为宜,以免伤根。结合中耕适时培土,可以促进气生根生长,方便灌溉和排水,同时可防止倒伏,培土高度一般不超过10 cm。培土时间最好在大喇叭口期,可结合追肥进行。
(2)追肥。在底肥充足的情况下,要在穗期及时追肥,一般追尿素450 kg/hm2。追施氮肥应深施盖严,减少养分损失。
(3)及时防旱排涝。玉米植株高大,生育期蓄水量多,尤其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对水分非常敏感,若干旱要及时浇水;若田间积水,特别是低洼地,遇涝应及时排水[1]。
(4)防治病虫害。玉米穗期主要病害有大、小叶斑病和青枯病等。一旦发生要及时喷洒多菌灵等防治。虫害主要是玉米螟,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颗粒剂丢心或药剂灌心防治。
(5)适时收获。当玉米籽粒黑色层出现,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变硬,角质明显而有光泽,硬粒种子手掐时无凹痕;或苞叶发黄10 d后收获。
2红薯大田管理技术要点
(1)及时中耕锄草。若红薯已过返苗期,进入分枝期,中耕增强土墒的通透性,有利于地上、地下部的协调生长。中耕原则:先浅后深,垄沟深锄,垄面浅除,除去围根草和卡脖泥。
(2)水肥管理及早追肥防弱苗。一般于栽后20~30 d,追施碳铵225~300 kg/hm2。若栽后40~70 d,红薯叶片中午出现叶片凋萎,且16:00~17:00后不能恢复者,此现象持续7 d以上,可小浇水;若雨水较多,需排涝除渍。
(3)控制旺长。当叶柄长达20 cm以上时,用5%多效唑1 125 g/hm2对水1 500 kg/hm2喷打。
(4)生育期不翻薯蔓,长期阴雨可提蔓。
(5)防虫。中、后期发现红薯天蛾、斜纹夜蛾、红薯麦娥等幼虫,3龄前用90%晶百虫威,或50%磷酸乳油1 000倍液喷雾灭杀[2]。
(6)适时收获。掌握在“霜降节”前后收获,以防冻害。
3大豆大田管理技术
(1)间苗、合理密植。大豆2片真叶展开、1片复叶刚出现的时期是最好的间苗时期。根据品种不同,早熟品种留30万株/hm2左右,中晚熟品种15万株/hm2。仍没有间苗的地块,如果密度较大,要加紧疏苗,以免中后期引起倒伏。
(2)灭茬除草。大豆田的田间除草主要是使用化学除草剂,其次是人工除草,从高产角度来看,应提倡人工铲除。人工除草的优点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地温,有利于小苗的根系发育;而化学除草虽省工省力,但对大豆苗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追肥。夏播大豆生育期短,苗期对磷元素的缺乏最为敏感,管理上以促为主,施肥应提前。因此,对未施足底肥的地块,在大豆3叶时追施二铵150~225 kg/hm2或三元素复合肥300~375 kg/hm2或大豆专用肥300~375 kg/hm2。苗期没有施肥的,要在开花期追施75~112.5 kg/hm2尿素。钼、锌、硼等要根据苗情追施或叶面喷施。
(4)虫害的防治。大豆虫害主要是蚜虫、造桥虫、豆杆蝇、棉铃虫等,一般可采用乐果乳油或者菊酯类农药防治。
4芝麻大田管理技术
(1)及时排水。芝麻根系浅,不耐湿,雨水较多时,应及时排水,做到“雨来随流,雨停水泄”。
(2)适时施肥。芝麻播种时一般未施底肥,应提早追肥。可于现蕾期施尿素225 kg/hm2。在芝麻生长后期,用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施2次,用量750 kg/hm2。
(3)中耕除草。芝麻开花前,一般应中耕3~4次。幼苗长出第2对真叶时进行第1次中耕,中耕宜浅不宜深,以除草保墒为主。第2次中耕,是在芝麻长出3~4对真叶时进行,深度5~6 cm为宜。第3次中耕在5对真叶时进行。芝麻开始开花时,结合培土进行第4次中耕,有利于保墒、防倒。
(4)预防病害。于芝麻开花初期,每隔7~10 d喷施1次多菌灵乳剂,可预防芝麻茎点枯病、枯萎病[3]。
(5)及时打顶,严禁掐叶。摘顶心的时间,单杆型品种应在茎杆顶端刚冒尖时进行。严禁后期打叶,减产。
(6)适期收获。芝麻蒴果成熟期不一致,一般以基部叶片脱落、蒴果由青变黄,下部2~3个蒴果开裂时为适收期,收后小捆晾晒,以防霉变。
5花生大田管理技术
(1)中耕除草。夏播花生要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育。
(2)培土施肥。花生是豆科作物,具有固氮能力,但夏花生根瘤菌数量少,固氮能力差,一般夏播花生施复合肥225~300 kg/hm2,春播花生结合培土施复合肥150 kg/hm2。
(3)及时治虫。若发生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用毒土、毒谷等防治,也可用50%辛硫磷1 500倍溶液进行灌根。
6参考文献
[1] 康忠华,辛佰超,张青梅.玉米栽培技术规程[J].种子世界,2010(4):47.
[2] 苟开礼.脱毒红薯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11):7.
花生栽培技术要点范文6
关键词:西瓜;简约化;规模化;栽培技术;建议
开封是我国西瓜主要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在4万hm2左右。以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和地膜栽培为主要形式,其种植模式及管理技术要点在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具有代表性[1]。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渐减少、西瓜生产规模化的逐渐形成,省工、省力的简约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得到了大范围应用。简约化栽培模式和传统的模式相比,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和投入,增加了西瓜生产的比较效益[2]。随着西瓜生产规模化、企业化的快速发展,瓜农、西瓜生产合作社进行简约化栽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受西瓜生产比较效益、规模化、以及农业机械的制约,在西瓜简约化栽培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对目前开封瓜区简约化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以期对未来本地区西瓜简约化栽培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开封西瓜简约化栽培技术
1.1嫁接苗集约化生产技术
开封瓜区有近千年的生产历史,连作现象比较严重。嫁接栽培是目前克服连作障碍的最有效方法,开封瓜区嫁接栽培达到90%以上。伴随着嫁接栽培的普及,西瓜工厂化集约生产技术得到较大运用。据调查,集约化育苗技术降低劳动力成本20%以上,规模效应与劳动力生产效益提高20%以上。种苗成本比农户自育苗每株降低0.08~0.1元,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1.2机械化整地覆膜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西瓜生产的机械化耕作技术在开封瓜区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目前在开封瓜区应用较多的有机械化冲沟、起垄、覆膜等作业。机械化起垄主要是运用铧式犁在种植畦两侧各冲两犁,犁成深30~40cm、宽50cm的瓜沟,以疏松土壤,并为集中施基肥做准备。在施足基肥后再应用铧式犁在瓜沟两侧,同原方向反向各耕一犁,形成宽40cm、低于地面15cm的种植畦。由于种植畦较低,前期浇水可只浇种植畦,节约用水量60%,减少浇水用工40%。
1.3移栽前苗床集中用药技术
西瓜一生病虫害较多,特别是一些土传病害,防治起来用工量大,生产成本大,但收效甚微。在育苗床集中用药,使西瓜带药进入大田,较大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喷药的人工投入。其方法有:用28.7%迈舒平(噻虫•咯•霜灵)200~300倍液在子叶展开后进行苗床灌根1~2次,将苗床充分灌透,并及时用适量清水将叶面残存的药液冲洗干净。此种方法整个生育期不需要防治蚜虫,可延缓蔓枯病、枯萎病发生时期。由于移栽易对西瓜根系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造成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植株体内,造成危害。利用穴盘进行育苗时,可用100倍申嗪•恶霉灵(申嗪霉素1%+恶霉灵50%)药液蘸根,即将整个育苗盘在事先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泡3~5min,使药液成分浸湿整个穴盘。此种方法可减少前期枯萎病用药2次。西瓜移栽前在苗床集中用药,使瓜苗带药进田,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生长期防治病虫害的人工投入。
1.4免压蔓整枝技术
开封瓜区主要的西瓜间作模式有:西瓜—花生;西瓜—小麦。西瓜—花生间作模式是西瓜按正常株行距在3月中下旬定植,5月上旬将花生播种在坐瓜畦内,共生期让西瓜蔓缠绕在花生植株上,达到固定瓜蔓的效果,较少了人工压蔓的劳动投入。西瓜—小麦间作模式为:每4.1m为一种植带,预留1.5m两瓜种植畦,其余2.6m播种小麦。4月底在种植畦定植2行西瓜,株距0.65m,每亩定植500株左右,“品”字形定植。前期瓜蔓在种植畦内伸展,小麦收获后将瓜蔓分别引向两侧伸展,使瓜须缠绕在麦茬上,以固定瓜蔓。两种模式的西瓜植株管理是:在西瓜第一雌花开放前后,把瓜蔓整理一下,同一行朝一个方向,同一株的瓜蔓尽量聚拢在一起,以后不再进行整枝打杈,当地瓜农称之为“顺秧”。此种瓜蔓整理方法减少了打杈、压蔓等作业的人工投入,且由于西瓜的瓜须缠绕在间作作物上,固定了瓜蔓,不会造成滚秧。
1.5化学除草技术
西瓜田杂草种类多,发生为害时间长,影响产量明显。瓜田化学除草省工省力,进度快,质量高,是提高西瓜产量、降低瓜农成本的有效方法。开封瓜区多为育苗移栽,有小拱棚双膜覆盖和地膜覆盖两种形式。芽前除草在种植畦整理好,用72%异丙甲草胺乳油、48%仲丁灵、48%氟乐灵、33%二甲戊乐灵等均匀喷雾种植畦进行土壤处理,然后覆盖地膜;西瓜生长期常用的有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在禾本科杂草3~5叶期进行茎叶喷雾,药效快,效果好。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每亩用5.0%精喹禾灵乳油40~60mL、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40~50mL茎叶喷雾处理;防除多年生禾本科杂草用5.0%精喹禾灵乳油130~200mL、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60~80mL。
2今后需要改进和着重解决的问题
2.1引进、筛选适合西瓜生产的机械化耕作技术
就目前来看,西瓜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将制约产业的发展,劳动力投入产出比不高,将成为严重制约西瓜整体发展的瓶颈。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是今后西瓜发展的必然趋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在西瓜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西瓜生产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应积极引进、示范推广起垄、撒药、铺袋、覆膜一体机,田间机械化植保机械,果实运输机械等,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
2.2推广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开封瓜区沙质土壤较多,水分深层渗漏较快,蓄水保墒能力较差。传统的大水漫灌需要浇水次数多,费工费时,劳动力投入较大,过多的浇水次数也易造成肥料流失。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是水肥利用率高,可控性强,省时省工,省药省地,提质增效,又可避免肥料(尤其是铵态和尿素态氮肥)在较干表土层的挥发损失、溶解发挥慢等问题。既节约了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据前人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省工、节水、省肥、增效的效果,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输送肥水均匀精准,可节省人工30%,节水40%,节肥10%,有效降低了西瓜生产成本。
2.3大力优化适宜机械化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的间作套种模式
开封瓜区西瓜多采取间作套种模式,西瓜—花生,西瓜—小麦是其主要间作套种模式。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作物省工省时栽培是大势所趋。应积极优化现有的间作套种模式,以适应西瓜、花生、小麦在耕地、种植(播种)、田间管理、采收等环节的机械化。如西瓜—小麦间套模式,除考虑小麦机械化播种、收获应有的播幅,也应考虑栽植西瓜的预留行,在机械化施肥、冲沟、覆膜等环节的便利性。西瓜—花生种植模式,西瓜先于花生定植,在设计西瓜行距时,应考虑到后期花生播种、收获时,机械操作的便利性。
参考文献
[1]霍治邦,罗晓丹.开封西瓜栽培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中国蔬菜,2010(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