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校本课程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校本课程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校本课程方案

音乐校本课程方案范文1

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

南澳中心小学地处深圳南澳办事处。南澳三面环海,环境优美,但地处偏僻,并且由于市政府限制开发,经济落后,政府及各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学校教师流失也无可避免,并一度发生 “南澳医生的家属不在南澳就医,南澳的老师小孩不在南澳读书”的情况,只要有能力家庭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外面读书。2010年9月,龙岗区教育局指定南澳中心小学参加“深港姊妹学校结对”活动,这给学校拓宽了视野,通过学习香港教育经验的同时,也给南小人尴尬与汗颜,更加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如果香港姊妹学校来南小参观交流,我们给他们看什么,交流什么?2010年底,帮扶南小的龙岗区实验学校领导到校指导,提出要把实验的管乐团带来南小演出,让南小的农村孩子见识一下什么是管乐,就算没有机会学,也要增长一下见识。如果南小人只是深感自身不强,师生永远不会有底气,我们培养的学生永远无法走到深圳教育的前列。

面对此种情况,南小人意识到,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成为成为南澳中心小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课程教学来支撑,否则难以建设学校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以“个性化”为核心,关注差异,这完全符合建设特色学校的要求。2010年,南澳中心小学开始进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办学理念,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彰显和持续发展;经过6年磨砺,终于打造出市民称赞的身边好学校,培养出有特长、有个性、有担当的南小好学生。

我们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它既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这使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我们理解的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成功性的学校文化,并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和内化,被社会公认的成功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南小的校本课程开发,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社团课程菜单。2010年9月起,依托本土资源和学校现状,利用学校教师力量,引进有特长的社会人士,开设音乐类(吉他、葫芦丝、古筝、合唱、舞蹈)及学科类的学生社团,供学生选择,初步搭建起课程菜单。通过更新教师观念,让家长感受学校课程变化,感受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使教与学相融共进。

第二阶段: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南小人意识到,单靠单一少量社团活动,活动时间偏少,难于形成特色项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育现实。2011年9月起,学校开始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全校开设“国学养正”课程,利用每周一节思品课,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等课程,每个年级使用《习惯养成教育实验教材》,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状态中。一年级音乐课开设识读乐谱;二年级音乐课开设竖笛教学;三至五年级实行音乐特长班模式,管乐班、舞蹈班、合唱班、葫芦丝班、竹笛班相继成立;一至三年级开设形体普及课,一年级每周两节跆拳道普及课;二年级每周两节网球普及课;三至六年级体育课实施分项教学,每周拿出两节体育课。学校还开设校园高尔夫、网球、跆拳道、跳绳、足球、篮球、形体等项目供学生选课,学生由此走到省、市大赛的舞台,参与区、办事处、社区各级各类文艺汇演,参加深圳市电视台歌曲录制,走进深圳音乐厅公益演出舞台。学校网球、高尔夫、跆拳道、帆船、跳绳被市文体旅游局、市教育局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确定全区唯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学校艺术体育特色教学得到了市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及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自信了,家长们踊跃报名参加义工,期待与孩子共成长。

第三阶段:确立“容融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南小人意识到,学校虽然进行多方位的校本课程开发,但是课程开发较为凌乱,不成体系。2015年,根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南小人精心设计了“四类五域”的课程结构。四类分别是: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四类课程的构建,搭建起了课程模型结构的主干。

第一类:德育课程体系。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第二类:学科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实施“9+1”学分工程,构建南澳中心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此,学校一方面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另一方面以艺术、体育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国家课程特色化、学校化。

第三类:活动课程体系。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南澳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将活动课程分成了普及类与社团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每名学生都能在小学毕业阶段轻松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1”的要求。

第四类:隐性课程体系。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立足校园,辐射家庭和社区,构建富有海洋文化气息,有容有韧的南澳中心隐性课程体系(表一)。

在构建“容融课程”四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感觉到学科门类庞杂、繁多、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即,我们以整体发展为思路,尝试将四类课程融合为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运动健康、艺术素养、社会交往。在课程“四类五域”模型结构逐步构建过程中,南小人进一步确定了科学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能够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完善。2015年开始,南澳中心小学开始统一对所有校本课程制定评价体系,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业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

教师开发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与教案(表二)。

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表三)。

学生学业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校本课程开发效果

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张扬 德育、艺术、体育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程,使得学生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乃至促进整个个性的发展。

教师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从被动的拘泥、从属于教材,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动去开发、寻找课程资源。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一方面,南小人为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努力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反思完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激发和鼓舞教师强化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以适应校本课程的要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音乐校本课程方案范文2

关键词:校本课程;现状;出路;设计;创生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教材繁难偏旧的改变吗?显然是不够的。更有价值的变革应该是教师课程能力的改进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随着个性化学习时代的到来,课程更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应运而生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与反思。

一、现状:虽有热情,却情景堪忧

笔者因为从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工作,因而能够更多地接触到有关学校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情况,对此还做了一些粗略的调查。从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情况反馈来看,各级各类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是相当高涨的,但如何正确看待校本课程,如何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却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1.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偏差——课程建设就是编教材

课程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虽然目前在学术界还是有许多争论的,但是,课程是否等于教材,目前应该是没有什么疑义了。作为课程,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定义。从内涵上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也即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或科目。从层面上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计划,或者说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大纲;三是课程内容,也就是各学科的教材。狭义的课程仅指第一项含义,或指第一、第二项含义。显然,即使是从狭义的课程来看,也不仅仅是指教材。但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一提校本课程建设就是简单地等同于编写校本教材。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呢?作为校本课程也如同课程一样,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

因此,校本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编教材,而是要依据学校实际与特点,进行学校教育哲学分析和需求评估,从而制定出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者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校际之间开发呈现无序状态——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校本课程的建设首先在于适合学校实际、切合学生需求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资源应该是课程实施的原动力,校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是多元多维的,具有开发的广域性,可以是来自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科技的、经济的。总之,校本课程的资源是无所限制的,可以因地制宜广泛开发。但是,由于区域性地理、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限定,学校之间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出现打架现象,即校际之间开发呈无序状态,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对于重复开发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这些资源大多属于区域性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文化特点,可能更适合于区域性的课程资源建设。在地方课程尚未成熟或还难以按照课程要求实施的时候,如果地方资源成为校本课程的主要来源时,区域内的各校就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协作与沟通。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已经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开发的切入点在哪里?如何把握学校自身的特色?如何适应学生的真实需要?如何避免自身的校本课程与他校的课程简单重复?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3.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内容单一——不能凸现学生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是为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流程来看,需经历成立小组、需求调查、培训教师、资源调查、教师竞标、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动态调整等程序,其核心应该是需求调查。但从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内容来看,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

一是不注重学生需求,即不进行需求评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理念,并已逐步成为现实,任何课程的实施都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即以学生需求为根本点。有关材料表明,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都停留于行政指挥式的操作,没有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也没有进行学生需求的前期调查。如此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从学校教育哲学与学生需求来看,它是很不成熟的校本课程,甚至可以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它是不符合要求和规范的。

二是不注重教师力量的整合,只是散点分布,一厢情愿地要求教师做什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教师力量散点分布也加大了课程实施的难度。很多课程的开设也没有考虑教师的基本状况与培训措施,只是为设计而设计,布点多,力量散,类似于以往的兴趣活动,而在操作上又是按规定分配,而没有按需定教师,从而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处于无序状态。

三是不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只是为开发而开发,为利用而利用。校本课程是需要为学校特色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哲学的有机整合。但在许多地区和学校只为开发文化而文化,只为了解科技而科技,学校的发展到底立足什么?学校的教育哲学到底是什么?都不甚明了。因而,许多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利用上,无关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

4.对校本课程的特性把握不准——多种课程界限不明

从部分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对校本课程的特性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明晰。其根本点在于:当多种课程形态出现于学校课程之中的时候,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出现混乱状态——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地方课程、社会实践等不能有效界定。比如就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来说,由于学校存在着明显的理解误差,因而不能很恰当地区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其实,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两种课程体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首先,两者是有联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3)二者开设的课时可以结合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其次,两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2)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3)设计过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4)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把校本课程与兴趣活动混淆在一起,甚至于有的学校把两者等同起来。我们承认有些活动课、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但过去的活动课、兴趣课存在许多不足:目标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艺训练上;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缺乏有效的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学科化倾向严重,活动课程内容的组织套用学科课程的逻辑,教书现象严重。

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区分课程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拓展与融合的设计才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方向。

二、出路:在结合点上突破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突破,需要在开发流程上加以落实,更需要在资源利用上加以挖掘,还需要在师生自主上加以转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万伟在《论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点》中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点,即以学生为基点,以学科为基点,以社会为基点,笔者认为是富有创意的,是值得借鉴与运用的。

1.校本课程需要资源整合

校本课程的资源是分散的、零碎的、无序的,有的来自于学科,有的来自于校园,还有的来自于社会,因此,课程资源大部分不是显性存在的,而是隐性潜伏着的,如果要使这些资源为校本课程所用,为学生发展所需要,就必须进行整合,让那些潜在的、无序的资源活化成有效的课程资源。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整合的策略?

(1)对部分学科相关内容的开发改编。

抽取相关学科的有关要素,以情景化、活动化的手法加以二度开发改编,使单一的学科技能学习改编成综合的注重体验和实践的活动课程,促使实施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例如,某校开发以艺体综合为主的校本课程,它就以艺术与体育学科的相关要素为核心,链接有关资源,改编成校本课程,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学习。

(2)在学生需求的社会资源中进行创编。

作为课程创编的资源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兴趣而生成,通过教师、学生、课程资源间的对话而激活活动主题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需要与社会资源成为校本课程的创编基础。例如,在《放飞春天——风筝主题活动》中,风筝活动是学生所需求的,而教师依据这个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将风筝资料收集、风筝制作、风筝放飞、风筝展评等整合在一个课程体系之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使学生需求与社会资源加以整合,从而创编出适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

(3)在学习时空的延伸中进行拓展。

教育其实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开放的过程,应消除课内课外的明显界限,教育不应出现间断点。校本课程资源,不但指课内的、校内的,更多的是指向广阔的课外、校外的时间与空间。以活动来充实学生的课外闲暇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可以从书本上去挖掘,而更多的要从现实生活中去寻访。这样,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了延伸,课程内容也得到了拓展。

(4)在综合实践探究中滚动生成。

以问题为源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从而使资源不断滚动生成,同时又在学生的综合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课程资源。比如,有学校开设了《音乐与生活》的课程,由于学生对茶楼、酒吧等背景音乐的深入调查,使他们了解了背景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直接激发了他们对其他音乐与生活关系的探索,于是就生成了其他系列活动,如他们又开展了礼仪音乐在生活中的运用、生活中的健身与治疗音乐等的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的生成首先来源其最初的活动资源——背景音乐,因背景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心理情绪的关系等使他们进一步联想到礼仪音乐与生活是怎样的关系呢?音乐与健身或者心理治疗是否有直接的联系呢?问题的呈现使得学生们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而前期调查与感受又直接为新主题的生成提供了动力。比如茶馆的背景音乐能使人们心情舒畅,就引发学生对心理治疗音乐的探索,酒吧的动感音乐也更引发了学生对健身音乐的探索,还有生活中的礼仪活动,使学生们产生了探索各类庆典活动中的礼仪音乐的作用的动机和行动。

2.校本课程需要资源共享

校本课程并不是只限于学校内部的课程,它是因学校发展、学生需求而设置的,因此,在一定的区域内各校之间因为拥有共同的教育资源,而往往有共同的学校教育哲学,也有共同的办学特色。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在区域内应该是共有的,学校之间的开发应该成为一种协作的基础。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乡土的人文、科技、经济、社会等资源是本土的共有财产。为了使共有的资源成为校际之间互惠互利的资源,就应该建立资源开发协作组织,以互通有无。为此,依据教育部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有必要建立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依托区域性校本课程委员会开展课程资源库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校际共享的课程资源库的管理组织,为有关各校提供服务。

3.校本课程需要教师自主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探究文化之旅,教师自主比学生自主更为重要。没有教师的自主,也就没有学生的自主。而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打破了“官方课程”、“制度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校和教师完全独立自主开发课程的机会,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的自主性首先是促使教师课程意识的生发。所谓课程意识是指对课程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方法论等的总称,这些观点包括课程制度观、课程价值观、课程类型观及课程开发观等。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观、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观、校本课程开发类型观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观。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观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决策机制的综合理解以及学校自身开发校本课程中的一套制度化的程序、项目、条件、步骤等;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观是指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对校本课程进行分类,主要有关于课程选择、课程的改编、课程的整合、课程的补充、课程的新编等分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观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开发的意义、条件、实施、评价等的综合看法。而课程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自主探索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同时,教师立足于校本的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也是教师的一种主体价值观的直接显现。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还是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教师还可以充当课程的决策者,这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容忽视。教师如何指定校本课程,如何对课程进行评价,如何总结和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校校不同”,甚至“生生不同”,企图通过照搬照抄的办法是完全行不通的,唯一的办法是教师立足现实,发挥创新意识,大胆变革和实践,使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意识观、课程开发实施观,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内涵,并将直接带给学生终身成长的深远源动力。文化决定观念,教师的观念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渗透于教师的全部职责与行为当中。有学者认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开拓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教育观、新型的过程教学观上。因此,教师自主将直接地体现出教师的文化价值观,校本课程需要教师自主的文化价值观。

4.校本课程需要学生转型

提倡在中小学实施校本课程,其目的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在学生身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由于身处家长固有观念包围下的以分数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环境中,学生还是会把掌握学科知识作为重要的自我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习活动中实践探索体验的重要性。学生所呈现的古板的一面,我们是不能回避的。

这当然与我们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正是因为此,我们的教师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在新课程的理念中,促进和关心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是新课程的主要立足点和着眼点。所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开发学生个体本身的创新“潜能”。

而作为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更讲究实践与体验,为此,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有必要活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走进探究学习的时空之中。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讲究成果交流与分享,与以往的学习评价以竞争为主的形式相比,已有根本的改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当学生学会分享成果的时候,他的自我期望也在不断升华,由此而引领更多的学生进行成果的交流,从而促使个体与群体的相得益彰。

三、结论:校本课程的本质

在笔者的探讨中,始终提到了我们所倡导的校本课程是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的,是以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的,是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的。校本课程并非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点缀课等,而是实实在在立足学校的、学生的、教师的课程。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1.是学校、教师、学生自主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课程

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实践条件,创设创新情境,是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重点。学校以教育哲学的分析为切入点,教师以课程意识的生成为激活点,学生以内在需求为发展点,从而融合成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交汇点,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平台,营造出浓郁的交流与共享的课程氛围。

2.是凸显学校特色、发挥教师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正是基于学校、教师、学生自主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课程特性,校本课程的本质也进一步得到明晰,它虽然必须要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依托,要立足于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完善上。但与注重统一性的国家课程不同的是,校本课程追求的是多样性,从而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整齐划一之弊端的优势。同时,国家课程目标主要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它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的基本素质,难以顾及学生个体的兴趣及需要,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内涵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资质不一、能力倾向相异的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课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因此,校本课程是在统一课程形态下的个性展示,是应学生的能力、性向、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

3.是达成教育资源整合、形成探究文化、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更加关注各种资源的整合。既有素材性资源的整合,如对本区域人文的、社会的、经济、科技的整合,又是学习方式的整合。素材性资源的整合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学习方式的整合强调的是知识、经验、情感的整合,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因此,两种整合的有机融合将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并不断形成有助于学生走向探究的深层学习状态,不仅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还注重彰显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性情,力争使所学的课程内容成为构筑学生人格内涵的有机养料,学校也由此得到持续发展。

音乐校本课程方案范文3

校本课程已经在学校全面开展,但是相应的评价指标却没有与时俱进,当课改工程中的各配套系统的改革步调不一致时,就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学内容的选编到评价方式的确定都应该是逐项落实的,而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保障。但现在的校本课程多成为了一种展示课,十分的零散,没能形成一门真正的课程。

现在很多学校实行三级课改,上级会逐级要求各地根据现有的情况开设一些特色内容。像我们学校也会被要求根据现有的器材、场地等条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并将此作为本学校的改革创新进行推广。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如果按照国家大纲来走的话,一些传统的、民间的运动如毽球、跳绳等都是没有正式作为课程被传承的,但现在就会要求我们教师在课程里加入这些传统运动的教学。我在学校上过一节毽球的公开课,而且还将“快乐体育”的理念融入其中,找了四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在带学生做基本活动、游戏、自由练习时都会根据当时的情境配上适合的音乐,比如说我讲了毽球,就会根据踢毽球的节奏来配音乐。虽然说我们学校在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目前的这些校本课程都还只是展示性质的课,从内容选择到教学实施都得靠教师的一己力量来完成,而且只需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一锤子买卖”,在科学性、系统性方面跟新课改所要求的“校本课程”应该还是存在不小差距的。目前,对校本课程如何评价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就拿我所教的体育课来说,项目与项目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而且最新的教学理念也是应该体现在评价指标中的,但现实情况的发展往往较为滞后。比如说我在努力体现“快乐体育”的理念时,可能有一些较年长的教师就会很困惑,上课还要弄音乐,课上老师也不够严肃,一节课如此折腾是在干吗呀,因此,等到课堂评价时他们就会觉得训练密度、负荷都没上去,会觉得这是一节不合格的课。其实,不是教学本身没达标,而是评价的标准不适用于新的教学内容。试问,毽球怎么可能达到与篮球、排球、足球相当的练习密度呢,所以说旧标准已不完全适用于新课程的评价,我们的校本课程体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常抓落实――完善课改配套体系的攻坚关键

课改在提出的时候本身还是不完善的,因为许多配套的政策都还没有出台,当时教育各方都明确指出课改方案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宣传力度、保障力度都不及最初倡导时那么“给力”了,这就使得课改体系的完善期变得越来越漫长,从而使新课改实践过程长期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中。凡事都缺不得“认真”,事物都是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怕的不是最初的不完善,而是走着走着就忘了还有待完善的部分,丢了那份想要尽快把缺漏完善的“认真”。

我们要实施一个项目时,相应的监督、反馈机制都应该配合到位,而不能只传达精神却没有保障落实的配套制度。要做到这点关键还要看是不是真下了决心,用充足的投入去保障落实。试想,如果没有行动监督,你要求我每学期上交10份听课记录,那我就很可能会在期末的时候在办公室里给你统一“编写”,但有了监督就不一样了,至少能保证我确实到教室听课了。所以,新课改的监管不能只停留在一个验收“材料”的阶段,而应该深入一线,去切实监督课改行为,这虽然增大了课改的成本和人力投入,但确实是保证实效的不二选择。所以我认为,课改效果验收不能只采用所谓的目标评价,还要在过程监督、行动监督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国家在考虑教育投入时要将这样过程监督的“附加成本”也考虑在内。

音乐校本课程方案范文4

一、做好校本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三个面向”为指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为目标,在国家课程框架(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规定的限度内,自主地开展课程革新,保障素质教育的务实推进。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就是体现校本特色。要求每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核心、专家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体、有学生、家长、社会人员代表参与的校本课程研发小组;认真总结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科学全面开展学生的需要评估,寻找梳理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对学校的现有课程进行全面深刻反思。

搭建校本课程建设体系,是校本课程建设走向科学高效管理的第一步。在校长领导下,通过专家论证,学校应做好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顶层设计。该课程体系应包括学校中长期的课程建设规划,包括校本课程育人目标、建设项目(含门类、数量)和内容,包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和评价策略。

二、充实校本课程建设的资源包

校本课程要从理论设计转为现实操作,关键的一步就是建立课程建设资源包。包括课程开设的师资、场地、器械、课时计划等。

实现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建立学校特色资源包。学校应加强本校特色研究,挖掘学校自身特色资源。研究学校创办人思想、校名来历、办学历史,学校校训、教育理念、教风学风,学校的发展方向如科技、外语、书法、体育,学校的历史成就特别是培养出了哪方面的拔尖人才等。只有融合这些本校独有元素,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能彰显学校的综合特色和个性。如重庆兼善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卢作孚研究》《孟子研究》,源于学校创始人卢作孚先生和《孟子》“达者兼善天下”;巴蜀中学开发的《人文课程》,基于学校的校训“公(公而忘私)正(正大光明)诚(诚实无欺)朴(朴实毋华)”,基于学校80年来培养的优秀学生,整个学校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为此,两所学校都编辑了相关阅读文本,人手一册,供学生阅读,供教学参考。

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学生全面发展资源包。学校应开发一定数量的限定选修课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哪怕一所学校,随意提供几十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1~2门研修,也可。因为,在新课程推进之初,只要有开展校本课程之思、实施选修课程之行,就是好的。当然,随着课改的深入,校本课程建设能分别从人生素养、科学精神、健康身心三个维度着手,更为有效、科学地发挥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填补作用,也许能最大化地显现其价值。对于此类课程的开设,一则借助图书,二则借助活动,三则关注全面,四则倡导“自我教育”。学生的阅读书目可以不同,活动方式可以有异,但必须人人参与,必须全面发展,必须倡导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我修炼。如学校可以指导并定期检查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哲学书籍”“经济学读本”情况,提升学生“树理想、有智慧、懂经济”等人生素养;学校可以每年一个主题,开展科技创新金点子大赛,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培养学生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可以通过开展“家庭健身(周)计划设计与实施”“社区运动设施建设与运用方案设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宣传普及活动”等,造就学生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为营造更加健康、卫生、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服务。

整合校内外及社区资源,建立学生个性成长资源包。鼓励校内教师,欢迎校外人员,允许个别有特长学生,担任指导教师,开设多元选修课程;用足校内场地,协调周边设施,用好个别教师私房资源,保障活动场地,开设特色选修课程。鼓励教师发挥个性特长,语文教师可以去教“家政服务”“单反相机使用”,音乐老师可以去教“茶道”“鉴宝”,数学老师可以去教“瑜伽”,化学老师可以去教“烹饪”。注重引人社区资源,如政府参事、经济学博士,国际击剑俱乐部,报社编辑,棒球俱乐部,攀岩俱乐部,艺术学校,欧文英语,开设“商道”“博弈论”“击剑”“跆拳道”“抖空竹”“攀岩”“棒球”“影视编导”“播音主持”“美国国家文化”;还有个别教师,利用自家的设备,在自己家里,自购原材料,教导学生“烘焙制造”。为保证课程多元性、时代性,学校可以由教师申报选修课题,可以由学生提出选修需求,也可以是学校设计部分课程。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雅少女俱乐部”“俊朗少年训练营”“财商教育”“英语口语过级”等课程,就是巴蜀中学顺应当前中学生男女性格培养,满足新时代学生经济素质提高等需求,由学校统一设计内容、统一调配师资形成的。

三、发挥评价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可持续牵引作用

学校在做好校本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后,不要经常更改整个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策略。最好的办法是在实践中调试,通过专家评价、校内反思,丰富它、完善它。校本课程的评价,概而言之,有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课程目标;有对教师教学活动(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有对学生学习活动而言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评价的最大功效是唤醒自己。在新课程实施、选修课程推进之初,学校不应过分考量具体某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施的规范性,结果的高效性;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评价中,都以自我评价为主,他人的评价仅仅给当事人参考,不作为对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依据。学校更多的应该是让教师找到成功感、让学生得到发展点,让教师、学生在选修课上看到进步,看到自身的价值。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新生事物产生之初,只有不求全责备,才会继续前行。

音乐校本课程方案范文5

关键词: 综合实践 纵深发展 教学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崭新的课程形态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活力。那么,如何寻求新的突破,让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呢?下面是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几点探索。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课、队活动的结合,让学校课程体系更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德育少先队体验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培养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是它们的共同目标。在内容与实际活动过程中,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2015年11月,我校大队部将开展“绿色生活你我同行”的环境教育系列活动,我从学生身边的资源着手,选择以“哭泣的水沟”为主题,和学生开展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深入调查研究――筛选、整理信息――制订治理方案”,让学生分三步完成本次活动。活动中学生除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少先队体验活动有机结合,互动互补,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通过实践体验教育,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实现了德育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科教学联动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出:“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打通进行。”跨学科课程整合成了当代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

以《马年说马》为例,这是一节以制作马年贺卡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由语文老师为主,其他学科的任教老师密切配合,如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在贺卡上画马,写字老师教会学生怎样在贺卡上写马字,而音乐老师则带领学生欣赏与马相关的音乐。这节课,整合了信息技术、语文、美术、音乐、写字等学科,实现了资源最优化,使它们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时间上连贯一致,软化学科边界,在优化各种课程资源的同时,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充分体现。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综合实践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后,学生的兴趣更浓厚,各学科的知识加强了横向联系,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更深入。

三、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融合,让教材内容更丰富

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周边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才能让孩子关心生活,关注社会,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生活,激发他们初步爱社会、爱自然、爱祖国、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在综合实践课上,我把学生带到超市,让他们调查各种各样的商品;带领他们来到环卫所,采访环卫工人,让他们了解每天人们这么多的生活垃圾是怎样由环卫工人送往垃圾处理厂的;和学生一起慰问敬老院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通过一个个实地调查、参观访问、摄像摄影、查阅资料,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自由度,既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社会考察的活动方式,又培养孩子们为社会尽责的崇高使命感。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为孩子们的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的环境。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聚合,让学校课改各具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不等于校本课程,用综合实践活动取代校本课程或者用校本课程取代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都是不科学的。但综合实践与校本课程的聚合,逐步将一些主题内容提升为校本课程,这样的提升,一是使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在实施过程中生成新的课程目标,二是让现有的课程资源可以循环开发、使用。

在综合实践课上,我曾执教过与消防教育相关的内容。为了使消防教育向纵深发展,学校将消防教育与教科研紧密结合,将消防教育纳入科研的轨道。黑板报有了宣传消防知识的消防安全角,红领巾广播站有了“119”教育专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消防知识竞赛活动;“消防在我中心”书画比赛如期开展,“119“消防小报展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成了消防活动的主角,有了忧患意识,增强了生存的本领。

音乐校本课程方案范文6

【关键词】音体美专业 大学英语 校本课程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音体美专业的学生数量也不断扩大。同时,由于音体美专业在高考考试方式和录取标准上与普通专业存在较大差异,音体美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偏低的情况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有效地提高这一群体的英语水平既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既懂英语又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笔者拟就我校音体美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音体美本科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对音体美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我们对邢台学院音体美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和走访, 并将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

(1)调查对象。随机抽取邢台学院2012级音体美专业100名本科生。他们已经完成了从高中英语学习到大学英语学习的过渡,处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

(2)调查方式及目的。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设十个问题, 采用单项选择和问答结合的形式。我们希望通过此项调查,了解音体美专业本科生的真实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了解他们对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看法及要求,从而进一步优化音体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

(3)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和统计资料,我们发现河北省招收音体美等专业的高校中,仅有少数几家高校对考生的外语单科成绩有要求,如:河北工业大学要求高考外语成绩卷面分不低于50分,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要求高考外语成绩卷面分不低于50分,石家庄铁道大学对工业设计专业考生的英语单科成绩要求不低于70分。多数高校对于音体美专业考生外语单科高考分数没有最低限制。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2013级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的调查(见表1和表2)

表1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英语高考成绩统计

分数段(满分150分) 40以下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100以上

百分比(%) 10 23 21 18 12 11 5 0

表2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自我评价

选项 初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百分比(%) 12 41 33 14

综合两表,我们发现,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够反映他们真实的英语水平。表1中,仅有16%的学生达到或接近高考英语的及格分数90分,84%的学生距及格水平有一定差距。表2的结果与表1基本一致,大多数学生(86%)认为自己没有达到高中毕业或大学入学的英语水平,甚至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保持在初中水平,只有14%的学生达到了正常要求。

2.2013级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兴趣调查(见表3)

表3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兴趣统计

选项 没有兴趣 有兴趣 很感兴趣

百分比(%) 8 59 33

表3的调查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尽管学生英语水平存在不足,仅有8%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超过90%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是感兴趣的。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英语水平。

3.2013级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见表4)

表4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目的

选项 应付考试 考研需要 为了就业 出国需要 个人兴趣爱好

百分比(%) 63 9 22 1 5

63%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有22%的学生是出于今后就业的需要(如CET4,CET6等)。他们中仅有9%的学生有考研的打算,有出国计划的仅有1人。而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而学习英语的仅有5%。

4.2013级音体美专业本科生对现有教材的评价调查(见表5,表6)

表5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教材难易度评价

选项 难度非常不符合我的情况 难度不符合我的情况 难度符合我的情况 难度非常符合我的情况

百分比(%) 25 32 28 15

表6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教材吸引力评价

选项 不感兴趣 一般 感兴趣 很感兴趣

百分比(%) 16 35 33 16

对于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新视界大学英语),57%的学生认为偏难,不太适合自己的情况。而学生对教材的兴趣的调查结果与教材难度的调查结基本一致,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对于教材的兴趣不足。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生基础差,对于教材的理解困难导致了兴趣的缺失;另一方面,因为音乐,体育和美术三个专业的学生共同使用同一种教材,教材的针对性不强,与学生本专业联系不密切。

5.2013级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课外英语学习时间统计调查(见表7)

表7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每周课外英语学习时间

每周平均时间 不足2小时 3-4小时 5-6小时 7-8小时 10小时以上

百分比(%) 21 27 24 15 13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课外复习时间的比例要求一般为1:3。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的课外复习时间比例一般要求不低于1:2。我校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为每周为5个学时,学生课外复习时间应不低于10小时。然而根据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仅有13%的学生达到了最低时间要求(10小时),有接近一半的学生(48%)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5小时。学习投入时间不足,学习积极性差,这无疑使本就英语基础薄弱的音体美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陷入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6.2013级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职业规划相关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见表8)

表8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需求

选项 专业相关英语 英语基础知识 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百分比(%) 48 19 33

尽管英语基础不一,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有所差异,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都表示对于英语学习有一定需求。48%的学生希望能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学习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19%的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有需求,33%的学生希望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由于教材限制,学生的要求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满足,因此,对于教材的学习兴趣受到极大影响(与表6的调查结果一致)。

7.2013级音体美专业本科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评价调查(见表9,表10)

表9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教学模式需求

选项 以教师讲课为主 以学生的练习为主 讲课和练习均等

百分比(%) 17 48 35

表10 100名音体美专业本科生教学方法评价

选项 注重教师讲解 注重课堂互动 讲解授课中穿插歌曲,视频等 学生主导课堂,教师点评

百分比(%) 11 24 32 33

综合表9和表10,我们可以看到, 超过80%学生明确表示希望教师能够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希望有机会积极的参与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音体美专业学生与普通本科专业学生相比,性格更加活泼,思想更为活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明显不符合音体美专业学生。

二、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上述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兴趣不足,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时间投入少;教材设置偏难,吸引力不足,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性不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笔者提出,设计适合音体美专业的校本课程模式,激发音体美专业学生学学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其英语水平,同时,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热情,推动音体美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科学设置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即school-based curriculum,指“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或“由学校确定的课程”。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走向校本》,郑金洲)。因此,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国家、地方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又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具体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及可选择的课程。

目前,高校音体美大学英语课程仍沿袭了过去为应对CET4和CET6考试,以精读和听力两项内容为主。然而,就学生来说,一方面口语表达能力欠佳,另一方面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定需求。因此,音体美大学英语课程应适当调整课程内容,补充口语教学,并适当调整精读,听力和口语三项教学内容的比例。此外,目前音体美大学英语课程开设时间为4个学期,从大三开始,学校不再为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众所周知,学英语连续性非常重要。缺少连续性学习英语的外在要求,再加上“重专业,轻外语”的观念,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束之后,多数音体美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就终止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为零。因此,笔者认为,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课程设置应适当延长教学周期,使学生保持连续学习,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效果,保证学生英语水平的持续提高。

(二)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教材

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水平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实现基础与发展的平衡。只有“学得会”,学生才会愿意学。因此,编写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教材首先应以学生的英语基础为依据。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因此,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教材应结合语言习得和学科知识两个方面,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融入大学英语学习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对大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也更高。如,音乐,体育和美术三个专业实现分专业教材编写,音体美大学英语不再是一门综合的课程,而是细化为音乐专业大学英语,体育专业大学英语和美术专业大学英语。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增长本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英语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英语能力的提高,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的内容。实现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采用以校本为基础的音体美大学英语CBI教学模式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模式指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以内容为依托的音体美大学英语教学与上述的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教材的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将英语教学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英语既是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科知识教学和学习的工具。采用CBI教学模式的音体美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应实现分专业教学,之后围绕不同专业的学科知识展开教学过程。英语不再是通过教学进行教授的,而是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获得的技能。

就CBI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有学者提出“双师配合”模式,即“专业教师负责学科知识的传授,而语言教师负责解决学生的语言障碍”(邵军航,2012)。笔者认为,CBI教学模式和“双师配合”模式的结合对于音体美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四)进行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课程的科学评价

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科学的评价方案是校本课程质量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校本课程评价对象的划分,评价应包括校本课程方案,和校本课程实施结果两个方面。

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课程是基于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发展需要开发的。首先,应由学校和任课教师对课程方案进行发展性评价。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兴趣、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修正。其次,校本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应采取重视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音体美大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并能够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2]邵军航.大学英语CBI教学模式:问题与对策[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 (6).

[3]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3).

[4]张铭凯. 十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阶段、要点与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