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高三化学教学 实验类微课 案例设计 应用

化学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物质从分子、原子层面上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在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由于高三的特殊性,无法很好的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但又有大量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需要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和记忆。如何做好高三化学教学工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在传统的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点、疑点、难点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等教学难题,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比较低。近年来,随着“微课”等一系列全新教学方法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表明,微课可以很好的解决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各类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满足新课程标准和实践要求,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为主要呈现方式,完整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精彩教学视频。即微课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以微视频的形式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和辅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辅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同时还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资源之间的相关联加以呈现,建立一个个小的、彼此联系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应用更加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微课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而来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四类特点:

1.短少的教学时间

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时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顺应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微课的教学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一般都只有五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最长也不超过十分钟。

2.精炼的教学内容

微课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W环节开展教学工作,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相比于内容复杂、繁多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的教学内容更为精炼、简要、突出。

3.适宜的教学容量

一般来说,一个微课教学视频通常为大小为十几兆到几十兆的小视频,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或下载相应微课教学视频,查看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4.情境化的教学资源

微课的教学主题只有一个,教学主题明确;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但比较完整,教学内容简要。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分解为多个单元,并整合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辅教学资源,使每个单元的主体明确、内容简要,建立一个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的系统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质量更高,使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师可以从优质的教学案例中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三、实验类微课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应用

在进行微课教学的案例设计时,应根据以下要求进行案例设计,使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1.巧选题,题小而精

俗话说一个辉煌的开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证。微课主题的选择是微课案例设计的关键,微课主题应选择范围尽量小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的、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做到选题的小而精。

2.智选材,字简而明

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不能用大篇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对内容进行叙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表达教学内容,应在进行微课案例设计时应做好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材料的选择。较多的文字说明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不能很好的注意到教学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应用简要明了的文字叙述微课内容。

3.活设计,设计巧妙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基于多媒体教学而实现,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化学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应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课件形式,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子课件设计,教育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教育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本案例是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一节内容在新课程环境下具体的教学实践,本人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组织教学,是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整合案例。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本节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但不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相互换算。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不能随意提高知识难度。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了解到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能速率不同,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为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初步学会比较、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变量控制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完成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2.通过实验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3.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设计和操作。

2.如何克服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与完成学习任务的矛盾。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实际应用。

六、探究实验的准备

5的H2O2溶液,MnO2粉末,1mol/L FeCl3溶液,蒸馏水,冰块。

烧杯,试管,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玻璃棒,药匙。

六、教学过程

模块一 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提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影像资料展示: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不同温度);烟花爆竹的燃放过程;建筑物的腐蚀风化;铁桥生锈;溶洞的形成……聚焦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在这里会有更多的关于不同化学反应速率的日常现象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感性认识

[提问]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归纳总结:气泡的多少,固体量的减少,浑浊程度,温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观察,为后面引入定量实验做铺垫

[引导]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集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

[提问]如何定量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个数,单位时间固体量的减少,单位时间温度的变化……引入正题,由感性认识到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

[引导]要统一标准,用单位时间内某个物理量的变化来表示,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归纳总结:与物理中的速度很接近,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如每秒、每分、每小时)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强化概念]进一步用更简略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并且推导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通过简单的练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提高知识的可利用性,将陈述性知识组织成程序性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新思维 图示 教学设计 知识迁移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努力保持着协调的步伐。高中历史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生事物和新鲜现象:如老师们已经能够十分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求加强重点问题探讨;有些历史教师甚至能够进行双语教学;有些教师能够进行情景模拟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看到诸多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新鲜的教学理论被引入。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为了力求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实施的要求。课程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一、但是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实非易事,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往最为稳定的历史教材最近几年也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如果说把这个动态理解为一种开放性的话,那么这个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体系就一定处于随机和自由状态。从另一个侧面讲,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更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采取更积极主动的举措设计和创造一个新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设计的高度和难度都增加了,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次,初高中历史教学要求的差异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差异。翻阅初中社会课程之后,可以发现初中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学部分采用的是全球通史的时空概念。虽然这样编写能够培养初中生高度的全球视野和自由开放的心态,但是相对于高中现行历史教材专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二者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显然是不同的。比较高中的历史教材,初中的教学内容显得过于宽泛和空洞,很多具体的知识模块不能非常贴切地衔接挂靠在原有体系上;而且初中社会课程的设置囊括了历史、地理和政治三门社会学科,这使得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只知有社会课程而不知有历史课程,容易对高中历史课程感到陌生。这都需要高中历史教学在课堂设计环节上做出相应的弥补。

再次,高中学生尚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存在着对高中学习的适应问题。初中社会课程更多地展现各类媒体材质;高中阶段则会出现大量专业的学术性名词,对学生提出培养和运用逻辑性思维的要求,对知识整体把握和应用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更何况还要提升到精神层面和价值情感高度。如果学生对此毫无准备,往往就会对学科学习产生厌恶感。如果不在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上考虑到这些,就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在课堂设计中最主要采取何种形式呢?

从知识类型上来区分,历史教育的基础知识点应属于陈述性知识,本质上是语言文字或者其他符号所表达的涵义,以网络结构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由于大量陈述性的历史知识是教学中理论深化的基础,因此对它们的记忆便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问题。事实上经由心理学家实验证明,记忆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如果未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加强,或者因为信息间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抑制作用,记忆痕迹便会逐渐消退乃至遗忘。心理学家证明,经由真正理解了的信息是不容易被遗忘的。至此问题就归结到如何解决对众多知识的理解上。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ausubel)的同化论理论指出,学习者在学习一段语言或者文字符号的材料后,在他头脑中留下的是这段材料表达的涵义,而不是语言或者文字符号本身。这个理论很容易得到人们日常经验的验证。高中学生生理上处于青年初期,智力已经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某些特征。结合学习认知的一般过程,应想方设法对他们的各种感官进行强有力的刺激。

三、在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如何改进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如何体现历史教学设计的新思维?经过实践验证,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各类学科作知识迁移。知识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绝不会孤立存在。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已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类其他学科简易的知识,经过内在转化、借鉴和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从知识结构体系建构角度来讲,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避免单一的理论长期套用所造成的枯燥感。各类学科知识可以是文哲类,也可以是数理化类。

例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现在已经被压缩成短短一个节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在黑板上手绘一个简易的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图上标识出各个开放口岸的具置,再把各口岸按照不同颜色的彩笔连接,表示不同时期的开放。籍此说明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是呈现“点线面网”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在《》中对北京的控制则表现出他们对中国整体的把握。在这个教学过程设计中借助最简易的教学工具,利用地理常识直观有效地表现历史现象,并让学生参与,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他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个整体的认识。

例二:理科类的知识也可以巧妙转化为历史教学所用。在阐述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可以借用物理学自由落体的理论构建一个图像:图中小球自由落体的抛物线运动轨迹,可视为近代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可以做力的分析,形象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借用物理知识说明历史规律是一种新式思维。用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理解纯文字的理论,更为直观也更为有效。

第二种方式就是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引入日常生活化的事件或者事物,撷取与历史学科相通之处进行类比。这类历史思维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能帮助他们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自身成长过程,促进他们的心智成长。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一、坚持阅读,提升专业素养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体教学哲学的前提保障

读书是历史教师安身立命的资本,史学功底是历史老师的看家本领。从苏争艳副院长在开班典礼上对自身从教经历的介绍及其人生目标的规划和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中,无不渗透着他们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各自的教学风格:苏争艳老师的聪敏,郭富斌老师的渊博,李惠军老师的激情,于赓哲老师的恢弘,任鹏杰老师的理性思维,周巩固老师的人文情怀等。我想,只有坚定信念,坚持广泛的阅读,积累广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有“跨界、深邃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具有独特的个体教学哲学理念,因为“你的世界源于你的视界”。

二、关注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领悟教育的真谛

有一种教育的创新叫回归。历史是不可再现的往事,是生动的人类故事。历史教育是利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创设情境,诱发思考,是情感沉浸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教育,其基本目标是“育人”,其基本特征是“求善”,正如美国教育家杰克森所说:“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任鹏杰老师说:“历史教育是人的教育,历史教育应该服务人生,应该培养健康合格的公民;价值是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教学实践、教育研究的核心所在。”赵亚夫老师说:“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关于价值观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作为“人”的基本人格素养的培养,也要重视作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更要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离开了灵魂、精神和信仰,历史教育将毫无价值。

三、历史教学设计要关注主题,要有课魂

李惠军老师的讲座从“微距镜、标准镜、广角镜”角度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地结合高中教学案例,阐释“灵魂统摄目标”的具体操作方法;郭富斌老师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新史观等路径重新整合历史教科书,高屋建瓴地进行模块、专题、课题的主题设计,使我们受益匪浅。如,岳麓版必修一,他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政治模块主题:从专制到民主。理解为:从暴力政治走向非暴力政治;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从无序政治走向有序政治;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从垂直政治走向协同政治。

各单元主题:(1)中央集权:中国政治的制度基因。

(2)轮番而治:西方政治的民主滥觞。

(3)代议制度:欧美近代的政治创新。

(4)走向共和:中国近代的艰难转型。

(5)新国新路:社会主义的起起落落。

(6)多元并存:国际政治的分分合合。

其中第四单元“走向共和:世界政治潮流中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又可理解为:①――天朝梦的破灭。②――天国梦的破灭。③――帝国梦的破灭。④八国联军――古国梦的破灭。⑤――王朝梦的终结。⑥――民主梦的觉醒。

又如,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完成四个“解放”:①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②宗教改革: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③启蒙运动:把人从王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④科学革命: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郭老师的课使我豁然开朗,原来历史课堂也可以丰富多彩、思想深邃而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李树全老师的六个“一”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从“确立一个中心[研读教材与课标的要求、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把握知识与价值的关系(历史教学需要有核心价值引领)、促进教学与阅读的结合],创设一个情境(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兴趣、选取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关注一个人物(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时代),讲好一则故事,重视一些细节(对比化的细节:;情境化的细节:华盛顿卸除军职仪式;资料化的细节:前复古尊孔的逆流),转化一些视角(千面秦始皇;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历史――),指导教学设计的方向。

赵克礼老师认为:“理想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特征是设计一个知识要求明确的导学案;讲好一个有趣而能引人入胜的故事;准备一个有教育价值、可以深化的演讲主题;选择一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本文针对于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进行具体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首先,我们具体的分析了学案导学的概念。其次,详细的探讨了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再次,分析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多上述3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 “学案导学”的论述

学案导学模式就是以学案做为载体,以导学做为方法,与此同时,以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以老师的指导作用为主导,师生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的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身所展现的学习特点来共同设计所学的案例,通过学案的教学,学生会根据学案所展现的现状,来对其研究,来完成老师所定制的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之中不懂的内容以及他们自身对学案的见解,并不是以只教或者只学的方式,而是师生共同的进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师单纯教或者学生单纯学的模式远远不能比拟的,通过学案导学模式,大大的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充分的开展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在此之间,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效率,更能提高教师自身掌握的知识以及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进行有关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于的历史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成学习的案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分别讲述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案例导学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2 “学案导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1 学案设计

在进行课程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引用课外可以利用的知识,再了解学生,结合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情况,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等,经过多方面综合来设计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学案。而且,学案不能单纯的表述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突出所学的重点难点,最好是在该处有所标注,让学生更会留意这些重点难点。教师要精心的对学案设计,更多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的情境学案,设下重重疑点,让学生依据一个一个的疑点,慢慢的去研究,一点一点的去摸索,当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的范围,要兼顾着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这期间需要教师阅读资料量比较大的,而且,要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有着充分的理解,并且,还需要了解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的差异。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即,学案,导案以及练案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学案,即拟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案,让学生从中深练难点重点的知识,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群学、对学、独学等集中学习方式的步骤以及内容;导案,即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再添加活删除教学内容,来完成导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练案,即教师指导学生独自完成教学知识练习的方案,其中包含课内练习、课外练习、课内课外拓展练习等学生自主练习的方案。经过学生独立对“”教材知识的思考和专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的探讨学习和研究启发、学生分组展开对“”教材的问题交流总结后,再由老师对学生他们的交流得出的结论以及问题给予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文章内涵的知识内容。

2.2 发放学案,提前预习,明确学习的任务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的核心,完成学案任务是学案导学模式的本质。教师课前制定的课程学案,要在课前提前发给学生,给学生定制的任务就是课前预习,从案例中摸索下堂课即将要学习的重点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更会注重听讲重点的部分,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做好课前预习,才能更有助于学生接纳新的知识。课堂中教师通过学案中的情境来把重点难点的知识详细的表述出来,在此之间,还可以用多媒体授课,更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好奇心。

2.3 根据学案自学,合作探究

2.3.1 组建讨论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习。通过分组对学案的研究,增加生生之间的学习合作能力,相互之间并不会产生隔膜,都会把自己体会到的知识对小组进行分享,然后,再通过小组的统计,抓住其中的难点重点知识,再由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交流彼此之间理解的难点和重点,使得学生理解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果。

2.3.2教师总结,评价提升。课后知识总结和评价是每堂课程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更能准确的认识知识,更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并且可以从这个环节来查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处,更有把握的掌握知识的条理思路。比如,通过本节课学生们掌握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中,哪些做为重点掌握,在课程最后总结的环节,教师再把重点难点重新说一遍,学生从中寻找出自己并没有掌握的漏掉的知识。总结过后伴随着的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老师可以通过评价,来选出几个好一点的学生做为激励表扬,让其他学生看着也会热血沸腾,更加喜欢上历史,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2.3.3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乃是让学生在课后之后保持着一种复习的举一反三的效果。避免学生课中所吸取的知识,到了课后全部忘记,能让学生牢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3 学案导学教学效果分析

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由于教师的直接灌输,养成依赖和思考惰性的坏习惯,缺乏积极专研的精神。而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实践活动, 是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习惯,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探索欲望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寻新知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学案导学兼顾了教师和学生两者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师生合作学习关系的实现。学生通过自求答疑,突出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但以此同时学案的设计和导学的实施都对教师对新课程、 教材以及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将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和探索,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4 结语

本文针对于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的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1(07)

[2]张良玉,唐锋.推行教学“导学案”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昌都一高“导学案”八步教学法介绍[J].教育,2010(10)

[3]章爱兰,董仲文.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

[4]房莉.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化”现象及对策[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2)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创新方向

探索适合中国教学方式一直是无数专家和学者致力于研究的课题,在新课标执行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更高要求,各学科的教学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体,共同为高中阶段学生素质提升献力。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教改理念,符合教改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考,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有着重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历史学习对学生的意义

首先,高考的一个重要科目。当前多数文理分科的格局下,历史是文综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踏入一个心仪的大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是一个相对好学好考已于提升分数的科目,于当下我国实施的高考制度下帅选人才而言,学生完满踏入大学起到辅助作用。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备良好的自信心是学习高中历史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知识的建构是遵循由易到难、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升的原则,要求教师制定合理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

再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对象本身的兴趣,就会感觉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无从谈起。高中历史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一门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科,电视节目、旅游景点等都会有相关接触,学习就比较容易,学好高中历史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最后,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根据高中历史教材,老师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质疑问题,并创设问题为学生提出质疑创造机会。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学生心中的问题和疑惑正是其学习与成长的内驱力,学习活动总是在不断产生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然后通过学习解惑的过程得到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激起他们学习中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过程具备了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索,追求多样效果的开放性思维。

二、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方向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最少的时间,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脱等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1、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高中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在创新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对待遇事有主见,爱提怪问题的学生,对凡是爱问个为什么的学生应给予赞赏、肯定、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当学牛的问题超越教师所期待的轨道,或学生对教师、书本的讲解提出质疑时,不可粗暴打断或强行制止,而要耐心地让他讲出来并加以鼓励。即使在出现错误时,教师也应在平等的气氛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加以纠正。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再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指出:历史问题的思考必须要立足于时代背景,中西方的地域、观念等差异,进行耐心的讲解。这样,逐步形成学生求知的热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他们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2、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高中学生己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对历史与现实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完全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激发参与意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形成课堂教学的师生、生生交流。教师应该创设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问题情境和历史情境。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亲自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或失误与成功带来的启示。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讨论。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思维被进一步激活,敢于发言,敢于提问。

3、重视重要历史人物解读

历史属于人文科学,它是由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来演绎的,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展示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随着“世纪大讲堂——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的播映,还有《李鸿章传》的出版、发行,引起了人们对李鸿章评论的热潮。这一现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长期以来历史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对历史人物缺乏客观、公允的评价,历史课堂教学思想贫乏,人文精神退化,怯于思考历史和叩问心灵。引导学生结合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多角度去关注历史人物大胆评说。激发他们对历史人物关注的浓厚兴趣,还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晶质、形成独立的人格打下基础,也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个既有历史的概念又有相应的探究过程及其方法论结合起来的学科认知结构。

4、课堂教学内容向社会现实的开放

历史课堂学习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其基础性特点,而且也应该是和现实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以体现历史新课标所倡导的“时代性”特点,开放性教学的课堂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理解和体验历史的社会生活经验,开放性教学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赋予历史课堂生活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历史与过去人类的生活和当前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源于生活,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并服务于生活。

三、结束语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带领学完成其在该阶段的学习任务,好的方法,敬业的老师会给学生学习效率中带来事半功倍的成效,当下学生的所学科目多、学习任务重,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对各科老师都有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社会是在改革中进步的,教育亦然。改革的道路上会不断遇到新问题,要解决新问题,学会做为学生减负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中华地图学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