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1
未来我国出境游四大变化:周边国家为首选,远程目的地受欢迎,分销渠道竞争成主流,出游方式改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呈现出旺盛的需求。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1212.31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人数为694.54万人次。2004年,中国公民出境的总人数上升到288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的人数为2298万人次,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37.98%和230.87%。
2011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到702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世界第三大出境消费国。据测算,当年中国对全球入境旅游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主要的旅游客源地。
当前,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游呈现四大变化:
市场结构变化 1997年以前,因公出境旅游人数与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大致平衡,因公出境旅游人数在比例上略高于因私出境旅游人数。以1995年为例,因公出境旅游人数占整个出境旅游市场的59%。2000年,因私出境旅游人数首次超越因公出境旅游人数,达到54%。至2009年,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了4220.97万人次,占整个出境旅游市场的88.6%。
出游方式变化 在一项对前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澳大利亚的128位旅游者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中发现,在出境旅游者中,选择团体旅游方式出游的人占59.4%,选择自助游方式的人占26.6%。这表明目前大多数旅游者在出境旅游时仍然选择团体旅游的方式,即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到境外进行旅游活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以及人们旅行经验的丰富和外语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经有更多的旅游者通过互联网选择境外旅行社的全套旅游服务或直接预订境外单项旅游服务,背包游、自驾游已经在出境游中异军突起。
营销方式变化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出国组团社在传统营销的同时,开始尝试在线营销,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直接营销、企业对企业在线营销、人脉关系营销等营销方式,使出境旅游的市场营销方式朝着差异化方向转变。
消费水平虚高有所改变 中国正式开放出境旅游之初,公民出境旅游的高消费行为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而2000年之后,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消费开支更是一路攀升,2004年成为世界上出境旅游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部分中国公民出境消费属于非理性消费,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仅仅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满足自身正常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是通过消费商品与旅游服务的符号价值,炫耀自己的富有、身份和地位。因此,中国游客境外消费已经具有了炫耀消费的特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公民在境外的消费并不完全反映中国公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而且这种消费水平虚高的情况近年来随着出境游游客消费理智化的提高而有所改善。
在分析中国出境旅游的现状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出境旅游市场还存在许多弊端,中国的出境旅游必须把握适度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出境旅游管理政策,积极引导出境旅游消费行为。据专家分析,未来我国的出境游将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出游人数将继续增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出境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将超过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周边国家(地区)仍为主要目的地
自从中国公民出境游市场开放以来,中近程的出境游产品一直是我国出国组团社经营的主要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旅游者受支付能力、闲暇时间、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仍将选择中近程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作为出游的主要目的地。
远程目的地将最受欢迎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出境旅游者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余暇时间的延长和对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国家了解的加深,远程目的地将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2
[关键词] 旅游投诉率显性旅游投诉隐性旅游投诉
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年度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中,均按照三大市场(即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分别考察旅游投诉情况。比如:2001年,投诉的案件中,入境游56件,占受理总数的1%;国内游5153件,占受理总数的89.8%;出境游529件;占受理总数的9.2%。2006年,投诉的案件中,入境游投诉为92件,占投诉总数的0.88%,国内游投诉为9476件,占总数的90.55%,出境游投诉为897件,占总数的8.57%。但笔者认为,三者不存在可比性,因为,国内市场旅游者人数本来就很多,而入境和出境旅游者人数本很少。因此,如果把三者用一个比例来衡量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笔者认为,考察三大市场投诉的游客占相对市场游客的比例,更能说明问题。由于三大市场游客的主体类型不同,三大市场在我国发展的阶段不同,因此,相对应的投诉率的高低应不同(这里只考察显性投诉率)。现在理论上对三大市场的投诉情况作一个分析。
入境旅游市场相对发展较早,具有一定的接待经验,各项接待水平均较高,但入境的游客维权意识也较强,因此,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使旅游投诉率表现为一个不确定的状态。
国内旅游市场是继入境旅游市场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各项接待还不是十分成熟,但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相比,维权意识也较差,因此,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使旅游投诉率也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
出境旅游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各项业务均处在探索之中,且出境旅游者人数还不是很多,都是高消费群体,并有一定的话语能力,属于维权意识较强的类型。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出境游的投诉率较高。
表三大旅游市场投诉主客观因素及博弈结果分析
同时,为验证上面的分析结果,我们对2001年~2006年度三大旅游市场的投诉数据进行分析,绘制了2001年~2006年度全国三大旅游市场显性投诉率变化图:
上表验证了我们对三大旅游市场投诉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出境旅游市场投诉率最高,2001年达到百万分之6.573,之后逐年呈下降趋势,2005年降到最低,2006年有所上涨,达到百万分之6.867。(2)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显性旅游投诉率都较低且变化都不太大。但显性投诉率国内旅游市场高于入境旅游市场。虽然我们前面从主客观因素对三大旅游市场的投诉情况作了分析,得出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的投诉率处在一个不太确定的状态。但我们还要分析一下,抛开上述考虑的因素,为什么国内旅游市场的投诉率要高于入境旅游市场。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中外旅游者不同的“投诉环境”造成的。
图2001年~2006年度全国三大旅游市场显性投诉率
首先,从投诉主体面临的“心理环境”看:入境旅游者如果想在中国投诉,面临着不熟悉的地域环境,因此,即使有侵权事件发生,很可能不表现为显性的投诉。同时,即使不在中国投诉,回国之后,也可能要到其所在国家投诉,而我们在考察入境游客投诉时,是没有把该部分计算在内的。而对于国内游客来说,面对着熟悉的国内环境,没有“地域恐惧”心理,同时,既可以投诉地接社、又可以投诉组团社、还可以投诉旅游经营商,甚至是经营商之间的相互投诉,因此,投诉的覆盖面比较大。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3
其实在2006年政策允许之前,已经有一些外资旅游企业通过变通途径潜入国内旅游市场,参股具有出境资格的中国旅行社成立合资公司。但是自1998年外资旅行社初涉中国旅游市场至2005年12月,国内含有外资成分(包括合资、外资控股、外资独资)的旅行社仅有18家,而为数不多的外资旅行社几乎无一盈利,其原因就是尽管政策层面上有了大幅度的开放,但不得经营出境业务成为外资旅行社无法逾越的警戒线。大多数外资旅行社只能从事与国内居民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市场最狭小的入境游业务,利润最为丰厚的出境游业务将外资旅行社拒之门外是导致其经营业绩普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这个威胁并不遥远”
上海锦江国旅香港公司总经理刘厚彬谈及外资企业的进入时认为现在政策允许外资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还只是一个开始,等将来政策真正开放,外资旅行社将通过资本手段控股中国公司并占据中国市场,这个威胁并不遥远。他对外资旅行社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冲击有着严重的威胁感。
虽然依照目前情况看来,在国内旅游市场上外资并没有挣走太多的市场,可是外资的势力不容忽视。
外资企业最明显的优势是具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和充足的资本,其次外资还拥有丰富的旅游人才储备,专业化的市场分工管理,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开发结构和具有现代服务业的旅游集团。最简单的例子:我国旅游市场中的导游的层次明显偏低,一些导游员的实际水平大多只处于中专或大专水平。他们的服务自然的也会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区内,导游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自身素质,而且经过严格选拔的导游,在带领游客参观景点时,经过导游的专业独特的解说,会让游客受益非浅。其次,客源是旅游市场的最核心竞争力,外资旅行社在进入旅游市场之前,先会有一个强大的研发中心,对市场进行开发和分析,不仅能帮助其更好地抓住客源,还能更好地维护住老客户,而客源却往往被国内企业所忽略,这一方面也增强了外资旅行社的竞争力。再者,国外的旅游市场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得相对成熟,而我国能最多看到的是很小的门市部,靠贩卖游客苟活,即使是大型的旅行公司也是少之又少。我国缺少有自己品牌的超大型集团化公司,国际化竞争呼唤中国大型旅游集团的诞生,以与跨国旅游集团相抗衡。其实,在国外旅游我们不仅感受到异域不同的文化氛围,更能感受到国外旅游市场中的现代化服务和旅游市场的高水平化的运作。
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法规、产品、人才、分工等方面的软肋,严重制约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有关专家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的旅行社尚处于低水平运作,急需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刘厚彬还认为,现在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外资企业的的全面到来,而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外资的进入仍缺乏危机感,大多数企业仍然对现在的旅游市场环境茫然。
谈起外资旅行社来嗤之以鼻
国内有些旅行社谈起外资旅行社来就嗤之以鼻,其原因是他们手中的砝码仍然是国家旅游局目前不会放开出境旅游业务。外资社也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政策下,中国政府虽然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旅游市场,但是并没有对外资开放出境旅游项目。在目前政策的影响下,这种政策上的优势或许会给国内旅游企业带来一些机会。
其实,即使在现阶段出境政策没有允许的情况下,外资企业也早已变身进入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例如参股进入具有出境资格的中国旅行社,成立合资公司,通过买壳方式逐步进入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又例如通过在香港设代表处,转送内地客人出境,即曲线经营出境业务,借以揽得出境旅游利润。这种通过对国内旅游业的参股,以及曲线业务等方式,不仅使其分到了出境业务的利润市场,进而使得外资对国内旅游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待到时机成熟,窥视中国旅游市场已久的外资旅游集团必定会凭借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挺人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再加上外资在其本国内的优势,必将形成境外客源的一条龙服务。试问,到时,外资在我国出境旅游市场上还会以这样的方式运作吗?
对于出境旅游市场,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通过行政划拨手段迅速建立起规模化的大型旅游集团,通过规模经济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借以对抗国外的旅行社。在国内政策的帮助下,如果我国旅行社能迅速地成长壮大固然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可如果,尽管政策扶持,而国内旅行社习惯了依赖国家政策,而忽略了如何增强自身实力,反而助长了国内旅行社的娇弱状况,那这岂不是悲哀?
再说,在日益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必将会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迎接激烈竞争的全球化市场,在越来越开放的形势下,国内的旅行社靠政府政策这个“篱笆”又能靠多久呢?如果有一天“篱笆”拆掉,我们国内的旅行社还能够对外资嗤之以鼻吗?
外资的到来并不可怕
携程旅行社和如家连锁的创始人、力山投资董事长季琦表示,外资的到来并不可怕,就是因为有了外资,携程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从好的方面讲,外资的到来会让中国旅游市场经历转型期,更符合国际化的竞争要求。
现在中国的旅行市场相当混乱。春秋国旅董事长认为,小、散、差、弱是现存旅游市场的现状。非法经营、违法经营的大量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府机构的过分管制,这让旅游业市场远离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旅游市场受到经营管理、政策法规、产品结构、服务水平及人才等不同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旅游业尚处于低水平运作时期,这与国外旅游业的高水平运作是不可比的。
中国多家较大旅行社的老总都认为,由于政策的开放,2006年将是中国旅游市场转型的关键一年,外资的进入,他们希望能给中国的旅游市场带来有序的、合理的、能与世界接轨的竞争环境,希望在竞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外国旅游业巨头能给中国旅游业带来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提升,希望能让中国的旅游市场完成市场经营到资本运作的转型。
另一方面,在国内游市场上,中国旅行社如果能充分发挥国内旅游企业在网点、客户沟通、客源资源、营销、地缘等方面的先天优势,继续保持市场的优势并不是不可能的
但令人担忧的是,从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来看,“外资能够进入国内游市场就如同争取进入了经营中国人寿保险市场,获得了数以亿计的世界最大的客源市场”。随着今后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旅游者消费水平也会逐步提高,这个市场将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外资今天参与经营国内游,是实现其未来经营中国人出境游梦想的基础和桥梁,外国旅行社的资质和品牌要得到中国旅游者的认可,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经营中国人的国内游。我们害怕的是,当外资闯入了国内游市场其旅游理念深入到了中国旅游者的心中,当外资满足了中国旅游市场中的价格、服务等方面的要求的时候,当国内旅游者认可和信任了外资旅行社的资质和品牌的时候,国内的旅行社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胜算又将会有多大?到时习惯了打价格战的中国旅行社还能分摊多少利润?就好像肯德基带着美式快餐文化率先进入了认为不适宜快餐业生存的中国市场,进而占去中国快餐市场的最大份额,引领了中国的快餐文化一样。外资也会像肯德基一样掌握中国旅游市场吗?当然,我们不是预言家,在国内旅游市场上,还是要靠旅行社自身的发展。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4
关键词:出境旅游;现状;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1 我国出境游的现状
旅游市场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在经历了从限制制度到最终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三大市场均衡发展是实现我国旅游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1997年3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安部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首先,从最近的统计报告中来看,我国已成功进入全球出境旅游消费前十位,是世界增速最快的新兴客源输出国。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出境游人数达到1.2亿,境外消费(购物加住宿旅费)1.5万亿元,其中有7000亿到8000亿用于购物,而在购物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高收入阶层。其次,现阶段出境游旅游人次呈不断上升趋势,节假日期间特别是“十一”和春节期间,由于时间上和经济上有富余,许多的旅游者就趁此机会到国外或者港澳台地区游览观光消费,其中高收入的群体是我国出境旅游的主题,因此我国公民在境外消费支出较高,其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平均水平。据调查,大陆游客在港的人均消费已达到5000港元,而在澳大利亚人均消费将近3000美元。粗略推算,国人每年出境旅游消费的总支出至少在200亿美元以上。
2 我国出境游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旅行社不正当竞争现象泛滥
因为我国出境旅游业务起步相对比较晚,缺少管理经验以及软件设施不符合标准,尽管我国已经对组织出境旅游的组团社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审批和考核,但是从事出境旅游的人员与出境旅游人数来比较的话仍旧相差悬殊,专职领队供不应求,使得出境旅游的服务质量下降。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政治信仰、生活习俗等有很大的差异,而出境游是一种跨国界的人际交往活动,这就要求领队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而且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
2.2 境外出游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首先,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一般距本国较遥远,选择范围比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出境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信息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一些恐怖爆炸、自然灾害、传染病等,比如2015年7月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2016年2月在美洲开始传播的寨卡病毒,在这之前都是没有任何预兆而当我国游客正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他们会恐慌会害怕;另一方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游客在一定的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差异,这些对游客的自身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隐患;最后,由于我国境外旅游开放发展速度较快, 而相对应的安全预警起步较晚,所以也就存在着提供的信息零星、不够具体观。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加深了我国旅游者在境外不能及时了解信息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2.3 出境游客不文明现象频繁
一般来说,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就是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不文明行为,就全球范围内来说,不管在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不讲卫生、垃圾随意丢弃、随地吐痰、出言不逊、污言秽语、恃强凌弱等等,都被公众视为不文明行为。但是,其中有一些行为举止在一些国家范围内为广大人民能普遍接受,而在另一些国家,则与当地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惯常理解相冲突,就会被当地人视为不文明行为。比如中国游客接受服务后不付小费的行为、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欧美国家会被视为不文明行为。
3 出境游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积极引导出境旅游消费行为, 适时拓展多元化方式
游客作为出境游的主体,我们针对出境旅游者非理性的消费方式和单一的出境旅游方式采取如下对策:①建立健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搜索渠道并提供给旅游者,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梳理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游客充分了解和掌握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商品和当地消费水平资讯, 以免游客盲目购物。②在旅游活动进行中作好提醒工作, 要对旅游者负责对国家负责,提醒他们不要因为是外国的商品就不顾自身的支付能力以及商品的实用程度就大肆狂买,造成浪费,我方领队有义务作好导购服务, 以免我国游客受到目的地旅游商店的欺诈。
3.2 建立完善的境外旅游救助系统 , 强制推行购买境外旅游保险
要建立完善的旅游救助系统我国可以学习吸收国外救助中心的成功经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指国家旅游局、驻华使馆和各级旅游管理机构。旅游管理机构主要通过和实施各种与旅游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旅游安全进行控制,包括提高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安全意识, 防止旅游安全事故的出现。 ②安全机构。包括国际 救助中心、公安部门、消防单位等各类负责治安安全和防火安全的组织。安全机构主要通过颁布有关安全行业的各种政策制度、法规条例,并付诸实践来控制旅游安全,包括通过对旅游企业定期实行监督和检查,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从而保障旅游安全。 ③其他组织。指如境外华人组织、保险机构等与旅游安全相关的其他社会组织。
参考文献
[1]冯玮.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思考[J].旅游学刊,2005,(2):44―48
[2]刘鹏举.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特c及问题分析[J].中国商贸,2010,5(12):181-182
[3]荆艳峰.我国出境旅游发展预测及建议[J].商业时代,2006
[4]欧阳驹,章桌尔.我国出境旅游热的安全管理冷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5
一、江苏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入境游市场快速增长,创汇能力不断提高。总体来说,近年来,江苏旅游入境市场发展快速,除2003年及2009年,每年的增长率在20%左右。2003年中国受到非典的影响,旅游市场略有减少,2009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对江苏旅游造成一定的影响,入境旅游者人次增长率较2008年偏低,为2.3%。2001—2010年十年间,江苏省入境旅游者人数由183.7万人次增加到635.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超过10%;旅游外汇收入增长3.5倍,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数据显示,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排名第四位,位于广东、上海、北京之后。
2.出境旅游呈持续上升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正式开放公民自费出国旅游。1998年经旅行社组织的自费出国旅游人数为181万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客源输出国。尽管目前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政策的逐步放宽,中国的出境旅游发展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广阔的前景。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者人数达5739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其中因私出境的主体格局进一步强化,因公出境人数占比首度降至10%以下,仅为9.92%[2]。江苏出境旅游在全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表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态势。按首站前往国家和地区统计,2010年江苏全省旅行社组织公民自费出境旅游达49.73万人次,同比增长44.5%,约占全国出境旅游人数的8%。其中,由于2008年台湾对江苏等省市开放,赴台旅游者人数突破10万人次,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增长124.1%。因此可以预见,随着旅游政策的开放,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进一步增多,江苏出境旅游市场的上升态势将愈加显著。
3.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较集中。长期以来,江苏省一直是中国的入境旅游大省。从入境旅游客源地来看,香港、韩国、台湾、俄罗斯、日本等传统国家一直占据着中国客源国接待量的前几位,接待总量约占总接待入境总人数的63%左右,其入境旅游市场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中。与全国国际旅游市场略有不同,全国入境客源市场澳台同胞占总接待人数的近45%,外国人约占55%;而在江苏入境旅游市场中,外国人占总接待人数的七成多,港澳台同胞仅占三成左右。但港澳台同胞依然是江苏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每年入境旅游者人数保持持续稳定增长。4.入境游散客市场持续增长。散客市场状况是一国旅游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从2010年江苏省入境旅游者结构看,团队旅游发展平稳,散客市场持续增长已占整个入境旅游市场的75%。随着中日、中韩、中美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江苏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地旅游合作协议进一步落实,入境游客会日益增多,而且以散客为主。散客人次的迅猛增长将成为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的显著特征之一。
二、江苏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精巧雅致的古典园林又有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既有历史悠久的帝王陵寝,又有现代科技打造的游乐天地。目前全省共有5A级景区9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一;4A级景区98家,3A级98家,旅游资源品种丰富。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旅游产品仍存在结构单一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丰富,休闲娱乐设施偏少。产品类型过于单调,与国际旅游高层产品细分、多样、专项、灵活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适应海外旅游者多方位的需求。近两年来,江苏一些旅游发展先进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已经开始尝试利用太湖旅游资源发展大力休闲旅游,旅游产品结构的完善将会进一步提高江苏旅游的吸引力。
2.旅游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江苏作为旅游业发展大省,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接待入境旅游者的服务尚未完全达到国际标准化水平,还存在旅游卫生不达标、旅游厕所缺失、旅游交通晚点等现象。而旅游服务也因旅游竞争激烈而大打折扣,一些旅行社存在着低价揽客、质价不符、协议单方增减旅游项目、擅自变更旅游日程;导游员不认真履行职责,业务素质低,为追求灰色收入而直接索要小费、频繁带客购物,甚至帮助不法商家推销假冒伪劣的旅游商品,侵犯了游客的合法权益。一些旅游涉外饭店存在降低服务标准,减少服务项目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严重挫伤了旅游者的旅游观感,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声誉。3.国际市场营销乏力。江苏旅游国际旅游市场营销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经费不足,中国长期以来不太注重国际市场推广工作,1995年中国国际旅游市场推广费用仅为350万美元,而同年世界国际旅游市场推广费用为20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国际旅游市场推广费用也仅占世界的0.8%,与中国世界旅游大国形象和现阶段旅游的战略性产业地位极不相称。二是国外分销渠道不畅,江苏国外市场营销仍主要以国外的旅游批发商为主,很少在国外直接设立旅游办事处。三是宣传力度不够、方法手段落后,宣传多各自为战,缺乏整体统一指导。宣传方法陈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总体宣传效果差。四是价格模式过于呆板,旅游线路多以全包价为主,与国际流行的“基本构成+自由选择”相比显得价格偏高,使不少国外游客望而生畏。4.省内各市发展不均衡。长期以来,江苏各城市旅游业发展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是不平衡的,就旅游服务贸易而言,苏南旅游服务贸易明显高于苏中与苏北地区,呈现“南重北轻”的区域结构特点。以2009年为例,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南五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35.37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总数的78.8%;扬州、南通、泰州苏中三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6.63万人次,占15.2%;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苏北五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4.63万人次,占6%。这种失衡的状态所造成的苏南地区的旅游业负荷超载与苏北地区的丰富旅游资源闲置并存的现象,不利于江苏旅游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苏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挑战
从国内方面来看,长期以来,江苏凭借其自身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各项旅游服务贸易指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随着国家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定,江苏周边省市旅游发展突飞猛进,对江苏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当前,上海市已在都市旅游、会展旅游上占尽风头,浙江也在国内外市场大打自然山水度假牌,山东、安徽也铆足了劲要赶超江苏。面对周边地区争夺旅游客源市场这一挑战,江苏旅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国际方面来看,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开放,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加强,旅游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中国逐步放宽对外资进入旅游业的限制以及投资流向的管制。中国旅游业更易遭受国际旅游大企业的冲击。以允许外资建设酒店、宾馆并直接或间接地管理酒店为例,截至2009年3月,江苏省内共计有12家国外公司18个酒店品牌,共经营管理42家酒店10046间客房。其中包括14家高端饭店,占全省高星级饭店总数的33.33%。这些国外酒店集团的大量进入对我省高星级酒店的发展有一定示范发展作用,但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对高端需求旅游者客源的瓜分,对江苏省国内旅游酒店业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国际大型旅行社集团也纷纷通过入股等形式在多年前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熟悉阶段,由于其更加了解国际旅游市场,操作手法更为老练,旅游开发手段更加先进,势必对国内的旅行社行业造成大的冲击。
四、提升江苏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1.优化江苏旅游产品结构。如前所述,江苏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设施偏少,导致江苏国际旅游的重游率较低。因此江苏旅游
首先应积极调整和优化江苏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注重现有产品的休闲化提升及以休闲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和新业态培育。尤其注重在江苏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策划中要加大休闲度假的服务功能,如宁镇扬泰旅游区中规划大运河国家博物苑、秦淮河旅游带和润扬大桥旅游区要重点进行以水文化为主题的生态休闲建设;苏锡常通旅游区以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水乡古镇、“中华龙城”品牌塑造工程与“东方好莱坞影城”等大型、超大型现代旅游主题公园和太湖国际休闲体育运动中心项目为重点支撑;连盐旅游区突出西游记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和盐城生态休闲湿地国家公园重点项目[3]。
2.实施旅游产品品牌发展战略。采取品牌化战略,突出江苏旅游的整体形象。当代社会是“品牌时代”,人们选择产品越来越看重品牌和形象。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现代旅游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主题形象的竞争。因此,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良好、鲜明的主题形象,形成品牌优势是前提。以“美好江苏”为统领,江苏可以推出环沪名城、吴韵汉风、江南水乡、东方湿地、乐购江苏、淮阳食府等人文品牌;打造一批经典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如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中华龙城(常州)国际旅游节、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苏州国际旅游节等,以此带动江苏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上升;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近年来江苏的国际高端游客增长迅猛,开发深度及专项旅游来满足高端入境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的时机已成熟[4]。
3.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门人才对于江苏旅游服务贸易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江苏旅游教育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研究生、本科、高职、中职四个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江苏省要利用这丰富的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各级、各类旅游专业人才满足研究、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同时要加强院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联合,按照企业需求来培养人才;导游员考录制度应进一步完善,尤其要培养更多的外语导游,提高对外团的接待能力,并保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江苏旅游服务的标准化水平,确定江苏旅游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江苏旅游服务能力。2009年,为了进一步整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国家旅游局决定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在此纲要中将旅游标准化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强调建立完善旅游标准化示范省、示范城市、示范企业的建设工作。
4.加强旅游产业的区域联合。旅游产业较强的区域关联性,使得区域旅游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区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拓宽旅游资源市场空间,消除地域分割和政策壁垒,实现区域旅游的效益最大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一方面,江苏省内,形成以“板块趋动”的理念推动形成差异化的旅游片区,即突出南京都会、扬州休闲、镇江“城市山林”、泰州“中华凤城”品牌的宁镇扬泰旅游区;以“东方水城”、“水乡古镇”、“环球恐龙城”等精品为支撑的苏锡常通旅游区;以两汉文化和淮扬文化为内涵和精髓,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导向发展可参与性强的徐宿淮旅游区;以沿海滩涂、山海风光和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海滨度假休闲和生态旅游产品的连盐旅游区。另一方面,江苏旅游要以长三角的“顶端优势”实现江浙沪区域“大三角”,克服地域、交通、规划和信息障碍,充分利用三省市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资源上的互补性实现区域的联合和合作,推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战略。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范文6
旅游空间的概念并非传统几何学和地理学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社会P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的建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周期性甚或永久性的“逻辑循环”甚至“反逻辑循环”的出现,事实上都体现了旅游地人地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进一步物化,进而产生异化集聚的社会空间效应,以及不同主体间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深层原因2。旅游空间正义旨在实现旅游空间实践的经济、社会和空间权利协同发展。例如,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对旅游空间正义的实践就是要立足民众的现实生活,将民生幸福作为社会主义旅游空间生产和空间正义的价值旨归3。同理,在国际旅游语境下,旅游地的空间正义也必须立足当地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实践,对空间的社会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给予必要的关注与尊重。
面对旅游空间正义的新逻辑,我们需要转变对传统旅游空间正义的理念认识,从传统旅游研究中对“物”的关注自觉上升到新型研究范式对空间的社会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等新型“空间正义”的关注4。我国新时期的旅游空间实践多是基于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市场化背景并耦合于特定社会时空下的新型空间实践过程,具有鲜明的空间生产特征5。若仅从传统逻辑出发来理解和认识贯穿旅游活动全过程的空间正义,不外乎强调资本的力量或者政府权力的实践。这一逻辑足以解释多数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的进程与实践,但在国际旅游的语境下,这一逻辑往往很难走得通。究其原因,国际旅游语境下的空间生产包罗万象,将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旅游空间生产实践及其社会性所带来的异化应用于国际旅游的空间生产,关注的对象往往受限于游客、资本、政府权力等传统主体,忽视了社会、私权等异域旅游空间生产中的“新型”主体,进而缺失了旅游空间正义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超越旅游空间正义的争辩
人类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特定的历史和时代中,游客亦概莫能外,难以摆脱其文化属性。例如,在国际旅游活动中,一方面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对全球国际旅游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纷纷加入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争夺;另一方面,千千万万的游客便是不同文化的具体载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游客在与旅游目的地的接触中,难免产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甚或敌意与冲突。后者从部分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媒体和社会关注与炒作的热点便可见一斑,中国游客甚至被部分国家评为了“最不受欢迎的游客”。由于国际旅游关乎国民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当前遭遇的“二元窘境”迫切需要学术界从理论层面做出科学解释。事实上,均沾染了自身文化属性的游客和目的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即伴随着旅游空间的生产和空间正义的实践。若将国内旅游语境下的空间生产和空间正义逻辑简单套用到国际旅游语境下的实践进程,犹如圆凿方枘,这也是多数中国游客乃至于部分旅游研究学者难以理解中国出境旅游为何遭遇奇特“二元窘境”的症结所在。
由于每个地方都能够形成其特定的空间文化属性和特质,空间正义永远只能是相对的正义。对空间正义的争辩,应该超越正义的争辩,成为一个统一性的概念,朝着政治决策形态和改进空间分配的政策实施的方向迈进。因为特定空间人群所在的区位而强加于其文化、经济和政治上的偏见所形成的空间歧视是空间不正义的基础之一①。旅游空间正义追求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尊重不同空间群体的差异性。任何容忍、鼓励甚至合法化针对特定空间群体的社会性、系统性暴力都是“伪空间正义”。例如,在旅游空间上对特定群体的排斥与驱逐等。尊重不同空间的多样文化,消除空间文化歧视和压制才是本质诉求。
三、旅游空间正义批判的自省与反击
中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不仅是市场规模和资本力量的角逐,还必然伴随着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以及对空间正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贡献。当前高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旅游,无论市场规模抑或消费能力均连续多年保持全球首位的国际排名,日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伴随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进入初步成熟的发展阶段,虽然国内媒体和社会各界对于部分出境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若从空间生产与旅游空间重构的角度来认识和剖析这一现象,不难看出社会各界对文明旅游的重视程度日益上升源自社会发展进程中整体文明意识的逐步觉醒。这一进程实际上也是国际旅游语境下的空间生产、修复、再生产和重构的进程,不值得为此大惊小怪。特别是旅游研究学者必须更加清醒认识到这一点,而无需人云亦云,甚至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