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范文1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概略 新课改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梳理和总结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一、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三、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与问题研究

初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集中在概念、价值、类型、条件、评价各个方面。目前已深入到管理、文化等方面。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1999年颁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目前提得较多的是“校本课程”,不是“学校课程”。对此,一种意见认为校本课程与原来的学校课程有所不同:学校课程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而校本课程最核心的含义是学校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实施课程。甚至有学者认为“学校课程”这一术语就背离了三级管理的分类标准。三级管理的课程范围应该更确切地被称为国定课程、地定课程和校定课程。另一种意见认为,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基本同义,都是为了扩大学校和教师自主管理的权力。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确定国家、地方、学校为不同权力主体,从而相应出现三级课程的提法。三级课程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在概念问题上,还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概念。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设的一个概念。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我国很多人在更多的时候以“校本课程”一词来替代“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校本课程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还有论者认为,“校本课程”是静态意义的理解,容易导致课程开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倾向;“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一种动态意义上的理解,但忽视校本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环节。所以赞同使用“校本课程发展”这一术语,认为它既可涵盖课程实施、评价环节,又包含决定和决策及强调课程决策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动态的过程。

还有学者提出,从字面上,校本课程开发可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即把校本课程看成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板块”,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限定在允许的有限课程范围之内。“校本的课程开发”,即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对学校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或层次的开发。从这个大家较为认同的定义“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来看,并没有严格区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应放在鼓励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校本的课程开发”目前还难以实施。国内大多数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验,应该只能算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少部分具备相当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学校在实施“校本的课程开发”。有学者分析了“校本”含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强调使用哪个术语,内涵上是基本相通的。都强调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决策,强调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从课程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现代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过去以高度统一为标志的课程管理体制,无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同时也制约着课程自身的进步。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反映了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理念,即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当代社会进步对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受教育者的当代特点、个体及群体之间的差异。真正使受教育者得到自主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是课程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尝试,意味着下放部分课程决策权,是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分配,肯定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和地位。

对学校、教师、学生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素质教育。

以上说法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需要,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从外部环境方面来看,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为: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创设的客观环境,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实践基础,课程资源的保障。从内部环境方面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为: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

从开发主体中的校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看,教师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教师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傅建明以伦敦教育当局下属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探讨了校本课程支持策略。校本课程支持分两大类:对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支持,对校本课程开发者的支持。就前者而言,这种支持来自教职工、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中心等;就后者而言,需要给校本课程开发者提供课程领域的信息、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的参照系等。简言之,成功的校本开发需要由人力、信息(包括课程理论)、技术、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

对校长而言,应该履行的职责在于: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学校教育哲学)、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具备的素质有:领导能力、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交际(合作)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所必需的所有条件当中,教师的认可、支持是最重要的。任何教育变革,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支持都无法成功。那么,是不是要具备所有的条件之后才能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答案是否定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学校的教育哲学不断明晰的过程。

(四)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程序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所涉及的课程范围来说,可以分为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教师个人、教师小组和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个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来看,则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活动。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与程序,崔允漷介绍了四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斯基尔贝克的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程序、塞勒等人的程序和托马斯的程序等。在此不一一介绍。有几点值得注意,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僵化的、线性的行动步骤,学校要依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采取一种甚至多种程序,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调整。

又有学者认为以下开发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其它说法如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也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阶段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前一轮校本课程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轮校本课程的依据。在必要的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

还有人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包括:确定开发任务──开发人员组成与培训──编写计划的制定──可行性论证──提纲、内容和体系的确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编写分工──初稿的讨论、修改与形成──试用初稿取得反馈信息──评估、初审──修改、完善、送审等。实际上,是对上一程序较为详细的阐述。

(五)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达到以下预期目标: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每个教师独立或合作开发一至两门有特色的课程,吸收家长或社区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并兼顾当地社区发展需要,确保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原则有适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重点在于对课程质量、学生选课、上课常规及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程序主要有四阶段: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与管理。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远不止上文所提到的这些。还涉及到对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历史演进、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等各方面。总的说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非常有意义,昭示着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课程内部深层次问题,也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但不足之处在于泛泛而谈者多,真正有价值的、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还太少。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是否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完全归结为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适应性或评价改革的问题?现行学校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如何应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挑战?怎样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学校文化的挑战等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较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南京师大附中、上海大同中学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依据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并通过评估学生需求、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确立了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总体结构,撰写了《课程纲要》。锡山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典型的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过程。南京师大附中从开发学生潜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开展了“必修课程分层教学”,形成新的课程实施方案与策略。南京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最大的特点在于:所有教师都参与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学校的全部课程几乎都是校本开发的课程。南京师大附中取得的经验十分宝贵。为升学预备类的普通高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种示范。上海市大同中学从国外引进《知识论》这门全新的课程。它不是追求新知识的学习,而是引发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求其合理性与可靠性。大同中学的《知识论》课程开发是以合作、探究为特征的课程开发的一种典型。

以上学校的经验可以为其它学校提供借鉴。随着国家三级管理体制的深入推进,绝大多数的学校都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且成功的典范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有些学校为了“赶时髦”,或者是因为迫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而去开发校本课程,有可能导致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还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看得过于神秘、艰难,根本就没有尝试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等等。 转贴于

三、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源于西方国家,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入我国的时间还很短。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非常有意义。对于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如何依据我国国情与教育传统,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均有重要意义。但是,仍有不足之处。

第一,在理论研究上,很多学者强调概念层面的分析和理论的构建,在研究方法上基本是思辨的。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而在理论的构建上,又多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程序、价值、评价等角度去分析,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重建、社会文化支持及课程管理的研究还不够。

课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文化由一元到多元推动的结果。它适应青少年价值追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文化变迁在学校课程领域的反映。从本质上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文化开发。而我国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太重视学校文化重建。长期的应试教育之路,使大多数学校的文化成为考试文化、应试文化。“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表现鲜明。升学率的高低是评判一所学校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有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急功近利,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缺少政治和文化的思考,没有学校新文化的建构。所以,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建构、社会文化支持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那些试图把新的课程发展机制潜入到旧有的‘学校文化’中去的做法,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另外,传统的课程管理机制是一种僵硬的、分层制式的领导类型,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领导外部监控、注重统一,教师孤立隔膜、消极被动。显然,这种管理方式不适于校本课程开发。所以,探讨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课程管理的革新,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第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还面临很多困难。(1)校本课程的推行受外部评价的影响很大。(2)教师缺乏课程观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学校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学校缺乏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家长缺乏课程决策的意识和素养。(3)高考压力的负面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评估。(5)很可能会出现因课程管理不善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或者流于形式或者陷入困境。(6)农村中学面临的困难更多。包括隐性难题──观念问题、显性难题──经费问题、难中之难──观念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如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保证这支队伍获得校内外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建立新课程观,由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逐步过渡到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评价者;提供课程资源保障;设立课程指导和咨询机构;建立学习共同体等。不可否认,以上建议是合理必要的。但这些还只能算是很好的设想,要真正切实有效应用到实践中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可喜的是,有些学者正倾向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探究可行的办法。如在教师培训这个问题上,针对传统培训效率低下、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的缺点,提出推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这种以校为本的培训方式,重心下移到学校,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校本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好方法。

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广阶段,在那些偏远的、条件很差的农村地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相对来说难度更大。怎样调动起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怎样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特别是本土的教育资源问题,有待所有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行动。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黄显华.课程理论研讨班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3]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6

[5]崔允漷.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方向[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6]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7]张艳,洪俊.关于我国校本课程发展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3(10)

[8]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1999(11)

[9]郑金洲.走向“校本”:学校教育发展的取向[J].教育研究信息,2000(3)

[10]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11王而冶.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意义、功能及运作规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1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

[13]沈兰.课程权力再分配:校本课程政策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14]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15]梁庆.校本课程开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16]张艳萍.校本课程开发构想[J].青年教师,2002(2)

[17]陈寿强.谈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J].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18]朱士雄.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2)

[19]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7)

[20]傅建明.校本课程支持策略的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0(4)

[21]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校长的职责与素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2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2-77

[23]孙国方.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浅探[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1)

[24]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25]张焕珍.校本课程开发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26]董守生.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1)

[27]田云伏.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4(4)

[28]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9)

[29]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1)

[30]曾庆伟等.试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课程与教材,2001(5)

[31]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0(6)

[32]胡献忠.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2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范文2

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首先要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相反,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因此,了解什么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显得尤其重要。所谓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就其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立足学校实际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语文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语文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里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语文校本课程因素的来源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依据功能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校本资源分为素材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言语经验、语文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并能够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的因素。条件性素材则是指那些虽然作用于语文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因素,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有了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可以大胆、轻松地去研究、挖掘。

当然,树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更要掌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一是要懂得抓住兴奋点。好奇之心人人有之,但是不同的人由好奇所产生兴奋的持续时间和指向大不一样。语文教师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精细型”的人。只有精细型的人,才能抓住兴奋点,善于观察问题,主动思考,引发联想,并将其转化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引导学生来叙述、说明、议论或者描写,经过这样的“折腾”,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好奇之心,懂得抓住兴奋点,掌握培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方法。二是要善于观察、诱发课程资源意识。善于观察对于形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问题之母,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可见,掌握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就能更好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这当能更好地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它需要的是语文教师的信心、耐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开发出更多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完善语文的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范文3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院校;校本课程;对策建议

一、校本课程的概述

校本课程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近现代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它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编制定制理念,以学校和教师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力图真正的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开发决策各个方面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课程评估与测量。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名称或者类型,它实质上是一种课程管理体制,是国家现在推行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一环。国外校本课程与国内校本课程相比,在课程开发与实施及方法上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国外校本课程开发以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为主,理论方面的分析建构较少;在观点或者结论上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居多,在时间上国外校本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呈减少趋势。

校本课程在国内的发展相对来讲起步较晚。总的来讲,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在理论、政策及实践上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其中在理论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政策上,保障了学校教师拥有制定开发课程的权利;实践上,就义务教育阶段来讲,很多小学、初中及高中都认识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严肃性,并对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样的政策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和反映,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综合来讲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广泛的发展,校本课程作为其中一个亮点及重要突破点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以北京为例,校本课程的不仅走入了高中的课堂,很多民办的中小学也积极的参与并加入其中,走上了课程改革的前列。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颁布,从政策角度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二、民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本研究选取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该校作为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它的校本课程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高一(8)班作为个案,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班级每星期都有两节的校本课程,课程名称为《唱三歌》,即国歌、校歌和民歌。《唱三歌》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展示了民族风采,既诠释着各美其美,又演绎着美美与共;《唱三歌》既唱祖国的山川草原、基层边疆,又唱民风民俗民情;《唱三歌》既唱过去的同舟共济,又唱现在脚踏实地,更唱未来仰望星空。纵所周知,民大附中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来自56个民族且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未成年人,所以通过《唱三歌》可以有效的抚慰他们思乡之情,唤起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

我们以高一(8)班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收回52份,问卷回收率93%。其中包括男生27份,女生25份,少数民族学生50份,汉族学生2份。该问卷一共设计了8项客观试题,2项主观性试题。并随机选取其中三名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虽然民大附中开设了关于校本课程的相关科目,但通过整理问卷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并不是非常了解校本课程,它们仅是知道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开设这样的课程。另外我们还发现,大部分人喜欢学习校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且高达85%的同学有意愿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当中。并有70%的人认为开设的校本课程对自己有很大提高,仅有4%的人认为校本课程对自己没有提高。在“您认为阻碍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一题中,有15%的人认为是学校、教师不够重视,23%的人认为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有62%的人认为是没时间、经历不够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民大附中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整体情况较好,学校和老师已经意识到了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开发和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一)相P概念认识不清晰

当我们问及“你是否了解校本课程”时,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的第一反应是校本课程是不是兴趣课程、校本课程是不是实践课程等等。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是对校本课程认知的一种极大的误解。另外,对“多元化”的理解的存在偏差,认为“多元化”与“一元化”相对应,因而很多人会产生误解,认为“多元化”就是没有重点的发展,这是对概念的极端认识,是一种扭曲的理解,这也是很多学校排斥新鲜事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原动力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也能够体现学校的特色办学。然而在大环境高考制度下,受到应试教育体系影响,传统教育过于重视学生成绩、升学率的提高,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的。尤其是在高中,课程压力比较大的环境下,与高考不相关的课程一向不受重视,校本课程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的。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有意无意的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了第一位,教师在课程安排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制定校本课程最原始的目标难以得到实现。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范文4

摘 要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已成为目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关键的项目。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实施,将我国一直以来的国家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打破了,以此满足不同地区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状况,加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方法,从校本课程的概念、现状和意义、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校本课程 现状 对策

一、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概念问题

校本课程仅仅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现今对于其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在王斌华教授所写的《校本课程论》中的校本课程就是“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写、实施以及评价的课程。”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某一级学校的部分教师、个别教师或者全体教师,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在理解本校内外部环境的根源上,对于本班级、本年级或者本校一定的学生群体,编写、实施以及评估的课程。

有关校本课程的说法还存很多种,综合种种说法,都可得到一个共同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主筹划、构造、开展、评估个性化课程的整个过程。笔者觉得校本课程就是将学校的教师作为一个主体,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色,把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尽可能因地制宜开发出多种适合学生的课程。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及作用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学校课程改革及学生成长等各个方位等具备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一)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

想要看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特色,第一可看它的办学目标时候正确且独特,或者可以说成教育的哲学。校本课程的建设核心理念就是把学校作为课程建设的场所,因为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与场所,是真正能够影响学生教育与体验的地方。体育课程的目的一定要实施到学校的层面,和学校具体的体育特点以及条件共同结合一起,这样才可以真正实施。由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特点来看,它恰好针对体育教育的重心——体育课程所采取体育教育目标以及具体行动对策。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使得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并且因为其着重学校师生间的独特性、差异性,融进了学校本土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利于学校创建学校所独有传统与特色。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调动好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充分使用校内外的体育资源,将学校传统的项目作为基础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从而创造出具有学校自己的体育特色。

(二)有助于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敏度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大大制约了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其主要表现为教材的使用周期长,一本教材基本上都会使用十年或以上,完全没有任何的改变,而且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单一、死板,换而言之,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比较老套,体育教师也只是从一而终地根据课程的内容上课,缺乏自主性,高中三年也仅需建立三个模块,并没有从学生实际的需要出发,体育教师只需重复安排三种模块就可以了,从根本上阻碍了体育老师的作用,根本发挥不了体育教师的主动性,这样看来其它学科的老师同样可以上好体育这门学课!体育课程的建设恰恰能够打破这种惯例,把权利下放到每位体育教师身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合理、自主安排体育课程的内容,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让课程更具有灵敏度。

(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尊重、满足中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及差异性特点,向中学生供以更多的选择权利,所以有利于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社会中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尤其是须要显现人的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因为每个人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体质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都不尽相同,对于体育的需求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为了适应差别而开展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加入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不但有助于清楚知道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知识、技能,便于断定订定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从而找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计划;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推动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对于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转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认识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专业素质以及责任意识成为了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根基与经验,好比课程论专家马什所言:“教师的主动参加是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当中一个极具决定性的条件,换而言之是校本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体育教学仅仅重视培养教学技能,在课程意识与观念上比较单薄,习惯教学,但对于课程比较陌生,按部就班,机械式地传授体育教学的方法,自然就会忽略了在教学方面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使得教师束手缚脚,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正一步步打破这种课程体制,并要求体育教师转换传统的教学理念,设立起新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扬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首要因素就是体育教师的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等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仅有如此,才可以使得体育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从而建立自主意识。

(二)强化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丰富课程理论知识的储备

从古至今,体育课程经过了无数的变革。可是,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向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它不能依赖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来保障的,也不是依赖政策的指导或强制就可以实施,体育教师才是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唯有体育教师才可以实现体育课程理论的“有用”及“被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唯有体育教师才可以保证体育课程实施“实效”和“科学”的有效统一,体育教师是“理想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桥梁。由此可见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课程理论知识的储备,加强学习课程理论,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建设体育校本课程,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改革。

(三)努力发掘与发扬适合当地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怎样才能运用得当是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的文化背景,这些都对课程建设改革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体育课程建设不完全单单就是指体育课程内容上的建设,它还涉及到体育课程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生理上、心理上如果学生受到创伤,心理学、医学这时就会发挥到关键的作用。同样,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应该充分考虑或者发掘出任何对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利的资源,主动积极加强跟学校心理学教师或校医院的联系,让学生在身心方面上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题

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设立校内外的体育资源转换体系,从多角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与资源。完善体育的设施设备,增大投资的力度,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极力开发中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强化和课程专家的合作及联系,大力推动体育教师的培训措施,不断完善评估体制,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2).

[2] 虎技能,王晓军.校本课程开发:边远农牧区中小学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的研究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1(04).

[3] 张吾龙,周惠娟,胡德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4] 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5] 王艳兵,王大鹏,孙慧,樊晓兵,张志峰,康录.高校体育课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建议——以张家口地区高校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范文5

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我们开始接触并认识了校本课程。对这一新生事物,相当多的学校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有的学校开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有的学校发掘了本校的传统项目或其他优势内容,有的学校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资源,有的学校进行学科课程的延伸拓展或补充,也有的学校积极借鉴和引用兄弟学校的开发成果……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呈现着令人激动的喜人景象,涌现了一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典型学校,取得了许多显著的课程开发成果。

近年来,吉林省农安县教科所分别在师范附小、德彪小学、农安镇第一中心校召开三次全县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并下发了相关的指导意见,成效很明显。尤其是2009年9月至11月,教科所对全县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估,通过座谈、听课、听汇报、查看资料等形式,对全县校本课程运行情况有了更充分而翔实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对下一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新的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究竟怎样?概括地说,“迎检式校本课程”虽然存在,但并不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况――这才是全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主流,这种“主流”情况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从新课程实施开始,就开发了具有校本意义的课程,并且这些年坚持实施且不断完善,终于稳固下来并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比如农安一中的《成功教育》、农安实验小学的《古诗文诵读》、农安师范附小的《写字》、农安三盛玉中心校的《启智》等等;另一类是,近年来才开始开发,但后来者居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方面有一定收获的学校,比如农安县开安一小的《轻松阅读,快乐习作》、农安县龙王中心校的《诗歌原创》、以及农安镇第一中心校的《国学经典》,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感觉到:如果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只是为了应付形势,比如响应国家课程开发的口号,比如为了学校的面子或荣誉,比如为完成上级部门督导检查的任务……那么开发的过程必然是应付了事,开发出的课程也必然是没有生命的、不会长久的、只在检查时才派上用场的课程;与此相反,如果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和出发点,既能建立在对新课程理念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上,更能立足学校内在的发展需要上,比如立足学校特色发展的方面,那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会真实而有意义,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就会富有生命力、就会长久,就会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学校的一种特色课程。

二、以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结合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对“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和思考。

什么是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自己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水平与优秀的办学成果,即呈现出的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与学校特色发展的要素,极其吻合。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需要。

由此,我们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重点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首先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国内外任何一所特色学校,都有一种自己的的理念支配办学。学校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哪里来?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提出并阐释学校的核心理念,从而和领导班子成员达成共振,形成学校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

(2)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要明确特色和特长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个性,有个性才能有特色,但特色不是偏科,也不只是特长。特长是指特有的专长,主要指专有技术的特长,而特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而且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概念。

(3)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最终要呈现一种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特色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文化。学校文化既可以成为学校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培育学校特色的氛围与环境。学校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的形成,应该是学校特色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比如校本课程《写字》,它不是简单的写字方法和写字技能的训练,它更是一种“立字立人”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再比如校本课程《诗歌原创》,把最能焕发纯洁童心与人性光辉的“诗歌”,引入课堂并形成课程,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编诗报、成立诗社、组织赛诗会,让学生读诗、写诗、研究诗,全校形成了一种如诗歌一样美好的文化氛围。这种真正贴近儿童心灵并为儿童终身成长奠基的课程,应该是最理想而又最富生机、最具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在“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中,要继续强化三点意识

(1)继续强化“课程”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引向深入。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要素,所有的教育改革最后都要落实在课程上。什么是课程?广义上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就为课程。通常来说,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称为课程。这里说的“课程意识”有三方面意思:一是课程是连续的、按一定的计划实施的、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某一项课外活动、某一节课、某一次教育行为可能做得很有成效,但不能称其为课程;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不仅是个名词,更要把它当成一个动词看待,即任何课程开发方案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实施活动才能体现或实现,校本教材不等于校本课程,任何教材只有落实在课堂、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才有意义;三是课程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具有生成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2)继续强化“校本”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校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强调从学校实际出发,强调尊重学校差异、给学校一个自己发展的空间。如果校本课程开发离开了学校具体的教育情境,脱离本校实际闭门造车或东施效颦,只为了应付形式、做表面文章,只能是劳民伤财,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只有立足校本,根据本校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才能落到实处。比如前几年很多学校都进行《古诗词诵读》的开发,但因为不是每所学校都能真正从“校本”出发,所以有些学校只能中途搁浅;我们在农安镇第一中心校看到的校本课程,也可以说是从《古诗词诵读》发展而来,但因为他们学校有自己的实施理念,有校本化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有了生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继续强化“文化”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特色发展整合起来。

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抛开文化,无法理解教育;抛开教育,文化也无法存在与发展。学校的发展实质就是文化的进化现象。“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有优势。而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最应该具有文化特色的因素,只有建设出影响力来,才能使学校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实现其发展目标。美国教育家伯尔凯指出:“一个办得有特色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著称,这个文化要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将教师和学生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意识是一种大的发展观。我们必须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放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与学校特色发展上。只有在追求特色课程的建设中,以特色课程促进特色学校的构建、促进特色文化的构建,才能不负我们肩负的文化传承的使命。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范文6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落脚点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自编教材,或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教师本位课程等等。针对以上情况,须开展校本课程理论学习,确立其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素材的来源

1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能动性,积累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素材

通过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形式,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寻求教师与学生和谐交流的最佳结合点,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同时积极探究如何切实地完成语文教师角色不断转换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地总结成文字资料,把这些“土专家”的自编教材提升为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的素材,并用这些成果去培训其他语文教师,以帮助其他教师的提升。

2 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补充,积累教辅资料类校本课程素材

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学校中大多数课程决策是由教师个人做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对中央编制的课程进行修改,形成教师本位课程,将之加以利导,使其成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师生互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教师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较易被人理解与接受的,而师生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则很少听说。所以笔者特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这里以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为例:

1 在借鉴抄读法、剪报法基础上。通过“师生评说”开发校本图书资源

首先让学生把读物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抄写、剪裁下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料。学生在“抄剪”之后,对其所收集的材料进行评说,或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原材料。分析学生评说中的得失,反馈给学生以后,学生针对教师的评语再对原材料加以评说。

这样,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每个学生都收集到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并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有关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资料,把它们组织起来,作为班内小图书室的资料,再次在学生中传阅,让他们精选、评说,去粗存精,从而形成学校校本图书资源。

2 通过学生成长日记和作文情况考评,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开发校本作文教学资源

学生以写成长日记等方式,随时记录下自己写作素养变化的情况,教师凭借这些日记和在评改学生作文过程中发现的情况,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清楚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所有情况,然后与学生一起定期地对不同个案进行分析归纳,寻找出有价值的规律,最后形成文献资料。方法一:教师直接改写学生失败的习作。方法二:以学生失败的习作为起点,调动全班同学将之改为成功的习作。

四、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丰富校本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