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1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向。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目的是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历史

校本课程

问题

对策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一、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必须重视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和深入,现行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已是大势所趋。历史学科因其独特性质而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作为历史老师,开发与国家课程相整合、适应学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需求的历史校本课程,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1. 学校不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但是领导并未真正重视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的领导直接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或者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学校对于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一些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造成开发的校本课程收效甚微。 2. 教师观念陈旧,积极性不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认为课程开发即使与学校有关,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普通教师无关。他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认识模糊,甚至认为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可有可无的。 3. 保障机制尚待改进。开设历史校本课程,需要一系列相应保障机制,主管领导的重视、教研机制的规范与完善、相应的督促检查制度、时间经费资料的支持、研修机会的创造等都将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保证。然而领导们对开发校本课程兴致不高,也不愿意多付出,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举步维艰。 4. 评价体制不健全,流于形式。在各校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评价方式传统单一。很多学校只在学期末上交一些相关材料,如教师编的教材、学生的作业等,教师和学生都在应付。其二,评价标准不一。尽管有些学校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评价,但是校本课程实行内部评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其三,评价制度不健全。单一的评价制度与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的评价制度。二、应对措施 笔者通过参与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认为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应做好以下几点: 1. 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长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围绕新课程,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突出研究主体,挖掘研究潜力,提供支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给予承担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其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积极进行资料建设,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 2. 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要紧紧抓住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学校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重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站在有益于教师教研能力提高的角度,全面、科学地了解和评价教师的教学研究,重视考察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 3. 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进程,根据自己学科知识与教学特点自主选择课题,经学校有关教学专家鉴定后,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由历史教师的个人兴趣决定。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常规教学内容和进程,选择设计中心课题和系列讲座题目,以相关中外历史知识为线索,结合地区历史与现实,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与高考命题趋势,收集资料与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4.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校际间的交流。历史学科与政治和地理两大学科联系紧密,因此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中,三个学科的教师应加强交流,历史校本课程应渗透一些政治和地理知识,这样可以增强授课效果。总之,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是一项全新的工程,它赋予了学校与历史教师新的使命。校本课程开发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争取开发出高质量的历史校本课程。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2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拥有更大的空间,但当前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发展还是面临诸多问题,如体系散乱,大多数学校只依靠个别教师开发零星的课程;选题单一,大部分还是局限于地方史的内容;重复建设严重,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都在挖掘本地历史,却缺乏交流和共享;实施方法单调,讲坛式的授课方式难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当前迅猛发展的公众史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启发。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公众史学的理念、资源和操作方法。

“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是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此后发展迅速,目前全美有近百所大学的历史系都设置了公共史学的研究生学位项目,甚至列入了本科教学课程。Public History有多种译法――公共史学、大众史学、公众史学等。我赞同钱茂伟的观点,倾向于使用“公众史学”这一概念,因为“公共史学”是空间层面的概念,“大众史学”是人群内部的划分,“公众史学”是强调以人为本位的概念。①

尽管美国公共史学的兴起是为了解决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在过去4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影响力方面它将历史知识和历史分析方法引入到公共领域的许多方面,以新的知识结构改变了公众对美国历史的认知。在研究方面,它拓展了美国史研究方法和史料的种类,促成了史学与其他学科(包括博物馆学、考古学、城市规划、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等)的结合与相互借鉴”,并且创造了新的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②

Public History的概念虽然起源于美国,但有的学者们认为,它并不存在实现中国本土化问题,因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一直沿着这个路径在努力。早在1985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蒋大椿研究员就提出把历史学科分为“基础历史学”和“应用历史学”。198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近年来,公众史学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013年5月,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召开了“全国首届公共史学研讨会”;6月,台湾师范大学召开了“应用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11月,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了“中国首届公共史学会议”。

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笔者认为中外公众史学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蔚为可观的成果:

(一)公众个人史学

公众个人史学研究的内容是普通个人对生平经历的书写。当前,个人史的写作已经成为了出版界的一大亮点,佳作频现,让读者觉得亲切和真实的同时又保留了大批宝贵的一手材料。如1937年出生的姜淑梅,1997年才开始认字,2012年才开始写作,2013年出版的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就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侯永禄是陕西合阳的一位普通农民,60多年如一日,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留下了400多万字的珍贵史料。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60万字鸿篇巨制“农民五部曲”:《农民日记》《农民家书》《农民笔记》《农民家史》《农民账本》。湖南省退休中学生物教师沈博爱出版的《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获“国家记忆2013・年度公民写史”奖。另外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件是到中国支教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写成的“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这被认为是反映中国近30年沧海桑田变化的最好作品之一。

(二)公众家族史学

中国古代留下了海量的家谱,因为文字古奥,连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视为畏途。其实,家族史是跟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的,而且这种需求并非中国人所独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的家族史。2004年,英国广播公司开播了名牌节目《你以为你是谁?》,该节目模式迅速被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采用。中国也深受影响,2011年湖南卫视推出《非常靠谱》,2012年,河南卫视推出《知根知底》,南京电视台制作了《摆谱》,而最为轰动的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在节目中寻求自己的家族历史。2015年11月2日,《客从何处来》推出第二季,为萧敬腾、谢娜、佟丽娅、撒贝宁、钮承泽、金士杰探索家族的历史。为名人、普通人寻根问祖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家族史的专业知识向大众普及的过程。在中学层面,深圳市红岭中学的吴磊老师已组织了多届学生进行家族史的写作活动。

(三)公众社区史学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区域,中国历史上有修县志、村志的传统,而地方史也往往被列入中学的地方史课程。从公众史学的角度来理解社区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过分看重行政管理史和大人物历史的做法,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普通人物的角度去理解区域历史。在村史研究方面,我国台湾掀起了“大家来写村史”的活动,影响深远。而大陆也涌现了许多撼动人心的作品,如景军的《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从社会记忆、历史记忆、恐怖记忆、苦难记忆、仇恨记忆、仪式记忆和族谱记忆等多方面切入研究,极大拓宽了村史研究的视角;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等则饱含着文学家的深情,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大多数中学生的祖父辈其实都是来自乡村,让中学生关注社区,关注乡村,其实就是关注身边的历史。

(四)公众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现代的录音、录影等技术来记录历史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而进行研究的学问。口述史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但现代口述史学的兴起却是在二战后。在此过程中,中学生写史的活动格外引人注目。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他们对身边历史的认知大多数是通过跟长辈的交流中获得的,所以口述史学在中学的层面有非常大的实施空间。美国有著名的中学生写史的“狐火计划”,①而我国的“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从201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每届参赛学生均超过万人,涌现出很多的优秀的作者和作品。

(五)公众影像史学

影像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强势媒体。历史学与影像的结合,将产生珠联璧合的巨大冲击力。如备受争议的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以及被中学历史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大国崛起》,都是历史学家与影视媒体深入合作的产物。影视史学在美国相当成熟。如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奥利弗・斯通拍摄了大量历史题材的影片,包括《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和被视为迄今为止美国人反思越战最为深刻的《野战排》。2012年,斯通与美利坚大学历史系教授彼得・库兹尼克联手,历时4年,集资500万美元终于推出十集纪录片《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斯通自掏腰包100万美元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在2011年联邦政府对美国高中生的一次调查中,仅有12%的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该纪录片的翔实文本《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在2014年也被重庆出版社翻译出版。

(六)公众文化遗产史学

在收藏市场极其火爆的今天,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研究水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把考古等同于挖宝、保护等同于翻新的大有人在。如何让大众走出钱眼,用心呵护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公众史学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私人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总体水平不高,对大众的吸引力不大。许多师生都并不知道每年的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甚至许多历史教师也不认为博物馆跟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有关系。其实,现场教学是最好的历史教学方式之一,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是公众史学的主战场,也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主阵地。

(七)公众网络史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海量的史学资料和评论。这些资源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容低估。如不少中学生啃完了七大部的《明朝那些事儿》,有的学生坦言是因为看了《盗墓笔记》才立志读考古专业的,而这些书都是先从网络上流传开来的。当今微博和微信已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共历史传播平台,其影响力也令人瞠目,许多历史学名家如钱文忠、葛剑雄、于赓哲等所开的微博都拥有庞大的粉丝队伍,而微信上诸如“国家人文历史”“明清史研究资讯”等公众号也极富吸引力。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微博上‘公共历史’传播,基本是与传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斗争’。”①这些史学信息在给中学历史教师带来阅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困扰,因为难以面对学生的种种提问。

(八)公众普及史学

公众普及史学是通过演讲和写作等方式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的活动。当前既有顶尖的史学家就通过《百家讲坛》等平台参与其中,也有大量业余的网络投身其中。就中学而言,现在面向小学和初中生的历史课外读物还是非常丰富的,如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陈卫平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美国的《希利尔讲世界史》都属于经典作品。令人遗憾的是,专门针对高中学生编写的历史课外读物基本空缺。无论是高中生还是普通民众,最为欠缺的倒不是历史知识,而是科学的历史观念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这应该成为公众史学普及的重点。

在历史教育中,现在的中学生面对着两个世界,学校提供的历史教育体例完备却枯燥乏味,而社会提供的历史教育生动活泼却又支离破碎。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历史知识从来是与价值相关联的。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既可以促成社会的有序和健康,也可以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病变。”②结合以上所述,我认为公众史学的发展绝非理论层面的事情,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实践运动,它对中学教育的冲击也是异常巨大的,我们必须正视它、研究它、利用它,为中学历史教育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的目标定位,即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何在?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一般说来,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有四种方法:一是目标主导法――校本课程目标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二是学生需求法――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开发课程;三是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发课程;四是情境分析法――根据教师的兴趣特长和学校的现有资源开发课程。①除此以外,我认为还有第五种方法――根据学科的新发展来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例如就历史学科而言,公众史学的发展就给了我们全新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以上五种方法并非彼此独立、各自为政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同时并存的。就公众史学而言,它给予我们五方面的新启示:

第一是新的研究态度。公众史学要求研究者要以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服务社会。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面对歪曲历史的信口雌黄,遗忘历史的胡乱行为,我们不能够充当一个围观者,发几句牢骚式的评论就转身走开,应该牢记我们的使命是“为国家民族提供认同的基础、解决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认知问题;为普通人提供历史知识引导民众‘历史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思考未来”。②

第二是新的研究对象。公众史学以普通民众的小历史为研究对象。如果说传统史学是把帝王将相的历史无限地放大,公众史学则关注每一个普通个体的历史。如美国退休教师Phil Chernofsky出版了一本由一个单词Jew(犹太人)重复600万遍、厚达1250万页的书And Every Single One Was Someone,以纪念二战中被屠杀的600万犹太人。Chernofsky说,书中的每一个单词Jew,都是生命,可能是你的亲人、同学、朋友,也可能是你,以此唤醒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由此推而广之,跟每一个生命相关的历史,都可以成为公众史学研究的内容。

第三是新的参与对象。依据公众史学的理论,“人人都是历史的记录者”,“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力记录历史、诠释历史。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民科”(民间历史学科爱好者)恶搞正统历史的事件又使我们担忧――真的每个人都有资格记录历史、诠释历史吗?事实上,大多数的“民科”们在中学时代都是接受过历史教育的,为何会提出那么多逻辑混乱、结论荒唐的观点呢?这恰恰说明了向公众普及科学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第四是新的服务对象。有学者指出:“与传统的专业历史学家相比,公共历史学家所面对的受众是不同的。他们必须同时面对学术界和学术界以外的‘公共领域’中的不同群体。他们的研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知识追求,而是必须为满足现实的需求提供线索和答案。”③许多历史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无法应对学生或非历史专业的朋友提出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多年所学的知识不一定是普通人所感兴趣的,而普通人所感兴趣的事情也往往是我们回答不了的。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学生,他们也是全新的对象――因为他们可能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更感着迷。

第五是新的研究路径。公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局限于引经据典的学术论文,而更看重富有操作性的实践成果,如提交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保护文物遗产的实施方案、寻根问祖的旅游策划、记录历史的影视脚本等。例如,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犹太人大屠杀遇难犹太人纪念碑和走廊就是公众史学的杰作。全世界纪念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的纪念地有多处,波士顿本身是个与犹太人屠杀没直接关系的地方,但其建筑设计让人触目惊心,其碑文更是发人深省、众口相传。这就是公众史学的魅力所在。

这五方面的理念都能够成为我们选择课程并且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例如,在公众史学的研究范畴中,历史影视剧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融合了历史与戏剧双重要素,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历史知识、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有专家认为,历史影视剧是公众接受历史再教育的基本方式。在其启发下,历史舞台剧完全可以成为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因为历史舞台剧的诸多要素与历史影视剧是共通的。

从2007年起,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就致力于“戏剧元素融入历史教学”的研究,提出“关联中外,小舞台演活大历史;融通古今,中学生感悟新课程”的目标。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先后进行了五届“广州市中学生优秀历史剧目汇演”。为了加强研究、培育队伍,广州市第一中学、执信中学等学校都把历史舞台剧开发成校本课程。笔者汇总分析各学校的课程方案后,提出了如下的课程目标:

例1:《历史舞台剧的编剧与表演》的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学会选取历史上有意义的人和事作为编剧的内容。选取的标准为价值导向正确、有较强的故事性强和思辨性。

2.学会编写历史剧本,力求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统一,做到基本史实真实可靠,虚构部分合理想象。

3.学会舞台表演的基本技巧,做到语言清晰洪亮、动作自然到位、感情收放自如、配合协调默契。

4.学会设计和实施舞台剧表演的各个辅助环节,包括海报设计、服装设计、舞台设计、音乐设计等。

5.学会宣传和反思,思考如何让更多人观赏戏剧,以及戏剧在编剧、表演、与观众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一)初级阶段

1.学会借鉴或改编现成的历史剧本。

2.能够准确地背诵台词,并进行清晰洪亮的表达。

(二)中级阶段

1.学会在借鉴的基础上编写历史剧本,做到史料可靠,没有严重的硬伤。

2.能够与同学密切配合,表演过程中有语言、动作、眼神的交流。

3.能够初步考虑表演中的辅助手段,如服装、道具等。

(三)高级阶段

1.学会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创作历史剧本,情节、台词、道具中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2.创作的历史剧本有较高的思想性,能给观众带来启迪和思考。

3.学会在表演中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投入并把控好感情。

4.能够充分考虑表演中的辅助手段,如海报、服装、道具、音乐等。

在广州市近十年的历史剧实践中,由于通过校本课程的推动,师生的编剧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从公众史学的角度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强调思想性,不断地加大剧本的思辨内涵。如广州市四十七中学编演的《民主的天空》,深入反思雅典民主的局限性。事后,广东省教研室魏恤民老师邀请国家话剧一级演员梁国庆先生给老师们培训,他带来的西方国家长演不衰的历史剧《哥本哈根》极大地开阔了师生们的视野。这部反思原子弹研制的历史伦理剧极富思辨色彩,本身就是公众史学研究的典范。

第二,强调对普通人物的关注。尽管目前大多数剧本还是以大人物大事件为主题,但由于每个剧本都会有大量的配角出现,学生们为了演绎好这些小角色就必须琢磨他们的言行和思想。

第三,学生是历史剧的编写者和表演者,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满足他们的表演欲。

第四,历史剧的观众是师生和市民,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历史剧的创作和表演是一个浩大的实践性工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统筹策划能力。

按照正统的历史学原理,像历史剧这样的活动并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必须使用公众史学的理论来加以分析,才能彰显其社会教育功能。同样,像中学生写史、中学生DV制作等课程,也需要从公众史学的角度来明确其价值定位。

当前,中国的学者正致力于建构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体系,这对于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份可以直接选用的菜单,有助于中学转换成为适合中学生的校本课程内容。

尽管高校学者对公众史学体系的架构意见不一,但也不乏共通之处。如姜萌提出“中国公共史学应该包括口述史学、影视史学、应用史学、历史通俗读物四个部分”。①钱茂伟认为应包括通俗普及史学、公众历史档案、公众口述史学、公众历史写作、公众影像史学、公众文化遗产等六大块。②校本课程的打造根据学校的特点而各有不同,所以中学可以借鉴高校的公众史学课程体系,却没有必要照搬高校的体系。作为高校的学科体系,只需要考虑学科的组织逻辑,而作为中学的课程体例,需要同时考虑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在具体操作上,中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垂直型和统整型两种。③

(一)垂直型的课程组织

垂直型的课程组织有四种方法:一是依照时序来组织,即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二是依照远近来组织,即同心圆扩大法,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中心由近及远地扩展到区域、国家、世界;三是依照难度来组织,由简单到复杂,或者由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扩展到相对枯燥的事物;四是依照关系来组织,由部分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部分。

例如,影像史学是公众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如何构建其学术体系,学者们有不同的思路,下面是其中一例:

例2:《影像史学研究》的学术体例④

第五章:“用影像书写历史”的尝试

第一节:影像中的人物:个人命运的历史投影

第二节:影像中的战争:暴力的见证者

第三节:影像中的城市:都市变迁的生动写照

第四节:影像中的乡村:衰败落后的缩影

第五节:影像中的历史文化:探寻古老文明的源流

这种体系只考虑了学科的逻辑组织,并没有考虑到教学的逻辑组织,所以并不适宜直接应用到中学里去,但当中的内容却是可以为中学借鉴的。下面例子(例3,见下页图1)是中学的校本课程《影视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谬误》,⑤它抓住了影像史学中的一个分支――影视剧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平时接触影视剧机会要比严肃的纪录片多得多,通过解剖学生熟悉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更容易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提高思辨分析能力。本课程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的“导入”与第五单元的“展示评价”相呼应,核心内容为中间的三部分,分别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进行教学,而“人物―事件―细节”之间的关系就是从易到难、从熟悉到相对陌生的逻辑关系。因此,中学课程的开发,无论是题目的设计还是结构的组织,都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特点。

(二)统整型的课程组织

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统整型的课程组织更受到重视。一方面,中学的课时有限,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有必要进行学科的整合;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统整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统整中学课程的内容,首先要确立鲜明的主题。主题通常要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更容易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在这一点上与公众史学的追求是相一致的,两者都把目标指向大众的需求。近年来,不少教师以历史学科为中心,与其他学科联姻开发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校本课程,如《广州文学地图》《历史博物馆奇妙夜》《唱片中的历史》《传记文学的写作》《我来当侦探――历史谜案跟踪》等。下面以《历史地图的发现》①为例做一说明。

历史地图是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交融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融入了大量高科技的内容。同时,在现代生活中,地图已经成为了人们交通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公众史学的角度看,历史学家对地图的关注也远远超出历史地理的范畴,是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地图对人类的作用。如英国安妮・鲁妮著的《世界人文地图趣史》、英国杰里・布罗顿著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加拿大卜正民著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这些都决定了“地图”是进行学科综合的好题材。见图2所示:

本课程内容融合了多个学科,但在最终的呈现方式上,还是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依据同心圆扩大法,由近至远,从学校到中国,从中国到世界,从世界到地球,构建出10课时的课程体系。见下例:

例5:《历史地图的发现》课程结构

公众史学的学科资源异常丰富,但公众史学的学科体系还处在争议和构建之中。中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可以借用其资源,却不宜生搬硬套,必须按照学生的需求和教育规律来搭建课程结构。

基于公众史学来设计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与传统的课程实施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从内容上来看,它以手脑结合为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它以活动课为主要课型。概括起来,“做中学”成为了课程的主要特色。

所谓“做中学”包括两方面的含意:第一,课程内容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多项实践技能;第二,课程实施有丰富的操作方式,教师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课程的这些特色是由公众史学本身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完全有别于传统课程的地方。

(一)校本课程内容的实践导向

公众史学认为,“历史学家必须将自己的史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与公众相关的事务中去, 大学历史系必须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 为社会培养掌握历史知识、能够为公众事务提供具体和现实帮助的人才”。①技能层面的内容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的。

例如,影像史学是公众史学的重要领域。人类对图像的保存历经绘画、照相和录像三个阶段,对技术的要求则是跨越式的提高。与此相对应,当前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历史数字故事的制作》《历史微电影的制作》和《历史DV制作》等。

“历史数字故事”是把历史题材的内容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在一起的讲故事的方式。由于只需通过自动播放的PPT技术就能实现,所以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都可以向学生推广。

DV就是数码摄像机,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它使到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摄像的方式记录当代历史。2009年,广东省电教馆以研究岭南文化为目的,鼓励师生们带着DV记录社会变迁,策划了“魅力岭南”学生DV创作活动,至今收集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不乏初中学生的佳作。可见中学生足以掌握其使用技术。

“微电影”又称微影,是指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时长在30分钟之内的影片。微电影制作技术较为复杂,包括前期视频资源的拍摄和采集,以及后期的合成制作,涉及DV拍摄技术、网络搜索下载技术、“会声会影”软件使用技术等。高中阶段的学生完全可以掌握相关技术。

此外,中学生写史的采访和写作技能、口述史学的访谈、整理和保存技能、文物遗产学的鉴赏和鉴定技能、博物馆学的解说和宣传技能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导向

依据国外的经验,“公共史学教学应做到:保证学生拥有史学研究和写作的过硬技能,并熟悉至少某一领域的史学发展;学生应掌握在某一公共领域(如博物馆、档案馆、公司或企业、历史遗址)进行研究和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操作技能;学生应该拥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实践的机会”。②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抓住四个关键词:资源、工具、流程和教法。

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某项技能,需要有实践教学类的资源。例如,笔者设计的家族史校本课程《你从哪里来?》就要求学生到广州图书馆“广州家谱查询中心”查阅资料。模拟百家讲坛的课程《谈天说地》需要学校装备微格课室。研究历史图片的课程《以图证史》需要配置较高的计算机及图片处理软件。研究金融发展史的课程《历史向“钱”看》需要有古今中外的货币收藏品。通过邮票普及历史知识的课程《邮票中的历史》需要邮票收藏品和《斯科特邮票目录》等工具书。

其次,要制作和设计学习与评价的工具。工具的功能是指导学生如何操作以及达成怎样的目标。例如,在《历史DV制作》课程中,涉及撰写脚本、拍摄和编辑等一系列技能,广州市第一中学的杨穗福老师就设计了脚本撰写的表格工具:

例6:《历史DV作品创作脚本撰写表格》

再例如,当前教育部门倡导的研学课程也可以看做是公众史学在中学的实践,如笔者设计的《世界任我行》课程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研学的方案,为此制作了方案的评价工具,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该评价工具分为“研学内容”“研学路线”“后勤保障”“成果展示”和“团队合作”五大维度,往下再细分为20个子项。

第三,确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流程。所谓流程就是做事情的先后顺序,相当于操作指南。例如,文物遗产类校本课程《当个考古学家》实施中需要使用“皮诺考古玩具”,但玩具厂家并没有详细说明使用的方法,我就参阅了相关考古教材,撰写了考古学家如何使用铲子和毛刷把一件文物从土里挖出来的流程。《历史模型制作》介绍了20多种文物和重要发明的模型制作方法,每种方法都提供了操作流程说明。同样,实施《历史DV制作》课程也需要把摄像机的安装、使用、维护流程详细地写出来告诉学生。

第四,教学方法的使用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为此可以朝着三个目标努力――体验、运用和合作。“体验”是指让学生亲自尝试、观摩和感受各种历史资源。如家族史的课,就让学生触摸一下古代的家谱;影视史的课,就让学生观看影片;文物遗产的课,就让学生到现场参观考察。“运用”是指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如舞台剧的课,就让学生逐一表演;档案史的课,就让学生上网搜索整理资料;口述史的课,就让学生现场采访人物。“合作”既指学生之间的互助,也指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公众史学既然是面向大众,就不可能是个人的单打独斗,合作应该同时成为工作的方法、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目标。

总之,以公众史学为基础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是对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巨大变革,无论是观念上、内容上、资源上和方法上对历史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3

【摘要】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兼顾理科和文科两大领域的知识,在中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帮助中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需要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遵循课程开发原则,在提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本文对如何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推动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进程。

关键词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仍存在延续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问题,在教学上缺少灵活性和多变性。地理教师需要认识到单一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中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尽力挖掘地理教材教学资源,激发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率。

1.遵循具体的课程开发原则

1.1突出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不再是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服务,而更强调自身的实践性。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夯实知识,提高技能,是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服务的。因此,在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时要突出实践性,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中学生深入生活,走出课堂,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

1.2突出特色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文科学科不同,其中仍蕴含了理科知识。这就决定了地理校本课程本省是一门特色课程。因此,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突出特色性,用地理学科的特色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欲望。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选取有特色的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和真实感。例如,保定地区的中学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可以结合保定本地的历史发展情况,列举保定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凸显校本课程的意义。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2.1科学制定课程纲要

地理校本课程在中学校本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编写校本内容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纲要,地理学科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总政策和原则制定校本纲要,促使地理校本内容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地理校本纲要内容需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针、教师资源、开课时间以及教学材料等。通过科学制定课程纲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地理教师需要探究教学资源,结合其他学科校本提纲的制定经验,弥补地理学科本身制定纲要的缺陷,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科学性的课程纲要。

2.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在传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教师对课程开发认识不到位,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的现象,教师消极应付课程开发的现象还很严重,一部分教师对自身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不强,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欠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效率。所以,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校需要设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力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地理教师或者学科组长担任研究小组长,并调动其他地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地理教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激情。在研究过程中,带领者需要综合教师的意见,并征得学校同理,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带领者需要发挥各教师的作用,鼓励地理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制定编写地理校本课程的效率,带领人可以要求各地理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编写活动的开展。

2.3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会采用“填鸭式”式教学方式,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学生,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编写校本内容时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校本内容编写过程中渗透教学理念。同时,在创新教学方式时,地理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中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中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校本内容尽力迎合学生需求,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有较为平等的学习机会,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践体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创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需要提高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度,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多样性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4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需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力度,加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首先,学校需要统一管理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各方面掌握实施进程,监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过程。作为地理教师还需要及时配合学校的工作,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技能。除了严格管理教学行为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和具体的实践过程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过程。地理教师需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结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编写计划,并丰富编写内容,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灵洁.基于实践探究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J].新校园(上旬刊),2014,(11):12-13

[2]林英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发展[J].读与写(上,下旬),2013,(13):23-24

[3]王海燕.浅谈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0):34-35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4

2006年,我校成立了“校本开发委员会”,通过科学规划,精心指导,认真汇编,目前已初步形成数十套比较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并根据学生的选择需要,实行走班开课、学分管理和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因校而异,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所以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开发,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调整。

一、在摸索中开发

1.校本课程资源选择要适合本校实际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增强课程对于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国定课程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点的学校和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的需求,而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正在于能弥补这一空白。如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就能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课程。比如我校地理组开发的校本教材《溧阳山水揽胜》,就是充分依托溧阳这块古老而秀丽的土地上众多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而我校地理位置处于溧阳两大风景名胜区之中,位于“天目湖畔,南山脚下”,对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保护家乡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总的原则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层面上说,可以具体细化为三句话: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从操作的层面上说,可以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要有兴趣:要以活动为主;要兼顾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3.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科学的规划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是:学校成立校本开发委员会,下设校本课程审议评审小组;起草校本课资源和学生需求评估材料;学生自愿申报自己喜爱的校本课程,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和学生申报情况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表:学校初步汇总后,学生填写学生校本课需求表;学校制定校本课程修订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小组填写校本课程审议评审表;学校填写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供学生重新选择: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安排校本课程活动地点;教师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进行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尽管我们考虑得比较细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与疏漏,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一般来说不应是预设的,而是在实践中“创生”的;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反复实践,逐步成熟。

二、在实践中探索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志愿选课,实行走班开课、学分管理和课程评价,由学校教务处统筹管理。

1.常规管理

由教务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督导学生上课的情况。当发生某科选修的人数过多时,由班主任和教务处一起协调,建议学生选修其他学科。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科任教师负责统计班级选修人数,名单上报,准确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

2.备课、教研管理

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反馈实施和开况。对存在的问题由教研组集体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向上反映,共同商讨解决;对于不可行的坚决去除,不妥的及时修正,不完善的及时弥补,新发现的及时补充开发。

3.教师要求

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备课、上课,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5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此类课程应不少于5个学时。

4.学生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学期末交小论文、报告、实物,参加各科竞赛,进行成果展示。

三、在反思中调整

1.校本课程开发尚缺乏规范化、系统化

目前,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且编写了校本教材,但大多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设也缺乏科学性,如课程的开设、节数、时间和场所的安排等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校本课程的落实情况仍缺乏规范化。

2.校本课程开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许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面临着工作负担重和时间有限等现实困难。由于课程开发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之成为许多教师不愿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

3.教师职业特点使改革和合作存在困难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都是独立解决问题,并且习以为常。而今改革和合作要求教师打破原有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往往很不愿意,甚至难以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合作。

4.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课程开发

一方面,鉴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性质,很多教师对课程开发缺乏关注和积极性。参与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也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地方课程的影响太大,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大多迎合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要求,无法满足自己的实践需要。

我校地理校本课程《溧阳山水揽胜》的开发虽然顺利起步了,但是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理论支撑、课程开发范围、以及经费投入保障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决。如目前的高考制度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学生和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高考科目上,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渠道不多,致使资料收集不全;经费保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完善,配套的考核、奖励制度不健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等。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5

1、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因此在确定学生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学生现有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同时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根据以上理论,在选择实验课程的内容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而且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发展要求。

实验内容的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根据皮亚杰的图式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方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来适应新的环境的,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的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因此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对每一个实验都要考虑:实验之前学生掌握了什么,实验之中学生学会了什么,实验之后学生发展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营造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

2、课程内容示例

《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是高中物理课本中的一个探究性实验项目,这个实验主要用来观察温度对小灯泡中钨丝电阻的影响,练习描绘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作为探究性实验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一,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拓展,要求根据实验数据尝试寻找钨丝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经验公式,需要探索的问题有:不同规格的灯泡得到的经验公式是否相同?能否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来寻找经验公式?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要素包括七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在分析与论证环节,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探究不同规格的小灯泡伏安特性的经验公式,是对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的有益锻炼。

2.1 数据处理的依据

在探究性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物理规律,拟合经验公式,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变量变换实现曲线改直的功能,当我们的实验数据不能再用简单模型解释时,微机辅助处理实验数据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新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尝试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验数据,学会用通用软件来简单处理实验数据,应该使学生认识到,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时,数据处理的思路、要求和选择的方法并不是计算机所担当的任务,这是实验者自己必须考虑而且应该十分重视的创造性工作,它关系到实验结论形成的方向及结论的科学性,我们只是把运算和作图等机械性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科学研究的课题中,有一些问题是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变量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关和不相关的两大类,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处理相关关系,寻找它们之间合适的数学表达式,即拟合方程,也称回归方程,当变量间的内在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某种曲线关系时,常用的拟合方法是最小二乘法,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首先要选择拟合曲线的函数类型,常根据理论的推导、实验现象的物理解释、积累的实验经验,或者根据实验数列的XY散点图的分布形状和特点,将其与典型的曲线比较,确定其属于何种类型,为了衡量拟合曲线的效果好坏,用相关系数的平方R2作为衡量指标,R2越大,越接近1,则表明所拟合曲线的效果越好。

2.2 实验数据的处理

我们采用常规仪器(电压表、电流表)进行实验数据的测量,并将得到的实验数据用Excel软件处理,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得到的实验数据及结论如下。

(1)灯泡1(6.2 V,0.3 A)如图l和图2

结论l对于规格为(6.2 V,0.3 A)的灯泡1,其伏安特性曲线所表示的经验公式为:在0~0.6 v,I=27.594lnU+115.01,相关系数的平方R2=0.9881(如图1所示);在0.6 V以上电压,I=39.088U+86.076,相关系数平方R2=0.9887(如图2所示)。

(2)灯泡2(6.3 V,0.15 A)

结论2 对于规格为(6.3 V,0.15 A)的灯泡2,其伏安特性曲线所表示的经验公式为:在0~0.6 V,I=12.27lnU+47.604,相关系数的平方R2=0.9989(如图3所示);在0.6 V以上电压,I=23.455U+28.846,相关系数平方R2=0.9946(如图4所示)。

通过计算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规格的灯泡在一定的范围内(示例中为0.6 V以下),其伏安特性为非线性变化,拟合曲线近似于对数变化关系;当电压达到一定值后(示例中为0.6 V),其伏安特性曲线为线性变化,由拟合公式得到的电阻值接近或等于稳态阻值。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加快中学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目前,一些数字化实验室在市场上出现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得到推广,但是距离大范围推广使用还很遥远,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很难实行,微机辅助实验系统实际上是三部分功能的集合:信号转换、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信号的转换与数据的采集需要使用传感器和接口箱,在一些探究性实验项目中用常规仪器也可以完成测量任务,以上课程内容示例表明,用通用软件辅助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在探究性实验中大范围推广。

3、结束语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范文6

关键词:校本课程;生活;适应

一、聚焦现实生活情景,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我们将低年段学生的生活适应定位于进行简单的生活技能学习和训练,注重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堂,进行生活化情景教学,为生活和适应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我们在编排《整理学习用品》这一课时,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向课文中的“小明”学习,从整理书包、课前准备、学习用品的摆放到下课时物品的收拾,利用在学校学习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上学、课前、上课、下课、放学怎样整理和使用学习用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基本的学习习惯。同时,指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情境中体验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带领学生连续进行情境体验,不断强化学生的生活技能,角色的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有助于智障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二、突破原有课程模式,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展示的平台

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是由学校统一规定的,因此,教学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往往由于时间关系无法进一步解答;学生的点滴发现,也由于作息时间的环环相扣而无法进一步交流。虽然学生的学习生活看起来处于有条不紊的运行中,而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空间却得不到满足,因此,我们要把空间还给孩子,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我们在编排《我们的学校》一课时,给学生展示了学校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餐饮楼、操场、各功能室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我们的意愿是让学生了解学校概况,可学生感兴趣的却并不是这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校的各个功能室上。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介绍学校的建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就此结束。所以,我们顺势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接着编排了让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功能室进行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内容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紧扣学生生活实际,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素材

视障、听障、智障学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的缺陷,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际情况也千差万别。现有教材的内容不仅落后于时代且不适应我们学校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开设生活适应课,并尝试进行自编教材,在编写的内容上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围绕为了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的中心思想。我们根据气候的变化、时节的不同,编写《家乡的春天》《家乡的夏天》《家乡的秋天》《家乡的冬天》等篇目。同时,我们要注重现今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为主题,编写了《商店购物》《乘车买票》《通讯工具的使用》《交通常识》等内容,还增添了《奥运知多少》《五星红旗》等篇目。这样不仅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大大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

我们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生,结合这种情况,我们编写了《我们的学校》《学校的一天》《食堂就餐我知道》《整理宿舍内务》等篇目,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吃住生活的过程。课上让学生了解在校生活的作息规律和规章制度,课外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丰富学生的寄宿生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就生活学生活,通过适应生活达到适应生存的目的,使学生提高了适应生活的能力,为他们能够顺利地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校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和基本生活技能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切入口,以日常的生活常识、基本技能、社会经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水平,能够独立进行一些简单家务劳动,增强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满足W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