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财务管理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范文1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财务 档案管理 困境

一、引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对农民参保过程真实有效的记录,是在农民参保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性的文件、纸质文档、电子文档、图像等,这其中与财务内容有关的信息记录材料总称为财务档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主要包括与养老保险缴纳明细,支取明细、申领明细、记账凭证等有关的信息资料。财务档案是对财务收入、财务支出等财务信息的有效记录。财务档案管理对于财务的统计、核算等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目前由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多,涉及范围广,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分析与探讨,找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发展的新路子。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存在意识缺失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是对养老保险缴纳、申领等信息的有效记录,是解决财务纠纷的重要凭证,同时还是打击经济违法犯罪,对养老保险金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尽管随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规模的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有所进步,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单位却依然没有对财务档案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也没有加大对财务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人员思想比较保守,认为财务信息是保密的,所以对于一些财务票据等资料进行了封存,并没有建立财务档案。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存在制度缺陷

完善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却有所缺陷。一方面,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财务档案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有关单位却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内容建立财务档案管理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标准不一,管理缺乏统一规范,没有明确的账目分类规则,财务信息记录标准等,这使得财务档案的记录显得杂乱无章;另一方面,财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多数单位缺少专门的财务档案管理部门,缺少档案室,档案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缺口也较大,并且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技能与水平有待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财务档案管理也进入到已信息化为主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却相对较低,财务档案仍以纸质档案为主,电子档案相对较少,这极容易造成财务档案的损坏与丢失,并且财务纸质档案内容与电子档案内容不同步,无法便捷的通过电子档案查找所需信息,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此外,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存在不小的缺口,并且有关单位对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不够,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不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的对策与出路

(一)强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意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意识是做好财务档案管理的思想保障,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强化。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强调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使相关领导与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对此重视起来,充分认识到财务档案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使相关人员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并积极引进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充实财务管理队伍,着力提升财务档案管理质量,使相关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档案管理意识。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标准与规范,包括财务信息的记录标准、养老金的缴纳记录规范、养老金的支取记账凭证、财务信息的立卷和归档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分类规范等;二是要建立财务档案管理室、档案管理部门,优化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结构,重新规划财务档案管理部门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人,保障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数据维护等引入到财务档案管理当中来,以此来提高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水平;二是要加大对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的投入等,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三是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为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做好人才保障。

四、结语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是保证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还存在意识缺失、制度缺陷、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强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意识,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等,保障我国强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舒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的困境与突围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33).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范文2

摘 要 农村财务电算化的实施是保证农村财务管理一体化、规范化的关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设施问题、人才问题和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立足实际,争取更多的人力支持和物力支持,在政府的协助下尽快解决问题。本文总结了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分析了相关的原因。

关键词 农村 财务 电算化 问题

一、电算化执行面临的设施问题

电算化的执行离不开具体的先进设施,但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却是当前的设施内容太少。一般来讲,电算化需要的设备包括:(1)主频较高的计算机硬件设施,要求对WINDOWS版财务财务软件,多数据的内存配置应为工作站8M以上、服务器16M以上。而对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财务财务软件,服务器一般要求在32M以上。(2)时候农村财务管理操作的会计软件,速达财务软件、易代帐、勤哲Excel等都是可行性较高的软件。(3)UPS(不间断电源)由于会计工作的连续性,要求计算机不能无故中断,以免因停电等使计算机工作中断,造成数据丢失等情况。另外还需要一些常规设备包括打印机、点钞机、验钞机、传统账目记录本。

案例一:长洪镇的电算化设备情况调查。

长洪镇的电算化设备从2010年到2014年的变化如下表。

从上表就可以看出,长洪镇的电算化设备从2010年到2014年的变化基本是没有任何进步,辐射的电算化设备设施无法形成,自然就无法更换地推行电算化成效的检验工作,最终也会使得农业发展受到影响。

二、电算化执行面临的人才问题

第一,电算化的开展无法进行集体化的发展。由于财务管理人才参差不齐就会导致有些财务骨干人员能够财政电算化,而其他财务人员无法跟随骨干财务份子的步伐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这样的现实就无法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例如:某农场合作社的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及其权限设置包括:(1)账目主管,负责账目管理凭证核查等内容,以及账目查询、报表管理与输出工作。(2)操作员,要负责凭证处理、部门管理、客户管理、账表查询以及银行对账。(3)办公室(日常事务);营销部(商品购销);技术部(售后服务)档案部(记录账目)等都要有专门的财务支持管理。

第二,电算化开展的过程中无法发挥人才的评估预算功效。电算化能够带来快速核算和软件评估的功能,但是这也需要有财务评估的专业人才才能发挥作用,但是目前农村财务工作人员存在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问题,乡镇财政部门从事村级财务管理的干部年龄老化,近几年又未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工作靠经验,创新管理水平不够,业务管理停留在账面上,村级财务电算化监管运行质量不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此外,随着企业的发展,在网络中流动的数据也在增加,大量的数据流动极易引发数据泄漏、篡改等问题。

三、电算化执行面临规范化问题

第一,电算化核算基础差。很多村庄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财务工作知之甚少,长期“依然采用单式流水账,对其他会计核算内容不核算记录,仅仅记录现金的收支,造成无法稽查考核。这种问题使得电算化的实施没有实现作用发挥,电算化的开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电算化的记录内则包括:银行存款日记账、库存现金日记账(同前收支流水账)。这样电算化的情况就能够在至少两个以上会计科目之间发生对应关系,并在至少两个账本上记账,避免了按业务发生时间,库存现金支出序时记账存在的单项目的不规范的问题。

第二,电算化凭证不规范。当前农村存在很多凭证不规范的问题,村主要干部直接“自收自支”等原因,致使账款不符,存款短缺。这些内容在电算化开展的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只好按照村领导的吩咐进行记账处理,这样就为开支无度,挥霍浪费,借机中饱私囊创造了机会,电算化的监督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第三,档案资料不完整。未来的财务档案室就是财务档案数据存储、管理、处理、查询、检索、传递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基地。在财务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按标准制度、原始凭证、会计账簿、指标文件、工作资料等建立几个主要基本数据库,然后将信息详细输入,有利于集体监督。电算化开展的过程中要将之前的账目问题都进行计算机存储,这样能够方便查询和监督,但是受到具体规范的影响,很多村级组织对以前的账目没有进行记录,导致财务会计资料收集不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均没有及时按规定进行整理、装订、归档,也没设置档案室和档案柜,不及时进行计算机登陆,很多材料将面临无法查找的窘境。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电算化的实施是保证农村财务管理一体化、规范化的关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设施问题、人才问题和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立足实际,争取更多的人力支持和物力支持,在政府的协助下尽快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冲霄.析农村财务管理[J].山西财税,2011(12).

[2] 刘灿辉.改革农村财务管理初见成效[J].云南农业,2011(05).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范文3

关键词:网上银行;村级财务管理;监管

一、网上银行发展的背景

1998年3月,中国银行正式向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账户查询、银行转账及网上支付等金融服务,成为第一家使用网上银行的机构。它的诞生,使原来必须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客户,通过互联网便可直接进入银行,随意进行账务查询、转账、网上购物、账户挂失等业务,让客户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便可办妥一切银行业务。

二、传统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及不足

(一)传统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

为加强村级货币资金管理,浙江省淳安县23个乡镇、425个行政村村级财务收支均按照浙江省淳安县委、县政府2015年下发的县委〔2015〕23号文件规定,全部实行的是支票户管理模式。也就是说村社应设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实行支票户管理,其它账户经核实后要撤销归并,支票和印章要分开管理。

浙江省淳安县委、县政府在2001年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学习浙江省上虞市村会计委托制的经验做法,在全县推广了村会计委托制,也就是说,所有的村级财务支出先由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村支部书记兼任)、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村委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三人在相关票据及审批表上联合审核签字,然后再由村会计把村级审核签字后的票据资料拿到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进行资金审批后,最后报乡镇分管村级财务的领导审核签字。所有审批手续履行完毕之后,再由村会计填写现金支票或转账支票到银行柜台进行拨付。每个季度,村会计必须把村级所有财务收支相关票据按时拿到“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进行报账,由“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登记,并定期把财务收支情况明细表在村务公开栏内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传统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虽然村级财务从资金审批手续上可以说也做到了重重把关,但是任何制度不管怎么完善,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漏洞。笔者从事乡镇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已有7个年头了,平时工作都是直接跟村干部、村会计等人打交道的比较多,从我自身的工作经历来看,传统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在当前形势下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根据淳安县委办〔2014〕130号关于《淳安县村级组织运行规则(试行)》的通知第十一条关于规范印章管理条例中明确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专用章统一由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管理,法人章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管理,村务监督委员会印章由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以外的指定成员保管,其他任何人不得管理印章。

在该条例中强调村 (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专用章与法人章是分开管理的,一般财务专用章由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统一保管,法人章由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本人保管。也就是说,村级报账员(村会计)平时到银行购买支票时,必须分别到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处领取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才能从银行购买支票。按理说,这种印章分开管理的方法本身出发点也是为了避免个人权力过于集中,造成经济贪污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但是笔者认为,如果村级财务人员个人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他们还是会想方设法地从制度中钻空子。比如从领取印章到购买支票整个过程中,就有两个印鉴章同时在手的机会,村级财务人员极大可能会想办法脱离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监管,在其购买的支票本上私盖印鉴章,借机套取村集体资金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从2014年淳安县县纪委查办的几起农村基层干部贪污犯罪案件中,其中有一起就是淳安县屏门乡屏前村村级报账员(村会计)洪某某趁到银行购买支票之机,利用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两章同时在手的情况下,避开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的监管,从2014年3月起多次在购买的空白支票上私盖印鉴章,前后总共挪用村公款达21.88万元的案子。后来,此事被乡镇纪委查到后,经过找洪某某谈话教育做笔录后,本人也意识到此事性质的严重性,在一周内已把相关被挪用公款如数退回,目前县纪委还在着手查办此案。洪某某本人因此也受到了乡镇纪委给予的免职处分。

从这个惨痛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村级财务管理的确存在着一些弊端。因为淳安县实行村账乡镇制后,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对许多村级开支实际真实用途是很难把握的。村里把相关报销票据拿来报账时,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只能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要求其报账手续的完整性、票据的规范性等基本要素进行审核,但是对村很多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却很难做到一清二楚。

另外,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不可能24小时跟踪村级报账员(村会计)的一举一动,在他们领取印鉴章到银行去购买支票这个间隙中,是很难做到监管无死角的。如果村级报账员(村会计)缺乏个人职业道德,利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在支票上私盖印章,趁机侵吞村级公款,造成职务犯罪,一方面会造成村级集体经济的流失,另一方面也会加速基层农村党员干部的腐败。所以,对于传统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漏洞有待于我们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来弥补其不足之处。

三、网上银行应用于村级财务管理的利与弊

(一)网上银行应用于村级财务管理的好处

1. 方便快捷。针对村级财务传统管理模式在日常监管中逐渐暴露出来的一些漏洞,淳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县农办多次沟通后,在全县先挑选一部门乡镇和村进行网上银行试点业务。根据试点情况,再逐步在全县各乡镇、各行政村进行推广普及。

据调查, 淳安县23个乡镇、425个行政村,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使用网上银行的有8个乡镇、115个行政村,分别占总数的34.8%和27.1%。主要使用的软件是淳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出的丰收e企业网上银行。用户与银行签约后,银行可为客户提供7*24小时查询和转账服务,方便用户随时掌握账户资金状况,有效延长服务时间。各行政村办公或家用电脑上只要下载丰收e网客户端,财务人员无需到银行网点排队等候,就可以在家完成村级各类误工网上、行内同名转账、对外付款等相关业务。

以前,每逢春节放假前,村级上级各项补助资金、扶贫资金等陆续到位,村级各项支出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候支付,比如:各类工程款、村级误工、困难党员、群众慰问款等。每当这个时候,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里可谓是人头济济,黑压压的一帮人集中在那里,等待拨款。又乱又挤,加上“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有限,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严重透支,很多时候,都要忙得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这种乱糟糟的办公环境,以及严重超负荷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影响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村级财务支出票据的合规性的审核。村财务人员在这种环境下,同样也会受到干扰,他们在填写支票时,只要稍微不注意,大小写金额错误,这张支票就只能作废了,只能重新填写一张。这样一方面浪费了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增加了村级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我乡镇15个行政村自从2014年12月份开始实行村级财务支出拨付网上银行转账以来。从开始到现在的使用情况来看,一切运行正常。而且深刻感受到网银支付的好处。不管是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层面,还是村级财务人员这个层面,都觉得网银支付的方便快捷性,既减轻了彼此的工作量,也节约了办公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力度。

2. 降低职业道德犯罪风险。交易复核、授权多重审核,可以避免双人或多人对同一笔业务的多次审核,减少业务处理风险。平时,村级报账员(村会计)需要办理支付业务时,先要把相关票据及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同意支付并签字的审批表拿到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进行资金拨付审批,由乡镇分管领导或项目分管领导签字审核后,再由村级报账员(村会计)在村级办公电脑上插入网银U盾,把支付信息录入丰收e网进行提交,但是每一笔支付款项要想成功拨付,同时必须由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乡镇电脑另一端进入丰收e网,插入U盾,点击审核确认通过后才能进行资金拨付。

同时,淳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在丰收e网支付的基础之上又提供了手机短信提醒与网上银行绑定业务,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把每个村经济合作社社长的手机号码报给银行进行登记,在银行柜台上为他们开通了个人手机号码与丰收e网进行绑定业务。以后只要村级财务支出数据一有变动,银行便会把支付信息马上发到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手机上。所以,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就能在第一时间及时掌握村级财务数据动态信息。网上银行转账支付这种以交易复核、授权多重审核的资金拨付方式,与之前传统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中使用支票户进行资金拨付的方式相比,可以说,在资金安全管理上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乡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及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可以随时监控村级财务支出去向,一方面加强了对村集体资金的监管力度,同时,另一方面也大大地降低了村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犯罪风险的发生率。

(二)网上银行应用于村级财务管理的弊端

1. 网上银行技术风险问题。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与管理性的安全已成为网上银行运行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这种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主机、磁盘破坏等不确定因素,也来自网络外部的网络攻击与病毒破坏,尽管丰收e网采用密码软键盘与验证码双重保护,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恶意程序监控键盘而泄露登录密码等重要信息,但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却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着,如果他们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侵入主机,发送假冒电子邮件,散播网络病毒等,造成整个金融网络瘫痪,将会对村级集体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这是当前网上银行应用于村级财务管理的弊端之一。

2. 网上银行支付安全问题。由于多数人对网上银行缺乏必要的了解,防范风险意识相对较弱。如果村级报务员(村会计)或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平时使用丰收e网办理资金转账、网上汇款等自助业务时,因没有对输入网上银行的内容如汇入账号、金额等交易信息进行仔细核对,有时会因使用和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资金冻结、划转差错、甚至被人盗转账户资金。或者网上银行使用完毕后,没有注意点击网上银行“退出交易”选项,造成他人在掌握你登录账号和密码的情况下,办理支付、资金划转等事宜,也将会对村级集体经济造成不小的损失。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范文4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

随着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深人,必须大力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在全面实施“村账乡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逐步规范推行 “三资”管理,对搞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做好集体经济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推动基层组织建设,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提高集体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规范化、转型跨越式发展,维护新时期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已显得相对滞后,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良劳不齐,迫切需要进行规范。切实解决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三资”管理力量薄弱 近年来,乡镇逐渐实行了“村账乡管”会计委托制度后,随着业务的增多,会计委托中心仍是原来经管站的原班人,现在又要成立“三资”管理中心,增设了“三资”管理平台,却基本上还是那1~2人,没有专门的“三资”管理编制人员与经费渠道,记账业务就已经够他们精力吃紧的,而资源的摸底健全台账则需要相对专业的农经人员,和足够的时间精力,经费的缺乏、人员的严重不足是很多会计委托中心的普遍问题,直接局限了“三资”管理澄清家底、全面走上规范化的进程。

1.2“三资”管理中公开监督不够规范 虽然每年3.15和7.15纪检、财政、农业、民政等多家部门都会组织联合检查,随着投人的增加,村务公开形式多样,版面也会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也会有些村干部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公开中还是会有迟公开、假公开等情况。有关民政、则政等职能部门很少全面、系统的审核账务与公开表,更多的是注重看看惠民资金公开收支平衡就行,至于实际账务情况是一时发现不了的,加之有些村群众不过问、不参与就使公开偷偷流于形式了。有些村两委主要班子成员不团结,会议制度不健全,群众也无法监督。

1.3“三资”管理家底不清,管理滞后 目前随着城中村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林地、荒山、坡地等资源土地产权界定不清,一些村干部以明显不合理的占地补偿方案长期将土地流转,别说走程序,搞公开,招投标,更顾及不到现在土地的用途性质是农还是企,历史的遗留问题就这样一直留了下来,造成对资源的摸底不真实、登记不全面,管理不完善,导致相关案件不断增加,滋生了很多农村不稳定的因素。目前实行的“四议两公开”程序虽规范,但实际操作性不强。需要开支的时候,光办理“四议”审批程序就让报账员乡里村里一通跑,手续繁琐,无形中浪费人力物力,有的村甚至因为党员或村民代表经常外出打工,召集不起会议,或找不到乡里分管领导签字,一些项目不能及时付款造成工作效率低,长此以往一些好的项目就延误了。

1.4报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村报账员是“三资”管理的第一关,而报账员队伍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能力普遍较低,年龄结构老化,而且在很长时期内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出现农村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的局面。

2 加强“三资”管理的策略

2.1建立完善“三资”管理体系 由于“三资”管理制度目前还不够完善,所以具体操作落实就变得举步艰难。光是实行,却没有具体执行中可参照的标准,形同虚设。建章立制是村级“三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针对“三资”管理现状,从摸底、登记、建立台账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其次,有关主管部门可从人员的配备、经费的来源考虑,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技能。“四议”两公开程序最好是由各区(县)农经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上限金额,按照上年审计情况酌情而定,设置日常备用金制度,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村重大事项随时召开“四议”会议研究决定,至于资金的使用特别是大额资金主要由“两议”会议记录即可,保证 “三资”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中。

2.2依托“三资”管理平台,自觉接受监督

2.2.1接受群众的监督 在原来的农村会计的基础上,依托各种信息平台,及时更新,通过正确的宣传引导,接受群众的监督,促使信息能够真实、全面、客观。

2.2.2主管部门要注重监督实效 有关主管部门在推进“三资”管理信息化、规范化进中程,制定有关于预案,及时采取措施,遏制不稳定因素。平常结合案例,重点注重培训财经纪律和财务知识,提高成员的业务水平,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2.3真正实现阳光透明化公开 通过及时村务公开,有利于贯彻执行农业农村各项惠民制度,得到百姓的理解支持,同时建立健完善各项“三资”管理制度,规范村干部的财务行为,使“三资”管理趋向制度化、规范化、阳光化。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范文5

关键词:畜牧水产业单位 财务管理 对策

一、引言

畜牧水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畜牧水产业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国”新跨越,至关重要。

目前,乡镇畜牧水产站正走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赢得了近几年事业基金逐年增加的喜人局面。畜牧水产兽医、检疫工作者战斗在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牧科技推广的第一线,推动促进着畜牧经济的大力发展。作为基层农村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的财务管理不是以赚钱为根本目的,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基层队伍的顺利运行,更好地完成各项事业任务,为畜牧兽医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畜牧水产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畜牧水产业单位属于事业单位,其运作经费多数由国家下拨发放,财务管理、使用和周转运作都由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事业单位的通病。即有些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工作态度没有放端正,认为出了问题有国家顶着,对国家的利益淡漠,没有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风险意识,把财务管理理解成为简单的记录收入支出,以至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常常造成财力的大量透支,形成财务风险或隐藏潜在风险,给单位的良性运作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有些畜牧站,忽视成本管理,认为上报支出总数就是所谓的财务管理,他们购买疫苗或者其它药品的做法往往是将资金支出的汇总数向上汇报,而购买过程的各个环节没有明确的记录,比如购买物品种类、品牌、数量、单价等信息都模糊不清,无依可循,由此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混乱。

(二)财务制度不够健全

由于乡镇畜牧水产站多处于比较偏僻的农村,规模一般比较小,管理人员和职工都相应的比较少。由于人少并且经营简单相对简单的特点,相关负责人对其财务管理更是松懈,往往不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出现财务制度不完善或者财务制度缺失的情况。在此情形下,一些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对于处理资金结算、预算控制、成本核算、票据管理等事项基本无章可循,预算、申请、审核、批准等环节都被忽略不计,只是靠财务人员依据经验或者惯例来办事,这种现象是财务管理上的重大纰漏,严重影响着单位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在此种情况下,一人身兼多职,完全不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岗位牵制的原则。如站长兼职会计,财务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人手中,缺少应有的监督和制约,容易引发经济问题。

(三)财会人员素质偏低

乡镇畜牧水产站等畜牧水产业单位由于其单位性质难以吸引高学历高水平人才,财会人员本身专业素养偏低,大都缺乏专门系统的相关专业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较严重,在单位从业期间又基本未参加过单位组织的专业培训,以致整体业务水平不高,严重影响财务管理效率和效果。由于财会队伍的职业素养不高,绝大部分都是对于财务管理缺乏认识,因此单位内部容易管理混乱,责任不能落实到人,任务分配不明确,即使有岗位职责分工,也难以执行到位。另外,在财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上也常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些单位基本上就是一个会计一个出纳,或者只有一个出纳,所做的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记一下账,根本不懂得财务管理。

(四)做账不规范,账务混乱

在财务大检查中,发现该类单位常常存在账务问题,具体有:没有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施行货币资金管理,现金坐收坐支严重,这会导致公款私存,公款外借,造成国家资金外流,国家财产损失;收入不及时入账,未及时入账的收入常用来帐外周转,更有甚者拿其中饱私囊;开支超出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这存在收入与费用不配比,限额约束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票据使用不规范,单位办理财务事宜手续不完善,执行不规范,出现滥用各种收支票据,滥用白条的状况;账务科目设置混乱,科目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来设置,也没有结合单位业务合理设置,混乱的账务不仅严重影响了相关负责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给财务检查工作造成了麻烦。

因此,为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有效控制滥支现象,把可能产生的乱收乱支甚至腐败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加强对乡镇(街道)畜牧水产站的财务管理,已迫在眉睫。

三、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意识

首先,相关责任人要树立财务管理的意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是切实规范财经管理的需要,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有力的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有助于规范财务收支行为,能够有效控制滥支现象,把潜在的过度花费、胡乱花费甚至隐藏的腐败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将开支后才向上汇报的监督模式转变为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监督形式。既促进了资金的透明使用,有效节省开支,又强化了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其次,财务管理意识要灌输到每一个财务人员的理念之中。从责任人开始,做好模范表率作用,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准则,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财务人员不再把财务当作简单的记录,而是融入单位的管理,利用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绩效评估等财务手段为单位谋利益。

最后,要用考核机制来督促鞭策财务人员的行为。某种意识或者行为的形成和加强离不开奖惩制度,在适当的时候奖优责次能起到强化意识的作用。

(二)制定详尽的财务管理办法

有些乡镇畜牧水产站根据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出了畜牧兽医站的财务管理意见,使镇畜牧兽医站的财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相关单位应该借鉴效仿该做法,制定出相关财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应体现畜牧兽医站行业工作特点和要求,管理办法的制定是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管理办法应涵盖财务机构的设置、会计职责以及财务报表、收支预算、票据和资产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扼制以往不合理、不规范的财务事项的发生,能够管控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避免混乱帐和模糊帐,能够有效提高各畜牧水产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单位效益的提高。

(三)组织财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技能水平

单位可以组织财务培训,要求各单位负责人如乡镇畜牧水产站站长、出纳、会计参加。培训根据单位需求,邀请财政局专业人员及行业内有一定财管经验的财务人员授课,应重点讲授会计基础工作及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应该建议培训师针对本单位人员的基础水平制定教学方案和计划,将行业相关业务经济活动的鲜活案例结合到会计核算内容中去,提升培训课堂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使参加培训的人员更快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要把培训机制长效化,定期举办,可以每年都组织,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以进一步提高,单位会计核算更趋规范,职工的财经意识也能够显著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会与时俱进,而不会滥用陈章。

(四)施行财务检查制度

检查制度是对财务工作效果的一个评估,是衡量工作好坏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管理学上来说科学公正的监督检查是促进工作效率提升的鞭策。畜牧水产业单位年初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年任务目标,然后根据年初下达的考核目标,每半年对财务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将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提出整改要求,并作为今后考核的依据。除定期检查之外,还应该邀请农业委员会,组成内审检查小组,不定期到乡镇抽查。

(五)制定综合考核制度

考核标准要尽可能精细,重点是加强对各种收入和支出的监控,每月限定津贴补贴的发放标准,年终根据年初制定的综合目标组织专人进行考核。考核人员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遵照“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原则,对各站的奖金福利总额进行审批,严格杜绝不合理的支出。

四、结语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畜牧水产业应该趁势而行,在新形势下快马加鞭推进步,从自身的财务管理问题着手,采取各种有力措施逐步完善畜牧水产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让有效的财务管理为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助力扬鞭。

参考文献:

农村财务管理案例范文6

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同质化,没有体现农字特色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培养方向,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教育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发展特殊性,与一般高等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有其自身特色。但绝大多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没有具体涉及“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方法,而是笼统的归纳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这种“宽”而“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财经类、综合类院校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无法培养出为“三农”服务的专门人才,也无法适应会计人才市场差异化需求。(二)课程设置套路化,涉农会计教材缺乏一直以来,重核算、轻管理,重理论、轻技能是多数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方农业院校普遍注重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其会计课程的设置与财经院校、综合性院校区别很小,甚至直接套用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课程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中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农业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更缺乏农业会计、农村财务管理等体现涉农会计特色的课程。与忽视涉农会计课程相对应的,是涉农会计教材的缺乏。由于很少有高校开设涉农会计课程,因此市场上很难看到适合农业院校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专业教材。这无形中忽视了农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三)教学方式单一化,脱离涉农企业实际需求在教学方式上,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普遍采用单一的“填鸭式”灌输型教学,导致学生只学不思,在课堂上处于被动记忆的地位,缺乏主动的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的机会。同时,由于缺少贴近实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生动的教学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决策能力得不到激发和锻炼。加之目前农业院校所选用的会计类教材中多以工业企业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为案例,使学生缺乏对涉农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认识和实际研究。这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不能胜任实际的涉农会计工作。(四)涉农会计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基地缺乏首先,农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专业基础不扎实。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第一专业为经济管理、统计学等而非会计学。这导致了教师会计专业知识水平不扎实,不能很好的将会计学与农业经济方面的知识相融合,直接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其次,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经验,尤其是农业会计的实践经验。很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职,没有在农业企业或农业经济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方面的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纸上谈兵,不能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实务紧密结合。再次,农业会计实训基地缺乏。目前的涉农51会计课程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而没有相应的农业会计实训基地,究其原因是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实践基地多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工商企业,与涉农上市公司、农经管理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还不很紧密,这不仅造成了教师不了解农业会计实际,也造成了涉农会计课程缺乏实训基地。

构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一)明确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依据院校类型、级别、市场需求、政策目标等分类制定,突出特色。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要以农为本,面向大农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培养具备会计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知识,能满足农业系统和涉农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由于学习会计的学生层次较多,因此培养目标应细分。针对主修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辅修会计学专业的农业类专业学生、非农专业学生,分别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对主修会计学的学生,重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兼顾涉农方向;对辅修会计学的双学位涉农专业学生培养为既懂会计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等。(二)创新涉农会计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涉农会计人才,必须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课程类别体系、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理论教学体系。1.课程设置细化,开展农业特色课程根据知识分类开设规范课程,减少课程随意设置而带来的知识重叠。在会计通用知识的平台上对课程设置进行细化,增设选修课程,并开发一些涉农会计课程。构建以“通识课平台学科基础必修和选修课平台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课实践教学模块”为基本框架的新型课程体系。在涉农会计人才的必修课中增设《农业会计》、《农业统计学》、《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涉农会计课程。[5]在选修课中开设《农业概论》、《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运销学》等课程。在实践教学模块课程中融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习》、《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习》的内容。2.知识结构重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论,因此知识结构的重组、整合尤为重要。将会计、农林牧副渔产业生产管理知识、物流、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税收、法律、外语等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同时将理论和实践模块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涉农会计人才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三)完善涉农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农业会计涉及种植、养殖及其农产品加工等内容,仅靠校内模拟会计实习远远不够,因此要让学生深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实习,培养学生对农业会计的感性认识,通过亲临生产现场参观和考察农业生产过(流)程,熟悉农业会计核算管理过程。[6]同时,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快与涉农企业等的联合培养,与地方农委、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共建教科研基地,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村合作,[7]探索多元化的农科教、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农业会计教学质量,实现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四)推进涉农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农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办学理念,将培养涉农会计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学为导学。在加强会计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不断强化通识教育,搭建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三农、适应社会的通识教育平台。培养一批“行业企业留得住,生产活动用得上,产业升级离不开”的农业创新人才。2.拓宽培养渠道。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学校的人才资源,立足当地农业特色经济,变单一的授课式教学方式为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如通过主办学术前沿讲座、高层次引进人才学术讲座、组织开发学科交叉课程等形式,逐渐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8]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定期举办“神农大讲堂”,邀请农业政府部门人员、涉农企业负责人、知名教授等为本科生开讲座;利用暑期“三下乡”让同学们深入农村各地;利用专业实习让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三资委托中心去做调研等,均收到较好的效果。3.融入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多引入农业企业生产核算案例,特别是本地涉农企业的会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式教学,[9]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案例中的问题。尤其要加强本地案例的开发,把本省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4.鼓励“双创”实训。高等农业院校应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开拓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将会计专业知识与“农”字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并对自主创业的涉农会计人才给予支持和帮助。(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组织年轻的会计老师到涉农企事业单位锻炼半年到一年,了解农业生产管理流程,积累农业会计的实际经验,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避免纸上谈兵。还可以邀请拥有丰富涉农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经验的基层会计人员及高层管理者开设专题讲座、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等,传递市场对涉农会计人才的要求,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见识。(六)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引导学生摆正就业心态,树立“学农、爱农、务农”的观念和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目标。鼓励学生向涉农会计方向倾斜,到农村,到基层,到地方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身农业背景的优势,成为服务“三农”的会计专门人才。还可以通过对涉农会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其就业质量及制约发展的因素,了解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不断改进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作者:卫欣怡孟枫平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