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范文1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与需求的直接途径,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举措,校本课程从某种程度上是张扬学校教师个性和特长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评价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适切性原则:其一,课程适切于学校的办学思想。把办学思想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其二,课程适切于学生发展目标。兼顾三个维度目标与一般发展目标,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其三,课程适切于校内外课程资源、条件利用,做好课程资源调查分析以及使用管理等。

2.科学性原则:其一,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生活;其二,课程符合学科规律,具有综合性、科学性、趣味性;其三,课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有时代感。

3.创造性原则:课程应来源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与提炼,融入了教师的个人智慧,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凝聚了教师的个人创造。

4.完整性原则:其一,课程具有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且编写规范;其二,课程具有完整的课程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5.学生参与性原则:其一,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探究、合作的全过程,并纪录成长经过;其二,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思维、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亲历论从史出的过程。

6.教师发展性原则:课程应有助于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同一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教师间错位发展,互为补充,打造各自的专业品牌,形成团队的专业特色。

7.多元性原则:其一,评价主体多元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其二,评价方式多元化: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或学生成长纪录袋等。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素

1.可量化要素:对学生的评价可包括:出勤率;完成学习、探究、合作过程中的质与量;终结性测试成绩;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学生成长纪录袋”等。对教师的评价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

2.非量化要素(质的描述):对学生的关注可包括:在整个校本课程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投入、态度转变、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变化。对教师的关注可包括: 在整个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意识、课程目标、课程大纲、教学策略、资源整合、师生互动、教学民主、反思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等级和标准

对学生的评价等级可包括:优秀:积极参加各项小组活动,出色完成在小组中的分工任务;能与同伴精诚合作,并富有个性和创意;能仔细倾听,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很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并能进行分析,提出质疑,并能主动求证;良好:对老师有一定依赖性。各项活动都能参与,但结果不是很理想;能与同伴合作,并有一定个人见解,但主动性不够;课堂能做好笔记,能较全面了解本课程知识,但缺乏质疑求证意识;加油: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课堂笔记上有拖欠,基本不参与课堂发言,形成性作业完成不够理想,知识测验成绩不理想。

对教师的评价等级可包括:A等:课程开发符合学校办学思想,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生活,符合学科规律,具有综合性、科学性、趣味性,具有时代感;课程有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有完整的教学计划、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探究、合作的全过程,并纪录成长经过;课程体现出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量化标准85分以上,质的描述体现创新、精彩纷呈。B等:课程开发与学校办学思想,与学生发展需求有一定距离,缺乏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能力;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联系学生生活,有科学性、少趣味性,缺乏独创性;实施方案、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欠完整性;缺乏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关注,缺乏对学生成长经过的纪录;量化标准84-75分之间,质的描述独立开发、缺少创见。C等:课程开发与学校办学思想没有关联,多数内容是网上下载;课程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尚能联系学生生活;缺乏完整的实施方案,无教学目标,仅是一些教案的叠加;无学生成长经过的纪录;量化标准74-60分之间,质的描述引用为主、缺少自我。

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范文2

关键词:民族体育 校本课程 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81―03

1 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及民族体育文化进入学校传承的首要环节。当前人们开始关注学校实践,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这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1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了10年多时间,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实际的成效,很多中小学都利用国家课程和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来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在体育教育领域,很多学校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广大的民族地区,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比如,黔南布依族地区学校利用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元素开展体育活动,根据布依民歌“好花红”创编布依族地区学校校园健身操、健身舞运用于学校体育活动之中,既体现了民族元素,又注入了时代气息。这些民族地区学校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一般都会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我们称之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

笔者正在参与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性研究》就是一种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编写了《黔南民族体育》的校本教材,它是我们开发与实施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实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使用了这本学生教材,但是在实施后就面临一个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问题,这就是本论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针对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也是当前很多正在进行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验的教师所面临的困难,急需我们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

只有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评价依据,为我们提供判断的标准。只有构建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衡量我们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确立的目标、开发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实际教学是否合理。所以,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实际任务,它有很强的必要性,是我们了解当前正在开展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有力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总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构建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 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

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这些要素。只有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新课标的要求,了解当前的课程和教学评价发展趋势以及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才能构建起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1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衡量我们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而能否让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得到有效传承。所以,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第一个依据就是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符合其发展规律。比如,对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考虑其自身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也要考虑其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制定的评价标准要具有一定衔接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点,制定的评价标准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

2.2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我们开发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一般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开发和建设,所以我们构建其教学评价体系时也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1~6年级)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中也作出了“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的指示,指出要“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对原课标做了诸多修订,其中关于评价的修改是“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要依据课标里对评价的具体要求,二要依据课标本身的内容,要依据课标四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2.3要依据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评价呈现如下趋势:评价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不仅管理者、教育者主持评价,学习者及其同伴也可以参与评价。评价内容的范围出现扩大化趋势,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现在学习过程也被纳入评价范围;以往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和能力的提高,现在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评价方法和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以往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通过纸笔形式的考试测验、量化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现在增加了观察记录等档案袋式评价,继续使用量化评价方法的同时也强化质性评价方法。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顺应当前课程和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的要求,不能闭门造车,违背时代潮流。

2.4要依据民族体育项目自身的特点

民族体育项目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身体活动方式,渗透着各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反映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和地域风情,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有自己的身体活动特点,有自己的文化心理内涵,这些与现在学校所传授的西方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是不同的。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要符合民族体育项目自身特点,不能简单套用以前的适用于西方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

总之,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我们考虑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3 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指标)、评价形式与方法这些内容。我们建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内容时,应该结合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当前评价发展趋势来建立,下面分别讨论这些评价体系内容。

3.1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主体

我们要根据课程和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趋势,来确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对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既要以体育教师为主要评价者,也要参考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的意见。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学生本人自评时,要避免出现自评过高或过谦的问题,学生互评时,要避免出现学生之间互送人情或打感情牌而导致评价失真的问题。教师要在评价前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并起到预警的作用。互评中,对发现的失真评价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故意打高分或打低分的学生要批评教育,作废其所打分数并扣掉其自己一定分数。总之,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主体,在评价时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有一定措施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3.2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对象

本文要构建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对象是使用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中小学生。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在设计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时,应该分层次地去设计,对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要注意各阶段的评价标准之间要有连续性,构成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灵活使用评价工具,使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都要有所体现,不能只看最后的体育测试成绩。

3.3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指标

考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时应该按照评价内容扩大化趋势和课标本身的要求去设计。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知识、技能进行评价,更要注重民族体育项目对学生运动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制定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指标时,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操作。另外,课标在制定目标时也是按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与价值观的变化、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些维度去设计的,我们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的标准,也符合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

依据2012年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大方面的评价指标。为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鼓励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另外加上努力进步程度这一方面的评价指标。我们又对具备高级职称资格的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专家效度咨询,分别对这五大方面及其里面的二级指标所应占的比重进行了讨论,最后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指标及其比重关系。具体情况是:评价内容的总分是100分。第一个大项指标“运动参与”占15%,共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学习态度(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自觉锻炼等)占5分;兴趣、爱好、习惯养成占5分;出勤率占5分。第二个大项指标“运动技能水平”占30%,共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民族风情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知识占8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与方法占8分;拓展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思想及运动精神占7分;具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占7分。第三个大项指标“身体健康”占20%,共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与能力占5分;懂得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占5分;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占5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占5分。第四个大项指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占20%,共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在体育学习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占5分;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并与同伴和谐相处占5分;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稳定程度占5分;良好的体育道德占5分。第五个大项指标“努力进步程度”占15%,共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具有进取精神,不干落后占5分;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进步占5分;克服困难,尽力完成教学任务占5分。

3.4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表1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

考虑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质性评价方法。因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是国家体育课程的补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还不能占据主要地位,我们在评价时采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同时,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情感态度、心理适应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使命,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也是采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适。我们已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级其各自所占的比重,可以采用评价表的形式把以上评价指标囊括其中。采用等级评价的定性评价形式,分别对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设计,以“运动参与”这一大项指标为例,可见表1所示:

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范文3

关键词 课程评价 学校本位课程 课程评价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发源于学校,以学校为中心,以教育人员为行动的主体,强调学校的责任和力量,为确保课程的发展的品质,评价成为课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将阐述学校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提出学校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途径。

1学校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

课程依循不同的理解角度而存在许多层次,包括理想课程、官方公布的正式课程、教师理解的知觉课程、教学实际执行的运作课程、学生实际学到的经验课程。课程评价可由国家、地方教育部门的层次来执行,也可以由学校或学校内部课程组织、甚至以班级为单位的层次来实施。张嘉育、黄政杰认为,学校本位课程评价为发生在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活动,亦即由学校成员统筹规划,对学校的课程发展过程或课程成品进行系统而有计划的资料收集与分析,以诊断学校课程的问题,引导课程发展过程,产出优质的课程成品。

2学校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学校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可以从评价范围、评价动力、评价者角色及评价历程等四个向度依次加以诠释。

2.1评价范围:以学校为中心,不以学校为限

学校本位课程评价代表的是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的或以学校为主的,但绝不是学校内部的或以学校为限的。依内外部课程评价的相对性观点,学校内部所有可能担任课程评价者的层级,从教师本身、课程方案设计小组、各学习领域课程小组、学校层级的课程发展委员会等,都存在课程评价的内外部相对性。相对与学校内部,校外尚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外课程专家等各外部课程评价层级。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无法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自身应化为一个自我创生的系统,不断的适应外在环境,为了生存进行再生,为适应需要或有结构变化,而形成学校系统的变革。学校系统应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属于开放的次系统,须与其他系统彼此渗透、对话。

2.2评价动力:以主动学习为原始动力

教师及学校行政人员对评价的意义及其在学校的重要性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误解,在许多评价情境中,学校成员对评价所表现出的抗拒即可能是由误解造成。因此,必须透过学习,使学校成员厘清评价的意涵,并取得评价在学校中角色的共同理解。如缺乏学习的动力,课程评价的意义无法获得学校成员的理解与认同,即使将学校本位课程评价概念的种子带到学校中,亦很难生根发芽。

在学校本位课程评价中,主动学习是须要一些持续动力的,这个动力可能来自专业成长的自我成就感。就学校课程评价的结果而言,一方面能让教师了解课程问题缺失所在,进而谋求改进;另一方面透过对课程的肯定,也能建立教师的信心,且在学校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我检讨课程方案与谋求改进,并时时和其他的课程发展者、课程专家等互动,因此,在无形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

2.3评价者角色:教师在学校本位课程评价中的行动研究角色

评价不只是一种教育管理措施,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研究,即研究者藉由评价了解方案的问题或成效,在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中,教师同时扮演研究者与发展者的角色,成为行动研究的典型,经由评价发现课程发展问题、研拟策略并加以修正,因此,在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过程中,评价与研究是交织在一起的。Grundy更认为课程评价除透过教师自我反省历程以改善课程实践外,更期望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刺激他们注意一些课程议题。在学校本位课程评价中,教师透过“接地气”,经由对课程发展的认知、反省与实践的循环历程,改进学校课程,并促进教师的专业自省与发展,验证课程评价在学校中的行动研究本质,也可以确立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行动研究角色。

2.4评价历程:评价历程中不止歇的沟通与对话

从过去的课程发展经验来看,多数的课程决策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者专家决定,即使在学校中亦多由学校行政者决定,教师及学生只是被告知与执行,真正教育的主体无法参与课程决策,其他的利害关系人如家长、社区等更没有发声的机会,因而课程的规划经常与实际的需求与脉动脱节,致使许多课程改革成为例行的仪式。课程发展若期待有更多的凝聚与共识,并透过评价的历程了解与解决问题,沟通对话是不可或缺的程序。沟通对话能使课程评价更具洞见,并增加评价的有用性。在学校本位课程评价中,必须以沟通对话为基础,而非基于描述的主张与权力的判断,评价者则应期待自己成为课程评价对话中建构的参与者,而非资讯查询或权力参考的提供者。学校本位课程评价须听取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各种看法,基于评价发现,经由沟通对话,开展更多可能性及更多元角度之不同观点的交融,以期更了解学校本位课程发展问题加以解决,并使课程评价更具建设性、更具利用价值。

3学校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途径

3.1学校本位课程评价人员应由学校内部成员担任,必要时再由“外部评价”以补其不足

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范文4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范文5

关键词:校本课程 实施 评价 保障

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它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三级管理政策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各学校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发挥特长,以研究提升专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在主动合作、实践中发展个性。为有效发挥督导评估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笔者现对校本课程管理的督导评估阐述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评价要素

(一)校本课程规划

它是校本课程管理工作的基础,包括开发校本课程的现实需要、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等要素。

(二)校本课程实施

它是校本课程管理工作的重点,要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估,加强校本课程管理的形成性评价。它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纪要、教师培训与课程研究、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三)校本课程评价

良好的评价机制是校本课程管理的强大推动力,它主要包括课程评价、教师实施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

(四)校本课程保障

它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

(五)校本课程成果

它包括学校成果和师生成果。

二、督导评估方法

(一)学校自评

学校自评的主动意识、务实态度和科学精神,是督导评估是否有效的关键。学校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履行组织程序,建立校本课程管理的自我评价制度;要组织教师、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获取对校本课程管理的评价信息,并及时根据评价信息调整发展规划。

(二)督导评估

在自评的基础上,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采取随访和成果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导,关注发展变化,关注因地制宜。对形成特色的学校,实行成果申报制度,采取逐级上报,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对一般性学校,采取随访制度。在督导时,除查阅资料外,重点应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学生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家长、社会对活动开展的满意度,如校本课堂、学生活动展示、家长随机调查等。

评估结束后,要形成一定的文字表述,指出优点、不足及发展方向。对形成特色的,有推广价值的,要及时宣传其成功的做法。

三、督导评估重点

(一)校本课程规划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为前提,符合当地社会文化特点与发展需要,立足于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不求大,重特色,重可行性。对以上需要的评估,必须坚持调查,要有相应的调查数据,并存档。此外,还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在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并且课程结构要合理。

(二)校本课程实施

依据课程规划有步骤地实施校本课程。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流程,形成大事纪要,备有文字和图片资料,便于查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或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供必要的有效培训,努力创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引领教师申报开发课题。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完善课程纲要,撰写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形成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查阅资料),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具体有弹性。校本课程还应进入班级课程表,形成学生选修目录。校本课程实施方式要遵循教育规律,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除课堂授课外,要采取兴趣小组、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发展特长提供机会。此外,还要有相应的文字、图片资料备查。

(三)校本课程评价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及其社会各界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机制,形成不同层次的评价量表。创造必要的机会,让他们参与课程评价,形成反馈意见。

教师实施评价分自评和他评两个方面。自评主要通过教师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实施过程,梳理实施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教师还要撰写总结或进行行为反思。他评主要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测评,要有测评数据记录。

学生学习评价分两部分:一是将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与校本课程学习评价结合起来,内容包括我的课程故事、作品集、学期发展评价(从小组、教师、家长三个方面对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形成量表)等。二是活动展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举办作品展览,撰写活动记录等。

评价要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有相应的奖励办法。对校本课程评价的评估,重点通过座谈、操作、展示等方式了解教师、学生的发展情况。

(四)校本课程保障

学校应成立校本课程委员会。校本课程委员会除校长、相关教师群体、学生外,还要吸收课程代表、家长代表和社会代表参加。校本委员会主要负责制订《校本课程规划》以及相配套的各项计划、方案、制度,审议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协调各项工作,指导与评估课程实施。教导处负责编制课程表,组织实施各门课程,反馈纠正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制度保障。要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完善各项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如课程审议制度、评价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等。

2.资源保障。要有效调动学校及当地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加强相关活动场所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设备,确保经费投入,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五)校本课程成果

1.学校成果。已经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影响或予以推广。

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范文6

论文摘要:对课程组织的定位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1)课程组织就是自己编教材;2)课程内容局限于学科性内容和规范性内容;3)部分教师把国家课程等同于必修课程或正式课程,把校本课程等同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或非正式课程。

对校本课程组织的准确“定位”,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师生的实际需要,而这些需要会因时因地而不同并且具有很强的变化性。所以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不会像国家课程那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将其编写成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学校应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因而校本课程开发并不主张一定要编制学生统一使用的教材,如果盲目跟风,热衷于编写所谓的“校本教材”,不仅会限制师生的教学创造性,而且会大大提高课程的成本,增加师生的负担。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家课程过于统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等问题,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多地反映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等。

第三,校本课程一般都是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课程,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还可以是综合课程。尽管在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更多地属于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更多地属于活动课程或选修课程,但不能绝以化,也就是说,校本课程也可以作为必修课程和正式课程。

4.对课程实施的“定位”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真正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的过程,也是检验校本课程质量的过程。因此,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错误的做法:

第一,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自身开发的课程,教师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老师甚至为了取得自己想要的课程实施效果,而随意地改变课程的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使得原有的课程规划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也使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陷入了无序的状态之中。

第二,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包括忠实取向、适应或改编取向和创生取向三种类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仍习惯于像对待国家课程一样,采取“忠实取向”,在校本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确定以后,就完全按照之前预定的步骤和设定的目标进行实施,将课程能否顺利实施作为目标,只要课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就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而较少地考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真实感受和收获。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有规划,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以情境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由于开发主体是单个学校中的领导和教师,受学校资源和开发者能力水平的限制,开发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开发出真正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地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的组织形式进行重新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征求家长、社会人士、课程专家等的意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换句话说,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调整。当然,课程实施的关键还在于要将课程的实施真正定位于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了解他们的感受,千万不能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5.对课程评价的“定位”

校本课程评价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关系到校本课程的质量,关系到校本课程的实施乃至推广。对课程评价的“定位”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1)将课程评价仅仅理解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2)评价模式单一,过于倾向目标达成模式;3)评价主体集中于学校领导和个别权威教师两个层面上。

对课程评价的准确“定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价值的“定位”

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不过,在上述三个追求当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这些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指向,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它最根本的目的,前两者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的发展。

(2)评价主体的“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外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也不是仅由少数权威专家和领导参与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有关课程开发的民主开放的决策过程,即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体现出多元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社区人员都应成为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

(3)评价过程和形式的“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应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并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的和持续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所关注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内容上也应有所不同。课程评价的形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将校本课程评价定位于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的评价”,并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检测出课程质量的高低。比如有的课程虽然很容易得到顺利实施,课程目标也很容易达成,但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地得到发展,那么它就不能称得上是好的校本课程。而有的校本课程的目标虽然没能实现,但如果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得到了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调整,或许它就能成为好的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评价定位于“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还有利于我们发现一些隐性的校本课程。

(4)评价内容的“定位”

校本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与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评估等。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时不可只偏向于一方面。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科研活动,切不可随意地进行。只有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准确的定位,寻找到突破口,使每个环节都能正常运行,才能确保整个开发过程得以顺利、有序、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