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1

实施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

笔者所在校是一所以成人教育为主、兼及中专教育的地方高等学校,实施本科、大专、电视中专、职业高中等学历教育和各类短期培训。学校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充分认识到:单纯的国家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迫切任务。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新的课程板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它的开发与实施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践行,形成了笔者所在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笔者所在校以“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力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力争使学校成为职教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在这方面,学校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既要学好基础知识,又要学会操作技能;既要掌握学习方法,又要发展创造思维;既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又要学会合作与交流。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积极探讨,认真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觉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三是要求学生根据个性发展的独特性,积极参与选拔和竞争,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善于分析研究,提出合理化、个性化的问题。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办学,校本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舞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没有教师的参与就没有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教师的努力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壮大。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应是一个研究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反思、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活动空间上,教师应是一个策划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应是一个服务者,校本教材的设计要力求系统化、通俗化。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是一个合作者,要能营造一个接纳的、积极的、宽容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是一个促进者,要用自己的一片诚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德。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它为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的成长取决于教师的培育,而最终归结于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发展,就要对外交流,就要将自己的特色与外界的发展趋势融会贯通,就要与其它学校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为学校的对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窗口。就笔者所在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而言,侧重于三个方面的追求:一是追求特色办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的特色办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二是追求科研办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提供了载体。三是追求灵活办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办学行动的灵活性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就在于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办学是结果。

实施创新教育的客观需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发展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学校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力争用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创设具有职业教育显著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与学校其它课程的融合是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是较高层次上的学科渗透与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有完整的学科框架,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完整思路。所以,学校要从时展的高度,从师生教学互动的需要,从学校办学特色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开发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视为素质教育深化的过程,视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向“深水区”发展的过程。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确定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第二,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等个性特点,适应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第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师生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第四,充分体现开放教育的特色。开放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的一个崭新的办学模式。学校根据教育部与中央电大“边研究、边实践、边产出、边总结”的开放教育试点部署,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开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学导多元互动的良好氛围。

推动社会事业的繁荣与兴盛

电大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作为江苏电大的二级学院更需要把握发展机遇,明确办学方向,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自觉为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为此,学校始终坚持对教师首先实行校本培训。一是积极开展课题引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按照“办学思想与时俱进,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办学成果与时俱增”的指导思想,使开放教育迅速形成良好态势,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二是开展“青蓝工程”结对互助,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结对,学校组织教师开公开课、观摩课,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知识竞赛,使全体教师在竞争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三是积极开展自我反思,实现教师与自我的心灵对话,共同走进“反思不止,进取无尽,收益无穷”的广阔天地。学校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辅导报告、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作风务实、个性鲜明、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以弘扬学校办学特色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是一种最具民主性、群众性和个性化的课程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实现了教育教学的优化配置与资源共享,使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增值效应,构建了一种宽容、平等、开放式的教育教学平台,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与电大精神。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2

关键词: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理论

(一)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cMullen,I.)两位学者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首先提出并阐述的。他们都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

本文认为,通信高职校本课程是指通信高职院校为满足其学生就业需要,而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具有3个特性:(1)独特性,以校为本,人无我有。它是其他学校没有开发的新颖、独特的课程,其他学校也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课程;或者说即使其他学校有,校本课程要更优更强。学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校本课程的根本出发点。(2)综合实践性,以就业为导向,摆脱学科痕迹,体现多门学科的综合,满足职业要求,有很强的实用性。(3)先进性,高职校本课程以“船小好调头”的特点,能够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较强的时代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滞后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

基础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本自然主义”取向 ,而是以“就业导向为本”的职业取向和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学校特色的构建。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基于通信市场紧缺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必修课,是国家和省规定课程的有机补充。

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既不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活动课”和“选修课”的改头换面,也不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删、改、增、并,“零打碎敲”式地对课程的改编、整合、补充与拓展,更不是尖子生培养的提高性课程。而是基于就业驱动、学校优势、社区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具有“独特性、综合实践性、先进性”的课程 ,它是学校积极主动应对通信市场需求变动而进行课程变革的产物。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

(一)CBE课程开发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加拿大 CBE的DACUM课程开发方法,这种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优秀的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实施,首先采用职业分析法,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和说明,然后由课程专家根据各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融合,按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加以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最后把这些课程模块按一定方式组合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VOCSCUM课程开发

VOCSCUM是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的,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3个课程层面,宏观课程指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其表现形式为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中观课程指一个专业中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重点指一个课程链路的课程集合,也称链路课程,有时一个链路课程可构成一个课程模块。微观课程指教师教授的一门课程,在学科课程中常称为科目课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采用的课程范型较多,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目课程,因此,VOCSCUM课程中称微观课程为单元课程。单元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VOCSCUM课程类型主要指单元课程的分类,单元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即专门技术课程、延展知识课程、通识课程;也可分成四类,即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通识课程。

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包括作为课程开发基础的行业分析,以及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又可分为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开发、单元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综上,通过课程开发方法,把课程模式、课程设置原则变成可操作的形式和程序。本文把VOCSCUM课程开发绘制如图1所示。

在上述就业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概念的指引下,综合运用CBE课程开发方法和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结合通信行业和校本特点,笔者所在的通信高职尝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三、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课程开发步骤如图2所示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能力素质模型是指能够针对特定的组织、族群、角色来区分绩效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能力素质架构和标准。电信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架构由素质、能力和技能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素质指员工基本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身体心理3个模块;能力指员工通用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从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4个模块。技能指员工专业职业技能,从通信市场营销专业方向而言,包括通信法律常识、业务处理能力、电话沟通能力、生产运行能力、营销创新能力5个模块。

围绕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发展这条主线,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通信行业的职业岗位职责和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能力素质的筛选,明确职业岗位的素质、能力、技能结构。在建立素质、能力、技能模型架构的基础上,分别对模型中涉及的每一项素质、能力、技能指标进行了层级分解和具体描述,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能力素质要求。层级描述可以作为判别学生该项能力素质高低的行为标准,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课程开发

我们在通信类高职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上,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突出高职特色,开发出各个专业方向的素质、能力、技能分解表,针对关键职业岗位能力设计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由行业专家、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针对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特别注意综合实训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开发,提高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习惯。根据行业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正确把握基础性与先进性、系统性与适用性的关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将基本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纳入教学内容,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职业技能鉴定为小结的教学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

(三)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式

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提高基本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职业技能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以通信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的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为例,具体素质能力、学习模块、单元课程及实现途径如表1所示。

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内容、实现途径与实训教学、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实现内容与过程一体化;利于学生将实训、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转换为专业职业技能、通用职业能力,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能够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经验、获取理论知识。

四、结束与展望

以上仅是本文在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粗略总结,还需要众多学者研究者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以后的研究热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室―实验室―车间(营业厅)一体化校企全面合作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订单式”培养 ,针对企业“订单”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注重建设融理论实践、课堂工厂于一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4.与“毕业生召回培训制度”配合的,针对生产过程中问题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5.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以考取证书资格证书为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仲肇森.基于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程代来.交通高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8.

[3]王海梅.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9.

[4]肖争鸣.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132-133.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3

同志提出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方针,学校担负着中华民族复新的重任,更应坚持“以法治教”、“以法治校”,为使每位教职工深刻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自觉地以法治教,全校才能以法治校。因此本学期中,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利用政治学习及工会活动时间,要积极加强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四五普法”重要性教育及<教育法>、<教师法>、<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文件的学习,利用工会活动开展有关法制知识的考试,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法制观念,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以法执教,并真正以良好的师标形象育人。

二、利用各种渠道,努力实施法制教育

1、积极宣传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班主任是实施法制教育及活动的骨干力量,提高班主任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十分重要。因此,要利用班主任会议积极宣传组织学习,使班主任充分和深刻认识强化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经常、持久、深入地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并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利用班、团、队活动及校本课程开展各种法制教育及活动

本学期各年级以<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以案释法100例>、<警钟长鸣人更醒>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同时政教处及时印发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给班主任作教育之用。

3、利用宣传栏开展“法制宣传栏”

会同综治办继续搞好“法制宣传栏”,定期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禁毒教育等法制教育内容及图片,同时刊出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及无声的教育,同时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

4、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5、召开法制教育报告大会1-2次

6、利用校本课程各班组织收看<让孩子远离犯罪>的影片。

7、积极与德育基地奔牛影剧院联系,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法制教育及“珍爱生命、远离”的影片。

8、利用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法制教育,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多项法制教育主题活动

1、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开展“告别三室一厅一吧”及“健康文明上网”签名活动。

2、初一年级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

3、结合法制教育内容,开展“做一个合格小公民”、“法在我心中”、“远离、珍爱生命”、“少年法庭”等主题班、团、队活动,使法制教育进一步形象生动化。

4、开展“我与法同行”等法制教育征文竞赛。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4

【关键词】课程整合;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2000年教育部提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来,全国各地引发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课程整合与校校通、信息技术教学等一样,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与焦点。学校要真正意义上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与目的,应该基于平时的教与学、平时的学生活动等。只有立足于平时的教与学、平时的学生活动,才能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全面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改革。

一、立足随堂课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

(一)各学科找准实践的切入点,确定实践的模式,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各学科中,不是每个学习主题都能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因此,要在学期初对学科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的钻研和分析,整理出每个年级、每门学科中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主题,并列出此主题的切入点、建议使用的相关模式以及实践尝试的时间,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连接于最佳整合纽带上。再根据切入点,确定实践的模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在确定实践模式的同时,也应该确定实践的场所,是在配有计算机与大屏幕的教室,或在多台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场所上课。然后备课组共同开展教学设计。

(二)使用网络资源管理平台,收集与整理教学与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各学科定出主题后,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主题的切入点寻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背景资料、内容拓展、互动插件等。不仅收集相关的网络资源,还提供了一些如何在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中使用这些网络资源的建议,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平台整理收集到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平台由技术人员开发,教师只要学会使用平台上传与使用网络资源。其他教师便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网络资源管理平台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加以设计整合,达到网络资源的共享。

(三)基于网络资源,以行动研究开展整合实践

找到了整合的切入点及有关网络资源后,应当将其落实于课堂实践,应该在各学科中开展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行动研究。

(四)基于学校博客,课后开展反思与回复

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遇到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与讨论。课后开展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通过博客这一社会软件工具,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与问题发表出来,其他教师及时进行回复讨论。

二、立足日常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

(一)基于网络资源运用的德育活动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在网络上逐渐开辟德育教育基地,运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德育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 结合BLOG叙事形式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网上德育教育基地中,开设“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栏目。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分“明礼诚信篇”、“勤奋好学篇”、“惩恶扬善篇”、“爱国守法篇”等版块,分别上传相关篇目的美德故事视频网络资源,以叙事形式,结合校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在看完故事后,围绕主题在班级中开展讨论,并以叙事形式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校德育中华传统美德BLOG上发表。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还可以进行互相回复、交流,这种形式满足了学生对网络交流的需求。

⑵ 让网上法制动漫片走进法制教育

动漫对中小学生有抵挡不住的诱惑,作为德育教育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网络德育基地中引进法制动漫片资源,片中将法制教育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主题,编配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种法制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抽象、枯燥、乏味、教条式说教等弊端,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能帮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⑶在网络德育教育基地上开辟“五个一百”栏目

对学生爱国主义歌曲的教唱,采用FLASH的形式,在网络德育教育基地上开辟“五个一百”栏目。这种形式,学生不但能欣赏到充满意境的画面,而且屏幕上有歌曲的字幕,方便学生自学,避免了传统广播教唱中时空阻隔的弊端。除此之外,在“网络德育教育基地”上还可以开辟“心理活动课”、“安全教育”等栏目,其宗旨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适宜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有序的德育教育,让学校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开展学校德育教育。

(二)基于网络资源运用的社团活动

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社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社团活动,如:书法、绘画等。另一类是基于网络资源运用的探究社团活动,其是借助网络资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管雪,秦赛玉.区域联盟下网络校本课程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

[2] 李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6).

[3] 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8).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5

《规划》明确,教育系统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优势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内容系统深入、形式生动多样、效果扎实显著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和法治实践,切实提高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公务员、校长、教师、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与氛围,进一步提高教育部门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的水平与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落实法制教育课时与经费

《规划》指出,要着力解决法制教育在课时安排、师资配备与培训、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落实国家普法规划关于中小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要求,真正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进入课堂主渠道,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明确,要科学规划、系统安排各教育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与体系,按照法治理念、法律常识、一般性法律知识和专门性法律知识的梯度,循序渐进安排相应教育内容,着重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突出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养成。

探索以法制教育统筹专题教育

《规划》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法制教育内容。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消防、禁毒、国防、知识产权等专题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在地方或者校本课程中增加法制教育或者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探索以法制教育统筹、整合各种专题教育的形式与途径。

《规划》进一步明确对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学理论、法律知识的教学要求;鼓励高等学校重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开展以提高法律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鼓励高等学校发挥法学专业教育的资源优势,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和社会普法工作,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持。

入学考试将增加法治理念内容

《规划》提出,逐步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知识纳入对学生知识和综合素质考察的范畴。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入学考试中适当增加反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宪法知识、基本法律原则及常识的内容,引导学校重视开展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关注社会法治实践。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73―01

一、现行中职学校农林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地方特色。中职农林专业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大多都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之间仍是相互独立的传统模式,相关性、连贯性不强。课程设置大多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忽视了学校所在地区经济产业特点,无法真正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课程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作用。

2.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高。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实践的联系,课程被人为地分割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而导致理论和实践教学分离,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符号的讲授,很早以前就受到强烈批评的在教室里教个体种田的教学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

3.课程结构繁琐,内容繁难、陈旧。课程太多且自成系统,导致不少学科内容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应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变化,所学技能落后于市场需求。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

4.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训练,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呆板,缺乏创新性,忽视职业教育的实训和实践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二、中职农林专业基于项目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分析课程理念,确定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以企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基础,进行企业岗位需求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根据岗位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分析工作任务,确定能力标准。通过与在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和管理的技术专家密切合作,分析学生要从事的职业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步骤。根据分析整理出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再按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工作项目是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职业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动作、行为和所需要的知识。

3.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筛选专业课程和普通文化课。普通文化课门类设计参照普通教育课程框架设置。专业课程门类设计时课程边界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工作项目的划分。专业课项目课程要求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学科课程)设置课程门类。

课程体系建立之后,需按照课程容量安排课时,制定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要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即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课程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学习中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分析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打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按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课程内容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编排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分析完成每个项目必备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课程实施要求和评价方法,制定出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5.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根据“用工作任务引领理论知识,用典型产品引领工作任务”的原则,依据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标准和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课程校本教材编写方案,指导校本教材编写。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大致包含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实践操作、问题探究、知识拓展、练习等几部分。此外,还应完成与教材相配套的知识点积件、多媒体课件、动画、微课、试题、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