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1

[摘 要]随着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和员工等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将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中国汽车行业,对2005年至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6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检验这一理论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的适用性。

[关键词]非财务利益相关者 资本结构 汽车行业

一、前言

公司的资本结构会对公司的融资成本、市场价值、治理结构、资本运作以及并购、行业竞争力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通常应当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从而确定最优资本结构一直是人们在财务理论和实践中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包括净收益理论、营业净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的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到包括最初的MM定理、修正的MM定理和米勒模型的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及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啄序融资理论等,学术界产生了许多解释公司资本结构决策行为的理论和假说。这些理论在基于股东、债权人、经理及政府之间所形成的显性契约的基础上研究了税盾、破产成本、信息对称、成本等问题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一研究领域产生了一个新的分支――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它主要研究了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消费者、员工等,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虽然相对于经理、股东、债权人等财务利益相关者而言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并没有直接的决策权,但“基于专用性投资以及隐形契约的作用机理,公司的债务水平会作为一个承诺机制和谈判力向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发送信号, 以解决非财务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问题”(蔡玉 2008)。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会将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可知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而汽车行业作为一个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量大、对供应商以及专业技术员工依赖程度高、消费者对其产品售后服务要求高的行业,理应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典型。许多实证结果表明欧美汽车行业的资本结构受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的因素所影响。

在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汽车正以飞快的速度进入家庭,从而带动我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汽车产业呈爆发式增长,产销规模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年均增幅,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然而,在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资本结构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否适用,我国汽车行业资本结构决策是否考虑了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的因素还有待研究。本文采用2005年至2010年汽车行业面板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检验这一理论在我国当前背景下的适用性,并进一步拓展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模型设计

1.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非日常生活用品分类下的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分类标准采用全球行业分类标准。共选取68家上市公司,以 2005年度至2010年度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本文数据选取自锐思金融数据库,分析软件为Eviews6.0。

2.理论基础

(1)消费者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Timan(1984)认为对于那些生产耐用品或具有独特性产品的公司来讲,如果他们面临破产,他们将把一部分破产成本强加给他的消费者。因为一旦公司破产,消费者将无法得到所购买产品的后续服务以及产品维修所需要的零部件。而这些破产成本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转嫁给公司股东。比如,消费者会要求公司把产品价格降得很低。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70年代的克莱斯勒。当时公司因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因此一些顾客不愿购买该公司生产的汽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克莱斯勒不得不折价出售轿车和卡车。据估计,1979年克莱斯勒仅因为折价出售产品就损失了大约4.31亿美元的销售毛利,大约相当于当时股票市值的56%。因此,那些生产耐用品或具有独特性产品的公司通常会限制其负债水平。

Maksimovic 和 Titman (1991)扩展Timan(1984)先前提出的观点,认为即便是那些生产非独特性产品,以及非耐用品的公司,其资本结构也可能会因为上述同样的作用而受到影响。他们认为那些能够很容易控制产品质量,而且产品的质量只有通过购买使用后才能被消费者辨别的公司通常会保持较低的负债水平。因为他们注意到即便公司破产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消费者也不愿意同这样的公司打交道。而且Mene′ndez (1997) 发现,对于某些产业,虽然公司的产品信誉会增加其债权融资能力。但另一方面,如果公司一旦陷入了财务困境,他们确实会通过采用降低产品质量的手段来避免破产。

(2)供应商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Banerjee,Dasgupta,和 Kim (2007)认为,对于生产专业化产品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如果它很大一部分生产要素都需要从其所依赖的特定供货商处获得,那么这可能意味着供货商需要对该企业进行部分专门性投资。如果这个企业负债水平很高,那么他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比较大,更容易因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面临破产。而一旦企业破产,其供应商将因为为该企业投入的专门性资产难以改变用途而遭受损失。而且高负债企业由于资金受到更多的束缚更容易发生拖欠行为。因此对于高负债企业,供货商通常会避免对其进行专门性投资,而且会对其实行比较严格的信用政策,比如收取一定的保证金或者降低信用额度等。这样会提高企业的采购成本从而降低企业获利能力。因此企业通常会保持一个比较保守的资本结构。

(3)员工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Timan(1984)认为如果一个公司有破产的可能,那么其潜在的雇员会尽量避免选择在这里工作。因为一个即将破产的公司不会为员工提供工作保障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而相对于其他公司而言,生产耐用品或具有独特性产品的公司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性更强,因此这类公司通常会限制其负债水平。

Maksimovic和 Titman (1991)认为财务困境能够促使公司不遵守之前与员工达成的隐形契约。比如,为了避免破产,一个高负债且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很可能会通过削减与员工福利待遇相关的成本来增加它的现金流。而理性的雇员通常会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会要求一个比较高的工资福利水平,这将导致公司价值的减少。所以他们认为公司应该保持一个较低的负债比例。

Sarig (1998) 使用讨价还价模型论证了专业化供给的人力资本的工资要求与公司财务杠杆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对于那些具备同等专业技术水平的员工而言,就职于高负债公司的员工比那些就职于负债水平较低公司的员工在与公司谈判时更具有优势。因为高负债公司更加容易因为这些专业人员的离职而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加快其破产速度。因此,那些有高度专业化员工的公司通常会保持一个较低的负债水平,以便保护他们能够对抗这些员工在的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并且不被这些员工所威胁。

3.变量设计及研究假设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汽车行业的具体情况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披露情况,本文选取如下指标作为替代变量度量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并提出假设。所选取的变量及理论预测如表1所示。

(1)以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度量资本结构并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

(2)由于企业自行研发的研发支出没有资本化的部分计入了研发支出科目,而资本化部分计入无形资产科目,且企业通过购入、投资者投入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专利权计入了无形资产科目,因此本文使用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合计数与总资产的比值衡量企业产品的独特性。并且企业生产的产品越独特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的后续服务也越独特,消费者也越关注该企业的续存性。因此企业应当保持较低的财务杠杆。所以预计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

(3)由于我国汽车行业自主研发投入不足,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现象严重,而且汽车行业机器设备占固定资产的比重很大,大约为50%至70%,因此本文选取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值辅助衡量产品的独特性程度。并根据已有理论预计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

(4)由于汽车行业的售后维修属于产品质量保证,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时附有的预期责任,在销售成立时确认为一种预计负债,同时作为销售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待以后期间确实发生维修支出时冲减预计负债科目。因此本文用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值衡量企业承诺的,也是消费者预期所需要的后续服务提供程度。消费者所需的后续服务越多,对后续服务越在意,越担心会因为企业破产而得不到相应的服务或需要更新的零配件,因此也越关注企业的资本结构。所以预计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

(5)企业采购越集中说明它对其供应商依赖程度越强,供应商很可能为该企业投入了部分专用性资产。而企业财务杠杆越高,企业违背其与供应商之间的契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供应商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所要求的补偿也就越多,从而企业的采购成本也就越大,为此企业需要控制其财务杠杆比例。因此本文用从前五名供应商处合计采购金额比例衡量供应商的专用性资产投资程度,并认为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6)企业赊购比例越大说明企业对其供应商依赖程度越大。因为一旦供货商拒绝对该企业赊销产品,该企业将很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此企业在确定财务杠杆时会考虑供应商的因素而限制负债比例,因此赊购比例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本文用应付账款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衡量企业的赊购程度。

(7)若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高,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因此决定目标资本结构时会减少考虑供应商的因素,财务杠杆可能会有所提高。本文用长期股权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衡量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并认为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8)本文用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占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比重衡量员工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重要程度越高,其在与企业的谈判中就越具有优势地位,对企业的威胁也越大,从而企业越应当保持较低的财务杠杆,一方面避免潜在员工的流失,另一方面减少员工对企业的威胁。因此认为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

(9)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企业资本结构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用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衡量企业盈利能力,以此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表1 变量设计及预期结果

4.面板数据模型

经检验确定本文使用的模型形式如下:

Yit=αit+β’itX’it+υit

i=1,2,…68 t=1,2,…6

Yit为第i个企业第t期的资产负债率;αit为常数向量,且αit可分解为α+α*it 其中α表示均值截矩项,α*it表示截面个体截矩项;β’it=(β1it,β2it,…β8it),为参数向量; X’it=( X 1it,X2it,…X8it),为解释变量,包括检验变量和控制变量。υit为随机扰动项。

三、样本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选取的68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及8个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汽车行业2005年至2010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4.204%,资产负债率从2005年至2007年间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起资产负债率逐年下降。

四、回归分析结果

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为:

表3 变量描述统计量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Adjusted R-squared为0.947772,说明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整体整体拟合效果良好;F-statistic 为47.81862而且Prob(F-statistic)为0.00000说明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明显;Durbin-Watson 统计量为1.737166,接近2,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衡量产品独特性的指标之一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FAR)对资本结构的确定影响不显著,而另一指标无形资产和研发支出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RDI)在0.01水平上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但与理论假设相反。这一结果说明中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并未从所生产产品的独特性角度考虑消费者的因素。这和我国汽车市场当前形势有关。一方面,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正稳步提高,而且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偏低,因此目前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并未到达需求接近饱和而需要极力争取消费者的阶段。另一方面,因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关系着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投入不足,自主研发实力亟待增强,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企业更关注资金的筹集问题。

作为衡量为消费者提供后续服务程度的变量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SER在0.01水平上与财务杠杆显著负相关,与理论假设一致,证实了Titman等人的观点,说明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从隐性契约的角度考虑到消费者对售后服务要求比较高,而且关注企业的续存性。因此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考虑了消费者的因素。

作为采购集中度的替代变量前五名供货商的供货比例(PC)在回归结果中不显著,假设没有得到检验。而作为企业赊购程度的替代变量应付账款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值RAP在回归结果中在0.01水平上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衡量纵向一体化程度的指标RLTEI与资本结构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赊购程度以及纵向一体化程度两个指标虽然都与被解释变量显著相关,但符号与假设相反。衡量供货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的三个指标都未能得到证实,说明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并未考虑供应商的因素。

衡量员工谈判能力的替代变量支付给职工的现金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之比RSP与企业财务杠杆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前提假设一致,说明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考虑了员工的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快速扩张导致汽车工业人才,特别是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适用性人才极度匮乏,从而大大提高了汽车行业员工的谈判能力的原因。

作为控制变量的盈利能力与财务杠杆在0.1水平上负相关,验证了前面的假设及已有的理论。

五、结论

自资本结构理论形成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在由显性契约界定的,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和政府的范畴之内研究了财务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资本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和员工等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中国汽车行业,通过对2005年至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68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没有考虑其产品的独特性以及供应商的因素。但由于汽车做为一种耐用消费品消费者比较注重其售后服务,因此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考虑了消费者的因素。另外,由于中国汽车行业处在快速扩张、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阶段,因此专业人才的谈判力对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汽车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更是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较股票市场更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而且国家对产业债持相对鼓励的态度,因此一些企业不惜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以及舆论压力而进行大举的债权融资。甚至一些企业因为大量的发行债券而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许从短期来看这并未引起非财务利益相关者产生某些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反应。但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逐步成熟,消费者、供应商以及员工等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对汽车行业的整体认知程度逐步加深,过度的负债很可能会对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原材料及零配件的供应,以及生产、研发、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所需专业人才的招募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绝不应忽视过高的负债比例会给非财务利益相关者传递消极信号从而引起不良效应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Titman,S.(1984). The effe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a firm’s liquidation decis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 137151

[2]Maksimovic,V., Titman, S. (1991). Financial policy and reputation for product quality.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4, 175200

[3]Mene′ndez,E. J. (1997). Explaining firm capital structure from product and labour markets:The Spanish evidence. Working Paper. Universidad de Oviedo. Oviedo

[4]Banerjee,S., Dasgupta, S., Kim, Y. (2007).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and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Kowloon7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Sarig, O. H. (1998). The effect of leverage on bargaining with corporation. Financial Review, 33, 116

[6]蔡玉.非财务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资本结构: 一个综述[J].财贸研究,2008(1):141-146

[7]肖作平,廖理. 非财务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资本结构选择――一个动态调整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 2010(10):85-95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2

一、专业介绍的必要性据调查,刚入大学的新生对将要所学专业有明确认识的不足1%,大部分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是根据专业名称的字面意思加个人想象,或者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填报的,自身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我们高校需要在大学四年对学生进行一系列专业介绍,即根据各年级阶段的特点,有目的、有层次地推进专业介绍。具体来说,专业介绍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从宏观层面来讲,专业介绍是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学知识的前提。通过专业介绍,学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所学专业的有关知识以及就业方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本专业的学习中,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关方面知识的实践与学习。

2.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专业介绍,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专业方面的疑难问题不一样,这时开展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介绍很有必要,可以尽量消除同学心中的疑问,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学习中。

3.通过专业介绍,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在今后的求职中所需要的一些证件和辅助知识,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目标更明确,课余时间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

4.具体详细的专业介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一定的帮助,帮助他们规划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以及培养今后就业规划方面的知识。

5.专业介绍提供给领导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同学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样可以更方便直观地咨询与解决问题。

二、专业介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只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请该专业学术带头人用2~4学时搞一次专业介绍,一般都是针对本专业,从专业负责人、专业概况(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时间和历史沿革、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科研与教学成果、培养质量、专业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介绍。这样的介绍在其他高校中也普遍存在,甚至更简略。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还没有脱离高中思维的新生来说,无疑是听天书。经过调查发现,经过这样的专业介绍后的新生,对于本专业的了解不到10%,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而通过专业介绍获得指导的更是少之又少,学生还是不知道自己的大学生活应该怎样过,特别是在专业方面,更是没有自主性,这就难免导致学风差、学生挂科多、混日子现象严重。

三、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介绍体系设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介绍应该以时间为线索,以课程挖掘为思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即大学每一学年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至少开展一次专业介绍,使其慢慢融入到学生的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创新,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并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又可以帮助他们设计学业生涯,有目的地走好大学四年的每一阶段。

一年级第一学期:主要介绍专业的整体情况,让新生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发展方向、所涉及的课程、自身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对大学四年有一个简单的概略规划,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由于新生们对大学生活还不适应,让他们马上融入到大学的学习中很有难度,而且经常会出现高中时的那种没有效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因此,这时候的专业介绍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以及学习方法的调整,以便学生能够尽快转换高中到大学的角色。具体来说,此时的专业介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专业负责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情况、教学模式、所涉及的学科进行详细的介绍。其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可以介绍一些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做一下动员,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要做到学以致用。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的专业介绍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引导学生入门的介绍,这对于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与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另外,介绍人的资质、口才等也会影响专业介绍的效果。一场精彩的专业介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对工商管理专业产生浓厚兴趣,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二年级第一学期:新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几乎熟悉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已经顺利渡过了大学的磨合期,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他们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工商管理专业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和较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所以至少应该知道了两个问题:第一,学什么?第二,怎么学?因此到了大二,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更加具体,不再仅仅满足于期末考试过关,而是希望能在学好工商管理的基础上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更远的考研做好铺垫。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一变化,教学目标也应该水涨船高。在这一学年学院相继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充分挖掘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的内涵,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好这些课程。同时,专业课老师应着重介绍几门主要课程在他们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地位以及在考研、就业中的影响,并有意识地给予课程设计指导,针对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给学生做一个明确的规划与点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最终的目的是,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像抛弃拐棍一样逐渐放弃对老师的完全依赖性,变自发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贯穿始终。

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的变化一定会带来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化。而大三这一学年几乎全是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专业课程多,各有各的特点,也相对较难,一些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致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此时的专业介绍应该更有针对性,比如介绍开设某一课程的目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邀请上届优秀的学生讲解他们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与经验,以这样一种很亲近的方式,让学生在无形中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这一学年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特殊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是对大学生活与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大部分人开始关注考研、就业问题,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事情也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些时候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空谈教学方法其实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与缘木求鱼无异。

因此,针对这一阶段的特点,设计更适合本专业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了解学生大致的学习心理,只有知道他要什么,才能给什么。且适当介绍哪些专业类的证书更适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好专业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考研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大三专业课程的学习很重要,专业方面的介绍必不可少。在考研方面,分析各高校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的实力及考研难易,有针对性地为大家提供指导。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01-03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开始招生,各高校因其就业市场广阔而纷纷开设此专业。经历十多年培养实践,很多高校面临“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在社会需求旺盛的同时,高校却普遍存在“供应过剩”现象。很多非财经类的普通高校所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财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滑坡,导致进一步扩大投资信心不足,专业建设滞步不前。所以,分析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状况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的对策,是破解目前困扰全国普通高校财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困扰的重要课题。

一、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现状

1.财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绝大多数高校在财管专业办学经验、专业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就业市场培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会计学专业。目前,全国共有400多所院校开设财管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达600万人左右,并仍保持增长趋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4年首批招生财管专业,仅有百余名学生,分两个行政班教学。近年来招生计划都在100人左右,但实际招收(含专业调整)规模会大有突破。可以说,对承担本科大众化教育重要任务的普通高校,财管专业始终是其创收的“重点专业”。从培养状况看,抛开普通高校教学投入不足、办学软硬件条件落后、市场知名度低等客观情况,高校财管专业普遍面临三大主观困扰:(1)财务管理同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问题;(2)财管专业课程结构同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相互冲突;(3)人才培养志向高远同培养人才力量薄弱的矛盾。首先,很多高校开设财管专业都是借助会计学专业的办学力量特别是教师资源,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主导方向不清;其次,高校试图将财务管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并具备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内部独立地从事会计、投资分析、证券市场、金融理财等岗位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更加注重投融资、财务评价、资产管理与评估、财务分析、税务筹划等财务决策能力方面的专业培养,但社会需求的不是刚刚毕业的财务经理人,而是直接胜任会计岗位的人才;最后,高校旨在培养未来的国内“理财家”甚至走向世界的国际“财务大师”,但普通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办学能力决定其很难拥有高端教育人才,只能望“洋”兴叹。

2.财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截至2013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其中经济学、工商管理类占全部毕业生的14.56%,仅财务管理一个专业每年就对社会输出7.14万本科应届毕业生,但中国的高级财务管理市场人才缺口仍在30万以上。由此反映出目前我们面临的状况是:传统会计人才“供大于求”,财务管理人才“供不应求”。那么,现阶段社会对财管专业各层次的需求状况如何,在接受调查的黑龙江省12家用人单位中提供的75个财会类职位中,对本科学历的要求有29个职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9%;大专学历21个,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8%;大专以下占33%。这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针对高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权威报告反映的趋势一致,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3%的用人单位表示招聘经济、工商管理类人才主要面向本科层次,25.4%的用人单位表示面对硕士研究生层次,博士研究生层次和专科层次仅占3.7%和2.4%。其中部分对学历要求差异是受地区发展程度影响。另外,对拟招聘财管专业本科学历人才的企事业单位调查发现,工作经验也成为用人单位在甄选应聘者时考虑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居多,不限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不足50%。在全部调查对象中,要求2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占19%,要求达到3~5年工作经验的占全部岗位的23%,要求具备8~10年工作经验的为14%,合计占全部招聘岗位的56%。这意味着社会单位招聘本科财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大部分岗位被社会经验要求堵死。资产评估与纳税筹划筹划方向逐渐受到企业重视,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建设开发过程中,要把这一部分社会需要却专业人才上缺少的部分作为开发重点来建设。

3.财管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与最初专业成立时设置的目标发展不一致,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问题。对高校来说,招生计划是学校经过认真研究确定的,甚至很多学校安排招生计划都考虑到了办学资源和能量的上限。而实际招收规模的膨胀,势必打乱教学资源和教师力量等在新老生之间分配的均衡性,出现办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就业市场日趋拥挤,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滑坡。调查资料显示,社会每年可向财管专业提供约3万多个岗位,但由于毕业生经验与管理能力的缺乏,初次就业岗位集中在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目前高校财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85%,但从事财管专业工作的凤毛麟角。

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及其症因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就目前全国设立财管专业的各普通高校而言,普遍存在着毕业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就业竞争力弱等现象。

1.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症因。(1)对社会需求估计不足,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近年来不断攀升,使得财会类专业成为近年来的十大热门专业,报考时受到更多考生的青睐,高校只考虑增加学校收入,不断扩大招生比例,忽略自身实力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差。(2)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资源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把心中所想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也存在教师固守传统知识理论和教学方法,从教以来只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课堂内容枯燥老旧、不贴合实际,既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又没有实践指导意义。(3)专业课教学内容安排本末倒置。财管专业是从会计学分离出来的新设学科,没有成熟的经验来借鉴,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模仿了会计专业的同时加入了体现财管专业的特色学科,如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投资学、风险管理等课程。但在学习过程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核算、财务管理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把课堂上的重点集中在解决以上问题,而忽略了实际中对财管工作的要求是利用专业知识、财务信息来分析问题制定决策能力培养这一事实。(4)培养方式程式化,培养层次单一。高校财务管理大部分采取入校前进行专业划分,之后对所有学生四年一套培养方式、一个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还遵循以往的模式,“单方面的讲与听”,不能激发学生潜力;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面广,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掌握一项社会需要的专长。制订培养计划时,没有考虑社会财会岗位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2.普通高校财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症因。(1)毕业生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对职位的要求。财会行业处于低端人才泛滥,高级人才短缺,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有较高的期望,但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不能融会贯通又欠缺实践经验,并不能做到一进入企业就立即投入工作,还需要企业对其进行短期培训。(2)财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财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压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同相邻专业竞争压力大。比如会计学专业始终处于就业旺势,财管专业因与社会工作岗位在名词、培养方向上都“不对口”甚至脱节,使之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会计的“边缘地带”;二是与社会财会工作者的竞争压力。财会行业从业门槛低,对学历要求不高但都对工作阅历和经验要求却很普遍。企业招聘财会人员更看重工作经验,这恰恰给应届毕业生设置了就业障碍。(3)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择业过于挑剔。受到学校所在行政区域的影响,面临的就业机会少,学生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获得的信息有限且不及时,就业的情况不如意。另外,大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工作过于挑剔,要明确的是,工作初级阶段主要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

三、高校财管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策略

1.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上,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减少学生的课时压力,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适度减少通识必修课,增加专业必修课比重;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课,减少课堂教学比重;专业选修课要紧密围绕社会实践需求,选设一定数量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课程如《财务风险管理》、《公司理财规划》和《纳税风险》等,切实保证所开课程同学生毕业年份的社会需求衔接;同时,将《会计心理学》、《纳税检查》、《会计错弊与查账技巧》等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应用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当中。

2.强化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本科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破除教师“照本宣科”、“照版宣科”的授课习惯;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恢复年轻教员“助教制”,要求其参加优秀教师观摩教学;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注会、注税等实战专家进课堂,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接触到当代最新的企业管理思维与财务分析方法。

3.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保障。财管专业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学校要提供硬件保证,改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的条件,定期投入资金更新软件系统,还应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亲手进行操作。学校图书馆要补充财管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所需的工具书和期刊杂志,为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相适应,对网络图书馆的普及程度不断加深。学院的资料室也要对学生开放,既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提高了资料室的利用价值。

4.实施分方向培养策略。大学本科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为实现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及考虑到学生个人发展意向提出了分方向培养策略,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实用人才,将财管专业依照社会岗位需求热点,划分成财务成本管理、纳税筹划、财务风险管理、金融理财和资产评估等方向,使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符合社会对经济活动中某一环节“专才”的渴求。

5.丰富校内实验的内容,改变实验方法。学生校内实验的多以工业企业为例,实际工作中,学生从业涉及领域不固定,对实验材料的编制过程,也要加入如房地产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内容,防止学生就业后,面对工作不知从何入手的问题发生。以往的实验采用罗列某企业近几个月的业务发生事项,要求学生进行处理,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以票据的形式展现,在对学生训练时,应将习题式实验内容变为票据式,让学生根据票据自己分析业务,采取合适的处理办法。

6.落实本科生培养和就业的“导师制”。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下,与现阶段实行的导员制相比,学生与导师之间互动的机会增多,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提出指导性建议。拉近教师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取得的成果在就业竞争中形成优势。在就业时,导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7.学校保证就业信息的流通。就业信息的不畅通,使学生错失更好的就业机会。学校应拓展合作企业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学校所在的行政区域,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择业平台。还可联合企业,形成一套用人育人的链条,定向培养人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课外实践的范围。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到学校来引进人才。

总之,要解决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现状,就要从专业建设抓起,加强师资力量、优化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特别是财管专业,作为在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基础上成立的一门独立学科,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学科和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只做集大成者,“广积粮,不如深挖洞”,要形成自己专业的独特竞争力;在培养的环节,加大实践的比例,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致力向社会、企业培养实用型应用人才。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财务管理 校企共建

注: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GBD1211050 阶段性成果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黄金时期,很快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自成体系,研究生教育、本专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计4356所,其中研究生培养机构797所,普通高校2358所(本科院校1112所、专科院校1246所),成人高等教育和民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分别为365所和836所,具体情况见《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表》

由上表可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占全部高等教育机构的2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存在即是合理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需求的愿望增强与教育供给的不足,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对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经验的借鉴都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能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能力、资金筹集能力、财务可行性评价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具备突出的财富管理的金融专业技能,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理财学教育归属于财政学专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财务管理学成为会计学专业教育中的专业课,后来发展为独立的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发开设财务管理专业,隶属工商管理类;21世纪与国际财务管理学教育逐步接轨,财务管理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400多所高校开办了会计学专业,至少有40%的各类高等院校开办了财务管理专业,其中有部分归入财经类、部分归入管理学类,归入管理学占绝大多数。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教学科研等岗位都可以看到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额身影,以北京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列,该校财务管理专业整体就业率为83.85%,毕业生就业分布几个大的方向统计如下:国有企业17.77%、录取研究生6.78%、三资企业8.48%、部队0.10%、其他事业单位2.12%、高等学校0.86%、机关7.59%、医疗卫生单位0.19%、科研设计单位0.48%、其他13.36%。

二、民办高校校企共建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民办高等学校是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级公民个人依照国家和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或实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机构。民办高等学校的好坏与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一是学校的办学形式和主办方信息:关注办学形式是应为每一种模式的民办高校毕业后得到的毕业证书不尽相同,对就业有一定的影响。关注主办方信息主要是出于对招生单位合法性的确定。

二是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民办高校要达到教学用地、师资力量、教学仪器、实习实训场地及适用图书数量等建校标准。

三是学校就业情况:学校就业情况的好坏以及学校就业推荐机构的能力实际上都与学校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由于面向市场的教育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方式才是重点。

四是学校能否给学生提供后续教育:通常情况下,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多是大专层次的学生,当然还是有许多本科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还需要上一个层次去读本科或研究生,学校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五学校的口碑:一个学校信誉的好坏,不是单靠学校的宣传,主要靠其培养出来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评说及这些学生在社会上得工作和适应能力还确定。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当然在这之前专业是不可小觑的。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民办高校不能单单培养学习型人才,需要综合考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这一过程中,民办高校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培养第一线实用技术人才”的办学标准。就像一个企业生产产品,该产品必须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生产的产品才适销对路,企业才能创造利润得以继续运转,把民办高校比喻成一个企业,把学生比喻成产品,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内不被淘汰甚至脱颖而出,就要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社会变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走校企共建的道路是必然、正确、适用的选择。

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共建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融合了许多科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特色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财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等基本能力,还需要掌握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项目评估分析能力、公司理财能力、金融管理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要求,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理论学习能够达到的,这需要进行一定的模拟演练级实践应用。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和应用。

(一)理论教学的全面性

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综合性和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要求基本理论教学得全面性。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财政学类等基础学科及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辅助应用学科都应该涉及,力求全面性和综合性具备。

(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例如讲授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例如演示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例如实验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例如陶冶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例如发现法。

(三)培养途径的创新性

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采取认识学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践、参加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阅读推荐书目、撰写读书笔记、网络实战演练,拓展训练、生存体验、毕业实习等,实现培养目标。

(四)实践渠道的多样性

学校的模拟演练和实验室的专业应用演练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渠道必须多样性,一般校企共建方式下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在学校期间都可以选取某一时段深入企业,设身处地的体会工作的氛围、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性、人际关系的相处等等,当然实践渠道可以不单单限制在合作的企业范围内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未来就业的意向和愿望并具备相应条件的情况下,进入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大学、科研机构等进行上班式实习,以提升自身的适应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5

[关健词]教育供求关系 教育供给 中外合作办学 需求矛盾

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在校生数3000万。教育要满足这一膨胀的需求必须加大教育供给,从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供给来看,很难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矛盾,势必要引入国外教育资源来缓解。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教育形式的出现正是为解决我国教育供求关系中的矛盾,对于增加我国的教育供给,缓解教育需求矛盾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1.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

据统计目前每年大约新增适龄上学人数2500万,我国现在有2.6亿学生;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在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90年的18.41%增加到2010年80%,大学毛入学率由1990年的3.54%增加到2007年23%。十年高考扩招已经使我国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是大学迅速的扩招导致教学质量显著下滑,优势教育资源匮乏,学生所学和社会需求差距拉大,不少企业要花费1~2年的培养学生才能胜任岗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两难境界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公认的现象。2.教育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

这种结构性矛盾,一则表现为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为调节这一矛盾,使教育供求达到相对平衡,主要应该改善教育供给匮乏的状态,加大教育供给力度,逐步使教育供给满足或适应教育需求;积极引导教育需求,使教育需求符合教育供给。

二、我国国家政策和中外合作办学情况1.我国国家政策基本情况

1995年1月26日正式颁布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起来。1996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来规范办学行为。2003年3月1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被写进了总则中。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颁布之时的70多个,已发展到目前的800多个,覆盖了全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非学历教育约占总数的47.7%,学历教育占52.3%。2.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分类分析

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是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形成合作学校独立、自由的法人财产,具备法定办学条件,能够独立承担办学责任,并获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特点:独立的事业法人、享受独立的办学自,内部管理实行理事会制。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是相对于中方合作大学的一级大学而言,是非独立设置的办学模式之一。它是指在一级大学领导下,由一级大学作为法人代表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实施的的合作教育教学活动,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设置在中方合作大学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形式又分为:一对一合作和一对多合作。一对一合作即我国的一所教育机构与国外相应的一所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在某些专业或课程方面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引进国外的优质资源,选择的是对方的强项专业,或者中方相对薄弱的专业。利于双方更加深入、全面地相互了解,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属于较紧密型的自然合作;一对多合作采用的是和多方合作的模式,这样可以把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这种合作模式,一般通过和外方的教育集团,或者代表着外方几所学校的机构合作进行。通过合作,几所学校之间的资源可以达到共享,相互承认学历和学分。国际交流合作较为频繁,便于达成合作意向。例如,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

三、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政策滞后、分布失衡

由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国内原有的教育体制和水平与国外先进教育模式的反差,以及新旧教育观念的相互撞击,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着国家政策滞后,中外双方办学目标脱节,办学地域分布失衡,学科专业领域错位和办学层次总体偏低等问题。就学科的引进而言,多集中于象工商管理这一些低成本专业(不需要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高新技术如农业、生命科学、新材料领域以及创意产业如信息、艺术设计等专业缺乏。2.三方需求不一致

现阶段,跨国合作办学同时存在着个人需求、办学机构需求和政府需求,然而这三种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特别是个人需求和政府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出国、文凭、外语和就业是个人需求的内在动机。政府需求体现的是国家利益,其内在追求是通过跨国合作办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教材,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借鉴和学习外国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3.“优质生源”的欠缺

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有六种类型:计划内录取型、高考落第型、出国留学型、就业需求型、岗位提高型、文凭需求型。合作办学的高学费将许多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优秀学生拒之门外,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物价部门定价每学年学费一般在1.5~5万元之间,能进入该类学校就读的学生往往是一些家庭条件优越而学习成绩较差者。这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即使刻苦努力也难以达到国家利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在追求。“优质生源”的欠缺从根本上影响了跨国合作的办学水平。解决的办法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优势教育资源,利用奖学金、基金、工读结合等手段来保障优质生源。

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教育形式的出现正是为解决我国教育供求关系中的矛盾,对于增加我国的教育供给,缓解教育需求矛盾有着积极的影响。合作办学把学历教育由传统的一个国家一个学校一种培养模式,发展为多个国家、多个学校、多种培养模式合作完成。同时,合作办学把教育活动由纯粹地在国内完成拓展到国外,不仅使受教育者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而且扩大了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深化了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受教育者在感受不同的生活环境、深化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同时,也为他们形成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文化心理意识提供了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周济部长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谈教育工作.人民网.2008-03-19.

[2]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3]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J].2005,05.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6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内涵和特点,从个体因素、企业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找出了小微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看待员工流失现象,建立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和重视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等三项解决小微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对策,这对降低企业成本,规避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小微企业;知识型员工;员工流失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186-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胡健(1994-),男,黑龙江庆安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从事工商管理研究;王淑芹(196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研究。

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知识型员工掌握科技的文化知识,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新的知识,能够利用知识使知识增值,因此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如何去预防小微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降低流失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者所要关心的一个大问题。

一、知识型员工的内涵及特点

(一)何为“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概念,他将“那些掌握或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在当时的年代他指的是某个经理或者执行经理,然而在当今社会,知识型员工实际上指的是大多数白领。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型员工都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并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以脑力劳动的方式,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知识型员工是作为追求自主性、个体性、多样性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激励他们的动力大多数来自于工作。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素质、心理、价值观及工作方式等有着自身独特的地方:首先,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知识型员工大多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资本,并且善于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能够运用这些掌握的知识对企业做出贡献,这些知识和科学技术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动力。其次,知识型员工具有创造力。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不仅仅是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产品和服务能够更新创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员工比较,知识型员工更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在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技术的进步。再次,知识型员工更看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促使知识型员工容易流向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企业。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自身才能。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加大了企业留住人才的难度。因此如何留住这些优秀的知识型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成为管理的难题。

(三)知识型员工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知识型员工一般都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的某些关键岗位的空缺,而这些关键岗位又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可替代之人,势必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会导致企业损失为招聘此职位所花费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及其他一些直接成本,而且还要花费再次招聘和再培训的费用以及该职位空缺所损失的机会成本。因此,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对组织而言不仅意味着显性与隐性知识的损失,也意味着竞争优势的损失。

知识性员工具有组织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企业升级要求,小微企业资源如果不与技术要素以及高素质人才要素、熟练劳动力要素相结合,必然会被锁定在较低的产业形态难以自拔。

二、小微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知识型员工流动的根本原因,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以及在组织内的任期、个人能力发挥、个人绩效、个人性格的特点、职业性却、思考方式、气质等个体特征相关的因素。

知识型员工会选择奖励竞争努力和成就的组织,因为这种薪酬系统通常能够体现出个体的差异特征,突出他们的才能和技术。当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薪酬感到不满意,而这种不满意又得不到改善,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库柏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2] 假如知识型员工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管理者的尊重和重视,或者他们的创造性想法和建议受到管理者过多阻拦,那么知识型员工会去寻找更加展示自身才能的企业。

(二)企业因素

企业因素是知识型员流失的直接原因。内部管理混乱或企业前景不明朗小微企业,一方面管理者缺乏有效管理手段,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家族意识强,工作职责不清、随意性强,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有些企业管理者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合理化建议,导致知识型员工工作热情不高,心情压抑,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产品单一,缺乏创新,市场开发困难,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知识型员工待遇得不到保证,使知识型员工感到所在企业没有发展前途,没有职业安全感。[3]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有职业理想的知识型员工很好地发挥作用,往往试用期一满就提出辞职,使企业很被动。

(三)社会因素

影响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人才流动的政策、劳动市场状态就业与失业水平等一系列变量。首先,知识型员工流动是市场机制有效配置人才资源的体现,在现行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科学技术和信息在发展,企业也在飞速提高,需要不停地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知识型员工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市场经济要求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造成“知识型员工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增加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其次,失业率和员工离职率呈负相关,失业对员工离职有更直接的作用,即使是知识型员工在失业率极高的时候,也会比较珍惜现今工作机会,降低个人风险。最后,由于各个行业之间存在收入和声望的差异,不仅仅会影响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决策,也会影响知识型员工不断向待遇好的企业涌入。

三、小微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对策分析

(一)正确看待员工流失现象

小微企业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率或主动离职意向逐年递增的现象,企业应该运用各种强制性手段阻碍人才外流,但却不尽如人意。其实,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完善的体现,知识型员工流动直接促进人才市场的活跃和组织间信息的传递,加快组织内成员的新陈代谢,提高工作效率。从知识型员工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角度来看,如果离开企业可以给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员工实现个人增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企业就应该为离职员工大开方便之门,并将他们当做最好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未来的发展并保持联络,使其“流”而不“失”,增加组织的社会资本。

知识型员工由于本身就有流动的意愿,小微企业可以以内部流动来降低人才外流的可能性,通过内部轮换保持工作新鲜感。[4]知识型员工长时间从事同样的工作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或者有意愿到不同的岗位上尝试新的技能,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轮岗制来迎合这种倾向,让员工在企业不同职位之间轮换,接受不同工作任务的挑战,以人才流动减少人才流失。

(二)建立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激励应该更多来自他们自身,只有从事他们喜爱的或者感兴趣的工作,才能更大的激发他们的才能,随着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个性化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的愿望也在不断加强。这也需要管理者的激励和尊重,员工得到管理者的激励,才能更好的执行他们的工作职能。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对知识型员工的关注以及对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发放在中心位置,努力营造一个员工同企业共命运的文化氛围。

知识型员工会把所得报酬与自己的付出,同事以及外部市场进行比较。知识型员工的不公平感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出现消极怠工、甚至人才流失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首先要区分出不同岗位的工资等级,形成合理的纵向差别;并且要合理确定薪资水平,确定每个岗位的绝对工资数。最后要对员工进行个人绩效考评,同样的工作岗位,由于个人的绩效表现不一样,薪资水平也应该有差别,通过绩效考核,将薪资与绩效挂钩,通过横向工资差,真正体现员工的劳动价值。

(三)重视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小微企业应站在员工的角度帮助员工设立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不但有助于员工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阻碍工作中的盲目性,同时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员工潜能。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任何企业也不能保证员工的终身就业。因此在为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重在提升其终身就业能力,通过提升员工个人能力来间接地实现企业的发展。实践中,组织应不断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大部分知识型员工发现,随着科技发展呈现出高速化、多元化、学科交叉化的特点,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要保持自身竞争力,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5]因此,他们非常看重组织是否能保证其知识的增长。如果组织只给其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不给其增长知识的机会,就很难保证员工对组织的永远忠诚。要留住人才就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培训机会,从而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亚莉.人员流动风险分析与控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9).